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论文

2022-04-25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护理专业所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护理行业的主流力量,应该针对护理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优化,只有这样护理专业中走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够具备更加完备的职业素养。本文通过对护理专业的深入了解,针对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挖掘出了高职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高职护理专业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实践探讨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信息化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创新力,高职护理作为卫生职业教育领域招生量最大和就业形势最好的专业,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探索在该领域具有“风向标”作用,通过归纳整理新时代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发展与教材建设现状以及在高职护理精品教材建设中的一些心

得体会,以期为提升我国高职护理专业教材的建设水平添砖加瓦。

[关    键   词]  “互聯网+”;高职护理教材;探索实践

“互联网+”时代中国许多行业正面临着大洗牌,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已悄然改变,所有媒体类型,如讲座、视频、音频、网络互动等都共同为出版服务。策划编辑必须适应这种形势,面对崭新的时代,主动探索和总结,实现自己的跨界融合发展。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求医学职业教育应顺应形势调整目标,根据医学发展整体化趋势,医疗卫生系统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各种专业的医学专门人才。护理专业与临床医学互为羽翼,护理专业已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到2020年我国护士总量需求将增加到445万人,近5年平均年净增加量近20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进行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使用的教材与新形势下的教

学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高职护理教材建设成为各院校的迫切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对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开放资源、互动交流、线上线下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立体教材出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打造出教师好用、学生好学、适应“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发展需求的高职护理专业教材成为医学编辑的工作目标和探索方向。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发展和教材建设的现状

(一)新时代对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新需求表现为健康照护、心灵抚慰、人文关怀,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与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护理需求相比,目前的护理服务供给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刘延东副总理在多次批示中强调加强职业教育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很有必要,她在全国护理工作会上进一步指出加快推进护理事业改革发展,建立适应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护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护理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素质需求

现代护理的目标定位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步发展到“以病人为中心”,现在则强调“以健康为中心”,护士的角色定位,也从医生助手转变为医生伙伴,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成为独立职业,可以进行专科护理,开具营养处方,做出膳食指导。新时代护理行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掌握临床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5C”特征(仁爱关怀、沟通技巧、娴熟技能、团队合作和临床批判性思维)职业素养和健康照护能力;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保健工作。

2.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不合理:高职护理专业目前教育规模仍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教育结构总体发展不均衡,存在东部地区高层次教育结构偏重,而西部地区低层次教育结构偏重的情况;(2)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校单点招生数量过大,生源质量下滑,护理专业在省级层面控制不严,无开办准入制度,“乱办学”现象突出;(3)高职护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待优化:学生数与本专业专职教师数比例失衡,专职教师人数远远不够,双师素质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偏低,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比例较小。

(三)高职护理专业教材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高职护理专业教材建设现状高职护理专业招生量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各院校的平均招生量都接近500,相当一部分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招生量在2000左右,用量决定市场,因此高职护理教材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高职护理教材的出版社众多,因各门课程的教材版本繁多,同一学科不同版本可多达近百种。这其中,特色鲜明符合新时代高职护理教学特色的优质精品教材并不多见,很多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差无几,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这种毫无特色的雷同化出版,引发的就是市场折扣和价格的恶性竞争甚至是私下的灰色交易,出版单位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2.高职护理专业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符合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特色:现有高职护理教材多为本科护理教材的压缩版,不符合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内容编排不合理,形式单一;(2)教材内容落后于“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发展的要求: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多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育方法和教材编排方面缺少师生互动交流,教材无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3)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训类教材质量不高:已有的护理实训教材,知识体系陈旧,教学理论严重脱离临床实际,无法满足现有的临床护理实际需求;(4)教材内容与护士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缺乏衔接:对学生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作用不大。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发展和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一)新时代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1.构建供需平衡的现代护理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卫生职业学校要以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构建护理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协调好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通过医学模式指引,整體构建护理课程体系

以“护理程序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形式的护理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临床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项目课程,强调临床护理程序的执行过程,适应护理模式及护理学专业特点的转变,注重人际交往、专业修养和社会适应等能力培养。

(二)新时代高职护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实践举措

1.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精准教材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执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均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意见。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我社组织编写了一套以“双证书”人才培养为特色理念的高职护理专业教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等护理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编写模式,服务“健康中国”对高素质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学科研究”为“学科应用与职业能力需求对接”。

