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益经济审计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建设是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与问责机制,是当前审计工作必须正视和抓紧研究的课题。文章就经济责任审计与问责机制的有关问题展开分析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利益经济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利益经济审计研究论文 篇1:

加强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思考

摘要:自2000年以来,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持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其中,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在离任时要经历的经济审计流程,该流程作为国有企业改革项目中核心的构成部分,更是不可小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力度的强与弱,对我国经济体制良性化、持续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的正规化,加强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的强度对于社会各界人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就加强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的离任审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法人代表;国企;离任审计

近年来,我国对于企业法人代表任职资格的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对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的强度。离任审计指的是有关部门对法人代表在任职期间,对其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整体审查、见证和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意义重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法人的经营思想、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必要的规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法人的合法权益进行良性维护,对法人的非法行为进行揭露。本文将对加强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这一议题进行浅显探讨,对于离任审计的概念与意义做出分析,并对加强离任审计的重要性及这种法律行为的影响力进行刍议。

1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的概念

这里所指的法人代表,主要工作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指的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作为法人代表在不同场合承担不同法律责任的工作对象;另一种指的是在国有资产中,持有重要股份的法人代表。二者虽然有概念上的差别,但相同的是,在离任时,二者都应该主动接受离任审计。

2离任审计的概念,意义以及必要性

2.1离任审计的概念

离任审计是国家审计人员对企业法人在任职期间对企业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等情况进行审查的过程,也是对法人代表运动资金的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情况进行监督审核的过程,还是对法人代表在职期间是否承担起了企业管理责任和法纪责任情况的核实过程。

2.2离任审计的意义

现如今,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建设中,法人代表涉及单位经济的行为逐渐成为一种职责。这种职责本应该帮助企业向积极地,良性的方向发展,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很多法人代表的工作能力差或被利益熏心,使得企业在经济上的负债增多,效益低下,从而使国家和企业集体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这时,离任审计存在的意义就出现了。

离任审计可以有效的加强法人代表监督管理的工作效果,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使其能够在任期更好的履行自己作为法人代表的职责义务;离任审计可以通过客观,公平的审计过程,揭露法人代表在工作中的违规行为,顺应国家廉政建设的号召,规范干部的管理行为。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深化,同时可以加强建立现代企业规范制度的完善程度。由此可见,离任审计的意义重大且深刻。

2.3离任审计的必要性

其一,法人代表具备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经济责任,承担着保护国家资产的责任。因此,进行离任审计对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非常有利;其二,当下我国对廉政建设的强度不断增加,审计仿佛是每天都会出现的媒体词汇。如果想维护国家的廉政财经秩序,使经济发展呈良性化,离任审计是必要的手段之一。离任审计可以很好的约束法人代表在任职期间的行为,也可以对其在任职期间资产管理的真实性做出判断,从而起到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作用;其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数企业的迅速萌发,现代企业的内部发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企业中管理制度的建设。离任审计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管理、运营等其他方面,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综合审定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企业发现自身问题并对其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管理的力度,完善了企业管理的模式。

3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3.1新任法人代表和前任法人代表责任承接的问题

企业的发展是持续的,而企业的人员是流动的。当新任法人接替前任法人的职务时,其工作责任的交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项目行进的过程中出现法人更换的情况,如果出现经济问题或管理问题,双方互相推卸责任的状况就会出现。

3.2离任审计的作用效果弱

审计部门对离任审计的宣传效果薄弱,致使某些法人对离任审计的意义没有深入的了解,觉得离任审计就是一种监视行为,是对其工作的不信任,而审计部门碍于情面,不能顺利的对其进行离任审计工作,这就使离任审计的工作越来越不受重视,也导致离任审计工作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持与循环。

3.3离任审计的时间选择不当

很多法人离任后,都认为自己已经和原工作单位解除了义务关系,从此无论发生什么,都与他无关。而多数的离任审计工作都是在法人代表已经与原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才开始进行的,这就给离任审计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

3.4不能及时的将审计结论落实处理

在我国审计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这样一句话:“升级难,处理更难。”由此可见,审计工作的行进是非常艰难的。社会各界没有认真严肃的认识离任审计的工作,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但是也与审计部门威慑力不够有关。

