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激趣艺术分析论文

2022-04-2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高中教材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是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说教,只能是让学生厌烦疲倦,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材料,激发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政治教学激趣艺术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治教学激趣艺术分析论文 篇1:

摭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情感教育。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更钟情于历史学科,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摭谈;历史;课堂;教学;激趣

历史课教学中的激趣非常重要,精妙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动力呢?笔者就历史教学中的激趣方案例谈如下:

一、悬念激趣

创设悬念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一)课前悬念

在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逐一释疑解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教学“动荡的中东地区”时,先播放介绍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的纪录片,接着再播放美军军事打击伊拉克的短片,在视觉上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当学生的情感聚积到临爆点的时候,提问:“中东地区为什么动荡不安?引起动荡不安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或途径来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由此与新课自然衔接并置身于中东地区特殊的环境氛围中,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学生的注意力被牢固吸引住,同教材的距离缩短了,为本课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课堂悬念

课堂中精准把握契合点,巧妙地设置悬念,既能汇聚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事件深刻内涵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例如:教学“郑和下西洋”时,当讲到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不单单是宣扬国威,还隐含有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的历史未解之谜时,学生对疑谜的探究兴趣非常浓厚,议论更是意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当问题的答案争论探究到昭然若揭的火候,教师再作适当点拨供学生参考。这样激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理解并总结了历史事件,又有利于深入探秘历史问题,增强了学生捕获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课后悬念

在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思考。例如“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讲完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同样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只维持了短短的103天,史称‘百日维新’,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留给学生课后去解决,学生会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的途径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这样,学生如果把问题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自然会悟出历史的发展具有曲折性的道理,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二、情感激趣

情感激趣,就是要求教师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学生求知的动机和欲望,让学生与教材蕴涵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讲授“音乐殿堂的‘乐圣’”时,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介绍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及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然后用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要是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来激发学生的冲动和欲望,紧接着播放《命运交响曲》烘托教学气氛,学生被音乐意境深深感染,此时教师抓住时机结合文本中的材料阅读进行德育渗透。问:“贝多芬成为‘乐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学习他哪些可贵的品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学生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启迪。

三、诗歌激趣

诗歌富有音乐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初中生都特别喜欢,也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诗句。老师若把诗句引入课堂,能起到提神激趣,优化教學效果的目标。诗句在创设历史背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悟,增强历史事件的识记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文字载体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如讲解奴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时,可引用《硕鼠》《伐檀》《七月》等讲解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和奴隶们的悲惨生活,奴隶们憎恨反抗质问奴隶主的感情在诗句中力透纸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用诗句激趣,对历史的学习感悟会更深刻透彻,避免了历史课本纯叙述文字枯燥乏味说教的弊端。

咏史诗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完美概括和诠释,用此类诗句激趣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意趣。如章偈《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王安石《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等诗句不但记载传递了历史事件信息,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之使人回味无穷,意趣盎然。近代诗在历史课的激趣中也有不同凡俗的表现,如甲午海战可用丘逢甲的“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长征引用毛泽东七律《长征》,南京解放引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等。诗歌激趣能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和培养学生品读诗歌与历史相映成趣的能力。

四、影视激趣

影视教学是一种最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历史画面穿越时空再现出来,具有实现视觉与听觉综合观赏的功能,学生对此特别青睐,爱屋及乌的迁移效应增强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趣味。如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西安事变”“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等框目,教师可利用《长征》《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等影视媒体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再现情景,感受当时的气氛,增添学习历史事件的乐趣,激发情感,为学生便捷地接受更多的历史信息扩充容量。

五、活动激趣

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地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到其中去体验、感悟和探究,是培养和激发兴趣,展示学生才能的广阔舞台。

(一)分享故事

历史课堂上学生尤其喜欢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述。例如学习“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先用电子白板展示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闻鸡起舞”等,再让学生把其中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分享给大家,诱发学习愿望,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获取并掌握相关史实,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吸引和打动了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演绎角色

演角色就是将历史事件通过创设历史情景,穿越时空隧道再现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来演绎历史,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为了表演得精彩和“入戏”,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深入挖掘和搜集信息,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素材来助力表演。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理解体悟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是一次艺术的再创作加工和实践过程。若要表演赢得掌声博得喝彩,就得想方设法地去感知历史,品读历史人物,组织归纳信息资源,揣摩体验扮演角色,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如讲“商鞅变法”时让学生扮演商鞅形象,体验变法者的睿智和雄辩才华。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可模仿孝文帝说服规劝鲜卑臣民迁都的境况等。由于表演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所以表演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达到了以演促学,以学促演目的,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三)编记歌诀

歌诀是为了便于记诵,按事物的内容精要编成的韵文或无韵但整齐的句子。它是经过艺术创造后的语言浓缩,是凝练出来的语言精华。由于其文词精美、排列规整,朗朗上口和易于记忆的优点,学生特别乐于接受和欣赏。教师要收集整理一些历史记忆歌诀,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进行因势利导的激趣,此举不仅能简约历史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西晋的八王之乱用“一(乂)跃(越)淫(颖)威(玮),两(亮)轮(伦)用(颙)尽(囧)。”一个字对应一个王,记忆印象更加深刻。如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期间开办的工业和对应的地点,学生容易混淆,记忆耗时费力还效果不佳,如果用 “‘安江福天’轮开上汉阳”的歌诀来记忆,记忆成效自然会事半功倍。

