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2023-02-02

第一篇:全纳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全纳教育调查报告

新时期全纳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以北京市海淀区莎利文幼儿园为例 姓名:刘倩 专业:2010级特殊教育专业 学号:20100240011036

摘要: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在全纳教育提出十八年之后,我国的全纳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其的推行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对全纳教育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笔者通过在莎利文幼儿园实习的一个月时间,对该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幼儿园全纳教育的现状,并对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关键词:全纳教育 随班就读 听障儿童

全纳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接受一切学生进行教育,无论残疾与否全部纳入学校进行同样的教育,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残疾与正常之别,也没有贫穷与富裕之分,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已经不仅仅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它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全纳教育“全部纳入”的理念固然很好,它遵从所有人都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提倡教育平等,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的施行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它必须要考虑学校的容纳能力,教师的知识、精力等多方面的高要求,学校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等。此外,还必须要考虑家长、学生对全纳教育所持的态度,是支持还是排斥?这些因素在全纳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的。2010年暑假,笔者通过在北京市沙利文幼儿园实习的一个月时间里,对该幼儿园的全纳教育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目的。我国虽然是赞同全纳教育理念的,但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影响还不是很大。目前,许多地区虽然也在实施一些全纳教育的措施,例如开展“随班就读”,并且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远未达

到全纳教育的高度,与全纳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更何况,在社会和学校里,仍然还存在着以传统的教育观念来看待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的现象,欺负和排斥特殊、弱势群体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区和学校虽早已开展“跟班就读”,但往往只是注重表面,徒有形式,并没有落到实处。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特殊教育有全方位的理解,在全纳教育的思潮在全世界风靡的大环境下,我国全纳教育的实施究竟如何?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和阻力?这都是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深入其中才能发现的。

二、调查对象:北京市海淀区莎利文幼儿园。莎利文幼儿园成立于2006年,是一所服务于听力障碍儿童的民办非营利机构,现主要有两个校区,主校以帮助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为主,所有学生都是听力障碍儿童;分校实行“聋健合一”,每一个班里都安排几个听力障碍儿童,是典型的“随班就读”的幼儿园。

三、调查方法。首先,通过在莎利文幼儿园实习一个月,对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随班就读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观察;其次,通过与学生、学生家长交流,了解他们对随班就读的看法以及随班就读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和学习方面的进步;再次,通过与幼儿园老师和领导的谈话与交流,了解在随班就读的推行过程中,老师们遇到的困难、孩子们的学习适应情况以及当地政府对该幼儿园推行“随班就读”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等等。

四、调查内容。

1、对听力障碍儿童在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的调查。通过这一个月的观察,对听力障碍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有了大致的了解。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一起上大课,并且有比较好的表现。在课余时间或者午休时间,有专门的老师对其进行个别训练。每一个听障儿童都有一套比较系统的康复计划,有专门的老师执行,并且每天放学的时候都要对家长进行详细的讲解,告知家长孩子这一天的表现以及回家之后需要的经一步的训练。

2、家长对全纳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听力障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康复状况的满意度的调查。大部分家长表示对全纳教育一无所知,部分家长对全纳教育有一点儿了解,并且表示对幼儿园这种实行“聋健合一”的教学

方式表示支持。通过与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接触,他们对孩子的康复状况比较满意,并且愿意积极配合老师。就例如宋英东小朋友,通过语言康复,她不仅在语言康复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还在各种诗朗诵、舞蹈等比赛中获奖。宋英东的妈妈对孩子的各种活动都比较支持,并且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以及各种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

3、通过与幼儿园老师和领导的交流,了解老师们对全纳教育的推行过程中的感受,以及政府等对全纳教育的支持度。老师们对全纳教育持肯定态度,对听力障碍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也比较满意,但是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并不能时刻照顾到听力障碍儿童的需要,同时由于听障儿童佩戴了助听器,正常儿童常常对助听器产生好奇,这样就使听力障碍儿童感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同,而产生自卑感。通过与雷老师,幼儿园的主任攀谈得知,当地政府对幼儿园的支持还是比较大的,作为一个民办的非营利机构,该幼儿园30%的经费是由社会人士、企业捐助的,经费方面还是比较紧张的。由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高校云集的地方,该幼儿园还长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联系,定期会有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幼儿园协助教师授课。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和观察,该幼儿园随班就读的实施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不乏一些问题。

