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政府绩效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二是结合我国现实,尝试具体设计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摆脱了宏观抽象、结构单一的缺陷,逐步走向科学化、全面化、具体化、综合化,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家审计政府绩效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家审计政府绩效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成效、问题与改进

摘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提升政府服务品质的有力工具。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在实践中有着多样化的探索,对于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提高政府绩效、促进行政民主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评估过程不够规范、评估系统不够完善、缺乏政府成本分析、评估存在单向性和封闭性等缺陷。改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要求深化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认识、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提高绩效评估的法制化程度、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并重视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

关键词:绩效评估;地方政府;公共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引起我国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这不仅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所致,同时也是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改革的现实需要。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也在各地的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得到完善。当然,由于政府绩效评估本身的复杂性、评估体系的不完善、评估理论研究的落后以及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途径,完善我国的评估实践。

一、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历程与基本做法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至今,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探索起步阶段。当时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上而下的评估,并与干部考评和任务检查相联系,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与控制;另一个特点是评估的随意性大,缺乏细化的评估指标,是一种粗放型的部门考评。评估的主要形式是当时常见的大检查、大评比、专项调查等。(2)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政府绩效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政府绩效审计、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管理等理念被引进并得到广泛宣传。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入和传播,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得到公共管理理论界和公共部门的实践者的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既有对政府部门的综合绩效评估,也有针对具体行业的组织绩效评估。这一时期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绩效评估指标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经济绩效被当作首要的甚至唯一的测评因素。(3)90年代末至今。这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走向科学化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政府绩效评估的思想已被理论界和实践者所普遍接受,政府绩效评估开始走上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建构系统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规范政府绩效评估的地方立法和部门立法开始出现,使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逐步走向了定期化和规范化。特别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根据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政府各机关的综合绩效评估。如南京、珠海等地的“万人评议政府”,深圳市的“企业评政府”,甘肃省的“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等政府绩效评估活动。另一类是针对具体行业、部门的组织绩效评估。如北京市的“国家机关网站政务公开检查评议”,科技部制定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门为各级各类学校设立的绩效评估体系等。在实践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多种形式。从评估主体来看,有单一主体评估和多元主体评估;从评估对象来看,可分为机关评估、组织评估和项目评估;从评估者与评估对象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评估方式来看,可分为目标责任制评估、社会服务承诺制评估、绩效审计、效能监察、效能建设、行风评议等。

二、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成效

随着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活动在各地的开展,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甚至普通公众对于通过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改善政府管理品质均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理论研究与评估实践的结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氛围初步形成。第一,中央高层对政府绩效评估高度重视。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注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效能和品质,积极完善各级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第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行政过程的透明化程度不断提高,建设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政府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为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提供了基本的民主政治环境。第三,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不断增强,他们把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视为行使公民权力、监督政府工作的新途径。第四,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政府领导人高度重视政府绩效评估,把开展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提高政府效率、改进政府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积极探索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途径。

2.有效促进了政府绩效的提升。第一,政府绩效评估明确了政府工作的绩效标准,为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提供了改进绩效的目标和方向。第二,政府绩效评估的强制性效力形成了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绩效的持续压力,使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第三,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和效能监察,及时发现和改正政府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违纪、违规行为和浪费、低效、低质量等问题,有利于防止政府绩效目标实现过程出现偏差。

3.强化了政府责任。通过把政府绩效评估与组织奖惩有机结合起来,使绩效评估成为上级政府监督和激励下级的有效手段。评估结果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档次,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单位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未完成工作目标的单位的主要领导实行诫勉、降职甚至免职或责令辞职,凸显出政府绩效评估的强制性效力。

4.有力地促进了行政民主化进程。第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开展使政府绩效信息的公开成为必需,从而推动政府行为走向了公开化和透明化。第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重构了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绩效主要体现为政府行为的社会效益,社会公众成为政府绩效的主要评判者,推进地方政府从社会管制者的角色转变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第三,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强化了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促进了公民权利的实现。

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较短,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评估的规范化程度不足。到目前为止,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尚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程序都缺乏科学有效的规范。在缺乏制度性保证的情况下,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还不是一种定期开展的以促进政府绩效持续改进为目标的活动,难以发挥政府绩效评估对政府绩效提升的持续推进功能。在评估过程中,主要领导人的态度对评估结论具有重大影响,难以保证评估结论的公正和公平。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程度不足还极易导致评估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使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走向其目标的反面。