3.5选择恰当的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的选择在审计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在小型企业中,可以选择企业内审机构进行审计。企业内审机构对企业各部门都很了解,为审计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但是容易受到权威人士的意向约束,导致审计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大大降低。

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审计主体要选择权威性强的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活动,当国家审计机关介入审计后,这种审计是具有责任效力的,是为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审计,可以让法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就弥补了企业内审机构的劣势。但是,大型审计机关的工作强度大,工作繁琐,所以审计时间较长,很容易影响审计的质量。

由此可见,选择正确合理的审计主体是非常重要的。

4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力度的方法

4.1统一责任归属制度

因为账目关系导致前任法人与现任法人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离任法人认为应该由现任法人承担责任,因为发现账目出现问题是在现任法人任期内发生的事情。而现任法人则认为应由离任法人承担,因为这是在离任法人任期内就埋下的伏笔。如果想要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在二者接任的过程中,审计部门就对前任法人进行离任审计,将账目理清。如若收账款发生的时间与二者均有关系,审计部门应该在进行严格审计后,驱动审计部门的权力,按照统一责任归属制度对法人进行承担要求。

4.2强化离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要想让离任审计这四个字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就要让法人代表从思想上认识到离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与严肃性。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自己地位与作用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够认识到,离任审计为社会,以及为大众带来的积极意义。离任审计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完善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设,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帮助企业员工改善经济状况,而且可以让两袖清风的法人代表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广大群众对其的支持。

4.3选择适当的审计时间

离任审计,顾名思义,就是在法人离任后,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审计。所以在时间上的选择多以离任时,或离任后为主要审计时间。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离任者多认为交接之后,企业再出现问题便与之无关。这种对审计工作不予配合的的情况是在审计开展前首先出现的困难。

其次,在经过审计之后,其结果难以落实到实处,如果出现腐败等行为,也难以对其进行处理,因为企业法人已经被宣布离职,不在任职期间就不会承担任何经济责任。由此审计的效用就大大的打了折扣。原本严肃的审计工作,成了一个过场。由此可见,选择适当的离任审计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4.4对审计结论的落实处理

由于中国人情世故复杂,且离任审计的制度仍在摸索中,相对不够完善。因此即使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证明一些违规现象的存在,但却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这让审计工作的意义几乎变成了零。

既然审计工作已经克服千难万难进行了实施并得出了结论,那么其结果就必须有效力,有强大的威慑力。由此,就必须要对审计结论进行落实和处理,让法人认识到,审计工作不是一个随意的过场,也不是一种应付的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起到具有法律效力的作用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审计工作的发展,对干部管理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结语

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离任审计的做法,不仅跟上了我国“廉政”建设的步伐,而且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建设,企业利益的维护都有很大的帮助,为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加强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离任审计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应该重视起离任审计的作用,企业法人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世林.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王雷.如何鉴证厂长经理的任期经济责任[J].会计之友,2000,(4).

[3]郑福发.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研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5).

作者:孙迪

国家利益经济审计研究论文 篇2:

经济责任审计与问责机制的思考

摘 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建设是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与问责机制,是当前审计工作必须正视和抓紧研究的课题。文章就经济责任审计与问责机制的有关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问责机制 研究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界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七种情形和五种问责方式。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运用都做出了规定。这一规定的颁布,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与问责机制的法律基础

(一)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本文所讲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

(二)问责机制的法律基础及相关规章制度

1.问责机制的法律基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是我国立法的要求,具有客观的法律基础。

2.相关的规章制度。2009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对党政领导干部的问责的情形、方式、适用以及实行问责的程序进行了规定。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党首次将“问责”制度纳入党的纪律条例,首次规定出问题不仅要问责行政负责人,同时要问责党委负责人,也是首次对被“问责”官员“复出”作出明文规定。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对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执行有力,绝不允许各自为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行政。”既表明我国对政府责任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中国的政府问责制将逐渐走向制度化的道路。

