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摘 要: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高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策略应当促进学生广泛地提高为重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一、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在其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展的,而大纲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论述,一般来说是比较概括的语言,具体到每一章、每一节,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地确定。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的指挥棒,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开展个性化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各项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每个人的优势智能,从而达到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教学目标,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所谓分析教学目标,主要是指两方面分析,一是分析教学目标体现在哪些智能方面,另一方面是分析同一目标如何用体现不同种智能的方式描述出来。前者是让全体同学意识到这节课的教学需要调动哪些智能、发展哪些智能,而后者是希望智能结构和智能强项各不相同的同学都能在自己的强势智能方面有所进步。有了教学目标的分析结果后,就要围绕其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些具体的实例来体现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将目标中涉及的智能通过演示和实例练习的设计来体现,可以布置开放性的实例。

二、创设适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的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原因。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当学习者在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时,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对其赋予新的含义。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

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促進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尽量优化资源,创设情境,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创设环境。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图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面的技术。如利用PowerPoint 软件制作演示文稿、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录像、利用flash制作动画课件等等。

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感观,对于智能结构各不相同的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刺激,达到调动全体同学的目的。比如声音的运用有利于调动音乐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富有逻辑性的演示文稿可以调动逻辑智能强的学生,而图像的运用又有利于激发空间智能是强势智能的学生,等等。

(二)利用网络资源

近年来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正在逐渐兴起,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浩瀚的网络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如何有效、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是教育研究者们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运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具有一个优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在计算机教室当中进行的,每人一台计算机,随着学校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都可以和互联网相连,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三、设置多元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教学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元任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目标,随着教育者们不断的探索,目前“任务驱动”是被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因此,“任务”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在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设置“任务”时就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设置多元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要。任务的多元性也包括两方面含义,即把不同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制定包含多种智能要求的任务,或者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置多个适合不同强势智能学生的任务。

(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要实现个性化教学,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都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们也是适用于个性化教学的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以“任务”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方式中促进个性的发展,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适应少数学生的教育,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学习,也不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都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关注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需要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学效果;反过来,学生也同样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的与教师沟通,以便从教师那里得到针对于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无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都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任务驱动这种模式下,要求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探究,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给出反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编著.学校教育教学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学校教育教学研究,2011(12).

[3] 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人民学校教育教学出版社,2009.

[4] 李海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园课程设计[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作者:赵志永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摘 要: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考试评价机制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十分关注中小学的信息教育,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新的终生适用的基本能力。在我国,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的艰巨任务落在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肩上。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信息时代步伐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及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而呈日新月异的态势。根据情报学家的分析,知识的陈旧周期在不断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4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中,不能仅按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成不变地教学,而应将教材内容与新知识有机地结合,在学生掌握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基础上,将最新的知识(硬件及软件)介绍给学生。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一些前沿的软硬件知识及新的操作方法,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准人才”的要求。

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工具,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据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中,也就是说,不能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适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举例来说,教学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时,计算机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步骤应是,在教学开始时,先询问学生,如你们会用电脑做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打字、画画、上网、聊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围绕着一个个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逐步增强自信。

2.“学科整合”模式。

学科整合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以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既高效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1.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对于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有限的学习内容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此,可通过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两种方法:一是“走出去”,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信息技术推广会,了解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动态,拓宽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视野;二是“请进来”,邀请若干名信息技术专家来校作最新科技信息专题报告,把国内外最新计算机发展信息传递给教师和学生。

2.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学校可定期举办“信息节”,如网页制作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可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如程序设计小组和应用技术小组。程序设计小组主要吸收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以青少年学奥林匹克竞赛为主要内容,通过培训,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心理素质均能得到提高。应用技术小组主要吸收对动画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主要以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使学生通过动画设计软件的学习,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电子作品。

四、改革考试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上交自制电子作品,考核学生计算机理解应用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不应过多地注重所学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而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上。例如在完成Word模块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我国春节或国际上流行的圣诞节为内容,并加以简单的文字表达,制作一幅宣传广告画。对此,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文明节日”等为标题,加上文字说明、相关图片。有的图片是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并利用修饰字体。这一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巩固了Word基础知识。

2.开放考评方式,把学生自我评价与老师评价互相结合。

学生成绩评价要在注重教师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中自我评价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表现评价和集体的自我表现评价。活动的评价一般由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检查表,学生根据这些表来评价。由于自我评价,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参与项目的体验、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自我认识。同时,集体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选择一种单独使用或几种方法综合使用,使考评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

[2]吕品.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初探.北京西城区现代教育,2003.

作者:程世强

第三篇: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摘 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本文通过对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概念的阐述,明确指出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和方向,从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三个层面进行了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能力和应用。本文结合信息时代下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新要求,针对性提出教学策略,旨在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概述

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结果,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与人三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三个要素之间必须十分协调地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能,达到预期目标。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信息教育基础和信息的生成与处理。

二、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新要求

1.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教育团队

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的核心,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的应用信息,把信息技术充分的融入到课程中去,努力的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新形势下,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

2.灵活支配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基础常识课教育,而是技能课程教育,信息技术是一种一种寻找信息的工具。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的发展,信息呈爆炸式扩展,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使用的基础应用教育,更重要的是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支配信息、选择信息能力的培养。

3.自主获取信息、探究信息的精神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是新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促进学生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三、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应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教学资源的开发三个层面进行改进,明确小学信息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下结合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分析:

1.科学制定课程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是能力提升课程,其目的是教授小学生基础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打好基础。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方向问题,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认识,忽视了其技术的应用实践。

基于信息素养的提升,首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明确信息技术是什么类的知识,能做什么以及应用环境。其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途径以及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培养信息获取能力。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小学生提高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和使用意识,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培养小学生利用互联网辅助其他课程学习的能力,促使小学生建立信息一体化知识体系,为适应信息时代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局限性在于,专业信息技术老师资源困乏,多数信息技术课程由跨学科老师教授,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不够。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强化信息技术老师教育方法的培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时俱进,实现教师课堂教育方法与信息时代匹配。二是学校着重建设年轻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年轻老师更容易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3.充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互联网络已经覆盖城乡,线上的教育资源丰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教育资源的利用可开发中,不能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实践性。

针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资源:一是合理利用教材素材,针对性配备光盘。二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教育的知识面。三是自创教学资源,例如:自创的课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视角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基本能力的体现。信息时代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教学资源的开发三个层面进行突破和创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小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高堂.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2(04)

[2]朱玮玮.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新思路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1)

[3]周冠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新校园(中旬).2015(09)

作者:张照阳

上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做有魅力语文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