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主要以舞蹈创作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舞蹈创作中具体的文学艺术内容为依据,从文学艺术对舞蹈发展带来的影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舞蹈选材与主题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说明并探讨,进一步凸显舞蹈创作中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形象性,为舞蹈创作注入更多新颖元素和活力,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 篇1:

张继刚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探析

摘要张继刚作为当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舞蹈编导者,在其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他的舞蹈作品,也因为这些独具的艺术特征而成为了中国舞蹈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本文就舞蹈题材、风格、手法等方面,对其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张继刚 舞蹈创作 艺术特征

张继刚,1958年出生于山西榆次的农村,自幼聪颖,悟性奇高,12岁时进入山西歌舞剧院学习舞蹈表演,后因身高原因转为舞蹈创作。此后又去北京舞蹈学院进修,并留校担任教师,后来又进入总政文工团工作。先后创作了《牧羊女与黑宝石》、《元宵夜》、《黄河儿女情》、《军魂》、《兵》、《英雄》等一系列佳作。2000年,他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量身打造的《千手观音》,是张继刚舞蹈创作史上的又一个奇迹,21位聋哑演员演绎的这部作品,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惊艳,成为了21世纪最伟大的舞蹈作品之一。2007年,张继刚又担任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之一,在他的辉煌人生中,又增添了最亮丽的一笔。张继刚,无愧是中国舞蹈创作的代表,代表了中国舞蹈创作的最高水准。在他的舞蹈作品中,有着很多明显的艺术特征,分析这些艺术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也为我们演绎这些作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 丰富多样的题材选择

题材是舞蹈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了观察、了解、感悟之后,经过提炼和加工而成的内容材料。在张继刚的舞蹈作品中,有着多种多样的题材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题材类型:

1 来自民族民间舞蹈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56个民族在各自繁衍生息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舞蹈素材,是舞蹈创作者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农村出身的张继刚对民族民间舞蹈更是格外的喜欢。前文中提到的《黄河儿女情》就是一部大型的民族舞,将黄河两岸儿女的哀怨悲愤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之精神作了完美的诠释。《母亲》这部作品是为藏族舞蹈家卓玛量身创作的,有着强烈的藏族舞蹈风情,作品表现出了舞蹈者对家乡、对民族、对土地深沉的热爱,让观众对这位伟大的母亲肃然起敬,是民族舞蹈中不可多得的典范作品。

2 选取历史和民间故事

《好大的风》本是一个东北的民间故事,讲述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被拆散,患有痴呆症的富家子弟,虽然得到了婚姻,却得不到爱情,最后这对恋人以自杀的方式发出控诉。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用舞蹈讲述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民间故事,这本身就是对民间文化的一种丰富。作品《俺爷爷》则是取材于山东枣庄地区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独辟蹊径的是,他没有对激烈的战斗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透过一个孩子的目光,从微山湖两岸秀美的风光开始展现,将这种激昂壮阔孕育在一篇风光秀丽的景色之中,在诗情画意中对抗日英雄进行了赞颂。

3 军队题材作品

前文提到,进入部队之后,张继刚创作了大量军队题材的作品,如《心泉》、《送军鞋》、《壮士》等,与以往舞蹈作品不同的是,张继刚没有选择那些大场面、大情感的事件作为表现的对象,而是从小处入手,瞄准生活中最平凡、最单纯的场景,反而给人一种真实的质感。大大丰富了军事舞蹈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段,为军队文化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二 民族性和现实性并存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的确立,是一个艺术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张继刚在多年的舞蹈创作中,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他着眼于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段,创作了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舞蹈精品。具体说来,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浓郁的民族风格

这种浓郁的民族风格,首先表现在他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和运用。他深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用独到的眼光和视角,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对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予以传扬和赞颂。比如《一个扭秧歌的人》,作品表现的是一个酷爱秧歌的民间艺人,跳了一辈子的秧歌,仍然不知疲倦,对舞蹈的热衷和热爱成为了他生存下去的唯一的精神支柱。我们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坚韧与执着。《黄土黄》中,他用一群打着胸鼓的陕北女子和一个跪倒在地上,手捧着黄土,泪洒苍天的汉子,展现出黄河儿女对黄河、对黄土的热爱,留露出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奋起向上的民族精神。