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的因素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责任问责体系中,审计机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依法依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一些的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力度还远远不够,问责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依据向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延伸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复杂因素引发的暴力事件时有出现,相关党政主要负责人不是引咎辞职,就是被问责免职。经仔细分析认真总结这些问责事件,发现很少真正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定责,而后由问责部门对其进行追究问责。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客观、充分的证据并没有成为定责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与问责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不强,问责依据向审计结果的延伸呈现不到位,审计和问责两者割裂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成为审计问责的根本性原因

目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存在偏差,监督的重点不是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过程及效果,而是把常规的审计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为重点;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合规、合法性审计,效率、效果性审计哪轻哪重;同时,忽视了经济决策审计;在审计结束后,出具的审计报告内容针对性不强,审计责任界定模糊,审计评价笼统等等。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普遍不高,使其难以为问责提供可以依据的客观基础,没有准确、客观的责任界定,问责部门没有充分的问责依据,进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与转化。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机制不健全

审计机关只是国家治理的经济监督控制系统中的部门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揭露和查处经济案件的线索,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责任界定”,其本身的责任追究权很有限,对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主要是纪委监察、司法机关等行业主管部门。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审计成果运用,更大范围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其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建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协调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问题,并建立健全审计情况通报制度;二是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方式,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并作为其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当然,要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首要前提是要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审计成果能用、管用、好用,其他部门才用。既要把握总体,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深刻揭示问题,又要客观评价,既要深入分析原因,又要提出恰当建议,既要体现审计专业性,又要搞好报告实用性。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继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使问题的定性更加准确、所提问责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审计人员,要依法问责,严肃追究审计质量责任;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高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问责的功能和作用,强化权力监督制约的“紧箍咒”,把审计机关建成廉洁机关、俭朴机关、法治机关,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反腐败斗争的“利剑”。

(三)加强制度保障,健全问责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功能的发挥,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是健全问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监督、经济问效、责任问责是互为前提,缺一不可。有责必问,有错必究,这既是国家治理的价值理念,也是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制度包含两个层面,既包括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责,又包括对审计人员的问责;二是扩大监督范围,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现审计监督、干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多层次监督体系,更大范围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功能;三是推动完善审计整改,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促使审计发现问题得到切实纠正和整改。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就是问责机制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而探寻经济责任问责制度,是完善问责制度、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工作者要在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责范围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推动经济责任问责制度建立与完善,以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全面转化落实,更好地发挥其在政府问责中的专业化监督作用。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JD042)]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3] 郑颖.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审计研究,2009(3)

[4] 张勇,苏奕.经济责任审计遏制权力寻租的理论分析.财会月刊,2010(10)

[5] 吴瑞勤,孟祥霞.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政府问责制体系的构建.财会研究,2009(7)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审计处 湖南吉首 416000)

(责编:贾伟)

作者:唐美荣

国家利益经济审计研究论文 篇3:

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创新与实施框架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其重要性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日益显现。本文重点阐述和研究了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创新的必要性及审计定位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以反腐败为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框架,力求提高央行经济责任审计反腐败能力,充分发挥审计防范、监督、惩治和护法等功能。

【关键词】反腐败;经济责任审计;定位与实施

一、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反腐背景下央行内控管理需求的日益迫切,我们有必要对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与定位进行修正。

1.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的需要。依据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2005年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将审计监督纳入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2006年我国出台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监督机构,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今后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反腐、改革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为其查处和揭露腐败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使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审计监督发现和揭露腐败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更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

2.适应央行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近几年,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反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会议精神,央行着力于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坚持不懈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巡视督查,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查防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岗位的风险排查。央行对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重点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必将引发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转变。

3.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在各项金融改革举措中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是提升金融改革实效和推进金融高效运行的基础,央行作为金融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应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把反腐要求落实到各项业务工作和管理中,切实发挥好金融服务支持社会反腐的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反腐败进程,实现金融改革的高效、廉洁和自律。

综上所述,原有以财务收支审计内容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适应当前反腐和央行发展及金融改革的需求。

二、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新定位

央行内部审计能否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与作用定位是关键。以反腐为目的的央行经济责任内部审计与实务性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产生的动因、基本法律依据、程序和审计载体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和央行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与作用应有所拓展、有所创新。

