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理想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前段时间,当笔者用心读完了朱永新教授的《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收录了作者撰写的各类教育随笔共计131篇。

第一篇:理想教育论文范文

义乌教育的大同理想

3年前的夏天,浙江义乌市教育局再次下发通知,决定选聘一批城区学校的管理骨干到农村学校当校长。这是义乌推进教育均衡的一项新举措。

当时的杨凯明在义乌市艺术学校做教导主任,风华正茂,胸怀一腔创业热情,得知消息后不由动了心,兴冲冲地报了名。

可是,第一天到尚阳小学,杨凯明很震惊:“想不到义乌还有这样落后的学校,我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不适应。”学校在山脚下,背靠“浙中第一峰”大寒山,离市区30多公里,抬眼望去,四周都是山。校园里的小孩子见了他,露出山里娃特有的羞怯。到晚上,躺在略显破旧的教工宿舍里,山风“嗖嗖”地往屋里钻。那时候,一想起市里温暖的家,这个七尺男儿忍不住想掉泪。

转眼3年校长任期将满,回想这难忘的经历,杨凯明脸上写满了自豪。当初,他曾向全校“夸海口”:“若干年后,我们尚阳小学没准儿就是全浙江乃至全国闻名的山区小学!”这个梦想已不再遥不可及。站在山顶往下看,尚阳小学是全镇最气派的建筑。而让杨凯明最得意的是,经他一手打造,学校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在义乌市,杨凯明和尚阳小学的故事,就像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幅剪影。自2005年市教育局启动这项尝试以来,全市已有46位“下派校长”,成为推动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生力军。

关心弱势群体,注重内涵发展。近几年,义乌市一系列教育创新实践,都直指“公平”与“质量”这两大教育主题,既充满人文情怀,又不乏理想的色彩。

2011年新年刚过去,迎着一场小雪,记者一行来到义乌,走进鲜活的教育现场,聆听动人的教育故事,让人恍然感到了春的气息。

上篇区域统筹,优质均衡

义乌,这个昔日的传统农业县,今天的“小商品天堂”,缔造了改革开放的一段传奇,正成为新兴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在经济强劲发展的背后,义乌教育虽不事声张,但凭着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同样步伐矫健。1999年,浙江省教育强市;2005年,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2009年,教育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这一串闪亮的脚印,承载着义乌教育的骄傲。

然而,在义乌市教育局局长金延风的心里,还有一份宏大的理想:“义乌将力争成为浙江省首批教育现代化达标市。在走出教育困境、推进教育均衡上,义乌理应走出一条更有价值、更有前瞻性的道路。”

教育改革越是走向纵深,就越考验教育者的智慧。如今,义乌人更多地将目光瞄向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力争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校园、每一个个体。

□ 校长下派任职,激活农村教育。

正值课间,冬日的暖阳下,溪华小学的几个学生正在下象棋。与普通象棋不同,这里的棋盘刻在地上,棋子是木头墩,每一个足有五六斤重,走棋就是移动木头墩,益智又健体。校园深处,还有更多新奇有趣的体育活动,踩高跷、玩独轮车、跳绳、滚铁环、抖空竹……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快乐的笑声在校园里荡漾。

一所农村学校,竟然有如此丰富的体育活动,这让教育部体育卫生工作检查组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又惊又喜。回到北京,他立刻撰文为溪华小学叫好。文中称,他“惊喜地看到了一个农村学校体育的先进模板”、“一个年轻有思想的小学校长”!

毛振明笔下那位“年轻有思想的小学校长”叫楼曙光,戴一副黑边眼镜,敦厚中透着干练。几年前,在义乌市实验小学任副校长的楼曙光,自告奋勇地成了首批“下派校长”之一。他下派的溪华小学坐落在山坳里,全校共288名学生,19位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他的第一感觉是兴奋中带着新奇。在他眼里,学校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他竟有一丝度假般的愉悦。

可没过多久,他就愉悦不起来了。此前的他是在全市最好的小学,学校制度严格,教师训练有素。习惯了以“正规军”自居,在他眼里,溪华小学的教师更像“散兵游勇”。楼曙光拿出原来学校的管理制度,想如法炮制,但这一套根本不管用。让他最沮丧的,还是学生的表现。过去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抢着回答问题,师生互动精彩热烈。现在的课堂,怎一个“闷”字了得!再三启发也不见学生举手。

楼曙光一深入调查,学校里一多半学生是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不少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这一发现促使他调整办学思路,因地制宜地找寻着变革的新路径。一系列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活动,打造了学校的特色,也唤醒了师生们的自信。

在义乌,有不少像溪华小学这样的农村学校。如今,他们的硬件设施已经与城区学校相差无几,校长也不再为资金发愁。可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这些学校在“软件”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兵法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怎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突破城乡学校不均衡的瓶颈?这是义乌教育局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育均衡,重在师资。”教育局长金延风一语中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关键在于校长。”正因此,10年前,义乌就注重加强引导,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经过几年探索,终于形成了“下派校长”这一成熟的用人新机制。一批城区学校的管理骨干走进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同时,在农村教育这块全新的“试验田”里,他们也成就了自己,丰富了对教育的理解。

一样的境遇,不一样的精彩。在尚阳小学,“下派校长”杨凯明从切身经历中,再一次深刻认识了艺术大师罗丹的名言:“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尚阳小学就读的孩子,都来自当地山区村民和外来务工者家庭,家庭教育缺失,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都同样贫乏。如果一味抓教学、拼分数,任凭他们如何努力,也很难赶上城里的孩子。这样一所山区小学,出路何在?

苦苦思索中,一次偶然的发现,给了杨凯明教育的灵感。

一个周末,杨凯明带着教师们去爬山,中途走得有些累了,随手捡起一段树根做拐杖。再仔细一端详,发觉树根的造型很奇特,根须伸展着,活像一只凤凰。下山后,他把树根带回去,稍加整理,摆在办公室里。一位班主任来找他,看到树根眼前一亮:“哎呀,这么美的艺术品,哪儿买的?”“哈,这可买不到,是我从山上捡来的。”

树根,原本是废弃之物,大山里随处可见,被村民捡了当柴烧。一旦用审美的眼光重新注视,杨凯明惊觉,这可是一个宝藏啊!

学校里有100多位寄宿生,以往,寄宿管理是一大难题。现在有办法了,杨凯明专门指定一位教师,组织寄宿生制作根雕作品。起初只是简单地把树根清洗、修剪,但学生们却做得很起劲,其他学生也纷纷要求参与。眼见学生这么感兴趣,学校更为重视,购买了专用工具,请来了市里的根雕师傅。后来,学校开设了根雕课。再后来,学校建立了根雕展览室,陈列、展示学生的根雕作品。越深入下去,杨凯明就越惊喜。一项小小的根雕,居然有这么多文章可做,比如,开展根雕选美、根雕作品征名大赛、以根雕为素材写作文。从根雕延伸开来,大队部设计了“根美人更美”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

教育需要发现,更需要欣赏。如今在楊凯明眼里,山里孩子个个可爱。无心插柳柳成荫。根雕激活了这所山区小学,前不久,义乌市教研室在尚阳小学举办“根雕特色课程研讨会”,全市来了100多位教师。看着学生们化腐朽为神奇的根雕作品,大家交口称赞。根雕为尚阳小学的孩子打开了山外的世界,也为学校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几年来,许多“下派校长”扎根农村,王鸿的校园经典诵读、王逸平的学校改造计划、贾剑峰的校园每周讲坛、陈庆的高效课堂建设、余悦森的精细化管理、楼凯平的细节教育……都成效显著,迅速地改变着一批农村学校的面貌。

□ 把学校还给校长,让教师找到自我。

校长何樟金还记得,刚到北苑学校上任时,他登录学校的网络贴吧,看到一位毕业生在留言帖中写道:“这就是一所垃圾学校!”那一刻,何樟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学生的话虽然有些冷漠和粗暴,却让人无可辩驳。2004年,为改造薄弱学校,义乌市将地处农村的2所中学、4所小学合并成立了九年一贯制的北苑学校。新校园地处城郊,硬件设施整体升级。可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始终像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教学质量不见起色。

2007年,原为市教研员的何樟金被委以重任。上任前,金延风局长代表组织谈话,把一摞匿名上访信摆在他面前,语气凝重地说:“要抓好教师队伍,就得痛下决心,培育学校主流价值观。”初来乍到,何樟金按兵不动。一段时间后,问题渐渐明晰。6校合并后,教师之间缺乏磨合、互不信任。同时,办学条件改善后,教师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专业发展滞后。

欲治重症,须下猛药。经过反复权衡,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何樟金脑海里形成了。这年暑假,学校实施新一轮教师全员聘任。聘任结果是,有4位教师被终止聘任合同,建议校际流动。

消息传出来,不啻于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全校震惊。

过去,教师也是一年一聘,但不过是走过场。不管干好干坏,都没有人落聘过。因此,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哪承想,这一回何樟金竟动了真格的,有人正好“撞了枪口”。4位落聘教师反应不一,有的坐在校长办公室哭哭啼啼,有的带着家人到学校大吵大闹,有的要上访,有的扬言要报复。那一段时间,何樟金身心疲惫,但他始终没有妥协。

人事制度改革,向来最敏感,也最艰难,何樟金哪儿来的勇气?

