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能力下初中地理论文

2022-04-27

广西北流市沙垌镇初级中学【摘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助于学生熟练应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辩证思维能力下初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辩证思维能力下初中地理论文 篇1:

上好地理课与指导学生学好地理的策略

摘要:学好初中地理,要做好课前预习,并适应教师的讲课方式;以学习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为根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多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以满足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满怀信心上好每一节课,从兴趣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 做好预习 培养能力 提高素养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课,看起来是很简单的问题,也是再熟悉不过的问题了。但是,真正学好初中地理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知道了上好每一节课和指导学生学好初中地理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做好。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课前要预习,并适应教师的讲课方式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关键

首先,课前预习是学好各科的一大法宝,养成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内容之前,利用课下的时间提前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预习不是先学一篇,而是要从总体上把握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粗略地进行了解。如果时间充裕,基础不错,又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自学更好。其次,要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紧跟教师的教学思绪,把握并适应教师的讲课节奏;要理清教师的讲课思路,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呼应互动;要理清知识的衔接,并掌握学习的重点;了解初中地理的内容概要,掌握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特点,做好初中地理实验,了解初中地理教师的讲课特点,用欣赏的观点去适应这种变化,努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艺术产生共鸣。

二、以学习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为根本

新编初中地理课本的编写凝聚着教材课改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教改的最新理念,依据的是最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所以说,谁抓住了课本,也就抓住了初中地理的根。这是初中地理的基础,也就是原来我们所说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着重理解和记忆初中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同时,还应注意能力训练,如初中地理解题方法的探讨,初中地理实验现象的探究,既要掌握知识,又要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掌握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掌握方法才能提高解决问题需要的能力,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阅读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有效性是学好初中地理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阅读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要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全面地阅读。全面地阅读就是从总体上把握一节课的内容,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对其中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初中地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二是狠抓知识点中的重点。要在全面看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抓住其中的重点知识,明确学习的难点;要对重点知识和学习的难点反反复复、认认真真地钻研。三是在理清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勤于动脑,反复思考,对重点知识要牢牢把握,对难点知识要深钻细研,各个击破。

三、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思维和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也会促使学生不断探究与科学研究精神的形成。一要建立互助互评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他们更加活跃地加入到探究性学习中来。二是加强师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表达自己,并且应当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的氛围,教师应该尽力放下架子,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的耐心往往就是对学生敢于表达的最大激励,一定不要因为话不投机而随意夺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教师要有耐心、细心,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三是课堂上应允许学生出错。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性错误,教师应该在肯定其勇气的同时进行点拨、诱导;如果属于对传统见解的合理反叛,教师则应辩证地允许学生保留观点,可以允许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自行收集证据。四是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多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以满足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

四、满怀信心上好每一节课,从兴趣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首先,学习初中地理要有我一定能学好的这种信念,这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关键。在这样的信念下,做好每一节课的预习,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的初中地理实验……初中地理知识点多,逻辑强,初中地理原理抽象,所以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要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坚定的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好初中地理不再是一句空话。再次,上课的时候要做好笔记,并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课后整理听课笔记的习惯,因为整理听课笔记的过程就是回顾、巩固提高、拓展知识面的过程。最后,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不要采取措施强化记忆,特别是地理原理和地理地图,教给学生如何读图是非常关键的。

五、使用新教材要突出创新性,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地理虽属于文科,但是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一般情况下,即便课程改革也不会有太多的调整,特别是基础知识的内容。因此,要创新使用初中地理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当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偶尔问到超范围的问题时,教师也要耐心解答,千万不能用“不可能考吧”这样的话来敷衍。此外,教学时要学会运用通过一般的地理现象来揭示地理变化和地理现象的本质,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地理深层次的知识。对初中地理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要坦然面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养成预习习惯,适应初中地理学科特点,改进学习方式,发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初中地理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9).

[2]王小波.地理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07(9).

[3]梁松涛.浅谈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模式及其实践[J].教学研究,2010(12).

[2]李克和.地理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1(11).

[3]顾文渊.浅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J].教育研究,2010(10).