1.目标定位。反腐背景下央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应包括基本目标和特定目标,基本目标包括检查、鉴证和核实相关经济活动及工作目标完成状况,并对履行决策、管理、政策执行和监督职责应负的经济责任、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做出评价,依法揭示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以此规范经济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特定目标则是运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严厉打击和遏制腐败行为,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着力揭示腐败涉及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2.职责定位。一是预防和控制职责。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发挥内部控制监督作用,又要促进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预防和杜绝因管理漏洞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造成的贪腐问题。二是监督和促进职责。各级行应对领导干部任期行为和经济责任情况实施有效的全程监控,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督促他们自觉承担起廉洁自律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发现和揭露职责。充分利用审计在人员素质、审计程序、审计技术和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独特的综合优势,切实发现犯罪线索、查实犯罪事实,做好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四是评价和辅助职责。内审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进行鉴证和评价,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评、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承担向纪检监察、司法机构提供案件线索、进行辅助审计的义务。

3.职权定位。根据央行相关规章制度,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权限主要有四项。一是检查权。依照人民银行干部管理权限,按照“以上审下,逐级实施”的原则对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二是查阅权。内审部门可以调阅或要求审计对象报送所在单位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账表、凭证、电子文档或计算机信息等资料。三是制止权。有权制止被检查单位损害国家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制止无效时,有权要求终止当事人职权。四是建议权。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据有关法规提出纠正和处理意见;对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和经济损失的,提出处理建议移送纪检监察部门。但在内部处理处罚方面,央行没有明确内审部门的操作权限,审计处理主要依赖向领导汇报,独立性不强,审计决定和意见执行较难,因而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应在现有审计权限上有所突破,向内审部门授予处理处罚权,即审计处理权和审计处罚权。

三、央行经济责任审计反腐职能实施机制的具体构建

随着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与丰富,“履职+离任”审计逐步成为人民银行审计反腐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必须承认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上,现有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有必要结合人民银行履职特点及其经济责任审计新定位,进一步创新和丰富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模式。

1.推出审计预警监督机制。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充分利用审计特有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全程审计预警监督体系,可以有效实现对人民银行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和查防结合。一是建立预警指标体系;二是明确实时监控重点;三是深化审计信息化建设。

2.建立多维审计监督体系。

从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看,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审计手段、审计主体都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和改进。一是推行以任中审计为主的审计制度;二是建立内部审计外部化机制;三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公开制度。

3.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反腐内容。

各级行应在实务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审计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反腐重点,一是加强对干部权力使用、工作义务履行过程的监督,在具体审计中集中精力关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流程、决策行为等等。二是监督是否如实、忠诚地执行自身任务,履行自身职责,并重点监督在单位运行中资金是否被高效充分利用,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有效预防违法犯罪行为,遏制不科学、不合理浪费现象。三是监察错误问题,明确管理问题。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监察发现不合理的制度弊端,为制度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为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清明执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与制度空间。

4.完善反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单位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需求越发强烈。但目前人民银行审计报告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和任期实绩评价存在过于宏观、过于宽泛,缺乏一定深度和统一标准等问题,难以衡量领导干部个人在任职期间的经济管理能力、努力程度及廉政状况等。因而探索建立央行反腐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势在必行,一是坚持“以权定责、以责定评、以评定审”的原则。二是根据人民银行职能特点和反腐败要求,应用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等相关理论,科学划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合理设定指标权重。三是采取内部和外部因素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维度设定评价内容与指标。通过科学全面地确定评价内容、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框架,为各级行内审部门合理分析评价事项,辨证作出评价结论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5.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

进一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把审计监督和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将审计成果纳入干部的调整任免考核内容,实现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最大程度弥补传统干部考察方式的缺陷。二是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及实行诫勉和加强对领导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把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审计发现重大经济损失、违规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同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发现一些苗头性问题和在体制、机制、政策、管理等方面的漏洞与薄弱环节,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星文.论审计反腐功能的理论分析及其制度创新[J].当代财经,2007,(1).

[2]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

作者:王淑云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经济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