2.评估系统不完善。第一,评估主体单一。在实践中虽然存在着社会组织、公众等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探索和尝试,但主要还是上级政府对下级进行评估,是作为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种手段而存在的。第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不够科学。由于政府目标的多元性、政府成本与收益的非关联性、政府活动影响的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确定极其困难。而且,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也容易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侧重一些指标而忽视另一些指标。第三,评估方式单一。定量评估时容易忽视那些不易测评的指标,而定性评估时又忽视定量分析。

3.评估存在单向性和封闭性。从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来看,地方党政领导人通常是这一实践的发起者。在这一过程中,上级政府承担着成立评估机构、设计评估指标、选择评估方式、组织评估实施的责任,作为评估对象的下级政府和组织往往无权参与评估指标的设计和评估方法的选择,体现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强制性和单向性。从社会参与的角度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又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一方面,评估主体单一,评估过程不透明,社会团体和公众缺乏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政府运行的隐秘性,使外部评估事实上难以开展。同时,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也亟待增强,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外部压力明显不足。

4.评估缺少政府成本分析。政府绩效评估应该关注投入与产出、产出与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在我国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重产出而忽视成本的倾向。在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成本缺乏直接联系的情况下,政府会极力促使投入最大化,忽视以成本最小化来提升政府绩效,导致各地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花样翻新、屡禁不止。正如臧乃康教授所指出的,政府绩效与政府成本关系间接,并不是说两者之间没有联系,问题在于人们经常把注意力放在政府行为短期内产生的效益和效果上,而忽视了为此付出的巨大成本和昂贵代价。[1]

5.行政过程不够公开,绩效信息沟通困难。政府绩效评估实际上是政府绩效信息的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的过程。缺乏行政公开,政府绩效信息难以有效沟通,公众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标准、过程和结果不知情,长官意志就会对评估结论产生巨大影响,就难以保证评估过程的科学性、评估结论的公正性和评估功能的有效发挥。2007年4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将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改进策略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人才等方面,更体现为各国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竞争。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推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水平,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中的积极功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1.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培训人才。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助于指导社会宏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公共项目的未来决策,增强公共项目的后续能力,提高公共管理效能,而且有助于公共管理部门明确责任并由此增强部门间更好地学习和合作,从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2]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首先要充分认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功能和意义,从战略高度认识政府绩效评估。其次要加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科学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原则、指标、方式、途径和手段,并把理论研究与实际评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构完善有效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专门人才是顺利开展评估的重要一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涉及面广、关系重大、任务繁重而复杂,需要有一批精于政府绩效评估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评估工作,以确保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有序、高效和公正。

2.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程度。政府绩效评估是一把双刃剑,公正、公开和规范的绩效评估能有效激励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相反,主观随意的绩效评估只会打击先进,增加猜忌和不满,甚至滋生腐败。所以,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从西方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绩效评估一般都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规范和保障。这样,既增强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权威性,又保证了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和正确方向。

3.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来看,可以从评估主体、指标体系、评估技术和沟通机制等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第一,变单一评估主体为多元评估主体。评估主体应包括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协作的组织和团体、利益相关者、政府政策的目标群体等。各评估主体在评估中的地位(即其评估分值在最终评估分值中所占的比重)会因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的不同而变化。第二,成立独立的政府绩效评估机构。该机构负责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具体工作,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但不能与被评估机构有上下级关系,也不能与被评估机构及其政策实施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必须处于一种独立和超脱的地位。第三,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坚持如下原则:经济发展指标与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短期绩效指标与长期绩效指标相结合;效率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效益指标与公平指标相结合;定性绩效指标与定量绩效指标相结合,并尽量用可量化的的指标反映人们的价值判断。第四,采用科学的评估技术和先进的评估手段。积极借鉴私营部门的绩效评估技术和手段,结合政府绩效评估实际,开发出适合政府绩效评估的具体技术手段。第五,完善政府绩效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建立电子政府,构筑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同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网络,并建立政府绩效信息系统专门负责日常政府绩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同时,建设透明政府、提高行政民主化水平也是沟通政府绩效信息的重要条件。

4.重视绩效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持续改进政府绩效。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既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也是鞭策后进的强制性手段。如许多地方实施的“末位淘汰制”即是如此。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不应在奖惩,而应在于激励评估对象和改进政府绩效。因此,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应是一种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全方位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注重绩效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发挥其绩效监督和导向功能,促进地方政府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持续提升政府绩效。

参考文献

[1]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系统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2):141—147.

