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生源状况下的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30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课堂中师生互动起来了,试卷中知识、能力的考查灵动起来了,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渐渐地开阔起来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中。到目前为止,笔者在城区初中已整整工作了二十年,始终战斗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薄弱生源状况下的初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薄弱生源状况下的初中语文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摘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城乡接合部初中对生活化作文教学重视不够。针对此现象,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及成因。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作文 现状 成因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但城乡接合部初中对生活化作文教学普遍重视不够,不少学生因不关注生活,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笔者针对这不良现象,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状并分析成因,有助于改善局面,让作文教学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异彩。

一、新课程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写作兴趣不浓厚。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激发灵感,点燃激情,出佳作精品。城乡结合部初中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浓厚的兴趣。当教师布置作文时,他们怨声载道,满腹牢骚,接着是“含笔头而落泪,望天花板而伤心”,把写作看作苦差事。

2.作文动机不纯正。

写作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提高考试成绩。作文对他们而言只是中考的一大门槛,为了跨过这个门槛而不得不为之。因此他们的作文不再是为了书写生活,抒发性情,更多地是为了“迎合”中考,为了升学,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

3.素材积累不充分。

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有的学生阅读时随便翻翻,很少边读边想,摘抄做笔记,书中的素材成了过眼云烟。他们也很少关注社会新闻,不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遇到重大的事情不会动脑想,动手记,生活的素材也擦肩而过。素材的缺失,使学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中。

4.生活体验尚缺乏。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我校几乎是寄宿生,他们被围墙隔成孤身,不能了解新闻时事、生活百态。出于安全着想,学校几乎不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出于升学考虑,校内很少开展课外活动,学生被学习捆绑阅历不丰富。缺少了“生活”这一“泉源”,作文的“溪水”怎能“流个不歇”?

5.文章内容少真情。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可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就极度缺少“真情”,文章显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奇, “虚情假意”,令人反胃。一写敬业的老师,就千篇一律地写:“老师深夜批改作业……”他们移花接木,人云亦云,造假文,抒假情。像这样缺乏生活真情的胡编乱造之作怎能感动人呢?

6.批改评语不关心。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工作,教师将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写成评语,反馈给学生,希望学生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但大多数学生拿到作文后,只是瞧一下分数,教师做了哪些修改,提了什么建议,写了怎样的评语,他们毫不关心。这种态度,堵塞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互动,更阻碍了学生作文的进步。

7.语言表达不准确。

福楼拜曾对学生莫泊桑说:“你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 ……”“只有一个词”即表达意思一定要准确精炼。而实际上学生在作文中误用词语、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表意不明等毛病随处可见,更谈不上文采的高大上了。

8.平时练笔不足。

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写随笔、记日记的好习惯。看书读文后没能把自己感想写出来,不利于写作品位的提升。遇到新人奇事,没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动下手来记一记,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叙事能力。平时练笔不足,写作时就会出现“塞车”现象。

(二)教师方面

1.因循守旧不创新。

大多数语文教师沿袭传统的作文教学法: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教师费尽心思地命题,学生抓耳挠腮地写;教师焦头烂额地批改,学生百无聊赖地看;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评,学生云里雾里地听。结果不容乐观,教师被弄得头昏眼花、身心疲惫,学生却是一知半解、应付了事;学生的作文 “涛声依旧”, 水平不见“上涨”。

2.依纲据本不下水。

叶圣陶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但很多教师捧着教参书就指导,找到范文就宣读,高高在上指点江山。教师不“下水”,怎能明了下笔之轻重,行文之难易?教师不“下水”,缺乏亲身体验,实践经验,指导时就纯粹是对理论的灌输,对权威的迷信,对教条的偏执。教师依纲据本如法炮制,学生就依葫芦画瓢“克隆”,抄袭套用。

3.指导观察不得法。

由于受周围环境、教学资源等影响,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方法不当,只是“纸上谈兵”地指导,没能深入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等自然的美;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等人文的美。学生对生活的美熟视无睹,作文就言之无物,言之无情。

4.讲读写作不联系。

很多教师总把讲读课和写作课分得清清楚楚,讲读课只讲课文阅读理解方面的知识,写作课才讲写作方法技巧方面的知识,“井水不犯河水”。讲读课不搞写作训练,学生积累的美词佳句、学到的写作方法没能得到经常练习运用。讲读课应忠实地为写作课服务,两者不能孤立存在,应架起互通的“桥梁”。

5.成功教育不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许多教师总喜欢找优秀生的作文来点评,水平一般的学生得不到重视,只得到“表达不明,结构混乱”等冰冷的评语,看不到热情的关爱和进步的希望。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学生看到优点,发现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才更有信心把写作进行到底。

