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动画专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需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文章通过对北京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及北京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总结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适切性,进一步提出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若干思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三本院校动画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三本院校动画专业论文 篇1:

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施行,高职教育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专业设置过多、过细、过杂,重点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调整调研不充分,专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因此,必须缩减专业、突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重构并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王志伟(1972-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不仅面临外部经济变革的洗礼,也深受所培养的人才在企业接受程度不高的窘境困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教育類型与发展方向,也为高职院校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高职院校共有1418所,在校生规模超千万,这些院校基本来源于两类学校:一是由原各部委下属的省、部属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升格而成,这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来源;二是由原大专院校转型而来的高职院校,这在高职院校来源中处于次要地位。这些院校大多数原来直属于各部委、厅局,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其最强专业往往与以往中专校时所主办的专业或所属的行业领域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基本能传承历史、突出重点,同时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交叉开设专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一些专业建设成本较小的商科、文科和工科专业。这些院校既有工科类院校,也有商科、农科、文科、医科等类别的院校,它们在原来的行业领域都有较长时间办学经验与教学资源的积累,因此,部分与原有领域相关的专业成为院校的重点专业。由于这些院校在升格或转型后适逢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时期,而且当时规模的大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否评上国家示范院校以及国家骨干院校,因此,扩大招生规模成为当时各类职业院校的头等大事。而要扩大招生规模,就要增加专业种类,于是一些工科类院校开设了大量的商科专业,一些商科类院校则开始进行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甚至一些农科、文科、医科类院校也开始兼并其他类别的中专、技校,从而设置相应的工科类、商科类专业。此外,由于商科类(如市场营销专业)、文科类(如文秘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而当时国内市场对此需求量较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好,从而使这些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标配。

2.专业建设从摆脱本科学科体系的束缚向探索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学徒制办学转化,形成了校企共建专业的初步路径。早期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容易成为各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简缩版,这一方面由于升格后的高职院校还没有高职专业办学经验,或者转型后的高职院校还沿用自己以往作为本科简缩版的专业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因为当时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紧缺,既没有专门针对高职专业的教学标准,也没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案例、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因此先将本科所用的教学资源借来进行简缩后使用是当时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相继建设和完成,高职院校基本已经形成了高职专业自身建设和完善的路径,并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引导以及服务当地企业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纷纷依托合作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培养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成果。

3.与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等相关的专业成为各类高职院校新开专业的热点。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因“互联网+”的介入而呈现一系列新模式、新理念、新业态,尤其是5G网络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和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甚至能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即将走入百姓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如2015年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推进了信息技术、互联网络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各类企业“融网”程度的加深,对各类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凡有基础的高职院校纷纷新开了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营销、移动商务、大数据应用技术等与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线上销售领域相关的专业,以便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4.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共识,校企合作的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形态。高职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而如何更好地为地方行业企业服务,成为各类高职院校的一个永恒课题。各类院校在专业调研与建设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国家提出的“就业导向”目标,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共建专业按其合作由浅到深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将相关专业的企业实习基地内的企业技能人员或管理专家聘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然后邀请其参与专业建设研讨会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讨论会,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此模式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对于专业建设有一定作用。一般企业专家仅能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一些要求,不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只涉及部分课程或教学内容的调整。二是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专业与企业通过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以为班级冠名的方式建立订单班合作关系,企业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供少量由企业人员进行教学的订制化课程,但一般不会对原人才培养方案作大的修改,只是增加一些课程,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与要求的理解。三是企业依托现代学徒制或企业新型学徒制全面介入专业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徒制学生的招收、课程体系的重构以及学徒培训、学徒跟岗实习、学徒顶岗实习等的安排,都由企业与院校共同商订完成,有时院校还会与职教集团内同行业的多个中小企业开展“一专业对多企业”的学徒制培养尝试,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与无锡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牵头的五家电商企业开展的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当然,有的企业也会利用本企业内多岗位的需求与院校开展“一企业对多专业”的学徒制培养尝试,如海澜集团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开展的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也有院校与企业尝试探索更灵活的学徒制模式,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海澜集团一起尝试通过企业课程置换校内课程来组织虚拟学徒班以及学徒小组,从而进行学徒培养。四是企业或职教集团内企业在与院校进行学徒制合作的基础上组团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在与院校共建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开展订单培养或学徒制人才培养。同时,在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从而使行业企业更加深入地介入二级学院所有或大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程。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建设领域的探索、改革、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可否认,针对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素质与能力跨界、融合、协同、集成等方面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各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专业特色不鲜明。以工科见长的职业院校大量开设商科专业,以商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又大量开设工科专业,以农科、文科见长的职业院校也大量开设工科与商科专业,职业院校间交叉开设各类专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专业开设面广所带来的师资、教学资源配备要求大大挤占了原本应重点发展的专业或专业领域的资源配置空间,同时也分散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精力,这主要因为因扩招而增开的不属于院校自身传统强项的其他类专业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办得起来、办得像样,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了强势专业不强、弱势专业更弱的现象。从麦可思公司近年来为职业院校所做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一些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示范专业、骨干专业的毕业生分析结果并没有与普通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分析结果拉开较大差距,一些核心指标最多仅有两三个百分点的差异,并没有达到5~10个百分点的明显差距。由此可见,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导致强势专业并未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使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不鲜明。

