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政策分析

2024-04-19

全纳教育政策分析(共8篇)

篇1:全纳教育政策分析

全纳教育下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矫正

全纳教育下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矫正

武汉市博学初级中学 喻业伟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并积极关注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各方面的健康成长。但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得最为严重。

一、心理现状

武汉市博学初级中学,位于武汉市~口区三环线附近,原本属于城乡结合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周边县市乃至外省的流动人口来这里做生意或者打工。到近三年,在校学生的流动人口子女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对本校学生的心理调研和评价,一方面可以进行流动人口子女与非流动人口子女的对比分析,一方面从整体上能够体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特征,对于教育教学的组织与进行,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政教处设计了一份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学习情绪和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共计二十个问题。根据评测结果把学生心理状况分为非常健康、比较健康、存在问题和问题严重四个等级。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不仅学生在整体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并且存在问题的学生明显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他们学习没有热情、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于晚上睡不好觉的现象异常突出。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进城务工流动子女的学生中存在着的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强烈的厌学情绪

和非流动人口子女相比,流动人口子女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流动人口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有的是夫妻一方一人带孩子来城市,让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有的虽然双方都来了,但是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更有的由于拆迁导致双方都不在孩子身边,使孩子成为城市“留守儿童”,我校所在的长丰地区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在进行“课外访万家”的走访活动时,笔者发现仅本班一个班就有十一个学生的父母没有两人共同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第二学期周边的拆迁工作启动后,这一数字还在大幅增长。即使父母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绝大多数父母也都是早出晚归。这样的.“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很明显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放任自流,行为比较涣散。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厌学心理比较严重。上学期我校有逃学和旷课行为的学生,全部都是流动人口子女,这与他们凸显的这种心理问题不无关系。

2.自我认知偏低

流动人口子女的另一特征是对自我的认知偏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们则通常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具体而言,对自我评价较低,缺乏正常青少年应有的自知自信。他们平时经常说“我很笨”、“我不行”等话语,对于新鲜事物不敢尝试,不敢体验。当别人说比他们强时,往往流露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城乡差距尚较为明显,农村的教育水平较城市教育有差距,流动人口子女多在农村读的小学,其基础相对城市学生较差,来城里读初中后差距进一步加大;二是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忙于生计,缺乏与儿童的交流,使其心理成长没有父母的依托,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软弱感和无力感,进一步便形成了自我评价的低落。

除了以上情况,爱讲粗话。不善言辞、不善交往、心理压力大、缺乏责任心也是普遍存在于流动人口子女之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解决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困难大,问题多,相对于城市本地学生教育工作有更大的挑战性。但既然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肩负起教育的责任,秉持“有教无类”的原则,积极施教,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1.家庭方面

家长问题是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家长方面要引起足够重视。

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首先家长在家的时候不要经常抱怨自己工作中的不满,这样会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同时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勉励孩子努力读书学习,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获。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心理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农村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后,会觉得很孤单,在心理上很难融入。虽然有时会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视或是欺负,但还是非常希望和城里孩子们交朋友。相反来说,作为城市孩子们的家长,我们要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知道大家是平等的。

这两年我省兴起的“课外访万家”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契机,上学期,通过家访这个纽带,笔者同好几个家长建立起联系,每个星期和家长通话交流学生的校内外状况,对家长一段时期教育做法给予适当的建议,每天通过家校联系本进行文本交流。一个学期下来,不仅家长各方面更加注意,其子女在学习生活上也有了明显进步。

2.学校方面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积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要达到以上目的,一方面可以借助班会这个德育平台,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唇枪舌剑的辩论和老师人情入理的解说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便使辅导更有针对性。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用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给他们讲述英雄、伟人的成长历程,或者父母长辈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和同学和睦相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要以此为准绳,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两个维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再次,对于老师来说,应该常与这些学生谈心交流,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真正做好尊重、理解和关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什么时候学生由自卑到自信了,我们教师的工作也就到位了。具体到细节,我们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多挖掘孩子的优点并将其放大,还不能忽视对孩子生活的关心。很多时候孩子的转变就源于一句鼓励,一杯热水,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在学校工作的教育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行为矫正,让学生改掉不良行为习惯,还始终坚持矫正心理问题,以德育为先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既教书也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即他们虽然在学习和生活上普遍存在焦虑、畏难心理,但内心深处还是期盼着自我的提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成功触发学生这些上进意识,让它成为他们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努力促进学生渴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一定要避免学生出现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提出“习得性无助”现象,也就是俗话说的“破瓦罐破摔”。一旦流动人口子女类的学生丧失了上进心和自信心,无论在学校生活的学习方面还是与人交往方面,都容易出现自暴自弃和极度自卑等状况,认为一切的失败和挫折都源于自己能力、魅力的低下。所以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面对这类特殊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身负着除了关心他们日常物质生活和学习生活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2:全纳教育政策分析

