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资格考试财务管理论文

2022-04-24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毕业生并没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相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这直接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不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资格考试财务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资格考试财务管理论文 篇1: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途径探索

【摘 要】 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职业院校要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本文通过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问题进分析,对改革导向进行梳理,结合作者近年来参与的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经验,总结出一套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有效途径,对规范和指导同类院校财务会计类专业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职;课程改革;职业资格

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职业院校要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改革不深入,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对接不紧密等问题。如何修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科学安排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何深入落实教考分离,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对接职业资格考试等要求,目前显得尤为紧迫。

一、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根据对省内外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上有如下缺陷:一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三是课程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如缺少企业筹资等实务案例及训练,与目前毕业生就业需求现状不适应等。

2.课程标准不科学

随着专业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要求。但目前各校课程名称不统一、标准不统一、课程标准的产生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检测评价,甚至出现同一学校、相同的平行班级、相同的课程,由于授课老师不同而使用不同课程标准的情况。

3.课程评价方式不科学

各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以单一由任课教师出题,期末一张试卷笔试的课程评价方式非常普遍。这种课程评价方式最严重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学生职业资格考试需求,无法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与社会人才需求缺少对接,无法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分析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进一步明晰,就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初中级财务管理人才,相关的课程改革必然以此为出发点。根据笔者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和对同类职业院校的相关调研显示,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充分考虑将以下两种需求作为课程改革导向。

1.对接职业证书的需求

因为行业特点,本专业学生就业时社会对其基本要求是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有强烈的考证需求,希望能在在校期间考取相应证书,一是基本的从业资格证书,二是相应的初级职业证书。

2.培养职业能力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不仅需要懂会计,更需要在中小企业融资、投资、资金运营管理等方面具备真才实干,否则企业根本无法使用。归纳起来,主要需要培养以下财务管理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筹资与信用管理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务政策分析运用能力等。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实践

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在财务管理专业中开展的“课证融通、教考分离”实践为例,将专业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涉及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改革等一系列工作。

(一)课程体系改革

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重新定位三门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第一学期开设的这三门课程的名称、教学内容与考证大纲完全一致。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考证辅导”单列课程,专门服务于考证学生。

对接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重新定位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两门课程,这两门课也以考试大纲作为课程教学标准,并在第三、四学期开设“助会辅导”单列课程,专门服务于助会考生。

(二)会计证三科教考分离

从15级开始,会计证三科执行新的考核方案,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考分离。三科考试以会计从业资格仿真考证平台考试成绩为准,三科联考、完全机考、高度仿真。如果有补考,以实际参加考证的成绩为准。从15级和16级两个年级8个班次的执行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

1.教考分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考分离对学生产生了强大压力,按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开发题库,随机组合产生试卷,客观公正性更加明显。人情分没有了,考场作弊更加行不通了,授课教师想放宽点也不现实了。教考分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合格;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完全掌握了课程知识及技能,才能获得优秀。不喜欢、不下功夫对待课程,结果就会不合格,“机考”就是这样,它是客观公正的第三方。

从实施教考分离的考证三科8个班次来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热情普遍提高:主动关心课程标准的学生多了,主动请同学寻求帮助的多了,主动与教师沟通解决疑难问题的多了,探讨标准答案的多了。实践证明,教考分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项科学举措和成功改革。

2.教考分离增强教师改革动力

教考分离对教师产生了强大压力,同样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同样的授课学时、同样的教学资源、同样的题库试卷,如果你授课班级的合格率和平均成绩不达标,你能说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称职吗?如果其他教师授课班级的合格率和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你,你是否对所教学生有所亏欠?

在实施教考分離的三门考证课程教学实践中,“比对”上课的教师们都憋足了劲,象参加战斗一样:大家更加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更加认真对待授课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融合度,更加注重如何把知识点及技能讲得更清楚、更简单、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更加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成绩,更加关心帮助学习基础差的那个“小群体”,更加积极向同行获取先进的教法和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考分离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正能量。传统教考合一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学生立场上看:几乎无关,甚至敌对。经常听学生埋怨:我的某科没及格,我是正常的呀,是某老师有问题!教考分离模式下,授课教师已成为学生参加考试的同盟军和得力助手,师生关系明显和谐升华。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就有了良好保证。

(三)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情况统计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统计

2.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情况统计

四、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途径

为适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需要以正确的改革导向,切实解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对接职业资格考试和岗位能力提升需求。笔者认为,最关键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教学改革。

1.对接职业资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招聘条件,具有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职称证是必备条件。加之一岗多责,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势在必行。

(1)构建“四对接”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实际工作过程,实现以下四个对接。一是将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对接。二是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对接。三是将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资格考试时间对接。四是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认证对接。

(2)构建“五步递进”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根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按照财务管理岗位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构成,构建“五步递进”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财务岗位认知-专项技能实训-分岗模拟与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岗实训-顶岗实习”五大教學环节,纵向由单项到综合,横向由理论到实践,体现了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的特点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一般规律。

