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评价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加强对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的研究,增强对计算思维内涵及评价活动的认知,遵循计算思维指标设计原则,使计算思维评价活动能够在科学标准指导下开展,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制度确保计算思维评价活动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1: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优化分析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是一门重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能够促使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未来就业有积极影响。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能力是当代人才必备技能之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科特征,帮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中职信息技术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概念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部分[1]。

1.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对不同信息的价值具备合理的判断能力。对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才能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自主探索,结合不同的方式获得并处理信息。具有信息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变化,针对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目的性等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还能进行初步的预判,实现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的价值。

1.2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主要是指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界定其范围,探索其规律,找到抽象的特征,通过建模等方法,不断分析和判断,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最终得出准确的答案。同时,学生还能够不断发散思维模式,将相似的解决方案迁移到生活中其他问题的解决中。

1.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和工具,对课内外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创造性地解决,最终不断提升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在一次次的解题过程中实现创新。同时,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的优势和局限性,扬长避短,积极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互联网时代,学生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等方面能够做到自律自控,承担相应责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较高,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或在互联网环境中能够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遵守道德与伦理准则,不仅能在虚拟世界中维护个体的合法权益,还能保护公共信息安全。

2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立足学生角度,激发学习兴趣

对中职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难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学生更加关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兴趣进行讲解,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外部驱动力转换为内部驱动力[2]。

如一些中职生对艺术字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先为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艺术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行查找,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上百度搜索或向同学请教,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过度依赖教师。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喜欢怎樣的授课方式,如何让学生熟练地编辑修改文字,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这样能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信息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其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

2.2  借助小组合作,提升自主能力

小组合作是优化、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当积极采取该方式,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应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交流、思考、分享,和同伴产生思维碰撞,在合作中找到突破学习瓶颈的关键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文本信息加工和表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自主撰写小新闻、报告等,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收集多种文本信息并观察。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能力均衡的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由此引出Word、WPS等工具。不同的文本加工方式使用的工具不同,且日常文本信息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单一,结构简单,学生通过学习各个工具的使用,能熟悉右键菜单中的工具性功能和操作技巧,对文本进行绘制和美化。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记录操作步骤和成果,记录每一个重难点。在制作完成后,教师还要依次进行点评,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他人的思维和优点,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

2.3  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动手实践

学习信息技术不仅要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操作技能。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师可以将枯燥无味的文本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呈现出来,通过动态化的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如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将本堂课的重点运用5—10分钟的视频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自主观看微课,能够初步了解本堂课的知识,了解各个软件的特点和具体使用方法。教师再在课堂上提出层次性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文字处理软件修改一篇文章,或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制作一个较为完整的PPT。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一一点评,还可以集中展示,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3]。

2.4  整合教学资源,增强创新意识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对中职生来说,他们好奇心较强,已经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计算机使用技能。因此教师要积极结合互联网新知识,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为其日后步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其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如在教学关于“图像信息加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借助计算机将一个合成图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教师可将图像信息的采集和加工的基础知识讲授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自主探索可以操作的各个路径与技巧。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进行加工,如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优秀的案例,并将其运用到成品制作中。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操作能力,还能确保学生作品的创意性,让学生将更多的新奇想法融入作品中。

2.5  完善考评机制,丰富评价形式

构建完善的考评机制,从多个维度着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融合的模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操作技能等多个层面着手,不断丰富评价内容。除了以往的笔试方式,教师还可以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计算机场景中得到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是以鼓励表扬方式为主,不断激励学生。要对学生开展纵向维度的比较评价,一旦学生有进步,教师需要肯定和认可,由此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应当多元化,如引入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自己。在丰富的评价模式下,中职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对自身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认知,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改正不足,以他人为榜样不断前进[4]。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技术能力成为每个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就中职教学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合其专业特点,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最终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卢美玉.基于“互联网+”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诊改策略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9).

[2]沈利华.微课分层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电子世界,2020(8).

[3]刘海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4]刘小丹,郝菁菁.思维导图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计算机基础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

【作者简介】

曹兴俊(1983~),男,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講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

作者:曹兴俊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评价策略分析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评价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加强对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的研究,增强对计算思维内涵及评价活动的认知,遵循计算思维指标设计原则,使计算思维评价活动能够在科学标准指导下开展,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制度确保计算思维评价活动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思维;评价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计算思维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思维,通过科学合理的策略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在评价反馈的作用下继续发展计算思维,进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传统的高中信息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基于此,教师需要加强对计算思维评价策略研究,以确保学生信息技术计算思维核心素养发展效果。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系统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评价策略。

