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

2022-04-20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陈至立同志曾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 篇1:

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

一、信息文化视野中的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超越了纯粹技术的界线,在世界范围内正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信息文化。一般认为它是“人们信息活动中所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活的方式”。基于这——界定,本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信息文化进行结构解析。

物质层面的信息文化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物化环境。精神层面的信息文化表现为人们在由信息技术构筑的社会环境里的信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2002年底上海的一项中学生阅读调查显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课外阅读的比率高达41%。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被访网民上网日的最多的就是阅读网络新闻,比例为6 5.9%,以学习为目的占30.5%。显然,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伴随着精神观念的转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信息文化对教育的渗透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转向精神层面。

正如李艺教授提出的,“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运用的今天,信息文化正在重塑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重塑着作为基础性文化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可以看成是信息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课程的解构与新课程的重新建构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渗透

(一)信息时代的阅读素养

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中说:“过去大部分的信息都经过人的慢处理,以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的形式呈现;而这,很快将被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所取代。这种传输将以光速来进行,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5年7月,我同网民数量中学生比例最高,达到33.2%;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为3 7.8%;用户经常在网上查询的信息中,电子书籍占33.3%,排名第五。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随之不断丰富的信息文化的影响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形式、内容组织方式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这种情况下,为适应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知识的快速更新,就要求我们要用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素养。正如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 fOrlnterrl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PISA)对阅读素养的界定:它是为取得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尤其是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阅读素养的涵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它已不再仅仅是要求儿童在学校教育期间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是在人一生中接触的各种阅读材料及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下建构的一种可增长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能力;而是面向未来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必须重视发展个体知识与潜能,强调理解、使用和表达的能力。叫见,信息技术已不再仅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在物质层面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而是在观念的层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习惯,从而赋予阅读素养以新的内涵。

(二)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在物质层面上,数宁化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领域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内容上看,原来以教材的阅读为丰,而现在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社会文化领域内的各种媒体信息,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从呈现形式上看,原来以书籍,报刊呈现的纸质阅读材料为主,现在网络、电子山版社等多媒体手段的融入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渠道。从组织结构上看,原来以线性结构排列的阅读材料为主,现在更多的非线性排列,交互性更强的超文本形式则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从层次上看,原来严格划分的语文知识层次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模糊知识的层次性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精神层面上,借助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共同搭建的信息平台,一方面,学生从仅能读到边读边写,即实时地参与互动交流,这本身就是中学生阅读的深化,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当学生身处这么一个充满链接、没有约束的社会化的网状阅读空间里,所具备的阅读素养存在许多与物质技术环境不协调发展的地方。比如:

1.阅读过程中的自控能力。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五花八门的阅读资源,认知发展处于不成熟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被其他信息干扰,逐渐偏离预定阅读主题,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2.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快餐式的随意性非常大的快速阅读,使得知识结构还不完善、思维方式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在阅读时一直是在“看问题”、“听问题”而不是在“想问题”。

我们认为,让学生在技术应用的观念层面发生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为了用技术而用转变为知道为什么用,怎样用。例如,当学生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身处网络世界,当他们明确地知道什么时候必须要借助网络而不是书本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当他们懂得通过交流的平台激发思维的火花的时候,强烈的日的性、自觉性、主动性会逐渐帮助他们摆脱卜述问题的困扰,继而行为力式上日积月累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观念层面,并逐步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信息文化物质技术层而的极大发展与丰富,信息传媒这种集影,音,图、文于一身的整合传播,为开展富创造性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带来了可能。学生的阅读目的更加倾向十欣赏,而不是写作,数字化阅读资源更加伞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及时求助,网络平台对阅读和交流过程的全面记录更有利于自我反思。

与使用传统的文字阅读资源相比,数字化阅读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亨特性。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学习者的阅读不依赖于课本与教师的讲授,而是利用数字化下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外通过对资源的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阅读。

在精神观念层面上,阅读目的、阅读内容与阅读教学实施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师生关系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教师占布资料、支配学习过程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由于资源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学生与教师平等甚至是多于教师占有的学习资源。对学习资源占有关系的改变给师生关系带来了影响。