2.各类高职院校专业开设过多、过杂,专业分类过细,无法实现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跨界、融合、协同、集成等要求。目前学生人数在万人以上的职业院校,其校内专业大体为30~45个;学生人数在2万人以上的职业院校校内专业更多,有的甚至多达60~70个。专业设置过多、过杂以及专业分类过细,导致专业之间的界限模糊。例如,对于市场营销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有的职业院校就将市场营销当作连锁经营管理来办,聚焦于门店销售与管理;再如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专业,移动商务实际上包含在电子商务之内,这两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十分不清晰。专业设置过多、过杂以及专业分类过细,会导致不同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素质、能力、技能相差不大甚至没有差别。同时,当前市场上的许多行业企业对学生所学专业往往没有特殊要求,不少企业到学校招聘时往往笼统地写上管理类、机电类、信息类、电商类毕业生即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当前的专业设置情况并不符合行业企业要求。虽然目前也有不少职业院校正在做缩减专业、聚焦重点的工作,但这关涉师资的重新调配、转岗以及教学资源的重新配置等问题,阻力重重,成效不大。

3.各类职业院校在与企业、职教集团合作共建专业的合作程度深浅不一,企业与职教集团发挥的作用也参差不齐。上文已提到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共建专业按其合作由浅到深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但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还仅限于前三个层次,大部分院校主要集中于第一、二层次,试点第三层次学徒制的高职院校目前也仅为410所(教育部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三批试点,第一批100所、第二批154所、第三批156所),不到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1/3,尤其是试点院校中还有不少院校正在努力建立“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织教学与评价考核、共同做好学生的管理、共同做好双师、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习与就业工作,企业落实学徒在学徒期的工龄计算、奖助学金发放、工龄工资补发、学徒期社保缴纳,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些做得还不尽如人意。当然,也有少量院校正在开展第四层次的探索,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众泰汽车学院,但总体来说,企业或职教集团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建设与改革的成效还不明显,有待加强。另外,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主办或参与了各类职教集团,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类职教集团发挥的作用却非常有限,大部分仅提供一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没有在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的制订、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1+X”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与认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各类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缺乏充分调研,从而导致专业调整与修订缺乏数据支撑。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往往没有进行市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的充分调研,从而导致后续工作缺乏有力依据。高职院校开设新的专业前往往会做比较详尽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将来对应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核心技能有哪些等问题后,才会申报开设新的专业,但也不排除有些院校开设新专业的目标只是为了追逐市场热点,未进行详细论证,或只是为了完成主持或参与某项国家级项目建设而倒逼开设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因此,由于这两个原因而开设新专业就十分草率。另外,高職院校已开设的专业也会因为市场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采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3年一次大调整、1年一次小修订的方式来调整专业方向和修订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方向的调整应根据当地经济领域、行业与企业就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进行有机调整,因此必须有充分的市场、行业、企业调研数据来予以支撑。目前各类高职院校虽然也规定要有调研数据,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部分由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通过网上收集、汇总资料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展开调研,因此3年一次的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修订往往显得底气不足,大多数根据领导想法来完成。每年一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小修订,本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调研数据、企业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以及职业能力与技能的新变化来调整所开设的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但由于各类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调研(虽然不少院校委托麦可思公司进行人才培养调查,并出具相应的“???学院麦可思报告”,但此调研是针对全校而非针对某一专业,虽会涉及专业但提供的数据非常有限),主持修订的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因工作繁忙也不会很好地去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小程度修订往往也流于形式。