一、增强对计算思维基本内涵及评价活动的认知

计算思维具有抽象性、构造性及数字化特点,即对问题进行抽象处理,然后通过建模形式构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质上是将问题数字化,以符号的形式形成完善的计算系统,进而将复杂的问题转变为简单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评价在方法选择上既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教学具有阶段性特点,在评价活动中可采用过程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在评价指标设置方面,应当兼顾基础知识与能力,明确信息技术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形式设置评分标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的计算思维分为四个水平,教师可根据四个水平对教学评价标准及活动进行设计,在水平要求引导下开展评价活动,以确保计算思维评价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遵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思维指标设计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在开展计算思维评价活动前,通常会根据学生当前的计算思维水平设计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发展。

(一)遵循科学性原则

计算思维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关系到学生思维水平的可靠性,因此各个单项评价指标必须能够体现出学生计算思维的某个特征,整体框架应能够比较全面地显示高中生计算思维特征。

(二)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部分教师在设计计算思维评价标准时,看似内容满满但实操性较差,难以在课堂上根据评价标准落实评价活动,因此在设计计算思维评价指标时应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各项计算思维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应容易获取,指标数量应当少而精。

(三)遵循整体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中计算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计算思维评价指标时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指标框架应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促使各项计算思维评价指标能够科学准确表述学生外显及内在的计算思维素养。

(四)遵循直观性原则

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具有外显及内在两种形式,但计算思维评价指标应遵循直观性设计原则,尽可能以直接观察或测量到的内容为主,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系统化评价统计。

三、构建多元化计算思维评价制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评价实施具有导向与质量监控作用,教师应积极构建多元化计算思维评价制度,使师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科学合理的计算思维评价制度可增强教师开展评价活动的激情,同时还能在评价活动的引导下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目前,仍然有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评价时,以考试成绩等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评价的反馈功能。在进行计算思维评价时,教师应更关注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过程性,注重以评价促进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结合总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例如,将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学生互评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此外,教师应根据教学中所蕴含的计算思维内容,结合计算实操、学生作品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数据的结构化表达”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流程图形式制订周末旅游计划,在此项目内设置不同小要求,通过问题驱动的形式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当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旅游计划流程图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即时评价应在计算思维指标指导下开展,通过即时评价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计算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及优点,增强学生对自我计算思维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法[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9-10.

[2]杨健.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案例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7):57-59.

[3]費增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2017(3):104.

[4]王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5):109.

编辑 温雪莲

作者:张学武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论文 篇3: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分析

摘 要: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对各个学科教学进行了理论指导。从统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统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统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價三个角度,就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理论指导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高速发展使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越来越高,如何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来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便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改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高中学校每周会安排至少一次信息技术课程,高中生需结合信息技术教材在微机室中练习各个技能操作方法,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形下,高中生慢慢丧失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信息技术人才的流失。新课改以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并非是让学生掌握多少信息技术知识,而在于他们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也必然带来一系列的教学变革。

一、统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教育改革的历史长河中,国内外的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主体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多次变革与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占据了主导思想,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让人们意识到了学生才是影响教学的根本元素,进而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而因为学生还需在教师的帮助下内化与吸收新知,所以同时提出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的思想,进而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前者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那么以“灌输法”来组织实践教学则无法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要保证高中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探索者与求知者,让他们亲自体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生成与应用,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历来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筛选、分析信息,从信息中获得结论。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的、适当的教学帮助,以问题或任务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愿意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展开积极思考,同时还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与阻碍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

二、统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

在其他文化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是“轻实践,重理论”,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是“轻理论,重实践”。纵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选择以“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种活动虽然会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高中生却并不知道这些实践技能的作用。也就是说,即便高中生能够在机械练习中获得操作能力,但是他们却不知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那么,统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学便成为新课改给高中信息技术所提出的另外一个要求。

收录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信息技术知识是现代人所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比如“信息及其特征”“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等,这些知识都是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了解,但是许多教师却认为这部分理论知识并不重要,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后续的技能操作。因此,有一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高中生虽然对信息技术有基本的了解,但是他们的认识并不稳固,如果忽视了理论知识教学,那么便无法打好根基,导致高中生所建立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是浅薄的、片面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实例来为学生讲述何为信息、如何获取信息,组织高中生就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教师所介绍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那么便可有效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统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统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价高中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要关注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高中生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求知活动的能力、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变化等,还要关注教师所组织与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真正提高了高中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即高中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所得到的收获,以便全面把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未来走向。

要想统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就需要教师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评价手段,如成长记录袋、课堂记录表、信息技术考试与作业练习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可以从各个方面来测评高中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发生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这些评价方式的时候要注意优化组合与灵活搭配,保证评价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

总而言之,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发展历时较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问题,教师应学会“照方抓药”,找到阻碍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毒瘤”,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以便让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得以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文.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苑教育,2016(6):60.

[2]白晓燕.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7(33):44.

编辑 张珍珍

作者:王丽

上一篇:幼儿园音乐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