追根溯源,这还要从义乌市教育局的一项管理新政说起。近几年,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义乌市力推“学校法人化”,赋予校长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过去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像村小和完小,都不具备法人资格,人事、财务隶属于中心校管理。如今,所有学校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金延风向记者解释说。由于减少了管理层级,政令更为通达。同时,所有学校法律地位均等,校长的管理空间更大。

有了这样一把“尚方宝剑”,何樟金才有底气把改革进行到底。一旦教师流动起来,学校里不再死水一潭。教师工作积极了,责任心强了。何樟金这才拿出做教研员的老本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开展校本研训,带领教师苦练内功。成效立竿见影!两年后,全市教学评比,北苑学校“破天荒”地出了3位市教坛新秀和3位学科带头人。

看得出,因为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校长才敢于尝试和创新。同时,少了后顾之忧,如何激活教师,让他们自主自发地工作,就成了校长的第一要务。

对此,义亭中学校长陈报化也感触颇深。这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五六年前,校园建设滞后,教师人心思动,学生不爱学习,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

风雨飘摇之际,年轻的陈报化走马上任。审时度势,他决定从提升教师素质入手。“我们是农村学校,没有吸引城区教师的资本,不能寄望于外部‘输血’,只能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此,他在培训上花了很大气力。听说某地的教师培训经验很好,他带着教师去观摩。回来后给教师们买了很多书,逼着大家读书、写随笔。可热乎劲儿一过,教师还是老样子。毕竟,光靠外力,作用很有限。

怎样让教师动起来呢?兜了一大圈以后,陈报化重新把目光锁定在学生身上。

新学期开学,陈报化在全校大会上宣布,实施学生评教,教师教得好坏,学生说了算。此话一出,台下一片哗然。教师们愤愤地说:“凭啥让学生评价我们啊?就这帮坏小子,根本不知道好歹,他们的意见怎么能算数呢?”陈报化并不着急,笑呵呵地说:“没关系,咱们只评好,不评坏。先试试,如果行不通,再改回来。”在他看来,要改变学校,还应从重构师生关系入手。

随即,学校发起“我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每个学生都有提名的权利,提名的同时要写出推荐理由。学校经过汇总,选出50位候选教师。这些教师的大照片,就挂在校园的橱窗里,下面是学生的推荐理由。师生们每天从这里经过,一抬眼就看得到。

“这不就是一种感召和激励吗!”陈报化笑道。候选的教师看了学生的推荐词,心里热乎乎的:“我原来有这么多优点啊,学生可真细心!”没入选的教师看了推荐词,找到了努力方向,暗自加把劲儿。从初评到复评,间隔半个学期。这样的过程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期望与等待?到了期末,带着新的认识与发现,学生重新投票,最终评选出25位“我心目中最喜欢的教师”。

如今,每年的教师节,是全校师生最期待的,因为学生评教结果在这一天揭晓。学校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宣布25位教师的名字。根据推荐理由,他们分别被授予“最有耐心的教师”、“最有爱心的教师”、“讲课最精彩的教师”……颁奖嘉宾是学生,表彰词也是学生撰写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样的荣誉,每个教师都特别在乎。有人找陈报化理论:“校长,我做得也很好啊,为什么没评上?”陈报化并不就事论事,而是意味深长地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若干年以后,学生不会记得哪个老师评上或没评上,只会记得义亭中学的老师有耐心、有爱心、肯奉献。他们脑海中留下的是对所有老师的印象。”

2008年,喜讯传来,义亭中学的省级教研课题“农村普通高中以学评教学生量表的编制与运用”,被评为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随着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在同行和百姓的眼里,教师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

□ 关注弱势群体,让儿童共享蓝天。

一年前,义乌遭遇了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入学高峰。

这年夏天,教育局长金延风的办公室里经常闯进来一些“不速之客”,最多的一次有几十人。他们有的一脸焦虑,有的怒气冲冲,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在义乌已经好多年,我的孩子也生在义乌,为什么他不能在这儿读书?”听口音,他们都是外地人。在义乌,外地人数量远超过本地人,每3人中就有2个是外来的,他们被称为“外来建设者”或“新义乌人”。

碰到这样的情形,性情温和的金延风总是耐心接待,求得谅解。“他们不是来闹事的,只是想听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在义乌,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变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近几年,义乌每年新接收入学的外来建设者子女都超过了5000人。纸面上的数字太抽象,在局长金延风引导下,记者来到地处市郊的黎明小学,直观感受义乌教育的现实处境。

刚下过雪,通往黎明小学的道路坎坷而泥泞。踏入校园,迎面看到这样一行标语:“我和你,心连心,同在蓝天下;为理想,手拉手,相会在黎明。”2007年,为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的就学问题,市里在此建了学校。赭红色的教学楼,非常干净亮丽。

走进教室,记者随机询问,大多数孩子都说:“我是义乌人。”再刨根问底:“那你爸爸呢?”“我爸爸是四川人”,“我爸爸是江西人”,“我爸爸是河南人”,孩子们争相回答。校长朱文海告诉记者,學校1000多学生,其中70%是外来的,分别来自全国19个省市。

“在这里,他们享受和本地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朱文海指着教学楼后的空地对记者说,“你们看,这里不久就会有一座体育馆,建成后学校将达到浙江省一类小学的标准。”

近几年,为了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的教育问题,义乌市启动了“共享蓝天行动计划”。市政府把每年新增3000个学位,用于接纳外来建设者子女,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为此,全市先后在城郊改建、扩建或新建19所小学,校舍一样的漂亮,教学设施一样的现代化。

“如果说义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那我们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廿三里镇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朱晓仙激动地说,“我们尽最大努力接收外来建设者子女,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010年秋季开学,看到校门口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等待报名的家长,朱晓仙吓了一跳。廿三里镇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来此经商的外地小商贩很多,学校40%的学生是外来的。朱晓仙粗略统计了一下,报名者有上千人,但学校顶多能招200人。剩下的大部分学生岂不是要失学了?听了记者的疑问,朱晓仙笑了:“不会的,这里容纳不下,还可以推荐到我们的共建学校去。”

原来,廿三里二小还有3所同盟校,公办的王店小学和民办的何宅小学、李塘小学。每一年招生时,廿三里二小都会统筹安排,分流一部分生源到这些学校,基本上能满足报名家长的需求。

解决了“进得来”的问题,学校把更多精力放在“留得住、学得好”上。对外来建设者子女,除了按教育局规定,免除杂费和课本费以外,学校还实行结对帮扶,尽力减轻家长的负担。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本地生活,学校注重文化融合。“你们看,学校每学期获奖的学生中,将近一半是外来建设者子女。”朱晓仙说。

为了让更多的外来建设者子女享受优质教育,义乌启动“联校行动计划”,鼓励城区学校与乡下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管理一体。如今,全市已经有这样的教育共同体16个,参与学校51所。联校行动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招就是城乡学校互派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义乌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朱华英就是其中之一。

见到朱华英时,她刚刚结束了一年的乡村女教师生活,抑制不住满心激动:“与其说是我改变了那里的学生,不如说是他们改变了我。”

一年前,第一次走进官塘小学,朱华英看到的是学生们几近木然的表情,并没有她期待中的惊喜。“他们不欢迎我吗?”朱华英很困惑。上完第一课,该收家庭作业了,全班45个学生,只交上来27本作业。太不像话了,这是在实验小学从未遇到过的。可是,官塘小学的老师却眉开眼笑:“朱老师,还是你厉害,班里大部分学生过去从不写作业。”原来如此,再深入一了解,班里学生的成绩很少上80分。这个班教师换了一个又一个,始终没有起色。怪不得他们一开始那么木然。

朱华英试着改变自己。孩子们没有预习习惯,她就在课堂上先预习再讲课。她每一节课都制作了画面精美的课件,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她也不放过任何一次范读课文的机会,用自己甜美动听的普通话,给孩子们美的陶冶。慢慢地,她喜悦地发现,孩子们的眼睛亮了,笑容多了,课堂活跃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这是她在城里教书从未感受到的变化。

一年的支教生活接近尾声,该回城了,朱华英无比留恋。最后一天告别,她不敢直面这些孩子,说话时特地站在教室后面:“孩子们,还记得刚来时我说过,我会让你们每个人都变得很好,老师觉得还有很多事没做,可一年这么快就过去了……”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孩子们侧过身看着她,静静地不说话,但眼睛里亮晶晶的。

在义乌,为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去,教育局规定,教师评职称,必须有支教经历。朱华英坦言,这也是她起初到农村的一个理由。可是,这一年,她慢慢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在城里上班时,从家到学校,只有10分钟车程,每天行色匆匆。而到农村去,要开半个多小时的车,一路上,听着最喜欢的轻音乐,看着窗外美丽的田野、宁静的村庄、连绵的青山。每当此时,心里变得格外纯净!