1、学校方面:由于实施随班就读的时间较短,幼儿园的各项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环境建设也有待提高。若是保持普通幼儿园原来的基础设施以及校园环境不变的话,那么就必须在普通学校中重新建设符合残疾学生需求的基础设施。

2、教师方面:学校的大部分老师并非毕业于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对听力障碍儿童各方面的特点了解的并不是很深刻。虽然通过定期的培训课程有了初步了解,但是还是会有人对听力障碍的孩子产生偏见。因此,应对教师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培训,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有系统的了解。

3、学生方面:大部分的听力障碍儿童性格比较活泼,并偏于多动,这让一些老师很头痛,以致于对他们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但是他们也有懂事的一面,他们非常乐意帮助老师干活,协助老师完成一些教学任务更是让他们兴奋。因此,对听力障碍儿童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六、调查结果总结。就莎利文幼儿园而言,由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经济相对发达,政府和民间企业的支持较大,资金方面相对宽裕一些,它随班就读的实施相对于其他地区还是比较彻底、完全的。同时也由于莎利文主校的支持,定期进行培训,教师们对听力障碍儿童的了解不断深入,对随班就读的推行有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全纳教育风风火火的推行的今天,许多地区知识注重形式,而并没有真正的贯彻全纳教育主体性、平等教育、系统教育、教育正常化、早期干预等原则,因此,全纳教育在中国发展,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教育发展共同规律的要求,坚定不移的推行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的实践和探索,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的建设,促进教育逐步走向全纳;另一方面,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残疾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安置模式和教育方法,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残疾人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他们发展。

总之,在推进全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防止违背共同性发展规律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注意避免不顾国情盲目跟风、“一刀切”的教条主义偏向,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解决全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逐步将全纳教育推向新境界。

第二篇: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残疾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弱视群体,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语言交流、行走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们渴望别人的关爱、更多人的理解。对于在学校上学的残疾儿童更是应该受到关心、关爱,他们中有肢体残疾、有视力残疾、还有听力和智力残疾,他们虽身体有残疾,旦是意志坚强,在旗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大力支持下,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一、我旗残疾人口达到了2万人,涉及到8万个家庭,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学之前就组织全乡的老师下到全乡各村屯入户,逐户调查0—18周岁残疾儿童,并录入微机存档,并针对6—14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做好动员上学工作,将适龄残疾儿童也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对残疾儿童的入学工作做的扎实、有序,做到低数清,情况明,为以后上级残联开展各种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乡6—14周岁适龄10名残疾儿童中除一个脑瘫(重度残疾免学)之外,其他9人全部入学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乡的9名适龄入学残疾儿童中除一人在古迹中学上学之外,其他8人都在我乡小学上学,其中有2人属于视力残疾、2 人属于听力残疾、4 人属于肢体残疾,

三、残儿入学率达100%。

四、针对残疾学生全部入学这一情况,学校就没有不能入学儿童的扫盲个案。

五、学校还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有针对性的制定年初计划,一体化教案的设计等,并且年终有总结,总结一学年的工作丢失,为以后的残儿教学打好基础。

六、学校还不定期对有残疾儿童的班主任在教学、教案方面进行要求和指导,做到残儿的教学工作扎实有序,效果显著。

七、学校还对行走不便的残疾学生建立无障碍设施(如教室门前的专门行走道、厕所安装把手等)进一步方便残疾学生接受教育。

八、这些残疾儿童都是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而且还有几个学生的家长也是残疾,家庭更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正常上学,学校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学校领导班子主动与全乡在校残疾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金钱、物质方面给予残疾儿童以最大扶助,与此同时,旗残联在得知我乡残疾儿童的这种情况后主动找到学校,残疾儿童情况核实后,给每个残疾儿童定做了一套校服,多种学习用品,同时又把我乡残疾儿童的帮扶任务分化到旗环保局,现在我乡以有三名残疾儿童得到旗环保局定点帮扶资金200元/人,在学生及家长的心中的感触是非常的大,使每一位家长更加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感到了社会对他们这些弱视群体的关爱,学生更是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充满了信心,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着积极的作用。

