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改探讨论文

2022-04-17

与以往数学课改相比,本次课程改革变化之大、影响之广、反响之多前所未有。在经历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之初的“众星捧月”“一片大好”以及后来的“问题凸现”“意见四起”之后,国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成立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着手对它进行修订。这是一次理性的回归。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改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数学课改探讨论文 篇1:

农村初中数学课改的探讨

我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三十五个春秋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教本上的那些内容早已滚瓜烂熟。而面对今天新的教育形势,学生的需求,家长的高期望,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呢?如何改?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

探讨一:转变教学观念

一提到要转变教学观念,有的老师第一反应是“瞎折腾啥呀,我都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教材倒背如流,讲起来头头是道”;有的老师看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也想改,可不知道从何改起;也有的老师在“课改”的过程中,不相信学生,舍不得放手……那么,课改到底改什么,如何改呢?我想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从一点一滴做起,用新的观念、新的态度、全新的理念去迎接挑战。所以课改就是改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并围绕“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探讨二:学会反思

反思并非批评会,它是提高会、促进会、交流会,甚至联欢会。教学过程的反思已经上升到教育信仰的高度,无论谁说什么,怎么说,都是那么的坦诚,那么的令人信服。反思会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务实为上。有经验的总结、失误的教训、心得的分享;也有教法的关注、学法的探讨、问题的交流……老师只有借助反思,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所有的反思都围绕着“学生、学情、学法”进行,“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激励、唤醒、鼓舞”是老师的使命与责任。

探讨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从头讲到尾。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观,光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显然已经远远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而借助信息技术屏幕切换、及时反馈等功能却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堂上45分钟,在“微课”中通过动画、文字介绍和视频讲解只用10分钟就能展现。平时将学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要尽量在讲课水平、视频编辑、课件效果等方面精益求精,在10分钟的视频中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供学生学习参考;在例题选择上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变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这种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观念;这种形式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由老师“要我学”变为学生“我要学”,由老师“教什么”变为学生“要学什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我们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才能稳健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刘馨

作者:文圣龙

数学课改探讨论文 篇2:

关于数学课改几个问题的探讨

与以往数学课改相比,本次课程改革变化之大、影响之广、反响之多前所未有。在经历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之初的“众星捧月”“一片大好”以及后来的“问题凸现”“意见四起”之后,国家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成立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着手对它进行修订。这是一次理性的回归。本文对数学课程改革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在综合专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有所裨益。

一、问题

1 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速度过快。2001年9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4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比原计划的2010年提前了6年。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的实验教科书还没有使用一个周期、初中阶段的实验教科书刚刚使用一个周期之后,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的确有些操之过急。我国有上亿中小学生,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行这样大的改革,不可以不谨慎。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没有几年、几轮的科学实验,很难说明《数学课程标准》适应与否,很难说明教科书适应与否。

2 理念部分。(1)大众数学:追求数学上普遍的低标准,还是普遍的高标准。有的专家认为,目前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普遍降低数学教育的水准。大众化不等于平庸化。我们需要的大众化,应该是普遍地提高水平,同时又保证优秀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众化与提高水平必须结合起来。为了使数学更易被一般大众所接受而简单地降低内容的难度是一种倒退。新课标与此前实行多年的几个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整体降低了。

(2)“生活化”与“数学化”:孰轻孰重。在现实情境中教学数学,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注意数学课程的现实性、情境性、生活化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从生活化到数学化的必要性,即从“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问题在于。不能把在现实情境中教数学和通过应用问题引入数学概念作为一条基本的原则。因为如果那样做。许多数学的基本概念就无法讲了。

3 课程内容的取舍与调整:几何与概率成为焦点。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简称《大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空间与图形”作了较大调整,“统计与概率”是新增加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1)几何部分。推理证明,弱化还是强化?《数学课程标准》制订者认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对几何的重视程度是在加强,丝毫没有减弱。而有的研究者指出:“《数学课程标准》不要求讲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有的教材就让学生用剪刀将三个角进行拼接,这就是‘以说理代替证明’。”数学是一门思辨的学问,推理证明是数学的本质所在。《数学课程标准》却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中学平面几何的公理体系,当然不能使用极端严密的希尔伯特公理体系,也不能使用原始的欧氏几何体系。但是,无论如何在整体上应该保留一个演绎的系统。结论可以通过直观和实验的方法进行猜想,但最终必须经过证明,由已知推出未知。

(2)统计与概率部分。“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领域,也是另一个焦点。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合适?阶段划分是否合理?内容的分布是否适当?教科书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连续性、一致性?教学的要求是否适当?特别是,教师能否适应《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是否拥有了相应的学科内容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知识?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 教学方法的选取:“新旧”作为“好坏”的标准。改进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始终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也是数学教育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我国数学教育比较重视教师的讲授,强调通过学生的努力、反复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不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时间,讲授教学、接受学习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言必称探究、活动、合作,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为情境而情境,为探究而探究”等形式化的倾向。教学活动缺乏数学的含量和思维的必要提升。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要作出客观、理性的分析,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知识与学习、与教学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知识的性质决定着学习的性质,影响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有些数学知识具有经验性、演绎性或对象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开展探究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有些数学知识具有超验性、合情性或程序性,对于这些知识,只能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知识的特征不同。对学习的要求也就不同,因而学习方式各异。有效地选择学习方式,有赖于平衡考虑知识的特征、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和社会的特征。

二、对策

1 必要的平衡。

(1)关于理念。“大众数学”与“精英数学”。既要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与发展性,又要充分考虑“20%最好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

