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体育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中,运用思维导图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简洁、直观地呈现出来,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对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环节各要素进行梳理,以知识点构成为主线,结合具体案例设计,对基于思维导图的微教案、微学案等设计流程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型体育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型体育教学设计论文 篇1:

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武术拳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新时代传统武术进校园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非遗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传统武术进校园的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出了提高武术师资力量队伍的培养;优化体育教学设计、改进传统武术的教学方法;注重体育非遗体育的知识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入手,加强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开展工作;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遗视角;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发展路径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0.06.016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论断为新时代传统武术进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调。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文件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的丰富。这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需要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武术,让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代中继续保护和传承。2019年7月,《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提出,“让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树立,为满足大众的武术健身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不断地推进濒危拳种和地方特色拳种的保护和传承”。而传统武术进校园是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传统武术进校园分为传统武术进课堂、传统文化传承和全民健身三个方面[1],对于如何发展传统武术进校园,我们应该将其明确在传统武术课程去培养。在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传统武术教学中,教师们不仅要传授传统武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武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武术的良好校园风气。本文通过非遗视角对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发展路径研究,为我国传统武术进校园发展提供了价值参考。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06年9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同时,部分省、市县在《意见》的指导下,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至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网络正在我国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活态流变的、无形的文化遗产。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它不仅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还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而传统武术作为非遗的重要内容,应在新时代中保护和继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中流传下去。对于传统武术保护和传承的相关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王静等学者(2017)提出,应该正视传承人遇到的实际的困难,建立激励机制,完善传承人的保障机制,加快具体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2]。只有解决了传承人遇到的问题,传统武术才能更好的在民间保护和继承,乃至进学校。郭巍等学者(2018)探讨了对于传统武术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在保护的过程中要从“静态”向“活态”转变,并且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3]。在保护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取其精华,推进传统武术进学校,也将是“活态”传承的表现。传统武术在当代传承,依然要依靠学校的体育教育传承[4]。需要将传统武术和学校教育相融合,传统武术就需要与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相辅相成,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傳统武术文化传承保护的措施中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择人规范”。传统武术进校园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传承保护工作的责任划分[5]。在保护工作中,学校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保护工作中学校教育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去做、怎么做好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学校是传统武术学习的重要阵地,传统武术课程将肩负起在现代社会中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武术的历史使命。

2 传统武术进校园的意义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说:“体育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6]。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不能缺少学校体育课程的教育环节,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传统武术可以作为体育与教育融合的首选项目。而且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传统武术教育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播和培育、弘扬和继承民族精神。正如刘三元先生所说,“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不是在于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在于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7]。因此,传统武术进校园对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记者采访讲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程看成是铸魂的工程[8]。传统武术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传统武术兴趣和学习的培养,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健康的体魄、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相互之间有交往有合作,又存在竞争的关系,有成功也有失败,既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提高自信心。学生在武术课中学习到的,可以运用到平时或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进校园面临的问题新时代的传统武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传统武术进校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许多体育教师并不是出自体育院校,也不是武术专业的学生,专业素养不高、武术教学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的环节中会显现出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其次,体育课本教材中针对体育非遗——传统武术的知识内容暂时还没有,传统武术不同拳种的特性贯彻落实到体育教学中有一定难度;再次,最主要的是学生接受并积极参加传统武术技能的学习并非易事,在传统武术的教学中,枯燥反复的动作练习不可避免,很多学生还没练习就开始打退堂鼓。许多学生利用闲余时间选择玩手机、打游戏,对体育运动提不起兴趣,怕流汗怕吃苦,更别说参与传统武术的练习。因此,在学习传统武术之前,让学生接受和爱上传统武术,对学生的心理建设、传统武术知识的普及和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发展路径

4.1 提高传统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体育教师应具备传统武术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授课经验。师资队伍可以选择体校传统武术专业班毕业且具有相关授课经验的人员,这样在后期教学的环节中,可以避免很多问题。首先,传统武术授课教师应该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加强技能学习,能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相融合。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结合学校具备的资源,因人而异去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计划。例如学生厌倦了单一重复的传统武术练习动作,体育教师可根据情况在课堂中加入武术元素游戏带动学生参与。在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大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武术的习惯,在上课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时出现的问题。最后,要经常参加省内组织的武术学习,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上课的优缺点,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加以改进。每3年一届的全国学生运动会中设有武术项目,全国学生体协每年举行全国性的武术赛事和培训,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对武术的重视程度,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体质。中国传统武术蕴含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对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价值不容忽视[9]。体育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现实状况,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努力提高专业水平,通过自身的提升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进,还要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例如,邀请地方传统武术传承人进校园,在课外活动期间,给学生科普更多传统武术相关的故事,丰富学生传统武术的基础知识。