[2]张旭霞.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261.

责任编辑:思齐

作者:楚德江

国家审计政府绩效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二是结合我国现实,尝试具体设计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摆脱了宏观抽象、结构单一的缺陷,逐步走向科学化、全面化、具体化、综合化,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进一步改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应加强政府职能和行政成本的研究,明确政府活动与经济社会成就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政务公开性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地方政府;績效评估;指标体系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前提。绩效评估指标具有强烈的行为引导功能,它明确并强化了评估对象的工作要点和努力方向。如果评估指标不合理,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地方政府的实际绩效水平,还可能误导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而给整个社会带来重大的不利影响。由于政府活动范围广泛、活动过程复杂、活动结果影响深远,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比企业绩效评估指标要复杂得多。对于政府绩效评估这个世界性难题而言,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其中首要的困难。加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建设高效政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结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围绕构建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两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与技术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要保证绩效评估指标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必须运用科学的设计技术与手段,才能尽可能避免绩效指标设计中的偏差和设计者个人偏好对指标选择的不当影响。在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中,学者们常用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演绎法、平衡记分卡技术、德尔菲法、信度和效度检验、主成分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等。

(1)演绎法。演绎法是从某些价值原则出发,或者从某些已被接受的论点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的过程。作为对政府行为结果的衡量,政府绩效评估关注政府组织所发挥的功能,但并不是要考察政府的所有功能,而是仅仅关注于政府应该发挥功能的领域,也就是政府职能的领域。政府活动应忠实履行其职能,并且不得超越其职能范围。运用演绎法确定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首先应该厘清政府职能,在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确定绩效评估内容,进而设计出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盛明科在《社会和谐指数: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一文中就是通过演绎法设计了政府绩效评估的社会和谐指数。他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能保护全体社会成员权益的社会,是能够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在对和谐社会内涵认识的基础上,他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数、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社会自组织能力指数、公众安全感、公民幸福指数等六个方面建构了社会和谐指数。

(2)平衡记分卡技术。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 Kaplan)和诺顿研究院(Norton Institute)的大卫·诺顿(David Norton)于1992年首次提出。平衡记分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平衡记分卡既包括对财务业绩的评估,也包括对非财务业绩的评估,是一种综合性的绩效评价体系。虽然平衡记分卡是针对企业绩效评估而开发的绩效指标设计技术,但它也同样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吴建南和孔晓勇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乡镇政府为例》一文中运用平衡记分卡技术,并结合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从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公众四个方面建构了乡镇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学习与成长指标包括网络信息化程度、内部人员培训率、吸引人才的人数、基层组织结构健全程度等二级指标。内部流程包括办事/服务效率、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公共设施利用率、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程度、农民劳务输出增长率等二级指标。财务指标包括财政收入增加幅度、行政运行成本、招商引资资金的增加额等二级指标。公众指标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保险普及率、公众满意度等二级指标。

杨建等人基于平衡记分卡技术,从财务指标、顾客指标、内部过程指标、学习和发展指标四个方面构建了电子政府绩效指标体系。财务指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收入、成本和资产利用率。顾客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市场份额、顾客保持力、顾客获取力、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利润率。内部过程指标又可细分为服务属性指标、技术属性指标、对外联系指标、后续服务指标等方面。学习和发展指标包括员工素质指标、工作环境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学习能力指标等。

(3)德尔菲法。德尔菲法首先可用于政府绩效指标的隶属度分析。隶属度是模糊数学中的一个概念。模糊数学认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模糊现象,其概念的外延不是很清楚,无法用经典集合论来描述。某个元素对于某个集合来说,不能说是否属于,只能说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元素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称之为隶属度。如果把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视为一个模糊集合,把每个评估指标视为一个元素,可以对每个评估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具体做法是将评估指标制成专家咨询表,把专家咨询表送给专家,要求专家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从中选取部分最理想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某项指标的专家选择总次数与回收的有效咨询表的数量之比就是该指标的隶属度。

