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词汇科技论文

2022-04-16

摘要:对在华理工科学历留学生开设的科技汉语课,要重视词汇的教学。本文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角度,探讨了留学生科技汉语课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侧重点和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架好从通用汉语到专业学习中间的这座桥梁,使学生通过科技汉语的学习满足专业学习的汉语需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通用词汇科技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词汇科技论文 篇1: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英语教材及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初(1977年—1985年)大学英语三本典型教材的研究,发现教材的发展与教育背景和学生的水平紧密相关,对当时的大学英语教育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其时代局限性,当时的大学英语教材和其中蕴含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 改革开放初 大学英语教材 教学模式

一、引言

Brown认为,成功的教材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二要有利于教学法的贯彻。也就是说,教材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处于中枢地位,一头连接着教学大纲,另一头连接着教学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材的质量是影响外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材已经更新换代,教学模式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实际上,每一次教材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以往教材的经验基础上。回顾一下老教材,我们可以找到我国教材发展的脉络,从而为未来教材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初的大学英语教育背景

1977年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开始恢复发展。1980年8月,《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英语教学大纲(草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83年起,高考英语成绩计入总分,极大地调动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开放政策使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大纲的指导下,广大英语教师结合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学生基础差的情况,编写了适合当时的英语教材。其中,依据教育部1978年于湖南长沙召开的大学英语教材会议《关于编写零起点教材的决定》编写的《基础英语》(大连海运学院主编,1978年出版,共两册),对恢复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适应恢复高考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逐步提高的需要而编写的高起点《英语》教程(吴银庚教授、张彦斌主编,1980年出版,共四册),为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订提供了依据。这两部教材在全国各大高校选用最广。另外还有清华大学陆慈主编的《英语教程(理工科用)》(1981年出版,共四册)和复旦大学外文系主编的《英语(非英语专业用)》(1981年出版,共四册)(供文科使用)。由于1980年的大纲只规定了语法教学标准,因此各种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都以很大的篇幅来教授语法。

三、《基础英语》——零起点大学英语教学的铺路石

1.《基础英语》是为那些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的大学新生编写的。教材从字母和音标开始,而且注意选材的真实性。全书共分两册。第一册内容包括语音、基本语法和大约六百个工科通用词汇,为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资料提供初步的语言基础;第二册内容是为深入学习阅读专业英语书刊资料所必须掌握的一些疑难语法现象和大约四百个工科通用词汇,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基础英语》使用总说明中,编者提出的目的要求如下:

(1)能借助学过的语音规则和国际音标顺利而正确地拼读单词;

(2)能基本正确地区分意群,朗读课文;

(3)熟练地掌握所学单词,能汉英可译;能汉英互译所学短语(不包括阅读材料中的生词短语);

(4)正确地分析理解简单句、复合句和长难句;

(5)借助词典能独立翻译中等难易程度的英文科普和科技文章(限于无专业性困难者);在生词量不超过10个时,每小时翻译速度为1500个印刷符号。

3.本套教材中所体现的教学模式。

本套教材基本上以语法为纲,吸收了结构主义的成分,强调句型操练、翻译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科技文章的阅读,其它方面少有顾及。没有针对听力和口语的教学内容和练习。

以第二册第1课为例。课本建议6学时完成。生词0.5学时;语法句型2.5学时,本课学习动词的时态。后面有大量的语法练习。课文及练习2.5学时。课文学习Advances in Materials,引导学生从词语用法、语法结构、习惯用法等方面培养综合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文实质上是以课文为载体系统传授词语、语法结构等知识。阅读材料0.5学时。有三篇文章:A.Seeing is Believing B.Communication Outside the Earth C.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阅读材料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阅读文章的能力。本书的阅读材料是三篇和正课文题材相同、内容相近的文章组成,符合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原则,而且保证了一定的阅读量,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教材的编排符合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语法翻译理论认为:学习外语首先通过语法规则的详细分析;使用以母语翻译过的单词表进行翻译练习;句子被认为是语言教授和练习的基本单元;外语学习的目标是阅读文献或从外语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训练(Jack C.Richards and Theodore S.Rodgers)。语法翻译法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支配了欧洲外语教学。在今天世界有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修改变化后的语法翻译法。它为外语教学新方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符合我国当时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后的学生英语水平。在大纲修订后所编的教材乃至今天的教材和教学中仍然能看到语法翻译法的影子。例如《大学英语(精读)》侧重阅读中词汇、语法的分析和练习。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也是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继承发展传统的特点。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用很方便,只要教师掌握外语基本知识,就可以教外语了,这也符合了当时我国大学英语比较落后的教育状况。

