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论文

2022-07-03

摘要:基于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和措施的研究,首先,对金融资产证券化基本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分析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发行主体多样化、中小银行业务相对薄弱。最后,为促使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更好发展,给出完善证券种类、做好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流程、对资本市场进行完善、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管理等有效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论文 篇1:

浅析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摘要】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其次分析了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完善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做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资产 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曾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的资产组建成资产池,并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过程。

一、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是“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

2005年底,我国开始试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截至2008年底,信贷证券化业务试点共发行667.85亿元。但金融危机爆发后,监管层出于审慎考量暂停了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2012年,国务院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二轮试点。2013年,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新增发行额度3000亿元。虽然规模还只是试点起步,但也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截至2015年4月末,金融机构共发行112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累计近45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回顾10年来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经验,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框架,二是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二、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经验,无论是金融环境还是法律制度都存在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涉及的税收、会计以及债权转让、权益变更等问题直接关系到证券化资产的合法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资产证券化能否顺利进行。这些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但是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还没有完全制定。比如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公司法》、《信托法》、《会计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法规,都未对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问题做过任何的规定,直至目前我国对于该问题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二)信用评级体系有待完善

资产证券化必须对交易结构及资产支持证券进行内部评级和发行评级。资信评估起到了增加投资者信心,为市场提供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的作用。所以,独立、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估是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目前缺乏能够被投资者所认可的、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有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也缺乏对个人偿债能力进行专业评估的评估机构。因此,要加快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规范信用评估行为,完善信用评估体系。

(三)市场体系尚需培育

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以银行间相互持有为主,投资主体单一。产品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与证券交易所割裂,市场流动性差。一级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二级市场的交易情况却异常的冷清,分散风险作用没有真正体现。最终导致银行风险加剧,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资产证券化专业人才不足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一项专用性、技术性和综合性都极强的金融创新工具,它涉及金融、法律、会计、信托、资产评估等方面,需要多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推行资产证券化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保障。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快制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进入、经营和退出等方面的法律;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督的立法工作。比如国家应该制定专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条例,对其信用增级、评级、发行、上市交易等问题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运作、降低风险。

(二)加强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证券的评级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的重要依据,是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独立、客观、公正信用评级体系,培育

一批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引进先进的国外信用评级技术,学习国外评级机构宝贵的经验,加强国内评级机构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评级机构的运作,杜绝信用评级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加快培育資产证券化市场

首先,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当前应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证券化业务。

其次,发展投资者队伍,建立多元的投资者结构。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理财资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入市,使投资者队伍更加多元化、市场化。

最后,提高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流动性。目前,上交所、深交所已有资产证券化产品采取类似大宗交易的形式挂牌、转让,但流动性仍然不强。在条件成熟时,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考虑实行做市商制度,提高该市场的流动性。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需要大量既掌握金融、资产证券化专业知识,又懂得法律、会计、税收、信用评级方面的知识,既有先进的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应通过加强对现有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吸收国外专业人才,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来加快建立资产证券化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夏小伟.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财会研究,2010,(06).

[2]郭梦霞.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4,(06).

[3]赵文素.浅析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J].中国外资,2012,(01).

[4]秦扬扬.中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J].现代商业,2008,(11).

[5]牛锡明.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几点想法[J].中国经济网,2013,(07)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307/26/t20130726_828866.shtml.

作者简介:朱瑞霞(1977-),女,汉,山东聊城人,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上海邦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

作者:朱瑞霞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论文 篇2:

浅谈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和措施分析

摘要:基于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和措施的研究,首先,对金融资产证券化基本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分析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发行主体多样化、中小银行业务相对薄弱。最后,为促使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更好发展,给出完善证券种类、做好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流程、对资本市场进行完善、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管理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

在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得到更好发展。金融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中融资产品的一种,资产证券化业务在美国得到发展,然后其他国家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当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优势,所以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国家金融市场当中,是一种最为普遍且常见的融资产品。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市场经济等没有得到完善,并且许多金融机构并没有认识到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要作用,所以金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本文将针对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以及相应措施等进行阐述。

