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技术化论文

2022-04-17

随着教育教学要求水平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已不断融入生活化教学策略,本文主要探究生活化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剖析生活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究生活化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可以理解一些概念知识,但是对于有一定抽象性的概念就会出现理解困难、缺乏敏感性和系统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课程信息技术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信息技术化论文 篇1:

艺术信息技术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物质和能量同为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但是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困扰了教师和学生。结合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艺术;信息技术;网络环境

Art Information Technique Turns Reform in Education of Course//Liu Kuiran

Key words ar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environment

Author’s address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ouguang, Shandong, China 262700

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之一,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和基本的学习技能,并通过专业学习提高其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学会一些基本的操作,掌握几种常用软件的使用,掌握一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掌握信息化学习的重要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在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谈对艺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 从根本上解决艺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艺术信息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艺术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艺术信息技术教学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艺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艺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几种模式

2.1 任务驱动式教学

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教师会根据自身认为的主要目的去设计主题,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而信息化的环境,特别是网络则不同,网络的先进性、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加快了任务的驱动与学习动机的养成,为促进任务学习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要求设计的任务主题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及易操作性,所以往往会把主题设计得较大,这样在实际上课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时间问题。课堂时间是一个困扰教师教学的大问题,而网络则可以通过“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多对一”来实现有效的辅导、教学、咨询和批改,对于完成艺术专业的学习意义重大。

再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能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效,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差,又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一种打击。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但是那样课堂评价又成了问题,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评价标准就会越来越难定,那么考试也必然会有一定的限制。网络环境下的艺术专业教学,对于基础性好的或者基础性较差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的起点一致,知识的总量一致,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同,就为普遍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艺术专业中的欣赏教学,就是典型的驱动式教学模式,艺术的专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将欣赏内容制作成光盘或者课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观看,带着目的、要求和学习动机、任务去观看、去学习、去接受新知识,提高新能力,其效果会更加完美。

2.2 教材+光盘式教学法

这种课型与教法的依据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等内容适合放在光盘上。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同时,也要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直接讨论,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

1)教学效果大大增强。现有的艺术信息技术课光盘即使有音频和视频讲解,但是还是没有体现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交互性与个性化教学上的优势。比如Office的多媒体学习光盘,学习者只是在设计者提供的仿真界面下学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看,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者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效果差。有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虽然提供了模拟操作的功能,比如单击菜单,会出现相应的菜单项目,但是由于采用的是“仿真”思路,只提供了软件的模拟界面,因此只能按照设计者预设的操作步骤走,非常死板,与真实的环境相比,还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程度。但如果认真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变观看为对比,变界面的学习为模仿学习,变模拟的操作为亲手操作,那么信息化的教学策略会表现得更加富有学习动感。

2)信息技术课的测评问题得以解决。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测评应该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进行,但是现有的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的测评只能对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部分进行测评,对于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例如,艺术专业教师可以事先将测试、考核和测定的试题做在光盘上,既节省时间又完善了考核模式。

2.3 网络模式

目前,由于受计算机科学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影响与推动,网络环境下的艺术信息化课程教学已经基本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并通过网络、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动画、计算机信息化处理与计算机电脑艺术设计等方式、方法,实现计算机艺术信息化课程教学的。1)信息量大。信息化的最大特色是信息量大,而网络教学就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这个特点,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容百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于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向人们展示它强大的量。2)传输速度快,交互的特色明显。网络不需要教师定时和定点操作,需要的是通过点对点或者点对群体的传播,这样巨大的传输速度就满足了教学的要求。3)面向全体学生,一机多用或者多人一机的网络教学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大体现,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最有力的体现之一。因此,网络的信息化极大地满足了艺术的专业教学要求,使艺术专业教学与知识体系、动手能力、技能提高和全面培养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教学群体,不断提高艺术信息化的教学质量。

2.4 艺术表现方法的再现

艺术的再现是艺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艺术内涵、艺术知识、艺术才华与艺术技能的具体体现,是需要艺术专业教师精心设计并结合网络和信息化特点挖掘的。比如,世界上的著名诗画、国画和山水画,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或者网络再现一下,不仅是艺术的享受,重要的是欣赏到了艺术内在的美。

3 小结

总之,信息化的艺术教学,是网络的新的教学体验,也是信息化艺术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之一。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普及,信息化教学已经深入到艺术专业教学的各个角落,加强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内容。

作者:刘奎然

课程信息技术化论文 篇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要求水平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已不断融入生活化教学策略,本文主要探究生活化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剖析生活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探究生活化教学所发挥的作用

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可以理解一些概念知识,但是对于有一定抽象性的概念就会出现理解困难、缺乏敏感性和系统性。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说,教学方法要直观、易懂,因此,就出现了生活化教学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生活场景来帮助老师教学,能够让学生从日常了解的生活场景来展开学习,容易理解课堂的知识。将日常生活和课堂知识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方便理解知识点。

深入剖析生活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某些学校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资金投入也不够,没有增加先进的教学设备,还用着过时很久甚至基本快要淘汰的电脑和无法更新的系统。结果就是所教授的知识早已过时、几乎被淘汰,学生所学的知识对于新电脑和系统没有任何用途。还有一些问题就是学校无法持续维护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即使有先进设备,但没有进行有效地管理,导致设备损坏老化,很多在教学课堂中都不能使用,出现了学生多、能用的电脑少的情况。此外,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很多学生在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之前,就早已经一接触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自认为已经很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即使了解也并不代表掌握。

