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加强地方财政管理的紧迫性,并对财务管理内容做出总结。其次重点介绍地方财政创新管理的方法,简要整理出发展目标。提出加强财政管理队伍建设,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强化财务管理精细化,将其应用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帮助提升地方财政稳定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方财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方财政管理论文 篇1:

新预算法对地方财政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摘 要】 新预算法的实施是我国构建现代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履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预算法对地方财政管理提出了较多的要求,构成了经济新常态下对地方财政管理的挑战。为此,地方政府不仅要努力适应新常态下财政运行的现实环境,而且要认真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各项制度。

【关键词】 新预算法; 地方财政; 经济新常态

一、前言

199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预算法,20年来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财政管理的有效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形势的变迁,1994年版预算法(下称原预算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障碍,成为财政制度完善的障碍,对原预算法进行修订的呼声不绝于耳。经过学界和实务界的不懈努力,并借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了对原预算法的修订,并于2015年初正式实施。新预算法进一步明确了其经济宪法的地位,扩大了预算管理口径,对加强地方债务管理、增加预算透明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新预算法的出台与实施迈出了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及现代预算制度的第一步,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履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责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地方财政管理的现实格局与新预算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或者说新预算法对地方财政管理构成了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我国迈入经济增长换挡、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调整的“新常态”时期,地方财政运行的收支矛盾压力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实施新预算法更平添了地方财政管理的难度。

近来,学界对新预算法的修改及实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不少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比如:何成军(2014)指出新预算法体现了现代治理的理念,契合了改革发展的要求;毛晖、雷莹(2015)分析了预算法修订的背景、突破,并就下一阶段的完善作了进一步的展望;施正文(2014)认为,预算法的修订有利于实现财政事业的科学发展,有利于我国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马洪范(2014)认为,新预算法反映了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为我国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确立了法律依据;马蔡琛(2015)分析了预算法修订对政府理财的挑战。但总的来说,新预算法对地方财政管理有何影响,学界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以此为目标作一些分析。

二、新预算法对地方财政管理的挑战

(一)新预算法要求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原预算法第十九条规定,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其中: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预算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其他支出等。原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在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政府公共预算或一般性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涵盖了政府的大部分收支活动。但是,我国仍有相当部分的政府收支活动没有纳入地方预算管理的范畴。比如,原预算法第七十六条规定,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预算外资金的存在致使政府预算只对预算内资金进行约束,预算外资金长期游离于预算监管之外。即使在随后的政府支出管理中我国取消了预算外资金,并将其纳入政府预算进行管理,但随之又产生了政府性基金的预算外管理问题①。相似的还有政府债务性资金的管理问题。尽管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均存在小口径预算管理的问题,但地方财政管理口径过小的问题尤为严重。同时,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基金用户预算之间过于独立,缺乏应有的衔接或相互支撑。新预算法要求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对此地方财政颇感“压力山大”。

(二)新预算法对地方债务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原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实际上,我国的地方债由来已久,其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六十年代,发展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进入鼎盛时期。尽管原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举借债务,但地方财政管理的实践却产生了大量不受财政监督的债务性资金。据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2010年全国地方债存量为10.72万亿元,2012年地方债存量为15.89万亿元,2013年6月底该数字则达到17.89万亿元,详见表1。

地方债务的形成与扩张,既有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对称的原因,更有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不健全的原因。考核机制不健全致使地方政府拼命追求政绩,推高地方GDP规模及相关面子工程;而财力与事权的不对称则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充足且稳定的财源来实现其政绩工程,为此被迫转向土地财政及举债财政。地方债务规模的膨胀威胁到地方财政的安全运行,甚而可能传导到金融领域并威胁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运行。为此,新预算法要求按照“疏堵结合、借用还统一”思路,“开正门、堵偏门、筑围墙”,构建从严从紧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其目标在于消减庞大的地方债务规模并弱化其负面影响。