残疾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弱视群体,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语言交流、行走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们渴望别人的关心、他人的关爱、更多人的理解。对于在学校上学的残疾儿童更是应该受到关心、关爱,他们中有肢体残疾、有视力残疾、还有听力和智力残疾,他们虽身体有残疾,旦是意志坚强,在学校对残疾儿童的帮助、旗残联和旗民政对其家庭的帮扶、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大力支持下,我乡6—15周岁适龄11名残疾儿童中除一个脑瘫(重度残疾)之外,其他10人全部入学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我乡的10名适龄残疾儿童中除一人在盟聋哑学校上学之外,其他9人都在我乡小学上学,其中有2人属于视力残疾、2 人属于听力残疾、5 人属于肢体残疾、1 人属于智障残疾,这些残疾儿童都是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而且还有几个学生的家长也是残疾,家庭更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正常上学,学校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学校领导班子主动与全乡在校残疾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金钱、物质方面给予残疾儿童以最大扶助,与此同时,旗残联在得知我乡残疾儿童的这种情况后主动找到学校,残疾儿童情况核实后,给每个残疾儿童定做了一套校服,多种学习用品,同时又把我乡残疾儿童的帮扶任务分化到旗环保局,本学期我乡已有三名残疾儿童得到旗环保局定点帮扶资金200元/人,现已经发放到残疾儿童家长手中,在学生及家长的心中的感触是非常的大,使每一位家长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感到了社会对他们这些弱视群体的关爱,学生更是对以后的 1

生活、学习充满了信心,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在对于全纳教育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视,教育局也多次下达各种通知,要求各学校要做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并与各学校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各校的全纳教育纳入到年终考核中,对于全纳教育我校也是高度重视,在学校开学之前就组织全乡的老师下到全乡各村屯入户,逐户调查0—18周岁残疾儿童,并录入微机存档,并针对6—15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做好动员上学工作,将适龄残疾儿童也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学校还多次的召开领导班子会,商讨从学校的角度如何对在校的残疾学生进行更好、更细心的照顾,学校还在每学期班主任安排上侧重对残疾儿童的考虑,选用有爱心、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老师来担任残疾儿童的班主任。班主任更是从每个残疾儿童的实际考虑,将视力、听力有残疾的学生安排到班级第一排,尽可能的减少残疾学生由于听不清或看不见所带来的不便。

学校教务处也是要求班主任在教学环节中坚持“一体教学、个别教育、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原则,一方面老师从思想品德上教育正常学生,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帮助残疾学生,使残疾儿童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注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树立“身残志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又要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身体特点,提供特殊的教育方案和服务,使残疾儿童在学校学习能够 像家一样舒心、老师教学能够像家长一样细心。随班就读学生虽然是比较特殊的个体,但是不应该因其特殊而失去或减少与正常儿童充分交流的机会,因此学校在开展各项工作中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积

极地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帮助随班就读儿童,班主任选择在学习上优秀、生活中有爱心的学生成立互助小组,在另一层面上对残疾儿童在学习、课间、上放学时进行帮助,使正常学生和残疾学生成为合作的伙伴,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参与的效果,老师和学生要侧重教给残疾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方法,他们更早的融入到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来,减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的后顾之忧。

学校还不定期的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特殊教育活动,校长带领广大老师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使全校每一位老师都了解特殊教育,都来关心残疾人,同时 学校还利用主题班队会、板报对学生进行宣传。学校还在各村屯书写永久性标语等形式在社会进行宣传,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残疾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

学校还组建特殊教育领导小组,每学期举行1-2次例会。确定我校随班就读规划,制订随班就读各项政策;每月举行教研活动,学校安排分管领导负责随班就读学生个人档案建立,随读生学籍管理及定期检查工作,本校随班就读教师考评及奖励。

特殊教育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特殊教育又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如果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随班就读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必须对普通教育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普通教育教师掌握必须的特殊教育知识、形成一定的特殊教育能力能使随班就读的孩子真正受益,保证随班就读工作不流于形式。从而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普通教育教师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方法和技巧不仅能应用于特殊儿童身上,也能应用于普通儿童身上。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我校还针对各班级存在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情况,学校还定期对部分老师进行全纳教育的培训,使我们广大老师能对残疾儿童进行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关爱,从而使我乡在校的残疾儿童能够念的起学、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念完九年义务教育,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争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一技在手,能够自食其力,为家庭分忧,为社会分忧,做社会上一个有用之人。

篇3:全纳教育政策分析

一、学前全纳教育推广的意义

对学前全纳教育进行推广, 不仅可以帮助更多的特殊儿童走进幼儿园学习, 还可以促进普通幼儿的提高, 通过还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1、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意义

研究证明, 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动作、情绪情感以及个体生理的关键时期。儿童要是在这给时期得到良好的教育, 可为儿童的未来打好基础。同样, 特殊儿童也需要在这个关键时期打好未来的发展基础。因此, 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可以实现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梦想, 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2、有效促进普通幼儿的发展

研究证明, 学前全纳教育不仅可以提高特殊儿童的发展, 也可以有效促进普通幼儿心理方面与学业的发展。虽然在学前全纳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会对特殊儿童给予更多的帮助, 但不代表教师对普通幼儿的帮助会减少。相反, 只要正确教育, 就可焕发普通儿童的爱心, 有助于普通儿童责任心的培养。