九、在09年6月28日我校安排义教专干、校长和有残儿班级的班主任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培训(

1、随班就读的好处,

2、如何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等),并在10月8日我校还组织全体老师进行还针对各学校存在的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进行建立资源教室,它的目的和意义等,使我们广大老师能对残疾儿童进行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关爱,

十、学校还针对残疾儿童的现状在中心校建立资源教室,促进残疾儿童教学工作的开展,

十一、学校还在校园内对行走不便的残疾学生建立无障碍设施(如教室门前的专门行走道、厕所安装把手等)进一步方便残疾学生接受教育。

十二、学校对于全纳教育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学校要做好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并与各学校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各校的全纳教育纳入到年终考核中,在学校开学之前就组织全乡的老师下到全乡各村屯入户,逐户调查0—18周岁残疾儿童,并录入微机存档,并针对6—14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做好动员上学工作,将适龄残疾儿童也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对残疾儿童的入学工作做的扎实、有序,做到低数清,情况明,为以后上级残联开展各种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问题与建议。

我乡虽除一人脑瘫免学外,其他残疾儿童正常接受了义务教育学习,但学校条件有限,远远无法达到残儿学生在学校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及资源,建议上级领导多多关心下边基层学校,加大对基层学校的扶持力度。从而使我校的残疾儿童能够念的起学、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念完九年义务教育,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争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一技在手,能够自食其力,为家庭分忧,为社会分忧,做社会上一个有用之人。

XXXXX校

20

10、

10、9

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古迹中心校

20

10、

10、9

第三篇:全纳教育工作总结

在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指导下,残疾儿童的学习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残疾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本学期,我认真学习全纳教育基本理念,积极吸收区内外既有经验,大胆探索,锐意实践,通过努力,目前取得了初步的基础性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本学期工作作如下总结:

1、以活动促提高,以活动促发展,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残障生同普通学生一样共同参与体育锻炼、文化艺术、社会公益、德育实践等活动,并在活动中促进互爱互助共同成长进步。培养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提供发展空间。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生活环境。与家长做好勾通,建立教育机制,与家长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抓 “闪光点”,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当残障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点滴的进步时,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学期末根据他们的进步情况,专门设立和评选进步奖和自理奖。

4、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德育处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晨会、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残障生的思想、行为、养成、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5、建立健全与全纳教育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每周跟踪调查残障生的学习生活进步情况,不定期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在我积极探索、大战尝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面临以下的困难: 一是缺乏专业指导和支持。虽然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师资培训和科研途径,力所能及地探索解决残障儿童在校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残障儿童的康复和矫正具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必须依托心理和医疗方面的科学依据和专业支撑。因此,学校目前有待于得到有关专业力量的指导和帮助。

二是教育衔接问题有待思考。全社会需要从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高度关注残障儿童,充分考虑他们在小学阶段全纳教育完成后,如何在更高层次的学段进一步接受全纳教育。全纳教育的幼小衔接、初小衔接、高初衔接等问题都应该从现阶段统筹酝酿。

三、必要的奖励鼓励机制。全纳儿童的教育与普通儿童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要关注和考虑到更多、更广的问题,也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因而,全纳教师也需要得到上级更多的肯定与支持,适当的奖励机制更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用心牵着残孩的手;用心去品评残疾孩童;倾注一片真情,爱心奉献”。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智力障碍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他

2们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首先抓好班级管理,让学生既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健康的成长。最后我对学生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各项活动中,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的良好班风。

第四篇:全纳教育工作计划(定稿)