三、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问题的对策

做好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是各类高职院校有效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抓手。虽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还存在上述棘手问题,但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逐步落实,各类高职院校也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聚焦重点专业,在削减薄弱专业的同时,归并相近专业,依托与企业或职教集团的合作灵活开设专业方向。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总体要求与目标”的规定,在今后5~10年,我国职业教育将“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发展的重点聚焦于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如商科强的院校应重点发展商科专业;工科强的院校应重点发展工科专业,农科强的院校应重点发展农科专业等。对于院校内因过往规模扩张而开设的其他非重点专业、弱势专业应逐步削减,对人员进行转岗和分流。其实,高职院校的“强”并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专业的多少,而在于其培养人才的成效有多高、专业内有无引领国内乃至国际技术或技能前沿的技术能手与工匠,因此,重点发展强势专业或专业群,能将资源用在“刀刃”上,做出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同时,与重点发展专业或专业群相关的专业可以与重点发展专业进行有效归并,并根据此归并专业与企业或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情况,将其开设成重点专业的专业方向或专业群内子专业(或专业群核心专业的专业方向),从而在减少专业数量的同时,保证专业面向市场、行业、企业的变化灵活设置。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商科专业较强,其商学院共有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与营销、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等专业,可以归并为五个主干专业,即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并根据原专业与企业或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情况开设多个专业方向,由原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专业归并成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内设的专业方向可有“餐饮连锁企业管理”“零售连锁企业管理”“药品制造企业管理”“物流仓储企业管理”等方向,这个专业方向可根据合作行业、企业的变化灵活变动。同样,由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归并成的国际商务专业可内设“跨境英语客服”“跨境电子商务”“工业产品对外贸易”“消费品对外贸易”等方向;由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专业归并成的电子商务专业可内设“??品牌网店经营”“??网商平台经营”“移动微商经营”等方向;由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归并成的市场营销专业可内设“服装营销”“珠宝营销”“生鲜产品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等方向;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则可内设“网商平台数据分析与应用”“大型品牌网店数据分析与应用”“零售连锁企业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方向。在归并的主干专业内设方向时一定要注意与合作的行业企业挂钩,不能为了设方向而设方向,只有与某行业企业合作,才可设与这一行业企业相关的专业方向。当然,在实践中也可以采用专业群的方式,如上述的四大主干专业可设四个专业群。不过,此专业群内的专业不必沿用原专业名称,可以根据合作的行业企业进行一定的变化以突出行业特点,具体名称可参考上述所论及的专业方向。通过这种方式来设置专业,一方面可以减少专业类目,另一方面可以突出重点,并结合产教融合中产业的发展情况来推进专业的灵活调整,这与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也是不矛盾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九条指出“健全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强化地方引导本区域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职责,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次专业……”要求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地设置专业,因此,高职院校依此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改革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