一、金融资产证券化基本概述

(一)概念

金融资产证券化能够对未来现金流以及已经组合的金融资产等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将此类产品打包出售,发行可交易证券是一种融资产品。金融资产证券化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存在不同,能够有效利用资产组合与现金流,属于一种新型金融产品。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被发展于美国,将抵押贷款进行组合,并视其为基础资产,与此同时,发售房贷转换证券。而金融资产证券化也是由此产生,随后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也被广泛应用在各国金融市场中。因为金融资产证券化能够对基础资产组合进行完善,所以,有很多人认为金融资产证券化是对传统金融产品的改革创新[1]。而金融资产证券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不仅资产证券化形式朝着多元化发展,而且基础资产种类也更加多样化。资产证券化从一九九零年逐渐走入到我国金融市场当中,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业务,已经引起更多关注。

(二)产生原因

在二十世纪国际债务危机期间,银行贷款展现出各种缺点,例如,债权转让困难等。一旦债务人陷入财务危机,很容易产生债务无法偿还问题,那么债权人将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承担最终后果。由此可见,交易的不公,这种情况的产生导致资本市场的稳定难以维持。采用购买债券的形式发放贷款,如果债务偿还困难或者债权人想要收回债权,那么在此种情况下,债券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转让,从而能够更好解决到期不还款问题。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资金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所以,发达国家对自身的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创新,采用开放国内证券市场形势,促使金融市场证券化发展。比如,美国不再对居民收取证券利息预扣税。对证券交易采取放宽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证券业的进步与发展。因为在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如果商業银行想要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贷款,那么需要面临着各类风险,并且风险概率大大增加。在贷款过程中需要办理各类手续,不仅使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而且成本也将大大增加。这种情况的产生,导致许多主债务人在站务业务当中谋取到更多利益。

二、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

(一)发行主体多样化

相较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得到快速进步,我国针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出台相应政策条例等给予支持。从目前金融市场发展中不难看出,我国不仅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多种多样,发行主体也朝着多样化发展。尤其是在如今商业银行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大部分商业银行为提高自身收益会通过买卖证券的形式,所以,资产证券化产品流通性得到保障[2]。资产证券化主体的多样化,充分体现出社会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逐渐接受。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中,资产证券化不仅会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还会包括住房公积金以及军工资产等,都会在资产证券化当中占据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小银行业务相对薄弱

目前受到“只贷不存”的制约,很多小额信贷公司,通过银行介入资金或者股东投入的形式获得资金。由于社会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的资金价格也在逐渐提升,对很多小额信贷公司资金获取来源的渠道造成进一步制约。这种情况的产生,致使很大一部分小额信贷公司朝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与此同时,在我国很多中小银行资产证券化规模相对较小。经过相关调查显示,截止到二零一六年为止我国已经有三十六家银行已经对信贷资产业务提供大力支持,并且支持债券规模已经达到万亿元[3]。但是中小银行在信贷资产支持总规模中仅达到13%左右。由此可见,相较于大中型银行而言,中小型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升。这种情况也说明,中小型银行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并没有过多重视,并且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所以,针对金融市场以及社会发展敏感度等相对较低。在未来,为促使中小型银行能够得到更好发展,需要重视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对资产负债等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三、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证券种类

目前从我国金融市场中发展不难看出,证券融资产品较为单一,通常情况下的融资是通过发行债券来实现的。因为债券成本高低,会对证券市场融资范围产生直接影响,如果融资产品较为单一,那么证券发行量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成本为保持正常发行。这种情况的产生,会导致融资单位负债问题较为严重,投资需求的扩大将会得到进一步制约。与此同时,通常情况下我国证券发行需要有担保,担保需要以国家信用为主。如果国家承担债务过多,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家财政问题[4]。由此可见,需要拓展证券种类,在担保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国家信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还款责任进行明确,在减少融资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扩张融资范围,保证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做好立法工作