四、《英语》——较高起点英语代表作

1.由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吴银庚主编的《英语》使用对象是已掌握700个左右英语单词和一定英语语法知识的入学新生,教学目标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并适当进行听、说、写的训练。本教材共分四册。试用单元教学作为本教材的编写形式。第一册和第二册每个单元有课文、词汇学习,结构学习,有指导的会话、听力训练和阅读材料。从第二册开始增设有指导的写作,第四册增设英译汉指导。

课文前两册以科普文体为主,宜于学生基础阶段的学习,以便较多地接触常用的普通词汇和半科技词汇,熟悉基本的语言结构,并利于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第三册和第四册以科技文体为主,以适应学生最终阅读科技文献的需要。

阅读材料:题材、词汇、语法力求配合课文。每个单元配2—3篇阅读材料。阅读材料(A)篇必读,有一定的教学要求;阅读材料(B)篇供自由阅读。

听力训练:主要培养耳听会意的能力。通过理解性练习检查学生的领会程度。

词汇学习:第一册安排动词和介词,以后三册增加词组、同义词对比和常用词缀等内容。

结构学习:相当于一般教材中的语法部分。以中学已学的语法知识为起点,重点讲解常用结构。

有指导的会话:内容从学校生活到科技对话。第一册到第三册安排一些口语习用句,第四册训练学生就某个科技题目作有准备的简单发言。

有指导的写作:第一册不单独列为项目,而是结合课文安排一项中译英练习,从而培养学生使用一些常用词组和写作一些句子的能力。从第三册开始列为项目,介绍科技英语的常用概念的表达法。第四册介绍科技文章摘要的一些写作特点,并进行初步的训练。

2.本套教材的教学模式。

(1)以阅读为主,同时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书课文和阅读材料的选择、词汇学习和结构学习的安排,都是围绕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而进行的,相当一部分练习也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和閱读技巧性而设计的。根据课文判断正误、回答问题、词汇填空和翻译句子等,这符合阅读教学法理论。阅读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在阅读过程中,有几个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包括词语识别、语法分析、语境知识。阅读时,各个层次的知识互相补充。练习的设计涉及背景词汇、主旨及隐含之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重要信息。

(2)注意培养语言的实践能力。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讲解力求简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这表明本教材在以语法翻译法为基础的同时,有时也运用了交际式教学法的某些做法。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有指导的会话部分。

交际法是一个多元理论的联合体,至今也没有一个能概括其内涵的定义。交际教学理论泛指1971年欧共体讨论单元—学分体系→意念—功能大纲→交际教学法的多种变体都用到的语言教学观点。撇开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现在来理解它的内容,主要是按学生需要取材,功能为经;教学交际化;学用结合;学到语篇,用得得体。从宏观上概括,其目的是学用一致,其途径是教学交际化。目前交际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避免只记一些死的语法、词汇,注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书中所体现的交际法仍主要保留在语法层面,对真正的交际原则和文化原则没有涉及。因此,本时期的交际法充其量是涉及语言知识层面。

我认为,语法翻译法和交际式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冲突,实际应用中它们是相互促进的。简明的语法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外语的单词拼写、语法结构、篇章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交际式教学做不到的。另外,授课时适当的母语可以打消学生在交际式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可以说语法翻译法在基础阶段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交际式教学法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能力提高。

本套教材中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在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订前编写的。但它所体现的目标和后来的大纲的教学目标非常贴合,或者可以说它为《大纲》的制订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依据。

五、文科教材的代表——《英语》

相对于理科教材,文科教材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要弱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有由王慧玲、李荫华等编写《英语》(非英语专业用)。本教材编于1980年,于1981年出版。到90年代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本套教材是为文科学生学习基础英语而编写的,旨在帮助学生学好语言、词汇和语法的基本功,注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兼顾听、说、译、写的能力。教材中每课的语法和词汇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练习也以此为中心,因此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虽然也兼顾了听、说能力,使用了交际法等其它教学模式,但内容很少。如第二册第一课用很小的篇幅介绍Asking the way,练习中设计练习“I’d like to...”句型操练。虽然很少,但也涉及口语训练。这也是符合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时代现状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教材的主编李荫华等是后来《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精读》的主编,因此,从该教材中课文、词汇、练习的编排中可以看到是和《英语》一脉相承的。这也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继承借鉴的传统。

