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教学意识论文

2022-04-18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最新提出的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观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世界史教学在培养家国情怀中角度更加新颖、视野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史教学意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世界史教学意识论文 篇1:

推动世界史教学改革发展的途径探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史教学要应合时代的要求,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引入到高校世界史教学之中,从史观的视角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推进世界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突破阶级斗争史观的限制,从现代化、全球化的视角,阐释历史,解决传统世界史教学中的问题,深入地解读重大历史事件,透析历史事件的内在本质,从而把握世界史发展的脉络,推动世界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世界史;教學改革;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如何使学生深刻解读世界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领会其内在本质,把握世界史的宏观脉络,是当前高校世界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史教学要充分意识到传统世界史教学中的问题,注入世界史教学全新理念,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角度解析历史,分析世界史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推动高校世界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高校世界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世界历史课程拥有不可替代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它对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世界史教学可培育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世界史的学习和认知,了解自身民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差异性,进行优劣对比,进行世界史视域下的自我反思和警醒,这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世界史以其纵深捭阖的千年内涵,基于广泛的全球视野,对我们的高校学生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并在更为深厚的史学基础上,深刻反思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现实反差,在对比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世界史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和主管因素的影响,处于“亚健康”的不良状态,缺少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全球意识。随着国际知识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学生要用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平和的心态,了解世界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增强国际意识,成为具有全球眼光和心态的现代公民。

3.世界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史学美感和进步观念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世界史教学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世界史教学,使学生具有审美辨析能力和鉴别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刻地意识到全球人类的共同困境,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而奋斗。

二、高校世界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相对于西方来说较晚,对于世界史的介绍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这在高校的世界史教学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世界史教学中的教条式问题。在高校世界史教学之中,存在教条式教学的现象,将世界史内容进行统一的历史框架的划定,而没有具体的区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历史,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原貌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2.世界史教学中的内容片面化。在高校世界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政治史的研究和传输,尤其侧重于对阶级斗争史的研究和表述,这是不够全面的,在世界史中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教学较少,并且大多是以阶级政治斗争的背景资料而加以描述,缺乏深入的、细致的研究,而忽略了社会生活内容。在世界史教学中,大多描述了政局演变、起义暴动等阶级斗争史,一些特色化的历史事件也被赋予了阶级斗争的面具,这就使这些特色化的历史事件丧失了个性和特色化的情感内涵,成为了阶级斗争的代表属性。[1]并且,在世界史教学中,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内容较少涉及,诸如人口状况、环境变化、婚姻与家庭观、民俗文化、宗教价值观等,这些都基本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3.在对社会形态更迭的描述之中,缺乏对社会制度的整体、客观的描述和认知,偏重于某一种社会形态的更迭或社会制度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全貌,否认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以付出代价为前提的客观性,这是不明智的。

基于上述问题和现象,我们认为对于世界史的教学,应当本着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知和了解,不能片面和偏颇;要用科学的意识和精神讲述世界史的发展进程,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世界史观,使其更好的掌握世界史的知识内容。

三、推进世界史教学改革发展的路径探索

1.在世界史教学中突显全球史观。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对世界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全球的视角考察世界历史,要培育学生的全球史观,而不仅仅是站在世界的一角考察世界史。在全球视角之下,要平等地对待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差异性,使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为此,我们需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制度、文化和风俗。要高屋建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世情教育,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从全球史观的立场和视角,突出讲授世情的重点内容,并紧跟全球史学研究学术动态,了解史学的前沿问题,向学生宣讲先进的、整体的国内外史学理论,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新的世界历史知识与既有的世界历史知识相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兴趣,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意识。

2.在世界史教学中突显文明史观。在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要突出文明史的视角,扭转过分注重社会形态演变的历史内容,还要运用文明史观,使世界史教学贴近人们的生活形态,突出人类发展过程中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冲突与融合,突破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樊篱,推动高校世界史教学。

(1)文明史观下,高校世界史教学课程内容调整。在文明史观视角之下,高校世界史教学的教学课程内容要加以调整,要全面体现出文明史观,勾勒出世界史不同阶段的基本线索,在总揽全局的视角下,深入地领会世界史课程的知识和文化内容。[2]还要通过对世界史不同阶段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史著导读、重要史料摘要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启迪学生的史学智慧。

(2)文明史观下,高校世界史教学要点调整。在文明史观的视角之下,高校世界史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要点:①明确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要让学生明确的是生产力尽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它并不是唯一的动力,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还离不开生产活动,如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文明、商品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工业文明。社会形态的更迭和社会内部调节是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过程,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②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共同财富要加以认同。在对人类历史创造出来的共同财富认知上,不能强行添加阶级或主义的色彩和标签,要认识到人类历史创造的财富没有阶级性,社会经济由自然经济演变为商品经济的状态,同样也不存在阶级性,它是客观的事实和现象。③要进行相对的、具体化的历史分析,防止绝对化。在世界史教学中,不能运用“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不能强行论断,而应当用多值的逻辑加以分析和处理。