我国针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并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法律管理,无论是在会计处理工作中,还是在交易规则、交易市场等方面并没有进行统一标准。通常情况下,资产证券化模式会采用信托方式,加之法律法规的规范[5]。与此同时,公司制资产证券化无法将其控制在有效范围内。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做好立法工作,这样才能够使金融市场发展以及资产证券化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因为我国针对金融资产证券化以及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条例,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中国民生银行、财政部门以及有关部门等需要加强试点工作,对金融资产证券化具体操作方式等进行明确与规范。循序渐进的展开各项工作,并且对有关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等进行完善与调整,使各项条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便利。与此同时,可以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科学依据,提高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权威性,从而满足社会市场各个阶段对资产证券化的需求。

(三)完善相关流程

要对金融资产证券化流程进行完善与规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构建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如果想要使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更好发展,需要在最大程度上防止风险过多转移到社会金融市场当中,这样才能够避免投资者产生更大的经济损失等。尽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最终目标就是对风险进行隔离与转移,但是在风险转移与风险隔离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风险管理流程展开。需要进一步加强贷前审查工作,要对商业银行基础资产风险管理进行有效控制,使资产流动性得到有效保障。第二,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机制。资产证券化使一种较为复杂且繁琐的金融活动,所以,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需要构建并且完善信用评级机制。针对信用评级机制,需要培养水平较高,并且合格独立的信用评级部门,这样才能够保证资产证券化评级工作的顺利展开。第三,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在信息对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是信息对称的重要过程中[6]。在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中需要包括两方面情况,分别是基础资产变动情况以及风险收益情况。这样证券投资人能够对自身所投资的基础资产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与研究,从而保证各项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在投资中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对资本市场进行完善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以及社会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正在逐渐实行并展开。但是,在试点工作展开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的缺乏,导致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更好发展得到制约,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是阻碍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原因。所以,为使我国资产证券化得到更好发展,需要对资本市场进行完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要做好各个市场的衔接工作,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中可以看出,各个银行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与信息的共享[7]。所以,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较为缓慢。第二,要对投资者资源进行进一步挖掘。尽管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但是参与到金融市场中的人口数量却是少之又少。所以,针对投资者所投资的产品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未来金融市场以及社会市场发展当中,需要进一步拓宽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并且要允许社保基金以及普通投资者等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当中,从而保证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得到创新与完善,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五)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管理

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投资咨询、信用评级以及证券发行等。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各个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更快进步[8]。由此可见,中介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要作用。各个中介结构需要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规范性,资产证券化业务想要得到更好发展不仅需要对内部进行调整,还要做好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保证各个中介服务机构能够符合市场发展,能够跟上时代潮流。不仅要对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开展形式进行管理,还需要加强对业务流程以及业务指标的核查。保证各个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这样能将资产证券化控制在有效范圍内,促进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发展的相对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进步,资产证券化业务拥有良好发展前景。所以,我国金融市场以及商业银行等需要认识到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更好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勇.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路径与机制分析[J].现代商业,2018(25):91-92.

[2]刘莹.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实践及政策思考探讨[J].全国流通经济,2018(22):85-86.

[3]张全心,谢树志.继续涉入条件下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基于内部担保提供信用增级的视角[J].财务与会计,2018(15):48-50.

[4]蒋坤良,宋加山.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模式设计和对策研究——以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为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7):73-79.

[5]王子晗.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提高电商扶贫项目可持续性的分析——基于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资产证券化的视角[J].时代金融,2018(20):299-300.

[6]王亮亮.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外比较、纵向比较及模式探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07):19-23.

[7]李丽君,杨宜.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投资者信心对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的影响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3):105-114.

[8]宋清华,胡世超.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与系统性风险——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3):27-39.