六、本时期大学英语教材的主要问题

本时期的教材为那些从未学过英语或英语知识很少的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为我国的英语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利用语法翻译法讲授语法时概念清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快提高,翻译能力也得到了适当的培养。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1.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各套教材都把语法和翻译当成教学的中心,忽视对听、说、写的培养,学生得不到或得到很少的听说训练,口头交际能力缺失;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室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这样效率很高,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名词相连。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2.体裁、题材单一。理工科的教材的文章都是科普文章,没有记叙文体,更不用说诗歌、文学作品等了。这违背了教材编写要选择不同体裁、题材、语域的多样性原则,也很难选出有代表性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章。同时文章缺少趣味性,忽视了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的原则,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3.忽略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各大主要教材中没有一处涉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也缺乏其它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学生后续学习中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七、结语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大学英语教材还有很多问题,基本上以语法为纲,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阅读,其它方面少有顾及。但是它们为我们后来的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经验。同时,目前外语教学界应该对国内、国外教材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发扬优点,从而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大连海运学院英语教研室.基础英语(共两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2]吴银庚等.英语(共四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复旦大学外语系.英语(试用本)(非英语专业用)(共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Brown,J.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Heinle Publishers,1995.

[5]Jack C.Richard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作者:张桂军

通用词汇科技论文 篇2:

留学生科技汉语课的词汇教学

摘 要: 对在华理工科学历留学生开设的科技汉语课,要重视词汇的教学。本文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角度,探讨了留学生科技汉语课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侧重点和教学方法。以期能够架好从通用汉语到专业学习中间的这座桥梁,使学生通过科技汉语的学习满足专业学习的汉语需要。

关键词: 科技汉语 词汇教学 教学方法

引言

科技汉语教学,属于“特殊目的语言教学”或称“专门用途语言教学”(special purpose language teaching)(Peter Strevens,1977)。Strevens认为,特殊目的语言教学的教学内容完全由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决定。那么,对于在中国的理工科学历留学生来说,他们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中国完成学业,其中包括学习数理化以及理工科专业的课程。为了帮助他们扫清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障碍,科技汉语课应运而生。在学生入系前为期一年的汉语预备学习后期或者学生入系初期,科技汉语课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业课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汉语课只是扫清学生语言上的障碍,而非专业知识上的“扫盲”。

科技汉语教学与通用汉语教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方面,科技汉语教学应该在通用汉语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扎实的汉语基础是很难学习科技汉语的;另一方面,科技汉语又具有独特的语体特点,包括篇章结构的特点、句子的特点和词汇的特点等。这种科技文体区别于普通日常语言的特点,正是学生需要在科技汉语课中学习的,而其中词汇的特点以及词汇本身是教学中的基础和重点。

一、科技汉语课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零起点的学历留学生入系前学习汉语时间一般只有一年,从最基本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学起。通过一年通用汉语的学习,他们能掌握适应日常生活的汉语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些汉语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汉语需要。专业学习中的科技文体不同于通用文体,而这种不同主要就体现在科技文体中使用的科技词汇(杜厚文,1981),这也是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难点。根据笔者此前对已经入系的30名学历留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看不懂专业词汇的占93.3%,在列举的各类困难中占的比例最高,且远高于其他困难因素①(代睿,2011)。所以,有必要在汉语预备教育阶段开设科技汉语课,并在科技汉语课上重视科技词汇的教学。

二、科技文体词汇教学的侧重

笔者曾对科技文体中所包含的词汇进行过研究分类。通过对真实科技文体的考察,把其中的词汇分为五类:普通词、书面专用词、科技通用词、科技基础词和科技术语,并对各类词出现的比例及频率作了分析(代睿,2012)。各类词定义及举例如下:

普通词虽然在各种文体中的数量大,但在科技汉语的教学中,不能以普通词为重点,那样就偏离了科技汉语的教学目标,普通词是通用汉语的教学范围。而且,学生在学习科技汉语时,是要以掌握一定量的普通词汇和基本语法为前提的。

在教学中,科技术语也不需耗费太多时间精力。一方面科技术语长且难,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科技术语专业性强,需要的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通过大量接触和反复刺激自然习得,不需要的学生也无需了解不相关的高深词汇。再者,科技术语一般词义单一,学生借助词典或生词表就可迅速获得词义,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

