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现状启示论文

2022-07-03

摘要:审计机制孕育、发展了独特的审计精神文化,为文学题材创作提供了良好灵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题材蕴含的审计精神文化进行挖掘、梳理,为创新审计实践提供了智慧创新的审计理念、恪守爱岗敬业的审计精神和遵循认真履责的审计职责等现实启发,有助于全面提升审计质效。研究以相关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梳理其中蕴含的审计精神文化内容,提出现实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家审计现状启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家审计现状启示论文 篇1:

国家审计目标与价值理性

[摘 要] 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国家审计目标理论与实务领域存在较强的工具理性意识,而价值理性却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从理论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应该并重,否则将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造成极强的不良影响。因此,国家审计目标体系中应强化价值理性,这就要求首先在观念上强化价值理性意识,而且在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审计目标体系中应贯彻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并将这一国家审计目标体系落到实处,积极灵活地开展国家审计工作。

[关键词] 国家审计;目标;价值理性

[作者简介] 程静,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建筑工程经济,云南 昆明,650204

国家审计体系,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有着一定的内在结构和目标的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国家审计目标决定着国家审计体系的内在结构与基本功能。因此,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务来看,国家审计目标在国家审计体系中都居于核心地位。

由于受到近现代强烈的工具理性思潮的影响,现行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存在着极强的工具理性意识,而将价值理性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现象将严重影响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本文认为,为了使国家审计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在长期内获得良好的发展,国家审计目标应注重价值理性,以使得国家审计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以促进政府更好地完成社会受托责任。

一、国家审计目标理论与实务

一般认为,国家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审计实践欲达到的理想境地与预期效果,它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不同的层次。

对国家审计总目标而言,根据宋夏云(2007)对英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国家的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总目标的描述,2003~2005年间,国外的国家审计机构通常将国家审计总体目标集中于受托经济责任,如英国国家审计署即认为其审计目标在于向议会报告有关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1]。在这一总目标统御下,各国的具体审计目标也深深地打上了经济的烙印,这一点在表1所列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和各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观点中有明显的反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通法系国家里,一般会强调“公允”,而大陆法系国家则不会。

根据宋夏云(2007)的调查研究,国内学者针对总体目标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受托经济责任观和权力制衡观,而尤以前两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就具体目标而言,国内19位审计专家,只有6位认为国家审计具体目标应包括“公平”或“公允”,只有5位认为应包括“环保”或“环境生态”,总体而言,认为应包括“公平”、“公允”、“环保”或“环境生态”的专家一共只有8位[1]。由此可见,在我国审计目标体系中,经济因素所占的统治地位。近年来,伴随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对审计目标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傅明、邹晶(2009)认为,面对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需求,国家审计目标应该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发展,将安全性纳入国家审计目标体系中[2]。刘家义(2010)认为,国家审计的目标维护经济安全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3]。王会金、王素梅(2010)认为,国家审计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法定职责将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将推进民主法治、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标[4]。

事实上,受托责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受托经济责任,但绝不仅仅是受托经济责任。现行文献中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是典型的工具理性意识表现。

从国家审计自身的发展来看,由于普通法系国家在经济目标之外,还强调“公允”,因此其国家审计业务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譬如绩效审计的发展。以英国为例,英国审计委员会(Audit Commission)所定义的绩效审计范围即已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3E”,发展到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的“4E”演变。而近年来英国又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一道提出了包含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和公平的“5E”概念。这一现象说明,如果能破除对工具理性的过于强调,将能有效地促进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因此,国家审计目标中的价值理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然,在国家审计目标理论与实务领域存在的强烈工具理性意识,本身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工具理性崇拜在国家审计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国家审计目标中的价值理性,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基本认识。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首先明确将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不同概念的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根据韦伯的描述,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而价值理性则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因此,工具理性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对各种可能行动及其将产生的后果进行理性选择,并采取对实现目标最有效(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行动;而价值理性则指人们对特定行为的选择并不以某一特定目的为依归,而是赋予特定行为以“固有价值”,即“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内涵的价值判断。

就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而言,纵观世界历史,可以这样讲,正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共同作用,推动了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例如,正是对过强的价值理性的突破,确立了工具理性的地位,才使得现代性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工具理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将其绝对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平衡总体,而不能有所偏废。任何极端化的行为,都将导致种种弊端。例如,欧洲中世纪对价值理性的绝对化,就阻碍了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而西方现代性则导致工具理性过分膨胀从而形成工具理性崇拜,则使得价值理性相对黯淡,因而打破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进而使得人对象化、客体化,使得人失去了主体地位,不再是目的而沦落为手段,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与自身关系恶化等一系列恶果。