2 强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现实主义风格是以客观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予以艺术性展现的一种创作理念,其最高标准是经典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现实主义是一种最具情感张力的艺术风格。张继刚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又艺术地再现生活,实现了个人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小兵操》,展现的是新兵日常训练的内容,不仔细看,还真的以为是部队队列操练的翻版,但是仔细欣赏,却发现我们看到的是用舞蹈语言予以的艺术性的再现。这说明了张继刚是选择了军队生活中最现实、最朴实的一面来表现的。张继刚从现实生活入手,以他对舞台形象细节高潮的艺术表现能力,回归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3 鲜明的时代主义风格

艺术作品要反映时代,艺术家也要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历史时代的佳作。张继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那些闪光点,用独特的构思去创作,用舞蹈的艺术形式予以展现。从当前来说,能够让我们为作品表现出的精神内涵所感染;从长远来说,以后的人们还能从这些作品中认识到当时生活的逼真面貌。这种时代精神会被后代的艺术家予以传扬,还会用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予以展现,可以说是一种具有长远意义的创作精神。拿张继刚创作的军队题材作品来说,很长时间内,军队题材的舞蹈,存在着简单化和公式化的特征,大多数作品的舞蹈情节、舞蹈动作等都是千篇一律,不能反映出新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形象。张继刚却是独辟蹊径。他的作品《心泉》,将角色置身于云南的热带雨林中,描绘了解放军战士在出色的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庆泼水节的情景。从另面表现出了军民关系,使主题升华到了抒情、纯美的高度,体现出了新时期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时代精神。

三 不断创新的编舞技法

张继刚在创作舞蹈时,结合自己舞蹈表演的经验,对舞蹈表现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舞蹈语汇,避免了舞蹈中紧靠几组概念化的原始动作贯穿整个舞蹈的局面。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融入了现代的编舞技法,增强了审美性、可看性和可舞性,大大丰富了舞蹈本身,张继刚常用的编舞技法有以下几种:

1 重复

在《黄土黄》这部作品中,他就采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法。这部作品所用到的动作组合并不多,但是通过无尽的反复,不但没有重复之感,反而有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例如:在舞蹈中段,全体男演员,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的敲击腰鼓的一段和舞蹈最后全体男女演员一边狂跳一边敲击腰鼓的一段。整个过程中演员们的动作都是重复的,给人一种执着的向心力之感。唯一不同的是,这些动作依据每一段所表现的内容是不同的,也选取了不同的节奏,这种不變和变化相结合的重复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视觉印象。

2 夸张

夸张在舞蹈中主要表现为形象和动作的夸张。在《母亲》这部作品中,一个穿着藏族传统服饰,弯着身子、头发花白、满面皱纹的母亲形象,出现在了舞蹈中。作者以藏族的舞蹈动作为基础,融入了现代编舞技法,就像是现代派的绘画一样,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整个作品中,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在身体弯曲90度的形态下完成的,伸腰、撑背等动作,深刻展现了一位母亲苦难的一生,尽管整个造型都是佝偻着的,但我们却没有感到丝毫的不习惯,说到底,是因为这种夸张来源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对母亲炽热的爱。

3 对比

对比手法在舞蹈作品中有着多种的运用,动作上、情节上、线条上等,都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在《俺从黄河来》这部作品中,张继刚就大胆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舞蹈形式上,采用了男群舞和女群舞的对比;在情绪上,采用了粗旷豪放和婉约抒情的对比;在动作上,采取了男演員的大开大合和女演员轻扭细腰的对比;在画面上,运用了静止的双人姿态和流动的群舞姿态的对比。一张一弛,一静一动,大大丰富了舞蹈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四 感人至深的舞蹈形象

