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9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引入了较多的设计与制作方面的知识,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要求更高,但目前一部分的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执教能力偏低,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就包括设计与制作能力。这些都说明了解决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评估可操作性的迫切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1: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

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体系发展为基础。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就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要因;价值取向

1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

1.1 面向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譬如英国ICT课程标准中提出了ICT课程促进学生的四个方面的发展、六种关键技能的发展和五种思维技能的发展。

1.2 面向社会需求的信息技术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因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文化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重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社会发展对其成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所谓“信息素养”的要求,而要完成这个培养任务,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对未来成员的要求规格是导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此次基础教育明确提出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纬度,这同样是指导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三大纬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相对来讲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信息技术课程同样必须加以重视。在“过程与方法”上,要着重体现在通过体验、感悟并掌握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且强调将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反过来可以促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我们常常提及但却总是被遗忘的方面,而从个人内在素养的角度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时,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等内容绝对不容忽视,并且要通过恰当的学习方法将其融合在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内化。

1.3 面向学科体系的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构成的另外一个视角是学科体系。信息技术课程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扩展的过程。首先可以确认,信息技术教育包含着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呼应。其次,是否有另外的学科方向或者学科群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影响肯定是存在的,如社会学、传播学、图书馆学等等,然而如何施加影响的问题正在众说纷纭之中,难以给出确切的结论。

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2.1 发展性取向

众所周知,文化继承是教学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全部,批判创新就是其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功能。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笔者认为,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基础,而批判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课程在承担文化继承的同时还必须承担批判创新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持续发展。信息的共享具有明显的文化继承性,但在信息的选择、运用方面我们的批判意识无时不在发挥作用。

2.2 多样化取向

首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这对于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的中小学来说,在信息技术设施与设备以及软件配置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其次,不同地区,例如繁华都市与偏僻乡村在信息化社会环境方面也是很不相同的,信息化推进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需要一个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有时间长短之区别。再次,由于多种原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实际上差异甚大。最后,即便是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差异也是很大的。

2.3 全人化取向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大组成部分,同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又是历史演进的概念,表现出强烈的、鲜明的时代主题和内涵。现代的科学精神并不等同于“科学主义”或“理性主义”,更不能简单地与科学教育、科学知识划等号;同样,现代的人文精神也不等同于“西方人本主义”,更不能简单地与人文教育、人文知识划等号。郭垒指出:“科学主义是与西方人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潮,确切地说,是人本主义学者给那些极端推崇科学至上的学者冠以带有贬义味道的名称。”与此相反,“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强调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人的本质,而科学与理性只不过是人类意志的工具,并无实在的意义。他们批判科学抹煞人的情感与个性,让人服从于外部世界的逻辑,将世界变成为一个机械的、无意义的世界。因此他们把科学精神归结为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恶性发展的后果,使得现代人丧失人生根基,道德衰退、灵魂空虚与精神沦丧,科学成为使西方陷于‘病态社会’的根源”。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和,龚育之的观点是:“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效果的质的分析(下)[J].中小学电教.2004(03).

[2]郭垒.科学、人文及教育理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2).

[3]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4).

作者:向花齐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标准分析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引入了较多的设计与制作方面的知识,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要求更高,但目前一部分的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执教能力偏低,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就包括设计与制作能力。这些都说明了解决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评估可操作性的迫切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标准

引言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进一步教学实践研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全面探索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措施,希望此分析能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兴趣可作为学生有效的动力支持。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形成学科兴趣后便可与教师共同创建更轻松的学习氛围。高中生大多数均会对信息技术产生一定的探索热情,主要由于高中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较强。此外高中的教学内容较多,且学习难度大,这便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有效迎合学生的兴趣点,为其降低学习的压力,促使其主动发挥能动作用理解学科知识,逐渐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展《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时,如果依據教材内容规划教学活动,则需要教师针对汉字的意义和多种来源进行细化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便难以激发学生产生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教师需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设置,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主把握汉字的多样性,之后基于教师的启发,通过使用软件体验文字的艺术性,亲身尝试和阅读文字内容,这样便可为学生提供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

二、加强教学软件和平台的运用,多样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现代互联网技术在高中科技信息教学中的应用越来广泛,将各类教学平台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率。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所有信息行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状态。“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相对其他概念来说比较复杂和抽象。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将“互联网+”概念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相融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例如,加强智慧课堂在高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随着 “智慧课堂”概念的提出,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现在智慧课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智慧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利用智慧课堂中的情景创设工具为学生创设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利用信息获取工具,学生可以随时对有问题的内容进行查询等等,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各项需求;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电子白板具有普通黑板的功能,可以就教学重点进行批注,让学生可以抓住教学的重点,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应用。现在教学软件和平台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合理利用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对信心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创新和探索能力,全面发挥主体作用。目前,各高中的网络环境均较便利,这也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前提。学生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渠道获取资源。此外,教师也可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如借助网络资源制作课件,并筛选与学生学习特征相符的素材。由于网络具有明显的交互性特征,可为师生提供更便利的沟通渠道,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发表观点,这样便可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基于网络环境的支持,学生可依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且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也更自主。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的自主和自由度更高,学生的自主意愿能够得到满足,并实现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自主探究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和自主的探索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发挥潜能掌握学科知识的精髓,同时自主探索出知识运用的渠道,从而高质量实现学科教学的目标。

四、对信息技术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巩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信息技术会考成绩不计入高考成绩,学校安排的信息技术课时占比比较少,关于对信息技术的考核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容易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况。受“互联网+”概念的影响,教师应当将信息技术的考核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能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内容讲解。通过阶段性的课后作业考核,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教学平台等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后进行回传。对于完不成作业的同学要建立惩罚制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不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问题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阶段性考核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布置阶段性考核试卷,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一切教学资源,不断拓展教学资源的有效教学途径,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本文笔者通过进一步分析,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科学地总结了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要求,全面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定荣.教师专业标准的反思[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1):38-41+48.

