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独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管类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独立本科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三本院校微观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三本院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1:

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因材施教”式分层培养探讨

摘要:立足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式分层培养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对于三本类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审计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因材施教式分层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因材施教;分层培养

一、三本院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冲突

(一)创新型人才的含义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二)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差距

相对于二本院校,对于生源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三本院校学生,通常具有自身的特点:(1)思想压力大,较自卑,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2)自尊心强于自信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3)自律性差;(4)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5)思想活跃,个性鲜明。

基于本学院12级会计学1、2、3班共计近200多名学生对审计教学效果的统计调查可知,明显突出的几个问题如下所示:

学生方面:(1)缺乏扎实的专业功底,知识断层;(2)缺乏宏观知识体系、发散思维,禁锢于微观知识点学习思维惯性;(3)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较差。

审计课程本身:(1)审计知识点太多,太抽象,晦涩难懂;(2)教材选取有问题。

教师方面:(1)没有针对学生对教材瘦身;(2)没有平衡好理论讲解与趣味性案例剖析的时间冲突。

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教学为主,而且知识讲授过程中主要注重“各章节的微观知识讲解”,即针对具体的章节中的重要理论进行详尽的讲解,缺乏把知识宏观系统化,不注重各章知识的归纳与联系,所以学生所学知识是支离破碎的,不成体系。目前三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差距甚远,表现在创新型人才要求思维发散、学以致用,而三本院校培养的学生知识不成体系,拘泥于单一学科知识;创新性人才要求个性开放、团队协作,而三本院校培养缺乏理论实践好。

(三)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专业课老师的评教方式,其弊端较为显著,学校无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科特点,不对学生进行分层,而是集体对某一专业授课老师进行评价,那么一些难度较大、对理论基础要求较高、不易理解的课程,学生对其评价普遍偏低,学生一般以可理解性和讲解趣味性给专业课老师打分,学生没听懂或对此课程不感兴趣,则会否定老师;而评教结果会大大挫伤那些课程难度较大的专业课老师的教学热情,因此,不按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基础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而采取传统的集体授课,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双败,更谈不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模式探索

由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的必要性分析可知,若采取不分层次的传统集体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不利的。

对此,建议依据三本院校学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立足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力求为全国一本、二本高校选拔出具有较好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即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就业型、考研型”。

首先,第1-2学年不区分学生层次,采用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给新入校的学生一个平等的新起点来开始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大学的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专业课、公共文化课等,但是在授课的方式上,基础专业课和公共文化课是有区别的。(1)强化专业基础。针对基础专业课,建议授课教师探索区别于传统“填鸭式”的新教学模式,即采用“多样化、灵活、轻松的”授课方式,尽量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2)公共学科知识:“先简化+继续跟进”方案。针对公共课程,尤其是数学,建议采取简化处理,浅显易懂的讲授一些基本知识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那些立志要考研的学生,经过简化处理的公共课程基础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建议学院采取“自愿选修”的方式,根据学生对知识深化的要求和选修学生的人数,额外开设小班进行公共课程知识的“继续跟进”。

其次,第3、4学年,可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意愿进行“分层”,划分为“考研、考注会、就业实践班”,所授专业课程及课程讲解的重难点会有所不同。具体授课重点具体介绍如下:

(1)针对学术性考研的学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他们具备扎实的微观知识之后,就要加强宏观知识系统性的训练,把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是做科研项目或写科研论文的关键。

(2)针对考注会的学生,加强所考6门专业课微观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每门专业课宏观知识结构的汇总及配套专题的练习。对于6科中的审计,更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考试科目,具有抽象、大篇幅晦涩的文字表达以及扎实的其他学科知识支撑等特点,所以在此要将课程与多学科知识点联系讲解,促进其形成发散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第一群体中考注会的同学,除了掌握扎实的微观知识和宏观知识体系之外,强化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该部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是“就业”,只是相对于第二群体(从事一般财务工作或其他工作),所从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更具专业性、复杂性、思维的发散性。

(3)针对就业班的学生重点强化会计、审计实训,在毕业之前的1—2年内,依据不同企业类型的财务特点,重点模拟强化手工和财务软件会计实训、税局报税流程、审计实训流程,就业时需要的礼仪礼节等常识。

三、创新型人才“分层培养”模式中的宏微观教学方式具体运用

(一)第一群体的“宏微观并重”教学方式运用

1.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体系

(1)构建某教材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明辉与史德刚老师主编的审计教材为例,6-12章的知识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审计课程整体知识框架

构建审计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框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把握各个章节具体微观知识的同时,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即教材是如何展开的,每章节又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就可以把整本教材的大致知识结构了然于心,然后再结合审计老师对各章节专业知识的讲解,不断细化结构框架中的内容。能力及具体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牢固把握的基础上的,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创新型人才中的一个关键要求,在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才能通过强化习题或业务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2)跨教材发散性思维理论讲授