舞蹈形象是运用人体动作创造出的一种能够反映对象(生活、人物情感等)本质特征、饱含主体情思、富于美感的飞舞流动的形象。它可以是一个特征鲜明的动作和姿态,也可以是一个以主题动作为核心的动态系统,还可以是以舞蹈语言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应当具有典型性、直观动态性、情感性和审美感染力。在张继刚的舞蹈作品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舞蹈形象,这得益于他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使得每一个舞蹈形象都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拿舞剧《野斑马》来说,这是一段拟人化的舞蹈,用舞动动作来模仿斑马的形态,在此基础上完成情感的抒发。这种拟人化的特征对舞蹈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张继刚用大量的双人舞段来描绘斑马群恢弘的气势,这里面有羚养、金丝猴等等。一是为了更好的渲染舞台的气氛,二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即将出场的斑马姑娘。他将舞蹈动作和斑马的习性动作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斑马姑娘用马蹄在野斑马背部的轻轻敲打,成为了整个舞蹈的标志性动作。当斑马姑娘和野斑马做最后的诀别时,她抬起受伤的马蹄,挣扎着在野斑马背部轻轻的敲打了几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种拟人化的创作方法,让斑马姑娘这一形象凝聚了对爱情的坚定,对人性美的赞颂,体现出一种没有任何杂质的纯净的美。在军队题材的作品中,他彻底摒弃了多年以来模仿芭蕾形象的塑造方法,而是给这些军人形象注入了很多民族精神的底蕴。他充分利用各种艺术元素,并赋予这些艺术元素以舞蹈的艺术特征,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塑造上,就给了我们以亲切、感人和新奇的艺术效果。

五 跌宕起伏的舞蹈结构

舞蹈作品的结构是表现主题思想,发展舞蹈情节、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张继刚的舞蹈作品中,有着十分严谨和恰如其分的舞蹈结构设置,完整、起伏而不呆板,呈现出强烈的整体性特征,从整体上将作品予以充分的把握。

一般说来,一部舞蹈作品分为引子、开端、发展、结局这几方面。舞剧《一把酸枣》分为五幕,与一般舞蹈结构相吻合。第一幕引子部分,在介绍了全剧的主题和背景之后,主要人物登台亮相。第二幕是开端部分,也是矛盾冲突的原因阐释部分。外出学徒经商的小伙计挂念着酸枣,半路折回探望,却被酸枣逐出家门,哀其不争。第三幕是发展部分,殷家老爷要逼酸枣和他的傻儿子结婚,并欺骗她说已经投毒将小伙计害死,悲痛欲绝的酸枣变成了疯子。第四幕是大业已成的小伙计不舍得吃心上人给他的酸枣,而误食了毒酸枣,气绝而亡,一对恋人惨死在走西口的路上,上演了一幕悲情的篇章。舞剧的前两幕介绍出了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给主人公设定了情感的基调。第三幕的发展和第四幕的高潮,甜蜜和绝望交替出现,最后以生命的结束为结局。整个结构的设置都是服从于凄美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的,主次分明,起因、发展、转折、结果,内含的矛盾冲入一环紧扣一环,严密紧凑,而又完整统一。

综上所述,张继刚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舞蹈编导,他的作品风格独特、题材多样、手法丰富,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用民族性的艺术风格,讴歌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和这片大地上的劳动人民。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而是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是张继刚艺术创作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宝贵之处。希望每一个舞蹈编导者、舞蹈教育者和舞蹈表演者,都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感悟和表现每一部舞蹈作品,只有在所有舞蹈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舞蹈才能获得最后的大丰收。

参考文献:

[1]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赵大鸣:《从黄河之滨走来的张继刚》,《人民日报》,2003年4月30日。

[3] 郭福兴:《闪耀世纪之星——记总政歌舞团副团长、一级编导张继刚》,《山西老年》,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娜,女,1978—,山东费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工作单位:临沂大学费县分校。

作者:李娜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 篇2:

舞蹈创作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摘要:本文主要以舞蹈创作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舞蹈创作中具体的文学艺术内容为依据,从文学艺术对舞蹈发展带来的影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舞蹈选材与主题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说明并探讨,进一步凸显舞蹈创作中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形象性,为舞蹈创作注入更多新颖元素和活力,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舞蹈创作   文学艺术   表现手法   相关思考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们喜欢的表演形式,作为文艺表演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好的展现舞蹈内涵,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为目标,编导者要细致的编排舞蹈创意、主题与动作等,巧妙的把文化元素以及艺术元素加以结合,全方位凸显舞蹈中饱含的情感与文化,赋予舞蹈一定的灵动性。最为关键的便是分析舞蹈创作中文学艺术表现的技巧,以下为笔者给予的分析与建议。