全纳教育工作计划

残疾儿童、少年虽然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但他们需要的是特

殊教育。个别教学计划可以确保教学适合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的需要,

它是智残学生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一个“管理工具”,使对

残疾学生教育教学的活动受到大家的监督,从而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

行。所以,对于随读的残疾学生,为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

划。

一、加强重视。

要重视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义务教育发

展的总体规划,做到“一个同步,四个统一”,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

与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领导、统一

检查。把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列入工作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

二、落实随班就读工作

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社会适应行为情况、智力情况等七个方

面进行综合分析,反复观察、论证,寻找一条适合残疾儿童发展的方

法。

长期与家长进行沟通,耐心向家长解释,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

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及其他知情人严格保密,以免

对孩子心理造成压力。

三、确保他们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随读生由于身体缺陷,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进取心,难以管理,

而且大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极易辍学。为此,应采取的措施是:

1、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潜能开发和特长培养,使家长看到了成果,而且让孩子看到了希望,从而克服了厌学心理。

2、加大对残疾生的救助力度,不让一个残疾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或失学。

3、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残疾学生在校期间的饮食、安全、卫生等管理,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

4、注重随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指导,让他们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四、加强教学研究

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加强随班就读教学研究,强化教师的特教意识。

一是加强教材研究,对普通教材作了一定程度的处理。实行两类学生同教材、异要求,对残疾儿童降低教学要求。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注意正确处理好整体与个别的关系,给特殊儿童充分参与的机会。

1、 注重个例分析,实行分层教学,适应不同智力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2、在上课时都能针对随读生的特点,恰当对其进行优先提问、板演、面批作业、个别辅导等。

3、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使残疾学生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让随读生不仅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普通教育,享

有同正常学生一样的学习环境,还在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接受适当的特殊教育服务,为学生升学、就业构建“绿色通道”。

第五篇: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体上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和早期相比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全纳教育的角度探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公平与平等原则,同时也是我国民主化教学的目标及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我国除了大力发展随班就读等全纳教育模式之外,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观念等方面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公平

一、全纳教育概述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

1 全纳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我国香港译为和谐教育)是相对于隔离教育而言的,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纳”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特殊教育领域,是针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是将被鉴定为残疾的学生安置在专门为他们所建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内,多数学生都是与同样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住校,与家庭、社会接触较少。这种隔离封闭的特殊学校教育对残疾学生回归社会非常不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受国际有关人权议题的公约、宪章等的影响,开始发展新型的教育,普通学校开始接收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这种新型教育的出现是对全纳教育的初期探索。

美国1975年颁发的《残疾儿童教育法》提出,残疾学生应该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地将残疾学生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随后,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颁布了法律法规,支持把残疾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做法。这些做法为全纳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发布的国际性文件也为全纳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直接推动了全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如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指出:“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应受到特别的关注。必须采取步骤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使这种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

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中正式对全纳教育的思想和概念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学校应该接受所有儿童,特别是特殊需要学生”。 2 全纳教育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

从上述定义看出,全纳教育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即不管其文化或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能力存在多大差异,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纳教育并不排斥特殊教育学校的存在和作用,也不是要取消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应首选在普通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但当普通教育学校的教育无法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时,或者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更有利于其发展时,再选择特殊教育学校。此外,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对全纳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全纳教育的主要议题和对象

1、主要议题

第48届教科文国际教育大会亚太地区预备会议指出,全纳教育的主要议题包括: 1 残疾儿童的全纳;2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与健康教育;3少数民族的全纳(宗族、语言和宗教);4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儿童的全纳;5社会排斥;6性别;7灾难风险减少教育。

2、对象

早期的全纳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但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的对象逐渐扩大为所有易于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力求创造和谐融合的环境,努力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真正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普通教育,学习课程。根据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至少应该包括:(1)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2)艾滋

病儿童;(3)少数民族儿童(种族/语言和宗教);(4)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儿童;(5)贫困/饥饿儿童;(6)冲突/灾难儿童。

(三)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转变观念与态度,以最有效的方式,构建一个和谐(全纳)的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在早期的全民教育中,更多的是强调“特殊需要”,后来逐渐被全纳教育所替代。全民教育意味着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注重质量的基础教育,而全纳教育强调在普通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一些易被边缘化或排斥的儿童也应获得相应的教育权利。所以,全纳教育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全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全纳教育是一个消除各种学习障碍而不断前进的过程,要求社会融合作保证,为社会边缘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条件。