科技文体作为书面文体的一种,经常大量使用文言词和虚词,而这类词在学生入系前的通用汉语学习中是很少涉及的,所以需要在科技汉语课中重点讲解。

科技通用词和科技基础词,相较于普通词具有科技性,相较于科技术语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这样的特点使它们成为科技汉语教学中的重点词汇。它们的科技性意味着在通用汉语学习中,学生很少会接触到这类词汇,需要在科技汉语课上学习掌握。它们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意味着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不论是何专业的学生,都会经常看见它们的身影。比如“式”作为科技通用词,可以在数理化等各专业出现。再如科技基础词中的“力”、“率”、“度”等,可以作为词根,衍生出大量其他词汇。学好科技基础词能为学生日后习得科技术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两类词也是科技汉语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科技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应是书面专用词、科技通用词和科技基础词。一方面,这些词是除了普通词以外,理解科技文章的基础和关键。另一方面,这些词在通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中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需要通过专门的汉语课程重点讲授。

三、科技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一)书面专用词、科技通用词和科技基础词的教学方法

书面专用词的总量不大,在每篇课文中都会出现,同一个词的复现率很高。很多在通用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如“则”与“就”,“若”与“如果”,“此”与“这个”。教师应该注意在每一次遇到时都提示学生书面专用词的出现及意义,这样学生对这类词的印象逐渐加深,最后达到学生看到一个词就能自然反映出其意义的效果。另外,书面专用词结构用法比较固定。通常两两搭配形成固定的表达格式,如:若……则……以……为……由……可……等。教师可通过大量例句使学生形成语感。

科技通用词整体数量不多,易于掌握,教学时要注意在具体语境中教学。因为其通用性,可以对一个词在不同学科中的使用给出例子。如讲解“公式”可以分别举出数学、物理、化学中的不同类型的公式;讲解“定义”,也可以以不同学科的定义为例子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任何学科中遇到这个词都可以应付自如。

科技基础词多为名词,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实物等直观地解释。例如几何中的“……线”“……形”“……体”“……度”等就可以通过图形来体现。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词根的学习,如率、力、度、能、体、形等,可以提高猜词能力,增加词汇量。科技基础词不仅通用于科技领域,而且在非科技领域也大量借用。比如,“力”学生可能在通用汉语中学过其为“力量”的意思,但是在科技文体中又有了科技意义。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科技文体中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借助其通用意义来使学生掌握其科技意义。由于学习科技汉语的目的就是使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具有近似于中国学生高中阶段的专业知识的汉语表达,所以教师最好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科技词汇,即科技基础词,以减少学生在日后专业学习中的困难。

另外,由于很多科技术语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黏合而成的(郭德荫,1986),如:“化学反应速率”、“线性函数”、“动量守恒定律”等,这些词组逐渐词汇化。这些组成科技术语的词很多是科技基础词或科技通用词。所以,在教学时,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词中的组成成分理解词汇,另一方面也要要求学生把这类词汇作为一个整体记忆。

(二)其他词汇教学注意事项

1.注意固定结构。在科技文体中,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同一学科中的同一语境下,使用的词汇相对固定,如数学中通过已经知道的条件计算出未知的结果,要用到“已知……求……”这样的结构;在化学中,介绍物质的成分要用到“由……组成/构成”。教师最好多给出几个例句,使学生对这种固定的用法有一个深刻直观的印象。

2.注意词的用法。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教师除了要讲解词语的意义,还要讲解词语的用法。如学习了“倍”,就要告诉学生“倍”的用法,“比……多两倍”,“是……的两倍”,以及不同用法的区别。学习“正比”、“反比”,还要告诉学生用法“与……成正比”、“A和B是反比关系”等搭配。

3.注意符号的读法。在科技文体中还有很多专业符号,它们的写法世界通用,但有一些的读法各语言却不相同,比如“=,+,(),→”等等,在科技汉语教学中,这些基础常用的符号的读法也应该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扫去学生在听专业课时的符号输入障碍。

四、结语

理工科学历留学生预备汉语阶段的科技汉语的教学起着连接普通汉语和专业汉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科技汉语的词汇教学上,既不能只教授普通汉语的词汇,也不能一下子就教授生涩的专业术语。结合科技汉语的特点和学习的目的,注重书面专用词、科技通用词和科技基础词的教学,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各类词的特点,有意识地探索适合各自的教学方法。同时对词的固定结构和搭配用法予以重视。

注释:

①其他困难因素包括:明白词义却不明白句义、看不懂老师的板书、听不懂老师的话、不会用汉语写本专业的作业论文、本身的专业基础知识不足等。

参考文献:

[1]代睿.理工科学历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1,(2).

[2]代睿.学历留学生初级科技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研究[A].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杜厚文.汉语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2).

