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下的初中生物论文

2022-04-25

摘要: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开始,举国上下重视起了生态环境,这种观念由上及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当中也得到了渗透,初中生物学是学生接触生态意识的首要地方,在生物学学习中,构建生态理念,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相当重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安全教育下的初中生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全教育下的初中生物论文 篇1:

农村中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以农业著称,农业生产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当下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现状下,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农业生产有利于促进教学,通过全校1500名学生向卷碉查发现学生参与农村农业生产实践活动较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实践能力弱,空学理论识,学来就为考试准备的思想较普遍,这对教学带来不利的景响。因此教师需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农业实践活动。

关键词:中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

学生积极参与农业生产需要做到家中有生产场地、家中有人与生产、家长要求学生参与、学生自愿参与、学校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等。我国农业资源乏、人均占地面积少、生产方式多样化、单一的农村农业经济收入薄弱,家中劳动力的转型导致土地丢荒、退耕、外租等情況只有少数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生产,从而导致后辈们“不能挑、背不能背”的情况。

(一)农业生产实践的概念及意义

实践:在《现代语词典》中为实行;履行。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期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农业生产实践: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在我国农村家庭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或多或少参与生产活动,这使他们拥有富足的生物学实践能力,把这些能力结合生物学课堂用于检验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新课标下的生物学季节性增强,多注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教学前制定符合农业生产的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的引导,课上小组间讨论、提出新的问题集体探究教师引导完成。

(二)学生参与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2020年9月我课题组开展了全校1500名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情况问卷调查,参与问卷的有1500名,其中城市居住的占37.3% ,农村居住的占62.7%;参与农村生产实践的有1140名,占总人数76%;没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有360名,占总人数24%;能从家长的经验获得相关知识的有1480名,占98.7%;任何经验都没有的(最基本的家务都没有参与的)有20 名 ,占1.3%。

1.家庭决定学生是否有农业生产经验

从居住环境上就有不同,居住在农村家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占29.3%,或多或少都参加过家庭种殖及养殖,懂得一些粗浅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例如种植玉米、水稻、小麦、嫁接、扦插等养殖菌类、养猪、牛、羊、兔、狗、猫等,经调查只参加种植人数占16%,参加养殖的占60%),但也存在父母外出打工跟着祖辈居住祖辈不让做家务或是父母认为学生的责任在于学习不让参与或是娇生惯养或是本身不喜欢也不愿意参。从小居住在城里就很少参与农业生产,想做也没有做的地方,偶然的体验过也谈不上是经验。

2.学生的思想意识懒散

大多数学生经常偷懒不做家务,甚至在学校里存在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打扫卫生的,只是迫于教师的压力不得不做,在实际打扫时能偷懒就偷懒,根据调查分析可见现在的初中生劳动态度消极,劳动习惯差。吃完饭把碗筷往餐桌上一放、洗完澡把脏衣服随手仍在地上,这似乎成了孩子们的习惯,写完作业把书本往书桌上一推司空见惯,家务劳动全由家长一手包办,在学校仅每周一次的值日也偷工减料,能逃就逃。可以说,现在初中生的手除了翻课本、动动笔,不会动其他的了。这也造乱扔垃圾,冷眼相看,吃饭挑食、浪费粮食等不文明的餐桌习惯。

3.班级管理过于形式

目前学生管理除了抓 学业外注重在安全教育,教师的能作为收到很大的束缚,尤其是班主任的常规管理中,一周的一堂班会用来“耳提面命”式的说教,在课余时间来处理学生间的“鸡毛蒜皮”的事,多数要求是不出安全问题就好,能压的压压,不能压的请家长,反反复复的形式一下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策略

1.家校结合,建立家长学校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典范,言传身教,立德于行。家长与学校共同管理也可共同教学,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祖辈们的文化水平有限,但是生活实践活动经验确非常的丰富,请进学校给学生们进行讲座经验交流或示范实际操作等。通过家长们的经验传授比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对知识点的理解来得快,例如民间艺术:歌曲、舞蹈、童谣、蜡染、纺织、刺绣、绘图、剪纸、竹编、雕刻等进入校园展示比老师在讲台上“费进心思”的来得快,四季变化、地方语言、二十四节气、民间故事、珠算等等都能运用于学科中。

2.将农业生产实践活动融入教学

学生拥有的或是家长有的生产实践在教学上更好的连接教学,促使学生学学习兴趣的提高,这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可利用厨房化学,菜园生物,物理修理厂,地理板块,生活音体美等等,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方式,建立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因此课堂上教师采用学生的生产实践或学生可以通过家长获取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学,是提高课堂学的良好措施

3.班主任常规管理中适宜的开展实践活动

可以将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在校园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利用好班会主题,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农村环境题调查》、《校园小菜地》、《果树修剪》、《民族艺术品》、《制作模型》、《绘本制作》、《创新机器》、《垃圾回收制品》等以及参与一些应季节的农业生产活动。社会是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生活确是重要的课程和教材,生活实践则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柯茜茜. 我国农業中学和农村教育改革的历史研究(1949-1965)[D].浙江师范大学,2011.