(四)全纳教育的社会意义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排斥和歧视弱势儿童和青少年的现象。改变这种排斥和歧视态度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普通学校逐步融合化,接纳所有儿童,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氛围,创建一个融合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全民教育。全纳教育对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促进社会人权的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促进了人权理念的发展

人权,即作为人而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人权理念是支撑全纳教育兴起和发展的不懈动力。2007年联合国通过的一项新法令申明,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呼吁要把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提高到人权的高度来认识。1979年“国际儿童年”特别强调:对残疾儿童不仅要给予教育,同时对他的人格应予以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不仅不要歧视,还应该让他们有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歧视和过分保护都是不尊重残疾人人格的表现。 2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向全民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从而建立和谐、融合的社会。和谐、融合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 而社会的民主首先要求教育的民主。全纳教育主张“参与”,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要想实现社会的全民参与,首先要保证教育的全民参与,即全纳教育。所以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教育的民主化,民主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从而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 3 促进公共设施的调整

全纳教育要求残疾人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而无障碍环境是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只有环境无障碍了,残疾儿童才能方便地走出家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社会的实现,不仅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等环境的规划、设计应方便残疾儿童使用和通行,如铺设盲道与坡道、设置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物质环境无障碍,而且也要人文环境无障碍。 4 改变社会大众对特殊人群的消极态度

全纳教育不仅要求残疾人本身要自强不息,克服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参与到融合教育中,普通人也要为残疾人的融入创造积极条件。所谓的积极条件不只是修建无障碍设施等物质方面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出发,真正去接纳残疾人。全纳教育的实施为特殊人群和普通人进行交流提供了途径,通过接触,有利于改变普通人对特殊人群传统的歧视、排斥等态度,不仅特殊人群融入到普通人中,普通人也能融入到特殊人群中。

二、全纳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意义

(一)实施全纳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全纳教育的实施包括物质、制度和意识三个层面。物质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存在基础,制度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行动保障,意识层面为全纳教育提供动力支持。其中,意识层面是开展全纳教育的前提,要推进全纳教育,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观念,形成与全纳教育相一致的新理念。 1 特殊教育需要从个别到普遍

作为社会成员,每个教育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有着同样的生理基础,遵循着基本相同的发展规律,这是他们的共性,是平等对待每个教育对象的基础。其次,应该认识到个体差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尊重多样性。

传统的思想认为,只有一定程度身心缺陷的个体才具有特殊教育需要,其他个体都只需要进入普通班,按照统一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即使有些孩子学不好,也被完全归结为自身的不努力。其实,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教育需要,都应该制定相应的个别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 教育对象从部分到全体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的多样性, 个体间不但有身高、体重等差异,还存在智商、个性、兴趣上的不同。因此,每个教育对象都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都是全纳教育的对象。我们应该平等看待这些教育对象,树立“没有特殊儿童,只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思想,避免出现歧视部分儿童,或者忽略其他需要特别关注的儿童的现象。

3 受教育权从绝对平等到教育机会均等

受教育权绝对平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相同的教育,以求达到一样的发展水平。而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侧重于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非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前者虽然关注到了平等接受教育这一点,但过于强调各方面的平等,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后者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提出的教育平等。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绝对平等而过高要求或限制一些儿童的发展,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实施全纳教育,应该为每个教育对象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尽可能地使每个对象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4 教育环境从隔离到最少受限制环境

全纳教育强调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反对之前普遍的隔离教育和思想。《萨拉曼卡宣言》曾明确提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但并不是让所有特殊儿童完全进入普通教育学校,全纳教育并不意味着“安置于普通教育”这一唯一选择,普通教育对于部分教育对象来说,反而是受限制的环境。