“这一年,我所收获的,远大于我的付出。”朱华英真诚地说。

□ 拓展优质资源,拥抱幼教的春天。

即便是全市首位幼教特级教师,吴丽娟说,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体会不到职业的幸福感。

与人交往时,一听说她的工作单位,有人自然就会跟上一句:“哦,幼儿园阿姨啊。”因为她是园长,还有人开玩笑称她是“首席嬷嬷”。这倒还罢了,有一年,她准备贷款买车。市里规定,教师买车贷款有优惠。可银行的人说,这条政策不包括幼儿园的。碰到这种事,满心的郁闷无处倾诉。但这几年,吴丽娟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国家的政策导向让她看到了幼儿教育的希望。“应该说,在义乌,我们更早地感受到了幼儿教育的春天。”吴丽娟一脸灿烂的笑容。

进入新世纪,义乌瞄准了幼儿教育,把它纳入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经多年建设,全市有公、民办幼儿园290余所,入园率99.6%。近几年,义乌又有了更高的目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构建覆盖城乡,公、民办教育和谐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

“现在,‘入园难’已不再是大问题,我们更多要解决的是‘入好园难’的问题。”金延风局长介绍说,“到2011年,全市所有街道将至少有一所中心幼儿园,不断扩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资源。”

身为全市幼教骨干,吴丽娟当仁不让地参与其中,首先踏上了“通往春天的列车”。

几年前,在公办幼儿园任副园长的她,被调任新建的福田幼儿园园长。“去的时候,我是光杆司令一个,要只身闯出一片新天地。”吴丽娟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义乌发展幼儿教育的一项改革尝试说起。2004年,经市政府批准,在义乌市教育局下面,成立了三元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市财政每年拨款2000万元,用于拓展优质幼儿教育资源。义乌走出了一条“园舍国有,园长公派,教师自聘,自主发展”的新模式。“三元公司负责建园子、做配套,然后把它交给我,至于如何招聘教师,如何发展,就是我的事了。”吴丽娟告诉记者。

最初的日子很艰难,除吴丽娟外,园里的其他教师都是新聘任的,完全没有经验。“如果我事必躬亲,跑断腿也不顶事,要让所有人都动起来。”吴丽娟实施了项目管理,把幼儿园工作细分为不同的项目,再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进行分工。因为管理得法,福田幼儿园很快走上正轨。

2008年,吴丽娟又被调任按同一模式创办的实验幼儿园。这年重阳节,园里举办亲子活动,由一位姓叶的年轻女教师负责。那天,园里来了很多家长。叶老师始料未及,事先准备的椅子不够用,很多家长只能站着。活动一结束,其他教师不客气地提出批评。叶老师眼泪汪汪,委屈地说:“好了,以后我再也不管这事了。”看到这架势,吴丽娟笑着说:“叶老师,你其实做得已经很好了,我像你这么大时,可没你这么细心。”几句话说得叶老师脸上由“阴”转“晴”。随即,吴丽娟问大家:“咱们先说说,这次活动有哪些亮点?”教师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赞许的话,这倒让叶老师不好意思了。她赶紧说:“关于椅子的事,我的确考虑不周,大家帮我出出主意。”在坦诚的氛围中,教师们说了很多好建议,听得叶老师频频点头。

在和谐的团队氛围中,教师们快速成长。仅两年时间,实验幼儿园就让人们刮目相看。别看都是新教师,工作业绩一点不含糊,在各项评比中,奖状拿了一大堆,有国家自制教玩具评比二等奖、连续两届全省教师普通话大赛一等奖、主题区域环境评比一等奖、信息技術比武团体第一名、幼儿美术比赛二等奖……如今,有的教师已经走上副园长岗位。

清晨,记者走进实验幼儿园,阳光下,孩子们正跟着教师做早操。吴丽娟领记者走进一间活动室,墙上、架子上陈列着孩子们的小制作。这些作品,全是用日常废弃物做成的,瓶盖、吸管、泡沫网、包装带、碎布头……经过孩子们奇思妙想的改造,变成了美丽动人的艺术品。不久前,台湾东华大学艺术系教授徐秀菊来这里参观,看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作,高兴地称赞说:“这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是孩子们心灵飞翔的乐园!”

如今,实验幼儿园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收费低廉。“我们一个学期的全部收费只有3700元,严格按照省一级公办幼儿园的标准。”吴丽娟说,“这样的收费不仅完全能够维持全园的运营,而且还能上缴一部分折旧费给三元公司。”

原来,所谓“教师自聘,自主发展”,还有另一层含义。幼儿园里只有吴丽娟等4位教师是公办身份,工资由财政拨付,其他教师工资都从收费中支出。由于园舍是三元公司建造,幼儿园在走上良性循环后,每年要从收费中拿出一部分,上缴三元公司。上缴的折旧费由三元公司负责,用于建造新的幼儿园,再按照这种模式,实行滚动发展。

“像这样的幼儿园,全市已经建成8所,全部是优质资源,另外还有8所正在建。在不久的将来,更多这样的幼儿园将遍布义乌城乡。”金延风踌躇满志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骨干幼儿园,平抑幼教收费,对更多园起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幼儿教育良性发展。”

下篇文化引领,内涵发展

音乐教研员张小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当义乌街头第一家琴行开张时,看到店里摆着钢琴,一些人居然惊讶地问:“哇,这是什么大家伙?”

这个尴尬的细节,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义乌艺术教育的艰难处境。那时候,要举办一次全市文艺活动,张小云反复央求,学校还不情愿派人参加,都推说教学太忙。好不容易发现一个艺术苗子,家长坚决反对,怕影响学习。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张小云成了大忙人,很多学校抢着请她去指导,都把发展艺术教育当成大事。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她最烦恼的就是,那么多节目,到底该怎么取舍?

十几年时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这得归因于义乌的教育评价改革。2000年,义乌市教育局提出“班班有歌声,生生有特长,人人会乐器,校校有特色”,制定了《义乌市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指导意见》等文件,把课外文体活动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评估和年度考核。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体育、科技教育等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今,一年一度的义乌市中小学科技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学生合唱节,已成为深受学生和教师们期待的传统教育活动。

这是义乌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变!人们已经意识到,要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素养,必须从过去被忽视的教育细节入手,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让学校更注重文化建设、内涵发展。

□ 倡导文化育人,打造教育特色。

2010年7月,澳门,第十届东亚儿童艺术节。

几天来,一群中国孩子成了备受瞩目的“主角”。舞台上,他们带来的舞蹈《快乐的水中花》节奏明快、动作优美,既天真可爱,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东亚各国的代表看得津津有味。到了台下,他们举止彬彬有礼,见面主动问好,说话落落大方,其他国家的孩子纷纷来合影留念,互换通讯方式,俨然把他们当作了“小明星”。

让各国代表最惊奇的是,这些孩子不是来自大城市,而是从一个县级市——义乌来的,是义乌市实验小学和艺术学校的学生。艺术节闭幕时,中方团长、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官员的陶西平感慨道:“这些年,我带了好几拨学生来参加活动,就数义乌学生最阳光、最出色!”