3、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研究证明, 推广学前全纳教育有助于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对待特殊儿童的态度上, 从拒绝到接纳, 从不了解到真心呵护, 并针对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 有助于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学前全纳教育对幼儿教师的挑战

学前全纳教育虽然已经开始实施, 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在国内, 也只是有部分发达城市才开始试点实施。因为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还面临着理念、资源、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其中, 幼儿教师的学前全纳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前全纳教育实现的效果。因此, 国内幼儿教师面临着学前全纳教育的巨大挑战。

1、观念的挑战

在教育中, 其观念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只有通过先进的教育观念, 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大部分幼儿教师由于缺乏正确教育观念, 因此觉得招收特殊儿童会影响幼儿园的声誉与其他儿童的生活、学习。面对这样的现状, 要通过对幼儿教师的有效培养, 才有利于学前全纳教育的全面推广。

2、知识的挑战

全纳教育是指对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共同教育。因此, 全纳型幼师不仅要具备普通幼师的专业知识, 还有全面掌握全纳教育的专业知识, 是学前全纳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

3、能力的挑战

全纳教育要求幼师不仅要关注普通儿童的生活与学习, 更要对特殊儿童给予关心与教育。因此,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情况的特殊儿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计划, 这就要求幼师比较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三、培养全纳型幼师

由于国内的幼师主要出自幼儿师范学校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全纳教育方面的培养。因此, 幼师的全纳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无法满足学前全纳教育的根本要求。针对国内幼师现阶段的教育现状, 为培养全纳型幼师提出相关的建议。

1、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 加强对全纳型幼师的培养力度

学前教育体制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可以对专业调整、教学形式、课程设置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从而培养一支高效、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对全纳型幼师的培养力度。

(1) 整合现有的专业资源

一直以来国内的教师教育体制都是二元化的, 也就是幼师与特教师的职前培养不同, 因此两者在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上也不同, 这正好体现出教育体制培养的教育与全纳型教师之间的差距。因此, 要对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通过同业对标,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优势。另外, 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更多的全纳型幼师。通过对具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人员的培训, 有效提高全纳型幼师的专业水平。

(2) 课程的灵活设置

由于国内目前严重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 导致的资源严重紧缺。因此, 必需要通过创造条件, 实现课程的灵活设置, 从而满足学前全纳教育的发展需求。同时,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将全纳教育理念贯彻给每个儿童。对幼儿教师接纳特殊儿童进行重点培养, 通过设置相关的课程, 提高幼师的全纳教育水平。

2、通过在职培训, 促进全纳型幼师的发展

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资源, 教师的全纳教育水平是保证全纳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 要提高全纳型幼师的专业水平, 通过科学的在职培训, 促进全纳型幼师的发展。

(1) 培训效果的保证

对全纳型幼师培训的内容主要有:观念、特殊儿童的概念、分类、生理以及心理特点等。并选择合理的培训师, 充分发挥培训师的专业技能, 通过授课、研讨、讲座等方式对全纳教师进行培训, 保证了培训的效果。

(2) 建立激励机制, 有助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通过改善薪酬制度与工作条件, 从而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对教师的鼓励, 让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相应培训项目的选择。随着教师的付出越来越多, 要相应提高教师的待遇, 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由于各种特殊儿童的需求不同, 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 才能教育好特殊儿童。因此, 必须通过激励机制的合理建立, 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四、结束语

现阶段, 虽然学前全纳教育在国内实施与推广还比较困难,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全纳教育必然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 为了更快推进学前全纳教育的发展, 全纳教育视野幼儿教师的培养应从现在开始。

参考文献

[1]左瑞勇, 王纬虹.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与提升[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06 (12) :8-13.

篇4:全纳教育:未来之路

我们,各国教育部长、153个会员国代表团的团长和代表,与20 个政府间组织和25 个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和其他民间社会机构的代表一起,在第48届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上(2008年11月25~28日,日内瓦)就“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主题开展了建设性的和具有挑战性的辩论。

在会议结束之际,与会代表忆及《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 条规定: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也在此重申:全纳的、有质量的教育对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同,各国政府和所有社会行动者在提供高质量的全民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部门应该认识到,应拓展全纳教育的概念,使之面向所有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合理、公平和切实有效。

所有预测都显示,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将尤为严重,尽管他们最不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为此,我们重申,全纳教育对消除贫困、改善健康、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尽管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依然强调,教育拨款应占首要地位,决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在国家和国际的层面削减教育拨款。

此前,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就全纳教育问题组织召开了九次预备会议和四次地区会议,基于这些会议的成果以及这次大会全体会议和小组辩论的结果,我们呼吁会员国采用全纳教育的视角来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教育政策,以加快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并促进建设更加包容的社会。为此,经拓展的全纳教育概念可被视为一项总体原则,指导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全民终身教育的发展,保证社会各层次平等享有学习机会,从而落实全纳教育的原则。