6.生活实际不关注。

作文教学只有联系生活才更具有时代感,学生更乐于接受。有的教师不关注生活,只会“闭门造车”,进行纯技巧的指导,却不知离开鲜活的生活,这种死的教条怎能燃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获得灵感?离开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作文教学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家长方面

1.养成教育不到位。

城乡接合部初中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属于打工一族,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劳碌,很少有时间在家悠闲地看看报读读书,在身教方面显然没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一有空就看电视,打游戏,瞎逛,瞎玩,消磨时光。

2.知识引导不给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在城乡接合部,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不能给孩子在作文方面作出知识性的引导。当孩子不会写作,求助于他们时,他们无能为力,答不出个所以然来。知识引导的不给力,使学生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艰难。

3.思想意识有偏差。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城乡接合部的大多数家长,他们的“龙”“凤”标准是:只要求孩子考个较好的成绩。孩子的作文水平,他们从不关注。孩子看报纸读课外书,他们就认为是做闲事,加以指责,严令禁止。这番“言行”给孩子输送了错误信息,让孩子认为作文不重要,不必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上。家长思想意识的偏差,让学生的作文成了牺牲品。

二、新课程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成因

(一)应试教育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没对写作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对作文进行系统训练,写作知识及作文训练呈现碎片化。师生都围绕“考试”这支指挥棒转,临考时教师一味地猜题压题,学生拼命地仿写套写。长此以往,学生势必失去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天性必遭扼杀。

(二)生源底子薄弱

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底层农村和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家庭,他们的作文底子较为薄弱,起点不是很高。但教师没能正视这一现实,没能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而是采用大众化的毫无针对性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学生难以接受。

(三)脱离生活实际

寄宿生被禁锢在学校过着单调的生活,电视不得看,广播不得听,“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周末在家,也在题海中遨游,在作业里忙碌,没法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候鸟去来,草木荣枯,他们视而不见;车水马龙,大事小情,他们置之不理;焦点热点,时事变化,他们漠不关心。脱离了生活,写作饱受搜肠刮肚之苦,“无米下锅”之窘。

(四)阅读练笔缺少

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家庭一般都很贫困,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下笔”难有“神”。没有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日记不写,随笔不作,总把作文当作任务来完成,主动积极性不够,更不会从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去提升作文水平,作文状况得不到改善。

(五)作文教学随意

作文教学是系统工程,要制订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方案包括近期目标,即本学期作文教学训练目标;还包括远期目标,即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训练目标。但很多教师在制订计划时,作文教学计划只是点到为止,甚至完全不提。作文教学随意性大,心血来潮要求写一写,临近考试强制练一练;学校检查突击突击,外出学习布置布置……这无序性使学生迷茫不知所措。

(六)教学模式陈旧

大多数教师还沿袭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的作文讲解为导向,强化“三段式”“四段式”程式化的谋篇布局,强调审题立意上的雷池禁区,宣扬“崇高”“文明”的政治色彩,学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这种陈旧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对生活自然本真的领略和感悟,他们不敢放飞思想独抒性灵,不敢书写真实的生活,只能违心地唱高调博取高分。内容呈现虚假化,意义呈现拔高化。

(七)批改作文低效

我校教师都有繁重的授课任务和晚自修辅导任务,作文批改任务重,周期长。当披星戴月改完上个单元的作文,这个单元又将上完,又要布置新作文了。当讲评时,学生已对上个单元的写作记忆模糊,效果大打折扣。出现低效局面,主要是教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向来不主张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总之,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探索出高效的作文教学法,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

作者:胡英红 黄翰额

薄弱生源状况下的初中语文论文 篇2:

对当前初中生语文能力缺失现状的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课堂中师生互动起来了,试卷中知识、能力的考查灵动起来了,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渐渐地开阔起来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中。

到目前为止,笔者在城区初中已整整工作了二十年,始终战斗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坦率地讲,我所在过的学校就其生源素质来说基本代表了全市的最好状态。然而,二十年来尤其是新课改以来,我们的初中生语文能力果真就如某些报告或文章中所说的“得到了大面积的提升”了吗?笔者也曾东奔西走外出观摩,感受过一些城市和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我看来当前初中生语文能力缺失的现状几乎是相同的。

翻開学生的作业本(特别是作文本),难以看到规范、美观的书写,错别字、病句的出现以及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走进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有别于公开课、示范课或评选课),不少学生难以将一篇完整的文章(甚至段落)从头至尾准确、流畅地朗读出来……

各种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最怕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最希望老师传授阅读理解方法,阅读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不容易读到让人怦然心动的文章。平素为了“成语辨析”题而进行“大剂量”的训练(有些学校的有些老师甚至将高三模拟的题目直接下载给学生练习),临到实际运用时作文中几乎看不到一个用得精当的成语;“复制”“宿构”的习作,无病呻吟、矫情的作文,“故事+议论”的套路,四不像的文体……倒是时常可以读到!