德尔菲法还可用于绩效指标权数的确定,特别是定性指标权数的确定。该方法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的意见,然后对每一轮意见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放给各位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首先对专家说明德尔菲法的特点、实质、轮间反馈的作用及均值标准差等统计参数的意义,然后请他们各自就所拟定的各评价指标进行取舍和确定权数,对回收的征询表进行分因素整理和统计,分别计算均值和标准差,直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据此,以各指标的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权数。

(4)信度和效度检验。绩效指标确定之后,其指标内容和结构是否全面、科学,评估结果是否可信、有

效,还需要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绩效指标的信度(reliability)是关于指标客观、准确和可靠程度方面的一种度量。评定测量工具信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内部一致性信度、折半信度、重测信度和平衡信度等。绩效指标的效度(validity)是指指标直接与成果相关或者代表所关注的绩效维度的程度,关注的是绩效指标合适程度的问题。效度评定的常用方法有内容效度、预测效度、构思效度、聚合效度、辨别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等。衡量政府绩效评估效度的最重要指标是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用来说明在绩效测试中所设置的测试项目、设计的测试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被测试对象实际的工作情景或者反映出被测试对象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典型問题。具有较高内容效度的绩效评估系统能够把被测试对象置身于与实际工作非常类似的情景之中,能尽可能避免绩效缺失和绩效污染。测得的绩效水平一般既包括了真实绩效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包括了非真实绩效的内容。其中没有被纳入绩效评估系统的真实绩效,称之为绩效缺失;与此相反,不是真实绩效的内容却被纳入绩效评估系统中的部分,称之为绩效污染。科学而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必须是没有或尽可能地减少绩效缺失和不受污染,所建立的绩效评估系统与真实绩效内容越是吻合,则该绩效评估系统的内容效度越高。

(5)主成分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英国心理学家、统计学家斯皮尔曼(Chades Spearman)于1904年发明的。他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主成分分析将各个测量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建立尽可能少的新变量,使得这些新变量是两两不相关的,而且这些新变量还能够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使分散而复杂的测量趋向整体和简单化,同时便于掌握各个测量要素背后隐含的内在因素,从而找出各复杂因子的主要成分,实现评估指标的简化和降维。主成分分析既解决了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的指标赋权和相关性问题,同时又能实现简化指标的目的。

钟荣等人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一文中介绍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绩效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第一,对指标进行分层划分,各指标体系又有子层指标。第二,将指标进行标准化,但对已无量纲化或德尔菲法得出的指标分值可以略去该步骤。第三,计算样本相关矩阵。该矩阵是通过指标分值的相关关系计算得出的。第四,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第五,根据某一指标特征贡献率与累计特征贡献率的比值,确定该指标的权重。

(6)层次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萨迪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各评估主体的判断以确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层次分析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方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先对单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然后再进行层次间的指标总排序,来确定所有指标因素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为确定类似指标体系权重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途径,并且通过采取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权重确定的信度和效度。

二、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保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它体现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是测量政府绩效的标尺,因此,应充分反映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目标。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围绕建构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已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出了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这些设计有共性,也有差异,反映了指标设计者所持有的不同的视角和价值取向。

(1)绩效领域(一级指标)的确定。由于政府活动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政府绩效也必然体现为政府在这些领域中所发挥的功能。确定在哪些领域测量政府绩效反映了绩效指标设计者对政府所应该发挥功能的领域的基本看法。

虽然人们对地方政府绩效领域的识别和认定的看法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共性还是主要的。王良健、侯文力把政府绩效领域确定为依法行政、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五个方面。钱德春、黄孟州把政府绩效指标分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人的全面发展的指标、公开公平公正性指标、开放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等五类指标。倪星、李晓庆认为,政府绩效指标应包括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科教文卫、其他指标等六个方面。彭国甫等人认为政府绩效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由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方面构成。钟荣等人把政府绩效指标分为公共资源耗费指标、政府管理效益指标和政府行政潜能指标三类。崔述强等人从经济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资源与环境维度、行政效果维度等四个方面来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范柏乃则从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来设计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从以上绩效领域可以看出,虽然表述各异,所包含的范围也有所不同,但都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基本方面。区别在于:有的把教育科技领域单列,而有的则把它归人到公共服务领域;有的专门列出了政治绩效或行政管理绩效,有的则没有列出;钟荣等人认为,政府绩效指标包含公共资源耗费指标,也就是把行政成本列入绩效评估指标范畴,而其他的绩效指标体系则没有考虑行政成本问题;虽然大多数学者把经济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但也有人主张在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时取消GDP指标,而把顾客满意原则和效率原则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尺度。