[2]魏文明. 新课程初中生物“学案导学 分层施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西南大学,2011.

[3]王友秀. 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生物学教师课题教学行为调查研究[D].鲁东大学,2018.

本文系黔西南州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利用学生农业生产实践驱动初中生物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2020QXNZA1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红燕 陆威 皮艳 张秀梅 吴兴遵 蒙声斌

安全教育下的初中生物论文 篇2:

浅析生态意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开始,举国上下重视起了生态环境,这种观念由上及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当中也得到了渗透,初中生物学是学生接触生态意识的首要地方,在生物学学习中,构建生态理念,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相当重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学对动植物结构组成、品种、习性做出了剖析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保护方面重要的学科,生物学的学习也应与时代相接轨,与环境共进退。

关键词:生态意识;初中;生物学;教学

在19世纪爆发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地球上的多数能源,其次,燃料的使用及电子产品产生的垃圾都在破坏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也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所涉及,旨在呼吁学生保护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生物学的教学也在慢慢地对现实环境有所涉及。本文就生态意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做出了浅析。

一、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1.生态意识的定义

生态意识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概念组成。它讲明了人与自然的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做到统筹兼顾,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重环境保护,生态意识在社会中注重强调人们应从生态价值角度看问题,事事考虑环境因素,达到环境与人和谐共利的关系。现在社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呼吁环境保护和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刻不容缓。

2.生态意识的内容

生态意识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强调整体性原则,即是环境与人类是统一的整体,不再是以单个个体为研究对象,而是把环境与人类整合到一起,将整个地球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系统性地、整体性地进行研究,就是生态意识的整体性原则。另一方面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时代,在大环境之下,经济的发展或许是各国竞争力的体现,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甚至普通民众,都意识到环境给我们带来的重要作用。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个地方,没有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任何的经济发展都不再有意义,所以我们需要可持续发展,即资源的开采需要节制,环境需要合理有效地保护,反对人类毫无节制地开采资源,反对人类以主人公的姿态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反对人类对环境的统治。

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关系,生态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意识,因为我们同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共同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所以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生活的地方,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3.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重要意义

初中生物学的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生物课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之内推崇环境保护的意义,有利于做出表率和榜样。初中生处于人格养成和性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学生自我的成长,从更大方面来说,对初中生及时做出生态意识的调整,会有利于以后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生态意识在生物学中的现状

现在生物学的教学拘泥于课本知识,对于各种生物的结构等进行理论性的讲解,没有根据现在的环境状况进行一些环境生态意识方面的拓展学习。现在的生物学教学课程当中,教师往往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重点的讲解,然后就考试必考的内容进行背诵,而没有广泛地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和拓展资料的学习,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这种现象往往是应试教育情况下出现的弊端。

其次,学校没有将生态意识落实到实处,只是单纯地对校园卫生进行打扫。在校园当中随处可见乱丢垃圾的现象,而且学校食堂是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大量聚集的地方,在有风的季节,白色的塑料袋随风飘扬,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土壤环境,学校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导致了污染的肆意蔓延。学校的生物学教学没有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生物学和环境保护、卫生整洁严重脱离。其实我们可以知道,卫生和环境是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每个人环保习惯的养成。生态系统是由无数种生物组成的一个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人行为不恰当,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生态系统。在生物学教学当中,我们往往会使生态系统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没有做到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中,形成了学而无用的假象,所以教师应该在生物学教学当中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大量社会实践,才能保证学而有用,将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共同为美好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三、加强生态意识在生物学中的渗透的方法

生态意识的提高体现在学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全球性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全人类共同努力,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公民能够做到节约利用资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努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爱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维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

新世纪的初中生应该积极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去生活地点的周围或者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通过对环境的了解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使学生的生态观念建立起来,形成自觉的生态意识。

