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国家审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始建于198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存在许多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问题。文章对影响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组织因素、经济因素、人员因素以及其他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解决这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有:建立“双轨制”体制,设立国家审计专项经费和其他微观层面上采取的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独立性国家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立性国家审计论文 篇1:

影响国家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论述了影响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四个主要因素:社会经济体制、国家政治体制、审计机关的地位、审计法律体系,并对建设新型的国家审计制度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国家审计 独立性 对策

一、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法律概念

(一)国家审计定义

笔者认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和理论界对国家审计至今还没有给定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准确定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所规定和使用的概念实际上是政府审计。即我们目前通常讨论的国家审计的实质涵义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审计,不能说是整个国家和法律层次上的国家审计。对于什么是国家审计,目前学界存在多种认识,笔者赞同李季泽在《国家审计的法理》中的观点:国家审计定义为:由国家法律确认的,向纳税人(人民)负责的,审查国家成本核算和国家实现公共财政效能的国家监督。

(二)国家审计独立性法理释义

所谓独立性,从法理上讲应当包含以下几层含义:机构独立、经济独立和人员独立。具体来说应当是:审计机关的建立由宪法规定,非法定程序不得撤消,审计机关独立于审计对象之外,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机构,不受任何非法律因素的制约;审计机关财政上独立于被审部门以外,有专门的国家财政预算,依法予以保证,并根据需要力求及时提供和无条件满足;审计人员履行职责不受任何非法律因素的干涉,其人事任免由法律规定,不受审计对象的影响。

二、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因素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其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特别是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影响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因素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多且复杂,但最主要的有:

(一)社会经济体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审计制度必须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的目标相一致。我国当前仍然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治和法治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审计的独立性法治环境。

(二)国家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决定审计制度,影响着国家审计的地位和效果,同时决定审计制度的方向和发展。从理论上说,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决策中枢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由于特殊国情,我国是执政党处于权力重心,资源分配权和审计权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能不能使资源分配权和审计监督权相互协调,选择什么样的审计制度是由国家的民主、法治程度所决定。

(三)审计机关的地位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通常是在一国宪法中规定的,具有独立的监督地位。在中国,虽然是《宪法》对审计予以规定,但国家审计实际上隶属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履行行政职能,是典型的政府审计(行政性国家审计)。因此,国家对审计手段运用程度是影响审计权威性、公正性的直接因素。

(四)审计法律体系

我国的现行审计法律是由《宪法》、《审计法》和其他专门法律关于审计的规定、国务院行政法规及其部门规章关于审计的规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关于审计的规定组成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宪法》和《审计法》,二者确定我国的政府审计机构的设置是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这说明我国的审计是政府审计,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存在着极大的法律缺陷,与真正的国家审计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这一体系确定了我国目前的审计监督实行的是“以当地政府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尤其是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实权均由地方政府掌管。即依照现行管理体制,政府审计早晚都难免面对“自己审自己”的尴尬。这样的法律体系,对审计的保障功能毋庸置疑是低效的,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和审计风险大大增加,严重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对策分析

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线,而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的核心。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国家审计实际上是政府审计,审计监督是一种行政监督,审计权的行使受政府权力的严重影响和制约。要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必须进行审计体制改革,审计体制的改革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权力的分配,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为其提供保障。

(一)改革现行审计体制

1.改革现行的政府审计体制为国家审计体制,实行有利于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审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保证审计目标和权力的实现。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采用的国家审计类型主要有独立性国家审计、司法型国家审计、行政型国家审计和立法型国家审计。而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行政型的国家审计。如何对我国审计体制进行改革,各家观点不同。笔者认为,审计体制本身无所谓优劣之分,只要适合于本国国情,能真正发挥经济监督和制衡作用,就是有效的。以上任何一种模型都不适合目前的中国的国情,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英国立法型审计的优点,也可以引进日本、德国的独立审计体制模式,一定要进行体制创新。不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照搬哪一种模式,再好的制度也可能“水土不服”。

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都必须要赋予审计组织独立于同级政府行政系统的法律地位和独立的财政供给预算。只有人事和财政独立才能彻底行政权力对审计权的干涉。

