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教育投资论文

2022-04-17

[摘要]马克思以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开端,对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否定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入手,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上所出现的“文凭热”现象,意在说明文凭异化的后果,并试图探讨扬弃文凭异化的途径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理想化教育投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化教育投资论文 篇1:

义务教育非营利后民办教育如何“涅槃重生”

九月一日快到了。今年的九月一日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是个不同于寻常的日子。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将在2017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由于争议较大,曾经三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前两次未能通过,终于在第三次讨论后落槌。

该法与修改前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删除了对民办教育可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民办教育可登记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非营利性的不能分配利润,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只能登记为非营利性的。

面对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机构将何去何从,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又将如何引导民办教育安全着陆,朝着既定的方向健康良性发展?为此中国商界分别独家专访了参与民办教育修法进程的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吴霓,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二十世纪国际学校董事长张杰庭,天立国际学校小学校长俸耀旭。

土崩瓦解还是浴火重生

“对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总体上我是表示赞同和欢迎的。”张杰庭告诉记者,该法颁布之前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颁布后对业界震动是非常大的,他个人认为该法对民办教育界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考虑到实际情况,将会出现登记为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不堪重负很快关闭,登记为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机构缺乏动力,最终也是走上关门之路,这对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是不利的。

张杰庭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我国民办教育机构基本上都登记为非营利性的(可享受用地和税收优惠),但实质上都是营利性的,因为按以前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即使登记为非营利性的同样“可取得合理回报”,而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把登记为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可取得合理回报”删除了。该法规定:民办教育机构可登记为营利性的或非营利性的,登记为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机构不得分配利润,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机构禁止登记为营利性的。

这一规定意味着登记为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的投资人将不能再取得回报和分红了,否则就是违法,将会遭到查处。

“我的观点是一致的,是支持修改的《民办教育新促进法》的,但如果实施细则不顾实际情况简单矫正,对我国民办教育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张杰庭表示。我国经济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纯粹不图回报捐资办学的千分之一都不到,虽然99.9%都是登记为非营利性的,但他们几乎都是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投资机构主观上虽然获利了,但客观上对我国教育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们创立的民办教育是社会笔巨大的教育资源财富,如果实施细则不照顾的这

历史情况,一些地方政府将会向登记为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机构征收高额的土地使用费和相关税收,一些民办机构将不堪重负很快破产;而登记为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机构,投资者不能分红,这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特别是集资办学甚至于贷款办学者,集资款和贷款如何归还,这样的情况是难以持久的,最终还是要走向消亡。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处理不当,这支重要力量将会很快土崩瓦解,这对我国教育界将是重大的损失。

吴霓也认为,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肯定会产生很大的触动,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审慎、科学地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保障和促进民办教育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得到可持续发展。修改的《民办教育促進法》从长远来看,将会使得我国民办教育脱胎换骨,对整个教育也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们一直长期从事民办教育研究,为国家民办教育决策服务,同时,以我为秘书长的全国民办教育协作创新联盟,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平台,也直为民办教育界提供经验交流、政策支持并反映民办教育界呼声,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吴霓说。对于民办教育界如何看待新法方面,吴霓认为,尽管在制定过程中有一定的争议,但是现在法律修订案正式通过并颁布了,就应该认真遵守,并及时反馈实施中的实际情况,最终实现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民办教育机构99.9%都登记为非营利性的,享受着税收和用地优惠,但实质上99.9%都为营利性的,这多少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这种现象在民办教育比较弱小的时期法律所允许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合理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办教育力量的壮大,这种现象就应该得到矫正了,民办教育新法正是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而诞生的。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民办教育发展上,像发达国家那样大规模捐资不取得合理回报的办学条件还不成熟,我国民办教育实质绝大多数是投资或出资办学,是要取得合理回报的。但是出于对国家政策的忌惮,大多数的民办学校在法人登记时都选择不取得合理回报。此次民办教育法修订案的颁布,实际上是把表面不取得合理回报而暗中仍需营利的行为,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俗称把话说到明面上了,这肯定对民办教育有所震动。但我相信国家层面和政府层面会考虑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实事求是关注到民办教育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在细则制订时让民办教育实现平稳过渡。”吴霓说。

