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探索意识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探究未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效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数学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初中数学学习告别了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知识点少、内容简单等特点,学生的学习压力及负担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加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堂探索意识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探索意识教学论文 篇1:

精心组织日常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数学探索意识

【摘要】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最常规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探索意识的主战场。数学课堂教学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关键词】过程 问题 兴趣 经验 主体 创新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我的体会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精心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本文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为例,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前提

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加強自己的学习,学习教育学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并结合目前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际,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我国才能取得教好某门学科的主动权。

过去,我们因受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忽视数学课中对每一概念、原理、公式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实践中,运用的过程的讲解和汇通,就急于采用题海战术,作模拟测验,又是赶进度、又是加班补课,既苦了教师,又累了学生,结果学生的做题水平仍然不高,思维能力差、应变能力低,思想负担重,缺乏知难而进的勇气。应试教育造成的诸多弊端,促使我们教师,刻苦学习,认真反思,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教学观点。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只是知识的灌注者,而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机制,在学生的未知与已知的最佳结合点上为他们设置问题,使学生靠主动的思想活动去获取知识。教师就像一名导游,而旅游者是否有收获,还需游者自身对景点的观察、思考、整理和加工,才能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旅游心得。

在这里,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很多在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说过:“我的智慧变成了一种把大量个别事实化为一般规律的机制。”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从表面上看来是极为抽象的理性的,但从形成的过程看却是实践的,生动的。讲授每节课前,都要考虑如何运用学生已知的实践经验,数形现象,启迪学生对有关概念、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通过解题实践,从中总结疏理出几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进行操作,进行体验。经常实践,学生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也就不觉得数学太抽象、太难学了。

二、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

下面,我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为例,简要说明该项的课堂教学设计:

1.问题情景的设置

问题1:已知⊙O :(x+1)2+y2=1,和⊙O2:(x-1)2+y2=9,动圆M与⊙O 外切,与⊙O2内切。①试问动圆M的圆心轨迹是什么图形?②试求M的轨迹方程?

2.启发学生探索

(1)观察:如图1,设动圆半径为r。

MO =1+r

MO =3-r

即动点M应满足到O 、O 的距离之和为4。

(2)实验:

(3)讨论:

问题2:如图3~图6,当⊙O、⊙O2的位置改变时,动圆圆心M的轨迹又怎样?(小黑板出示)

学生:只要动点M符合MO+MO =4时,轨迹的形状大小均完全相同。

問题3:你有没有简便方法画出上述轨迹?

学生:通过观察图2知,可把MO1、MO2两条线段看成一条线段,并且这条线段始终是长度不变的。把这条线段的两端固定在O1、O2上,移动M的位置便可。

问题4:任意一条长度一定的线段及两个定点,情况又怎样?(设两定点为F1、F2)

(4)结论:椭圆——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5)激疑:汽车油罐横截面的轮廓,地球、人造卫星运行轨道是椭圆;用椭圆解释狮子座流星雨现象,制造电影放映机的“聚光灯泡”等。对于“聚光灯泡”从一个焦点发出的光为什么经椭圆面反射后会聚在另一焦点处?(激发学生探讨曲线性质的欲望)

(6)建立椭圆标准方程:

要求学生分组求出图2~图6的椭圆方程;

观察比较图2~图6可发现,对于同一个椭圆,位置不同,轨迹方程也不同,有繁简之分;说明推导椭圆方程时需注意坐标系的选择,设法使方程简单化。

讨论与推导

(7)应用(例题略)

课后思考题:有大、小两球,小球在大球内。现一动球与小球外切、与大球内切,试问动球的球心轨迹是什么形状?

三、初步体会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要具体体现在对所授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教案设计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每一个概念、定理、例题在开发学生智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的功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自觉主动地动手、动眼、动耳、动脑,才能使他们产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激情,享受自己辛勤劳动所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具有了学习数学的喜悦和激情,就会进一步强化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向未知领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永不停步地进军。

作者:任强

课堂探索意识教学论文 篇2:

探索意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摘 要: 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探究未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学习效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数学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初中数学学习告别了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知识点少、内容简单等特点,学生的学习压力及负担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加大。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将探索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 探索意识 培养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这种探索能力不仅能在数学方面起很大作用,而且在各科学习当中也能起很大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高度重视。探索性学习能力是初中学习的重要能力,初中数学老师要正确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探索性能力的意义

教师教、学生学,这是一种传统的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模式。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激发初中生的主体意识,不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限制,迫切需要数学老师改变教学方式,树立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意识。比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已知三角形ABC,取AB、AC的中点分别是E、F,连接E、F,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出BC=EF。这道题是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当老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中位线定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中位线的结论。学生经过探究性学习后,会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中位线定理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类似的,有助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这一定理的掌握。对于学生较熟悉的学习内容,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是顺理成章的,这更有力地证明了探索意识的重要性。还有如下这个例子: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我们知道它的定義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通过课堂开始时对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导入,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用直尺量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或者量角器量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角,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经过学生互相讨论及老师给的启发以后,可以得出如下性质: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②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③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通过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让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经过探究性思考学生可以得出其判定定理: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以上这两个例子,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二、让探索意识走进课堂的方法

要使初中生树立起对数学题目的探索意识,关键还在于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胆思考,细心求证,广开言路。对于迷惑不解的题目,不能只知一求半解,而需要刨根问底。如在学习关于圆的知识时,已知在⊙O中,∠BOC与圆周角∠BAC同对弧BC,求证:∠BOC=2∠BAC.圆周角的定理内容是: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