一、文学艺术对舞蹈发展带来的影响

文学艺术是艺术领域内的集中化表现形式,文学艺术的实践最终目标便是舞蹈者在舞台中展现自身的能力与水平,经典化的舞蹈作品要建立在多次的磨练基础之上加以宣传与推广。文学艺术存在丰富性与灵活性,贯穿于舞蹈比赛、文艺演出、校园文化演出以及体育舞蹈等层面,舞蹈比赛便是将舞蹈视作前提增强表演者艺术能力[1],在比赛参与过程中,舞蹈著可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熟悉舞蹈方位;文艺演出也就是将歌曲视作核心,配合舞蹈的多样化特征加以实践,无形中给舞蹈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校园文化演出是院校内部的舞蹈专业和文化宫以及社会共同合作扩展人们文化生活,促使人们道德情操得到更好的熏染;体育舞蹈促使舞蹈者灵活掌握舞蹈动作与节奏,强化舞蹈艺术的宣传。由此文学艺术在舞蹈前进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历史上舞蹈发展的关键点。

二、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

(一)舞蹈语言艺术

依据艺术发展现象,多个因素的结合成为舞蹈创作中文学艺术表现的趋势,最初的歌舞便是音乐、舞蹈以及诗词的融合,实际上可以将舞蹈和语言艺术融合的理由比较多。对于国内的舞蹈作品,十分常见的语言表现集中在歌编舞上,此种舞蹈围绕歌曲的韵律和风格进行基础性的舞蹈编创,语言通过歌词模式加以表现,歌词与音乐相互结合,促使歌声拥有更加丰富的表情以及魅力,且歌声视作舞蹈伴奏因素也是最为自然与友好的。因此歌曲编舞的形式比较常见,甚至发展为群众深度喜爱的艺术表现方式。舞蹈编创还包含肢体语言,舞蹈代表人体动作的文学艺术,语言兼具“意”和“象”,前者主要是舞蹈动作传递的韵味;后者主要是基础动作展现,而后者受到舞蹈风格以及表演技巧因素的制约,风格也是舞蹈表现的基础特征[2]。以“牛背摇篮”舞蹈为例,圣少女依靠牛摇篮逐步长大,两个男演员的动作舞姿深刻的凸显耗牛雄强奔放的个性,反映自然生活的情感状态。

(二)舞蹈抒情与叙事

舞蹈创作背景下文学艺术表现手法涉及到抒情与叙事,因为舞蹈编创的专业化职能比较显著,也就是通过“舞蹈的眼睛”感受实际生活,从始至终贯彻“动作感”,并且基于外部事物的形象内化本质精髓,编导要善于模仿,把文学形式内容转变为动作形式的舞蹈。究其本质,舞蹈是一种抒情的艺术表现,古人将舞蹈视作情感展现的最高表现形式,结合表演的具体形式,舞蹈按照象征以及比拟的手段,借助生动的肢体动作释放情感,促使观赏者领悟情感的真谛,并不是通过台词与繁琐的故事感染观赏者内心情感,以“荷花舞”为例,选择美妙的舞蹈方式、绘画模式的意境和音乐模式的节奏创设真实化的形象,强烈的表达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

(三)舞蹈编创寓意

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不仅仅取决于舞蹈造型、基础功底、音乐配置与服装道具,还取决于舞蹈的内涵,即意境美。编导按照寓意的表现手法,充分把舞蹈作品中的生活表象以及内心情感密切交汇,促使观赏者与舞蹈生成情感共鸣,包括两点:

其一是形体美,舞蹈自身外美聚集在动态化的舞蹈形象之中,意境美要通过舞蹈形象加以表达,缺少形体的存在便缺少舞蹈的表达,以“雀之灵”为例,格外凸显“形”,也就是晨光微微,飞来白孔雀,通过腕部和臂部的动作伸展身体各个环节,把孔雀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赏者面前,飞舞节奏明快且旋律多姿变换,给予生命进行讴歌,热切的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体现形神合一的美好意境;其二是意象美,舞蹈中意象为基础的特征,通过优美的舞姿进行表现,给观赏者塑造一种寓舞美于意的最高境界,以“两棵树”为例,傣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类型,此作品中通过一对恋人象征着互相陪伴的两棵树,传达出浓浓的爱意,淋漓尽致的把舞蹈推向新高度[3],由此舞蹈不仅穿越时空的界限,还超越表象,给观赏者广阔的联想空间,抒发炎黄子孙友好的情谊与不可分割的意境,促使舞蹈发展为文学艺术的代表之作。

(四)舞蹈编创虚拟象征与假设

舞蹈的表演形式以虚拟化与象征化为主,通过人体肢体动作以及姿态象征实际生活的话语,按照音乐与舞蹈台词结合的形式充当人际交流与性格刻画的台词,隐藏着虚拟象征的特征。简单概括生活现象,得到诸多观众的赞赏。以“绳波”为例,把道具充当绳子,在舞情的进展中,比拟不同事件的本质特色。整个舞蹈带给欣赏者苦涩的“味道”,流入观赏者的心田,使其心中得到自豪感与满足感,耐人寻味。

