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模式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24

【内容摘要】应用写作是中职教学中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为基础的课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应用文的写作思维模式与写作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现代社会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文章针对网络环境下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改革、创新展开论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型模式教学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型模式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篇1: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互联网作为大众生活、工作主要媒介的信息化时代,处于万众创新的趋势下,现有的教学模式遇到严峻的挑战。基于此,综合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引出互联网+教学模式,阐述其内涵与意义,结合实际,论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以此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助力。

[关键词] 互联网+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践

[

传统教学模式因其操作方便、易于上手,是課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模式,以讲授模式与简单合作模式为主,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讲授模式

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借助于课本、多媒体、PPT呈现知识,更加重视“讲解”。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记录理论知识并且进行自我思考与吸收。教师根据不同专业教学特征来调整授课形式,或是融入案例,或是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帮助学生全面且具象的理解知识,增强专业能力。

(二)简单合作学习

教师讲解课堂知识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课后作业的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有成员组合随机性、自由性较强的特征,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学生个人能力,教师可以对成绩优异者或突出成员适当的奖励。

如今,以讲授模式与简单合作模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需要,很难满足学生们学习与成长需要。因此,“互联网+”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教学模式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信息技术导向的教学模式

把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模式相连接,在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的可参考因素。[1]将教学活动细化成课前准备、课堂活动以及课后复习三大模块,积极应用腾讯课堂、微信群以及QQ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下发课程内容,学生通过网络沟通软件实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师在线给予指导帮助,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教学质量,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网络课程为媒介的现代化授课模式

传统教学体系内融入网课内容,有效拓宽学生获取课程学分的途径,为学生锻炼实践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提供平台。教师借助于网络平台推送相关知识、制作微视频,学生在移动教学平台中试听并且整理个人意见,正式进行课堂授课时有侧重、针对性学习,更加系统且深刻的消化课程内容。授课结束后,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内与同学实时交流,协助完成学习任务。

二、“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长远稳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特征进行改革,突破以往应试教育这一传统理念的制约,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以及实际条件,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培育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服务社会”的教学原则。[2]按照人才培育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的理念,紧抓应用能力展开教学方法、内容等模块的创新。

(二)实现师生良性协作

改善传统教学主体间的关系,基于平等、民主等条件基础上实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辅助的辩证关系。教师是校内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义务。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行业现状,及时传播专业知识与前沿理念,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和思考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开拓其学习视野,充分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保障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同社会发展接轨。通过师生间良性沟通,互相配合,创设更加理想的教学环境。

(三)构建应用性教学范式

首先,持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参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要求课程设置必须融入选修课、必修课、通识课、专业课,在必修课内增加实践板块,丰富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设计弹性化选修课程,维护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此条件上,按照人才培育总体计划来设计与修订教学课程的改革方案;其次,MIMPS教学。全面执行项目教学方式,深入研究人才培育要求和目标后对教材内容展开模块化构建,要求各模块内容均是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立体交织,采取任务驱动—实训活动—评价体系这种程序实现,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应用技能。教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结构有着中间小、两头大特征,兼职教师年龄普遍较大但职称高,青年教师数量多但流动性较强、职称较低。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到青年教师团体虽然在硬件标准和专业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学习潜能大,对于各种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处于互联网+大环境中,能够帮助院校收集优质合作项目,并且可以把网络平台里获取的专业竞赛项目引进课堂,正确利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媒介搭建对外合作的工作室,将合作项目作为契机,教师引导学生采取MIMPS教学学习专业知识,并且为学生量身打造实践任务,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等形式合作完成并讲解任务。通过上述教学模式,能够高效缓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源匮乏问题,促使学生在实际合作中发现个人缺陷,针对性提升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最后,设计多元化评价机制。课程教学范式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学评价必须由单向化升级为多元化,学生考核重心应该从专业考试成绩延展至日常课堂出勤、课堂参与程度、社会调研、小组讨论表现、实训成果等方面内容。合理提高过程性考核比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专业竞赛和拓展新学习。把社会企业人资管理的360°绩效评测手段与教师评价制度有机融合,建立覆盖外校专家、学校专业带头人、同专业学生、教师个人等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对教学效果与教学全过程展开客观、真实的评估。互联网+发展趋势下,也应该把教师对学生贡献程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程度纳入评估体系内,对现有的评价体系提供弹性补充。