探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创造生活化教学的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学中,老师要用学生了解的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用一些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共鸣,让其产生学习的欲望。举个例子,例如老师想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就可以拿人体病毒来举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病毒,有什么危害,学生们就会联想到人生病的情况。之后老师可以转到计算机病毒上来,人遇到病毒会生病,计算机遇到病毒同样会“生病”,进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计算机与病毒之间的关系。

2.借助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引导学习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小学生阅历和生活经验都比较浅,需要老师运用各种资料来教学。老师要认真思考,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为切入点来融入生活化元素。例如:五年级有查找资料的教学任务,老师如果给学生命题查阅哪类资料,学生有可能因为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参与。其实老师只要让学生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很积极地根据兴趣爱好来进行检索,一方面完成了老师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重要的是学到了查找资料的方法,一举多得。

3.筛选适合的教学课程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是抽象、复杂的,直接授课不容易理解。因此,融入生活化教学,老师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找到生活中相近的例子进行科学转换,既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融入课堂。例如:信息技术中有“旋转和翻转”等词语,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风车、时钟等素材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角度不同图像也会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够容易理解旋转和翻转的含义。因此,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挑选适合的元素融入之中,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記忆。

针对当前阶段有些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不够重视,导致投入不到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等问题。老师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入生活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设置和布置贴近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情境,才能有效提地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雨婷

课程信息技术化论文 篇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注重“综合化”,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综合化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主要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法、英、日等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有关课程,把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我国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较迟,虽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些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但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是在宏观层面上,至于如何实施、使用何种教学模式以及为达到教学目标需要设计开发哪些学习资源,则往往被忽视,课程实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各校一般都根据具体要求自行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的研究也不多见。

教育部已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为此,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方面的设计与实践,进行课程学习资源与教学模式的设计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方向。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教育部领导在纲要中增加了“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中,主张以儿童的“思想圈”为出发点,选择相关的教材学习,从而使新的观念群不断同化于儿童已有的观念群,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此,在我们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与其他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淡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因此,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整合探索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课程教育活动,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化”的理论依据

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发生学习的最佳情境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在这种模式下,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化”的主要措施

1.教材电子化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生动的社会、自然情境,供学生观察、思考,创作等。如利用计算机写作业、做实验、阅读与写作、计算机科普知识的实践、计算机音乐创作、计算机绘图、计算机统计等,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数字化信息铺就学生学习创造的平台。

2.知识体系化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如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远距离通信系统、电子表格、作图软件等,让计算机与自然、社会科学等整合,让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比较中发现相似与差异,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3.广泛化利用分布式网络资源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源,运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进行协作学习。利用网络,进行各类协作、讨论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利用网络,查询、分析和利用远程资源;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4.学习自主化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和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如安装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各取其所需。还可以小组学习为主,合作与协作将做到优势互补的学习,独立学习将得到加强。学会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学会从材料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习如何利用资源材料进行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5.资源网际化。在网上所有人都将成为学习者和教育者,师生角色可以交换,知识在活动和互动中获得。

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化”的主要途径

1.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一联系,不仅让计算机的学习对其他各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例如,如运用“TT”“金山打字通”“轻轻松松背单词”等软件加强与英语等学科的结合。在学习汉字输入时,让学生学习智能ABC输入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拼音的能力和掌握词语的能力,之后,再进行与学生语文学习程度相当的用计算机写作文等综合活动,加强与语文学科结合;在进行小报编辑的教学时,我们除了讲解图文混排等技巧外,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对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编辑;在Windows的图片处理功能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在欣赏别人图片的同时,将自己的想象充实其中,或者通过画笔直接进行简单、快速的绘画创作,另一方面又促进学生熟悉并掌握图片的处理功能,增强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开拓“课堂”的外延和内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可举办一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关的竞赛活动。例如,以“我”为主题,让学生将过去所写的日记调出,回顾自己的生平经历,然后从自己的电子相册中调出不同时期的照片,插入文字,再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名人名言或自己喜欢的歌曲,制作成赏心悦目的多媒体作品等设计活动。给学生确定一个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全体学生参加成果展示,通过展示自己设计的程序、幻灯片,图形图像处理制作贺卡、风景画、动画设计等,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正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因此他们不能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尤其是很乏味的事,如果老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话,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因此,针对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好奇心强的特点,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学方法,采取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小学计算机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运用Word2010创作(综合练习)时,我结合教学中的绘图、自选图形、文本、润色等许多知识点,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方案,由学生喜爱的班级阅读角着手,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的活动,向他们征集优秀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相关的信息,探讨创作的思路,交流创作的经验,欣赏他人的作品等。整个活动集多个学科和现实的生活于一体,采用事件任务驱动,学生乐此不疲。

4.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例如,我们根据小学生对恐龙时代的热衷,在校园网上公布基于自然科学的“回归侏罗纪”等研究课题,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课题,或个人或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以多媒体作品或小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发布。

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化”,我们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如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之间互评、以及把作品放到网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我们专门设计了评价和反馈的载体——学生信息素养评价表,分别用于平时操作(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学习意识、质疑、互助合作等方面)和作品递交的评价参考,凡有特点的学生积极给予关注和表扬。通过教学评价,进行及时反馈矫正,调控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教育科技通讯,2002(05).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06.

作者简介:张春女,女,1969年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张春女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制造业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