2.高职院校应缩减专业数量、突出重点,通过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并融入1+X技能证书考核内容。院校在缩减专业数量、突出重点建设方向的基础上,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或企业新型学徒制融入专业建设,并将“1+X”技能证书考核内容内化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前文中提到,校企合作按其深浅可分为四个层次,但目前各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进入第三、四层次的还不多。教育部已于2019年6月4日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要求各类高職院校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学徒制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以及专业方向的调整。只有利用学徒制才能让行业企业有效地介入人才培养,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专业就业岗位和职业岗位素质、能力与技能要求。如果与专业合作的行业、企业本身就参与“1+X”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颁发、认证等工作,则在参与学徒培养的过程中就能将考证的内容、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从而实现相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如果高职院校与职教集团内的行业企业或与非集团内的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能深入到第四个层次,则企业与院校共同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二级院系或专业,形成混合所有的专业办学模式,从而为学徒制的深入推进提供条件和保障。当然,随着合作进一步深入,校企双方可先采用合伙企业形式中的有限合伙企业制度来确立这种混合所有形式,然后再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资相关规定的修订和完善来选择更合适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如将来可以采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办学可以将专业建设与调整完全嵌入行业企业发展进程中,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从而消除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3.高职院校应在现行专业调研基础上完善各类调研信息,建立人才培养成效反馈机制,为专业方向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各类高职院校除了应继续委托第三方——麦可思公司开展全校性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研外,还应设计好专业调研问卷,选择所属专业领域有代表性的企业(包括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也应包含行业内的中小企业)真正开展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市场发展态势和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同时,专业应充分利用所合作的行业、企业、职教集团,选择专业目标岗位的现有员工及其上一层的管理者开展专题座谈,利用座谈会了解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要的信息与数据。此外,各类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专业每届毕业生毕业前应由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组织25~30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上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及与毕业生的实习工作之间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二是从每届毕业生中确定15名学生作为长期考察对象,要求班主任与这些学生建立长期联系,毕业2年后由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通过班主任与这些学生做一次书面调研或座谈,毕业5年后再做一次,毕业10年时最后做一次,平时则由班主任反馈其每年的发展情况。对专业毕业生的长期追踪调研有利于了解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专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从而有利于提高专业的社会声誉。最后,各类高职院校在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还不能忽略专业在校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大二、大三(尚未参加实习的学生)年级学生对专业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看法,以此作为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

4.高职院校应在重视企业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注重吸纳与专业、就业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发挥其应有作用。各类高职院校应重视行业、企业专业带头人的聘任,必要时应吸纳学校当地社区负责人、工业园区负责人及其内的相关企业负责人(非合作企业)、熟悉专业领域的家长以及所在地本科院校内的专家,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作用。各类高职院校一般都会为每个专业设置1名校内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同时,不少院校还会为专业设置1名校外专业带头人。笔者认为,如果该名校外专业带头人是学校的产业教授或业内著名技能高手,同时又是该专业稳定的兼职教师,则该专业可以设其为专业带头人。校内专业带头人可不用再设,平时由教研室主任与其协调开展专业建设即可,这样就能在專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地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一定要发挥好企业专业带头人的作用。有些企业专业带头人可能因为不熟悉教学规律,所提意见无法直接体现到课程或课程体系中,对此,可以将其理念、思路合理融入课程,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或课程体系来加以实现。尤其在专业方向、就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院校一定要多听企业专业带头人的意见。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为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和企业服务,这关涉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在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时应吸纳当地社区负责人、工业园区内负责人及其内的相关企业负责人(非合作企业)、熟悉专业领域的家长以及所在地本科院校内的专家,通过统一召集开会或上门走访的方式,了解其对专业及专业方向、就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看法,以此作为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考。

四、结论

高职院校在完善和改进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认识自身专业设置过多、过杂、过细,重点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调整前的调研不充分以及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等问题,还必须考虑院校的传承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高职院校只有凝聚资源、聚焦重点、做出亮点,利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前期调研工作,重视、重构、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将专业办出特色、形成优势。

[参考文献]

[1]袁潇,高松.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1):76-81.