从上述论述可知,作为理性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均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将会在无意识中造成深远的影响,其所形成的不良后果将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予以弥补。从当代社会现实来看,为了矫正工具理性崇拜的影响,价值理性无疑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三、在国家审计目标中强化价值理性

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国家审计目标理论与实务领域存在相当强的工具理性意识,而价值理性却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了对国家审计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中经济因素的强调,从而将公共受托责任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混为一谈,因而无意识中给国家审计发展设置了障碍,而对“公允”等价值判断给予了一定重视的英国、加拿大等国,其国家审计发展相对较为先进。

就国家审计而言,作为“免疫系统”,如果其目标定位过于偏重工具理性,至少将导致如下不良后果:(1)审计观念与理论的发展动力不足,难以脱离预测和控制外部对象的基本旨趣,也难以脱离追求最佳方案、最佳手段和最佳效率的有效性思维;(2)过于关注经济,从而客观上丧失其本应具有的批判性,进而难以真正实现“免疫系统”功能;(3)审计形式与手段创新不足,易于局限在技术——经济体系之内,客观上将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简单等同于物质需求,难以适应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4)长期来看,不利于国家审计体系建设,既不利于培育审计环境,也不利于培养审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从而阻碍审计机关与审计业务的长期良性发展。

从韦伯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论述以及二者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来看,正是两种不同理性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由于当代对工具理性的崇拜,导致了现代性危机的产生,要解决这一危机就必须对价值理性投注足够的关注。在国家审计目标中也是如此——要矫正工具理性崇拜的影响,就应给予价值理性更多的重视。

(一)在观念上强化价值理性

可以这样讲,在国家审计目标体系中缺乏价值理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观念中还没有对工具理性崇拜有足够的认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价值理性的漠视。因此,要在国家审计目标中强化价值理性,就必须首先在思想意识中强化价值理性,使价值理性在观念中扎根立足。

在观念上强化价值理性,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在观念中破除工具理性崇拜,使得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能和谐相处。

(二)在现阶段的国家审计目标体系中贯彻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在国家审计目标中强化价值理性,要求在现阶段的国家审计目标体系中贯彻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规划。政治本身体现的是一种价值选择,党和政府的战略规划体现的正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应倡导与坚持的主流价值判断,这一价值判断既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面对的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现阶段的国家审计目标体系中,必须贯彻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三)落实国家审计目标体系,积极灵活地开展国家审计工作

在国家审计目标中强化价值理性,要求将审计目标中贯彻的价值判断落到实处,切实加强有关审计工作,而不能自囿于国外审计实务,应积极灵活地开展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原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一定冲击,而新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此期间因为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部分社会矛盾激化,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趋于激化,因此在我国的国家审计目标中应强化“公平”、“环保”与“和谐”等因素,并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安排中切实加强相关审计项目的投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审计目标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调统一,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贡献国家审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的理论分析及调查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6).

[2]傅明,邹晶.国家审计目标的新发展——安全性目标[J].审计月刊,2009,(9).

[3]刘家义.积极探索创新 努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2010,(1).

[4]王会金,王素梅.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建设: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

[5]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8,(2).

[6]周亚荣.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2).

[7]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程静

国家审计现状启示论文 篇2:

文学题材蕴含的审计精神文化内容及现实启示

摘要:审计机制孕育、发展了独特的审计精神文化,为文学题材创作提供了良好灵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题材蕴含的审计精神文化进行挖掘、梳理,为创新审计实践提供了智慧创新的审计理念、恪守爱岗敬业的审计精神和遵循认真履责的审计职责等现实启发,有助于全面提升审计质效。研究以相关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梳理其中蕴含的审计精神文化内容,提出现实启示。

关键词:文学题材;审计精神文化;理念诠释;现实启示

严谨负责、敬业专业的审计精神影响了文学创作,通过将审计文化、审计工作、审计生活与文学创作自然融合,塑造鲜活、真实的审计群像,书写个性、内涵的审计精神,先后涌现出长篇小说《审计利剑》《人民审计官》,报告文学《来自审计前线的报告》,长篇纪实文学《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真石——国家审计风采录》等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载体,全面、完整地呈现了审计工作历程,全景、客观地展示了审计工作场景,成功塑造了“以审计精神立身,以责任奉献立业”的审计精神文化。