为此,我们建议会员国:

一、方法、范围与内容

1. 承认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愿望,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

2. 将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作为重点优先加以解决,因为它们是实施全纳教育政策和战略的主要障碍,并在跨部门政策的框架内处理这些问题。

3. 推广具有以下特点的学校文化和环境:面向儿童学生、有利于有效的学习、包容所有的儿童、有益健康和保护、注重性别问题以及鼓励学习者、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

二、公共政策

1. 收集和采用与各类受排斥群体相关的数据,从而为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更好地实施教育政策和改革,并建立国家监督和评估的机制。

2. 酌情考虑批准与全纳问题相关的所有国际公约,尤其是2006 年12 月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

3. 继续从公共利益出发办教育,使政府与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其指导、促进和监督优质、公平教育发展的能力。

4. 制定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教育支持的政策,方便他们在普通学校中学习和成长。

5. 将课堂中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视为宝贵的资源,倡导在教学初级阶段使用母语。

6. 鼓励教育领域的有关各方采用灵活的方式,设计制定包括儿童阶段在内的有效的课程框架,以便适应当地的需求和具体情况,并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三、体系、联系与过渡

1. 使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磋商和决策的过程,因为履行促进全纳教育的总体职责需要所有社会行动者的积极参与。政府则应依据各国的立法,根据需要发挥领导和规范作用。

2.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使家庭和社区能充分参与教育工作并为之贡献力量。

3. 制定早期儿童保育与教育计划,推广全纳教育以及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关的早期发现和早期疗育。

4. 加强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尤其针对农村、偏远地区以及弱势地区。

5. 提供接受高质量非正规教育的机会,使非正规教育环境中获得的能力也能得到正式的认可。

6. 加强扫盲工作,将其作为全纳教育的一种机制。谨记父母的文化素养对其子女教育的重要影响。

四、学习者与教师

1. 加强教师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同时建立相关的机制来招聘合格教师,并留住那些能满足不同学习要求的合格教师。

2. 开展教师培训,使他们拥有适当的技能和教材,辅导不同的学生群体,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在学校层面提高专业能力、开展有关全纳教育的职前培训以及关注每个学习者潜能和发展的教学培训。

3. 支持高等教育,重视其在与全纳教育相关的教师职前培训和专业培训方面,尤其是提供充分的资金方面所发挥的战略性作用。

4. 鼓励对与全纳教育相关的教学过程进行创新研究。

5. 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掌握相关技能,有效应对所有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在他们的学校里推动全纳教育。

6. 在发生冲突的时期,要考虑保护学习者、教师和学校。

五、国际合作

1. 承认教科文组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全纳教育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誗促进最佳实践的交流和传播;

?誗应邀向相关国家提供如何制定和实施全纳教育政策的建议;

?誗鼓励开展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推广全纳教育;

?誗鼓励在国家和国际的层面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

?誗做出特别努力,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和受冲突影响的国家实施本届大会的建议。

2. 要求其他国际组织也支持会员国根据需要落实这些建议。

3. 在国际教育界和合作伙伴中传播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闭幕时一致通过的结论和建议,从而激励、指导、支持和制定新的、坚定不移的全纳教育政策。

责任编辑 熊建辉

背景链接

国际教育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IB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教育内容、方法和结构以及课程开发过程方面的专业研究机构,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实现有质量的全民教育而在上述领域开展各项活动。国际教育局于1925年在瑞士日内瓦创立,初期为一家私立非政府组织。1929年,它成为教育领域的首个政府间组织。根据新的章程,国际教育局将其会员扩展至政府,但仍然对公共机构和国际组织保持开放。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皮亚杰(Jean Piaget)被任命为首任局长。皮亚杰领导了国际教育局近四十年,为其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篇5:全纳教育:通向未来之路