2.加强生态意识教学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在生物学教学当中加入生态意识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生态意识的教育。首先,教师自身生态意识素质应该达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养成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在生物学教学当中,应该先加强教师的生态意识,培养良好的师资力量,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教师在教学当中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分析现在社会环境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通过言传身教,将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3.进行生态意识创新教学

新课改的大肆推广,在素质教育影响下,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将生态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会极大地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适当进行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赛,会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了解。将生态意识系统地建立起来,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格。

4.进行实践教育

在课堂当中进行生物教学,只能是理论性地了解,而不能得到真实的锻炼与实践。在学校当中,为了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要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在学校周边观察实践,观察垃圾的处理,然后通过街头访问了解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条件的可以去环境检测机构进行了解,充分意识到现在环境状况,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自身的真实环境体验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环境受到了更大的污染,为了有效保护环境,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应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每个人都有责任在日常生活当中将环境放在首位。初中生在学习生物学课程中,应该拓展了解现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为祖国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宝秘.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公共安全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7(1):15-16.

[2]石建,何兴明,赵广宇,伍恒峰,王愉鑫,熊硕.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8):67-72.

[3]张玉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1(10):20-22.

[4]卫红云.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14(12):2,52-53.

[5]丁陳挺.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渗透素质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73-74.

编辑 冯志强

作者:马耐暑

安全教育下的初中生物论文 篇3:

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对环境进行着不间断的索取和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将生态学的知识融入青年的教育之中,初中理所当然需要在生物的教学上进行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本文将以苏教版的教学课本作为案例,探讨如何在中学教学之中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以提高未来公民的全民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态环境意识;教学策略

一、 前言

初中生物的教学不仅仅包含义务教育中基础的学科知识,而且也需要以课本为载体,不断渗透环保意识,进行公民的责任教育,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好课上和课后的资源,不断让学生通过生物课,接触大自然、走进生态环境,进而形成情真意切的环境环保意识。

二、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意识

(一)了解基础生态环境知识

课本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无论哪一门学科,都需要进行教师带领学生从课本进行基础的入门,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所以要想进行“生态环境意识”的教学,就需要在课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原理、概念的要素铺垫。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作为一个宏观的课程,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作为教学重点,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基础生物环境的成员进行了系统的概述,通过这门基础的课程,学生能够将自己生活中的生命体进行更加细致专业化的区分。这部分知识能够和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例如七年级第六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七年级的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了带叶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多数菌类植物虽然属于植物的种类,但是因为它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即“不是所有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是植物,但不一定是绿色植物”。通过前后知识体系的相互串联,学生能够具备扎实、基础的生物素养,成长为生态系统保护力量的新生力量。

(二)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意识包含多种意识,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文化文明”以及“资源协调开发”等,这些思想相辅相成,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中,学习到自觉的意识,需要教师树立“超文本”的开发观念。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之中,八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讲述了《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其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为了实现这个概念的具体化,教师可以借助某一种动物,以小见大进行教学。如濒危生物大象,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大象的影像介绍,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大象主要分为非洲象、亚洲象以及非洲森林象,它们具有复杂的母系社会结构。但是却因为象牙而被掳杀,从伊朗到东南亚,曾经都有大象群的身影,但是现在却越来越难以见到。为了保护大象实现区域自然的平衡,教师需要将对大象的合理保护进行具体化的研究,鼓励学生从课本中提到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细化,并以实际条件进行拓展,让学生紧密联系大象灭绝的人文经济原因,从制定禁止象牙交易的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自觉化的展现。

三、 培养一体化的环境观念

(一)从学习材料中增强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完成基础的课本知识之外,积极进行生物素养的深化学习,帮助初中生理解保护环境的意识,从生态规律入手,不断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进而增强自身的紧迫感,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之中,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节《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课本将正在恶化的生态环境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從自身做起”,在进行这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由浅入深的程度,让学生认可课文中“合理利用自然”的观点;然后从教师提供的“水质富营养化”“酸雨”及“赤潮”等现象中,探讨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如“酸雨是工业产品排放硫化物而产生的气体”,补充“是什么”“为什么”的课题研究过程;最后进行补充说明,让学生自主讨论,如何进行环境的污染治理,追根溯源,“水质富营养化,仅仅依靠禁止农药等成分的倾泻就能解决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帮助学生在不逆反自然规律的时候,开阔保护环境的思路。