文学题材蕴含的审计精神文化内容

以审计精神文化为基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从审计视角记录社会实践、反映民生故事,关注社会进程中的审计身影,通过发挥文学作品的表达及倾诉功能,多角度展示了审计人的工作状况,探究了审计精神蕴含的文化机理,指明了当代审计工作的价值指向。

1.与实践同声:关注重大事件,积极履行审计工作的使命感

在汲取审计精神文化,创作文学题材时,通过突出故事性、可读性特征,深入剖析社会事件,形成了有特色、有审计价值的优质作品,为大众了解和认识审计精神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认知视角。一方面,文学作品记录、反映了重大审计实践。重大社会事件不仅是重要的文学创作素材,也是补充审计工作經验,构建全新审计机制的重要尝试。透过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审计实践,使观众超越现状,深度了解审计工作的发展脉络。以何建明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非典十年祭》为例,其中生动记录了审计工作的特殊实践。在此次事件中,审计署针对捐赠物进行跟踪审计,并首次发布审计结果公告。随后,发布审计结果公告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常态。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记载、展示了重要审计人物。基于审计精神文化的文学题材作品,大多超越了简单的人物、事件描述,在讲述问题的同时,以独特的思想理念与艺术审美展示了审计人员的风采,通过直面社会变革的时代场景,以真实、客观的写作方式记录了国家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情况,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审计人在履行工作职责中的积极作为与特殊担当。

2.与生活同频:关注大众生活,积极书写审计人的责任感

文学作品通过对审计实践问题进行描述,对审计工作的问题根源进行深刻分析,尽可能真实传递和表达了真诚敬业的审计态度,引发读者深层次思考。其一,关注审计是增强文学作品个性化特征与生活美学的基础。文学作品强调审计工作的鲜活性与丰富情感,通过尊重大众的阅读感受,重视发掘审计工作的人情化因素,以故事化、可读性等方式讲述了其中蕴含的审计精神文化内容,使文学作品更贴近大众心理感受与生活状态。其二,讲述爱岗敬业的审计工作态度。通过贴近审计实践,发掘审计实践故事的人性光辉和丰富情感,用独有的关注视角和有深度的思维模式,讲述审计实践背后的故事细节与深度情感,全面提升了审计精神文化的影响力。报告文学《账海春秋》生动描绘了基层审计干部周正初的敬业故事,讲述了审计人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其三,描述审计人对审计工作充满真情实感的实践经历。审计工作特殊的职业性质,增添了审计人的工作压力与挑战,也对审计人提出了爱岗、奉献的工作要求。以审计工作为创作素材所完成的文学作品,并没有刻意使用写作技巧,而是用朴素、朴实的写作手法,真实再现了审计人对审计工作的热情真意。

3.与时代同步:关注审计工作,客观反映审计工作的时代性

文学作品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表达现实感悟和传递认知理念为重要内容,以审计精神文化为创作题材,不仅是利用文学阵地宣传审计故事,提升审计精神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全面提升审计政策及制度实效性搭建了良好平台。首先,记录审计故事,构建审计文化传播机制,改善大众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在以审计精神文化内容为创作基础的文学作品中,创作者凭借对审计工作的熟知,以合理的创作想象建立起完整的审计实践空间。与此同时,多数审计文学的创作者,也是具有丰富审计工作经验的实践者,凭借对审计工作的充分了解,实现审计实践场景的成功“建构”。其次,突出审计工作特征,构建符合时代气息的审计文化,助力审计工作高效开展。文学题材通过书写求实、务实的审计工作精神,以回顾现实、回馈现实的表达方式,积极融入审计全覆盖的时代趋势。最后,彰显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大众了解审计工作发展变化提供新视角。由河北省审计厅集体创作的《真石——国家审计风采录》详细描述了审计账表、凭证等细节,论述了审计制度建设、审计方法创新和大数据审计技术等内容,其中既有时代新意,也通过提炼审计工作智慧,为读者了解审计工作变化搭建了良好平台。

文学题材蕴含审计精神文化内容的现实启示

文学题材蕴含的审计精神文化内容源自社会实践,与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之间存在契合共性,通过将其广泛融入社会实践的各个场景,使审计精神转化成为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动力。在推动审计全面覆盖进程中,借助文学作品的通俗、易懂优势,向社会大众展示基于审计精神文化的文学作品,使读者从精神内涵、文化审美等高度感受审计工作价值,引导大众体会负责敬业、爱岗专业的审计精神,更好地发挥审计精神文化的现实意义。