该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案例或配套习题,启发学生把以前所学专业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案例分析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当前所讲的教材。增加知识的相关性和联系,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灵活性、趣味性。在剖析审计案例时,建议审计老师扩展思维,把案例中所能涉及到知识点尽量给学生剖析到位。例如:(1)成本会计:生产循环中会涉及生产成本核算等;(2)经济法、税法、税务会计:涉及企业相关合同、票据、公司法等,税额的计算及会计处理等;(3)财务管理:涉及财务风险及财务指标合理性等;(4)会计学:涉及正确的会计处理及编制调整分录等;(5)管理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审查管理漏洞、企业经营战略与经营风险等;(6)营销学:审查企业的营销模式及商业运作模式等;(7)微观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企业的营销策略及手段等。

2.注重微观知识讲授形式的灵活性

微观知识讲授就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每学期的课时安排,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基础对教材进行瘦身,有选择的进行重难点的理论知识讲授,针对第一群体学生动机较强和学习基础较好的特点,在进行各章节知识点学习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任务分组讨论法、手工实验法、相关教学软件模拟等,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营造小组讨论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对所学微观知识点的案例分析能力。

(二)第二群体的“微观运用为主、宏观知识体系为辅”的教学方式运用

针对第二群体的学生,自律性和基础稍差、自卑感强,若仍沿用“填鸭式”教学,势必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但他们自身仍是有优点的,例如,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因材施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此不妨做如下尝试:

1.注重微观知识运用

微观知识的具体运用,动手能力与财务软件操作的娴熟度等是第二群体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竞争能力,在具体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与领会,熟能生巧,在实践中达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即形成自己的宏观知识体系。

2.在微观知识运用中构建学生的宏观知识体系

对于第二群体而言,如何在微观知识运用中,勾勒出相关专业知识的宏观知识体系,针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同时合理安排知识点学习的先后顺序,将宏观知识体系下的框架通过掌握每个细小又紧密联系的小知识点的方式构建起来。

(三)构建师生间专业知识网络互动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PPS论坛、QQ群、OA办公系统等网络交流平台到处可见,对此在高校教学方面,不妨尝试建立类似于上述的网络沟通平台。

专业知识网络互动平台,适用于财务专业的所有学生,不再区分第一群体或第二群体,该平台可由“学生、专业课教师、会计师事务所的CPA、校外企业财务人员等”组成,学生可以发帖留言,待“专业课教师、会计师事务所的CPA、校外企业财务人员”等看到问题可以及时回复,也可以在群里在线沟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理解深度,增强实务操作能力和认知。

四、小结

综上所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笔者尝试“因材施教式分层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实用人才,即科研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人才,真正做到按市场需求订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独具特色。“培养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是三本院校发展的硬道理”,更是三本院校立于全国众多高校的关键。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分层次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JKGHAD-0270

参考文献:

[1]吕晓娟,李泽林.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管理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5(01).

[2]石青梅.财经类三本院校“师生双赢”的会计教学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3(16).

[3]陈韶君.审计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思路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7).

作者:祝利芳

三本院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2:

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分析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独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管类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独立本科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据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论述独立本科院校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教材匹配性、课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间分配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五大常见问题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7.094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觀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豐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王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4):117118.

[3]曾贵.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35.

[4]孙亚军.关于改进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2013,(10):151153.

[5]秦董洪.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9):4546.

[6]朱文娟.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10,(7):98.

作者:赖晓红

三本院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3: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是改革中存在一些困境,要从根本上促进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发展,就要从课程性质、民办高校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出发。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微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

第一,体系严谨,理论性强。微观经济学是以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几代经济学家不断丰富与完善,微观经济学理论成熟,逻辑体系完整。微观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抽象分析,是透过经济学现象分析得出的本质规律,内容晦涩难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二,理论分析方法众多且复杂。微观经济学主要讲述了供给需求的含义、消费者选择理论、生产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主要采用了均衡分析、边际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并大量结合数学模型的运用和二维图形的推导。理论分析方法较复杂,对于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困扰。

第三,学科基础性凸显。微观经济学是学好经济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时的经济学思维,为学生研究经济问题提供工具。例如,市场营销作为一门专业课,是对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及效用论的延伸和扩展;企业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对微观经济学生产和成本理论的丰富和升华。微观经济学现已成为学习经济类专业的工具和基础。

(二)民办高校学生的特征。

民办高校由于生源所限,学生基础素质偏弱,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科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民办院校学生高中基础不扎实,计算能力不强。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理解微观经济学的一些概念。总体看,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二,大学规划和学习目标各有异同。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的大学规划和学习目标差异性较大,看待课程的学习观念不同。某些学生不重视课程的学习,社会参与性较高,更急于就业或创业。还有部分学生以及格为学习目标,对自己的要求过低,听课热情不足,课下复习时间欠缺。