听了这样的赞扬,实验小学校长金孜红既自豪又欣慰。几年前的一幕,不禁在脑海中浮现。

那是2006年,金孜红带着一批学生出访日本枥木市,与友好学校寺尾小学进行联谊活动。学生们不分场合地吵闹、淘气,没有一点规矩。可是,一到了双方学生交流时,他们倒安静了,缩手缩脚,显得既拘谨又紧张。再看日本的孩子,个个主动、热情、开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回国后,金孜红的心仍久久不能平静。按理说,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当地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可在特定情形下,教育的局限性立刻暴露出来。

他一刻也不能等待了!不久,实验小学展开全校性大讨论,主题就是:实小该秉承什么育人理念,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一番激烈的争论后,大家形成了共识,实小的学生应该更“阳光”!“阳光”,从此就成为实小办学的关键词。金孜红很喜欢这个词,是啊,童年就应该像阳光一样绚烂,明亮而温暖。

理念上澄清了,如何付诸实施,这个问题同等重要。

金孜红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从惯常的养成教育抓起,而是主抓了两件事:快乐阅读和阳光体艺。“我们让学生读名著、读经典,丰厚人文积淀。同时,加强艺术教育,开设了10多项艺术课程或兴趣活動,培养学生健康的文体爱好。”金孜红解释说,“只有这样,学生能文能武,才会在适当的场合,表现出适当的举止。”

培养阳光学生,须先练就一支阳光教师团队。副校长朱向阳就是“阳光教师”的典型代表,35岁的他刚刚成为省数学特级教师。

几年前,朱向阳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班里两极分化严重。有人私下对他说,把“尖子生”教好就行了。可朱向阳放不下后进学生。年轻的他想了一个办法——分层教学。尝试了一段时间,效果很好。

可朱向阳很快感觉到不妥:“我虽然没明说,但实际上是给学生贴上了标签,这对后进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一番反思后,他改变做法。在教室的墙上辟一块地方,画上小方格,每个学生一格,旁边摆上小卡片。哪个学生有问题,就写在卡片上,在自己的小方格里摆一个哭脸符号,向全班求助。其他学生看到后,如果能解决,也写在卡片上,贴在方格里。问题解决了,贴一张笑脸。他不再以成绩好坏区分学生,甚至认为,每个学生都可能是“学困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显然,教师眼里有了阳光,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将爱心平等地洒在每个孩子身上。如今,在校长金孜红眼里,孩子们最大的变化是,他们既个性张扬又不散漫,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的确,只有像金孜红这样,站在更开阔的背景下审视,才会迥然发现,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和分数,而在于文化育人。

文化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华丽的装饰,而是作用于人的成长。十几年来,义乌市绣湖小学把“写一手好字”当作办学特色。“我们认为,这就是推行素质教育,习惯比分数更重要。”校长方敏说。

何兰月是绣湖小学的语文教师,一派江南女子的娴静、文雅。她笑说,是“绣湖书艺”陶养了她的气质。多年前,何兰月初到绣湖,学校规定青年教师每周要交一份“作业”。原来,学校重视教师基本功训练,让他们定期练习“三笔字”。“我好多教学业务还不熟悉呢,光练字有什么用?”何兰月挺不理解。没想到,不久学校举行“三笔字”比赛,她居然得了一等奖。这让她很兴奋,从此越写越起劲,越写越着迷,几年后成了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前些年,绣湖的教师们也发现,学生的书写越来越差了,笔画随意,字体东倒西歪。经过慎重思考,学校因势利导,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写字课,并提出“以书怡心,以书养德,以书审美”的办学理念。

从自己儿子的变化中,何兰月真正感觉到,看似是小事的书写,对孩子的影响竟那么大!

儿子活泼好动,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反映他坐不住,上美术课,他的画常常只画一半就扔下了。何兰月多方引导,儿子仍是老样子。“我能教好学生,为什么就改变不了儿子呢?”她很沮丧。

转眼间,儿子上小学了,依旧粗心、好动。突然有一天,儿子缠着爸爸,非要他去开家长会。一去才知道,儿子的一幅书法作品被贴在墙上展览。何兰月不失时机地鼓励儿子:“那真是你写的?写得真不错!”她发现,儿子从此写字认真多了。

不久,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书写段位评定。“这是我们的一项独特做法,把学生的书写状况分为1至10段,定期评定。”何兰月解释说。那一段时间,何兰月惊喜地看到,儿子回到家,主动拿出字帖练字,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按要求,低年段学生的书写水平在1至4段之间。这次段位评定,儿子竟被评为4段。这对他更是莫大的激励。慢慢地,何兰月发现,儿子变安稳了。老师也说,他现在上课格外专心。

显然,书法练习,绝不是写一手好字那么简单,它事关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正因此,我们如今的办学目标就是,让孩子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校长方敏的这句话,听起来格外有深意。

“多年来,我们一直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引导,鼓励学校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们希望,学校文化建设百花齐放,千校千面。”主管业务的教育局副局长葛晓明说。

□ 激活教师群体,提升教育效能。

说到底,办有内涵、有特色的教育,离不开一支教育理念现代、业务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多年来,义乌一直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

2002年,义乌作为国家实验区,进入新课程。教研员叶立新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推行“参与,体验,互动”式的培训新理念。多年来,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习惯专家在台上讲、他们在台下听的老一套,根本不愿“互动参与”。

必须打破这种沉闷局面,让教师动起来。叶立新想了一个办法。

这天,全市教师在朝阳小学观摩一节公开课。签到时,叶立新拿出一副扑克牌,每人发一张。这是唱的哪一出啊?教师们很纳闷。一节公开课上完,叶立新走上台:“谁来点评一下?”以往这时候,教师们都把头埋下去,谁也不肯说,教研员只好从熟脸里挑,结果就少数几个人讲。这一回,叶立新不慌不忙:“没人冒泡,就看你们的手气了,红桃K,你来说。”“哈哈!”台下乐了,手持红桃K的教师站起来,像中了奖一样开心,也不推辞,拿着话筒就讲。

这样的“教研扑克”,好处何在?“我不点人名,人手一张牌,机会均等。”如今已是教研室副主任的叶立新告诉记者。这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却很有效。一个学期后,教师们的劲头明显不一样了。培训中,他们抢着发言,热烈互动,叶立新甚至不得不限制每人的发言时间。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每次评课,大家碍于面子,经常只说好话,评课变成了相互恭维。

叶立新又有了新办法,变以往单向的说课、评课为辩课。上完一节课,围绕某一问题,教研员挑选教师,分成正反方,像辩论赛一样,双方各陈观点,唇枪舌战,展开争论。如果台下的教师有意见,也可以站起来支持某一方观点。这样激烈的争论,往往会产生出更有启发性的新观点。看着教师们争得面红耳赤,“幕后策划者”叶立新在一旁偷着乐。“老师拥有了话语权,经过深刻反思,从而共同提高。教研员也能听到一些平时听不到的声音。”

不断地创新教研形式,目的只有一个,激发教师的主动性,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新课程后,教育教学形式陈旧、效率低下,是教研员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状况,义乌市教育局下发了《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其中一项特别做法就是,推行“半小时课堂”。

“半小时课堂”,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每节课至少给学生留10分钟思考、练习、巩固的时间。市教育局把这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强制教师压缩讲课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一次辩课中,叶立新听到有人埋怨:“过去40分钟一节课我都觉得不够用,现在只讲30分钟,这课没法儿上了。”“你错了,我们提倡的是‘半小时课堂’,不是30分钟课堂。”叶立新当即指正,“半小时是一个虚数,我们的目的是教师少讲、精讲。”

大巧若拙!面对根深蒂固的教育陋习,必须从关键点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因此,在义乌市后宅中学,校长陈云飞对这样的措施拍手叫好。他曾看到,下课铃响了,教师还喋喋不休地讲着,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而下面的学生早蠢蠢欲动,听不进去了。为了建设高效课堂,后宅中学的做法更绝,学校专门设立了一道独特的铃声。一节课到了30分钟,校园里就会“叮咚”一声响铃提示。听到铃声,教师必须停止讲课,否则要被学校通报批评。貌似“粗暴”的做法,却不失为一种简捷地为学生“减负”的有效之举。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从最初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到被迫想办法提高效率。教师们渐渐发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爱学习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他们也变轻松了。

教育是一项脑力劳动,不是体力劳动,教师必须想办法激活学生。

10年前,郑春燕大学毕业,被义乌良好的成长环境吸引,成了义乌佛堂小學的英语教师。新颖而有创造性的教师培训,唤醒了她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她也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过去,农村孩子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口语教学薄弱。”为此,郑春燕想了很多办法。学生没完成家庭作业,她佯装一脸严厉,把他叫上讲台。学生战战兢兢,郑春燕突然露出笑容:“Now,Follow me(跟我学)!”随即,她一边说出课文中的短句,一边做动作:

“Shake your body.(扭动身体)”

“Brush your tooth.(刷刷牙)”

“Take a shower.(洗洗澡)”

学生不知所措地跟着一起做,笨拙的动作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这样的“惩罚”,学生乐意接受,同时也记住了很多口语。

诸如此类的小创意,郑春燕还有很多。她常把全班学生分成男队女队,在学习上进行“PK”。哪个队赢了,就可以免做家庭作业。女生队经常赢,一个小男孩来求情:“Miss Zheng,我不做家庭作业好吗?太累了!”“好啊!”郑春燕眼珠一转,“那你可以加入女生队。”小男孩一听,小胸脯一挺:“No,I am a man!(我是男人)”二话不说,回去写作业了。

在农村学校,很多家长无暇关心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英语的学习。郑春燕设计了一张给家长的奖状,写上“Super Mother(超级妈妈)”或“Super Father(超级爸爸)”。只要家长坚持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上签字,就能得到这一荣誉。别看一张小小的奖状,家长特别在乎。聪明的郑春燕用这个办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

如今,英语教学已成为佛堂小学的一大特色。看着自己一手营造的浓厚学习氛围,郑春燕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憧憬。

□ 关注教育细节,引领教师成长。

在义乌这片良好的“成长土壤”中,一批备受激励的教师关注教育细节、认知教育规律,自主自发地成长。

8年前,杨旭峰大学毕业,进入义乌中学。而今,当他的很多大学同学还在为站稳讲台打拼时,杨旭峰已站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的讲台,捧回了沉甸甸的一等奖奖杯。

回顾成长,杨旭峰心中只有感恩。青年教师一入校,学校就为他们指定了教学师傅。他的师傅是义乌中学校长方维华,曾经的首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杨旭峰忘不了,在师傅的教室里,特别为他留有一张空着的课桌。他随时可以走进教室,观摩师傅的每一节课。为此,学校的课程安排很有学问。师傅和徒弟的课间隔一天,这样,徒弟可以观摩完师傅的课,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充实后再上课。同时,师傅每周也要听徒弟一节课,给予指导。

起初,听说师傅是校长,杨旭峰稍稍有些担心:“校长多忙啊,有时间指导我吗?”但他很快打消了顾虑,师傅对他既悉心又严格。

有一次,方维华来听杨旭峰的课。上课时,杨旭峰在课件中引入一段视频资料。讲完课,他自我感觉良好,迫不及待等着师傅的表扬。奇怪的是,师傅一脸平静,递给他一张小纸条,转身走了。打开纸条,上面写着:“播放视频时,鼠标不要点击在人物头部,显得对他人不尊重!”哎呀,这也算毛病吗?杨旭峰觉得师傅太吹毛求疵了。事后,方维华认真地说:“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往往是一些细节决定了最终的成败!”

师傅的话,让杨旭峰深受触动。每一次听课,方维华都会将建议写在纸条上,提醒他注意。两年下来,小纸条攒了厚厚一叠。

只有当他走上全国大赛的舞台,杨旭峰才明白学校的良苦用心。“参赛的教师,水平都差不多。高手相争,比的是细节。”杨旭峰深有感触。公开课上,他对课堂环节的把握游刃有余。而最受评委们肯定的一点就是,他的实验设计有条不紊,每一个实验仪器的摆放整齐有序。再反观有的选手,由于准备不充分,该上课了,课件突然打不开了,急得满头冒汗。

得知自己获奖的那一刻,杨旭峰喜悦之余又想起师傅的话,同时也明白了,义乌中学何以连续6届获得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大赛一等奖,何以能培养出9位浙江省特级教师。

教师成长需要扶持,一旦这种外在激励变成专业成长的强大内驱力,教师就会带着感恩与感动,充满激情地投入育人事业中。

在多年的工作中,义乌市教研室副主任刘德健,捕捉到一些有趣的教育现象:“大肚子”现象、新教师现象、职校教师现象。“在学校里,一些校长最不愿碰到的三类教师,就是怀孕女教师、新入职的教师和从职校转来的教师。原因很简单,怀孕的精力差、新教师没经验、职校教师专业水平欠缺。”

可是刘德健跟踪调查后,得出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很多时候,这三类教师的教学业绩反而比一般教师更好!”看似矛盾的现象,蕴含着值得深思的教育规律。深入研究后,他找到了答案:“怀孕教师因为要做妈妈了,不自觉地流露出宽容的母爱,易于感染学生;新教师与学生心理年龄接近,能够理解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职校出来的教师,觉得普高的学生个个可爱。”

宽容、爱心、平等、尊重、赏识,这是多么重要的教育要素啊!教师只有在内心具备了这些要素,才能创造感动心灵的教育。

义乌四中教师金栋,就是从职校调入普高任教的。如今的他,教两个班数学,还担任着两个班的班主任。一人管两个班,难道他有“分身术”?金栋没有忙得喘不过气,他很注重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能力。

上学期,他接手了一个高一新班。学生刚入学,行为散漫,班级凝聚力不强。怎样给他们一次触动心灵的教育呢?金栋暗暗地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这天下午是自习课,金栋去教室查看,班里乱糟糟的,有的学生在说闲话,有的趴在桌子上睡觉。那一刻,他有点生气,但心里又在琢磨,怎么利用这个机会?他很快想好了主意,对学生们说:“我一再强调,要学会独立思考,自习课不准说闲话,你们太令我失望了!我没有教育好大家,我有责任,金老师决定惩罚自己。”

金栋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上,让学生监督,自己绕着操场开始跑步。跑第一圈时,学生们笑嘻嘻的,不当一回事。金栋继续跑,两三圈下来已气喘吁吁。偷偷瞄一眼学生,都不笑了,惊讶地看着他。他决定继续跑,按他的设想,学生大概会不忍心,过来拦住他说:“金老师,您别跑了,我们错了!”可是,这一情形并没出现。跑到第十圈,他已累得全身虚脱,说不清是有意还是无意,他脚底一软,跌倒在地。他没有马上起来,带着几分期待,依旧趴在地上。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来扶!

金栋失望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径直走了。走过学生身边时,他注意观察,学生们眼里说不清是愧疚还是震惊,有的学生张了张嘴,却终于没说话。回到办公室,金栋心里真委屈,难道学生就这么冷漠?那一周的学生周记交上来,金栋迫不及待地打开。周记中,有的学生写道,我们错了,不该说闲话;有的写道,金老师很辛苦,我们应该体谅他;有的写道,那天很想扶老师,却没有勇气。

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已经达到目的了?金栋隐隐感觉到,好像还有些欠缺。

以后走进教室,学生们一见他,眼光闪烁着,对他多了一些敬畏,却少了一些亲近。学生们犯错少了,但班里也少了昔日的活泼。到底怎么回事?金栋独坐在办公室里,将事情经过在脑海中回放了一遍。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错了!“我的本意是想教育学生,可实际上,我在惩罚自己的同时,也惩罚了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阴影。”

几天后,在一个合适的机会,他走上讲台,真诚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两周前,因为自习课秩序不好,金老师很生气,惩罚了自己。老师只顾宣泄自己的感情,却没有顾及大家的反应,伤害了大家,我向你们道歉!”学生们听完,靜默了一会儿,随即热烈鼓掌。从此,师生之间又恢复了往日的融洽,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改观。

教育需要真诚,容不得一点杂质。教师只有善于反思,勇于改变自己,走近学生心灵,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教育。

□ 贴近学生需求,回归教育本原。

有反思,才会有成长。教育不是一个单向传导的过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互为因果。

做了10多年校长,义乌开发区学校校长杜建芳心里没感觉志得意满,而是充满了对教育的敬畏。“这些年,我曾经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但我常想,我有没有关注到一个‘人’字?”引发她深思的是一件小事。一天中午,学生在餐厅就餐,一个学生跟同学发生口角,一怒之下,竟把装着米饭的大桶踢翻在地,又哭又闹,谁都劝不住。事后一了解,这个学生成绩非常好,平素是人们眼里的好学生。

“这不是我想要培养的学生,也不是我期望的教育。”如今,杜建芳提出了“全人教育”。学校开设了生活技能课,开辟多种实践渠道,拓展既有课程,着眼于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像杜建芳一样,很多义乌教育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需要,让教育贴近人本,也贴近教育的本原。