三、舞蹈选材与主题

(一)舞蹈选材

即便舞蹈的题材来源于生活,然而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并不都是创作的题材,每一个舞蹈编导都应该站在自身的立场与观点上,在深入接触生活中某个事物之后挑选可以触动人心的舞蹈主题,影响到观赏者的情绪。因此舞蹈选材过程中,不管是种类还是大小,都存有较强的社会意义,编导一方面注重选材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反映生活中某种现象,满足舞蹈表演的需求。换言之选择不需要语言表达,而通过肢体动作就能够鲜明表达情感的题材,便于达到舞蹈外在动作与内心情感的相互统一。如“托物言志”的理念,表现上展现优美的舞姿,实际上赞扬或者表明编导的志向,或者给某一个问题表明独特的意见。此种方式和借物喻人存在相似之处,寻找舞蹈表现和人的关联。

(二)舞蹈主题

在舞蹈主题的编创上,思考到两个层面。首先是直接选择主题,生活作为灵感萌发的一片沃土,周围多种类型的新闻案例,尤其是人物事迹、社会现象等都是舞蹈主题的选擇倾向,有些和情感相关、有些和技术相关、有些和灾难相关等,在深入的筛选之后对舞蹈艺术进行再次加工,充分的掌握舞蹈吸引力与独特性。围绕文学艺术选取舞蹈主题,如“印象刘三姐”,提取少数民族风俗与山水风情内容,在舞蹈编创的前提下设计著名的舞蹈名片;其次是间接选择主题,舞蹈主题间接化提取包括文字、美术、音乐和戏曲等,文字类涉及到诗词与名著;美术涉及到绘画和泥塑;音乐涉及到钢琴曲以及弦乐乐曲;戏曲涉及话剧小品以及电视作品,从多个方面挖掘作品内涵,全方位的彰显舞蹈主题中的文学艺术[4]。需要注意的是,主题的选择可以引进“以小见大”的理念,也就是通过小事情展现大主题,通过生动的舞蹈细节呈现生活具体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给观赏者一定的情感启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是大众极其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思想中均存在钟爱的舞蹈类型,因此舞蹈编导具备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且舞蹈编导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起到组织与设计的作用,要结合特殊的艺术形式彰显舞蹈内涵,把动感的美妙世界呈现在大众面前。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背景下,舞蹈编创的思路更加新颖化,在具体的舞蹈场景中给观赏者创设身临其境的境界、吸引现场所有观赏者,促使每一个观赏者可以被舞蹈惊叹,把目光聚集在舞蹈的细节之处。而舞蹈编导不只是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技能,还要存在相对牢固的文学艺术素养,进而带动舞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爽,曲磊.试论中国现当代舞蹈编创中的文化融合与创新——以巴托克舞剧《神奇的满大人》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01).

[2]郭爽.试论舞蹈编导教学中的舞剧创作实践[J].明日风尚,2018,(04).

[3]赵紫浩.浅谈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以舞蹈作品《声希》为线索分析[J].长江丛刊,2018,(16).

[4]黄丹.舞蹈编导在舞剧创作中的主观意识与自我表达的研究[J].艺术品鉴,2019,(03).

作者:柯书剑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论文 篇3:

少儿舞蹈创作艺术浅谈

提要:少儿舞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更因其童真童趣、轻快明了、丰富多姿的特点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舞蹈工作的经验,从必须突出少儿的特点、必须注重少儿能力的培养、必须体现舞蹈这种形式对少儿教育的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少儿舞蹈创作艺术的看法。

关键词:少儿舞蹈 艺术 培养 审美价值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作为“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她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少儿舞蹈,更因其童真童趣、轻快明了、丰富多姿的特点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以前所末有的态势蓬蓬勃勃发展起来。因此,创作更多更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来为少儿舞蹈的发展推波助澜已成为少儿舞蹈创作者的当务之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少作舞蹈教学的经验,就少儿舞蹈的创作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必须突出少儿的特点

少儿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少儿舞蹈因为主体和受众的不同,更加注重趣味性、娱乐性,表现形式尽量简洁明了,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少儿舞蹈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