[4]郭德荫.科技汉语词汇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

[5]刘尚荣.现代汉语科技语体书面语块研究[J].语文学刊,2010,(10).

[6]Peter Strevens. Special-Purpose Language Learning: A Perspective [J].Language Teaching,1977,(10).

作者:代睿

通用词汇科技论文 篇3:

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选词问题

摘 要: 借鉴ESP理论,汉语科技语体所含词汇可分为四类,即汉语基本词语、书面通用词语、半科技词语和科技词语。编写预科留学生科技汉语教材,选词重点应该是书面通用词语和半科技词语。这样有利于提高教材的针对性,有利于突出科技汉语教材的特色。

关键词: 科技汉语教材编写 半科技汉语 词语选择

随着来华接受专业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他们就读的专业也日益广泛,除文史、经济、管理、中医专业外,就读理工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①。进入中国大学理工专业学习的留学生在学习上常常面临巨大困难,究其原因,既有专业基础知识的欠缺,又有专业汉语水平的不足。因此,编写专用科技汉语教材,帮助理工类留学生快速提高专业汉语水平就显得非常必要。教育部于2009年3月13日发布《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教外来[2009]20号)》。《通知》表明,教育部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本科新生在进入(理工农医)专业学习前开展为期1年的预科强化教育。因此,专用科技汉语教材的编写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出版的科技汉语教材数量有限②,其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是专业汉语与普通汉语相结合,有的偏重科普知识,而真正能满足理工类留学生入系学习所急需的科技汉语教材可以说还是空白。

科技汉语教材编写涉及对象分析、目标分析、整体设计、功能项目的确定等诸多问题,其中词语的选取原则和范围就是个基础性问题。本文借鉴ESP理论,结合科技汉语的特点,探讨编写科技汉语教材的选词问题。

一、ESP理论与科技汉语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界,上世纪70年代末受功能法教学理论的影响,产生了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用英语的教学法。[1]经过30多年的实践,随着理论建设的不断加强,各类ESP课程迅猛发展,使得ESP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与EGP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并驾齐驱的两大教学内容之一。[2]科技英语EST是ESP的一个下位分支。在国内,上世纪80代初外语教学界开始了科技英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根据斯特瑞文思(Strevens)的观点,专用英语课程,其目的和内容基本不是或者完全不是由普通教育标准(把英语作为学校教育科目)来决定的,而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性、实践性的要求来决定的。哈勤森(Hutchinson)和瓦特斯(Waters)也说:“ESP必须被视为一个途径、手段,而不是产品,确切地说,它是基于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一个通向语言学习的途径。”[3]

归纳起来,ESP教学有如下特点:1.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不是为语言目的而学习语言,而是要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2.教学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needs analysis)之上,把教学效果和效益作为首要原则。3.教学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专业领域的英语,并在专业领域熟练运用。[4]

科技汉语从本质上说,跟商务汉语、中医汉语、旅游汉语等一样,属于专用汉语范畴,它与普通汉语的关系,也正如科技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关系一样。因此,ESP教学理论对于科技汉语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编写科技汉语教材,最主要目的是培养预科留学生进入理工类专业学习所需的最基本的汉语知识和能力。那么科技汉语教材应选择哪些词语作为教学重点呢?根据ESP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和语体分析(genre analysis)的方法,[5]我们主要针对数理化教材进行分析,分析这类科技语体的词汇构成情况,作为编写科技汉语教材选取词语的基本依据。

二、汉语科技语体中词语的层次分析

普通词汇学理论把一种语言的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是核心,一般词汇是外围成员。科技语体所含词汇自然也可以作这样分析,但是考虑到编写教材的特殊需要,我们对词汇的分析采用另外的办法。依据使用领域,我们把汉语科技语体所包含的词语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类别。

1.汉语基本词语,就是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的最基本的汉语词语。它们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是各个领域用汉语进行交流所必不可少的词语。例如:它、我们、这、那、是、的、有、通常、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大小、情况,等等。

2.书面通用词语,指通用于各种书面语体而一般不用于口语的词语。它们书面语色彩明显,多为文言词,具有典雅简约的特点。例如:且、若、则、应、设、该、可、勿、而、虽、但、所、为、如、沿、反之、亦然、不得,等等。这些词语既不同于口语词和通用词,又不反映科技概念。