(四)改善教学条件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到,想要保障教学模式改革顺利推进,离不开配套制度体系提供指导依据。课改实施活动中修改教学提纲、设计改革方案、确定过程性考核比例,针对教改团队中涉及参与主动性的成员义务和权利的界限划分,完善相对应的奖惩机制等内容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实现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协调发展。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应用

关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微课

“微课”就是微课程的简称,主要指根据新课标和实际教学要求,拍摄各种视频用来记录教师在课内外教学中组织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教学环节来进行[3]。尽管课程时间不长,但是却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用以集中阐述某个问题、知识点或者是某个主题的视频微课程。另外,“微课”不仅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相符合,而且还呈现出了教学内容少、教学时间短、突出主题以及针对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如通识必修课大学语文作品赏析时,课上可以使用有关作者简介与名家解析的短视频供学生欣赏,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与接受。

(二)慕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慕课”应运而生,从而成了促进全球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4]。与传统的网络课程相比,“慕课”的特点为参与范围比较广泛、完全免费等,并且还与各种创新型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有机融合。尽管“慕课”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却对教育改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慕課”实际上是指利用网络将个人的知识向其他个人与机构进行传达,反之,个人和机构又向个人反馈,以此来确保个人的继续学习。另外,“慕课”课程主要涉及自然和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这三个领域,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够分享世界顶级大学的经典课程内容[5]。此外,它的课程结构体系十分完善,属于一种完全对外开放的教育课程,无人数、空间和环境方面的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实践活动,是通过不断总结、分析以往经验的条件上展开针对性修正,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有效攻克互联网冲击,必须整合各方教学资源,采用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形成现代化教学体系,才可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周继香,周育人.MOOC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5):71-74.

[2]魏吉宏,孙颖.“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6):193-193.

[3]郑兆勇.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3):51

[4]颜正恕.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5-78.

[5]周婕.“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蚕业,2018(7):109.

(责任编辑:张宏玉)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互联网+’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青 姜云霞

新型模式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应用写作是中职教学中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为基础的课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应用文的写作思维模式与写作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现代社会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文章针对网络环境下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改革、创新展开论述。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职  写作课程  教学模式

一、中职学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在实际的专业教育教学中,中职学校教师需要以“实用性”与“实践性”为主要的教学原则①。但是,现阶段的中职学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实践中仍然沿用语文基础学科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再加上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性与单一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学生长期在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与实践严重制约着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与学习效率,与时代的职业素质要求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差距过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而言,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随着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中职的教育规模越来越壮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学生的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再加上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基础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其次,写作课程的应用文格式较为固定。中职学校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模式仍然还在沿用传统的“讲授型”与“单一型”模式,内容较为具体,且没有实际的故事情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写作热情;最后,中职学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缺乏有效性,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缺少课堂互动性。因此,为了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提出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专业特点,教师应当以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应用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主要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依据,有效增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趣味性与吸引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教学的互动性与合作性,有效增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效满足社会新时期各行各业对写作人才素质的基本需求。

二、中职学校网络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探究

现行的中职学校应用写作教学模式中严重忽略了当代学生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应用文写作教学思维文章组织形式与编写格式较为呆板、内容较为古板与陈旧,严重缺乏教学案例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因此,为了有效增强中职学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與科学性,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互联网+发展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重构,有效增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通过特定的网络教学情境与建构环境进行应用文的写作、互动与交流②。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探究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课程主题进行合作与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创造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与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获取有效信息与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符合现阶段中职学校应用写作教学的基本特点与发展需求。网络环境背景下,中职学校运用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应用文写作,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为主要的写作媒介,以因特网为主要的传播工具的一种现代化写作形式。对网络应用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需要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理论为主要的教学指导,重点强调“互联网+”的应用环境与写作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获取有效信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面具体分析对其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的重构