俸耀旭则向记者表示,他对宏观政策没有研究,但作为一位民办教育学校的校长,他是支持和欢迎民办教育新法的,国家既然要出台这个法律肯定对民办教育长远发展有利。

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我国教育业来说,总体上来说是福音而不是些民办教育投资者所担心的那样是噩梦。

教育福音还是民教噩梦

投资是趋利性的,按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投资者肯定是不愿意投资民办义务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环境下,仍需要鼓励和扩大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如果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导致民办教育资金投入减少,从而影响民办教育的发展壮大。对于此,吴霓认为,政府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并做好相应的政策调适准备。

“此次民办教育法修订稿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营利性学校,我认为释放出来的政策信息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需要的是捐资办学,而不是投资办学。这样的话,理想化的发展路径是:今后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发起人就可以不是投资者,而是社会团体或个人,他们可以通过以新颖的办学理念来发起成立学校,向社会募集办学资金,从而实现捐资办学的目标。这样的格局就会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将会以另一种崭新面貌出现,这也可以说是我国民办学校在浴火中得到重生吧!但是,现有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政府应该妥善进行相应的安置,使之实现稳妥过渡。”吴霓告诉记者。一些发达国家民办教育中捐资举办的是主体,投资性的民办学校极少。这与国情和政策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对于捐资办学,张杰庭则持不同观点。

“目前靠捐资办学是难以撑起我国民办教育这片天地的。”张杰庭表示。不排除有大企业家不图回报捐资办学的,比如李嘉诚。但中国有几个李嘉诚?可以说现阶段,在中国不图回报捐资办学的企业家微乎其微,大多数民办学校将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没落、瘫痪。

吴霓则认为,政府下一阶段应该综合调整民办教育的外部政策环境,例如税收、捐赠等政策,使得社会愿意向教育捐款。如果政策引导得当,捐资办学的能量不会亚于投资办学,比如向教育的捐资,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比例和周期进行合理的调整,企业捐资越多,其扣税的比例相应也得到合理的扣除,使得企业所得税税额大大下降,这样名利双收的事,许多企业是愿意做的。

而张杰庭则告诉记者,目前只有公益捐赠可抵扣税点的政策,他也经常捐款,但没有捐资办学可以抵扣税点的说法或政策。并认为,即使国家出台这个政策,凡是捐资办学企业,其捐资款可顶所得税,或享受低税点,这样财政收入又要减少多少,国家财政承受得了嗎?这个办法是否可行暂且不说,即使可行,也是把大量的社会办学资源资金排斥在外,变相用财政搞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资本已经成为支撑我国民办教育的基石,把他们排斥在外,无疑这是对教育资源资金的巨大闲置和浪费。

而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捐资办学,不是变相用财政的钱排斥民办教育力量,更不是造成教育资金资源的浪费,这是对我国民办教育畸形发展的矫正。”

该业内人士表示,教育投资者追求高回报,家长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这不可厚非,但国家要考虑的是教育公平,让人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平等的义务教育。但我国畸形的民办教育,特别是义务阶段的民办教育已经对教育公平形成冲击。大家知道近几年,义务阶段的民办教育是最赚钱的行业,义务阶段的民办教育发展得也最快,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基本已经成燎原之势。民办学校的运作基本模式是高薪聘请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以优秀教师作招牌,招揽学生,再向学生收取高额的学费给教师发工资维持其运转并获得高额利润。特有钱的家长自然是哪所民办学校好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哪所学校,稍微有钱的,咬紧牙关拼爹也要把孩子送到好的民办学校,实在没钱的只能是到划片的公办学校上学。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设想一下,假如不对义务阶段的民办学校进行矫正任其发展,一个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都将流向民办学校,这个地区的公办学校教学力量将会受到很大削弱和冲击,就形成了公办都是低质量的教育,有钱的上价格昂贵的民办学校,没钱的上公办的差学校,这会造成义务教育新的不平等,会影响社会和谐,甚至于动摇国本。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主要提供者是政府,其次是民间非营利组织,营利性学校是极少数。