全纳教育:通向未来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对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出现的大批身心难以完全复原的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句话显得更加现实和具体。从国际经验中找寻答案,我们看到了全纳教育这一可以期许的未来。今年11月将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正是全纳教育。 ――编者 全纳教育:通向未来之路 社会给予他们何种程度的接纳,他们便会以何种程度的发展回馈社会。图片摘自美国“活力儿童”网站 -周满生 前不久,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亚太地区预备会议。此次会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为国际教育大会举办的九大地区会议之一。会议分析了全纳教育的政策趋势、实施效果及面临的挑战,分享经验和成效,为国际教育大会制订行动路线和方向指南提供政策建议。 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香港译为和谐教育)起源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独立设置、与主流普通教育结合到全纳教育的转变。在某些情况下,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又是完全独立设置的。近些年来,批评者或者从人权的角度,或者从效率的角度对这种分割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和批评。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遇到的主要挑战是普通学校的组织、课程、教学和学习策略一直没有变化,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特殊需要。教育体制缺乏变化成为实施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障碍。学校需要改革,理念需要更新,教学法需要改进,教育制度需要探索不同途径来适应儿童的需要,以各种方式、途径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些因素促成了全纳教育概念的产生。随后,全纳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宽泛,远远超出特殊教育的范围,涉及各种学习困难和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也包括超长儿童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此次亚太地区预备会议上有代表提出,这个定义难以把握,“与全民教育的目标交叉重复,既宽泛又模糊,把人搞糊涂了”。也有人认为定义似乎过于理想化,不容易转化到政策制订和政策实施层面,难以操作,全纳教育的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澄清和精炼。 全纳教育的主要倡导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高级官员雷纳多・奥帕提解释说,全纳教育包括所有儿童和青年,考虑到所有地区多样化的需要,有必要提出一个宽泛的概念。一年多来,国际教育局先后召开9次区域性会议,通过大量宣传和解释,全纳教育的理念日益被接纳,被认为是获取有质量的公平教育的重要途径。 全纳教育通向全民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要转变观念与态度,以最有效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在早期的全民教育文件中,更多强调“特殊需要”,后来逐渐被全纳教育所替代。全纳教育被视为整个全民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全民教育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注重质量的基础教育。这表明,在学校和在基础教育计划中要创建每一个儿童都能够也有能力学习的环境。这样一个环境必须容纳所有儿童,友善对待儿童,保护儿童健康和消除性别歧视,对所有儿童都具有教育效果,受到儿童的欢迎。发展这种友善对待儿童的学习环境是世界各国努力增加入学率,提高学校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纳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通路,是满足所有儿童、青年、成年个性化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侧重于易受伤害的、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全纳教育通过整个教育制度,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评价手段、学校观念、教育原理、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师作用、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变化产生深刻、渐进的变化。 它是一个不断消除各种学习障碍的过程,是促进社会、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参与的过程。全纳教育涉及国家长期的教育政策,而且同其他社会政策密切相关。它在正规、非正规、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一个灵活的、适应性强的全纳教育课程提供终身学习机会,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多样化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一步说,全纳教育要求全纳社会作保证,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学习环境,为穷人、社会边缘人群、少数民族、女性、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原住民和社会隔离人群提供有效的学习条件。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要确保提供有效的教育,政府的作用十分关键。尽管存在着受排斥群体难以辨别、承认存在受排斥群体可能引起政治麻烦、全纳教育花费高昂等问题,国家决策人也必须全部承担起全纳教育的.责任。政府在全纳教育中的作用包括厘清概念、提高认识、采取法律行动、提供高层次的政治支持、改变现有政策、革新课程、加强教师培训、进行机构调整、加大财政支持等。 全纳教育关注什么 当前世界各区域对全纳教育的辩论可以归纳为7个方面:1.在特殊教育、与主流普通教育结合、全纳教育中寻求平衡;2.社会和谐和全纳教育的辩证关系;3.谁来规划设计和实施全纳教育;4.全纳教育与各国承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和注重质量的教育是什么关系;5.全纳教育与促进、保障实现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是何关系,家长是否有选择权;6.如何有效地设置全纳教育课程;7.全纳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如何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际教育局为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准备的框架方案列出了四项分主题,即全纳教育的方法、范围和内容;全纳教育的公共政策;全纳教育的体制、联系和转变;全纳教育中的学习者与教师如何加强学习。・ 本次亚太地区预备会议也讨论了7个全纳教育议题,并作出倾向性结论,准备向国际教育大会提交。结论包括: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 特殊需要儿童的全纳教育已列入国际日程许多年,现在进一步受到关注,但目前在亚洲许多国家,特殊需要人群教育仍旧被排除在主流教育群体之外。 从亚太地区情况看,课堂规模,考试和评价标准是实行全纳的最大障碍。教师、家长和儿童自身的能力建设最为重要。设备、资源和设施对促进全纳教育也非常重要。因此,制订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性别、种族和其他特殊需要人群相关的问题,而且要考虑特殊需要儿童的必要专业技能和知识问题。制订确保在全纳课堂里不实行隔离教学的政策。 各国应该关注特殊教育学校对全纳教育的支持作用。应该采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全纳教育应该在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各级教育实施。不同部门、机构应加强合作保障全纳教育的有效实施。 此外,会议建议亚洲地区建立校内外特殊需要儿童数据库,有效监督全纳教育的进展。 艾滋病与健康教育 各国必须禁止歧视或排斥被艾滋病感染的儿童,应该制订保护和反歧视艾滋病感染儿童的法律、政策和规章。 艾滋病感染儿童和青年应该与他们的同龄人一起就近入学,在家庭附近接受有质量的教育。要为所有儿童开设有质量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包括健康教育、性教育以及预防毒品教育,在正规和非正规场所实施。为所有艾滋病感染儿童提供免费的检测、咨询和治疗等服务。 此外,媒体要承担起防治艾滋病教育的作用,通过向公众宣传,纠正对艾滋病的错误认识。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必须保证艾滋病感染儿童和青年的隐私不被泄漏。 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 亚太地区存在着数千个母语不是他们生活国家官方语言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对少数民族儿童实施注重质量教育的一个主要障碍。语言问题又同文化、宗教和学校采用的整体教育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会议建议亚太各国,制订法律法规允许地方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要增强地方的适应性;招聘教师和教师培训的政策要增强少数民族群体的能力建设;教育体制要促进不同种族文化、宗教的对话,促进理解和宽容;为了更好地掌握国家语言和国际语言,在初等教育早期阶段积极采用母语教学;母语教学与官方、国家或国际语言的教学要协调开设。 移民和难民儿童的教育 移民工人子女,特别是家长害怕被当局抓捕的非法移民子女,通常不能享有平等的入学和受教育机会。 儿童的非法状况不应该影响他们的受教育权。在难民营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心理-社会帮助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应该教授他们的母语,而且要根据难民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避难国语言的机会。 在避难国主流学校,难民儿童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国际社会应该提供尽可能的支持。为了避免其他儿童、教师和家长欺侮和歧视难民儿童,在学校和社区应该开设相应的平等意识教育。 社会包容 在国家和整个亚太地区层面,面对各种被边缘化的群体,非常有必要提高对社会全纳的理解与认识,包括其涵义、范围和影响。 各国应该继续努力在学校和社区减少和避免对各种被边缘化群体的社会排斥。为受战争、内乱和自然灾难影响的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重新审视为边缘化群体提供的现有教育水准,建立真正以学校为基础,保证教育质量的机制,使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讲授科目同国家发展要求密切相关,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不断支持教师和其他利益相关人。 性别平等教育 性别平等是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性别歧视是目前亚太地区学生学习的重大障碍。 有关部门需要掌握有性别差异的教育数据和具有性别敏感性的指标;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全民的受教育权,特别要反对性别歧视;在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以及教材内容中都要融入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在招生、在校生巩固率和课程计划等方面要注重性别平等;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官员的聘任和安排上要考虑性别平衡;教育制度要积极面对文化、宗教、社会传统等产生的性别歧视的挑战。 灾难风险减少教育 灾难风险减少(DRR)教育是本次亚太地区预备会议新加设的一项议题。“灾难风险减少包括危机评估、危机教育和危机信息管理、土地使用规划、环境管理、重大设施保护、科学技术在早期预警等领域的应用”。此项议案由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亚太地区办事处提出,得到中国、印尼、老挝等国代表的大力支持。 与会者认为,自然灾害是将一部分儿童排斥在教育制度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应确保灾害多发区域的处境不利儿童和因灾难而转移的儿童能够公正入学,在灾难发生后立刻提供临时校舍。政府有责任为所有儿童提供必需的灾难、风险和应对灾难的知识和相关技能,要把减灾教育融入学校课程计划,包括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各国政府有责任通过强制性的建筑标准和建立具备高度抗灾能力的学校设施,以确保学校安全。(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全纳教育(lnclusive Education)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视多样性,消除学习障碍,以终身学习为依托,发展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建立更加全纳、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篇6:全纳教育学习心得