一方面,针对中职学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应该从应用文的教学角度出发,不断挖掘与开发课程的基础内容知识与拓展知识,根据中职学校不同专业与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编制与设计,不断强化现代应用文写作创作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形态发展,增强网络环境背景下应用写作文本的包容性与专业性。比如,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应该针对计算机的学习与职业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应用文写作的文种选择上注重侧重点与难点,加强对计算机调查报告与调查总结等内容的讲解与训练;针对机电专业的学生,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将说明书以及相关的介绍作为主要的文种重点;而针对化工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难点归纳为会议纪要、报告等文种类型。通过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应用写作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还能够有针对性的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有效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针对中职学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合。在实际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与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有效顺应现阶段“互联网+”网络式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性质与教学特点③。现阶段,为了有效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丰富性,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增添一些富有多元化、趣味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写作创新的积极态度与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因此,无论是专业的课程学习,还是校内的校园活动,都能够将应用写作课程渗透到其中,有效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比如,学生在申请入党申请时,就可以写作“入党申请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要写作“实践报告”与“调查报告”等;在参加校内的演讲比赛活动时,也需要运用到应用文的写作形式。在比赛活动前期,相关的校园学生会代表会向全校学生展示相关的“活动启事”“活动通知”与“活动计划”等,在比赛进行中,校学生会要在现场做好相关的“比赛记录”,最后编制成为统一规格的“比赛活动简报”“会议纪要”以及相关的“比赛活动总结”等。网络环境背景下,中职学校通过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写作文种,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还能够有效实现应用写作课程的现代化教学目标。

2.写作模式的重构

对于中职学校的应用写作课程来讲,文种的内容与文种的格式都应该重视起实际操作性。因此,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核心,有效增强学生对写作思维方式训练,最大限度地打破中职学生传统、固定的思维写作惯性,有效将传统应用文写作与“互联网+”的网络应用文写作在思维创新中的主要特征进行综合,达到写作思维的重构。

首先,思维时空的扩大化。教师应该将传统文本的移动以及信息获取借助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形式进行传递与接收,有效打破应用文写作文本信息获取在时间与空间上限制性,最大限度地让文本信息传输与使用更加便捷与省时,充分地让人们对文本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合与分析,最终达成实用目标。

其次,思维结构的多维化。“互联网+”形势下,教师应该将思维结构的平面性与直线性巧妙地转化为多维立体性与非线性的结构形式。“互联网+”的网络应用写作中信息载体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将写作文本随意的删减不要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等,还能够任意的排列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打破常规性,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自由组合,最终形成网络视域下的超文本链接。比如“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应用文写作文本中字体的不同、颜色的改变以及文字下标注的下划线等都可以通过设置链接,让读者在电脑上点击时跳转到新的链接中,实现对电脑任务栏窗口的多元化,直接体现出了思维结构的多维度扩散。

最后,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应用写作作为现代化社会的时代产物,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各行各业工作人员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与社会生活问题而形成的写作形态。“互联网+”网络应用写作应该在传统应用写作思维方式基础上,将教学重点的思维扩展转化到文本的录入、编辑,文本的美化、储存与传送等方面,有效轉变应用文写作的指令性按需写作模式,实现应用写作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3.教学模式的重构

现阶段,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应用文写作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与课程教学特点,进行“互联网+”网络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与重构。从构建“互联网+”网络化的应用写作教学平台、“互联网+”网络学习互动型的教学模式、创建模拟情境的特定型教学模式以及线上写作交流、评价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重构系统。一方面,让学生在网上教学平台中进行自主的学习与训练,比如网上答疑、提交课堂作业或者展示创作作品等。另外,还能够让学生在网络互动教学环境下不断拓展实践交流时空,丰富师生间的交流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特定教学情境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临场应变能力,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学习与创作不足,能够扬长避短,不断强化自身的应用文写作功底,实现对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的人才应用技能与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用写作能力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核心技能专业课程中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理论、思辨、判断、运筹以及审美等多方面的实践性能力,还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与综合素质,是当代学生适应社会时代发展与中职学校职业岗位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在探究网络环境下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于网络信息平台与多种多媒体及时、有效地创设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将应用写作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综合素养。

【注释】

① 谢芬芬.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D].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9.

② 杜文宇. 探究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208-209.

③ 管雪梅. 翻转课堂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2):57-60.