[2]朱强,卢晓春,高月勤.高职专业设置与布局三重判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8(8):41-44.

[3]王志伟.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39-45.

[4]陈淑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维度评价模式的拓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2019-09-2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me=1017102791.nh&v=MDQ4ODd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T2VaZVJwRnlqblViN1BWRjI2R2JLNEhOYkZycEViUElSOGVYMUx1eFk=.

作者:王志伟

三本院校动画专业论文 篇2:

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需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文章通过对北京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及北京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总结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适切性,进一步提出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北京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李雯(1982- ),女,陕西汉中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职业教育与人文北京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北京 100102)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产业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加强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多年,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结构,但仍有必要对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思考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途径。

一、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2005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0所,专业点总数650个。2011年,北京市高职院校增加到25所,另外还有21所本科院校开设高职专业,当年招生的专业点总数589个。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涉及18个专业大类,除了公安大类没有招生专业点以外,其他各大类专业皆有招生。从专业结构来看,门类比较齐全,专业种数共有193个,专业点数共有589个。二级专业数、专业种数以及专业点数在不同大类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同大类的专业招生人数差异也较为明显。

如表1所示,从专业招生人数来看,排在前列的专业大类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文化教育、制造、土建、公共事业、旅游。从专业布点数来看,排在前列的专业大类是财经、电子信息、艺术传媒设计、文化教育、制造、土建、旅游和公共事业。整体上看,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比较集中于财经、电子信息、艺术传媒设计和文化教育这几个专业大类。水利、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环保气象与安全这几大类专业,招生人数和专业布点数都非常少,均不足1%。

二、北京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北京三次产业都获得了很大发展,创造出的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同时,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排序,第一、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本已占有明显优势的第三产业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表2显示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来看,北京第一产业实现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规模逐步缩小,农业科技含量增大,强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有效控制资源型行业发展,明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且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其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三次产业中呈现出明显的主体地位。当前服务业占主导的格局已经总体确立,2010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70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而且以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信息服务、旅游、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基本达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半数。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北京将深度推进产业升级,“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优化一产即要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强二产即要提升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重点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做大三产即要加快服务业调整升级,促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北京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70%,文化创意产业占服务业15%,率先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

三、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分析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上基本相符。如表3所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从2011年专业设置和招生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和专业点数最少,招生人数仅占1.35%,专业点数仅占1.70%。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例为14.63%,专业点数比例为16.64%。第三产业的专业发展占绝对优势,招生人数比例为84.02%,专业点数比例为81.66%。专业结构和北京三次产业结构表现出大体一致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相符。但从比例来看,第三产业的专业规模发展超前,而第二产业专业所占比例偏小,制造业涵盖的产业面偏窄(见表3)。

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数据显示,2009~2011年,北京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现有专业结构基本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大体形成了专业与产业的动态均衡格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覆盖面和区域经济相关性较好,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和艺术传媒这几大类的专业种类较全,布点较多。高职院校主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进行专业结构调整。2010年,新增专业31个,撤销专业6个,有针对北京地区老龄化社会趋势而增加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等专业。2012年,新增专业43个,撤销专业3个,有针对北京功能、总部经济特点而增加开设的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有针对北京市幼儿园数量调整以及早教产业兴盛而增加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等。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具体契合度有待提高。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情况来看,招生人数和专业点数都与产业结构表现出大体一致性,但是具体到各个专业,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如北京汽车产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多来自于各个院校开设的汽车类专业,属于制造大类,开设的专业种类主要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领域,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于汽车产业链上的生产、服务、支持行业。专业结构中缺乏产业所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整合工程技术、营销、采购、运营、金融、维修等多个环节不同领域的融合专业。生物医药产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多属于生化与药品大类和医药卫生大类。国家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生化与药品专业大类包括23个专业,医药卫生大类包括27个专业,而2011年北京高职招生中生化与药品大类的专业只有5个,医药卫生大类的专业只有7个,并且绝大多数招生人数集中在护理专业。专业结构现状难以满足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现实规模和发展趋势的需要。