(三)新预算法要求不断增加预算公开透明度

预算的公开透明是推进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的基础,关系到财政资金的有效合理运用。尽管我国近年来不断努力实现预算公开透明,但却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预算公开透明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预算编制、执行的社会参与度不够。长期以来,预算编制和执行主要是财政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大机关与普通民众的参与较少。其中,人大对预算的审批和监督权仅有象征性意义,存在明显的软约束;普通民众则难以有效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第二,预算公开的范围有限。《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需要重点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同时,国务院还要求公开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项目。实际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的仅是一般公共预算,而其他预算并没有在公开的范围内。第三,预算报告的可读性较差。预算报告的可读性相对较差,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普通民众均难以获取有效信息。为此,新预算法要求不断增加预算的公开透明度,显然,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尚难以满足相关要求。

(四)新预算法要求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自1994年分税制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转移支付制度,其对于缓解上下级政府间的财力差异矛盾、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现实看,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存在不少问题。第一,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较小,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等问题突出,难以达到均等化公共服务的目的。第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要求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致使资金相对宽裕的地区反而容易获得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第三,转移支付资金下达时间较迟,造成地方无法将其列入年初预算,还造成地方财政年终突击花钱。在新预算法框架下,地方财政如何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构建地方自主财力体系,对地方财政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新预算法框架下加强地方财政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扩展财政资金管理范围

地方财政资金的分散化管理不仅肢解了政府可用财力,削弱了资金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还容易滋生设租寻租空间,影响公共资金安全,特别是国务院三番五次强调要激活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此,地方财政必须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将全部政府性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框架。第一,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法治观念,为全口径预算管理提供良好氛围。认真学习预算法,牢固树立依法理财的观念,将全部政府性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对地方主要官员而言是新预算法背景下需要迈过的第一道槛。第二,要逐渐消除各主要领导分割财政资金统一管理权的现象。近年来随着财政资金规模的不断攀升,地方政府开始为主要领导划一片自留地,或曰“某某发展基金”,其使用基本上由主管领导说了算;由于缺乏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管理,其绩效水平自然无可名状。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必须消除上述财政资金分散化管理的现象,为上述“发展基金”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或条例,纳入财政资金管理的总盘子。第三,要建立“四本预算”之间的合理联系,提高财政性资金管理的效率。目前,我国“四本预算”基本呈封闭式运行,相互间的联系相对较少。财政管理的实践表明,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大多存在一定的缺口,而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大多存在一定的盈余。因此,必须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盈余收入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渠道转移到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形成各本预算之间畅通的资金流动。特别要注意的是,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中的部分项目指向基本相同,可以通过有效的整合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地方债务管理模式,有效管控地方债务风险

在经济新常态格局下,地方政府收支矛盾较大,若按照过去的方式尚可以通过举借债务加以缓解。但新预算法和地方债新政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约束,并要求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还债力度,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显然,要想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宽松的借贷环境是不现实的,故而地方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地方债管理新政与新预算法的客观环境,切实完善地方债务管理模式,有效管控地方债务风险。第一,要严格甄别存量债务,有效控制债务增量的产生。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必须摸清存量债务的规模。尽管审计署已经进行了三次全国性的存量债务甄别和审计,但其统计的债务规模仍遭到了相关方面的质疑。因此,甄别存量债务的任务还很重。同时,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中央赋予各省级政府举借债务的资格,否定了市县政府的举债权,市县政府满足一定的条件可以委托省级政府代为举借债务。因此,地方需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举借新债,控制新增债务的增加。第二,剥离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资格,将其转变为实体性公司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与融资平台转型后公司进行适度竞争和合作,既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获取一定的资金支持,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效率。第三,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转变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其重点是切勿将有限的资金耗费在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上,而是改善基础性公共服务的供给,切实提高社会民众的福利水准,消除地方政府对债务性资金的过度依赖。