最少受限制环境理念的核心是将限制特殊儿童接触普通儿童和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它不是让特殊儿童去适应外界环境和教育,而是用最优化设置的教育环境和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去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因此,要想让每个个体充分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应该坚持最少受限制环境的观点,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在不同的阶段和方面,安排他们到最少受限制,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5 教育目的从“学会生存”到“积极参与”

国际教育委员会在1972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学会生存,其基点是个体怎样适应主流社会,立足点是适应。而在全纳教育理念下,则倡导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改造社会的意识。这是一个从消极适应到积极参与的转变过程。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担负起创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对于教学而言,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反对消极被动的接受,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

(二)实施全纳教育需要转变观念的角色 1 教育研究工作者

教育研究工作者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现象及规律,是教育的中间工作者,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咨询,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指导。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理论可以指导正确的实践,对教育事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落后的、腐朽的、违背时代要求的理论会阻碍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树立科学的全纳教育理念,站在理论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用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推动全纳教育的开展。 2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决定着教育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核、监督。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是否具有全纳教育的理念,直接决定着全纳教育的实施与否。因此,发展全纳教育,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从意识层面认同推进全纳教育的必要性,切实把握全纳教育的教育目的,为全纳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从而促进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全纳教育的开展。 3 教育实践者和服务者

教育实践者和服务者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直接与特殊儿童接触,他们的观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全纳教育的实施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更应该理解个体差异和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安排他们到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学习,引

导每个特殊儿童都参与其中。此外,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言行是多数特殊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行对特殊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只有他们树立正确的全纳观念,才能引导特殊儿童形成全纳教育的理念,更有利于全纳教育的实施。 4 家长

家长特殊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观念影响对孩子教育方法,也决定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程度。家长首先要具有个体差异和教育平等的理念,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客观评价孩子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必要性,与教师一起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孩子弥补缺陷。同时,家长也应该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平等对待差异程度不同的社会成员,尊重、关心有身心缺陷的儿童。 5 社会成员

全纳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合作和相互支持。要切实开展全纳教育,就应该充分寻求社会和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支持和配合。社会成员应该改变以往歧视、排斥特殊人群的行为,树立平等的全纳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特殊人群的发展提供最少受限制的环境, 推进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最终形成全纳的社会。

(三)全纳教育与教师素质

1 实施全纳教育需要教师形成全纳的态度、价值和期望 (1)教师需要真诚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要想给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而学生能否在所属的班级中得到真正符合他们实际发展的教育,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对特殊儿童的存在漠然视之,教师很少让这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也很少与他们交流沟通,更不去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而没有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接纳和平等对待,教师是否具备接纳这些学生的真诚态度,直接关系到这些学生能否得到特殊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从事全纳教育的教师要特别具备热心、爱心、耐心和细心。 (2)教师需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

教师对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高期望,给他们更多的关注。而面对学习成绩差,各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往往抱有较低的期望值,

很少用赞赏、友好的眼光去注视他们,对他们的发展也明显缺乏信心,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冷漠。由于特殊儿童自身有残疾,在与人交往和获取信息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障碍,相比之下,他们在班级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些教师对他们不存任何期望,也不对这些孩子提出任何高的要求,相当多的儿童在班上实际上是旁观者,这对特殊儿童的发展而言,根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特殊儿童发展的需要,发现他们可进步的方面,对他们提出一定的发展要求。

(3)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时候,往往表彰和奖励那些教出了出类拔萃学生的教师,而不是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师。因此,多数教师把自己的心思用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很少有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学习成绩差和有人特殊需要的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师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教师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决定着他们能否用平等的、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2 全纳教育需要教师树立民主的教育观 (1)教师需要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即教育机会均等。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全纳思想体现在教育领域里,就是一种推行真正的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多次强调过教育民主的重要性,称它是使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是使每个人的潜在的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需要教师教育民主观的树立。 (2)教师需要树立民主的教育过程观

全纳教育强调“合作学习、共同生活”,使所有学生在其团体中有归属感,并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生活,提倡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倡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并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在获取信息、学习方法上给以援助,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

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评价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正确性和适宜性。在评价中,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从学生发展的大处着眼,利用其长处、优势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和信念,并将这样的信息传达给其他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其他同学(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长处、优势。