说话能力弱化。是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吗?为什么学生课余之间的交流也缺乏,即使说起话来也言不由衷,词难达意呢?

为什么学了八九年的语文,我们的初中生语文能力还这样?相信所有的语文人都会如此发问。笔者是最基层的一名教师,对这样的问题也只能谈谈以下几点最为感性、肤浅的看法。

教师的因素:应该是受某些理念或“作秀课”的影响,眼下的很多课堂,教师游离文本的剖析甚至几乎抛开文本、一味拓展的现象还颇有市场。教学中文本的作者没有了,殊不知有些文本是必须知人论世的;诗词的意象没有了,有的只是答题技巧;阅读欣赏课似乎一定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否则学生就根本读不懂似的。课改推行至今,在我们的许多教师看来,初中生天性好奇,充满探究欲望,探究是“学生本性的回归”,一切要由学生自己做主。于是,课堂上师生抓住一个话题便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则不加干预,任其自流,导致探究学习的泛化与低效,产生问题泛、方法泛和结论泛的失范现象;有的语文课还上成了生物课、道德教化课,对最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忽略不顾,如果把所谓的亲情教育、伦理教育、幻想创新、热闹取笑等因素过滤掉,这些课堂中的语文成分还有多少呢?

教科书的因素:自课改以来,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成为语文教科书的一种新取向,似乎只要是同一主题范围的,不论文言文、白话文,不论散文、诗歌,也不论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编在同一单元。我们知道,教科书是教学的凭借,教科书立意于人文主题,教师必然主题先行,于是在实际教学中引发了离开语文来讲主题生活的倾向,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课堂教学的“泛语文化”“去语文化”几乎随处可见。笔者好长一段时间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当下的很多语文练习题为什么几乎看不出年级的界限和梯度呢?翻阅了几种版本的教科书后终有所悟:按“人文主题”编写的单元体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很难排列先后顺序,教科书设计者的主观意识使得单元孰先孰后有了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进而落入单篇教学的窠臼: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中反复教学,同样的训练可以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中反复进行……于是,学生几乎缺乏了文体概念,写出来的文章“四不像”了;于是,学生会觉得语文学与不学似无多大区别,终究冷漠视之。除教科书单元编排体例失当,笔者认为内容取舍的失当也是使得学生语文能力缺失的一个方面:学生想请假,却不会写请假条;班级要组织同学搞活动,却不会写通知;学生想读名著,教师说你把教科书推荐的读一读就行了(比如某版本教科书只提供了6本名著,一些地区的中考也只限于这必考的6本名著),或者说“你能保证考到推荐书目不失分?”。我相信再想读的学生不是另类就基本上是白痴了。

考试评价的因素:来自基层的现实是,只要存在考试就一定存在“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或约略地教)”的问题。有人说这不是违反规则、规定的事吗?一线教师说:“不考的内容我教了,对老师、学生不是瞎折腾吗?”无疑地,不少地区出台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迫使广大师生只能围着考试转——师生都成了考试的机器,谁还念及什么是能力,怎么才能提升能力?“谁考得好,就说明谁有能力!”很多人都会这么说。

教育行政部门的因素:再次强调,笔者只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私下里我们的很多一线教师常常会站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忧语忧文”——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具有引领和掌控教学方向的职能。既如此,我们就可抓住这根“稻草”了: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针对本地区举办“教科书遴选使用听证会”吗?可以明文规定不出台《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呀!地理、生物会考不及格不可录入四星级高中,那么是否可以将书写等级列入升学、招生的范围呢?……

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衔接的因素:这一因素实在令笔者无法说,因为教材的不同,因为我对小学语文现状的不知情,因为我只是凭感觉认定二者必须有某种衔接。有时我也能听到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相互推卸的说法,现如今,我更期待“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携起手来共同研讨、大致梳理出一张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九年联动发展的“能力结构”网状图!

以上不少看法其实并无新意,有的还是老生常谈,然而对于热爱语文、热爱祖国语言的人来说,既然存在着的不合理的状态,为什么还容许它们一直不合理地存在着?笔者以为,这是需要所有语文人、所有关注语文的人们共同的努力。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我们亟需做的不是“振臂高呼”,而是实打实地通过我们每个个体的行动,尽可能地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调整教学结构,及时丰富教学内容,用我们真诚、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扭转不少学生对语文的漠然、无所谓乃至厌倦的心态,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比如写字教学。笔者上学时一直上过“读报写字课”,魏巍同志在他的《我的老师》一文所写的“即使她(蔡芸芝先生)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几句更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写字教学,规范、美观的汉字书写必须从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做起。在时兴多媒体课件的课堂上,我们几行漂亮的板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无疑就是一面旗帜,一种激励!