证明:情况一:

如图1,当圆心O在∠BAC的一边上时,即A、O、B在同一直线上时:∵OA、OC是半径

∴OA=OC

∴∠BAC=∠ACO(等边对等角)

∵∠BOC是△AOC的外角

∴∠BOC=∠BAC+∠ACO=2∠BAC

在经过一番探索研究之后学生发现还有另一种思路,得出了情况二,当圆心O在∠BAC的内部时:∵OA、OB、OC是半径

∴OA=OB=OC

∴∠BAD=∠ABO,∠CAD=∠ACO(等边对等角)

∵∠BOD、∠COD分别是△AOB、△AOC的外角

∴∠BOD=∠BAD+∠ABO=2∠BAD(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两个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COD=∠CAD+∠ACO=2∠CAD(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两个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BOC=∠BOD+∠COD=2(∠BAD+∠CAD)=2∠BAC

探索意识对这道题目的解答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对于一道数学的大题目一般是分好几种情况,如果不具备这种探索意识,那么解题只能解一半,拿不了全分。深入分析题目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好正确的解题思路,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用我们的求知欲发现数学的奥秘。在培养学生这种素质的时候,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案的设计。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清楚什么是学生知道的,什么是学生不知道的。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老师要设计出顾全大局的教学方案,使课堂内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相长是本职工作。

三、培养探索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高低与数学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现在的教学追求的是高效课堂,为打造高效课堂,老师在对于学生来自不同层面的思考方式要做出不同的评价。班级里的学生都存在着主体的差异性,对于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五花八门的回答,老师不能以对错论英雄,而应当对每一位都有自己独立思考过程的学生给予支持和鼓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自己解题方法上的弊端,意识到自己思维方式的缺陷。对与错只是体现在分数上,而思考与未思考就体现学习质量上。对于自己犯的错误在探索性思路的引领下能够自己意识到并且能够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老师的鼓励及信任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的时候,老师开始可以引入一组勾股数,比如3、4、5,进行这样的提问:这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请问同学们能够发现这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吗?学生通过探索性计算,能够得出一组勾股数。从对数字的思考而导入到定理的得出,这是探索意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总而言之,要让探索意识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同时不能够孤立地看探索意识,而要把这种探索意识与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景印.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J].中学英语之友,2009(03).

[2]董青青,祝世清.我把老师介绍的做一点推广[J].中学生数学,2006(11).

作者:饶江蓉

课堂探索意识教学论文 篇3:

以历史批判和反思意识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摘 要:讨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以历史批判和反思意识为中心进行学习。以“解释历史知识的核心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批判,以“架构学生与知识的桥梁”引导学生反思,全面阐述了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批判;反思意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消除学生思维的盲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消除思维盲点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批判,同时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此,本文重点围绕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问题引导历史批判

批判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认知成熟的重要标志。批判要求思维主体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精华”和“糟粕”提出个人见解。在历史学习中,批判是理性认识历史的重要手段。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给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需要教师运用大量问题给予学生启示。要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一些媒介来营造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深入思考问题的环境,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问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重点关注问题呈现后学生的思考方式,他们的思考与答案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笔者将提问的重点聚焦于三个层面:(1)英国侵略中国的起因。(2)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3)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此时学生会立即想到虎门销烟,等学生给出答案,笔者再次提问:“假如林则徐没有禁烟,英国是否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由此,则提炼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这一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会让学生对“鸦片战争”产生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引出“贸易”“经济”“军事”“闭关锁国”等关键词。进而,笔者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什么是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因素?”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腐朽的清政府、军事力量强大的英国、禁烟对英国的影响、清政府采取的外交策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如此,则将“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完整的串联起来,而通过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也会对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形成客观认识。

综合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把握五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要使问题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2)灵活性原则,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需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灵活把握提问的契机与内容,以确保重点知识能够完整的呈现出来;(3)全面性原则,即问题应兼顾全班学生,给予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4)启发性原则,在历史课上,课文不是关键,因此问题设计必须要有一定深度,避免让学生能够依照课文“按图索骥”,找到问题的答案;(5)鼓励性原则,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当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答,解答后通过分析和验证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分析和检验的过程,即是学生反思的过程。然而,学生的这种反思行为是被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刻意反思,而行动的前提是思想,因此要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如《解放战争》一课,这一课的重点知识主要有重庆谈判、三大战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围绕重点知识的设定,教师可采用“画龙点睛”式的提问方式,抓住关键来提问,利用一个问题来概括多个隐含的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解答时间,每当解答一个小问题,都让学生用“反问”的形式来检验答案。如,针对第一个重点知识来提问:“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独立的问题,然而,学生在解答时,却势必要面对这一问题中包含的几个小问题,如“军队问题”“解放区问题”和“国共双方的态度问题”等,要解答教师的提问,学生必须要首先从这些小问题入手,而这就形成了探究。同时,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反思的过程,这种连续反思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即便是一个小问题回答错误,都会影响整个回答思路,从而导致最终的答案错误。如此,则使学生的反思意识在连续的回答问题中形成。

严格来说,即便课堂改革已实施了很多年,但学生的课堂学习始终是被动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可能会从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入手,去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思想态度问题。因此,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入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其中即包括批判与反思意识。它在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此为核心理念来组织课堂,既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月季.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生活教育,2014(15):63-64.

[2]徐刚.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4(96):133.

·编辑 韩 晓

作者:赵星

上一篇:互动教学模式完善论文下一篇: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