(责编 田彩霞)

作者:傅秀芬

辩证思维能力下初中地理论文 篇2: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

广西北流市沙垌镇初级中学

【摘 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助于学生熟练应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 生活化教学 案例分析 实施方法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助于学生熟练应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火苗,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下面本人就以《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就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实施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信息,强化学生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

(三)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中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二、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从生活中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学习地理的价值。现以《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进行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圍;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资料,主要包括阅读示意图(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冬夏季风的形成图)、气候直方图(气温、降水量逐月变化图)等,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树立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寒潮、旱涝等)的祸首,从而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如果就课论课,上述教学没有什么问题,但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在设计《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教学时,选择了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本节课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的内容较多,为了让每一次的活动和探究都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趣味盎然,首先,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学情。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天气与气候知识,本节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具备哪些学习本节知识的生活经验,寻求教学中三者之间的教学着力点。其次,把生活化体现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激趣质疑,引入新课,为区分季风与季风气候的概念做好学习铺垫;用即时的时令和节气,启发学生认识季风气候,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季风气候的感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评说季风气候的功与过。最后,让学生现学现用,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一)从乡土地理入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多看勤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如讲述季风概念前,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厦门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国旗的飘动的方向都一样吗?”学生应用初一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分组进行实地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最终找到了厦门盛行风向变化的规律。

(二)精心创设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情景,促进学生新知的生成

教师对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学习预期要十分了解,才能精心预设课堂,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新知的生成。

在学习季风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并回答:“冬季风和夏季风各用什么颜色的箭头表示,它们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风向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温度和湿度)?”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较难准确地回答。这时教师如能给学生点拨,让学生根据图中冬(蓝色)、夏(红色)季风箭头标志颜色的差异,体验蓝色是冷色调,说明温度较低,较冷,发生在冬季;红色是暖色调,说明温度较高,较热,发生在夏季。再让学生观察冬、夏季风的吹向,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根据我们生活经验可推断:冬季从陆地吹来的风,水汽含量少,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风风向相反,从海洋吹向陆地,夏季从海洋吹来的风中将夹带大量潮湿的水汽,温度较高,容易带来降水。

(三)创设生活化情景,巧用图像化语言,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使学生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除用好教材,还要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才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缺少相关学科知识铺垫的初二学生来说,季风的形成原因特别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理解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一现象呢?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景:夏季游泳时的体验告诉我们,海洋上的水温低于陆地上气溫。当陆地气温较高时,空气受热膨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解释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时,从闽南(厦门)人喜欢喝茶,家里泡茶时都有一个“随手泡(电热壶)”引入,让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时“热气”不断上升,引导学生联想到“受热上升”的实例。同时,教师边讲授边迅速画出陆上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风从海洋流过来补充的热力循环的简笔图,简单直观的简笔画将抽象的地理规律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化语言,让人过目不忘。这样,学生掌握了夏季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的原因,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转化为学习的背景,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达到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四)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尝试课堂表演,帮助学生领会地理原理

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让地理事物和现象“动”起来,“活”起来,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手段。讲授“锋面雨的形成和锋面雨带的推移”时,教师如果只干巴巴地讲述冬夏季风相遇容易形成降水,由于不同月份冬夏季风势力变化,会进进退退,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形成降水,学生听起课就会感觉太无味了。此时借助PowerPoint等软件动态模拟演示锋面雨和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不但非常方便、快捷,而且可以增强直观感,便于学生理解领会。

教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两个学生上台,一人扮演夏季风,一人扮演冬季风,让他们相对站立,伸出两手推一推,比一比谁更有劲。当其中一人力气更大时,另一人就被推着走,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当两人力气相当,势均力敌时,雨带就相对稳定在一地不走,形成的雨量不太大,但是降雨时间较长,就是“梅雨”天气。学生由此就容易理解冬夏季风正常进退,雨带推移形成风调雨顺的情景,或反常进退形成雨带滞留,导致南北方旱涝灾害。贴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具体生动的情景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主体的自我发展。

(五)让地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

让地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从日常三餐的主食(大米)入手,从“水稻”字面上理解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水田),喜欢湿热的气候。而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的特点,就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

根据地理学科的较强时效性,及时融入时事和身边的地理素材,让地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为更好地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在拓展练习中,提供给学生一组房地产楼盘广告,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应用所学到的季风知识来辨别、选择好的楼盘和楼层。只有学生意识到地理存在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生活离不开地理,才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地理的价值,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苏兴淦

辩证思维能力下初中地理论文 篇3:

对初中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再认识

摘要:本文主要从初中地理教育的观念价值、文化价值、思维价值和科学价值等方面,深化对其地理学科教育价值的深层思考和再认识。

关键词:地理学科;教育价值;初中地理

在基础教育初中阶段,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任务,它们相互衬托、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然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初中地理的学科地位却是随着“是否中考”而飘摇沉浮。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将“考试”和“分数”高于一切地供在神龛之上顶礼膜拜的今天,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早已湮没在那一串串除升学以外百无一用的阿拉伯数字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理教师,虽然深感无力回天,但却不想就此沉沦。二十余年起起伏伏的地理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希望所有的教育人能更多了解和认同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一、初中地理教育的观念价值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有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这段描述体现了一种试图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将促进学生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认同,将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责任感作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评判,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现行初中阶段显得空洞无物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

知识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虽然知识记载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识的灵魂,才是知识的生命。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知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这不是因为知识的总量过大,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也不是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

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几乎无一例外走的是“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迎合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在这条教学路线之下,虽然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还方兴未艾,但知识本身却已经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历史教科书,企图用深埋某些知识的方式扼杀这些知识所记载的文化和历史。对比在日本,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们是大和民族的子孙!”他们的目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些内容中考必考!”我们的目的是记住考点和拿到分数。一门意在传承文化的课程就此堕落。有人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评价当代大学生,看来不无道理。

就地理学科知识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认自然地理是造成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活动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间:从人类熟悉的都市和乡村,到人类从未涉足的天涯海角,无论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还是地理现象等其它现象,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不被打上人类文化的烙印。而将来,人类必将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理现象和人类文化的交互影响中,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我们只能祈求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仅需要从地理出发去理解文化,还必须从文化出发去认识地理,更必须要从受到现有人类文化影响的地理对未来人类文化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出发,去反思、去审视、去调整我们正要和将要对地理现象施加的文化影响。纵观初中各门学科,与人类文化如此纠缠不清,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交互影响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忽视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认识论渊源,也是将地理教育列为公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教育论渊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维价值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独立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也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唯一具有“边缘学科”意义的课程。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概念、人地关系思想、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

当今世界各种“边缘学科”方兴未艾,并逐渐构成人类的科学前沿。“边缘学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学价值外,对人类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甚至思维形式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变革。从学习心理学或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同一问题上,“边缘学科”为学习和认识提供了多种视角、多种理解、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人类思维置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人才济济。我们不缺各个领域的“专才”,缺的是拥有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统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于是他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并得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的结论。这不仅颠覆了“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的经济学传统观点,还成功破解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难题。卡尼曼也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

这只是众多“边缘学科”成功解决重大难题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初中地理的“边缘学科”特征,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形成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学价值

翻开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十有八九都与自然和地理现象相关。也就是说,流行于现代的多数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地理现象的错误认识。18世纪后,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兴起,终结了许多流传数千年的迷信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在科学与迷信的对垒中首当其冲。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神秘解读,使得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发布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谓触目惊心。

中国科协指出,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学校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地理学科,但地理学科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肯定难辞其咎。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科学素养则是指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稳定的态度、看法、观念、能力和行为体系。在大数据状态下,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状态下,科学知识都不等于科学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问题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识与素养相分离”的教学路线上。这与上述“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如出一辙:保留知识,扬弃素养。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学科,教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学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唯有“分数”。有人说,名词、概念、数据,不背还能咋地?看看下面这两个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题目1:“xx地理现象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意义”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题目2:“对xx气候现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态度”的全部文字,但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们的态度。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构件之一。探讨“唯分唯考”状态下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唯分唯考”状态下,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就是“知识点”或“考点”,就算是“关系题”、“意义题”、“论述题”也必以“知识点”或“考点”的方式呈现。在记忆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以加大记忆的难度,验证测试者的记忆能力。而教学过程中,为了考试的需要,人为的将原来彼此关联的概念、原理、原则等切割为互不相关的“无意义音节”。这不仅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而且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质量。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可简单的分为“浅近目标”和“深远目标”。对某学科怀有“深远目标”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上会高于怀有“浅近目标”的学生。如果说“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是鸿鹄之志的话,以考试和分数为目标的学习就只能算是燕雀之志。学习效果的差别不言而喻。

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摒弃“知识与素养分离”的教学路线,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李匀

上一篇:多元化教学中食品营养学论文下一篇:金融网服务系统应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