---------“全纳教育”学习心得

“全纳教育”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种教育理念,该理念倡导:所有儿童都有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与排斥,特别是对残疾儿童而言,比方说: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等这些孩子。全纳教育致力于推进这些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接受更加适合他们的教育。它是世界新的教育思潮和理念。

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没有接受全纳教育培训以前,我一直以来认为 残疾儿童:如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等这些孩子理所当然就该上特教学校,虽然对这些孩子心怀同情,也知道“人生来是不平等,但人人有权利去争取平等。”但所带班级曾经有过特殊儿童(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的我,一想到班里要有这么一个孩子存在时,还是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应。记得上一届所带的(3)班有一个女孩子,听力障碍,但孩子又不愿戴助听器,于是乎上她们班的课,我讲课的声音要比上别的班的课要大、语速要慢、还要面对着这个孩子,好让她看到我的嘴形,稍一不注意,就会看到她一脸茫然的表情,一堂课下来我也累,她也累,就这,还得常常给她补课,每学期都费很大的劲,但她的成绩却总是不很尽人意。她们班还有一个男孩,肢体残疾,视力也不好,由于握笔吃力,所以批改他的作业特别费劲,似乎是在看天书,上课讲过的题,别的孩子都记下了,下课还要专门在给他单独讲一遍、写一遍,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每次考试他的成绩却总是垫底。我现在带的班里有一个小姑娘也是一侧肢体残疾,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却没有一双正常人的手,孩子敏感而多疑,一时考虑不周就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在她面前,我总是小心翼翼,却又不能让她看出。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加之现行考试、考核制度的约束所以我的心里对这样的孩子总是同情大于接纳。但在学习了全纳教育,接受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后,我对全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最基本的理想就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人生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境遇,虽然每时每刻都这些孩子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不公平的过程,但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全纳教育就是努力去实现公平、平等,就是要实现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我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课堂,能实现吗?能为了一个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停下教学的进度吗?能为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放下课堂去等待吗?能为了一个特殊的学生抛开其他去改变吗?我想对于绝对的公平也许我做不到,但我相信自己在没有接触全纳教育的时候,虽然有过埋怨,但我都能为他们等半拍,更何况现在全纳教育已经全面铺开,我又有什么理由不接纳他们,不去保护他们柔弱的心灵呢?