几年前,义乌宾王中学校长吴希红听音乐教师来诉苦:“吴校长,校园文化艺术节要开始了,合唱团人手不够,我到处找人,可学生都不愿意参加。”由这件事,吴希红想到,学校曾开设许多课外兴趣小组,但大都不太景气,时间不固定,人员不固定。兴趣小组为什么引不起学生兴趣呢?可是,他记得在校园里看到的一幕。有位教师喜欢打太极拳,每天在操场上练习。几个学生看了,自发地拜师学艺,风雨无阻。他问学生:“你们累不累?”“不累,我们喜欢。”学生答道。

喜欢就不觉得累,是啊,我们教师费尽心思,设想了很多活动,总以为这些是学生最需要的,但却恰恰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找到了症结所在,吴希红决定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一番精心筹划后,学校的“课程超市”开张了。什么是“课程超市”?吴希红解释说:“我们提供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009年秋季开学,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体艺特长或兴趣爱好,申报一门校本课程,可以独立申报,也可以合作申报。很快,趣味英语、集邮、剪纸、太极拳、象棋……一共有69门课程。不过,这些课程能否顺利开设,还要由学生说了算。

一天午后,校园的树阴下,准备开课的教师每人摆一张桌子,摆上课程介绍的展板和传单,开始招募学生。一见到有学生过来,教师赶紧叫住,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学生报名。“我们规定,一门课程至少要有20人以上报名,才允许开课。”吴希红笑道。当然,那天他也很紧张,因为他计划开一门集邮课,如果没学生报名,该多没面子啊!还好,找他报名的学生刚好超过20人,他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最终,经过学生自主选择,有59门课程达到了规定人数,准予开课。

这时候,从学生的反应中,教师们才真正意识到,他们以前是多么忽视学生的意愿啊!

从此,每周五下午,学生们打破班级界限,自由流动,自主选择,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中去。“我统计了一下,大概70%以上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吴希红兴奋地说。每到周五,听着课堂里的阵阵笑声,吴希红真正感觉到,这个学校不一样了!

让学生按照自己期盼的方式去成长,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这样的幸福,义乌的教师们慢慢体会到了。

在义乌市福田小学,语文教师黄雪迎一度很苦恼。她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学生们却兴趣不高。每天的家庭作业,也总有学生偷懒。

有一次,学习课文《牧场之国》。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课文里的孩子们为什么要割草?”“割草,你们没见过吗?”黄雪迎很奇怪,看看学生一脸疑惑,她解释说:“割草喂牲口啊,过去农村都是这样的。”“老师,我们又没去过农村,怎么会知道。”学生说。是啊,现在的城市孩子,哪还有这样的经历!想到学生以前的表现,黄雪迎豁然开朗:“教师和学生生活背景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如果想当然按教师的想法去教,学生当然不感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黄雪迎注意在教学前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她设计了一种“问导卡”,以问导学。学生课前预习时,发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导卡上。她鼓励学生有了问题先独立思考,如果能解决,这就算作当天的家庭作业,她称之为“课前自定作业”。

这样,班里46个学生,每天就有46份完全不同的作业。

现在,每次备课前,黄雪迎先批阅学生的“课前自定作业”,以学定教。备课不是自己一厢情愿,而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在课堂上,学生成了主角,她只需稍加引导即可。她渐渐明白了,学生不是不喜欢作业,而是不喜欢“被迫”做作业。有了“问导卡”,学生上完课,总结课堂收获,然后也自己制定课后作业。

“你们看,这就是学生们的作业。”黄雪迎把一些五彩缤纷的卡片摆在记者面前。这哪里是作业,简直是一幅幅可爱的艺术品。怎么会这样呢?原来,有一次,一个学生来交作业,羞愧地说:“老师,我的字太难看了。”黄雪迎灵机一动说:“你不是擅长画画吗?可以在作业上画一点小插图。”孩子真的这么做了,其他学生纷纷效仿。如今,46份作业,不仅内容各异,而且赏心悦目。

教育,因为多一分创造,多一点热爱,多一些尊重,也变得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行走在义乌的街头,总能感到一种涌动不息的活力,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是一座繁荣、忙碌的城市。

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城,據说有6万多个摊位,整个商贸城周长10公里。每天从开市到收市,周围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交通密度一点不亚于大城市。因商业而闻名,今天的义乌正在走向世界。每天从义乌发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有1000多个,与义乌有商业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200多个,甚至超过了联合国会员数,遍及五大洲。

这样令义乌人骄傲的经济盛况,成为发展教育的强有力根基。近几年,义乌每年用于学校基本建设的资金,都超过了2亿元。这是义乌教育的优势,也是义乌教育的压力所在。换言之,如何使教育发展超前一步,不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而且也像经济一样具有引领性,这是藏在义乌教育人心里的一份责任。因此,义乌教育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包容,多了一种超然,不是狭隘地紧盯着分数和升学率,而是跳出教育看教育。不是只关注少数精英、办好少数学校,而是关注教育的每一个细部,关注每一个可能不引人注目的角落。

采访中,金延风局长的一番话格外耐人寻味:“多年来,义乌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包容性。无论哪里来的人,无论他做什么,只要他们工作生活在义乌,我们都要让他们的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以教育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传承优良民族传统,培育现代文明,延续‘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向后人描绘了一幅“天下大同”的美好图景。这一理想,放在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变成了一个迫切的教育命题:如何用更公平的、更高质量的教育,使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得到关怀,都看到希望。这既是记者对义乌教育的期待,也是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期待。

愿更多有理想的教育者鼎力向前,共进大同!

(责任编辑任小艾)

作者:白宏太 朱哲 任国平

第二篇:追求教育理想 享受教育幸福

前段时间,当笔者用心读完了朱永新教授的《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撰写的各类教育随笔共计131篇。全书分为六辑,分别是成长感悟、杏坛时评、科研漫谈、名家印象、教育定律、网络情怀。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教育历程,以及作者视教育为幸福并享受其中的教育情怀。

一、在成长中感悟

在《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中,我重读最多的是第一辑《成长感悟》。这一辑的文章既有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谆谆教诲,如《成功六字诀》《儿童心理与早期教育》《人才成长的自我心理训练》等;又有作为一个读书人在书海中徜徉时的点滴感想,如《成功者本色》《日记·阳光·教育》《今天最好》等;既有合适学生读的初中生活片断的回忆、高中生活片断的记录,还有适合家长读的《天下父母的一面镜子》《居里夫人的“育儿经”》。

成长是教育的成果,成长也是教育的享受。从《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到《居里夫人的“育儿经”》是基于朱永新教授自我教育生涯的成长感悟和教育家对成长的思考,最值得称道的是,朱永新教授把自己的儿子朱墨作为自己教育研究实践的对象。在朱永新教授享受教育愉悦的同时,让人们得到教育智慧的启迪。从《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到《与日记为伴》是朱永新教授对成长的立体的思考。教育的选择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进入享受教育的美的境界。“关键期”是教育最有作为的时期,中国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投入研究“关键期”,于“关键期”下功夫,让接受教育的一代享受最好的教育。毫无疑问,非智力因素是人类的第二次“进化”,如果我们从娃娃抓起,中国教育在21世纪一流的教育平台上就占有一席之地。与日记为伴是朱永新教授特别钟爱的,因为这是蕴藏人类教育成长历程的重要载体,也是享受教育尘封的储存。

从朱永新先生的教育随笔中可以看到他自我的情感流露,以及他的成长历程、他的家庭生活。在一般人眼里,市长的生活是与众不同的,然而我从他的随笔中,觉得他真正与众不同的是他有着平常人所缺少的毅力,他有着知难而上的信心。

二、在杏坛上评述

《杏坛时评》是《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第二辑。教育的每时每刻都产生着问题,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的宏如广宇,有的微如草芥。但无论大小,都不能逃离有着宽广胸襟和执著教育追求的朱永新教授的视野和他的心灵触角。

如果说《教育,我的至爱》表达的是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的爱和追求,那么,《呼唤“教育特区”》《教育:呼唤英雄》《漫议国家教育基准》《给经费与给政策》《择校之我见》《大学与市场》……则是朱永新教授用教育家特有的智慧和勇气,站在人类发展未来的高地上为中国教育现实的选择指明了一个灿烂的方向。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所有成员享受教育的基础,中国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保障中华民族所有成员享受教育的权利……《化腐朽为神奇》《“知”、“情”、“意”不可偏废》……《吃饭、吃药与吃书》则告诉我们,中国教育最为现实的选择是提高自己的教育层次品位。