(2)绩效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具体设计。绩效领域确定之后,具体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便成为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关系到绩效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简便性。

绩效指标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绩效领域(一级指标)的不同,还体现为在相同的绩效领域人们所设计的绩效指标之间也存在着不同,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焦点的差异和对不同指标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比如在经济发展领域,崔述强等人认为,其指标要素有地区生

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非公经济比重、社会投资比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等七个方面;彭国甫等人认为,经济绩效可以通过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及水平、通货膨胀率抑制情况、就业率等指标体现出来;范柏乃则把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原材料消耗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能耗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在其他的绩效领域,人们所确定的具体指标和分配的指标权重也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在相同的绩效领域采用不同的绩效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人们试图寻找最佳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但这种努力并不能使人们达到认识上的一致。由于政府绩效评估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人们的认知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人们在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上观点的差异将长期存在。也许,正是由于在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上存在着这种多样性差异,人们才可能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进而获得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更全面和更科学的认识。

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基本评价与发展展望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地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伴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政府绩效越来越关注,要求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学术界,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的传播,政府绩效评估早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目前,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是从事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政府的活动领域和政府活动的影响都极具广泛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极其困难,所取得的进步也相当缓慢和有限。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初步改变了以前的评估指标宏观抽象、结构单一的缺陷,评估指标逐步走向科学化、全面化、具体化、综合化。第一,地方政府经济评估指标由单一经济指标逐步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多元综合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府工作成绩的考核曾长期集中于经济发展指标,各地GDP崇拜之风盛行,经济发展成为政绩评价和官员职位提升的主要依据。这种用单一经济指标评估政府绩效的方法带来了诸多弊端。一是使官员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公共事业没有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普遍提高,贫富分化严重。二是专注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依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来获得暂时的经济发展,导致环境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改变,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已由单一的经济绩效评估转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的多元综合指标评估。第二,政府绩效指标由单一的现状考核指标转变为同时重视政府发展潜力指标。现状考核指标只是考核政府已经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而发展潜力指标则关注未来政府能力的发展前景。比如在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把政府绩效指标分为影响指标、职能指标、潜力指标三类,不仅考核当前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还考核未来政府能力的发展潜力。在该指标体系中,潜力指标分为人力资源状况、廉洁状况、行政效率_一个方面。第三,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由重视结果指标转向综合考核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早期的政府绩效指标只考核结果而不考核过程,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违法行政,损害行政相对人利益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为取得所谓“政绩”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了校正这种偏差,在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考核结果,还要考核政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以确保地方政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第四,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由单一的外部指标走向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的综合。早期的政府绩效评估着重评估政府活动对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而把政府本身作为一个“黑箱”,不去关注政府内部的运作过程。由于缺乏对政府内部运作过程的绩效评估,政府内部的人浮于事、官僚作风、效率低下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综合评估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不仅有助于解决政府内部的效率问题,而且有助于在政府行为与外部绩效之间建立逻辑联系,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政府绩效。第五,在政府绩效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广泛运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增强了绩效指标的科学性。比如运用平衡记分卡技术来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运用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等来确定绩效指标和指标权重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绩效指标过于宽泛地看待政府绩效,对政府的职能缺乏准确界定。政府职能规定了政府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发挥的功能,政府行為必须有助于实现其职能,而不能超越其职能范围,因此,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必须以政府职能为基础,着重评估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和效率,而不能把一切社会责任都推向政府。比如有学者把“非公经济比重”和“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列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然而,政府的职能是为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能因所有制性质不同而对“非公经济”特殊照顾;虽然政府有义务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但“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完全是居民自身的消费权利,政府无权加以干预。因此,“非公经济比重”和“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并不能恰当地评估政府的绩效水平。可见,只有深入分析政府职能的真正内涵,才能准确确定政府绩效指标。其次,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大多缺乏对政府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深入分析与探讨,而倾向于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都归于政府绩效。