1.以全面创新为基础:关注时代变迁,推动智慧审计建设

创新是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基因,也是提升审计效能的客观依据。在大数据广泛应用环境下,审计工作环境、要素及方法呈现全新变化,为更好满足审计工作要求,需要审视审计工作的新动态,通过以创新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审计建设。一是重构审计工作职能,推动智慧审计。通过发挥审计工作优势,积极服务“业财融合”。通过发挥智慧技术优势,为审计对象提供及时、有效的审计结论及建议,更好履行审计在评价、监督及咨询服务等领域的职责。二是强化审计职能,优化审计导向。构建以风险管理导向为基础的全新审计体系,形成包含风险识别、评估、反馈、应对和报告等完整的风险应对机制。三是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效能。以审计全面覆盖为基础,以共享审计模式为支持,注重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建设符合审计实际的审计模型及数据库,通过构建包含审计问题识别、问题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审计效能。

2.以真情敬业为核心:关注从业要求,推动审计队伍建设

真情敬业既是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从业观,也是提升审计工作效能的必要素质。在长篇小说《审计利剑》中,通过生动刻画、成功塑造以审计处处长张剑锋、审计厅厅长周明国等为代表的审计人物形象,生动礼赞了审计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的优良品质,也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加深了对审计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为此,充分做好审计工作,需要具备专业胜任工作能力为基础,以对工作真情敬业为核心,以遵循审计从业要求为规范,通过完善技能培训、增强自学主动性,更好开展审计工作。首先,要以专业胜任为基础,从岗位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态度等维度构建完整的审计岗位模型。审计工作人员要以持续学习为前提,拓宽个人素养维度,具备应有的专业胜任工作能力。其次,要以真情敬业为核心,通过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引导审计人员积极投入审计工作。要注重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抗压能力,通过塑造良好的审计典范,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最后,要以从业要求为框架,通过把握审计工作的能力特征,融合审计工作的职业要求,培养审计人严格执行审计程序,确保获得客观、真实及精准的审计结论。

3.以认真履责为重点:完善制度规范,推动廉洁审计

依法审计、依法履责是审计人员的从业底线,也是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要求。在以审计精神为基础创作文学作品时,为实现预期艺术效果,往往在设置故事冲突的同时,也充分遵循了依法审计、为国审计的专业精神,通过合理把握审计工作的规范要求,客观描写了审计风险,实现了符合审计实践的艺术表达。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完善审計制度与规范流程,通过培养审计人员形成认真履责意识,实现廉洁审计的最佳成效。一方面,以廉洁审计为基础,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审计人员要始终将审计准则、审计制度和廉洁审计等理念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要求,通过严格遵守审计制度,确保审计工作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以独立客观、依法问责为保障,监督和引导审计人员遵循审计工作要求。审计监督、审计建议是做好审计对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沿需求,通过为审计工作提供客观、独立的工作氛围,确保审计结论的客观性。要以完善问责机制为保障,对审计工作状况进行全面、全程监督,确保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为审计对象提供优质审计服务。

随着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构建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成为审计工作新要求。在审计工作快速、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形成了新的审计精神文化及生活样态,通过利用文学作品对审计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塑造,对审计故事蕴含的精神理念进行艺术化提炼,为创新审计工作提供完善启示。(作者简介:李朋,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基础教育。段福德,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基础教育。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一般课题《绘本阅读中幼儿审美教育发展实证研究》,编号为:19YB313。)

参考文献:

[1]仲呈祥,张金尧.弘扬法治精神的艺术佳作——评电视连续剧《国家审计》[J].求是,2015(2):62.

[2]蔡春,刘静,黄昊.新时代审计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8(5):12-16.

[3]宋夏云,徐雨莺.国家审计精神文化的内涵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9(4):84-87.

[4]朱灵通,方宝璋,何瑞铧.中国古代审计人员管理及其启示

[J].审计研究,2020(5):50-56.

[5]徐向真,段曼曼.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及提升对策[J].财会月刊,2020(5):87-93.