2.教材编写充分体现新一轮教学计划的特色,契合高职护理学生的实际需求

(1)紧跟教改,接轨“双证书”制度:紧跟教育部教学改革步伐,注重学业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紧密围绕执业资格标准和工作岗位需要,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创新模式,理念先进:创新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编写模式,迎合高职高专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教材的编写以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宽为原则,突出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对课程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进行优化,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3)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能力培养:内容体系整体优化,注重相关教材内容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获取信息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高职教材有机衔接与过渡作用,为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的贯通人才培养通道做好准备;(4)紧扣大纲,直通护考:密切结合最新的护理专业课程标准,紧扣教育部制订的教学大纲和最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随章节配套习题,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有效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3.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打造纸数融合的立体化教材

我社通过升级原有的教学资源网,于2016年搭建了我社的教材数字化服务支持平台,旨在建立满足学校师生对教材结合教学信息服务的要求,优化并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这一在线教育增值平台,我社推出了一批纸数融合的高职护理专业教材。以我社的一本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为例,该书我们采用了新颖的版式(边白设计,便于学生课上笔记)、全彩印四色印刷,图片清晰,数字资源形式丰富多样。配套从作者、脚本、拍摄、剪辑、配音等多维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高清视频近30个,案例、知识链接等数字资源近200个,配套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取相关数字资源。视频原片采用4k级别的双机位摄像机进行拍摄,片头、片尾风格一致,后期由专业播音员统一配音,统一配备字幕,专业剪辑成片,成片显示格式均达到行业规格最高的1080P标准。该教材由从南到北包括福建、广东、江苏、河北、北京等多省及直辖市的多所医学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编写完成,参与学校多,覆盖范围广,出版不到半年就实现重印,得到了行业专家和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高职护理专业教材建设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策划编辑应当从时代发展需求出发,开发出以内容为王的纸数融合精品教材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余惠琴.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中华护理教育,2015(7).

[2]崔青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4(2).

[3]黄乐.“互联网+”背景下教材编辑的角色转换与素质要求[J].出版广角,2016(4).

[4]唐红梅,岑金.我国护理教育的研究趋势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

[5]陈国忠,秦红兵,侍杏华.新医改视阈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6]杨玉亭,沈宗娣.高职护理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

[7]冯宏声.关于新出版时代新编辑工作的思考[J].出版参考,2018(11).

编辑 李 静

作者:居颖 车巍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论文 篇2:

对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相关思考

摘 要:在高职教育中,护理专业所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护理行业的主流力量,应该针对护理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优化,只有这样护理专业中走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够具备更加完备的职业素养。本文通过对护理专业的深入了解,针对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挖掘出了高职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发展,护理专业在社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这一专业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专业划分,护理工作需要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情况。这时如果学生不能够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具备更加完备的专业素质,将会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因此只有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更加完备的改良,才能够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

一、护理课程设置的具体问题

1.课程重复

通过对高职机构中护理专业课程的全面研究,发现这样的问题,总体来讲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复,不能够将学习的层次性体现出来。在针对不同学年的学生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课程模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很多课程内容并没有多大区别,课程重复程度较高,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够拉开不同学年之间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面对几乎一致的学习内容,很难产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难学习到新的专业知识内容,即使学生进行刻苦努力的学习,也难以获得能力以及素质方面的提升,课程学习也就随之丧失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懈怠情绪中,不仅不能够进步,甚至有可能出现学习状态下滑,或者知识生疏的情况。

2.知识构成不科学

从专业角度来看,医学模式的基础是生物医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升级,在这一模式中综合进了社会医学以及心理医学,形成了社会、生物、心理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但是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并没有将这种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充分体现出来,依旧停留在生物医学的层面上,生物医学方面的内容依旧在课程中占据着最大比例。在课程公共内容中更强调思想品德以及政治理论,社会学方面的内容明显不足,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专业内容方面,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中医学方面的知识,而很多涉及到社会医学的内容,如职业病防治以及劳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据的比例很小。不仅如此,很多护理专业方面的内容,都没能够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使得护理专业失去了其独有的专业特色。针对老年以及精神方面的护理知识内容,则更加少之又少。

二、护理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

1.拓展公共课程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护理已经从理念上发生了系统性转变,增加了更多人文关怀,更强调人性化护理,并且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护理程序,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面对更复杂的护理情况,需要做更加繁琐的护理工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程度的护理综合素质,才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护理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公共课程进行拓展,使得学生能够积累更加深厚的公共基础知识,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视野也更加开阔。高职学生没有进行过高中学习,基础性知识积累相对欠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不仅如此,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具有过硬的学习素质,甚至相关能力很弱,不能够针对基础性内容进行有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综合性知识积累明显不足,基础知识结构较为欠缺,所以增加公共课程十分必要,能够从课程设置上增加英语、化学以及文学方面的课程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基础性知识储备。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在牢固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内容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知识系统能够变得完善和深入。

