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工作论文

2022-04-16

地方人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做好人大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人大工作与本区域工作大局紧紧相扣,与人民群众呼声息息相应。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一抓到底,才能使人大工作更有深度、更具实效,要在推动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上用力。要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对党委的重大决策加以推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地方人大工作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地方人大工作论文 篇1:

谈地方人大工作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了新的目标和新的历史任务。而这也是当前地方人大工作面临的大背景、发展的大趋势和所研究的大课题。

一、站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度,思考人大制度的地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深入全面理解这一论述,有助于明晰地方人大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1.人大制度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而人大制度在政治、组织上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一是从法理依据上看,宪法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为国家政体,并在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明确了人大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二是从制度安排上看,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和决定任命国家机构领导人员,授权于“一府两院”及加强对其监督支持,使之依法行使职权,执行本级人大的决议,真正体现了代表人民。

三是从实践效果上看,人大制度有效解决了西方政治生活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切实防止了政党之间相互倾轧、相互攻击、相互拆台等弊端,较大限度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了党、国家、社会的生机活力。

2.人大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等等。作为整套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是人大制度。

一是人大制度维系根本、影响全局。人大制度直接反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切实关系国家政权产生、运行以及巩固的所有环节方面;人大制度所遵循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构成了其他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的主要原则、指导思想。

二是人大制度立足国情、符合规律。人大制度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大制度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变迁的基本规律,符合共产党执政、国家活动的基本规律,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三是人大制度日益规范、渐趋成熟。选举法、组织法、代表法、立法法、监督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工作规定的陆续出台,使人大制度“小”体系更加坚定有力、明确规范、丰富充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可靠的政治基础。

3.人大制度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因此,人大制度的与时俱进,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与必需。

一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仍需“制度探索”。恩格斯曾言“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模式可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必然的过程,那么加强理论、实践双重探索创新,充分挖掘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也是必然内容。

二是应对形势任务变化,仍需“制度设计”。在经济政治秩序深刻变动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如何加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以达成列宁所说的“让群众自下而上地直接参加整个国家生活的民主建设”?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修法、监督等职能作用,优化国家治理的“大”制度设计、制度结构。

三是提高人大工作效能,仍需“制度健全”。对人大制度落实的具体形式及运行的具体机制、机构、程序、原则、规则等“小”体系内容,也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必须予以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质效。

4.人大制度自信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必要条件。自信是事业成败进退的关键,《墨子》就有“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一是无自信,即无长期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中,将有诸多的问题困扰、矛盾影响、思潮冲击。如果没有人大制度自信,就不会有对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也就不会有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根本的长期坚持。

二是无自信,即少改革的动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开放历史任务的总体概括提升,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逻辑演进发展。如果没有树立人大制度自信,就难以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法的认识深化,也就难以有对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不断实践。

三是无自信,即缺广泛的共识。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模式不同,我国人大权力的全民性、至上性、严肃性,决定了人大制度是建立共识的主要平台。如果没有增强人大制度自信,就会减少改革共识的广泛覆盖,也就会减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合心合力。

二、站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度,思考地方人大工作的若干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地方人大工作必须跳出自身看自身,从“国家”的高度和“体系”的角度,而非仅从制度的内部和运行的机制来思考工作的方向与绩效。

1.地方人大工作的目标,不应仅仅集中于监督“一府两院”工作,而应提升为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优越性。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表示从国家整体、制度设计层面,地方人大工作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人大制度60周年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这表示从政治发展道路、人大制度改革层面,地方人大工作必须扩大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优越性。而依据宪法法律规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职能,监督“一府两院”仅仅是内容其中之一;同时,过于强调自身监督职能,也不利于地方人大在权力结构中边界的设立与稳定(美国学者欧博文《专业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学研究》),不利于地方人大在党政体制中关系尺度的把握与处理,可能造成监督越深越广,但越感无力越难持续的现象。