其实,政府只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在有些情况下政府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还起负面作用。因此,必须具体考察政府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才能科学评判政府活动的绩效水平,而不能把一切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都纳入政府绩效之中。这就要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要把政府行为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同纳入评估范畴,既要评估结果,又要评估政府活动过程,并且在政府行为与结果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第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行政成本关注不够,没有把效果与成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政府活动是要耗费成本的,绩效评估指标仅考察政府活动成果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许多学者设计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根本没有行政成本方面的指标,有的对于行政成本的考察不很科学。比如有学者把“政府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作为一个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高,政府绩效越低。但这极有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府绩效”,而削减公共事业开支,减少公共服务提供的数量,降低公共服务的品质。实际上,我们关注的仅仅是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而公共事业开支的多少与政府绩效高低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而应把公共事业开支与其所发挥的功能综合考察才能对政府绩效做出判断。第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过于关注存量指标,而忽视增量指标。在学者们所设计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大多关注于对政府绩效现状的测评,而忽视对绩效改进程度的测评。实际上,现有的政府绩效水平都是建立在政府绩效“历史”水平的基础上。因此,对某一时期政府绩效水平的评估应着重评估在这一阶段政府绩效水平的改进状况。比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基尼系数、人均居住面积等都属于存量指标,对于评估某一时期的政府绩效水平而言并不是恰当的指标,而应考察在这一时期通过政府的努力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才能比较准确地评估政府在这一时期的绩效水平。第五,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普遍缺少维护社会公平、推进政治民主与行政公开、促进公民参与、改善政府与公民关系等相关领域的指标。可以说,维护社会公平和提供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的核心使命,也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不容回避的领域。虽然社会公平度、行政公开和民主化程度、公民参与度、政府与公民关系等指标均不易测量,但这正是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状况,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要充分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今后,进一步推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加强政府职能研究,准确定位政府在社会各领域的功能。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并不是要求政府做的事情越多越好,而是推动政府做好自身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既不能逃避职责,也不能超越职责范围。因此,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确定必须依据政府职能,既不能忽略某些职责,也要避免运用政府职能以外的指标来评估政府绩效水平。其次,建立政府行为与经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模型,明确政府活动与经济社会成就之间的对应关系。政府行为与经济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些经济社会进步主要是由政府行为所致,而有的情况下政府只在其中起到很微小的作用。在前一种情况下,用这种经济社会进步作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尚不为过,但在后一种情况下,却会导致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离实际情况。比如,许多学者都把“劳动生产率”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之一,虽然劳动生产率与政府效率有一定关系,但与企业的规模、企业所在的行业领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水平等存在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接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为判断政府绩效水平提升的依据,而应具体分析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真实根源。第三,加强行政成本研究,把行政成本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是对投入、产出、效果三要素综合评定的结果,缺一不可。对于政府绩效而言,投入就是指政府成本。由于政府的公共性特征,政府投入的成本一般都来自政府无偿收取的税收,因此,政府很少具有成本意识。研究政府成本,不仅要研究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还要研究政府资金投入的领域和资金分配结构,这对于正确分析政府在社会各领域的功能至关重要;研究政府成本,不仅要研究政府自身所投入的成本,還要研究政府行为所导致的其他社会主体成本的增加。第四,关注政府对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责任,把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把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范畴,而在于如何评估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正确评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首先要求正确认识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包括正确认识它们的含义和它们的功能。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体现在公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因此,评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还需要在各领域确定合适的可测评的具体指标以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程度。第五,把政务公开以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政府是公民的政府,政府必须服务于公民并设法赢得公民的支持。政务公开是政府获得公民信任的前提,因为只有政务公开,公民才能有效地监督政府,也才能够从政府那里获得及时和优质的服务。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体现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政府服务于公民,公民参与政府过程。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最终体现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的程度。

责任编辑:懿 勤

作者:楚德江

国家审计政府绩效分析论文 篇3:

健全和完善广东省绩效评价对策研究

摘 要:介绍了国外政府绩效评价情况,对广东省绩效评价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要借鉴国外政府绩效评价经验,完善政府绩效评价的建议,以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方法

政府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领域内的热点和难点,鉴于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这一评价受到极大的重视,已经引起多方面的研究探索。对政府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是促进政府与人民关系进一步改进的重要措施,同时,采用这种措施还可以大大提高政府对自身服务水平的认识,对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政府绩效评价的内涵

政府绩效评价就是通过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公民舆论评价等多种评价机制,结合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根据政府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制定明确、合理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并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二、国外政府绩效评价经验借鉴