(三)大力加强预算公开,提高预算透明度

现代预算制度的核心是公开透明,要求以更为民主的方式推动地方财政管理的升级。第一,要加大社会各界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参与力度,建立参与式预算制度框架。社会各界民众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一定要有相关制度保障,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保证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能够反映民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诉求。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需要有效地发挥作用,提高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对财政部门的监督力度,真正发挥立法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在人大代表尚无法实现专职化的条件下,一般人大代表根本无法对预算编制和执行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故而需要人大预工委或相关机构履行监督职责。第二,建立完善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不断扩大预算公开的范围。现实地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学界精英要获得有效的预算信息,是有一定困难的,其症结在于我国尚缺乏完善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在地方政府层级上就更是如此。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将涉及国家机密以外的所有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预算信息的密级应当由相关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制度框架进行界定,而不能由财政机关自行确定。特别是要将包括“四本预算”在内的全部预算收支信息向社会公开,而不是选择性地公开。第三,要不断增强预算报告的可读性,保证社会公众能够从预算报告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一方面,财政部门在公开预算信息时要采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更为简化的图表格式进行表述,让民众能够读得下去、看得明白。同时,实务界和学界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向社会公众普及预算知识,而不能简单以“你不懂专业知识”为借口进行搪塞。

(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制度,其重要内容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地方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的自主性动力。第一,要简并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量,不断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保证地方政府具有较多的自主支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第二,要消除专项转移支付的配套资金要求。新预算法对此作了专门的要求,但也要防止相关部门的变相配套要求,切实保证地方政府自主财权不受高层次政府的侵蚀。第三,按照预算编制程序及时安排对下转移支付的规模与项目,保证基层政府安排支出项目时做到心中有数。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成军.新《预算法》的创新[J].税务研究,2014(12):3-8.

[2] 马洪范.贯彻实施新预算法建立现代预算制度[J].中国财政,2014(19):32-33.

[3] 刘尚希,崔泽洋.简政放权背景下的财政改革分析[J].新金融评论,2014(1):13-29.

[4] 施正文.新预算法与建立现代预算制度[J].中国财政,2014(18):27-29.

[5] 毛晖,雷莹.《预算法》修订案:背景、突破与展望[J].会计之友,2015(4):6-11.

[6] 李艳.新预算法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方向[J].国际金融,2014(12):76-80.

[7] 胡春兰,许卓云.对我国转型时期财政职能定位与实现的若干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3(2):10-14.

[8] 马蔡琛.论中国预算法的修订与政府理财的挑战[J].会计之友,2015(9):2-5.

作者:周克清 张书铭

地方财政管理论文 篇2:

分析地方财政管理创新与发展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加强地方财政管理的紧迫性,并对财务管理内容做出总结。其次重点介绍地方财政创新管理的方法,简要整理出发展目标。提出加强财政管理队伍建设,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强化财务管理精细化,将其应用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帮助提升地方财政稳定性。

【关键词】地方财政;财政管理;创新管理

一、加强地方财政管理的迫切性

加强财务创新管理,能够帮助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工作任务的开展也更加高效。地方财政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传统管理方式是针对已经投入使用中的资金来进行,将财务支出与收入核算统计,对于一些已经确定但尚未发生资金流动的项目却不能很好的反应出来。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财务管理体系显然是落后的。如果不能在管理体系上做出创新,会影响到财务系统稳定性,地方财政风险也因此而增大。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针对传统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通过制度约束来避免类似问题发生。财务管理工作面对的内容复杂,基层会计要配合领导干部共同完成任务,在体系上不断创新优化。地方财务资金来源要清晰划分,将资金的使用方向调查整理后上报至管理部门,方便领导审查。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来完成监管任务,很容易出现遗忘的内容,因此在对任务进行落实时,要考虑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确保任务能够高效完成。

二、对当前推进地方财政管理的思考

1.正确处理好财政管理纵向与横向的关系

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期间,首先要遵从的是政府统一制定的管理标准。在制度约束下有序的开展财务工作,对日常工作形式进行规范。地方财务面对发展规划时,要合理的调动可支配现金,为地方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这种管理特征属于纵向的,需要执行统一的制度标准,但同样也为地方财务管理带来规范性,避免因管理方式错误带来的财务风险。地方财务工作开展期间,会产生大量的资料报表,针对这部分信息的记录,也需要在统一的制度标准下来进行。