“从局部看,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如果放在国家层面和我国教育长远发展来看,就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良法,其目的是让每位适龄孩子能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避免教育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该业内人士说。

张杰庭则表示,民办教育并未对公办教育造成冲击,一个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在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仅仅是靠特色教育吸引学生,有的公办学校教职工的待遇是民办学校两倍,退休后民办学校只能走社保(养老保险),而公办学校是退休工资,医疗保障也是不一样的。

“无论怎样,国家为了教育公平而修改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初衷和目的是好的,我作为一位民营教育的投资者是完全拥护和赞同的。”张杰庭告诉记者。他只是觉得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方面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让民办教育平稳过渡,实现软着陆,不要人为地造成大量的民办教育资源的白白浪费,这也同样关系教育资源的能量发挥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样也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平稳过渡须实施细则护航

记者: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尘埃落定不可改,但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还未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应如何制定,才能让民办教育实现平稳软着陆呢?

张杰庭:我认为教育部应该首先制定一个全国性指导性的实施细则方案,不能简单地把权力下放给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了事,如果全国没有个统

的指导性的实施细则,各地对民办教育新法的理解不样,将会出台不同的配套措施,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应允许民办教育机构分离。许多民办投资机构投资的学校都是涵盖小学初中高中,既包括义务阶段教育也包括非义务阶段教育。如果要重新登记,细则应允许民办教育投资机构把高中登记为营利性教育,把初中和小学登记成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

第三,建立民办教育投资机构退出补偿机制,保证平稳过度。比如某个民办教育投资机构不愿意再经营民办学校了,应出台措施让政府接管该学校,并尊重历史事实,给予投资人合理补偿。如果这个机制不畅通,实施后,投资者认为无利可图,而又不能退出,必然无心经营,导致教职工人心涣散,教育质量降低,生源流失,难以招到学生,从而造成教育资源废弃。目前我国民办教育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当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6.27万所,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达4570.42万人。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教育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吴霓:我认为实施细则应兼顾多方利益,要尊重历史问题,维护民办教育投资者的利益,不能让投资者寒心,这涉及教育、国土、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从对民办学校的登记注册、办学行为的监管评估,都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在具体规范办学过程中各司其职,但需要由教育部门牵头来做。

记者:未来民办教育将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吴霓: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早就说明,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所以,对未来的民办教育,国家应该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使之应该而且必须发展壮大,成为与公办教育一道的人民群众可以选择和接受的重要教育类型。

同时,在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案颁布后,应及时出台实施细则,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一方面保障捐资办学完全享受公办教育的一切待遇,另一方面也要对投资办学或出资办学等营利性办学行为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还有对现有的民办学校进行细致、稳妥的甄别安排。最终使得民办教育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

记者民办学校如何求得生存?

吴霓:特色化办学。

张杰庭:差异化办学。

俸耀旭:民办学校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特色化和差异化办学,提高教育质量,民办学校要成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机融合体和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否则民办学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作者:邓大洪

理想化教育投资论文 篇2:

论文凭异化的扬弃

[摘要]马克思以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开端,对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否定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入手,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上所出现的“文凭热”现象,意在说明文凭异化的后果,并试图探讨扬弃文凭异化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异化 文凭异化 扬弃

一、异化理论与“文凭热”

“异化”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从霍布斯、卢梭提出异化问题后,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对异化问题的探讨为马克思所批判继承。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或反对主体自身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明了其异化劳动理论:第一,物的异化,即劳动者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相对立,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第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不再是一种自愿的需求而成为被迫的生活手段。马克思通过对“物的异化”的进一步考察,推导出劳动活动的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把作为人的类的本质的自由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他个人的生存的手段。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即生产劳动中人们相互间关系的异化,劳动产品为他人占有。