3.专业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院校对于投入少、教学成本低、社会需求热的专业比较热衷,常常会一哄而起争办。如计算机类专业、财经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院校多,招生数和专业布点数都表现出明显集中趋势。专业布点数最多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点23个,在所统计的46所有高职招生计划的院校中,一半院校开设此专业,如表4所示。此类专业增长过快,对院校而言专业重复设置,趋同现象普遍存在,对市场而言容易造成需求饱和。

有些市场预期需求量大,专业设置超前力度较小,专业规模不足;有的产业所需专业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4.专业管理混乱。专业设置在管理方面存在混乱,一些专业内涵相同,但专业名称却不相同;还有一些专业命名相同,但专业内涵却相差很大。一些热门专业名称后加注多个专业方向,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不同院校标注出十几种专业方向,有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方向,还有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方向。作为老牌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多个院校都有开设,一些院校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需要开设新专业,但是受到专业申报等条件限制,将新专业以放入括号的形式加在已有专业名之后,作为已有专业的一个方向,这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重复率高的一个原因。还有诸如金融、营销、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专业方向管理也比较混乱。在此情况下,同样的专业名称,专业内涵却很不相同,所学的知识技能也相差甚远。

专业方向可以体现出院校培养特点,同时也是扩展专业面、进行专业融合的体现。但是,如果加注方向是规避教育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或仅仅是为了吸引生源而冠以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名称,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与名称相应的专业内涵。这类专业虽然一时发展迅速,但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实际不符,长此以往会对院校专业建设产生负作用。

四、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思考

1.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加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宏观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类型和数量,经济结构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人才培养目的也主要是服务地区经济,因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有着紧密联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适应性和针对性,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特征。宏观专业结构应当与宏观经济结构相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发展为基础,完善专业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驱动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调整的主要依据。此外,在宏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大框架下,还需要提高微观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的具体契合度。

北京经济发展彰显其首都特征,发展定位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北京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提供首都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一产专业,面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要求,加强现代农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生产、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专业建设。做强二产专业,适当提升二产专业结构比例,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涵盖的专业面,加强汽车、装备制造等相关专业建设。调整三产专业,面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服务和教育服务等支柱产业,合理调整专业结构,适当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文秘等重复率高、过于集中的专业发展规模。

2.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相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内涵发生变化,专业培养方向发生更新和功能拓展,经济结构性改革引发职业岗位越来越具有复合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随之发生变化,拓宽专业覆盖面,加深专业群内的专业融合程度,建立复合型新专业,增设专业培养方向。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根据产业、行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增加有关新的知识、技术,删除、缩减、更新陈旧的课程内容,使原有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科学,专业内涵更加贴合实际。可以对原有专业的功能进行拓展,拓宽原有专业口径,加大专业覆盖面;对原有专业进行分化、整合,开发形成新专业,拓宽专业设置范围。利用院校已有专业的教学基础,根据市场需要,设置边缘专业,或者与相关专业进行融合,开设新专业。

北京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追踪、预测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随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多个院校将“美术”专业拓展、调整、开发为“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对异质专业进行融合,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美术”专业有机结合,开设“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专业。近年来,北京市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包括专业名称的更新和专业内容的更新,并且更新速度呈现出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

各个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产业优势,结合学校专业传统和教师水平优势,从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设置和调整专业。一方面保持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抓好重点专业建设,做好竞争力强的长线专业,形成特色专业。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整合校内资源,利用企业优势,通过增设专业方向或专业分流进行专业拓展,或者在此基础上整合、开发新专业,从而加强专业对产业的动态适应性。