第三,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部分民办高校学生普遍自控能力较弱,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意识。一些学生仍然具有“等”“靠”“要”思想,即等着老师教,靠着老师督促学,按老师要求做,缺少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微观经济学要求学生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

(一)课程性质限制改革力度。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如生产成本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知识模块,但内容较抽象,图形推导较复杂,数学公式多。若改革力度过大,如重手段重形式轻理论分析,则会造成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课程内容。或在部分班级取得了效果,放眼全局,学生的理论水平却有所下降。反之,若改革力度过小,则容易走回老师板书粉笔、学生死记硬背的老路子。

(二)改革效果的持久性和时效性难以保持。

微观经济学改革研究是一项计划长远的教育事业,但改革效果的持久性和时效性却难以保证,这是民办高校的性质所限。首先,民办高校教师没有社会编制的束缚,社会性较强,流动率高于公办类高校。教学改革组成员不能长期保持稳定,教学团队的思想不统一,对微观经济学的改革而言是最大的阻碍。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收获长远效益,改革必须具有持久性。其次,民办高校教师本身能力所限。一些教师并不是出身师范专业,缺少基础教育训练,对于教学改革缺乏理论上的指导,改革效果的时效性不好。最后,整体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少于公办高校,教学底蕴不足,整体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教材和课时的需求刚性过强。

国内最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材莫过于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现已修订到第六版。近二十年来,高鸿业版的微观经济学几乎成为各大高校经济类专业必选教材。因此,在改革微观经济学课程时,教材几乎不会更改。一是教师每年都以高鸿业版的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进行备课和授课,轻易变动会导致教师尤其是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授课难度加大,改革难度提高。二是国内缺乏其他比较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部分高校使用的曼昆版的经济学更不适合民办高校所用。在考研升学时,高鸿业版的微观经济学被默认为必学版本。若改革教材,对于部分升学的考生来说,无形中加大了难度。对于经典教材的刚性需求过大,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此外,课時量的刚性需求过强。微观经济学理论众多,且较晦涩难懂。教师授课时针对一个理论就要耗费很长时间。就普遍高校看,课时的设置量相对于真正所需课时是不足的。课时量是根据学院的教学方案安排的,一般较固定,难以增加或减少。课程改革和课时量的缺少陷入矛盾之中,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能保证。

(四)民办高校学生缺乏能动性。

微观经济学改革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民办高校学生对于课程改革的配合积极性不高。而且一些学生学科基础较薄弱,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比较难懂的课程,部分学生都选择知难而退,抱着“60分万岁”的思想得过且过。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改革得不到学生积极有效的配合,改革效果不好。

三、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针对课程内容确定改革力度。

要针对不同章节和理论内容确定改革力度。从课程教学大纲入手,区分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对于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重难点,要迈开脚步,加大改革力度。教师可以革新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多媒体设施建设师生互动平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指导生活实践。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微观经济学的乐趣所在,提高对课程的喜好程度,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需要进行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的重难点,要放慢脚步,降低改革的力度,锻炼学生的经济学分析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二)提高教师能力并强化团队的稳定性。

民办高校教师团队的能力和稳定性都需要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师首先应从自身情况出发,钻研教材,提高理论涵养,积极参与教研室的教改活动。其次,不断学习先进的讲课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讲课能力。最后,教师团队应组建师生互动平台,总结习题库,构建一套完善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

除提高教师的能力外,整体的教学团队更要强化稳定性。教学负责人要对整个团队负责,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要在团队中设计出标准的改革方案,督促教师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改革,加大管理力度。对于团队中的教师流动,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培养教学团队的储备力量,对于缺乏经验的新进教师,应先提高其能力,让年轻老师更快融入整个教学团队,跟紧步伐,共同努力,保证“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改革效果。

(三)科学使用教材,合理分配课时。

针对教材的刚性需求过强,教材依然选用高鸿业版本。但对于民办高校学生而言,应更科学地使用教材。教学团队在备课当中应以高鸿业版本为主、其他版本教材为辅。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点坚持以高鸿业版本的教材为依据,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知识点处,结合新教材的最新案例,加入网络热点,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由于课时量的刚性过强,不能轻易变动。教学团队应谨慎分配课时,设计教学进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多发挥能动性,组织青年教师讨论课时的使用。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和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删减内容,力求做到课程内容精益求精。

(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民办高校学生自制力不强,需要教师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教师应建设多元师生互动平台如利用网络平台,在每个班级建立微观经济学QQ讨论组和微信交流群。课下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教师可在学校的公众号中增设微观经济学专栏,让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最新动态。在教师的引导下,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预习微观经济学,改善整体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高登云.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4):41-42.

[2]韦艳宁.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課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微观经济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6(60):12-13.

[3]辛宇.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6(75):169.

[4]常艳花.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基于微观经济学的问卷调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2):55.

[5]胡琨钰.“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科技风,2018(01):22.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基金号:JY17118。

作者:王帅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有机化学论文下一篇:德国民法形成权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