2.改革的思路设想。从独立性和权威性两方面来看,不能设立那种看似独立,却又“夹在政府和人大之间”而“两难做人”的机构(项俊波,2001),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设立由党中央领导的“中共中央审计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审计委员会”,二者为同一机构,简称“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后,它与中纪委的关系是,后者管党纪监督,前者管经济监督,双方相互配合。但这依赖于中央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高度。同样是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但笔者不赞同廖洪教授所建议的设立像中纪委那样只由党中央领导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理由是不符合党政分开的原则,名不正言不顺。

(二)立法保障审计的独立性

我们要进行的审计体制改革并非是行政系统内部的权力微调,而是国家权力的重大调整,改革的启动和成果的稳固,都需要立法的支持和保障。一是要修改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来赋予审计机关独立的法律地位;二是制定具有完整意义的国家审计法,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移植并创新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法;三是制定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构组织法,将最高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从各级政府中脱离出来,单独立法规定其组织程序和机构设置;四是设立专门的审计财政预算法案,保证审计财政供给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季泽,国家审计的法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项俊波,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J],审计研究,2001(6)

作者简介:何昌(1978-)男,汉族,河北徐水人,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法律硕士学位,现为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何昌

独立性国家审计论文 篇2:

对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思考

摘要: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始建于198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存在许多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问题。文章对影响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组织因素、经济因素、人员因素以及其他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解决这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有:建立“双轨制”体制,设立国家审计专项经费和其他微观层面上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国家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始建于1983年,它是依照1982年《宪法》设立的。我国的《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还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但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影响政府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不断暴露出来。比如“双重”领导体制所引起的独立性不强,国家审计人员独立性低等。这些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在2002年“两会”上,就有政协提案直接质疑预算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2003年“两会”中,有33位人大代表签名提出改革现行审计体制的建议。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试图寻找一些解决的方法来解决国家审计独立性不强的问题。

一、影响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因素

(一)影响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组织因素

1、“双重”领导体制下的弊端。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直辖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审计组织,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在本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其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而行政则受本级政府首长的领导。但事实上在先行审计体制下,“双重”领导已经演变为地方政府的“单项”领导。杨肃昌(2004)在他的博士后论文中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85位中国审计学会理事进行调查。87%答卷认为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机关实质上是听从于或服务于政府,其实就是政府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是“内部审计”体制下必然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制度问题。地方审计机关在面临国家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处理面临两难选择。若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冷遇甚至于打击报复;若偏向地方利益,又会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批评,审计人员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吴联生教授在其论文《政府审计隶属关系评价模型》中,将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署特派办的审计质量进行了比较,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综合看1989-2000年的审计结果,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质量高于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68.18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地方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可见“双重”领导体制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是我国现存审计制度的弊端。

2、审计机关设置的地位较低。审计法规定: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从国家审计应具备的监督职能来看,它不仅应该对国家的财政部门实施监督,而且也应对国家的行政部门实施监督,然而国务院本身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部门,显然这样的设置使得国家审计虽独立于财政部门,但不独立于行政部门,因而还是会影响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二)影响国家审计机关经济独立性的因素

我国的《审计法》第2章第10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在具体运作中的方法是:同级政府以预算的形式核定一定数额的行政经费,用来维持正常的人员费用和办公经费;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少量的事业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弥补行政经费的不足;同级财政部门按照审计工作计划拨入的审计办案经费或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拨入其他经费,这部分经费占整个审计经费的2/3以上,构成了审计机关的主要经费来源。可见,地方审计机关的资金来源于财政部。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很难保证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三)影响我国国家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因素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人选,国家主席任免,副审计长由国务院任免;在重点地区和企业设立的审计特派员由审计署任命;地方各级审计局的局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副局长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免。由此可见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属于行政模式,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左右,这直接影响了审计人员独立性。

和国家审计机构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最高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薪金收入也应该有所保障,应该从中央国家基金中统一拨付;并且应该为最高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提供与其职位相匹配、风险相对等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这样才能切实保证国家审计人员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但是我国目前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条例中并没有很具体明确审计人员的权益、待遇和薪金收入等事项,而这些都是对审计人员独立性有重要影响的事项,是需要加以明确的。