除此之外,还存在横向管理的特征。这部分制度是由财务部门根据地方发展特征来制定的,将管理范围内的资金使用做出详细规划,所制定的内部控制方法要与国家制度相对应,促进两者在地方财务部门结合。国家在对财务资金进行分配时,会根据地方建设需求情况来进行中,其中包含宏观调控的因素。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财务管理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失去了管理的意义。地方财政工作开展模式也要顺应国家制度相关做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资金使用环节,这样能够保障建设计划高效开展,避免出现无用投资的行为。协调好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地方财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任务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完成,这样地方建设中遇到的风险问题也能得到解决。为提升财务管理效率,要不断的加强基层财务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在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下,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开展。地方财务管理要有长远的工作目标,与建设规划结合进行。队伍建设是不断完善的,任务进行期间遇到的阻碍问题都可以作为建设队伍的依据,不断的总结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优化后提升工作完成质量。地方财务管理任务由专业人员来完成,还能够避免发生挪用公款的问题发生。员工法律意识强,发现违规问题后能够及时的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

3.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财政管理要深入基层开展,对各部门工作期间的财务支出严格控制,在日常财务核算统计工作中,引入信息化计划,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度。虽然是执行统一的管理标准,但各部门所负责的任务不相同,财务管理复杂程度自然会产生差异。提升精细化水平,有助于协调各部门财务状况中存在的差异。管理目标也要从短期与中长期多个角度考虑,在基层财务部门落实新会计制度,各项财务支出都要详细的记录在报表中。预算以及核算统计工作开展期间可以使用这部分资料报表,所得到的预算结果更能贴近真实财务情况。进一步创新主体责任机制,实现地方部门预算的归口管理,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提高预算的科学性、真实性、针对性,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高效与安全。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有效整合计划与预算,避免预算“两张皮”的出现,凸显财政预算在当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

4.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型发展的目标

对地方财政进行创新管理,所制定的管理计划更具有可行性。创新理念落实过程中,需要提升工作人员思想意识。当前在各种深层次矛盾凸显、社会矛盾剧增的形势下,我们在地方财政管理中要更加重视为科学转型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来讲,在地方财政管理中要切实转变财政政策及管理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思想,围绕推进当地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做好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協调和相互配合工作,使财政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激励、引导市场主体的主动、自觉、积极转型,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奠定根本的动力保障,为进一步夯实公共财政基础奠定基础,扩大财政绩效的辐射面,使民众真正地共享当地经济发展的成果,凸显财政的公共性特点。

三、小结

地方财务管理需要领导干部与基层工作人员配合完成,执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时出,地方财务部门也要加强内部控制。双重标准约束下,财务违规操作问题会得到控制。对传统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也能够促进财务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倪红日,张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管理世界,2012(09).

[2]崔军.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基于简化财政层级的框架设计[J].财政研究,2011(05).

作者:陈学丽

地方财政管理论文 篇3:

关于强化地方财政管理的探讨

一、强化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作用

伴随改革开放的纵深演进,国家财政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而地方财政管理又对于国家的整体财政政策的实行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适时强化地方财政管理。具体而言,其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方财政管理能够确保国家财政政策的可实现性。国家的财政政策通常需要地方财政的顺利运行为保障,地方的财政管理水平能够直接决定着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及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因此,落实国家财政政策离不开地方财政管理的积极进行,可以确保国家的财政措施收到应有的效果。

其次,地方财政管理能够保障国家财政政策的恰当性。国家财政政策仅是一个宏观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其是否恰当还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财政方面问题。因此,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是否合理的试金石,也是确保国家财政计划科学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吴秀敏,2010)。因此,地方财政管理在遵循财政法规的基础上,也对国家总体财政政策起着评价的作用。

第三,地方财政管理能够保障国家财政政策信息的完整性。从国家层面而言,财政政策信息的披露包括着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及相关的管理信息。然而,无论是哪一项信息,都离不开基层财政管理工作的支持,如果不能有好的基础性信息,则国家财政政策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并且在有些情况下更是会导致信息的残缺不全,不利于政策实施与效果的评价。