3 现阶段全纳教育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国外在实行全纳教育过程中,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对普通学校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待特殊需要儿童的正确态度,有效地帮助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全纳教育环境中,进而将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普通儿童的教育,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促进全纳教育的顺利实施。 (1)教师首先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

在全纳教育机构中,教师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特殊教育知识。如:有关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文件法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心理及教育。作为特定班级的教师,应该具备与自己班上的特殊需要儿童有关的基础知识。如班上有视力障碍儿童,那么教师对于有关视障儿童教育的基础知识应该了解得更充分一些。 (2)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基本技能

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要具备基本的音乐、舞蹈、器乐演奏能力、技巧。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口语表达、游戏技能以及运用身体语言,与特殊需要儿童交流,沟通的技巧等。如果全纳课堂中有聋童或盲童,就需要教师具备特殊沟通技能如手语或盲文等。

(3)教师需要具备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的良好情感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心理方面往往会存在一定问题。受环境的影响,他们一般会很敏感,自尊心很强,不甘落后,所以对他们的管理,也要区别对待。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更多注重情感投入,在了解特殊儿童心理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教育管理观念和方法,更多地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让他们逐步地适应环境,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三、 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挑战

(一)教育理念

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全纳教育主张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全体儿童应在一起学习,无论他们有何种困难和差异,提出教育应是适应所有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全纳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和教育评价上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对当前的教育理念提出更高的适应要求。

(二)教育政策法规

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立法制度呈现起步晚,不健全,落实困难的特点。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条文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这些法规明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其中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够详细,执法依据模糊,落实起来有较大的困难,缺乏权威性。因此,全纳教育的实施必须用新的立法来保证。

(三)师资建设

全纳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面对普通学生的教学能力,还需掌握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之间要密切合作,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对特殊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最佳教学途径。师资培训机构也要结合心理学、残疾人康复理论以及特殊教育理论等知识形成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满足全纳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

(四)意识观念

在我国,特殊儿童长期被排斥,人们认为他们是社会的包袱,特殊儿童同样采取排斥的态度来回避社会的伤害。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而全纳教育提出的人人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消除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加强交流。

(五)班级教学系统

首先,全纳班级接纳残疾人学生,要求班级的规模和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规模的适宜程度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程度。其次,班级中学生的多样性

使传统的教材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合所有学生。第三,传统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将被打破或更改。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担当学生的咨询者与监护人。生生之间需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第四,对教学设备仪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要求教学设备可听、可感、可控。

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

政府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特殊教育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发展方针,说明国家很重视这一工作,而各方面也对此反映很好。但除了政策上的重视外,其他实质性的资助却未得到保障。如经费的资助,用于发展特殊教育的经费远远不如其他各类学校的经费。一所成功的全纳学校必须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专门化设施、教师培训设施和配有适当人员和设备的资源中心,以便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二)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特殊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精力也逐渐增加。但特殊教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单靠物质上的投入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进步。目前,我国社会上对特殊教育并未提供足够的发展条件。多数人仍抱着怜悯甚至排斥的想法对待特殊儿童,认为他们只要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就可以了,并没有值得教育的发展空间。社会的隔离使特殊儿童不愿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即使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发展条件,也少有人参与,难以达到目标。因此,只有从思想上接受特殊儿童,才能真正让特殊儿童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校

学校主要指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如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主要还是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实现的。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经过发展,已经有了稳定的生源,形成了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模式。但总结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有几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资源缺乏,师生比例未达到标准。即使有些学校不缺教师,但拥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并不多,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

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现代设备的支持,而多数学校这方面较缺乏。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学校多远离社会,学生也很少走出学校,接触外界信息少,发展较封闭,不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全纳教育注重融合,应该积极引导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大家庭。

(四)家庭

目前我们国家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发达,大量家庭缺乏专业的支持和救助,在有关信息获取、相关技能培训、社区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困难。许多家庭承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迫切盼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援助,而专业的服务是其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特殊儿童的照料和教育十分重要。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充满信心,相信特殊儿童有发展空间,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及时获取外界信息,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培训等,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家庭支持。