4.2 优化教学设计、改进传统武术方法现阶段传统武术的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不清楚、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等等,不利于传统武术教学的工作的开展以及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发展,需要改进传统武术教学模式。武术教师要根据新时代教学方法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创新,对传统武术教学进行改进,构建层级育人目标,更加注重学生武术礼仪、道德和精神的培养。同时,要根据育人目标,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武术技能的相关协调训练,根据学生不同基础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通过武术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目前我国很多体育课只涉及到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基础动作。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传统武术是中国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随着现代化教学的改进,也成为了新时代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传统武术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发扬优秀文化的精神,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要让学生爱上传统武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武术相关的体能游戏进行热身,通过比赛等有趣的课程环节,提高孩子练习武术的兴趣。在期末可以组织武术相关的表演,搭建学生展示才艺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量,展示传统武术的魅力。

4.3 注重非遗体育的知识教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之一[10]。通过对传统武术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播传统武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武术虽流行于民间,但是社会对传统武术的认知度普遍偏低[11]。目前很多学生对与体育非遗不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体育实践课,带领学生去当地有特点的非遗体育传承基地观摩和学习或者邀请体育非遗传承人进学校,通过理论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传承和保护体育非遗——传统武术,实则是保护外在的形式,传承内在的优秀文化精神[12]。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教授一些基本的知识,例如一些基本的非遗传统武术部地方拳种的发展起源、动作技术的特点、健身保护功效等等。

4.4 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加强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开展工作要让传统武术真正融入体育教育的课堂中,并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学校的课间操活动改为传统武术基本练习操,配合剪辑的音乐,让孩子在课间让学生积极锻炼。家长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相关传统武术的活动,去观看一些重大的传统武术比赛和电视电影等,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知识的了解。家长对传统武术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传统武术的态度,随着体育中考的推进,家长们对体育重视的程度有所提高,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将传统武术列为自选项目,以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传统武术。其次社区可以进行传统武术宣传,学校的课间武术操,也可以成为社区锻炼的方式,在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带领下,定时带动社区人员练习武术操,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社区人员传统武术锻炼习惯的养成,增强社区人员体质的同时,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

4.5 构建互联网学习平台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加便利。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微课”“翻转课堂”等成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信息共享性、快捷性等特点。结合不同拳种的特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建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学习和巩固,也可以提前一天在网上公布次日上课的内容,学生根据内容进行预习,并在网上提出问题,教师上课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后,很多学校不能如期开学,都采取了上网课的形式,体育课也不例外,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上传视频的方式进行锻炼打卡,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定时发布提前录制好的武术教程和传统武术相关的比赛和知识视频,让学生进行学习和观看,监督学生居家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 结语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要通过传统武术进校园的路径构建,培养学生练习传统武术的积极性。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武术要以学校体育教学为基础,结合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共同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武术的练习,促进他们自觉保护、传承、创新和运用传统武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自主锻炼传统武术的习惯,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參考文献:

[1] 姜霞,黄繁,柏超,等.地方武术进校园探究——以陕西传统红拳进校园为例[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000(009):41-44.

[2]杨静,王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05):429-432.

[3]郭巍,梁徐静.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数字化技术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4):96-99.

[4]阎彬,马学智.乡土武术传承实践的历程反思及其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1):136-144.

[5]王垚,张成明,于洪波,等.我国传统武术拳种文化传承特征及保护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7-12.

[6]刘丹,肖春飞.何振梁:“体教结合”才有真“体育强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6-03-23(3).

[7]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9.

[8]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中国人的首要任务.http://www.chinakongzi.org/xwzx/201803/t20180306_173968.htm

[9]徐锋.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

[10]白晋湘,万义,龙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042(001):33-40.

[11]平少康,王震.口述史视角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2]汤立许.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8,054(003):29-36,中插1.