篇7:全纳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因为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信息交流的全球化促使教育的全球化时代也已经到来。这种主张教育民主、平等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成为了国际上最流行的教育词汇,不仅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的新课题,而且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

自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的哈尔滨召开了“亚太地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教育政策、规划和组织研讨会”。会议通过的《哈尔滨宣言》指出:要达到全民教育这一目标,所有的国家教育应对满足一切儿童的基本需要予以关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并号召世界各国开展全纳教育。

第48界国际教育大会对全纳教育的界定:全纳教育是一种转变学校及其他学习中心,让所有儿童,包括男童和女童、少数民族学生、受艾滋病毒和艾滋病毒感染的儿童以及残疾儿童和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过程。 这对传统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不但要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还要改革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因此,全纳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全纳教育的实施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全纳教育的解读

此次培训中,从一些普校教师那里了解到,一少部分学生已经在普校开展了随便就读,初步展现出全纳教育思想的萌芽。但这只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形式上的融合,全纳教育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着眼,从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着手,才能逐渐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质上的融合。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才能落实和实现全纳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全纳教育需要正确教育观念来指导和支持,基于培训中各地教师所提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认为有必要提出树立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作为在实施全纳教育时指导促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的理论支撑。所谓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是指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与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受教育过程而需要满足的需要。所谓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就是用此种观念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改革朝着融合的方向一步步深化,保证“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纳教育的实现。

全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1、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之一。,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平等即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还应该包括学习条件的均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最终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2、全纳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人口大国,残疾人的数量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如何开发这部分人才资源与提倡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有着直接关系。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提倡“有教无类”,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研究他们、培养好他们,把满足特殊需要看作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看作是在中国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的一项伟大实践。

3、全纳性教育目前是一种全新的特殊教育概念,它体现着先进的教育哲学思想。全纳教育对新的特殊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从关注部分学生到关注所有学生,特别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生活(children that learn together ,learn to live together )的氛围。“全纳”意味着全部纳入并学会如何和他人共同生活,“全纳”意味着与“他人共存”,“全纳”更意味着联系、联合、合作、包容、围绕、卷入、环绕,“全纳”意味着反对排斥、歧视、贴标签的现象。

三、全纳教育的实施要求

1、教师自身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全纳态度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里,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着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但他们的特殊需要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接纳特殊儿童的意识和态度,教师很少让这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少与他们交流沟通。全纳教师要有更为强烈的奉献精神和爱心,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教师要形成全纳的教育观和学生评价观

全纳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的情况,从而促成所有学生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不要用单一的、绝对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要力求将发展性评价法引进学生评价中,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标准要灵活。通过教育、教学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3、学校及社会应该普及全纳教育思想

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学校应组织师生学习全纳教育,普及全纳教育思想,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倡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

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家庭、社区及社会人员的参与,需要调动学生周边一切可使用的教育资源,这需要社会普及全纳教育思想,减少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和阻碍。

4、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其实施力度

全纳型教师应该同时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能力,即除了具备普通教育的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管理班级等各项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发现和教育超常儿童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能力。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及师范院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全纳培训,制定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全纳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为保障全纳教育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对其进行监督和执行,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些原因而阻碍了其实施,有利于宣传和保障实施力度。教育立法的颁布实施会给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全纳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合实际的几点建议

此次培训中,从各位教师那里了解到,在新疆全纳教育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一些人所意识和了解,但很多人对此还比较陌生,与特殊教育做的较好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一定的差距。结合新疆的教育实际情况,对实施全纳教育从宏观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师资力量的培训

从全纳教育实施的要求中可发现,全纳教育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加大全纳型教师的培训,主要从全纳教育基本理念培训及针对各类特殊教育需要的处理知识普及进行培训,并加强教师群体的交流合作。

2、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政府宣传、残联宣传、学校宣传及教师宣传,为消除社会和师生对残疾人的排斥,应发动一切力量传播全纳教育理念。宣传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宣传残疾人获得的巨大成就,让大家知道残疾人一样可以获得成功,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受教育权。

3、制定实施全纳教育的政策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呼吁各国政府为全纳教育立法或制定政策,我国应尽快制定各项法律,通过立法的手段使全纳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并建立系统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配合,确保全纳教育的实施。

4、加大教育投入

本次培训中来自克拉玛依的教师就表示,在他们那里已经开始出现随便就读,普通学校已经开始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体现全纳教育已经开始萌芽,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原因是该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投入大,学校有能力为去满足这些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而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出现随班就读的现象,但比较少,且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的教育基本处于忽视,不够重视,教师也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见,教育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全纳教育实施的力度和进度,为保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应该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投入,增加特殊教育教师的薪资,保障全纳教育实施过程能顺利进行。

篇8:全纳教育政策分析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界定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为融合教育、和谐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将其定义为“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由此可见,全纳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为所有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学校内外环境之间的合作,减少对学习者任何形式的“排斥”。为了实现全纳教育,现有教育体制需要从教育战略、目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变革。