把趣味性和娱乐性放在首位。少儿舞蹈是少儿游戏的另一种形式,好看好玩受欢迎。少儿舞蹈对象大致是四岁至十五岁左右的儿童。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学习以外,玩耍和游戏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在创作时,就应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形式来表现的那些孩子们的游戏生活内容。

注重舞蹈动作及内涵的童真性。少儿舞蹈是展示少儿心灵的窗口,是少儿表现思想情感的直接方式。少儿有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他们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当成有生命的朋友。如给布娃娃打针,哄布娃娃睡觉等。创作中要以少儿的思想和情感来对待客观事物,用少儿的思维来看世界,多选些童话、神话、传说和寓言作为创作题材。

构筑的情节尽量清晰明了。少儿舞蹈的主要观众仍是少儿,如果条理不清、逻辑混乱或时空交错结构太强的舞蹈,少儿是难以接受的。叙事型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分明;抒情型舞蹈一定要情感鲜明,不宜创造冲突较多、矛盾复杂的舞蹈。反之,则跳者情趣不高,观者索然无味,难以达到舞蹈原始创作所要表现的效果。

舞蹈体裁、编排须丰富多姿。少儿的生活是多彩的,情感是繁杂多样的。不同年龄段的少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喜爱,所关心的事物也各有不同,这就给我们选择题材留有极为宽广的余地。神话,寓言,自然景观,乃至少儿的现实生活都可编成舞蹈,塑造出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舞蹈体裁上可采用歌舞,歌舞剧,小舞剧等,必然使舞蹈作品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深受小朋友喜爱。

二、必须注重少儿能力的培养

少儿是人生最美的时期,性格活泼,好奇好模仿,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少儿舞蹈的创作中要针对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他们美的观念情操,通过舞蹈这种形式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艺术,这也是少儿舞蹈创作的关键所在。

要注重观察力的培养。选用小朋友熟知熟识的题材,编成舞蹈,让他们知道舞蹈是生活原形的艺术加工,生活中处处有舞蹈。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处处留心,事事留意的良好习惯。

要注重感受力的培养。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充满感情的舞蹈才是最富生命力的舞蹈。少儿在情感方面大多比较单纯,适量地投入一些情感因素,让少儿感同身受,模拟体会,能使少儿的感受能力更加敏锐。

要注重模仿力的培养。小鸭、小鸡、小狗、小朋友等等是少儿非常熟悉的,舞蹈中融入一些小动物或小朋友的动作,他们是十分愿意模仿的。模仿能力培训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通过模仿,可以取长补短,发掘潜能。

要注重想像力的培养。故事情节动作化,虚拟动物拟人化,事物变幻抽象化,情绪波动夸张化,这一切都为舞蹈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少儿长期处于这种强烈的艺术氛围中,无疑有助于他们想像力的提高。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少儿舞蹈作品应尽量给少儿提供一个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要注重反应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在少儿舞蹈创作中,将甩、举、拉、摆、踢、跳、踏、转等一系列舞蹈动作都运用上,使得头、肩、臂、手、腰、胯、腿、脚都活动起来,身体的各关节、各部位灵活自如。配上一些组合动作,锻炼他们的反应力的动作协调能力。

要注重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角色的多重分配,使得每位小朋友除了要完成好自己的动作,更要注意与其他小朋友的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种分工非常有利于少儿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必须体现舞蹈这种形式对少儿教育的价值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少儿的心灵纯净如水,在这个最佳时期对他们进行各种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创作者将教育融入舞蹈,多创作一些故事性强、情节简洁、教育深刻的舞蹈,让他们在学习、排练、表演、观看舞蹈的过程中,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从而激发少儿爱亲人、爱大家、爱社会、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要体现审美价值。创作者应该明确舞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和社会生活。通过创作,引导少儿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无比绮丽美妙的自然美,提高少儿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要体现情感价值。创作者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创作出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舞蹈,激发少儿的激情,使之在受教过程中处于美感感动的激情状态,从而培养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操。

要体现智能价值。舞蹈实际上是一种高效的身体动感智能活动,创作的舞蹈应留有广阔的想像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掘少儿的想像力、创造力,使其思维得到高速发展。

要体现文化价值。舞蹈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创作者应着重对本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吸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舞蹈的精髓,使少儿在受教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化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雷佳

上一篇:艺术发展状况分析论文下一篇:中职财务会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