作者:罗琪美 李良明

新型体育教学设计论文 篇2:

思维导图在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中运用初探

摘 要:在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中,运用思维导图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简洁、直观地呈现出来,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对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环节各要素进行梳理,以知识点构成为主线,结合具体案例设计,对基于思维导图的微教案、微学案等设计流程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思维导图;体育;微课程;设计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0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微课程已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其“短”“小”“精”“活”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它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呈现方式,促进了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也使得优秀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深入到偏远乡村、薄弱学校,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尝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现代化的学习体验……[1]。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给体育教学带来更多的变化,但如何研发出高质量的体育微课程一直困扰着广大体育教师。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思维模式,可以将人们的思考过程用图形的方式简洁、直观地表达出来[2],具有很好的归纳、总结和分析功能。在体育微课程研发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设计表达,可以帮助老师梳理设计思路,明晰设计流程,更好地开展微课程的研发。

1 对体育微课程的认识

1.1 体育微课程的概念

体育微课程,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基于体育教学内容中某个知识点或关键技术环节,在3-10分钟的短视频中把该知识点(环节)讲精说透,让学生听懂学会,面向学生学习的独立小课程和相关拓展内容。它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学目标明确、集中主题式微型学习资源包,除微视频外,还包含有微设计、微学案、微资源、微评价等内容[3],可整合于常规课堂教学,也可方便学生在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使用。

1.2 体育微课程分类

根据体育微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选择、运用途径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不同,体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按课程性质分类,可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微课程;按运用途径不同分类,可分为课前自学型、课中观摩学习型、课后复习巩固型等微课程;按教师教学方法分类,可分为讲解型、练习型、演示型、混合型等微课程;按制作方法不同分类,可分为拍摄型、录制型和动画型等微课程(图1)。

作为一种教与学的资源,不同类型的体育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所起效果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微课程研发与运用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特征的不同,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使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强化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基于思维导图的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准备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好的微课程设计可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情况下微课程的研发过程包含:分析准备、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开发与运用等几个环节(图2),其中,分析准备环节是做好微课程设计的前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需求、学情特征、现有资源素材和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还要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提炼,这样不仅能增强微课程設计的针对性,也能保证后期制作与实施环节更加顺畅和高效。

2.1 学生要素分析

在微课程研发之初,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现状,这样,才能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实效性,研发出来的微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要素分析主要包括学生需求分析和学情特征分析两个方面(图3)。

学生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制作微课程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进行了解,也可通过观察学生练习过程中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还可通过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设计的微课程贴近学生,学生易于接受。学情特征分析。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授课对象,所以了解授课对象的年龄、身体素质、已有知识水平、运动能力及学习态度等状况很有必要,微课程的设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才能接受和喜欢,乐于参与到微课程的学习中。

2.2 教学内容梳理与提炼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各知识组成要素进行梳理和提炼,能够较好地避免微课程内容选择混乱、知识点零散的现象。在微课程研发中,教师要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组成和技术动作的特征、重难点和关键技术等(图4),确定教学内容构建的逻辑主线,把教学内容按照逻辑关系划分成多个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将每个知识模块进一步划分为多个具体而独立的知识点[4],围绕知识点要讲授的学习内容建立相对应的微课话题,聚焦重难点、关键技术和易犯错误等,以便在短时间内讲解清楚每个知识点。如:在挺身式跳远微课程研发中,以该项目运动技术组成环节为主线,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4个知识模块,然后再细化各知识模块所包含的知识点,针对知识点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微课程设计(图5),这样,能使微课程各知识点之间保持紧密的逻辑关系。

2.3 资源和约束条件分析

在这个环节中,需重点分析微课程研发所需要的时间、参与微课程的制作和评价的人员、微课程制作需要什么工具和辅助资源、现有素材资源、存在的困难与不足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前思考和准备。比如,在计划制作拍摄类微课程时,需要提前考虑摄像设备来源、已有素材资源、补充视频素材、负责素材采集和摄像的人员、完成时间及后期制作人员等相关问题。

3 基于思维导图的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实施

微课程设计是在完成前期分析准备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对应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微教案)、学习任务单(微学案)、辅助学习资源(微资源)等内容[5](图6)。体育微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运用最佳的教学策略组织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微课程设计为例进行探讨。通过对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组成的梳理,初步提炼出该技术动作的知识结构图(图7)。

微课程教学设计(微教案)主要基于各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好的微教案设计是产生一个好的微课作品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设计等需围绕知识点展开,基于思维导图的微教案设计是以知识点构成为主线,将教师的教学策略、过程等设计思路表达出来,清楚呈现出教学策略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设计的教学策略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图8)。

学习任务单(微学案)是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内容的维度和程度,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框架与平台。学习任务单设计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图9)。

辅助学习资源(微资源)主要包含素材课件、拓展练习、练习检测评价等,它能让课堂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自学连续并统一起来。此外,教师也可将相关资源素材或网站地址链接等信息在微教案的结尾部分告诉学生,方便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时使用。

4 结语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体育微课程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厘清设计思路,使得原本较复杂的设计环节变得清晰、可视,提升工作效率,也培养了教师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导图不仅是思维引导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广大体育教师可将这种高效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体育知识架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9.