(3)引入高校世界史教学之中的现代化史观。在现代化史观的视角之下,世界史并不是世界各国独立的发展史,而应当是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化运动在全球领域的扩张历史,因而可以在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融入现代化史观,运用现代化史观对世界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全面的解读,深化学习者的历史认知。

四、结语

在时代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世界史教学要展示出其丰富的历史和文明内涵,拓展世界史的教育功能,对世界史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使其成为非历史专业领域的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要突出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从全新的角度去解读世界史,把握世界史的发展脉络,并以现代化史观为主线,将世界史中重大的历史事件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去考察,从而推动世界史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秀芳.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当代世界史教学改革刍议[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3).

[2]王向阳,陈沛志.高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作者:孟君 樊金玲

世界史教学意识论文 篇2:

高中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养技巧

摘 要: “家国情怀”作为最新提出的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观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世界史教学在培养家国情怀中角度更加新颖、视野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当前家国情怀在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内容涉及较少、切入角度单一、渗透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鉴于此上两点原因,深入探讨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意义重大。

关键词: 家国情怀 世界史 高中学生 历史教学

一、家国情怀教育在世界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进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2016年9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定为历史学科素养的五大要素,其中家国情怀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日益受到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日常历史教学工作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运用并不普遍,在世界史教学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一方面,在传统历史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仅仅涉及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往往不受重视。广大历史教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该着眼于中国史内容,而在世界史教学中只需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家国情怀的渗透。另一方面,如何在世界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成为不少历史教师的一个困惑。由于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传统世界史教学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往往内容单一、角度局限,有生拉硬扯套之嫌,相关内容仅停留于表面,且流于形式,渗透不够深入。鉴于日常教学现状,重视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使家国情怀在世界史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世界史教学在培养家国情怀中的独特优势

“家国情怀”作为最新出版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既是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又是历史教学的最高要求。培养家国情怀,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更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最终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世界史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世界史教学在培养家国情怀中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在世界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视野更为广泛。世界历史较中国历史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涵盖面更加广阔,因此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可以更为宏观和全面地展开相关内容。其次,在世界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角度更加新颖。传统教学中往往将爱国教育、民族认同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等内容着眼于中国史教育,忽视世界史在这一方面的显著作用。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分支,其文化内涵、思想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走向,通过世界史教学可以更加新颖的角度和更为独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提供了参考,通过中外历史的认识与比较,学生形成对本国历史的认同,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更加凸显历史的借鉴作用。同时,通过借鉴他国的发展之路,用于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丰富了历史对现实的服务功能。最后,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不仅掌握了更加广博的知识,还能树立全球眼光与国际视野,对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健全人格的发展大有裨益,这些都丰富了家国情怀的内涵。

三、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一)通过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全球眼光。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的是人类历史从孤立分散发展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从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向。学习世界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例如,在世界政治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相關内容的传授,更应引导学生形成连贯的历史思维体系,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政治进程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在教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这一单元内容时,不仅要学生熟悉掌握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影响,更应当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确立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又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中,除了学习古代政治文明的相关内容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熟悉崇尚律法、法制健全的罗马,还应当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及世界文明的多元性,这些共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

(二))通过中外历史横向联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

中国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世界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加丰富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因此,通过中外历史的横向对比,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正是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二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课中,在学习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与扩张时,应与中国的境况相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作为商品输出的原料地和世界市场,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浪潮之中。此时应当联系之前学习过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此外,在学习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时,也可以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中,教材編写者巧妙地将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智慧的代表人物整合在一个单元,因此在学习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思想及贡献时,应当回顾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发展历程,形成更为广阔的历史思维。

(三)以他史为我鉴,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平意识。

历史的借鉴作用是历史学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通过学习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以他国历史指导我国现实,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代中国曾一度领先与西方,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但进入近代却不断落后,屡屡成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象。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抗争史,除了需要铭记不忘外,更应督促我们深刻自省、引以为戒。

因此在世纪史教学中更应突出其借鉴作用,通过学习西方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学生明确政治制度对国家强盛的重要作用,明确民主的重要性,更加深刻理解近代中国反对封建的合理性,并对当今社会坚持发扬民主提供历史依据。

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使学生明确生产力对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作用,坚持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同时看到资本主义衍生出的种种问题和暴露的种种弊端,从而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道路。总之,通过学习世界历史,使学生充分认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扬长避短,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历史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朱汉国.历史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7]姚锦祥,赵亚夫.历史课程与教材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郭善勇.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J].教师,2017(16).