2.教学内容改革

卫生服务所关注的焦点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医疗救治,而是逐渐升级关注的范围更加全面和广泛,不再只从身体层面进行卫生服务,更关注到了心理以及社会层面,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变得更多。不仅如此,从社会地位上来讲,护士与医生之间不再是原有的上下级从属关系,而是作为技术人员,与药师以及医生享有同等的位置,共同成为保健系统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环节,承担的工作内容已经由单纯的护理逐渐转变成医疗保健。除此之外,在服务群体方面也不再局限于病人,而是逐渐扩大到社会人群,工作区域也不再局限在医院,而是逐渐向着社区的方向漫延。而且在专业研究的范围上也不再是单纯的护理疾病,而是逐渐关注到人体的健康本身,以及与人体健康相关联的领域中。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就应该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能够覆盖到多个领域的专业内容,这样才能够适应复杂的护理工作。在具体的设置课程过程中,不仅要增加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内容,同时考虑到护理过程中与不同人员的接触,还应增加沟通以及交流方面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设置一些与人文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基础的社会科学常识。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该适当调整医学专业知识的总体比例,同时还应该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调整,使得相关知识能够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避免课程内容出现大程度上的重复。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内容的教学才能够更加富有成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护理专业知识相关的配套知识系统,如公共卫生、医疗保健以及康复指导方面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将专业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按照临床科目或者服务对象进行具体的重组划分,从而使得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并且能够形成更加深化的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使得护理工作能够表现得更加专业。

在高职机构的护理专业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要,关系到学生将要受到的专业性学习和训练,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优化和改良,使学生能够受到更加系统完善的专业化教育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陈敬松.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以护理专业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12):27-30.

[2]蔡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2(05):20-26.

[3]董丽芳,董艳艳.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2(07):08-10

作者:荣瑶

高职导向构建护理专业论文 篇3:

高职扩招视域下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

摘要:高职扩招给护理专业带来了不同生源的学生,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势下的一种教学创新。本文依据课题实践介绍了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和实施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高职扩招;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科研基金:本文系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KY20190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发恩(1983-03),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越来越强,近些年来国家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摆上了日益重要的议程。高职护理专业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该专业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护理技能,还需要有医者仁心的高端品质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一、高职扩招带来的挑战

从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实现大规模扩招”[2],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出了积极的信号,也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高职扩招不但使学生数量规模增加,而且学生来源结构也更加丰富多样。这些下岗职工、农民工以及退役军人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能力、方式以及教育背景,与传统的应届学生有较大差异,势必会引起高职教育需求侧和供给结构关系发生相应的的变革。为了确保“招得来、教得好、用得上”,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未雨绸缪多措并举来解决扩招可能引发的问题,化解潜在的教育质量降低的风险。

当下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转型,遭遇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多种社会思想交互并存、不断碰撞。高职院校的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很容易被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不能及时对一些负面思想作出作出科学、客观地认识。电子社交媒体软件的广泛应用为各种异质社会思潮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对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强烈冲击,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二、高职护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把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包含着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及目标。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可以使专业课程的政治育人属性更加明确、培育的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更强,不断为社会提供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发挥育人合力,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4]。专任教师队伍是护理专业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护理专业课程建设则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教学就是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的主要渠道。护理专业课程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可以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明确自己在工作岗位中的责任及定位,增强职业认同感,在各级各类护理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更好地突出护理人才的价值和优势,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

三、高职护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总体原则

(一)把握内涵与定位  护理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护理工作者,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则是立德树人。二者在内涵与价值观上是存在共性的,只有发现并认可这点,才能较好地找准契机、有效思政。只有正确把握内涵与清晰合理的进行定位,才能让高职护理专业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根据呈现方式不同可以把思政元素划分为显性和隐性思政,显性思政主要是指可以显露明确思想教育目的的思政课程,而隐性思政则主要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层面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思政教育。教师在讲授护理专业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各种隐性思政元素,立足于隐性教育视角,以“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方式实施隐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三)从实际出发,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  只有弄清楚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及现状,才能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护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都是至关重要的育人阵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梳理、设计专业课程中包含的思政素材,然后有机地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让勇于担当、无畏前行、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主题通过专业课程体现出来,让“生命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让护理专业的课程思政主题更清晰。