[2]柯纯.巧制思维导图提高课堂实效[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43):70-72.

[3]王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7):130-133.

[4]宋洁化等.微课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06):190-192.

[5]温兴诚.小学高年级数学微课的应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20年立项规划课题“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H2020152)

收稿日期:2021-05-21

作者简介:姚琢(1966-),男,安徽宣城人,高級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健康促进

作者:姚琢

新型体育教学设计论文 篇3:

体育心理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模式构建探析

【摘 要】本文论述体育心理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模式构建,提出从学习内容与目标、学习策略、学习资源等方面设计体育心理学翻转课堂,从课前基本理论传递、课中知识技能内化、课后知识技能巩固等方面构建体育心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设计与模式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  翻轉课堂  教学设计  模式构建  应用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通过时间上顺序颠倒安排课前知识传授和课堂知识内化,使学生学习既有了自主性,又实现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的高度融合,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体育心理学是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效果较差。翻转课堂为体育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研究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提高体育专业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设计出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案,并尝试构建高校体育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体育心理学课程简介

体育心理学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未来从事体育工作将会提供重要的帮助。体育心理学课程目标为:(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和基础理论;(2)培养学生身心结合,解决体育教学、训练、技能  发展、竞赛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应用体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学习、运动、体育锻炼等心理学现象,采用合理的教育和教法,提高学习、教学的基本能力。因此,今后从事体育运动工作的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心理问题,体育心理学将帮其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训练或健身指导水平。

体育心理学课程有以下方面的特点(参考教材说明):一是将体育心理学的知识与基础理论介绍给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拓宽学生视野。二是使教材内容适合于所有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使他们既能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和体育新知识,学会并加以应用。三是结合体育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学科与术科结合,教学内容在各专业体现共性和个性,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二、体育心理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是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体育理论课教学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是体育教学的难点,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往往在下面昏昏欲睡。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改善体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学效果,使得体育专业学生上好理论课呢?本文结合体育生的实际,合理有效地对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

(一)学习内容与目标设计。体育心理学课程内容包括两部分: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基础理论部分概念抽象,理论深奥,学习前必须进行预习了解,才可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部分要理论联系实践,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学习分析运动技能战术,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把理论融汇到技能学习、练习实际,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见表1。

课前,教师提前做好视频和PPT,用微教学形式上传材料到微信群,让学生提前观看,了解新知识。课中,学生交流、讨论观看视频和PPT的收获与感受,探讨重点、难点,提出质疑与不理解的地方,教师解惑。翻转课堂完全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自学、探讨、质疑”新的教学形态,真正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传统体育理论课堂教学,让体育理论课真的“活”起来。

翻转课堂上,教师从传统教学内容呈现,转变为学生学与练,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参与学生研讨,回答学生问题或进行个别指导,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主动“活起来”“动起来”,由“被动”转“主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策略设计。翻转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问题导向策略和竞争学习策略。

一是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上课前,把学生分好组,教师通过各种媒介把任务传输给学生。课中,小组同学合作,针对不懂、不能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辩论中激发思考,不断探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组内合作后,归纳总结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一起,展开组间合作讨论思考,使问题逐步解决。二是问题导向学习策略。翻转课堂,教师先把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学,教师答疑解惑。学生通过完成和解决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建构。三是竞争学习策略。传统体育理论课教师只注重自己的“传授”,很少与学生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翻转课堂教学中,开展竞赛,以竞争促学习,教师负责课前设计好竞赛题目,安排好竞赛的规则,设置个人间竞争和小组间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赛后选出优秀组员和优秀小组,给予课堂表现奖,并加入考核成绩。比赛奖励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习资源设计。为了充分实施体育心理学翻转课堂,课前设计了微视频、网络资源和其他形式资源。