(作者单位:山西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孙秀丽

新型模式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篇3:

反思与超越:审视跨文化背景下理工科文学教育

摘要:如何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整体素养和人文情操,事关百年教育成败得失。本文着眼于应用型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及审美人格的塑造,从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构建科学而富于现代性的文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从理念到方法提供一种切实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理工科文学教育;跨文化视域;教学模式;课程实施

作者简介:徐向阳(1978-),男,陕西城固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吴金涛(1961-),男,陕西洋县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陕西 汉中 7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理工科文学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SGH10127)的研究成果。

大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我国理工类高校,在经院系调整后逐渐形成了应用与研究为一体的单科性大学。教学实践中,以文学为主体的人文学科被剥离,课程设置过多强调专业化。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理工类院校逐渐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便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以教授人文素质通识课程为特色的国学院或人文社会学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校优化、重组浪潮的出现,一些理工类院校与文科类院校纷纷合并,为理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

温总理曾说:“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全面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①面对在理工院校受到工具理性思维的强烈影响,教学模式老化,文学教育仅限于知识层面的传授,知识长期处于被动的接受层面,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被严重弱化,阻断了创新性人才成长的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难以体会和认同。中国哲学认为天人本为一体,因人受到了私欲的蒙蔽,才逐渐脱离原本合一的状态。因此,人生最高的理想,便是去蔽,自觉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②文学教育活动认知视野的遮蔽,导致学生必然将整个生涯滑向机械模仿与模式化演绎的无尽深渊。当前,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阅读、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弱化,文化断层现象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愈演愈烈。视觉图像时代的到来,加剧了文学经典地位的失落。面对日益普泛化的道德水准下降、严重恶化的生态问题漠然无视的现状,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学经典与大众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让文学教育实现对人生命的滋养,已经成为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文学教育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在现有文学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当下,人们对理工科学生应具备必要的人文素质的问题已形成普遍共识,但对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问题的创新研究还远未达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目前,虽有一些针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但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认识不足,生硬地挪移他者话语,对培养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环节的认识还很模糊。课程开设、实施及至评价等活动缺乏对学生独立个性的关怀。

应用型理工类高校文学教育课程教学流于形式,课程目标定位偏差,制约了文学本体教学价值的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封闭、僵化,丧失了人文学科教学应有的活力。“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事实的表征,社会教育的核心是价值的选择,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则是意义的唤醒。”③承认知识的进步必须跨越森严的学科壁垒而面向现实,对学生审美素养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忽略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对创新性、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存在误区。“在狭隘功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人生的意义问题以及人文作品的阅读,而是热衷于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性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功利目的的知识。学校教育中已经存在的人文教育形式如哲学教育、历史教育、语文教育、艺术教育等的人文性也不够突出,……对于其人文意义开掘得并不够。”④因此,应构建文学教育的世界眼光,发扬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精髓,创新课程评估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文学教育课程体系,凸显文学教育在科学教育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文学类课程群的设计

制度化、模式化的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制度使得教育失去了生命的本来意义。教学模式将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个性精神、审美人格的培养,开放型的知识观将更重视学生跨文化、跨学科的国际视域,知识的比较与融通将更加予以强调。主要强调的是多元文化参与、意义共同建构与跨文化视野。增进文化的通感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思维、判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完善情感、理智和责任感。

大学文学教育课应该是启发创新思维课、人文精神传承课,更是生命世界解蔽、开敞课。为了体现基础知识宽、专业知识精、满足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就要进行以核心课程和课程群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强化通识教育、打牢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课主要强调的是跨学科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理念,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新的文学类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组成课程群,在现有大学语文、人文科学概论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教育观,创新教材编写,做到顺应学习心理,切合学科规律,凸显课程特色,确保教学成效。开列文学鉴赏、应用美学、汉译西文经典选读、语言表达与写作、艺术设计欣赏等主干课程。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之所在,也是文学教育的永恒魅力之所在,树立精品意识,凸显课程特色。通过这样的课程使得在人格塑造过程中能够有利于完整人格的塑造,这对今天的大学生培养尤为重要。

面向学习者的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种教学模式的内在融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合、学会学习与完善人格融合;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与悠然玄远的林泉之心的融合,形成文理兼顾、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温儒敏曾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学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⑤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探索独具特色的教学新范式,如专题讲座、“经典重读,回归语文本体”、网络辅助及个性化、审美化教学范式等。专业与通识、结果与过程的整合,积极推行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形成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和想象力的教育新机制。陕西理工学院出版了《文学类专业素质教育讲演录》,目的就是打通学科壁垒,以博通性和趣味性为导向,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基本功训练,提倡学生阅读原典,培养学生的学术情怀。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呈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倡导博雅教育,以“厚、宽、精、新”的原则不断修订完善培养计划。培养出专业基本理论深厚、专业口径和知识面宽阔、课程内容精当、理念和手段创新的专业人才。同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出调整,突出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创造能力。