(四)其他微观层面影响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1、审计结果缺乏透明性。目前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审计结果等具体情况往往是不对外公布的,其每年公布的审计报告只是对全年工作的总结,并且经过了精心的修饰。这就很难让公众相信其真正的独立性,再加上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领导人既抓“财政”又抓“审计”,审计实际上是他们的自我检查,存在强烈的粉饰动机,其独立性可想而知。

2、派驻人员的私人关系。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在国务院的很多部门都设有派驻审计小组或办事处,在一些重点城市和企业设有特派办,但是对这些派驻审计小组和办事处没有规定相应的派驻期限。久而久之,就难免会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产生密切的关系,影响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国家审计人员的兼职和兼任问题。在我国,国家审计署署长是国务院的重要组成人员,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也都是本级人民政府的重要成员。审计机关的负责人成为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成员,将会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产生影响。

4、审计报告语言不标准。由于内容繁多,国家审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对同一审计结果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出现不同的结果。语言的非标准性给个人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利于客观事实描述,从而影响了独立性。

二、提高我国国家审计的对策

(一)改革和完善我国国家审计体制

在杨肃昌的博士后论文中,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如表1所示的结果:

这表明大多数答卷者认为我国现行的“行政”审计体制必须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条件的日趋成熟,改变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将行政型审计模式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立法型审计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双轨制”体制是一个能使人大立法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效结合的办法。“双轨制”指的是在人大和政府分别建立履行不同审计职责的审计组织;人大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从事财政预算审计监督,政府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承担政府经济监管工作所需要的各项审计监督任务。在“双轨制”体制下,隶属于全国人大的审计组织,就成为我国最高审计机关,而隶属于国务院的审计组织仍同目前“审计署”的性质一样。这一体制能够解决我国国家审计的弊端,其优势在于:

1、这种体制在客观上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对国务院是否正确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进行有效监督,而对政府实施监督恰恰是国家审计最重要的职能。并且,在“双轨制”体制下国家审计署直接隶属于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审计机关的地位提高了,相应的在面对同级政府部门审计时,其独立性也相应的提高了。

2、“双轨制”体制能够提高审计人员的权力和地位,从而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这是由于在“双轨制”体制下,国家审计长比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拥有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审计长拥有对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命条件、任期、提升和报酬等事项的决定权,可以充分体现主要负责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设立国家审计专项经费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的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审计是监督部门,而经费来自于被监督部门,经费不独立、得不到保障,审计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制约。国家审计的经费应实行垂直的划拨体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统一列入中央预算,每年全国人大指派有关机构核定全国审计所需经费总额,命令财政部将所需款额直接拨付国家审计院。国家审计院设立专项的审计经费,然后根据各级人大核准的数额逐级将审计经费核拨到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逐级上报审计经费的使用情况。使用这种经费管理方法能够使各级审计机关摆脱各级政府在审计经费上的制约和约束,对于维护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保障审计机关依法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微观层面上采取的措施

1、信息透明化。审计机关应当在其网站或者其他地点公开审计的有关信息,如:审计的日程安排、进程、结果,让利益相关群众参与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等等。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够接受社会监督,公众才能渐渐消除对审计机关的不信任感。

2、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我国现行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缺乏经济处罚方面的规定;对于审计人员泄密问题,也没有明确具体应负法律责任的规定。建议在今后法律法规修订时加入相关罚则部分,从而维护审计的客观公正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也应该加强与法律法规相匹配的同业互查制度。实行同业互查是保证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提高国家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对此都作了详细规定。当前我国并没有对实施同业互查的任何规定,建立同业互查必然促使国家审计机关严格按规范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建立规范的审计报告格式。国家审计报告应当借鉴CPA审计报告的格式:(1)将语言标准化,注重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不是对其定性,以体现独立性。(2)应当增加审计责任、审计范围、程序等内容。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是一个不断地被专家、学者所研究的课题,对于我国的国家审计而言,国家审计体制必须加以改革,这点实际已经在审计理论界和实物界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改变众说纷纭。本文对影响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性的组织因素、经济独立性的因素、人员独立性的因素,以及其他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解决这些因素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有:建立“双轨制”体制,设立国家审计专项经费,和其他微观层面上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肃昌.中国国家审计问题与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吴联生.政府审计隶属关系评价模型——兼论我国政府审计隶属关系的改革[J].审计研究,2002(6).