四、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顶层设计,明确“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定位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坚持顶层设计是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前提[5]。高职院校党委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总舵手和决策者,要切实担起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整体进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学校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才能保证课程思政顺利有效开展和推进。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来进行总体部署,学校党委主动挂帅统筹,教学分管领导组织教务处精准执行,护理系各教研室齐抓共管,全体教师身体力行,深入开展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

基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系统研究“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6]、医学生人文素养、“笃志博学、医精德诚”校训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目标的关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成果导向教育,明确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新时代医护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

(二)加强学情调研,构建“四融三进”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陶行知先生针对学情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曾说:“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只有切实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思政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思政,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确保课程思政顺利推行,需要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尊重其专业学情的规律性和独特性,深入进行学情调查,掌握他们对思政资源的需求,深刻把握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定位,逐渐提高学生在护理专业课程学习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的认可度和信效度。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并不是单纯的开发课程、组织活动,而是将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深深嵌入专业的工作和过程。我院在护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以隐性学习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医者精神、人文素养、校训等各层面的思政元素及育人价值进行挖掘、提炼、重组后,构建了将思政之盐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第二课堂,将育人理念进入评价体系、进入教师发展、进入学生成长的“四融三进”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动态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内容在素质目标里充分体现,优化课程标准,每门课程分批建设思政元素库,加强教师督导评价,将课堂课程思政作为评价教师的一部分,充分调动每个专任教师的課程思政动力,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切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护理专业教学全过程和育人各环节,广泛开展急救科普、志愿服务、关爱老人等第二课堂活动,促进护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将课程思政的效果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每一环节,达到润物无声式立德树人的效果。秉持“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能育人”的原则,注重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保障,推进课程思政目标链、标准链、制度链建设,创新形成“链条式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职护理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生命至上、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推动护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三)深化课程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标准体系

课程建设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主要载体。深化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根本上是要尽可能地将敬佑生命、无私奉献等医学人文精神渗入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制订课程思政融入标准、金课标准、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等,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金课建设培育。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即建设应用一个“四融三进”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评选认定十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百节课程思政金课,征集一百个课程思政过程考核案例,开发一千道课程思政试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学科思政元素渗透结构和氛围。

(四)创新护理专业课程育人的教学方式

高职护理专业进行课程思政,需要创新教学过程来完成。第一,课程思政理论创新,在护理专业课程知识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弘扬救死扶伤的理念。护理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知识相结合,可以把枯燥的医学知识赋予更多的真实情感,使专业知识更有吸引力,培养学生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精神。第二,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挖掘梳理护理专业教学背景资源,实施以德育人。认真深入挖掘和应用那些为护理专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事件作为教学背景资源,使护理专业课堂更生动、真实,在无形之中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护生认识护理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崇高性。第三,实践创新,实践过程渗透关爱,以善育人。将关爱渗透于技能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精神,让护理专业技能展现更多的人性化、温情化。第四,形式创新,优化整合,发挥企业(医院)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大量扩招使得高职院校原有资源稀释,职业院校更迫切地需要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深挖整合校企行业资源,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企业文化及愿景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主动承担学生实习实训职责,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培养学生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提升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牢固建立校企间合作纽带,促进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五)搭建教师“双引擎“素质发展平台,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培养

定期举行课程思政专家讲座,聘请业界公认的专家进校进行课程思政指导,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研讨会及课程思政竞赛。构筑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四项工程”培训引擎:“启航工程”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引领工程”发挥名师头雁效应,“珠峰行动”以赛促教、推动青年教师勇攀高峰,“提质工程”聚焦课程思政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构建“一项基本要求+六项能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评价模型和“初中高卓越”双师型教师考核制度,包括师德师风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能力、课程思政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诊改能力、教师诊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师自主诊断与改进机制引擎。护理专业任课教师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将立德育人置于首位,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妥善处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提升护理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教育水平和业务技能。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要结合当前医疗护理形式和学校教师实际能力,实时监测新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学生思想行为和日常实际需求,对学生正当关切进行积极回应,引领时代正向潮流。以急救科普、关爱老人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寓教于行,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学人文文化为载体寓教于境,以课程思政资源库为载体寓教于情,以翻转课堂为载体寓教于管,切实提升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2-13)[2022-2-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N].人民日报,2016-10-09(10).

[4]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中国高等教育[J]. 2021,(23):20-22.

[5]丁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3) :62-63.

[6]杨淑娟,张微雅.推动医学人文在医院实践中落地生根[J].中国医学人文,2019,5(03):55-56.

作者:李发恩 赵洪侠 朱晓琳

上一篇:民政局科学发展观调研论文下一篇: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