二、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扣课程特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传统文学教学大多以传授已有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死记硬背的现象十分突出,学生缺少“质疑”和“创造”。由于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解力、分析力、鉴赏力和审美力,更不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口耳相传的单一陈旧的受授、训诲型教学范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高效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知识建构所要求的活动参与,根据学习者需求、兴趣爱好的分析,对不同的个体类型进行相关的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能对不同知识的评价做差异性划分与处理,实现个体精神的介入、内在个性的涌动。

探索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思维与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采取引导式、讨论式、辩论式、案例式、比较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将更加凸显多样化、交互式学习的特点,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整合、分析知识的能力将更加予以重视。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的转变,考核方式从应试性向创造性转变,考评作业从模仿性训练向多维度训练转变。

投身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中,形成立体开放的教学改革新形式。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面对文学阅读方式的转换,如果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文学教育,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媒介手段运用到课堂上,以其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调动学生对作品的好奇与理解。强调师生间的有效对话,让学生在朗读吟诵的体悟下,将语言魅力与作品的审美文化融入内心。当然,教师尽可能直接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朗读或扮演角色,由技入道,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人生境界。

三、打破传统大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构建起立体交叉式的文学教育课程新体系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固然与课堂使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有直接的关系,但与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课堂上使用的一些教学手段与方法往往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前提的。

文学教育不能限于课堂,课堂之外的人文熏陶更为关键。成立读书沙龙,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读书心得、展示演讲能力的平台。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既重视通识教育,又凸现个性发展。文学接受是学生的感知、理解、想象、体验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倡参与式、体验式学习,由于文学需要诗性智慧,可以弥补单一工具理性思维的缺陷,对培养多元化、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大有裨益。通过列出必读作家作品,使学生扩大阅读量,培养其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感受力。现在的大多数学生不仅只满足于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不阅读其他的理论著作,而且也很少阅读作家作品。文学类课程名家纷呈,学生如果缺乏对作家作品的阅读与积累,就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陕西理工学院针对这种情况,编印了《大学生文学类阅读书目导读》,已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的必读篇目可以针对理工科学生特长与兴趣进行选择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艺术追求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情怀的养成。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在文学艺术教育进入课程体系之外,还必须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利用大学生文化节引导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如举办社会科学类大学生讲坛,相互砥砺、互为取鉴。养成自觉抵制流行文化、物质消费主义的观念,通过与纯正严肃高雅的文学的互动,以自由谐和的形式,促进本然的审美境界的实现。

通过课外作业与思考题的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后,有些教学内容教师不再详讲,甚至改由学生讲;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运用讨论式、演讲式等方法,那么,学生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样就与学生的课外准备情况有了密切关系。为此,事先把区分出来的略讲章节内容以及课堂中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告知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师设计的思考内容进行自学,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写出专题讨论的发言提纲或发言稿。之后再在课堂上由教师选择学生登台演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搜集资料能力,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丰富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教学中更加注重开放性,处理好教学手段信息化与网络整合的“超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运用现代化媒介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办学条件的不改善,应创新教学手段,尽量推行并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成性模式,更是一种情境敏感性模式。开放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建构以现代媒介手段为平台的“超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做课程规范,形成多种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面对在媒介环境长大的一代,构建信息时代新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顺应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凸显学科特色和教师个性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解惑答疑,交流学术,启迪心智。改革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精心制作电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相关资料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文学类课程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尤其是文学史上的诸多名家名作都被改编成了影像作品,这就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

着眼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切实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超课堂教学模式直面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致力于改变传统理工科陈旧的文学教育教学模式,改变知识授受的简单化做法,更加强调信息时代网络、远程虚拟所带来的个性化教学内容选择的便捷特点,情境教育与个体体验在师生媒介交互往来中更显特色。

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寻求生命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引领学生认识德性和幸福,实现人生意义的觉解,抵达天地境界,是理工科大学生文学教育的指导方针。在上述论述之外,还需要不断优化学分设置,提高教师素养,创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评价并有效促进文学教育的教与学的路子来。

注释:

①温家宝.对同济大学的祝愿[N].中国教育报,2007-04-17.

②彭峰.美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2.

③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④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⑤温儒敏.大学的文学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人文教育——温儒敏教授答纽约大学学生访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徐向阳 吴金涛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法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分层教学高中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