[9]秦爱军.论世界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科技资讯,2009(06).

[10]梁佳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作者:韩怡威

世界史教学意识论文 篇3:

关于提高民族高校世界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要:民族高校的世界史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应教会学生学什么,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以实现教学质量的突破。

关键词:民族高校;世界史教学;教学方法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切过往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都是它研究的对象。作为世界史教学,它涉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历史发展纷繁复杂,以及各个民族思想、文化以及习俗的差异都加大了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难度。如何提高世界史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世界史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转变学生的思维定式

运用世界的思维学习世界史,是学生学习世界史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世界的思维也就是任何两个不同的区域或两种不同的文化都可能导致历史结构的不同。比如宗教和王权问题。在古代中国王权是置于宗教之上的,宗教服务于王权,同时也听命于王权。但在西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却迥然不同。西方世界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王权是非常软弱的。尤其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在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宗教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市民生活的全部,教权远高于世俗王权。罗马教皇有权宣布取消一国国民对该国国王的效忠,使世俗国王成为“孤家寡人”。教皇成为超国家的最高权威,而非世俗政权。这种现象和中国历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则有很大差异。此外,对于“帝国”的含意,中西方也有很大差异。在古代中国皇帝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但这一点在西方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并无实权。当诸侯国的贵族不支持皇帝的时候,他便面临着被取代的危险。因此,学生只有转变固有的定式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中各个不同国家政治文化的特点,并了解各种历史现象的原因。

二、积极调整教学的手段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在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教师应主动运用这些新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往往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讲义,再加上一言堂,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言之凿凿,学生充耳不闻。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教学内容巨大信息量,使得部分学生很难完全接收并消化所学到的这些知识,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不久便忘却了。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将文字和实物影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有感官的刺激,而且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述古希腊建筑艺术时会提到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如果只是运用文字描述这三种柱式的不同则很难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对这三种不同风格的文字介绍分别为:“多立克式形态厚重朴实,石柱无柱基,柱头无装饰;爱奥尼柱式典雅秀逸,石柱有柱基,柱头刻有涡卷形装饰;科林斯式风格趋于华丽,柱头刻有精美的叶状装饰。”通过这些文字的描述,我们大体能知晓这三种风格的差异:从朴实到华美。但很难想象具体的样式为哪般,甚至在我们见到实物时也无法辨认到底是哪种风格,如位于中南民族大学不远处的“东湖开发区海关”的石柱建筑便是采取了科林斯式风格。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配以图片,就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态。如图:

图片影像不仅可以用于展示建筑、艺术、人物肖像等固态形象,还可能通过视频影片等展示历史样貌。如讲述古代罗马由奴隶制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时,如果借助《凯撒大帝》、《埃及艳后》等经典名片,去除文学作品合理想象部分,可以再现历史事实、文化、风土人情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合理有效运用多媒体手段能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史的效果和兴趣。

三、积极创新教学形式

教学观念的陈旧必然导致教学形式的单一。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才能让学生很好地学习知识,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双方“你讲,我听”的模式。首先,教师要变知识传授者为学习指导者。传统的世界史教学模式强调信息的单向交流,教师是支配者,学生是服从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改变现状的突破口就在于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一个良好的讨论必须课前做大量的准备,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做准备时所获取的知识量可能比教师课间教授的量还要大。这样,世界史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每个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内容同他人进行交流,起到知识互换的作用。由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上课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遇到相对平淡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走神,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使学生始终人在教室内,心在课堂上。当然教学形式的变化也需要和同学进行事先的沟通,运用学校许可和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此外,教师还是应当作为教学的主体,并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

四、加强国际关系史和世界民族问题的教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但目前某些西方国家仍不断制造条件破坏我国的民族稳定。近年来,境外反动势力不断策划境内小股反动势力从事破坏社会稳定的事件。加强国际关系史的教学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所在,认识到部分西方国家在外交中所提的“民主”、“人权”的实质。同时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时世界民族问题也应当成为世界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欧洲是一个民族成分非常复杂的地区。从民族结构上讲他们可以分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有东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凯尔特人(即高卢人)、犹太人、匈牙利人、芬兰人、罗马尼亚人等。这些不同的民族分别散居在不同的国家,使欧洲国家也成为多民族国家。对于这些国家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有利于我们从中借鉴有益的因素。同时,欧洲也有部分国家因为民族问题而分裂成几个国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该国主要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组成,最终该国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此外对于南欧诸多小国的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教学也能使我们对民族问题的形成以及对策提供良好的借鉴。

作者简介:方长明(1982-),男,安徽安庆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世界民族问题研究。

作者:方长明

上一篇:实践教学社会学论文下一篇:制造自动化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