六、音乐激趣

“音乐的魔力,是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列夫·托尔斯泰)正是这特有的魅力使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进行激趣所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并应用这种资源,找寻音乐与历史文本的契合点,让音乐沁润学生的心田,使教学达到水乳交融,春风化雨般的良好效果。如讲赤壁之战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的画面,在雄伟悲壮的主题曲音乐中,学生被创设的意境所深深陶醉。在这种背景和创意的教学氛围中讲解,师生都会有一种轻松惬意的感受,收获的教学效果也一定是妙不可言的。如长征组歌、名著影视插曲、经典名曲等都可以如法炮制引用来进行激趣,在品味欣赏音乐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学习历史知识,增强教学情趣。

七、插图激趣

历史教科书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讲解好文本中的插图,利用插图激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深记忆印象。如讲“瓜分中国狂潮”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时局图》,分析黑熊、老虎、太阳、青蛙、老鹰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再对照插图旁的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进行比照解读,由于插图形象地寓意自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帝国主义者爪分殆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史实,将学生的爱国思想情感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迸发出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此刻对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渗透已是水到渠成,当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日军空袭珍珠港插图与空袭珍珠港示意图结合起来解读,更契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教师只稍作适时地点拨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会更佳。历史课本中的插图都是编者匠心独运的精髓,特别直观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是激发兴趣的理想素材。

八、比较激趣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乌申斯基)历史事件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性,甚至是如出一辙的克隆版。对比激趣,就是将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现象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提炼归纳出共同特点,甄别辩识出个性特征,最终推理出符合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论断。对比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点燃灵感的火花,促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地亲近教材走进教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比较资源俯拾即是,如中国史中禅让制与分封制、郡县制的比较,秦朝与隋朝两个短命王朝的比较,“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比较,“百家争鸣”各学派的比较,开国皇帝与末代皇帝的比较等。世界史中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近代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俄、日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美国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之间的比较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如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抗日战争与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比较,中国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比较等不胜枚举。对比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学起来轻松,同时还起到了激发兴趣,发展智力,加深记忆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精巧设计和安排,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永兰.让学生“动”起来 快乐学历史[J].文教资料,2011,(24).

[2]李素霞.激活历史课堂 让课堂充满幸福[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07).

[3]蒋春鸿.中学历史课堂的激趣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4]计建平.课堂教学十大“留白”艺术[J].今日教育,2013,(04).

作者:计建平

政治教学激趣艺术分析论文 篇2:

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激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高中教材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是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说教,只能是让学生厌烦疲倦,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材料,激发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下面,簡单地介绍几种常用的激趣的教学手段。

一、奇闻新例激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针对学生喜欢追求新奇的心理,教师可用奇闻来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生动有趣的材料补充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达到启迪激趣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殊性”时,一位教师给学生讲了两个奇趣的故事:“火山喷出冰凌”和“平放的豆子会跳动”。火山工作者,在格里姆斯威特火山,发现火山喷出的不是火焰,也不是岩浆,而是一块块的冰凌。原来,这个火山附近有一个冰川,挤压通过火山喷出。一般的豆子平放着是不动的,但墨西哥有一种能跳动的豆子,跳豆里面藏着一种小昆虫,一遇触动,它就用腹部的爪抓住豆的内壁迅速弓起身子,使豆子的重心向前移动,豆子就跳起来了,原来虫与豆共生。这些奇特的现象,其实要告诉一个哲学道理:矛盾的特殊性。

又如在讲“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时,老师给学生讲了“对牛弹琴”新例:众所周知,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蕃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的音乐。结果蕃茄长到2公斤重。原来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乐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牛弹琴”新例,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理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的勇气。

求新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为此,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生动有趣的材料补充到教学中,可达到启智激趣的教学效果。

二、成语典故激趣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典故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符合人们由个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具有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而人们喜闻乐见。同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成语典故,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给学生哲理的启迪。

例如:在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入新课时,一位教师首先讲了“量体裁衣”的典故: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特别合体,那么他有什么秘诀呢?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这位裁缝之所以出色,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样,而且善于把握对象在不同阶段的神情体态特点来裁衣,从中悟出"短长之理"来,他不仅把握不同人的“身体尺寸”,而且努力把握不同人的“心里尺寸”,当然做出来的衣服就特别称心如意。那么这个典故蕴含了什么哲理呢?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穿衣虽是生活小事,但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在其中。典故的趣味性,渲染了课堂气氛,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又如:用“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五十步笑百步”,“愚人吃饼”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等等.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尽管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深奥抽象,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一些成语、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还可以做到寓教于乐。