数学化与生活化。数学和现实密不可分,数学来源于现实,数学高于现实。现实生活是数学的土壤,但现实生活绝不就是数学。正如大树根植于土壤,但土壤绝不是大树一样。情境只是工具。必要时可以利用情境支持抽象的思维。但情境不是目的,“数学化”才是目的,要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辩证统一。“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有的课程是在抽象的学科主线中不断闪现出内容丰富的情景问题,有的把丰富的情景问题沿数学学科的主线镶嵌与展开,学科与经验哪个在前,要依据各自的分量而定。”

(2)关于内容。①直观几何与演绎几何。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应当说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主要是量一量、算一算。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就不能停留在量一量的尼罗河时代。应该及时进入到演绎几何。学习、体验演绎证明的思想、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方面,在培养公民的理性精神方面。几何的作用无可替代。“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针对选拔性考试而进行的高强度的训练,而不是因为内容多。”为了降低几何证明的难度,却在教科书的实际编写中造成直观几何、演绎几何的剪不断、理还乱。是否有违“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对几何的重视程度是在加强,丝毫没有减弱”的初衷呢?

②实验概率与理论概率。针对简单的等可能概型,依靠逻辑分析或理论推导求得的概率,可以称之为理论概率。用等可能性定义的理论概率尽管有许多好处。却无法解释很多随机现象。例如,我们在电视屏幕上天天看到的“降水概

率”、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等都不是用等可能性可以解释的?于是,可以使用某随机事件实际发生的频率,即依靠实验性的频率来估计概率,这称之为实验概率,理论概率主要对古典概型有效,坚于等可能性容易理解,且在我国高中具有教学传统,在初中阶段引入理论概率是可行的。但是,等可能性的思考方式不能通向概率直觉,理论概率先入为主之后,学生难以体会概率思维与按比例推理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智图式。以实验、统计、频率稳定性为基础有利于学生了解统计思想和概率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概率直觉。所以,在小学阶段,应该以实验概率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概率直觉,避免过早地引入计算:在初中,应把实验概率和理论概率结合起来

(3)关于学习方式,要正确地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方式与知识类型的关系。讲授教学与探究活动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哪一种,应按照课程的内容、学生的程度等由教师来决定。例如,数学的规则、定义就不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性地讲解,学生有意义地接受,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精彩之处、讲授未必导致机械学习,相反探究学习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机械学习。讲授与探究。二者功能不同,针对的知识类型不同,需要配合使用。

2 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从“双基”到“四基”、中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表现在:讲求运算的速度,速度赢得效率:注重知识的记忆,记忆通向理解;讲求逻辑严谨,严谨形成理性:注重变式训练,变化中求重复。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基本功较好。

但是,在看到上述优势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传统教学的不足,即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关注,因而,数学教育要寻求“基础+创新”的有效教学模式。

有研究者提出,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我国形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四个基础并重的数学教学目的观”,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积累是形成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前提,能力和态度又反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四基”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数学学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有研究者提出,要从“双基,,发展到“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保持“数学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要添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努力构建既有演绎能力又有归纳能力的培养模式。

责任编辑 邓园生

作者:巩子坤 司德刚

数学课改探讨论文 篇3:

探讨小学数学课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摘 要】新课改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引导更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学生的思路局限在教师或书本的思维框架内,要鼓励小学生进行求异思想和创造性。小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不能将单一的学习方法推广给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综合能力 有效措施

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新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的系统结构。

一、新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新课改注重多样化的解题策略给个别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困难。顺应新课改而产生的新教材,具有多樣化的知识呈现形式并且具有灵活选择性,重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面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最后的解题答案都是多样的不是唯一的。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但是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可能似蜻蜓点水,一种解题方法都没有扎实的掌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二,新课改偏重于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对纯计算的题目训练量少,容易导致学生计算速度缓慢并且计算容易出错的问题,新课改下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第三,新课改小学数学教材中部分内容较难并且知识跨度大,对孩子的认知规律提出了新的考验。比如,小学数学第二册中“估一估,量一量”这部分教材的编排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而言显得很抽象,要求也比较高。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如何充分利用新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机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二、小学数学课改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措施

第一,通过悬疑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并且好奇心特别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这一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设疑,充分激发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后,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的一颗苹果,问学生们:“这颗苹果的体积怎么计算?”学生们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计算可能束手无策,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尝试着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对这一不规则的物体进行体积计算。经过引导,学生们会提出各式各样的解决办法,在学生提出将苹果用切、拼等方法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来计算体积时,对提出这种想法的学生给予表扬,然后继续设疑:“如何在不改变苹果形状的前提下,求出苹果的体积?”学生们又陷入沉思,可能一时想不出能够解决的办法,这时教师可以拿出准备好的装满水的长方体玻璃缸,并且准确的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教师把苹果用细绳系好,放在玻璃缸上面,问学生们有没有想出解决方案,学生们畅所欲言,都纷纷说出自己的方案。这种设疑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带动学生们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索,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导入本课堂即将讲授的数学知识,比如在“认识乘法”这课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着手,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里几口人,吃饭的时候用几只碗、几只筷子等等问题,引发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乘法学习的用途和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自主探索。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通过加强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紧抓新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新契机,活用新教材,敢于创新,并且要制造开放的课堂空间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要敢于创新,依据学生的特点活用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想象。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拓展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开拓,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深入分析新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悬疑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索,通过加强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探究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质量。

作者:宗吉

上一篇:监察电力安全论文下一篇:氧化废水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