作者以一个进言者的姿态,直面中国教育的“成就与失误”、“辉煌与问题”。他不仅提出问题,而且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他为中国教育“把脉”,也为中国教育“献方”。他说得大胆而又直接,坦率而又真诚。在这里,有一个教育官员对谁来保障教师权利的思考,对拖欠教师工资这一痼疾的忧虑,对“给经费”和“给政策”的反思;在这里有一个教育家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他大声地疾呼:“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他给语文老师以忠告:“让学生说起来。”在这里,有一个教师对教育现象的思考:那《化腐朽为神奇》将厕所改成教学乐园的趣闻也成为他“如何真正地珍惜每一个角落、每一棵(朵)花草、每一分空间”的思索。是的,宏观如国家教育基准问题,微观如牛津乞丐读书的小事,在他睿智的目光聚焦下,做成言简意丰的文章。

三、在日记中长跑

日记教育,被称为“道德长跑”,以前我几乎没思考过日记的教育功能,但是,读了《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日记教育竟有如此魅力。

本辑中以日记教育为主题的文章就有7篇,有为学生日记选作序的《放飞七彩理想》《与日记为伴》,文章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因为日记而改变命运的马燕《日记改变命运》,那坎坷的经历,那坚强的意志,那执著的精神让我们深深地感动;还有介绍居里夫人“育儿经”的育儿日记。读书的过程是快乐的,把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日记读给我的学生听,如今,学生也受影响,也写日记了。

夜深人静,我想起朱永新先生的一篇文章《朱永新的五大观点六大行动》,文章中提到:“第二个行动:师生共写日记。在我们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规定:老师跟孩子们一起写日记,一起写随笔。当然,在有些学校,恐怕每天做,可能做不到,做不到可以一个星期写两篇,写三篇也行,循序渐进。……每一天写的东西就是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可能并不是很圆润,很光亮,但是你把这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一串美丽的项链,你单看可能不以为然,但是,你集中起来看,你就会发现,它很精彩,在写的过程中,他就在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

作者:曹 虹

第三篇:迈向理想的教育生态

宜昌,宜于繁荣昌盛之谓也。

宜昌是一座拥有2400 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巴楚文化发祥地,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的诗歌之祖屈原和流芳千古的和平使者王昭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宜昌迅速崛起,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宜昌教育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全省率先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率先完成了以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率先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率先整体推进“高效课堂”创建工程;率先开展“走进十万家庭、温暖十万心灵”活动;率先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新机制;率先实施了以互联网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要方式的“班班通”工程,启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率先建立了对县市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率先建立了教育工作创新奖励机制……

如今,宜昌教育人正朝着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生态,为全市人民创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将“宜学之城”打造成宜昌市又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打造理想校园,把每一所中小学校建成最美的人文景观

当阳市王店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保育制小学,过去,教室简陋,只有几间低矮的平房,被老百姓诙谐地称为“四穿学校”(即“四面八方”都是“破”的)。近年来,当阳市教育局投入1000 多万元改薄资金用于学校建設。如今,漂亮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音乐、体育、美术专用教室、科学实验室、塑胶运动场、标准化食堂、高规格图书室、学生饮水机一应俱全。走进校园,“学雅路”上香樟树遮天蔽日,“孝雅广场”彩砖靓丽,“劲竹园”冬草青青,“上善池”轻波荡漾……历经40 年风雨,如今的王店镇中心小学已变成花园式现代化学校,成为当地最美的一道风景。而近年来的学校文化建设,则赋予了美丽的校园更丰富的内涵。

农村寄宿保育制小学是宜昌市实施乡村学校校点布局调整、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务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产物。

1999 年完成普及义务教育后,随着学龄人口急剧减少,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身的宜昌市,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个教师,两张课桌,三个年级,四个学生”的学校不断增加……进入新世纪,宜昌市按照“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联村办”的调整思路,制定了《宜昌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规划》,确定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框架”“路线图”和“时间表”。

布局调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避免了“撒胡椒面”,也利于集中资金定点营造更理想的学校。近20年,在五峰、长阳、远安、兴山,在宜昌的每一个县市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的一座座新学校拔地而起,许多老旧的学校也和王店镇中心小学一样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2012年,宜昌市所辖13 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验收,时任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邓道玉称:“宜昌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全覆盖的地级市。”2014 年,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居全国前列。截至2018 年,宜昌市义务教育学校由2000 年的1558 所调整到了392 所,实现了“校点调少、规模调大、队伍调优、质量调高”的目标。

40年来,宜昌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7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79.49 亿元,是1978 年的3889 倍,全市义务教育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全市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办学条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在推进学校标准化的同时,宜昌市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2017年9月10日,五峰县傅家堰中小学录播教室建成并完成前期调试工作,与宜昌市第十六中学采取“一师双课”模式进行了空中对接,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开始享受到和城市同龄人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近几年,五峰县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完成教育城域网、学校录播教室建设、一体机配备,实现学校录播教室覆盖每一个乡镇,多媒体一体机覆盖每一所学校,信息化教学覆盖每一个学生。

自2009年率先启动基于互联网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班班通”建设以来,宜昌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持续发力,5877 个教学班实现“班班通”,占全市中小学班级数的83.5%;全市教育城域网基本建成,教育云用户达到118 万,中小学覆盖率达98%。

如今,随意走进一所宜昌市的中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互联网和“班班通”与世界融为一体。课堂上,老师用触控笔在教学白板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开始上课,图片、视频、文字一一在白板上呈现出来。教师备课也不再是原来厚厚的备课本,而是使用云课堂,教案、课件、学案都存在云端,走到哪里都可以开讲,学生回家也可以上网学习。

40 年改革开放,从破烂的平房到敞亮的教学楼,从木制黑板到信息化课堂,宜昌跨越了全面普及和公平教育两大关口,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有学上”的任务已经完成,“上好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为加快实现“上好学”的愿景,宜昌自2016 年10月在全国率先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程,目标是到2020 年,力争全市80% 以上县市区达到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标准,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市。

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创建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列入政府的最大民生工程和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启动创建工程以来,全市校园环境、设施设备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2018 年,全市已有479 所学校(幼儿园)被评定为现代化先进学校(幼儿园)。

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正在让全市学生和家长享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教育供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2018 年8 月1 日,宜昌清能广源置业公司正式将位于城东大道的月亮湾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给伍家岗区,该园在2019 年春季投入使用。除了月亮湾幼儿园,伍家岗中心幼儿园新园区、印象左岸幼儿园、宜化新天地幼儿园等都于2019 年投入使用,伍家岗区“入园难”“入园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伍家岗区的学前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1987 年建区之初,全区无一所公办幼儿园,全部为厂矿企业或行业系统自办幼儿园。直到2004年企业改制时,才将一所企业举办的幼儿园(伍家岗区中心幼儿园)整体划拨区政府,直属区教育局管理,诞生了第一所公办幼儿园。2010 年以来,为改变辖区内仅有一所公办园的现状,伍家岗区从政府责任出发,积极强调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多措并举,推动了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伍家岗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宜昌市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来,宜昌市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以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中心城区学前教育2011-2020 年布局规划》,实现了“市级统筹、以县(市、区)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2012 年,宜昌市教育局联合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印发《宜昌市城区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确定了普惠性民办园(含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的认定、管理和奖补办法,促进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目标实现。

2014 年,宜昌市教育局又与市财政局、市住建委、市规划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规范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流程。《意见》强调,按照配套幼儿园要与住宅小区主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凡未按规定安排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的,规划部门一律不予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如今,宜昌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公办和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77.8%,真正构建起符合市情、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体制完备、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规范保教行为,进一步提升办园水平,又率先出台《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对幼儿园办园规模、师资、管理、保教行为等提出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公建民营”“集团化办园”“名园办分园”等模式,通过派驻园长、骨干教师,实行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市创建省、市级示范幼儿园达74 所。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公平最基本的要义。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化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办好特殊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更是如此。

2018年3月18日,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伴随着优美的旋律,17 位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演员,用唯美的手语和舞蹈精彩演绎了“北京八分钟”,惊艳世界。这些美丽的舞者中,有11 名来自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

