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2022-04-21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新课改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篇1:

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早在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坚持这一理念,致力于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爱因斯坦说过:探索世界的奥秘,是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感情活动。强烈的求知欲,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为什么现如今学习却为众多学生们怨声载道甚至于深恶痛绝。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它过分的专注于分数以及升学率,将教育分数化、功利化,让学习变成一个呆板和死记硬背的过程。让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失去了有情有趣的精神追求。新课改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知识是形而于外的东西,是一种工具。能够灵活的使用工具,才是能力。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时也要兼顾能力的提高。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会学知识,更要会用知识。

2.工具和文化的整合。语文交际的重要工具,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与文化的整合,是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钱理群先生说过:“语文教育既是对语言知识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人文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意志和人文情怀的。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既要教育学生,也要尊重学生。

3.实现“大语文”的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就是“多看多读”,众多文学巨擘的经历都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更要引导学生爱读书,让自主阅读变成一种爱好,一种习惯。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是可以生活化的,让语文教育和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教育的老师,营造“大语文教学环境”。

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

1.阅读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中有四种取向的“阅读”:第一种是以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的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第二种是以分析课文为主,归纳总结生词、语法、修辞方法的特点和语言特色等的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第三种是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的“鉴赏者”取向;第四种则是“感受性阅读”,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是对课堂讨论的侧重。鉴于教学对话理论的倾向,我们应当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话语权,应该通过对话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向第三和第四种阅读取向发展。

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也无论是长篇的还是短篇的文章,阅读它的过程都可以看成一个“压下去,放开来”的过程。 “压下去”,就是一个“粗读”的过程,用一个或者几个句子,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概括和感知。这个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抓重点”或者是“收集消息”的能力。而“放开来”则是在“粗读”之后的基础上细读。细读要求理清文章的骨架,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找出文章中有特点的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的句子,能体现作者写作功夫的字和词,升华课文主题思想:这篇课文章对我有什么启发?对以后写文章有什么借鉴作用?无论多少,要有学为己用的东西,才算真正学过这篇文章。

以高一语文《阿Q正传》的教学设计为例:

第一步:粗读课文,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阿Q正传》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第一章交代了作者为阿Q作传的缘起,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对革命的“神往”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写了反动派窃取了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第二步:细读课文,完成课文赏析。

阿Q生活在未庄,孕育出阿Q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2.口语交际的教学模式。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不但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口语交际课的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其中常用的有两种:每日一讲一背和课内拓展。

(1)每日一讲一背即利用早、中、晚自习时间,照学号或者座次的先后顺序,每个学生,为大家讲解一首诗,然后集体诵读,直到熟练记忆为止。每个孩子都有表现欲,我们不会因为学生讲的不好就不让他讲。相反,就是因为他们说的不好:吐字不够清晰,说话不够流畅,姿态不够大方,才更需要我们给他们机会训练。这个时候,讲解的质量如何,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针对不同的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练习的重点也不同。水平高的同学练的是表达能力,即怎样条理清晰的讲出来,怎样使大家更好的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怎样表现出自己的优势让同学们对自己刮目相看。而水平较低的同学练习的则是自信心。他们能够很顺利的把这个流程走下来就是很大收获。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就有所区别: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即可,如何具体操作就由他们自由发挥,在事后给予点评即可。能力较弱的学生,取得成功的愿望可能反而更加强烈,因此失败对他们的打击也许会很大。在指导他们的时候,一方面需要降低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面面俱到的进行指导,确保他们能很流利地讲完。

(2)课内拓展。找出课文中可扩展的、学生们熟悉的、趣味性的 “点”,点燃学生激情。如《阿Q正传》这篇文章,就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的同名电影,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之改编成话剧,让同学们亲身参与演出:

赵太爷:阿Q,你这混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吗?

阿Q:……(不开口,满脸菜色)

赵太爷: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往后退,做逃跑状)

赵太爷: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跳过去,给了阿Q一个大嘴巴子)

……

3.写作的教学模式。“学为己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学到的东西灵活的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才算是学了一篇文章。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不管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写作方式的借鉴,都能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出来。因此,写作水平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1)妙手回春。所谓“妙手回春”,就是找出几篇写的很差的文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进行修改。让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思考、积极的使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也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 “修改”也可以让文章“起死回生”。

(2)下水作文。教师写下水作文的提议提出经年,但能够坚持的却不多。老师下水,一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二可以提高老师在学生心里的威信;第三也是最重要以方面,下水作文一般选用学生身边常见的事件,告诉学生们,不是只有“送伞、生病、死亡”等煽情的故事才可以写成作文。身边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作文。

好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孟萌.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28).