五、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我国全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实践证明,随班就读这一办学模式既适应我国国情,又顺应了国际融合教育的主流,符合国际特殊教育大趋势。 1 随班就读的思想基础

我国随班就读的思想基础可以从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从人的角度说,随班就读彰显“以人为本”特色,不仅把受教育看作特殊儿童的权利,而且把教育看作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途径,尊重普通班级的特殊儿童,发展他们的潜能,并把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的发展,作为随班就读的根本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随班就读在我国普通学校的实施,一方面能促进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形成尊重特殊儿童、帮助特殊儿童的良好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2 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关系

目前我国对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关系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情况是认为随班就读是我国一种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形式,而忽视随班就读与全纳教育的联系,只关注国内随班就读的研究;另一种情况是从狭义上

理解全纳教育,将全纳教育仅仅看作是特殊教育研究的领域,是要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问题,把随班就读等同于全纳教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班就读的发展,在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必然会受到全纳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而我国随班就读的实践也会丰富全纳教育的内涵。

3 我国随班就读的特点

随班就读是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一个中国公民有权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利用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把特殊儿童分散编排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既节省开支,又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不少地方还把特殊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轨道,并且在政策上做了硬性规定。因此随班就读已经越过特殊教育的界限,成为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由于在我国随班就读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全国多数地区为完成义务教育指标和入学率,依靠强制的行政命令,造成开展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多数未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没有把随班就读学生当作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而是把它作为普通班级增添

一、两个成员而已。无视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保持着普通教育的模式。因此,随班就读这一办学形式对于随读的残疾学生来说,基本上与班上的正常学生没有两样。

(二)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 1 加强政府意识,促进政府参与。

政府的干预行为是保证全纳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政策保障。政府的干预主要体现在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两个方面。我国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规的可操作欠缺,执法依据不清晰,不具权威性。因此,在制定全纳教育法规时应注重提高法规的权威性和可行性,用政府行为来推动全纳教育的开展。财政支持是全纳教育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全纳教育各系统的投入建设不仅是特殊教育的提升,同时也是普通教育的延伸,有必要投入较大的财力进行支持。从校园建设、师资培训、器材设施投入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教育更新。 2 发展多元化支持模式,共同扶持。

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是全纳教育开展的关键,人们只有从思想上有所转变突破,

才能从内心接纳和尊重特殊需要学生,这是社会融入的重要一环。因此,需要动员多渠道的支持模式,共同关注全纳教育的发展。在全纳的过程中,提倡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就近入学,此时,社区或周边学校将发挥其重要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远离家庭带来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的教学,共同管理。所以,我国特殊教育向全纳发展,需要发展多元支持模式,集社会一切有利资源共同发展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3 加快全纳型教师培训步伐,适应教育需求。

全纳型教育对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师范学校可以作为承载教师培养任务的重要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师范生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培训,能胜任一般的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实现知识上的迁移与融合,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嫁接,进而实现全纳教育教师的培养。 4 注重课程建设,体现适应性。

全纳教育要求特殊教育开展全纳型课程。全纳课程是一种“共同课程”,以儿童生理心理一般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基础,为儿童将来顺利过渡到成人生活奠定基础。它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关心学生的行为、情感、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全纳型课程要考虑到特殊需要学生的特殊目标需求,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还应该包括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让所有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性具有认同感。 5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教育潮流,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全纳教育理论。我国相关的全纳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而西方国家对全纳教育已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用全纳教育思想指导特殊教育开展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加强国际交流可以互相借鉴成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共同解决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而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

六、结语

8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受全纳教育的

影响,我国特殊教育改变了百余年来以建特殊教育学校为唯一的发展途径的做法,大力推进随班就读模式,使大量长期被拒入学的特殊儿童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使隔离变为融合。但我国特殊教育要想真正达到全纳教育提出的标准,仅仅依靠随班就读模式是不够的,需要我们转变社会观念,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引进科学技术和方法,改善各方面的发展条件,逐步促进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下一篇:七年级下语文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