1.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

网络阅读过程中身份的隐蔽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另一方面,在学生达到高度自觉的状态之前,教师的缺席容易导致阅读效率低下,网络阅读流于形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恰恰可以利用网络身份的隐蔽性,以多个角色加入到网络阅读活动中去,既可以是专门帮人解决问题、发布消息的“万事通”。也可以是专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小不懂”,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更容易形成头脑风暴式的阅读方式。

2.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数字化阅读环境中学生阅读的目的更加自主,再加上阅读材料广度与深度的复杂性与学生自身阅读素养的欠缺,如果教师不参与组织,阅读过程中学生难以把握深浅,很容易迷失方向;而教师对学生阅读取向和过程的过分控制又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个性化。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由“讲解员”与“听众”的关系转变为“指导者”与“实践者”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社会的变革促使人们更新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新的技术来实现。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信息文化定位,需要对原来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作系统的重新建构,其中会涉及大量的问题。如师资培训、阅读素养的评价等问题,都是信息文化视野下阅读教学实施亟待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李艺.教育信息化主题下课程整合的任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1).

[2]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it.people.com.cn/CB/8219/50653。

[3]顾健.试论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4]林秀.信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概念比较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2005,(1).

[5]杨宪东.开发“数字化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报,第20卷1期,2005-3.

作者:安洪涛 王 珺

语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 篇2:

浅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陈至立同志曾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的整合,本文就这一探索作一小结,以就教于方家。

一、 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B.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 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A.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B.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C.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D.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2)教学模式的表现形态。A.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B.主题性研读: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C.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D.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E.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F.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G.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H.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

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三、 整合的实例

(1)课文学习。在语文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反对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观点,认为这样不是语文课而是电脑课,认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能完成。笔者所上的这一节《阿房宫赋》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教学步骤分为诵读、研读两大步。①诵读。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教师在网上搜集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开头的Flash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整篇或分段进行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背诵(有画面、音乐,无朗诵)。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诵读竞赛中,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效果良好。②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网上进行,即时在网络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以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本网站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本课的教学站点上。

(2)名著研读。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 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高一上学期是《三国演义》,下学期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通渭县马营中学)

作者:陈文卓

语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 篇3:

探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

摘 要:初中课程中,虽然数学、语文知识类学科较为重要,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团队主要研究的课题是通过科学且合理的教学实践内容来促进初中生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析,并对提高课程效果提出了措施。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升学率影响了初中信息技術课程的地位

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但仍有很多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力较差,再加上如今大部分初中学校的管理者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并且过于注重升学率,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从根本上得不到重视,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使课程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

2.信息技术课堂不知如何利用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一定的开展,但是大部分教师根本不知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讲解什么内容,也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且由于各个初中学校的教学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不同导致教学内容也不同,还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设备设施不齐全,种种原因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3.教学死板,课堂氛围差

如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大部分都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必要内容需要记忆,但是大部分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古板单一的读课本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1.端正教学观念,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初中学校的管理者除了要学会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加强学校教师团队的力量。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案,而学校则应鼓励教师去参加学校内外与信息技术课程有关的培训课程,还可以经常举办讲座的形式来向教师和学生传达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以及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测试用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真正学到信息技术知识。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完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

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开展的基础就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所以初中学校要针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做出有效措施。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去参加信息技术课程的技能培训,并定期检查教师的学习状况,以更好地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学校一定要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各类设施设备,对信息技术课程注入一定的精力,至少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使用到一台计算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接触到更多的信息。相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齐全的设施设备可以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导,以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对比较乏味的学习内容时联系生活的例子,以通俗易懂的方法或者以幻灯片、视频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系统章节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内的基本部件,然后轮流让每组学生回答,最后再由教师告诉学生全面的答案。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能力。又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可以偶尔将课程与娱乐性相结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图片、语音、视频等,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认真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如今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信息化已普及于社会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无一不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所以说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作为教师,要学会重视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创设出合理、科学、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并根据不断更新的教材内容更换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到真正的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如兰.信息技术课堂呼唤发展性学生评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

[2]方东菊.初中信息技术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誗编辑 韩 晓

作者:李海波

上一篇:财务监督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中职语文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