3.规范专业管理,引导专业调整。专业建设不仅是院校自身行为,也是社会行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需求驱动模式下,从自身利益出发,追逐建设市场需求量大、低成本的热门专业,短期来看可以达到院校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从高等职业教育系统长期发展来看,过于集中、重复的专业建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院校专业定位模糊,品牌特色淡化,对高职教育系统和院校自身而言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进行宏观调控,充分考虑整体资源与专业布局,通过贷款拨款、制定政策法规以及评估、督导等手段,引导院校从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的角度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从系统的角度辨别潜在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专业,进行有效平衡,避免专业建设的过度重复和空缺,促进地区高职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整。

高职院校专业方向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专业设置采取指令性的直接管理方式,院校缺少专业管理自主权,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因此采用了在已有专业后加注专业方向的形式从实质上来调整专业。教育行政部门可转变专业管理方式,对专业设置采用间接管理,将专业设置管理由前置性审批逐步转为后置性评估,专业目录由指令性作用转变为指导性作用,扩大并规范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引导院校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依法自主设置、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名称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出专业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晖.北京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现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3]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作者:李雯

三本院校动画专业论文 篇3:

职业院校三维动画教学模式探讨

三维动画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有的时代性、吸引力,可以更好的带动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本文重点对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分别从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动画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上的优势、当前职业院校动画专业关于三维动画教学模式运用的实际情况、如何构建并提升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三维动画教学模式效果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促进我国开办动画专业的职业院校对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重视和积极交流。

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学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以实践性的操作教学为主,以专业课本的理论研究为辅,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国家提供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技能型人才。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面貌与学习积极性,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在动画专业里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学优势,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加之当前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纷纷加深了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运用,带动了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中的发展,有效加快了我国职业院校动画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进程。

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动画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上的优势

1.三维动画教学形象的展现了动画专业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

三维动画教学清晰地描述了学生将要进行的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以整体流程的介绍学习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同时也解释了很多用语言难以说明问题的个别现象和细节变化。采用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可以弥补因为职业院校的教学资金、教学条件等情况而带来的无法开展某些实践教学的问题,在扎实动画专业学生的基本教育与操作技能的同时,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范畴。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中的使用,一是可以让学生熟知学习内容,二是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操作情况进行反思改进,三是可以使职业院校动画专业原有的较为单一的技能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三维动画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与扩展

尽管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学工作是以相关技能培训为主要目标,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就必须要死板的、不懂脑筋的进行学习。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促使我国青少年儿童学会自我思考、发散思考的目标规定,三维动画教学在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中的引用与积极开展已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将抽象化概念得以具体化呈现,不仅弥补了学生无法通过自我参与获取知识的不足,同时也打开了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学会自我思考与反思的能力。三维动画教学在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际运用中,充分体现了其独有的魅力,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技能实训的基础上,学会了自我思索与进步。

当前职业院校动画专业关于三维动画教学模式运用的实际情况

1.开展特色不鲜明

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三维动画教学,其专业性较强,有别于动画专业的其他课程,因此在开展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时候,其课程的设计与编写、定位与选取,都必须要结合三维动画专业的特点来进行。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的十字力量、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其动画专业在开展三维动画教学模式所具备的特色并不鲜明,有一些甚至照搬了其他专业的课程安排。

2.对相关软件技术的学习设置不到位

三维动画的学习需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因此职业院校动画专业在落实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上,必须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相关计算机软件知识督促学习、严格把关。根据目前我国开办有动画专业的职业院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学习方面存在着不足,为学生安排的课程学习有待改善,要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三维动画制作软件的同时,将本专业其他知识相互结合,提升学生在三维动画专业上的综合学习能力。