但是马克思还赋予了“异化”范畴新的内涵,认为异化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否定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开始持续地实施扩招,使得高等教育有了“大跃进”式的发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阶段,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几年内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举国上下,各级部门对在职人员的学历文凭也顺应地提高了要求,一股“文凭热”的风悄然吹起。于是文凭越来越重要,且文凭越高越好。为了提干,评职称,评优……在职人员不得不为文凭而奋力拼搏,大学毕业生因难以就业也只好继续深造。拿文凭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普高、自考、脱产、函授、网校、成人高考、电大、夜大……各用各的法,各走各的道,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目的只为拿到一纸证书。

“新华网北京2002年3月3日电(记者熊艳贺劲松)在四川某高校成人专升本的两个班中,报名的160多人中正常上课的仅34名,但没有上课的人在毕业时仍然“混”到了文凭。来自四川省的部分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应尽快治一治这种变了味的‘文凭热’,挤一挤各类文凭的水分,还教育一方净土。”

文凭本来应该是获得知识的一种简单的表征,但随着人们对文凭的狂热追求,文凭已成为一种人不能自由驾驭的异己力量,影響甚至控制人们的行为。物对人的统治导致目的和手段的颠倒,人不再追求知识,转而追求文凭;人不再崇拜知识,转而崇拜文凭。于是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愈倡愈弱。

二、当代中国文凭异化现象透视

高等教育的扩招,及其所引发的人们对文凭的重视,对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文凭的过分热衷,已产生了令人担忧的隐患,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文凭异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成为一种财富、一种法码。一个人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要保持相对的平衡,没有一定的质量是不行的。无论在哪行哪业,离开了知识恐怕都寸步难行。所以为了提高“质量”,人们“求知若渴”。为了满足人们的“求知”的需要,公办的、民办的、长期的、短期的、高层次的、低层次的各式各样的学校、各式各样的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膨胀。

高校连年大幅度扩招,学校办学层次不断的丰富,使得高校就读人数与相应的办学条件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基本的教学资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日趋下降。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管理要面对不同的学习者,用应接不暇来形容教授知识者却也不为过。尤其在一些刚升格的职业技术类学校,为了扩大招生,为了提高效益,各种层次的教育齐头并进。教师上午教中专,下午讲本科,晚上是成人,周日是函授。同一名老师,教授不同的层次,甚至不同的课目,教师成了在为任务忙碌而不是为教育忙碌的万金油。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为了弥补教室不足,经常压缩课时,大班制授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没有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如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机房等普通的设备,那教师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只能任思绪随意驰骋。很多学生到毕业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这样的教学何言质量?然而这样的教学在今天的高校教育中却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2.“文凭”异化必然导致教育腐败

2003年中国某媒体进行的调查显示,教育腐败名列中国五大腐败之一。

2004~2005年广西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教育系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218件,涉案243人,涉案金额2371万元。广东省原高教厅成教处副处长周之行以一个电大文凭卖6000元,竟然违法批准发放了16740个电大文凭,并靠卖文凭当上了百万富翁。从2004年度审计报告中看出:18所高校违规收费8.68亿元。陕西落马的7名厅级高校干部,最高受贿款高达62万。而中小学生的择校也成为教育腐败的又一个催化剂。

一个又一个的腐败案例让我们看到作为知识传播的殿堂,已被利欲薰天的金钱铜臭味笼罩的让人窒息。无怪乎胡星斗先生说:中国大学的媚俗、屈从权力与堕落已令大学的神圣性荡然无存。

然时至今日,教育腐败的趋势竟未有收敛,呜乎哀哉!