作者:成龙

资产证券化发展前景论文 篇3:

发展资产证券化必须结合中国实际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不同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不能把资产证券化定位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化解银行的信贷风险、解决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工具。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该着眼于国家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上,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作者简介]吴跃平,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高级会计师、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融资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运用。其功能不断深化,品种也在不断创新。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也出现了资产证券化热。但大家更多看中的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风险的隔离功能。笔者认为,发展资产证券化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盲目照搬,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看待资产证券化的功能

毫无疑问,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最初出现是和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发源于美国的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最初也是为了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以及转移和分散信贷风险。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继采用并发展完善了这项金融创新技术,使之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令人振奋的金融工具。根据美国债券市场协会的统计,2005年前三个季度,美国中长期债券市场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24万亿美元,占美国债券市场整个新发行总量的53.6%。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达7.7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债券市场全部余额24.7万亿美元的3l%,为市场的第一大产品。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欧洲的资产证券化以英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德国等国的为标志,在最近几年 96 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从 2000年的800亿欧元左右上升到2004年的2480 亿欧元左右。2005年前三个季度欧洲新发行资产 证券化产品达1962亿欧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 5%。资产证券化在欧洲市场已进入成熟运用和快 速发展阶段。资产证券化开始出现在亚洲市场上, 主要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日 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截至 2004年末,整个亚洲市场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 从1998年的70亿美元上升到680亿美元。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资产证券化已不仅仅是当初作为化解不良资产的工具来运用,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相比,资产证券化虽然属于债券融资的范畴,但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它和上述融资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方式都是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经营未来现金流的要求权,由于融资对象受多种不确性因素的影响,其融资形成的资产都存在着不可预计的稳定的现金流,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来自宏观的因素,也可能来自微观的因素,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投资者不可能准确评判企业的价值;而资产证券化最大的特点是,其基础支持资产主要是贷款、应收账款等具有可预计的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是以资产信用替代企业整体信用,投资者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产折价。资产证券化打破了传统的金融中介垄断,同时与非中介竞争,通过盘活非流动资产,提高资源配置的运作效率;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还改变了证券市场的结构,极大地丰富了证券市场的运作品种,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美欧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表明,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即将步入资产证券化产品主导阶段,资产证券化正在改变着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推动着全球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

二、中国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正确思路

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实践给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笔者认为这种借鉴不在于给我们提供了现成的资产支持证券化工具,而更多的应该是资产证券化这种思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探讨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

笔者认为,不能把资产证券化定位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把资产证券化作为化解银行的信贷风险、解决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的工具。因为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各国。

首先,中国的融资结构不同于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银行业资产占据了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达2.8万余家,银行业总资产近40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5%以上。由于中国的股票市场自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功能上的偏差,再加上制度设计上的人为分割缺陷,市场秩序混乱,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发展速度缓慢。而且债券市场的发展又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在债券市场的融资中,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过高,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企业债券余额在全部债券余额中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徘徊在3%左右。

1999年,美国、韩国的银行业资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美国分别为51%和49%,韩国分别为66%和34%。美国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基本平衡,直接融资市场较为发达。加上美国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非常发达,企业行为也已高度的市场化。美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十分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较低的储蓄率,导致银行从常规渠道获取的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其放贷需求,利用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解决其银行流动性不足的缺陷,并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中获得贷款服务收入,以弥补存贷利差的不足。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上国有金融资源的垄断性,银行系统占据了绝大部分储蓄资源,银行不担心资金来源(同业竞争除外);同时社会对于银行贷款的需求也十分强烈,银行也不担心贷款的压力,而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取得的资产流动性又面临着较大的投资压力,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下,银行将勉为其难。因此,我国的银行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解决其流动性和长期负债融资需求的压力不大。

其次,和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引入资产证券化的初衷不同。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各国之所以引人资产证券化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银行危机产生的大量的不良资产,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泰国等都是如此。但随着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重建和金融秩序的恢复,资产证券化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以韩国为例,其资产