3、李岱峰,张艳琴.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技术性思考[J].审计月刊,2004(5).

4、朱清.对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深层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2).

5、王爱国,史维.论审计的独立性[J].审计研究,2004(4).

6、陈淑云,刘艺军.政府审计独立性刍议[J].事业财会,2004(2).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蔡清峰

独立性国家审计论文 篇3:

中泰审计制度框架下国家审计独立性对比研究

【摘 要】 我国和泰国的国家审计组织同属行政型领导体系,但审计独立性导致审计效果存在差异。文章从中泰两国现有的国家审计制度出发,对影响审计独立性的6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两国审计效果的比较,对我国审计制度的完善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国家审计; 独立性; 泰国

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由于政治体制、经济政策、文化传统等的差异造成的社会问题时刻挑战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的容忍度。我国和泰国的国家审计同属行政型领导模式,但在审计实践中,两国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审计效果。在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变化中,基于对中泰两种政治体制下审计独立性的系统审视,无疑对于考量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效益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审计独立性的角度出发,对中泰审计制度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国家审计组织体系、审计长任免、报告对象、审计对象、国家审计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六个主要因素进行对比性分析,有助于清晰了解中泰两国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利于我国取长补短,通过制度建设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全面,对国家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一、中泰两国国家审计独立性对比

审计组织体系是体现审计独立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隶属关系和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独立性的强弱。

由于世界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在其国家机构中的组织地位不尽相同,按照隶属关系主要分为三种领导体制:司法体制、立法体制、行政体制。中国和泰国同属于行政型的组织体系,即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国家行政系列。该体制因审计力量相对集中,时效性强,提高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但与其他两种体制比较,行政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较低,因为行政型审计机关更多扮演的是“内部审计”的角色,缺乏预算的独立性和人事的独立性,对政府公共经济责任的监督乏力,受行政部门的干扰大,且因其法律约束力弱,对国家宏观及微观经济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受到一定制约。

在制度设计上,中泰两国通过立法,明确审计对象和职责,界定和赋予审计机关权限,完善人事制度等来克服独立性较低的行政型领导体制的弊端,起到积极效果。

中泰国家审计独立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审计组织体系

中国和泰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构中的职能部门,根据国家赋予的权限,开展政府下辖各级别组织和部门的财政财务审计(包括技术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包括效率审计和效果审计)。行政型国家审计对政府负责,保障政府财政政策、公共预算、经济计划等贯彻执行,维护经济秩序,监督国家经济组织合法、合规运行。因其独立性较低,在实践中,中泰两国通过行政和立法手段不断修正弊端。

中国国家审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审计的双重管理体制,在切实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最大限度发挥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审计既能够服从国家政治需要,又能够因地制宜,对经济生活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

泰国宪法规定,国家审计机关是独立的、自治的法定机构。从1972年开始,国家审计机关将原有只向总理府报告工作的模式,改为直接向总理报告,独立性大大加强。实践中,泰国国家审计机关甚至调查和弹劾过时任总理,审计独立性和监督力强。

(二)审计长任免

审计长的任免归属直接决定了国家审计机构在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国家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直接取决于审计长由谁任命,对谁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于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按照《宪法》有关条文的规定,审计长是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审计署实行审计长负责制,审计长是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审计长。

泰国自1932年军事政变之后,政治体制由君主专制政体改制为君主立宪政体。政府主要部门官员的任免需要得到国王的批准。审计长为审计长公署最高行政长官,由总理提名,议会同意,国王任命。审计长职责属于公务员系列最高的职位之一。审计长负责审计长公署的所有事务。2005年,针对原内阁总理他信的贪污腐败丑闻,时任审计长乍鲁万·迈达加掀起审计风暴,因坚持核查他信家族的账目,被他信以“任命手续不完整”的理由罢免。尽管罢免案泰国国王放置整一年都没有签署,但因被提名候任审计长威素·蒙蒂瓦的主动退出得到国王同意,时任审计长得以继续留任。

(三)报告对象

报告对象的层级越高,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及执行权限也就越大,审计结果越受重视,受外界其他部门机构的干扰也就越小,审计独立性越高。

中国审计署审计长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处理结果报告。向国务院报告对其他事项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及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通报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