作为教育部门,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内部出现的腐败现象,其影响是相当恶劣的。当腐败的手伸向教育,它在社会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比其他领域的腐败更容易摧毁一个社会的良心和玷污社会的未来。

3.“文凭”异化导致假文凭泛滥

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但在如何去界定和衡量人才的问题上,却是一味地强调文凭,唯文凭马首是瞻。因此许多人参加各种各样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红本本”,作为“成长进步”或找工作的“通行证”,只求文凭不求水平。而随着教育的产业化更准确的说是教育的商业化,使得高校“向钱看”盛行,出现如任意索取降分费、赞助费,兜售假文凭等等的教育腐败,完全违背了教育事业的目的,祸国殃民。大学教育全面工具化和功利化,教育被异化为读文凭。二者的一拍即合,其结果必然是弄虚作假。然还有一大怪现象:即中国的很多假学历竟然大都是“硬通货”,无论拿到哪里去检验都是真的。“假的真文凭”的流行,各大高等院校显然功不可没。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教育投资的回收期是长远的,但其影响是深远的。知识在不断地快速更新,我们提倡的是终身教育,而不应只是那一纸退色的文凭。我们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人才,而不只是一个有红本本的人。

4.“文凭”异化导致社会不公平

央视《焦点访谈》曾爆广州市劳教一所70人集体伪造文凭竞争上岗的丑闻。央视报道中表示,“……尊重知识异化成了尊重文凭,文凭成了岗位竞聘的一道铁门槛,不论工作能力强弱、贡献大小,唯文凭是举。导致人才优劣难分,鱼龙混杂。多少自学成才者因一纸文凭被阻于职场门外,又有多少南郭先生因一纸伪文凭而登堂入室大行其道?

其次教育腐败也严重影响和动摇了社会公正这一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准则。比如高考。高考是每年的大事,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公正性,是高考存在的最重要原因。但高考的公正现在受到极大的挑衅。层出不穷、花样迭出的作弊手段让高考蒙受了阴影。如2008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发生的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高考移民和外省籍考生替考相互交织的严重高考作弊案。再者过于放纵高考的录取自主权。导致大量的特权、富裕阶层人士依靠潜规则和手中权势财富进入高校,也使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使大多数民众利益受到损伤。这些都会降低“文凭”的含金量。且一个缺乏最基本的公正价值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三、“文凭”异化的扬弃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更多的人才资本,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又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然而教育投资要投向何处,是投向文凭的获取上,还是投向知识、技术以及智慧的获得上?如果是前者,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公正、不和谐。当代中国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如何扬弃文凭异化,引导人们把教育投资投向知识、技术以及智慧的获得上呢?我认为必须要从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入手,以制度约束文凭的泛滥,以制度刷新人们对文凭的认识,以制度引导人们追求知识,提高素质,从而实现对文凭异化的扬弃。这也是符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异化活动随着……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绝迹”。

1.完善教育监管体制,加强对学校发放文凭的管理

王可植代表说:“……高校不能单纯为追逐经济利益而不顾办学质量和信誉,搞关系文凭、人情文凭,更不能卖文凭。这样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的未来负责。”

人的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按什么樣的规范或准则活动。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所带来的巨大差别,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商业化的大潮流中,我们主观地去要求学校能够出污泥而不染,能独善其身,是太理想化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学校的决策者是人,那么就不可能独自傲立潮头,不受商业大潮的影响。因此在通过完善的监管制度去约束人,才是当前唯一的能够奏效的办法。

而这监管制度应该是从入学——教学——毕业的全过程的监控,这其中任一环节的放松都可能让混文凭者抓住可乘之机。比如,实现学籍的电子注册后,这几年假的“真文凭”,假的“真档案”明显减少。实现招生的电子录取后,花钱买学上的现象有所收敛。但这些还不足以实现完全有效的监管。要实现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这一目的,我们还需要在制度的完善上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2.构建新型用人制度