绩效评价实践始于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它是政府自我内部管理的一场革命。战后财政困窘及经济上的压力、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等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要动力,而信息科技的进步和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则为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本文以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绩效评价模式的分析为基础,以期为构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主体体系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政府绩效评价模式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是伴随着政府预算管理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比较早,体系也比较完善,其标志就是193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1951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绩效预算”的概念。1973年,尼克松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对绩效评价的系统化、规范化开展明确规范。1979年,美国国家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制定了《关于行政部门管理改革和绩效评价工作》,标志着美国政府绩效评价实践的全面正式开展。

美国政府绩效评价是由国家会计总署组织实施的、总统预算与管理办公室和各政府部门进行的自评,目的是通过制度使联邦各部门负责任地达到效果,以提高美国人民对联邦政府的信心。

美国对财政支出评价没有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不通部门、行业反映效益的指标也各有不同。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及时发现政府部门在管理上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供政府部门参考;同时,绩效评价的结果与各部门和单位的管理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英国政府绩效评价模式

英国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对政府部门评价、单位评价、地方政府评价和项目评价,涉及对立项决策的效果评价,对技术方案的效果评价,对经济性和有效性评价。主要由各部门实施自我评价,受公共服务和公共支出内阁委员会指导监督。财政部也会对一些政府部门的支出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目前,绩效评价制度已经成为英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主要是各政府部门与财政部签订《公共服务协约》,确定其目标与责任,每年秋季要向议会提交《秋季绩效评价报告》。英国的绩效评价优点在于其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调整政府长期经济目标和计划的依据;能够作为财政部对各政府部门制定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能够作为落实政府责任制的依据;同时,能够成为公众和国会对政府监督的依据。

(三)澳大利亚政府绩效评价的模式

1983年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改革澳大利亚公共服务白皮书》要求政府各部门对每项支出都要做好绩效评价计划,每3—5年对每项支出项目都要进行绩效评价工作的初步启动。1999—2000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考核制度。

从评价主体来看,财政与管理部负责组织实施,主要是制定和更新评价原则,指导各部门评价工作,把评价结果提交至议会的年度报告和部门预算安排中。从结果运用来看,澳大利亚政府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实现财政管理改善计划与业务评价计划相结合,并为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都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绩效管理与报告制度。

澳大利亚支出绩效评价同样没有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不同部门、行业反映绩效的指标也各有不同。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澳大利亚的绩效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了一种以结果为基础和导向的管理责任,加强了资金的使用效果,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广东省绩效评价的特点及其问题

(一)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特点

1.建立制度规范

建立包括综合性制度、专项管理办法(规程)、业务操作规范等不同层级、配套完整、功能协调、覆盖全面的制度规范。

2.创新管理机制

在实践中创新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反馈机制、重点评价机制、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评审机制等管理体制。一是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反馈机制。作为预算编制前置性条件之一,规定预算单位在年初编制部门预算专项经费时,必须同时报送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不按要求申报的项目不予纳入项目库和安排预算。二是重点项目评价机制。每年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将选择部分重大或重点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相关部门通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对其他层次的绩效评价起着标杆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绩效自评及其审核机制。项目单位对规定范围内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形成绩效自评报告,报财政部门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此举对绩效评价起到运行调控和质量把关作用。四是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评审机制。按照专项资金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及使用方向,遵循绩效优先、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采用社会公开招标或要件准入、专家评审等不同方式确定资金投向和金额,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五是结果应用机制。建立绩效问责制度、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制度。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评价报告上报各级综合管理部门供决策参考,扩大和加强外部监督,强化结果应用的权威性和刚性。

3.健全机构队伍

省财政厅设立绩效评价处,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局都组建了绩效评价科(股),各级预算部门和单位都配备相应人员开展评价工作,形成纵横交错、三级六面、基本覆盖的组织机构,重组流程与功能,是一种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

4.注重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外脑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建立相对统一、同类通用的指标体系;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绩效管理信息“三大系统”:部门预算、财政专项、财政综合支出绩效管理;“四库”是:评价指标与标准库、项目库、专家库、资料档案库;外脑化建设是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评审专家库,汇集1 200多名涵盖各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和集体智慧,为财政经济工作出谋献策。

广东省通过实施财政绩效评价制度,增强了绩效观念和责任意识,促进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促进了透明绩效政府的建设。

(二)政府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绩效评价指标存在单一化的问题

长久以来,政府绩效评价的指标主要以经济指标为主,不能对政府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利于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偏重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使经济增长速度成为政府绩效评价的唯一指标,却几乎没有考虑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等方面。这样严重错位的评价指标,把政府管理工作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只是过于注重经济效率的考核,而不考虑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不利于政府正确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影响政府绩效的考核。