2.地方人大工作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于意见建议落实,而应着眼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将地方人大工作目标仅仅确定为监督“一府两院”工作,可能会造成简单地将效果等同于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落实。这种理念局限和思维定式,将可能导致地方人大工作视野的窄幅化、重点的低散化。精力更多深陷于意见建议的具体内容和“文来文往”,既有失“人民民主”初衷,也偏离“授权府院”本意,更欠缺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助益”。地方人大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平台,地方人大工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核四性七建”整体框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已指明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四性”特征,即系统性(覆盖全局)、科学性(把握规律)、规范性(成熟定型)、实效性(管用有效),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等“七建”,构成了现代化的“一核四性七建”整体框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监督法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地方人大探索实践并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地方人大工作也应确立这一效果导向。全面有力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地方人大工作的“试金石”。

3.地方人大工作的方法,不应仅仅关注于具体手段运用,而应蕴含有民主法治的内涵原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和法治体现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也是地方人大工作必须遵循、追求的理念目标。如果地方人大工作效果仅仅局限在意见建议落实,可能会造成更多地关注发言、审议、调研、检查、视察、考核、测评等具体手段,以及手段的挖掘、整合、联动、组织、探索、运用,而忽视发扬民主、贯彻法治,忽视民主是人大工作权力的真正来源、法治是人大工作权威的真正基础,导致工作中短期效应多、长远作用少,常委会为主多、群众和代表为主少。地方人大工作方法,关键在于坚持民授思想、民本责任、民意基础、民主机制,注重法的依据、法的结合、法的弘扬、法的实施,确保人大制度所蕴含的民主法治内涵原理能真正落到实处。

4.地方人大工作的角度,不应仅仅强调于行权的实体内容,而是应拓展到行权的程序规则。美国学者沃克·泰勒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程序独立可信性原则,即如经权威正当程序作出某项选择时,一般就不会再去怀疑其结果本身的合理性。工作中,地方人大行使的重大事项决定、监督等职权,与党政部门职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叠,前者的实体内容往往处于“既不能不具体”和“又不能过于具体”的境地,这也是人大行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与其过于强调、纠结于实体内容的具体化,不如拓展思维,根据民主法治内涵原理,从程序规则角度对行权过程予以明确,如将重大事项(监督)的启动、决定、问题、建议,以及后续跟踪、落实,交由常委会、人代会,甚至人民群众“集体”进行考量、判断、提出,在程序上确保重大事项(监督)权行使的正当性、权威性,推动重大事项(监督)权始终顺应时代发展、人民意愿。

三、发挥地方人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因此,笔者试结合实际,就地方人大围绕前文中所提到的“一核四性五建”(不含党的建设、国防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一些不成熟建议。

1.围绕“一核”,始终保持制度定力。制度定力,源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内涵原理的信服信心,源自于对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意念意志。制度定力,是地方人大必须具备的理论认知、政治素养。地方人大要保持制度定力,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地方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健全总体工作定期汇报、重点工作及时汇报、重大事项(监督议题)沟通汇报、重要问题请示汇报等机制,确保党委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人民意志,确保党委推荐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要健全代表联系群众、委室联系部门、组成人员联系村企、常委会联系基层等机制,深入了解本区域改革发展焦点、民情民生热点,依法履职、民主行权,切实服务党委工作大局,切实贯彻党委决策部署。要健全人大干部培养使用、人大制度理论学习、人大工作内外宣传、人大评议结果运用等机制,真正将人大工作纳入党委总体布局,真正将人大建设纳入党委工作重点。

二是推动民主法治。推动民主法治是地方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联系基层实际,探索和加强制度建设、法律建设,推动解决民主法治“做什么”“怎样做”的相关技术性问题。特别是要从地方立法上进一步凸显恪守民本民主民权、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从程序上进一步明晰落实人民与人大、人民与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与人大常委会、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一府两院”的责任关系、主从关系、行权关系,从机构上进一步重点加强联系群众、代表服务、立法督法、预决算审查等委室力量,努力使人大成为反映本区域人民意愿的主平台,使法规条例成为体现本区域人民意志的主载体。