证券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9~2000年是引入资产证券化阶段,主要目标是金融重建和不良贷款的处置;2000~2001年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阶段,主要提高资产流动性,克服期限集中到期的问题;2002~2004年是不断成熟阶段,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扩大到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卡应收款、学生贷款、未来收入债券等。

在中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经过国家注资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后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并不很大。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化解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也有失偏颇,适合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只能是低流动性资产,而决非不良资产。如前所述,资产证券化不同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它是资产支持证券,是以未来可预计的稳定的现金流为标的。而所谓的不良资产大多不具有可预计的现金流产生。华融等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不良债权中,不少是因体制原因而长期沉淀下来的、已无多大价值、根本不可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其余部分债权尽管还可能产生收益,但也因国企经营状况不佳或无抵押和担保,其价值大打折扣,能否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不可预测性较大,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难度很大。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对象可以是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但绝不能是质量低劣的资产,更不可以对大量呆坏账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理,商业银行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思路应该是通过引入资产证券化来改善融资结构,完善证券市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通过不同种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为投资者提供足够多的可选择的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从而分流银行体系存在的巨额储蓄资金,缓解银行体系信贷扩张的冲动和压力,降低宏观调控的成本。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开辟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之外的第三条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和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拓宽开发性金融的融资渠道,支持国家基础设施等经济瓶颈领域建设,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三、结合中国实际发展资产证券化

要达到上述目的,笔者认为,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应该优先考虑对国家基础设施等资产的证券化,特别是有稳定现金流预期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如电力、供水、水处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储备、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林地等资源资产的证券化。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靠增发国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累计的国债规模较大,已接近风险警戒线,但是中国的能源和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于需要这一局面并未根本改观。自2002年起,中国财政赤字跃居3000亿元以上,并接连创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高,连续3年,我国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逼近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3%。据估算,中国目前全部债务存量已超过1.8万亿元,且中国国债正在步入借新还旧的高度债务时期,国家财政的债务本息支付任务沉重,年还本付息额达到5000亿元以上,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大大降低。而随着国家经济战略转移,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资产证券化完全可以使我们走上开发性金融之路,既可以达到分流储蓄、丰富证券市场投资品种,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可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

二是积极改善融资结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建立起新的融资渠道,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相矛盾的是,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资源不超过20%。上市指标也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中小企业板已经开盘,但中小企业进入的门槛似乎还太高。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不发达,风险投资市场也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债券融资和银行的“国企”偏好,很难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其他融资方式也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这说明,对于正处于规模扩张时期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带来不良影响。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完全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途径。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特别是那些拥有优质资产、发展前景明朗、经营业务透明度高、现金流充沛、处于行业上升期的成长型企业,在现有融资条件下,很难直接发行企业债券或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方式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渠道。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和德国的经验,特别是德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德国联邦经济和劳动部的统计,德国目前有中小企业约330万家,占全部手工业、工商和服务行业企业的99.7%,提供了德国所有工作岗位的69.7%,其产值占全部企业创造的增加值的48.8%。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经济体制的支柱。同美、英相比,德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不够发达,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但最新调查表明,这种偏好已经开始在改变。德国政府除了通过风险资本支持外,2000年以来,德国中小企业银行开始联合德国各类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启动了平台“Promise”(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证券化)。而韩国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2002年以后也已扩大到了中小企业融资,并初具规模。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与德国十分相似。我国长江及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及民营企业非常发达,发展速度很快,许多企业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市场份额稳定、现金流充沛,这就为这类企业实现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需要做的是转变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设立中小企业银行或担保机构、资产证券化保护基金等机构,为大规模开展资产证券化创造条件。

除上述两个方面外,笔者并不否认资产证券化对化解金融信贷风险的作用,但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必须纳入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上来,服从于国家的货币政策,从而抑制可能引发的信贷扩张冲动。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这是成熟的资本市场的表现。相信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结构、不同种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现,融资结构会逐渐完善起来,真正体现出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效率,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舒 生]

作者:吴跃平

上一篇:课程教学的市场调查论文下一篇:银行风险及金融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