最后,地方财政管理能够保障国家财政政策以更为安全、经济的方式加以实行。作为国家的经济保障性工作,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所涉及的范围及内容较大,这也使得对财政政策的实施存在着较大的成本。地方财政管理如果具有较高的效率,则会极大的降低财政政策由于低效率运营而导致的不必要支出。另外,地方的财政管理状况也能够促使财政政策的执行具有科学性,增强了执行的安全性。

二、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对于国家财政政策的实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于财政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颇多问题,这些问题可基本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存在着地区之间的抢税行为,导致了对税收的管理无法有效控制。以施工单位为例,不少施工企业的施工地点与企业所在地并不在统一地区,从而使得两地的税务部门都会向该施工企业进行收税,这就导致了矛盾现象的出现,也加大了协调矛盾的支出增加,也为税收管理增加了难度。

其次,地方政府之间抢夺税源现象。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投资,为了吸引投资,不同地区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合理争夺投资方的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对税源的争夺,这种争夺不仅导致招商引资的措施不合理,而且也容易导致地区环境被破坏,威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税收任务的完成迫使地方政府对上级的收入进行不合理的剥夺。伴随改革开放的纵深进行,不同的所有制企业层出不穷,这使得主管部门与企业的从属关系均不够明确。

最后,不少地方政府对上级税收的征收不够积极,导致税款的大量流失。以房地产为例,由于土地的使用税存在着省市之间的交叉,由省、市共享收入,因此较低一级的县政府机关就对征收该项税收不够热情。因此,在缺乏基层政府组织的支持之下,该项税收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漏交的现象,为国家发展带来了损失。

三、强化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基本而言,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的强化需要从如下几点思路入手开展相关的活动。首先,强化地方财政管理的体制改革,严格遵循财政的层级设置原则。财政层级与政府层级是紧密相联的,但在不少地区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财政管理体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次是有必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渡性改革方式,从而最终做到各级政府之间的有效配合,精简财政机构与层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上述地方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强化这种管理所需遵循的思路,各级地方政府有必要从如下几点入手,对财政管理进行适时的强化。

第一,必须对各级政府所拥有的事权与财权进行明确界定,以确保两种权力的统一。这一手段要求政府机构又必须分别做好如下工作(王全臣,赵文忠,2003)。首先是明确政府事权与自身所拥有的职责与权力,不仅需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情况,又要努力进行创新,划分出财政管理的受益方与受益范围;其次是根据政府所属的不同层级关系,分别对事权与财权进行划分,上一层级的政府机构有权利对下一层级的政府机构进行相应的事权与财权的再分配,并对出现的问题有直接的询问权,且需要负相应的责任;最后是将事权与财权进行综合统一,事权通常与各级政府所拥有的责任联系紧密。因此,务必要分清各级政府机关的支出规模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最终确定财权,并使之与事权相统一。

第二,重新对政府职能所涉及的范围进行有效界定,并将各类社会性的经济活动范围加以确定。对于政府活动范围的确定是涉及地方政府财政措施的基础,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公与民各自的经济活动方向,而且也不易出现财政职能的确权与缺失的状况。例如,对于各地的国有企业经营而言,政府机构应将以往的变相资助行为进行减少,鼓励不同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的状况,从而淘汰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企业,保障产业的健康成长。

第三,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划分。这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也即允许各级地方政府依法制定相关地方性税收政策,但也要对地方政府的不合理税收进行查处,降低“乱收费”现象;对财政收入也要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划分,这需要将事权与财权的状况结合进来,并尝试采用分税制。

参考文献

[1]吴秀敏.加强地方财政管理工作初探[J].信息系统工程,2010(01).

[2]王全臣,赵文忠.浅议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州审计,2003(02).

作者简介:刘玉红(1969-),女,安徽阜阳人,就职于阜阳市能源交通投融资管理中心,研究方向:财政。

(責任编辑:赵春晖)

作者:刘玉红

上一篇:数据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医用物理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