三是加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对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要克服理论研究片面性、简单性、务虚性等不足,避免过多借鉴国外政治制度、强调工作手段效率、注重理论演绎推理,而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民主法治统一原则、实务归纳总结运用等情况。要树立政治导向、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在宏观上加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路径、重点研究,在中观上加强人大工作内容、规律、方法研究,在微观上加强紧迫性、现实性、具体性问题研究,推进制度创新和制度实践的互动,制度形式和制度原理的交融。

2.围绕“四性”,积极优化制度设计。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各项制度将由“摸着石头过河”的分散性、自发性、渐进性、探索性建设,过渡到“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完善。地方人大处于民主法制的第一线,应在其中充分履行发挥自身职能。

一是积极参与民主机制设计。地方人大充分发挥机制自动运转、普遍约束的作用,有助于民主理念深入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形成民主的习惯、氛围和文化。要健全公民旁听、媒体直录播、代表信箱、人大门户网站、阳光公开等机制,注重民情“常态化”获知;建立舆情动态监测、信访定期研判、群众呼声汇集、代表意见整理等机制,开展民情“系统化”梳理。要探索一般事项恳谈、重大事项听证、公共平台讨论、媒体调查测评等机制,引导“多元化”民众参与;完善群众代表反映、专家学者参事、“一府两院”对接、人大及其常委会统筹共识等机制,“有效化”体现并回应民众关切。要跳出自我循环,积极引入议题民选、过程民督、目标民定、绩效民评等机制,加快人大工作“民主化”进程;立足全局高度,积极组织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参与重大事项咨询、公示、听证、论证、评估、问责等机制,推动党委政府“民主化”决策。

二是积极优化法治体系设计。地方人大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健全法治、厉行法治。要重视立法修法工作,抓紧建立立法规划、征集、评估、组织、咨询、论证、参与等程序机制,以及公开征求意见、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避免“塔西佗陷阱”;积极将基层意见转化为修法建议,深入参与上级人大组织的法律法规起草、立法调研论证工作,为立法修法提供“源头活水”,积极推动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要强化法治监督工作,深入开展对执法、司法工作(含相关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重大案件)的合法性、公开性监督,探索建立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的启动机制,督促“一府两院”实行规范行权、裁量基准、自审自查、阳光公开等机制,以及健全终身负责、评议考责、倒查追责、纠错问责等机制,确保法治监督体系严密,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三是积极推动改革内容设计。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是地方人大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着力监督推动政府落实预算法,加快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权力清单”制度,探索大部门(委)制,进一步精兵简政、明责放权、活制提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实干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要着力监督推动司法体制改革,抓紧完善法官、检察官的选任条件程序和管理制度,强化群众参与司法、人权司法保障和多向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3.围绕“五建”,切实加快制度健全。地方人大工作必须创新自身制度“小体系”,特别是完善行权机制程序,以更进一步发挥根本制度的优越性,促进本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科学发展。

一是完善“具体点位”行权机制。在内容上,对经济建设可将招商引资、融资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企业培育作为行权重点,对政治建设可将行政体制改革、决策机制程序、阳光公开作为行权重点,对文化建设可将文化惠民工程、“扫黄打非”作为行权重点,对社会建设可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作为行权重点,对生态建设可将治水、治气作为行权重点,逐步实现监督议题的“减量提质”。在方式上,注重发挥顶天(党委领导)立地(人民群众支持)有靠山(法律法规)的优势,在全过程依法、指问题讲法、提建议用法的前提下,重大事项决定工作可探索底线标准、程序启动、单项先行等机制;检查调研视察工作可探索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成果通用等机制,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可探索组合审议、项目管理、媒体纪实等机制,预算审查监督可探索绩效测评、追加听证、超支质询等机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可探索提前介入、社会公开、评估纠错等机制;干部任后监督可探索履职承诺、建档、通报等机制,逐步实现监督过程的“规范提质”。