三、巧用漫画激趣

漫画是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形式,使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作用。巧用漫画,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唯心主义的概念时,教师展示了根据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名言“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悬崖”画的一幅漫画,随后提问:谁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这个观点不攻自破呢?一个学生回答:把他带到悬崖边,让他闭上眼睛,问他敢不敢跳下去?如果不敢跳下去,就证明他的观点不成立。如果跳下去(无疑是摔死),更加证明他观点的荒唐性。使同学们在一片笑声里,理解唯心主义的概念,同时也明白了唯心主义在实践中的危害。

四、巧用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等进行编辑和处理,能充分发挥人的视听结合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三维目标。在讲授“国家的职能”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播放了2008年全国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抗灾一线中的感人故事。紧接着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不同的政府部门分别履行了什么职能?”然后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知所感评议当地政府部门,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笑话激趣、比喻激趣、视频激趣、俗语激趣、历史激趣等。这些激趣方法可以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它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道具,可以是一个巧妙的引入,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次为人师者及时的真诚表扬和中肯的批评。只要我们教师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就能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说教学习方法,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主动吸取知识,学有所成。

作者:曹琎

政治教学激趣艺术分析论文 篇3:

情境激趣法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既学到知识又增强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谈一些做法和认识。

关键词: 情境激趣法 中学政治教学 应用

“情境激趣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直接关系到政治教学效果的好坏。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成为政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情境激趣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

政治课既是一门文化课,又具有德育功能,而要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必须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德育的道理结合起来。但是,政治课又有一个特点,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对社会了解相对较少,因此一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难以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较好地学好知识,明白道理,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用故事情境引入就是一种常用办法。针对理论性较强、道理较深奥、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故事认真分析,最终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在故事所包含的意境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动大脑思维的机器,对比体验自己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升华。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精选故事,做到思想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一体,同时应创设悬念,设计好问题,把学生带到故事情景中。例如在进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框的教学时,有一个知识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燕太子丹为了笼络荆轲帮他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热情款待荆轲,在一次歌舞宴会上由于荆轲夸赞了弹琴女子的手,“好手、好手,但爱其手”,太子丹便命武士砍下了那名女子的手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说到这里我停顿了,学生发出一阵嘘声,有的甚至睁大了眼睛特别惊讶,还有的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等到他们不再说话了,我问道:“离开了身体的手还能弹出美妙的乐曲吗?”学生齐声回答:“不能。”“可见,手是身体的一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从而为学好这节课打下了基础。

二、营造时政情境激趣

教师如果能结合知识点,引入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交流,则实践效果定会相当不错。要想让政治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使政治理论扎根实际,发挥其作用和功能;才能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才能使政治课有魅力,有吸引力。

例如,在进行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的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开幕式:在激昂的迎宾曲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堂与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接着导入新课:“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重大决议,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堂课我们将共同走进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立即再追问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然而仅有2939名人大代表就能表决通过关系13.5亿人民的大事,这矛盾吗?这表明了我国人民是怎样当家做主的?”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运用时政热点激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既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又使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政治素质。但是应注意,不要就事论事,不能只是告诉学生材料而不加以分析。

三、借用成语、俗语、诗词情境激趣

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深奥抽象,而寓言典故则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例如: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教师先讲述该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讲完故事后,教师及时引导,这里的矛盾是什么?学生较容易得出:福和祸。然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维,为什么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学生经思考后回答福和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再紧接着追问,这种转化是不是绝对的,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通过故事、典故创设情境激趣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四、巧用漫画情境激趣

漫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它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美国两党制的实质》时,我采用了漫画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上“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要生动和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五、塑造生活情境激趣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98.98%的学生喜欢既风趣幽默又知识渊博的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学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具有很高的教学审美趣味,是通向生动活泼的桥梁,它的美主要体现在它能用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如在教学中,我巧用比喻,把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称之为“八宝粥”;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内容时,运用电影《大腕》精神病院中的精彩片段加以引入,当听到那位精神病人说“所谓成功人士就是买东西只求最贵,不求最好,所以我们做房地产发口号是不求最好,只求最贵”时,学生都哄堂大笑,纷纷摇头。我顺势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吉尔伯特·海特的话:“幽默有多种功用。明显的功用,就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因为他们从未能确定下一个究竟是什么。”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引起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再如,讲到消费者权利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小品《打工奇遇》片断:“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原来是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群英荟萃,原来是萝卜开会。”顿时,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六、生成动态情境激趣

课堂上师生关系、学生情绪状况是现场生成的情境,对教学影响很大。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关键是“情”字。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之“情”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敬学生,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和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回应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重师生之“情”的培养。教师要多接触、多了解学生,多尊重、多鼓励学生,当学生有细微进步时,就要及时指出。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把了解自己的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就会树立信心,向着老师提出的目标努力。当教师将挚爱的感情“投射”至学生的心灵时,就会唤起学生的共鸣,自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是动员学生投入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师要注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讲课当中,要满怀激情地摆事实,讲道理,力求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使学生通过接触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在听课中受到强烈的情感影响,从而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8.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3]鱼霞.情感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作者:徐流奇

上一篇:外国电影生存意识评析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医疗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