(3)调整专业核心课程,重构课程内容。一是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重新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财务管理岗位特点,经过反复研讨,重新确定本专业核心课程为《财务管理》、《成本计算与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纳税实务》和《筹资与信用管理》等五门课程。这五门课程,突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加符合企业人才需求。二是重构课程内容。如《成本计算与分析》,整合了《成本会计》内容,加入了费用管理知识,强调了报表分析等技能培养。是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管理和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设《企业筹资与信用管理》等课程,培养提升学生筹资、投资和信用管理能力,更加满足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三是针对中小企业普遍采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管理的实际,把《会计信息化》细分为《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两门课程,其一满足考证需求,其二对接未来岗位需要。

2.对接职业考试,改革评价方式

(1)对应职业考试,课程评价实施教考分离。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考分离考试系统。如《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三门课程,均用考证模拟系统进行期末考核,将课程教学、结果评价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与校企合作单位等共同合作开发《财务管理》、《成本计算与分析》、《初级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等主要专业课程考试资源库,建立教考分离考试系统。

(2)课程考核与“双证”成绩对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加强对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和辅导,同时制定并实施《关于职业证书考证课程的考核办法规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成绩可替换相关课程成绩,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对接。

(3)引入外部资源评价教学质量。建立系部、企业、行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了教师互听互评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对实习、实训、就业学生的评价情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制订改进措施和方法;学院引入独立第三方,对专业教学质量开展评价。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必然规律,要求职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职业需求对接,具体到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就是按照职业资格要求和岗位能力目标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这是必然的要求,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路径。根据我校实践来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是可行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蒋勇.高职财务管理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罗赴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3]贝洪俊.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4]刘胜章.高职教育“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6)

作者:李勇胜 李元忠

高职资格考试财务管理论文 篇2: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毕业生并没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相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这直接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不足。因此,为了解决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必须积极促进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逐渐完善。

一、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及能力有待提升

多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老师的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淡薄。多数老师没有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造成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技能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其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当前高职院校的很多老师尽管是本专业出身,但是他们一般是毕业后就直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因此,严重缺乏社会实践这一环节,这导致财务管理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严重不足,使这些老师们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二)校外实践配套教学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往往出现相关社会企业、单位实习安排不理想的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造成目前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因此,这就给社会企业为在校学生安排相关岗位实习带来了更大的难题。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更多的倾向于选择那些具备较多经验的人员来到企业工作。其次,由于财务管理专业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性就致使很多企业并不想对学生进行很多有关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这导致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形式层。

(三)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材的实用性不够。很多高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材是本校老师依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内容来定的,这就使各个学校的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很难达到一致,这就对学生更全面的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及业务技能形成了一定的阻碍。第二,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是在模拟实训室或是在教室内来进行的,这就使部分财务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受到了局限,从而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实践教学,进而也就使学生很难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完善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相关配套体系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与校外企业的联合来共同实现学生相关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例如校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设定实习岗位,學校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二,学校与相关单位共同建立对学生的约束及考核机制。由于很多社会单位时常到学校自主选择实习生,这就给在学学生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因此,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的珍惜这些机会,严格对待实习这件事,学校与社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一套考核约束机制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有利于推动学生社会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首先,在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一些较优秀的案例,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我国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学校积极学习并吸取国外的优秀教学经验来顺利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最后,努力实现与企业工作的充分结合。这里主要只是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的充分结合,只有保证这一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与指导,最终实现学生操作水平的提高。总之,通过实践教学形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可以使学生学会防范及控制财务风险,熟练掌握会计处理方法,不断提高其自身的职业素养,最终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专业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第一,学校可以严把教师关,在进行专业教师招聘时不能只是重视学历,还要加强对应聘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视。这就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能力从源头上得到保证。第二,学习应该为老师提供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并积极支持老师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考试,通过对老师的不断鼓励与引导来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整体上升。第三,为老师安排到企业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一方法的运用可以对老师进行积极的鞭策,并有利于老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为自身未来的努力指明方向。

三、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够解决帮助学生实现财务管理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还能为社会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渐引起了各个高职院校的重视。尽管在实践教学道路的探索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各学校及广大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作者单位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作者:罗璇

高职资格考试财务管理论文 篇3:

高职会计基础课程“双证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行业的准入证书,全国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都由传统的纸质考试改革为无纸化考试,考生的通过率大大降低,这给作为会计从业资格必考课程之一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文章针对会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双证融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会计基础课程 双证融合 教学模式

新修订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3号)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文件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根据上述文件规定,四川省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传统的纸质考试改革为无纸化考试。考试方式的转变导致考生的通过率大大降低,这给作为会计从业资格必考课程之一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如何推进会计课程教学和考证融合,提高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仍是目前会计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会计基础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之一,该课程的学习对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脱节

首先,会计基础课程大纲没有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导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存在一定偏差,有些会计基础考证的内容在教材没有或者只是要求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加考证的通过率。其次,在会计基础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以前一般选择高职高专规划类教材,而没有参考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的考试指定教材,导致教材内容与考证要求不完全一致,最终影响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会计基础是一门理实一体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更重视理论讲解,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的时间太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体现高职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于实训操作部分,也往往停留在教师讲授如何操作,学生看如何操作,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有限,无法通过实训操作真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有些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太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致使课程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不理想。