3.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机会较少

职业院校动画专业在开展是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上,着眼于学生个人技能的培养,因此容易忽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团队合作对于三维动画专业来讲,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个别职业院校开展的三维动画教学活动来看,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表现出不积极、不熟练等问题,这都表明了职业院校动画专业关于三维动画教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协调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如何构建并提升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三维动画教学模式效果

1.明晰三维动画教学的专业内容,制定高效的三维动画教学课程

三维动画专业主要是结合计算机软件,通过数码技术来制作三维动画,是目前动画的普遍制作方式。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学老师,一定要分清楚三维动画教学的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抓住三维动画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合理的制定三维动画教学课程。高效的三维动画教学课程必须具备以下几要素:一是能够充分表现本专业的重点知识,二是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契合,三是课程的安排符合学生与教师的心理接受程度,四是三维动画教学知识能够较为容易的被学生吸收与消化,五是教学课程具有连贯性、动手性、反思性。

2.关注学生学习心态,使学生在三维动画教学中主动参与学习

职业院校的教学难度往往因为学生的学习心态懒散而加深,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有关,也有学校教学方式的影响。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三维动画教学,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应该算是比较生趣的课程,并不像有些专业一样很枯燥,但是如果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维动画教学的氛围也会变的枯燥。因此,职业院校动画专业在实践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策略的采取各种办法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三维动画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并享受,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加强三维动画教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学生共同进步

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师,与高校老师相比,在专业知识领域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在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教师自身的知识巩固与继续学习。三维动画专业是目前主流的动画专业,其发展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这就要求了三维动画专业的教师需要结合当前该专业的新知识,不断充实自身,避免知识落后,导致教学效果大大下降。职业院校动画专业的三维动画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参考新出版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书籍、参与深造班等方式来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然后更好的提高三维动画教学模式效果。

4.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与动手能力

机械化的教学活动,只会导致职业院校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成为败笔,如何通过三维动画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将是三维动画教学模式需要格外关注的方面。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上,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要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与意见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及时改正问题、纠正方向;三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考范围,通过现实事例去开阔学生的思考方式。三维动画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需要在制定三维动画教学课程的时候,正确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一些针对性强,且学生喜欢参与的动手制作,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从中总结经验,扎实基础。

5.坚持对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与理想模式存在着一些差别,面对这一情况,相关专业的教学老师应该坚持对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开展进行反思,发现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可改进点,立足于为学生发展着想,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三维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学院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问题采取适合方法,尽可能的在职业学院资金、师资等能够做到的范围内,完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改进,需要结合该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效果、学生的接受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入程度等方面,在运用中改进,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使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促进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中有关三维动画专业的教学工作高效开展。

6.加强开办有三维动画专业的院校间交流与合作

学院之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为三维动画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这一平台有利于职业院校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完善。所谓院校间对三维动画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分为师师交流与合作、学生交流与合作这两种形式。前者是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的老师之间的探讨,彼此借鉴三维动画教学模式,借长补短;后者是学生之间通过一些三维动画教学活动、作品设计等方式进行的合作,让学生从中获益。当前网络平台的合理运用,必然会带动院校间在三维动画专业教学模式上的交流互动,这为我国职业院校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契机;另一点就是如今动漫产业的快速崛起,成为了职业院校积极开办三维动画专业的动力,这一大环境下,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与深造环境,从而加快了职业院校对三维动画专业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改革。

总结

结合我国目前各地职业院校相继开办动画专业来看,三维动画的教学工作必然会成为各大院校交流合作的重点,尽管当前职业院校所运用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讲,具有着很大的教学优势与特点,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相关动漫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职业院校对三维动画专业的开办热情与改革进程,为了保证相关人才的专业水平,在今后职业院校三维动画专业的教学工作上,就需要三维动画专业教师们共同努力,充实自身知识,打开固有思路,结合学生实情,加强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致力于完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宋超(1983-),男,籍贯:山东费县,学历:本科,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三维动画。

作者:宋超

上一篇:加强社保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学文献检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