作者:李朋?段福德

国家审计现状启示论文 篇3:

高校绩效审计研究

作者简介:马程琳(1970-),性别:女,籍贯:广东,学历:硕士研究生,职务:主任科员,研究方向:审计,经济管理。

摘要: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奠定雄厚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日益受到社会密切关注,对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是高效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分析入手,阐述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措施,以切实改进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推动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公共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有效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我国审计部门和理论界更加注重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和相关理论研究。随着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不断开展,对绩效审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对绩效审计的研究和思考,在绩效审计的活动中探索和创新绩效审计模式,完善绩效审计制度,促进绩效审计的发展。当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绩效审计大环境下,我国高校绩效审计也刚刚起步。因此,本文从绩效审计和高校绩效审计的内涵入手,分析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和问题,推进高校加强绩效审计,促进绩效审计在高校审计实践中的运用,丰富绩效审计理论。

一、绩效审计与高校绩效审计的界定

(一)绩效审计和绩效审计模式

1.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接受权力拥有方和资源所有方之委托,权力受托方或者资源受托方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开展对立的检查、评价和监督,通过搜集可靠證据,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和整改建议向资源所有方或者权力拥有方报告,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高质量的履行其经济责任,提高其经济活动的绩效水平。

2.绩效审计模式的分类

开展绩效审计应该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绩效审计模式。一般而言,审计单位开展审计活动多采用以下五种绩效审计模式。一是以过程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过程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的审计程序较为复杂,能够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并纠正,但是需要耗费较多的审计成本,因此,其适用范围较小。二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下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审计师通过检查被审计项目的结果和业绩,以被审计单位的结果为判断标准。结果导向的审计模式属于事后审计的范畴,对审计工作的预算作用的发挥不是很有效。三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的开展注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对于绩效审计的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四是以责任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责任导向在绩效审计中是以职责的履行作为绩效审计所关心的重点内容。责任审计模式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的各部门各层级明确自身责任。这种模式相对于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操作较简单,像我国政府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责任审计模式的一个典型,但是由于政府机构和责任的复杂性,造成这项审计模式的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是对重点问题继续努力关注并开展重点审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对审计目标的确定在审计工作开展中难度较大,因此,我国采用这种审计模式较少。

(二)高校绩效审计含义

高校绩效审计是指审计部门接受委托,根据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收集充分、可靠的证据,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等院校的经济活动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高校管理者改进工作,更高效的履行经济责任,提高效益。高校绩效审计的经济性目标要求用最低的投入获得到高质量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投入经济合理。效率性目标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促进高校教育资源投入的效率性,完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效果性目标要求最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效果。

二、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也呈上升趋势。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增加的了2008年的653万;高校在读学生数也从780万增加到了2900万,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也增加到了2263所,增加了一倍多。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投入平稳增加,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教育经费的总支出中增幅明显提高,如中央和地方给予高校巨大的资金、土地、政策支持等投入。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许多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教育公平性的缺失,教育投入依旧不足等等,高等教育暴露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高校发展背景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的绩效是高校绩效审计所承担的至关重要的任务。

然而,当前绩效审计在高校中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绩效审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审计工作逐步加入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政府广泛的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工作在高校中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严重不足,制约了绩效审计在高校中的运用和效果实现。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了对高校绩效审计的探索,例如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在某大学城的 建设情况专项审计中,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思路;审计署制度了2008年至2012年的阶段性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绩效审计的全面推广,但是高校的审计工作开展十分滞后,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的开展严重不足,目前只在高校基建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开展绩效审计,对高校的经常性的绩效审计没有得以有效实施。高校绩效审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对绩效审计内容的界定,尚未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可供借鉴的绩效审计完整案例严重缺乏。

三、我国高校实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缺失

我国宪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权力,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必须解决法律法规的问题。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处于发展的触及尖端,有关绩效审计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高校开展绩效审计还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以及执业准则。2006年,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是将效益审计放在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位置。审计署等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加强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只对绩效审计的原则、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做了一般性规定。法律法规的授权不够完整,缺乏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对如何开展绩效审计以及审计的对象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规定。我国法律法规关于绩效审计的规定仍旧将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使得绩效审计缺乏独立性,绩效审计的发展显然尴尬境地,制约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传统行政观念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实施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校行政体制的影响,造成传统观念在当今高校审计工作中影响深远。受到社会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的影响,审计工作的地位重要性和职能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我国的财政体制和公共部门行政的透明度不高,法制的不健全,造成我国高校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存在抵触心理,没有责任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其次,由于高校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导,导致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充分。高校绩效审计和政府审计相类似,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注重财务收支和财务会计等方式的审计模式,忽视开展绩效审计和效益审计。最后,由于绩效审计在高校中开展的时间较短,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借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推进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受到了高校行政领导和管理者的抵触也在所难免。