[2]李友实.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以青岛开发区一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语文教育理论素养丛书[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韦扬

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篇2: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法,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新课改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诠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在某一方面调动人更多的精力。如果你能把兴趣很好的应用到学习上,那你就会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会比别人大了很多。这种学习兴趣,会使得你比别人多一份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使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从她身边划过的知识点。这也使你多了一份别人都难以做到的对于学习的狠劲,所以你能够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培养自己强大的基本功。这也充分体现说明了兴趣的力量之大。

二、做好课前教案准备,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学习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方法有很多,如:准备课前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等。准备课前教案时,不仅要考虑到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而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老师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可以取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授时,应首先给出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了解这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其次要注重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类,把所学的语言点、知识点尽可能详细的罗列出来,对于重点、难点要着重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

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很多老师都是跟着课本走,强调课本知识而缺乏拓展课外知识,这样虽然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与字词有所掌握,却忽略了文章要表达的情感部分,会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更是让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探究兴趣和思考空间。作为老师应该及时改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活力,让他们感觉到乐趣,从而积极热情、精神饱满。

四、鼓励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意识,集体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比较有讨论意义的课程,我们尝试着用这种教学模式去开展,分组后交代给组长每一组的任务,组长再细分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通过集体搜集资料、小组讨论,最终完成小组的任务。

五、关注情感,善于评价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学生,传递给学生正能量,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对个别学生给予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将心思全部放到学习上来。比如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要面面俱到,问题适当并且有层次感,无论是学习好还是学习稍差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不至于某一部分学生受到冷落,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语文的学习过程也是汲取他人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学会体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而让自己的人生感悟得到升华,提高语文素养和个人修养。语文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传递,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关注学生情感,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也是促进语文学习和进步的方法之一,并可以让学生将语文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和个人的思想进步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优秀品质。

六、全面展开阅读教学

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我国历史不断发展进程中被传承并遗留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因此高中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对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學作品加以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时可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及阅读能力,增加对优秀作品词汇的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应择优选择优秀作品,对一些具有独特感染力的作品进行宣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阅读能力。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对某一篇优秀作品进行读后感写作并评出优秀读后感作品,举办读书周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活动中,开设语文阅读指导课程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写作的词汇量,更为以后的语文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者简介:

王锦旭,衡水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正高职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和高中教学理论研究。

作者:王锦旭

高中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篇3: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探讨

摘要:众所周知,一节有效的课堂不能缺少课堂提问,而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对新课改大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在高中语文课堂环节的衔接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往往是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其实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近几年来对新课改大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获良多。

一、化难为易,逐层击破

质疑就是觉悟的一个开端。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延伸便是从对问题思索开始的,其实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从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解决的一个过程。而在这样一个思维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和能力的实际情况,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将一个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划分为几个小问题,按照从简到难、逐步递进的规律,逐渐引导高中生去突破解决难题。

其实,高中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的文章都是跨年度较大的,而受其阅读水平和能力的相关限制,就算是十分优秀的文章也很难激起高中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更不要说探索课文中的思想内涵与事物间的相关联系了。譬如,鲁迅先生所著作的文章便是这样,一些作品冗长,文字比较晦涩,可是其中却散发着思想耀眼的光芒,在对鲁迅的作品进行教学时,便要求我们的教师应精心地设计课堂问题,方能实施有效的引导。如《祝福》这篇文章,它的篇幅比较长,其难点是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祥林嫂的命运与遭遇。因此,笔者便设计了以下问题: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问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对主人公的眼睛是如何描述的,总共描述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有何不同呢?想想主人公的眼睛为何会有如此的变化呢?请根据文中知识和历史背景,讲讲你对主人公命运与遭遇的相关理解。请同学们思考下,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有何深层次性的社会因素?在当时的旧中国时期,主人公的命运是不是有着代表性呢?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从主人公的眼睛入手,逐步深入,慢慢引导高中生从现象的思考进入到本质的思考,借助这点直接地进入到文章中的重难点,使高中生感受到了文章的深层次内涵。

二、绝处逢生,于无疑处生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而且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設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

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文中说:"马克思停止了思想。"这一短语学生都懂,都知道是说马克思去世了。看起来学生对此已无疑了,但我却于此处提出了疑问:对马克思的去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由于此问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且又有一定的新奇性和激励性.故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于是.笔者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价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人的形象。这样,学生对该文鲜明准确的语占特点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三、抓准时机,有效提问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高中生的作答形成了课堂提问的关键内容,语文教师的提问是课堂的主导,用问来导学;高中生将探索问题、处理问题以及回答问题当作是关键的学习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何时问,要如何来问是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全面考虑好的。特别是找准发问的一个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影响到整个堂课教学的连续性,影响到高中生解决问题的连续性,同时还影响到高中生语文思维的拓展性。可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怎样找对提问一个时机呢?其一是应该考虑到高中生正处于的一个心理现状,在高中生正处在对之前提问的思考或者是大部分的高中生正处在一个思维的活跃期的时候,这时就不适合进行发问,应该给高中生足够的思索空间。其二是应该考虑到高中生们进行作答的相关方式,有的同学的作答相对较慢,可有的同学作答起来就比较的快,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提问形式选择不同高中生进行追问、反问和直问等的形式。可是在提问的时机上应该注意,高中生回答的时机上也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做相关的控制,在一个问题问完以后,尽量不要让高中生马上对其问题进行回答,而应该给出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尤其是面对所有学生进行发问时,有的同学脑子转的快立即就大声地说了出来,这样就很容易会影响到别的同学的思考。同时,在提问的时机上也应该注意高中生们的接受能力,有的时候语文教师的一连提问,让高中生们云里来雾里去的一片茫然,以至于产生"冷场"的现象,如此一来,课堂效率必定要低下。

总而言之,增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主要在于不断研究课堂提问的手段。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拥有一颗好学上进的心,不断认真总结和创新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争创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l]陈红功.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新课程(中学),2010(7):132

[2]蔡莹.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8):257-258

作者:廖永明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防虫网用于设施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