3.半科技词语,指通用于各种科技语体、反映一般科技概念的常用词语。例如:物质、体积、系数、垂直、竖直、圆周、半径、边长、溶液、液体、固体、试剂、倾角、斜面、压力、直线、匀速、数值、公式、定理、定律等等。它们属于书面词语,但使用范围一般限于科技领域,与书面通用词语不同;它们一般只含有理性意义,而不含感情色彩;它们反映科技概念,但又不是专门的科技术语。

4.科技词语,指专业科技术语。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动能、势能、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三定律、化合价、速率、抛物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不等式等。科技词语反映科技专用概念,具有形式长短不一、含义单一明确、使用领域狭窄、自成体系等特点。

上述四类词语如果以汉语词汇整体为参照系,它们所处的位置大致如下:基本词语处于汉语词汇系统的核心,书面通用词语处于汉语词汇的次核心,半科技词语又在书面通用词语的外围,科技词语处于最外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样的分类具有相对性。有的词语属于半科技词语还是科技词语可能不好判断,有的科技词语甚至可能同时又是普通词语。因为,词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专业词语可能跨领域引申使用,从而引起性质的变化,例如“能量”本是物理学术语,但通过引申使用,现在已变成普通词语。但是,作为整体的类,四者的区别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基本明确的。

三、科技汉语教材词语选择的重点

科技汉语教材是专用语言教材,它既不同于普通语言教材、科普语言教材,又不同于专业知识教材。编写科技汉语教材,选择词语的理想范围应该是数理化各科教材所共有的除去汉语基本词语所剩下的那些最基本的词语,确切地说,就是书面通用词语和半科技词语。

科技汉语教材不可避免地要包含汉语基本词语,但是汉语基本词语不具有科技汉语的特点,它们应该是普通汉语词汇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科技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科技词语(术语)也不是科技汉语教材选词的重点,因为,科技词语的专业性强,不同专业的专业科技词语加在一起数量庞大,科技汉语教材作为准专业汉语教材不可能囊括各个专业的专用词语。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学科专业词语的需要差别很大,作为预科阶段教材,如果选词太过专业,必然会造成个别专业的词语只适合部分学生的需要,而大部分其他专业的词语不适合大部分学生需要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科技词语,词义单一,用法简单,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学掌握,所以科技汉语教材也没有必要把专业性很强的科技词语作为重点。

我们之所以主张把选词重点放在书面通用词语和半科技词语,还有以下原因。首先,书面通用词语,多带有文言色彩,口语中很少用到,这些词语在HSK常用词汇表中,很多属于丙级、丁级词汇,例如因(丁)、故(丁)、如此(丙)、设(丙)、端(丙)等;有部分属于乙级词汇,例如若、则、即、合、含等。这些词语,普通汉语的初级教材基本不会涉及,要到中高级教材才逐步分散出现。预科学生在短短一年的学习时间里,如果只学习普通汉语教材,基本不会学到这些词语。所以,科技汉语教材就必须集中选取这类词语,使学生提前习得。其次,半科技词语在理工类教材中分布广泛,是构成科技语体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读懂理工类专业教材,首先须掌握这些半专业性的常用词语,这些词语在HSK常用词汇表中要么属于较高的丙、丁级别,要么根本不在常用词汇表中。所以,科技汉语教材,重点选择这类词语,既能满足理工类预科学生的最迫切的实际需要,又能体现出科技汉语教材与其他教材在选词上的差别。

如何具体确定选词范围,主要有两方面依据。一方面,依据对汉语科技语体所包含词汇的定量研究结果——应该对汉语数理化教材(初中、高中、大学一年级)的词汇进行全面的频率统计,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技词汇大纲。另一方面,依据编写科技汉语教材所设定的教学时限及篇幅。科技词汇大纲的制定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为科技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教材编写中的选词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注释:

①据《中国教育年鉴》(2009)公布数据,2008年全国438所高等学校接受学历教育来华留学生,总数80,005名,比2007年增加了11,792名,同比增加了17.29%。2008年度,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本科生4009名,比2007年增加42.62%;预计2010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将由2008年的13516人,增加到20000人。

②主要有《科技汉语教程》系列(杜厚文主编,华语教学出版社,1987),《科技汉语教程》系列(郑玉等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科技汉语》(阿拉江等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科技汉语高级阅读教程》(安然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科普汉语阅读》(王碧霞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姜治文,文军.论ESP百科词典的编纂[J].外国语,1997,(6).

[3]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张建文.ESP教学及ESP教师培训[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5]林愉.理工科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定位与思考[J].外语界,2000,(4).

作者:韩志刚 董 杰

上一篇:银行业务创新论文下一篇:卫生监督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