(三)会计实训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由于资金等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并不完善,或者即使完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充分利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中虽然列示了一些实训项目,但受实训条件限制,并未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实训操作,而且课程实训成绩所占比重太低,分布也不合理。一般实训成绩只占到20%左右,而且在理论结束后才安排模拟实训,这样的安排使理论与实训完全脱节,实训在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会计工作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即便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实训,也不一定能获得真实的会计体验。

(四)课程考核方式没有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模式对接

会计基础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理论考试至少要占到60%左右,平时成绩占20%,实训成绩占20%。期末理论考试主要是笔试,全班做同一套题,个别学生可能还会有抄袭现象。而实际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特别是现在的无纸化考试,每个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题,每个学生的题可能都不一样,不可能作弊,考核内容更全面。学生平常没有见过这种考试方式,导致考证时不适应,通过率低。

二、“双证融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內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因此,实行“双证融合”教学模式是目前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扩招,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压力呈上升趋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学生在圆满完成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取得了一个或多个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在企业招聘会计时,持有“双证”的学生无疑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所称的“双证融合”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在会计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会计职业证书的相关内容,将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考试内容、考试模式一致,学生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能通过课程考试最终拿到毕业证书,同时又能学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最终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双证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对会计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形成了适合高职会计课程的“双证融合”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的考证意识

为了保证“双证融合”教学模式的顺利推进,在学院和系部层面应将“双证”获取纳入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硬”指标,不是可以取得可以不取得,而是必须取得。在新生进校进行专业入学教育时,专业教研室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专业学习的最终目标,一定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领取毕业证书,鼓励取得初级会计师证书。在会计基础课程的第一次课上,主讲教师再次强调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详细讲解考证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试方式、学习要求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在期末学生对照反思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计划,最终实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目标。课堂还可以通过以前学生考证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考证意识,为“双证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深度融合

教学标准(大纲)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最新考试大纲对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标准进行修订,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对于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贯穿于会计基础课程标准中,让课程标准与职业证书考试大纲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课程目标与职业要求融合。按照考证大纲要求,详细列示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熟悉的知识点和一般了解的内容。课程标准内容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覆盖学生考证的全部考点,同时突出会计职业能力培养。

(三)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将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有机融合,紧扣考试大纲进行内容整合,理论教学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实际教学中,课程的理论部分完全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讲解,及时将考试内容通过模拟考试系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重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双证融合”教学模式要求选择根据最新考试大纲编写的“课证”真正融合的教材。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选用两套教材。一是考证指定教材及考证相关的教辅资料,如采用会计无纸化考试的“课证融通”教材和习题集(或题库)。二是技能训练的实训教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既能满足知识性考试的教学需要,又能实现提高学生会计技能的教学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培养学生的会计岗位能力。

(四)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辅助教学

会计基础是一门理实一体的课程,单纯讲授理论知识或单纯做实训项目均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理实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体验会计职业的工作内容,促进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可借助现场观摩、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微课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常考点,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每章学习结束按照无纸化考试要求都安排一次单元测验,可通过无纸化模拟考试系统或课堂及时完成测试,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让学生把考试的压力变成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深入理解考证的重要考点和考试模式,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另外,可以加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以典型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训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两大内容的一体化。通过会计基础实训软件和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验真实的會计工作,提高实际会计工作能力和素质。

(五)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四川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面实行无纸化考试模式,每个考生从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这就要求会计基础课程的考核也应从纸质的考试方式逐步转变为无纸化考试模式。课程应完全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考试内容、考试题型、考试时间建立无纸化考试题库。期末理论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成绩代替期末考试成绩,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模式,提高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从而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实训操作成绩由手工会计实训和仿真软件实训成绩组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理实融为一体。

(六)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实施“双证融合”教学模式,教师队伍是关键,需要培养或储备一批教学经验和会计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会计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首先自己应具备“双证”,除毕业证书外,至少要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全面了解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发展状态,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大纲要理解透彻,明确要考哪些知识点,这样课程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对会计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避免培养的学生只是考试能力强而实际工作能力弱,这样培养出的会计人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四、“双证融合”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近两年,我校商贸旅游系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开始探索“双证融合”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教学改革效果初步显现,据不完全统计(仅统计在校两年取证率),12级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从业资格取证率为41.72%,13级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从业资格取证率为40.91%,14级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从业资格取证率为73.13%,截至2016年10月底,15级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会计从业资格平均取证率为67.55%,15级在校期间还有四次考证机会,保守估计在第四期末取证率会达到90%以上。

近两年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证明,实行“双证融合”教学模式,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取证率,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满足会计上岗要求,这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说明。从学生就业反馈的情况看,取得“双证书”,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时就能直接从事会计工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

作者:干红芳

上一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论文下一篇:地方农业旅游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