2.绩效评价的技术和方法还是落后

从政府绩效评价的技术上看,政府绩效评价还是手工的操作,评价的科学化水平还很低,在评价信息的收集、甄别、质的量化技术、以复杂的数学模型为代表的分析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很落后,不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政府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政府进行绩效评价的信息还存在失真的现象,不能有效地整合各个部门的信息,从而不利于对政府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在政府绩效评价的方法上,还不能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价往往仅凭表面的印象和感觉,不注重实际的调查。这样随意性和片面性很强的绩效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正确地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也不能正确地指导政府的工作,不利于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

3.绩效评价缺少可行的法律保障

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已经把政府的绩效评价纳入了法律范畴,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国家认识到对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但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使政府的绩效评价缺少可靠地法律依据,评价的结果也很难让人信服。对此,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把政府绩效评价纳入法律规定中,以法律手段对政府绩效评价进行科学的指导。

4.绩效评价目标性比较差

开展政府绩效评价不是盲目的,需要一定的目标作指导。但是纵观我国政府所实行的政府绩效评价,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性较差,而且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降低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5.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由于目前还存在为绩效评价而进行绩效评价的弊病,没有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很好的应用,因此无法真正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四、完善政府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制定有效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对政府绩效评价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改善政府部门的管理,还能够增强政府的责任性,督促政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另外,有效可行的评价指标还能引导政府工作人员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充分发挥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在政府绩效评价中,要尽量选择人工操作与机器操作相结合的制度,有效提高政府绩效评价的真实度。对政府工作部门进行绩效评估要依据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能而定。政府绩效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综合指标、职能指标以及创新能力指标等。

1.综合指标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评价指标涉及到政府部门全局的工作,包括政府依法行政以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

2.职能指标

职能指标就是根据政府不同部门不同的职能制定的评价指标,主要考察政府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政府部门的工作目标、年度计划、上级下达的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向社会承诺的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等方面的指标。

3.创新能力指标

政府部门的创新能力指标主要是指政府部门注重本部门内部的建设,以及内部管理创新、公务员队伍建设、政府行政成本的控制等。这些对政府进行评价的指标是一种抽象的指标,不一定能够实际看到政府工作表面的变化,但是这种工作理念、工作制度的创新,长远来看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采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

要想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政府绩效评价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作支撑。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专门测定技术、综合评价技术等对政府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把先进的绩效评价技术应用到建立政府评价模型、确定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政府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去。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政府绩效评价的各个方面进行量的细分,采用清单考核法、分级法以及角色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三)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

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政府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政府绩效评价存在许多的缺陷,不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价的作用。我国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让政府的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更加科学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政府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目标

在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时,一定要依据政府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目标。目前比较畅行的“顾客导向”模式就是一种目标性比较强的政府绩效评价方法。该模式以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否被满足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导向下,政府为人民群众开展的服务得到有效评价。这种绩效评价模式让政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认识到自身服务的不良之处,同时为下一步政府绩效的提升提供科学的建议。

(五)建立绩效评价信息数据库

在绩效评价数据库的建设上,应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作为绩效评价数据库的数据源,同时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管理,尽可能扩大数据库在财政资金类别和支出项目上的覆盖范围。

(六)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加以改进。财政部门要把把事前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事中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拨付项目进度款的重要依据、事后绩效评价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较好的部门,在预算安排时予以优先支持,对发现问题不及时整改或不配合的部门,按规定停止对相关项目拨款、调减预算、甚至取消该项目支出。

结语

随着广东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方法已刻不容缓,这对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改善和健全政府绩效评价有利于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督促政府各个部门科学的进行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目前政府绩效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我们应该重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找对策解决政府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使政府绩效评价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参考文献:

[1] 彭国甫,盛明科.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维立体逻辑框架的结构与运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 刘旭涛.关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四个基本问题[J].新视野,2011,(6).

[3] 钟荣,罗聪,宫传辉.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陕西审计,2011,(5).

[4] 王良健,侯文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J].软科学,2012,(4).

[5]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美国加拿大绩效预算考察情况的报告,粤财办(2005)13号.

[责任编辑 安 琪]

作者:燕卿

上一篇:思想品德渗透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关系营销理论成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