(三)高校行政体制制约绩效审计的实施

开展审计工作必须保证审计的独立性,虽然我国高校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举步为艰。高校的传统的行政体制影响因素依旧存在。高校行政机构控制并支配着教育资源配置,对高校行政绩效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高校行政部门庞大复杂,权责交叉,行政效率和管理效率低下,高校内部行政缺乏透明度,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作风。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造成高等院校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和发展。我国高校审计的开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是建立在国家强制力的基础之上,是国家审计的延伸,长期从属于国家审计。因此,我国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审计机构,开展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审计工作。但是高校独立设置审计机构仍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难以保证,许多高校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极大威胁。缺乏审计的独立性,高校绩效审计将难以开展。高校审计将缺乏公正性和独立性,严重制约高校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的研究还不足。绩效审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绩效审计所涉及的领域和对象较广。高校开展绩效审计也是随着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而开始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对高校实施绩效评价存在指标上的局限性,目前的审计多关注高校的财务指标,开展财务为中心的审计,对非财务指标却缺少评价。只关注高校的历史绩效,却没有关注高校未来发展指标;在绩效评价中重视量化指标,忽视了定性指标。对高校绩效审计缺乏预警指标。由于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标准不够统一,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高校绩效审计开展的过程中受到高校行政领导人为因素的影响,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由于标准的不统一,造成许多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矛盾,给有效的开展绩效审计,并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造成许多困扰,严重的影响到高校绩效审计的质量的保证和可信度的提高。

(五)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制约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目前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结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我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审计专业水平和工作时间能力方面对高校复杂的审计工作要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高校行政领导往往对于审计工作进行干涉,导致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許多审计人员没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审计工作经验,对现代审计技术不够熟悉,缺乏管理知识和经济知识和综合知识。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规模、职称结构以及人员素质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极高,需要通晓会计、审计、统计、人力资源以及工程等学科的知识,审计队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对我国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 改革和完善现行高校审计管理体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是以审计体制的独立性为前提的,缺乏审计体制的独立性,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效果就难以实现。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也是政府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难题。我国审计部门隶属于行政机关,我国审计部门开展对政府的审计缺乏独立性,导致绩效审计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制约审计的发展。因此,推动审计工作由传统的审计管理模式向立法模式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的作用,将审计部门由过去的隶属于行政机构的审计体制改革为隶属于人大的立法型审计体制。独立的审计体制和宏观审计环境是提高高校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该通过建立于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联合组成的审计委员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其人员经费管理上隶属审计委员会,从而有效的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的开展工作,不受高校行政领导的制约。审计委员会督促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公开审计结果,提出整改建议。审计委员会负责委托外部审计提高对高校绩效审计。通过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保证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提高高校绩效审计质量。

(二)转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政府应该切实转变职能,转变过去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职能和方式。政府学与高校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公立学校的举办者应该切实加强职能转变,提高高校的自主办学权,提高高校自主办学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及时性,提高办学效率,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干预,通过完善绩效预算、绩效审计以及问责制,提高高校管理的信息透明度,增强高校的责任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依赖于相关的审计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必须以国家的法律强制力为后盾,提高审计工作在法律中的地位和权威。对高校审计机关授予绩效审计的权利,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这是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必要途径。完善当前的《审计法》,通过建设和完善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职责和责任。在《预算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强化对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加强对教育财政资金支出和管理的约束力,通过完善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法律体系建设,指导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立和完善高校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高校绩效审计模式的完善,需要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审计机构应该积极吸取高校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两个因素,首先,针对不同的高校行政部门和院系,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其次,关于高校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当尽可能的采用量化指标的方式。而对一些难以具体量化的或者在绩效审计过程中采用量化方式会产生许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的情况,也可以适当的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估计,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

(五)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打造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塑造专业技能过硬的审计人员队伍,是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要不断的对于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审计环境的能力。另外,要逐步引入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以适应复杂的政府绩效审计。通过引入复合型、多元化的审计人才队伍,加强审计团队的建设,充分的发挥审计团队的运作效率,从而实現高效率的高校绩效审计。

加强对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校教育体制的完善,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高校绩效审计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受到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打破重重障碍,积极探索和创新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理论和模式,不断的完善和构建符合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模式,推动高效绩效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不断深化。(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明芳,吴华萍.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审计月刊. 2011(01)

[2]张苏.英国模式对我国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启示[J]. 中国审计. 2010(19)

[3]张思强.高等学校绩效预算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方法[J]. 教育财会研究. 2008(03)

[4]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09)

作者:马程琳

上一篇: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论文下一篇:企业新闻策划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