1.微视频设计。根据前期的调查反馈发现,视频资源是学生上课最喜欢的,学生一致认为视频直观、易懂和生动形象,希望每次课前老师先把视频发给他们。体育心理学课程的视频资源制作主要是微视频资源,包括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的指导性视频资源,课中学习的内容性视频资源,教学过程用的课程课件资源。课前,安排学生根据教学进度要求,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进入微视频学习区,观看教学视频或PPT,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或者暂停教师的“讲解”,加深理解。每个教学视频的设计都要按照课程小节划分成知识要点,每个知识点使用一个微视频进行,视频长度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制作微视频时,将学习者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讲解清楚,学习者平时练习的疑点和错点要重点提示,如用屏幕画笔或者字幕的方式重点呈现,以引起学习者的有意注意。

课后,学习者在微信群、QQ群、微助教平台等进行学习反思,进一步内化知识并提升学习效果。

2.网络资源设计。建立微信平台、QQ群,上传相关资料。 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可以获取学习需要的大量资源。但网上资源鱼龙混杂,如果不加筛选,会浪费大量时间。教师备课,提前帮学生查找好相关网站、共享平台等,分享给学生合适网站(教师推荐网站)。本课程使用的是季浏、殷恒婵、颜军主编的体育心理学,每章课后附有练习任务(二维码),教师安排学生上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站、华中师范大学慕课平台等获取课程所需资源。

三、体育心理学翻转课堂模式构建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构,而是一个发生于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互动的过程、对话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亦是合作的过程。针对体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三部分:课前基本理论传递、课中知识技能内化和课后知识技能巩固。

(一)课前基本理论传递。课前,教师充分备课,选取教学重难点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和PPT,运用QQ群、微信群和微助教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同时通过云平台与QQ群向学生推荐相关资源;通过群公告把具体的教学安排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视频、PPT和相关资源深入了解主题,提前了解新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不理解或不会的,自己先上网查阅或观看教学视频与PPT,也可以通过QQ群或微信群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自行解决不了的问题,整理归纳留待上课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最后提交老师安排的任务与完成的练习实践。整个课前学习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形式。

(二)课中知识技能内化。课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分组探讨解决问题。建构主义指出,在问题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获取新知识,即实现知识建构。翻转课堂运用建构理论,课中,基于课前探究中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讨论,采用两人对话、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的形式,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让学生由聆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学习主体,在交互学习中深化自己对研讨问题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课中,为了实现学生知识内化过程中效益的最大化,运用翻转课堂组织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就一些重难点问题与同学先在组内进行讨论,组间协作解决。最后教师就一些学生不懂的问题给出专业的分析指导,答疑解惑。

第一,组内协作。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团队协作完成的项目。在团队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参与团队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负责对各组进行指导和点评。

第二,组间交流。根据教学视频、PPT,老师提供的网络相关资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找出疑难问题,小组间讨论分析、相互交流,梳理提出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把问题与困惑放到班内,大家展开讨论、分析给出解决方案。每组的问题经过组间深入探究,最后得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分析、相互探讨学习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评价指导。

第三,交流探讨。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总结归纳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整个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表现进行整体评价,并鼓励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

翻转课堂使得学生方便且全面地得到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资源、知识,从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逐渐完善对专业的认知。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多发言、同学之间多交流探讨,在不断历练下逻辑思维越发缜密,能够理清相关知识间关系,将知识不断全面深化,形成自我知识体系。

(三)课后知识技能巩固。课堂结束,教师要对整节课的综合情况包括课前的学习计划安排、课中提出的问题、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等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学生自行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每组的疑难问题和重点知识、整节知识、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教师分析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之处,思考如何改进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师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最终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掌握、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提高课堂实效。

实施翻转课堂,课前给学生准备大量资料、网络资源,拓宽了体育课堂的容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内化體育知识时间。课中,小组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课堂教学开辟一条合理有效的新型课堂教学途径。课后,师生总结反思,提高课堂实效。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老师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利用课堂环境、学生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李宏敏.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3

[3]曹晓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许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5]邵明杰.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7]曾清清,张麦侠.翻转课堂在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4)

[8]浦亚琴.基于未来教室开展小学英语翻转课堂的认识[J].新教育(海南),2016(14)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7JGB443)

【作者简介】郭传燕(1973— ),山东临沂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

(责编 黎 原)

作者:郭传燕

上一篇: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高考物理题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