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吴正德说:“目前,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以文凭论成败’的社会价值取向,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他认为,重视学历,要求知识化是对的,但学历不应该成为考核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重学历更要重能力。可见变了味的“文凭热”不仅仅是一种违反社会道德或法规的简单现象,它还反映出社会用人机制的不健全。所以要遏制住这股歪风,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和用人体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化的国度里,文凭可能是管理者把事情简单化的最省事的办法。但这恰恰又是一把削足适履的双刃剑,过于强调学历,对学历实行机械地、僵化地要求,则必然会扼杀许多真正的人才。客观上,这也是一种选人用人上的形式主义、人事上的“懒政”。

量才录用,使有文凭者多一些压力,无文凭者多几分动力,让那些混文凭者,无法滥竽充数;公平竞争,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人事队伍充满拼搏向上的朝气,则事业和谐社会和谐。

四、结语

文凭异化现象在当今社会已是一个突出的普遍现象,如何扬弃文凭的异化,我认为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客观的制度去约束人的主观思想行为。但如何构建起有效的具体制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参考文献:

[1]干部读学位易诱发腐败.海内外教育科研发展动向.2002,3.

[2]教育腐败三大高危点.

[3]高校腐败现象透视.

[4]王可植.挤一挤文凭水分.人民日报,2002-03-04(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王卓娅

理想化教育投资论文 篇3:

过度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背景下,本文从过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从学生个人、用人单位、高等学校、国家发展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过度教育;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

1999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起点,在二十年后,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1.6%,这就表明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越发严峻,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量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涌入劳动力市场,但是受经济危机、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岗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能够就业,不得已去从事低于自己学历要求的工作,或者是继续考研深造,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这种就业岗位与自己所受的教育不匹配的状况,一般称为“过度教育”。我国对过度教育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要晚一些,对于过度教育的研究还不算太多。目前已有的研究多关注于我国劳动者过度教育的发生率、过度教育对于个体收益、幸福感等个人因素的影响等,而对于过度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分析却很少。本文从过度教育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系着手,分析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过度教育的概念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学者弗里曼(Freeman.R)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中指出了发现了过度教育的存在,并认为是过度教育导致了美國人从20世纪70年代起教育收益率的不断下滑。曾满超(Tsang)教授和莱文(HerryM.Lev-in)教授认为满足以下3个条件中的一个便可认定为过度教育:(1)相对于历史上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在受相同教育的人的经济地位下降了;(2)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3)工作人员拥有比其工作岗位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因此,过度教育的从广义上可以定义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和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使个人的教育收益率降低;狭义的定义为,在薪资上要低于历史上受过相同教育的劳动者,经济地位下降。在技能上,劳动者的实际教育水平高于所从事的工作所需的教育水平或者是有较高技能的劳动者从事了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没有能够完全发挥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在期望上,劳动者并没有能够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职业期望。

2 过度教育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

针对过度教育产生的原因,学者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以以下几个理论为代表。

2.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者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教育收益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关的,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更高,所获得的收益也会更高。国家和人民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拉动经济的发展就会大力投资和发展教育,因此出现了通过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幅增加,而社会发展并没有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相匹配,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这种情况是暂时性的。一方面,理性的劳动者会适当减少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和充分流动的时候,雇佣者会通过资源配置,使岗位和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教育程度相匹配,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虽然短时间内,劳动者的收益会受损,但从长期来看,通过劳动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劳动者能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最终收益会与自己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

2.2 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并不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教育是筛选人的一个信号。这种假设是基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出。雇主在面对大量求职者时,对他们不甚了解,为了区分他们的能力,筛选到合适的劳动者,就以教育程度作为一种信号标识。由于筛选假设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够反应一个人的能力,因此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吸引雇主的注意,增强自己的信号标识,就去增加教育投资追求高学历,长期下来就导致了过度教育。

2.3 工作竞争模型

工作竞争模型中有两个序列:一个是工作序列;号一个是个人序列。在工作序列中,薪资报酬高、福利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工作排在前面,薪资低、待遇差的工作排在后面。在个人序列中,教育程度、工作经验、性别、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在序列中的位置,而教育程度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工作竞争模型认为,求职者的教育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可培训性,为了减少培训的成本,雇主往往会选择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面对有限的工作岗位,求职者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过度教育就这么发生了。