[2]王碧梅,曹芳芳.基于Delphi-AHP法的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03):45-53.

[3]李锋,赵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理念与内容[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4-9.

作者:韩粒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摘要:现在为能够满足学生们全方位教育的需要,中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一些初中学校开始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的课程无疑也成为了学生们文化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纽带,既让学生们暂时从忙碌的文化课学习中释放,同时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所以,初中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应该尽可能兼顾到所有学生,让信息课程的开设有一定的作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作用,但这也要求信息课程的设计能更加考虑到实际情况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体设计

现在绝大多数的初中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的重大意义,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如果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则起不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现如今还有一些初中在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时还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例如一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设计时没有兼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另外在设计课程时没有丰富课堂上的活动,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缺少吸引力,没有起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作用,所以,针对这些問题应该逐一解决,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更加完美,更能达到初中设计该门课程的最初目标。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意义很重大,与文化课不同的是,如果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能够很顺利和完美的话,那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还能够丰富内心,也能够短暂释放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巨大压力,所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在满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还能够尽可能地让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但是不能太过于哗众取宠,应该符合实际,否则学生们将无法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在实际教学上还可以把课堂上枯燥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现如今我国有很多优秀的计算机方面的例子可以借鉴,比较知名的如华为联想等等,与例子相结合讲解信息技术的知识可以提高对学生们的吸引力。在课后想知晓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大部分的课堂知识,可以布置一定程度的作业加以辅佐,布置作业的形式不能太枯燥死板,因为初中学生毕竟年龄还很小,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程度都是有限的,可以在班级内按照人数划分出一定数量的小组,并由小组内成员自主投票来选出小组的领导者,由领导者带领着大家做课后的作业,大家一起进行可以增加彼此的凝聚力,并且大家一起携手来完成作业可以让大家都互动起来,作业哪个方面薄弱教师也能一下从作业中看出,进而针对个人进行知识的补习。

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尚存的问题

2.1课堂形式单一,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并不是很容易的,学生们想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加具有难度,所以,想要把这样的问题解决就需要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懂得合理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现在很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还是主要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亦或是教师制作一个幻灯片进行课堂播放,而幻灯片的内容主要都是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文字内容,初中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课堂上注意力被分散那么课后的作业也完成的不理想,对课堂信息技术的知识的掌握也是十分有限,所以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应该懂得变通,讲解信息技术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想要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就需要变通课堂形式,使用幻灯片的形式是普遍的也是有效的,所以可以延续使用,但是幻灯片中不能只是枯燥的文字内容,还可以加一些视频音乐内容,视频内容让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设计简单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任务,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对于这类型的问题应该及时解决,让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能够充分起到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的作用。

2.2信息技术课程课后作业布置形式缺少新意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除了要注重课堂上的设计之外,还要同时注重课后的设计,课后的设计成功与否也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如何,所以足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课后的设计的重要性是如何的,但是现在在一些初中,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初中学校,虽然也在逐渐引进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很多这些地方的初中在信息技术课程结束后安排作业时太过于因循守旧,甚至于和很多数语外之类的课程安排作业相类似,学生们很容易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厌烦情绪,也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累积,那么学生会逐渐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布置的作业,所以,为了让学生们重新以积极的情绪来对待布置的作业,就应该从作业上下手,教师布置时要和数语外之类的课程安排的作业相区分开来,应该逐渐推陈出新,而不是过于遵循形式。

3.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

3.1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表现形式

想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逐一解决信息技术课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表现形式,现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的话会发现,之所以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排斥,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偏枯燥,所以面对枯燥的设计学生们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为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从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表现形式开始,教师不能一味按照幻灯片进行讲解,可以不定时抛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回答,随机考察学生对当前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同时可以穿插播放一些简短的视频影像,让学生可以更动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这样丰富的课堂中学生们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可能才会提高,也能在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3.2课后应尽可能引领学生输出自己的创意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一味地吸收教师教授的知识,在吸收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同时学生想要提高核心素养还应该懂得去输出自己的创意,这也是教师应该考虑到的方面,课后布置的作业不能仅限于文字类知识的考察,还应该检查学生们是否有自己的创意,所以可以给出一个主题,让各位组长们带领自己的组员们去到机房进行创意的输出,最终形成一个可以交给老师的版本,教师通过各组汇报的成果来进行整体的评价,并按照创意的程度来进行评判,优秀的和完成较差的应该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这才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设计的方向之一。

4.结语

学生们的素养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直接关乎着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的方向,尤其是核心素养,将成为学生们通往社会时乘坐的船的掌舵,所以,很多初中逐渐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上,为了能让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服务于初中学生,让学生们的能力素质的提高更为迅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我国的一些初中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中还有潜在的问题出现,但是这些问题都并非是顽固性问题,学校着手解决的话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顺利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参考文献:

[1]孙全友,浅谈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J],初中教育,2019.11(01):311-316

[2]蒋海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439(13):66-67.

作者:徐洪磊

上一篇:人力资源激励管理论文下一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