对于全纳教育的理念,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的《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全纳教育的五项原则:(1)受教育权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2)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具有差异性和特性;(3)教育要照顾到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和特性;(4)应该为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机会;(5)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拒绝排斥,创建欢迎每个人的社区,实现全民教育,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以上原则,既批判了现有教育系统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教育,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分别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现象;也批判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抹杀儿童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育的做法,以及歧视和排斥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儿童进行“贴标签”等行为,并对儿童造成精神伤害的做法。

“全纳教育”理念一提出,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中,英国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提出,是探讨“全纳”(inclusion)与“排斥”(exclusion)的问题。全纳教育研究和实践关注的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减少以至消除学生的被排斥性。这一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儿童无论是否存在身体残疾、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无论家庭政治经济地位如何,都不应该遭到歧视和排斥,教育要欢迎每一位儿童。

(二)全纳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虽然“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领域,然而全纳教育研究已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领域,全纳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课题。在我国,全纳教育研究关注的多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的“融合问题”,即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互通性,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开放性,对于学前期的全纳教育关注较为匮乏。然而,学前全纳教育是构成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部分和基础部分。学前全纳教育的缺失甚至空白,将直接影响日后中小学阶段全纳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儿童的学习状况与其日后对学校的适应性密切相关。现实存在于幼儿园的“排斥”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儿童因身体缺陷、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低等原因遭受教师和同伴另眼相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夸大了儿童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儿童对群体生活和学习的适应性和积极性。从全纳教育的核心理论出发,接纳所有儿童,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和公平化必须之举。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我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研究多为思辨型、静态的调查和访谈型的。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推广和强化全纳教育理念和人权观是有益的。然而,进一步证实全纳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则更需要纵向的实验研究,这是全纳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沃诺克报告》批判了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该报告认为,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医学诊断,因而将学生分为身体残疾、语言缺陷、智力“低常”等类型。在批判这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该报告提出了“学习困难”的概念,从而将所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额外教育支持的学生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特殊教育本身的范畴。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

(一)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概念界定

数学学习困难(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y,简称MD或MLD)儿童是指智力正常,但是数学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同年级水平的儿童。由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支持,数学技能对于儿童的日后学习和校内外生活、工作影响深远,儿童的数学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并不是为了给他们贴上“学习困难”的负面标签,而是极早明确其数学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起因,并适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从而有效地提升其数学发展水平,减少以至消除其与正常儿童之间存在的差距,降低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数学能力的稳定性

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数学能力水平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国外学者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幼儿园阶段的数感能预测儿童在小学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初中(八年级)甚至高中的数学成绩。儿童5岁时的数学能力能显著预测其11岁时在学校的数学成绩。国内的研究发现,小班开始时儿童(3岁)的数学能力能够显著地预测其三年后(6岁时)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除了对数学能力发展本身的影响,数学对于其他学科,儿童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刚刚进入小学时候儿童的数学得分能极显著地预测儿童小学后期的阅读和数学学业成就。而在控制了儿童的家庭背景因素之后,研究还发现,5岁时儿童的数学得分与其日后的学历、收入、理财能力存在着显著相关。

2. 数学困难的累积性

与数学能力的稳定性相对应的,儿童的数学学习困难具有一定的负面累积性。一方面,不少儿童在进入幼儿园甚至更早就表现出数学学习困难,然而,这种学习困难并未受到大家的关注,更枉谈及时的教育干预。这种早期的数学学习困难和对数学的负面经历,很可能降低儿童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导致小学阶段干预有效性的大大降低。随着在园和在校时间的推移以及学习进度的发展,早期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数学能力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其适应正常学习进度的可能性。

3. 及时干预的有效性

尽管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数学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波动性和根本的改变性并存的情况。研究发现,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效果与干预的及时性密切相关,干预时间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高品质的学期教育干预方案能有效而积极地促进儿童数学认知和学业技能的发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干预,可能提高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水平,预防日后学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业失败,促使儿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融入正常的学习环境。为此,国外对数学认知能力的研究日益聚焦于学前期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与学习,对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也展开了跟踪研究。在我国,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对于数学学习困难,我国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小学三年以上的中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研究极少。

综上所述,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关注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树立人性化的教育观?如何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充实全纳教育研究?如何鉴别和诊断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如何发现和明确学前学习困难儿童存在的数学能力缺陷?如何对这些数困儿童进行适宜的早期数学教育干预?这些都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既充实了对学前儿童数学发展与学习的认识,又可能为制定适宜的教育干预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上,能帮助广大幼儿教师为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额外的教育支持提供行动指南,即通过为早期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适宜的帮助,为其日后融入正常的学校学习打下基础,也为提高日后的工作能力、生活品质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将反过来提升幼儿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的信心、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1-54.

[2]Morgan,P.L.,Farkas,G.,&Wu,Q.Five-yeargrowth trajectorie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009,42(A):306-321.

上一篇:2011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下一篇: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