从1972年开始,泰国国家审计机关将原有只向总理府报告工作的模式,改为直接向总理报告。在实践中,泰国审计长公署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审计和调查任何层级的国家机构和人员,其中包括总理府官员。更因审计长的任免由国王决定,审计长对国王负责,泰国国家审计受行政体系的干扰较少,审计的独立性更强,审计结果更加全面、有效。

(四)审计对象

由于国家审计容易受行政体制和各相关部门的影响和干扰,可能造成审计结果失真。因此,各国在划定国家审计对象范围的时候着重赋予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查权限,将审计对象明确写进审计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审计机关审计力量,更好地保证了审计结果的独立性,减少行政部门及其他机构对审计结果的消极影响。

经过几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年修订)对被审计单位的范围进行了划分。泰国《国家审计法》(1979年)明文公布了审计长公署的审计对象。见表1。

就审计对象的范围而言,中国国家审计对象描述更加细致,将所涉及的所有作为会计单位的各种组织列为审计对象,其中以各级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为主。泰国国家审计将政府行政机构、国有企业以及其他国有机构作为主要的常规审计对象。

(五)国家审计职责

中国和泰国均将国家审计职责写进本国审计法中,明确审计责任,清晰列出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归纳为表2。审计职责的明确划分,反映了国家用法律形式赋予国家审计机构以全面的审计职权,以独立、客观的监督者身份真实反映国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政策落实,维护经济秩序,发挥强大的监督力量。

通过对中泰两国国家审计职责进行对比后发现,中国国家审计职责拟定得更为细致和全面,从立法职责、行政管理到业务开展、事后监督等,比较全面细致地描述和赋予了国家审计职责,做到监督有据可依,业务有章可循。泰国的国家审计职责订立虽然相对简化,但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审计长公署作为泰国独立机构的中坚力量,始终担负着监督、监察和反腐的重要任务,其较高的独立性和良好的审计效果得到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可,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依据。

(六)审计机关权限

中国审计署和泰国审计长公署同属行政型组织体系,其被赋予的权限比较类似,即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只有处理的报告权和建议权,而没有直接的处理权,即审计结果执法权。

将中泰两国《审计法》中关于审计过程执法权限进行对比发现,泰国法律赋予了更多的法律权限给国家审计机关直接处理在审计过程中干扰审计调查的相关责任人。

泰国《国家审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对在审计过程中泄漏情节的(为履行审计职责或有利于案件调查和诉讼的除外),应处以不超过六个月的监禁,或不超过六千泰铢的罚款,或并行处置;第十八条规定,对审计证据进行损害、破坏、隐瞒、带走等导致证据无法正常使用的,可处以相关责任人不超过五年的监禁,或不超过五万泰铢的罚款,或并行处置;第十九条规定,对阻挠审计人员执行公务的,应处以不超过三个月的监禁,或不超过三千泰铢的罚款,或并行处置。

对于上述3个问题,中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向上级机关提交申请,批准后交由第三个机构如法院等作出裁决,行使行政手段或司法手段。

二、研究启示

经过多年的反复论证和修订,我国已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审计制度法律框架。国家审计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随着审计力量的逐步加强和渗透,其在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经济行为、维护财经法纪、监督调查贪腐、助力司法机关查破案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已成为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虽然中泰两国的国家审计组织体系同属行政型,但审计效果却存在差异。通过对中泰两国审计制度进行归纳发现,作为影响审计效果的独立性因素,因两国政治体制不同及历史沿革,审计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造成了独立性的差异。

要使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审计结论得到公众信服,从法律层面提高审计独立性是制度建设中较为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的是,我国可以法律形式赋予国家审计机构更多的权限来直接处理对审计调查实施干扰、给审计调查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即视情节轻重,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相应的执法权,强化执法力度。目前我国对于国家审计项目的实施频度、审计结果的认可度、审计意见的落实和事后跟踪审计等,更多依赖于当政者的重视程度。虽然近年来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但根本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制度建设上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违法必究。强化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增加违法成本,坚定责任意识,对于提高国家审计独立性,进而促进国家审计更好履行监督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玉苗.审计学(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09.

[2] Thailand. State Audit Act [S].B.E.2522,1979:17-19.

作者:尚婕

上一篇:文化与诗学分析论文下一篇:汽车防盗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