近年来,为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宜昌市出台《宜昌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制订《送教上门工作规程》,指导各区县特校负责送教上门服务;专门成立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测查鉴定,对随班就读学生建档归类,编制随班就读课程指南,指导各地随班就读学校开展工作;探索融教育与康复于一体的康复教育新模式,努力做好“医教结合、智慧康复”这篇大文章,帮助残障孩子不断提升融入社会的技能。从2014 年起,每年安排5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全市已建成随班就读资源教室19 个,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1 个。目前,宜昌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办学格局,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特殊教育已经深度融入宜昌市整体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态中,并成为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 年,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与宜昌市政府合作共建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依托宜昌市特教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更好地培养优秀残疾人复合型人才,未来,宜昌市还将投资1 个亿,规划75 亩,按照“国际视野、国内一流、全省领先、宜昌特色”的目标定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宜昌市特校新校区。

在宜昌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闪闪发光。

深化教育改革,让每一种教育资源的效能得到充分释放

为了打造“宜学之城”,宜昌在全国率先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改革,提出普通高中分类发展的改革思路,通过实施“学校、教师、校长、管理”四位一体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了“3+3”普通高中办学格局。

2016 年以来,宜昌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打破原城区10 所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示范高中和一般高中”的等级界限,按“优质+ 特色”的功能重新定位,大力实施布局调整,整合组建成6 所高中“3+3”模式(即3 所定位国内一流的综合高中和3 所定位优秀专业领域的特色高中),形成全市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格局。对此,宜昌教育人有着高度的共识,“教育应该是纯粹的。人为地划分示范学校、普通学校,不仅是对学生和老师的不公平,更是人为地制造教育垄断,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与办学格局调整配套推出的是校長竞聘选任制度,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校长任命制。2017 年6 月底,为选优配强局属学校领导班子,依据干部管理权限及干部职数规定和《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精神,宜昌对所有局管干部岗位实施竞聘选任改革,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为解决校际间教师配备不均衡、教职工队伍长期存在的“慵、懒、散”现象等顽疾,2017 年暑期,宜昌市在局属学校率先实行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制度,构建以“一备案”“二统筹”“三自主”为核心内容的“局管校聘”教师管理新体制。“局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因人设岗”向“因事设岗”的转变,“以岗求人”向“以岗聘人”的转变,“要我上岗”向“我要上岗”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2018 年,宜昌市《实施高中结构性改革 推进特色高中发展》案例从全国1600 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性改革,是宜昌市教育改革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事实上,改革、创新,已成为宜昌教育最显著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底色。

近年来,“宜昌教育”迅速崛起成为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品牌、教育现象,正是宜昌市不断推陈出新实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以“局管校聘”为先声,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的“县管校聘”改革,是一场教育人事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进一步落实了用人单位自主权,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实现了“逼庸为能、逼懒为勤”的工作目标。

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中考科目和分值、考试内容与形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办法四个方面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 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改革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集团化、学区化、一校制等先进做法得到推广,全市共建立教育集团13 个,一校制学校12 所,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微改革”行动从细节处着眼、从细微处创新,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微改革”推动“大变化”,“微创新”形成“新成效”,“微调整”释放“正能量”,使校园变得更美了,气质提升了。普通高中片区化办学改革,以市一中和夷陵中学为“核心校”,五峰、长阳、远安、兴山、秭归等地的高中为“成员校”,分别组建江南、江北两大普通高中办学片区化联盟,联盟内实施“交换生”制度、教师“精准帮扶”制度、干部“跟岗交流”制度、“空中课堂”资源共建共享制度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市域内高中学校的一体化发展。

……

这些改革举措,每一项都可以打上“率先”的标签。尤其难得的是,这些率先实施的教育改革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宜昌教育自然发展的应然之举,是水到渠成的。

丰富教育内涵,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018 年秋季学期,宜昌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中统一推出《生态小公民》课程,课程教材免费配发到40.8万学生手中,实现幼儿园到中学阶段全覆盖。这个缘起于西陵区和夷陵区教育实践的生态文明特色课程,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点赞。习总书记指示:“生态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宜昌开展的‘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是一个好的探索,要坚持下去。”

“生态小公民”是宜昌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6 年,宜昌市率先出台《关于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作为全市德育工作目标。三年来,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开展德育品牌学校创建活动,市级评选了66 个德育品牌学校,形成了“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

打造宜昌特色德育品牌,连续五年坚持开展“新春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 以及“文明伴我行”“中小学汉语言文化电视大赛”等,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成长。

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目前,全市组建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综合实践等社团8763 个,确保每个中小学生都参与至少一个社团活动。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完善生态课程、师生行为、水电气使用等管理制度,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广泛开展“厕所革命”“拒绝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等活动,以“微改革”推动文明习惯养成,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生态环保行活动,组织孩子为家长、老师讲生态,将生态文明延伸到每个家庭。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一切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最终在课堂。近几年,宜昌的课堂上掀起了改革之风,形成了“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宜昌课堂特色。教师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不再是老师“包干课堂”,让学生站在中央。传统的“满堂讲”“一言堂”被彻底摒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等新的学习方式正成为课堂新常态,课堂效率有了质的提高。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考试招生政策则直接引导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办学行动。为了给每一名学生创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宜昌市在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

自2013 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以来,宜昌市实施了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按照五个维度(思想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艺术素养水平、学业负担状况)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引导学校、教师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聚焦到人,聚焦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6 年底,宜昌市全面启动中考改革工作,实行全科开考, 增加计分科目,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10 门科目全部纳入录取计分。与此同时,按照公民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 个维度,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算20 分纳入录取计分;继续完善分配生政策,引导全市初中学校去除浮躁功利,静下心来办学,踏踏实实育人。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唯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现代化。

塑造理想教师,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享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2018 年10 月中旬,宜昌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外国语高中圆满落幕,7200 多名青年教师参与了校级初赛和县市区级预赛,93 名选手进入市级决赛。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3 名、二等奖18 名、三等奖30 名,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宜昌市青年教学能手”。搭建展示平台,常态化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是宜昌市促进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培养孵化名教师的“法宝”。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力量。据统计,宜昌市現有湖北名师12 人,省特级教师43 人,正高级教师80 人,国家、省、市管专家近30 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湖北名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技能名师为龙头,以宜昌名师、明星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为骨干,以县级骨干教师为中坚的教育人才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先后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发英、全国“模范教师”陈发喜、全国“师德楷模”郑琦、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齐家兰、“都市妈妈”张曾、“英雄教师”周玉兰等先进分子,不少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教师队伍“宜昌群星”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一直以来,宜昌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市教师工作以教师队伍现代化、专业化、均衡化为目标,以育师德、促发展、提素质、保均衡、推改革、抓落实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德乃师者之魂。宜昌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师德培育月”是宜昌市全面加强师德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鲜明例证。主题鲜明、全员参与、实效突出的“师德培育月”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连续开展16 年,久久为功,全市教师队伍师风为之淳化。

尊师方能兴教。2015 年,宜昌正式出台《宜昌市中小学教师专业荣誉制度》及系列配套制度,构建了专业分系统、晋升讲梯次的教师专业荣誉体系, 助推教育人才专业发展。2015 年以来,共评选产生第一层级的教育拔尖人才384 名,其中宜昌杰出校长40 人,宜昌名师344 人,评选产生第二层级的优秀人才912 名,其中宜昌市学科带人448 人、E教能手150 人、明星班主任236 人、明星教育管理者78 人。宜昌创建教师专业荣誉制度的创新举措,荣获了2017 年湖北省教师队伍建设十 大创新奖。

研训则为强师之道。近几年来,宜昌全面实施教师培训战略行动计划,师训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一是经费有保障,以制度形式规定教师工资总额的1.5% 作为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二是培训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市、县、校三级师训工作体系;三是模式不断创新,探索确立了“问题导向、专家引领、互助协同、实践反思、共享发展”的教师培训模式。

与此同时,以培养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校长为目标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得到全面落实。2015 年以来,创建27 个宜昌名师工作室和2 个宜昌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建立宜昌市级教育人才、名师工作室的网络空间1700 余个。

在宜昌,“名师”已成为全社会引以为豪的一张靓丽名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数千年前,屈原行吟江畔唱下的诗句,如今正成为宜昌教育人书写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的真实写照。为了更理想的教育生态,宜昌教育人上下求索,孜孜不倦……

责任编辑/鄢志勇

作者:袁遵敬 胡小英 鄢志勇 张黎磊 王晓玲 刘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想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坚守教育理想范文05-28

追求教育理想范文06-05

理想中大学教育范文06-13

大学生理想论文范文05-13

理想国教育思想范文06-13

理想伴侣范文05-16

理想前途范文05-17

理想散文范文05-17

人类理想范文05-17

童话理想范文05-17

上一篇:语文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商务口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