比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吕叔湘先生就说过语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不是教师课内教学的结果,而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这就说明,对于一个人写作能力的提高,看书并从中获得学养和道理比所谓的训练更重要。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做一个读书人,做一个“蹲下身子与孩子们一起看风景”的人,以我们的博学引导学生成长。

比如写下水作。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同题作文、同时作文,好处多多:你会知晓命题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当;叶圣陶先生曾言“大凡文章总是有思路的”,将你所写的范文思路告诉学生,远比你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即使暂时写不出好文章,也必将使你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感慨,进而努力成为孩子们崇拜、效仿的榜样。

比如作文的面批。就我个人感受,作文评改形式多样,方法各异,最有效的莫过于面批。一天不多,十天许多,面批的过程是语文教师智慧彰显最直接的过程,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面对面、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何乐而不为?

比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诸如辩论赛、办手抄报、“啄木鸟”行动中一显身手……

……

以上话语,多有不妥与疏漏之处。之所以不惜赘述,乃是近日拜读了于漪先生《看母语教学地位的升沉》一文后颇有深切的感触。先生在文末的几句话可谓语重心长:“……更企盼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师都要坚守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发挥聪明才智,在坚守中创造教文育人的精彩篇章。”于是援引先生的话,提醒并鞭策自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人。

徐宏寿,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作者:徐宏寿

薄弱生源状况下的初中语文论文 篇3:

星星之火,如何燎原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课程改革这一春风的吹拂下,农村语文教学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在阅读教学中仍是星星之火,未能燎原。特别是在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农村教师缺乏基本素养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农村中学许多教师自工作以来,因多种因素,不关注自身的文学修养,其知识面仅仅停留在毕业前的认知范围内,甚至落后于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一些语文教师习惯于现成的结论,一切以教参为依据,不愿也不会认真品味文学语言,避重就轻,大搞自己熟悉的三大文体教学,漠视名著阅读这块博大而丰美的领地。还有一些教师未掌握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实施没有顾及学生的状况,教师仍占据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把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拆解得七零八落,破坏了其完整的美感,使之变成了“面目可憎”的东西。

语文教师本应是引导学生阅读的航标,可自身的封闭与狭隘直接导致中学生阅读领地的缺失。

2.农村学生缺失语文素养

(1)农村学生对于读书的认知不足。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只要认真读好语文书,专心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再者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还会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呢?

(2)农村学生不会读书。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总是尽可能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这就忽略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无法引起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当他们独自面对时,就无从下手。

(3)农村学生没书读。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农村部分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甚至不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再加上农村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不予支持,孩子就更没书可读了。

3.农村家长文化素养不高

许多家长因自身文化不高,对于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到位,相当数量的家长担心阅读课外书籍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在一些农村薄弱学校,绝大部分优质生源已流向城里,留下来的不是对升学没指望就是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再加上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要进行名著阅读只有靠学生自备图书,很难绕开家长这一关。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再结合十多年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反思,我认为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现在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肯定是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的。所以,教师要广泛阅读,养成勤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当一名有“文学味”的语文教师。阅读实践的丰富,对教师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要上好阅读,必须把广泛阅读作为应备的第一课。同时,学校应为语文老师积极创设条件,便于其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课堂上,教师应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感染学生,用形象、风趣的语言及绘声绘色的描绘吸引学生,注重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体验到学习乐趣,从而对语文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除了课堂教学外,语文老师一定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征订各种书报,设置阅读角,让学生闲暇时尽可能便捷地获得阅读物;开展阅读竞赛活动,对于在阅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等,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品尝到收获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喜欢阅读,乐于阅读。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源泉,缺之不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一定要注意以下习惯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的查阅习惯。不管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并且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首先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不可逃避或直接找别人帮忙。另外,还要求学生随身携带一本词典,逐步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这样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②指导学生养成每天必读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学生普遍反映: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时期,然而一天的安排,无非就是上课,然后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剩下的几近可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更想用于娱乐。我们要尽量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阅读精力的同时,也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加深对读物的记忆和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3.提高家长对阅读的认识

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和督促离不开家长的特别关注和长期支持。教师要利用家访、电话沟通、家长会等各种形式讲述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对孩子精神发育的好处,以期提高家长对名著阅读的认识,争取家长的配合,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阅读时间。教师还可以要求有条件的父母和子女共同阅读。为减轻家长的负担,书籍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提倡毕业时留下一本书,并写上自己的寄语,这样既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又会让家长充满感激而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

总之,只有从农村初中教育的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资源,才能使其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作者:陈小丽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浅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