二是完善“串点成链”工作机制。产业链理念(经济领域)能使资源利用最大化、附加值增加最大化,地方人大可借鉴引用。要争取“一府两院”出台《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定落实办法》(或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办法),并结合检查、视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测评等方法,增强“监督链”效果。要探索“评单位—议工作—促干部—审经费”联动机制,围绕民主法治主线,将各项工作做深、做透,不断引向问题解决、引向制度完善、引向改革深化,增强“工作链”效果。

三是完善“内外合力”提升机制。正确处理好监督和支持的关系,要与“一府两院”建立联席会议、联系服务、情况通报、工作建议、事项协调等机制,摆问题、释法律、讲道理、提建议,增强深化改革的合力。正确处理好激励和约束的关系,要对人大代表建立参政议政、督政评政和健全任时承诺、履职登记、任中述职、任满通报,以及职务辞免、表彰连任、建议件评分、履职评优、服务保障等机制,强学习、常培训、抓活动、优组织,增强人大工作的合力。

4.围绕“自信”,不断强化制度宣教。制度自信,需要长期的认识积累和深入的理论思考;树立制度自信,也需要久久为功的学习领会和全面广泛的宣传教育。地方人大在这两方面都负有重要责任。英国哲学家边沁即指出“尽最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一是发挥人大常委会及代表的带头作用。要组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深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精神,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水平,增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从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带头贯彻民主、落实法治。

二是增强领导干部的民主法治思维。要将人大制度学习、“六五”普法作为培训重点课程,将执法司法工作作为监督重点对象,将人大工作体现民主事例、法治正反典型案例作为宣传重点内容,结合干部任后监督、述职评议工作机制,教育约束领导干部民主理事、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民主法治的思维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能力。

三是营造全社会的民主法治风尚。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实践中挖掘生动鲜活事例,立足民众视角,创新形式方法,丰富内容载体,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增强人大宣传工作的浸润力、感染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建设民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好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主旋律,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

笔者认为,地方人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目标、作用、途径、方法、依托是民主法治。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汪昊

地方人大工作论文 篇2:

地方人大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地方人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做好人大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人大工作与本区域工作大局紧紧相扣,与人民群众呼声息息相应。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一抓到底,才能使人大工作更有深度、更具实效,要在推动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上用力。要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对党委的重大决策加以推进。要着重加强对“十二五”规划实施、计划预算执行、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发展、扩大招商合作等情况的监督,督促和支持政府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发展壮大创新型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加强对全民创业、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水利工程建设等民生工作的监督,使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安定、更加美满的幸福生活。二是要在创新社会管理上用力。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近些年来,天水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人大工作实际,通过依法履行职责,推进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民意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要加大对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的办理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针对天水全民健身场所狭小、公共体育设施不太健全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健身活动,保障公民参加全民身心活动的权利,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健身条例进行执法检查;针对天水水资源短缺、用水浪费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执法检查;针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消防法以及建筑法的实施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各县(区)人大常委会也紧紧围绕同级党委制定的区域发展战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来谋划和部署人大工作,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实践证明,要做好地方人大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委工作大局,才能找准人大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人大工作才能有作为、有地位。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作者:王增德

地方人大工作论文 篇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加强地方人大工作

2018年9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浙江调研时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實加强地方人大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栗战书到衢州柯城区府山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了调研,主持召开基层人大代表座谈会,到省人大机关看望并召开工作座谈会。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人大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强调做好人大工作要把握好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大作用的关系、加快发展与法制保障的关系、依法办事与开拓创新的关系、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对地方立法工作提出,要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立法为民,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法制统一,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相适应,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上一篇:室内装饰设计论文下一篇:政府制度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