2.4 技术变迁理论

二战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变革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变迁理论认为,为了满足技术变革带来的技术结构升级的需求,由受过更高教育的劳动者来取代原有的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在学校中,为了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变化,学校教学的难度会超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在企业中,为了避免技术变革带来的劳动力的能力不足的状况,雇主会更愿意选择劳动力能力高于现在的职位的劳动者,减少培训的成本,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在学校和社会的这两股重要因素的推动下,过度教育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现象。

3 过度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3.1 就业压力大,人才浪费严重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人,较之2019年增加了近40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加54万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匹配,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高等教育扩招引起的就业人数剧增,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难度增大,就业压力变重。大学毕业生为了能够生存,就去从事低于自己教育水平或技能的工作,人才的利用率大大下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2 教育投资过度,教育收益率下降

李剑峰通过测量得出了过度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起薪,但与学历层次相同的适度教育个体相比,过度教育个体的收入低8%的结论。郭娇使用受教育年限这个连续变量估算出的教育过度、适度与不足对起薪的收益率分别为6.9%,9.6%与-7.8%。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数据、测量的方法不同,测量的结果有所差异,但是这些实证表明,与适度教育相比,过度教育的教育收益率要更低一些。此外,还有研究者发现,在就业满意度、就业积极性方面,与适度教育毕业生相比,过度教育毕业生的就会较低一些。因此,如果盲目的进行教育投资,不考虑市场的情况,将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满意度、收入等方面造成影响。

3.3 为了增加竞争力,被迫继续深造

以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为例,2020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再创新高,有341万人选择通过考研继续深造。虽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民素养,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更高层次的教育,但是“考研热”背后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多数人是由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环境严峻,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才转而走向考研的道路。在这个过程当中,受教育者又增加了教育成本,当研究生毕业以后,如果所从事的是本科生就能从事的工作,那么过度教育就会发生。

3.4 造成“知识失业”,形成“挤出效应”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失败,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从事比自己受教育程度低的工作。它的產生是由于高等教育扩招,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越来越多,文凭的“信号”功能失灵,用人单位偏向于雇佣更高学历的劳动者。为了生存,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从事了只需接受本科教育就能胜任的工作,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取代了专科学生,从事了更低一级的工作,以此类推,如果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那么将会被劳动力市场淘汰。

4 解决的途径与对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也关乎社会的稳定性。本文针对上述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提出以下建议。

4.1 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对就业的问题还存在主观上的认识不足,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非常理想化的状态。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阶段中认真审视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确立未来的职业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因素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同时,大学生要避免过于好高骛远,非高层岗位不做,完全脱离现实的情况。只有看清目前的就业形势,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4.2 高校合理开设专业,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要根据国家的经济形势和发展方向合理开设专业,对于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的专业可以适当减少招生,过旧、过时的专业可以适当的淘汰。在高校的课程方面,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大课程的应用型和实用性。同时,高校应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使学生的就业思想和观念能够及时转变,克服学生在就业上的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要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积极为就业做准备。

4.3 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企业不应过分追求求职者的学历,而是要重视求职者的个人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招收求职者。企业也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

4.4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发展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大力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一方面要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内需,创造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登记制度,为未能够顺利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社会援助,保证高校毕业生最低的生活需求。

5 结语

过度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匹配的结果,解决过度教育需要从学生个人、用人单位、高等学校、国家发展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学生需要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用人单位需要转变“唯文凭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高校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合理开设专业,做好就业指导,加强人才的培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剑峰.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6,(2):82-89.

[2]郭娇.教育过度与不足的薪资效应——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02):72-79.

[3]武向荣.西方过度教育的理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5):6-10.

[4]张军利.过度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作者:叶润欣 徐水晶

上一篇:纳米科学和技术论文下一篇:语文中心句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