(二)从国情和法治观念出发

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对实际国情的考察,这部分考察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经济开发,所以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我国丰富的生态环境案例中进行选取,调动起学生的关心热情。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二十五章《生态系统》通过对组成和能量流动进行了文本化的解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联系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所以对资源的开发较多,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带来的不可逆高速度消耗能够进行生物学科化的理解,并由森林和土地资源直接带来的生态问题会有土地污染、森林毁灭、淡水缺乏等情况,进行国情解读,树立起宏观的生物教学。除此之外,生物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一体化的理念”,为了推广这种理念,学生还需要学会从法治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化教育,通过对这个生物知识角度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综合性的题目中,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对森林资源进行“伐林养林”相结合,在开发林木资源的时候,同时需要种植新树苗。

四、 学校延伸课外生物教育

(一)开展生物学习主题活动

生物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追根溯源,在学校支持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承担起学科教学的任务,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丰富环保活动,让学生处处得到学习、时时敲响警钟。典型的主题活动有以下几种,一是可以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这种讲座最好从地区出发,让学生树立起紧张紧密的情绪,如云南地区在2019年度出现了全球极度濒危的白腹鹭,这种动物生长在喜马拉雅的南坡地区,是一种地区性的大型鹭科鸟,而且每年仅仅繁衍一次,对生长的环境要求极为严格。通过对这种时事性的生物讲座,可以拉近学生课本和生活的知识,同时在讲座进行的过程中,相关专家也可以将发现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的步骤进行专门教学:发现野生动物,首先需要保护自身的人心安全,;然后要在不惹怒动物的情况下将动物进行捕捉;如果动物体格过大则需要及时进行影音记录;同时拨打地区的相关机构电话。让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参加到环境的保护之中。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在环境保护日、世界水日等有关自然环境的节日,进行黑板报、宣传栏以及征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搜集拓展资料的能力。

(二)开展生物学习实地调研活动

初中生的心智和身体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在实地的调研活动中将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教师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的开展。一是在国际植树节的时候,初中的生物探究可以从植树这种简单的活动进行开展,尤其是在苏教版的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植物的两大作用进行了基础的教学,呼吸作用能够保证养料的生产;光合作用能够产生较多的氧气,所以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应用。在植树之前,学生需要根据课文中的呼吸作用知识,计算出植树的时间段以及注意事项,要在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进行移植;同时根据光合作用的要求,避开阴天移植,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学生能够发动合作的力量共同移栽树苗,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环保意识的外化。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开展动物标本制作、动植物园游览等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 发动学生能动性,进行知识外化

(一)发动学生积极性进行环保活动

除了学校开展的活动之外,为了丰富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相关的课题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际环境的勘察,同时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师需要进行安全教育,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的开篇就将微生物作为教学重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将食物的发酵和保存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教师可以将这种简单的实验作为环保活动的内容。例如,学生可以进行微生物的实验,培养菌群,不断满足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要求,如大肠杆菌的正常寄居作用对肠道的消化以及超出数值后的负面作用,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树立起时代感和责任感,重视生态环境中的各项成分,为生态的平衡提供个人贡献。

(二)进行学期的学习心得检测

生物的多样化教学,归根结底是需要落实在纸面的测试上的,所以教师在保证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多样性的同时,要定期进行检验,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及时的复习。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的课本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独立的一章,其中对生物的多样性和措施保护进行了条理性的梳理,教师为了将这部分知识进行迁移性的测验,可以选择具体的生物保护作为问答题素材。首先,在素材中列举出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藻类生物生存在水塘水域之中,它们产生氧气提供给鱼类呼吸和食用;鱼类之间等级分化互相捕食;水鸟捕食鱼类的同时也被更高一类的鹰类捕食;腐烂的动植物生态都被微生物分解为微量元素。在这个生物圈之内,如果某一种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那么短时间和长时间内会产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同类之间的竞争、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其他鱼类会因为藻类充分而数量增加;但也会因为水鸟的集中性捕食而产生数量减少的情况。通过这种实际的例子,学生能够树立起相互依存、唇齿相依的存亡关系,对生态系统本为一体产生更深的学科性理解。

六、 总结

新课标对各项课程的教学都进行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提高忧患意识,教师需要以和谐发展为理念,不断研发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秦伟强.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2]纪霞,周峰.中学生物教学与大学专业选择:以生态、环境相关内容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6(10):54-55.

[3]赖琼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林区教学,2015(6):96-97.

[4]康建芳.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10,23(2):134-135.

作者简介:屈蕴,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峤中学。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校寄宿生综合素质现状及改变策略研究》(立项号:GS【2018】GHB07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屈蕴

上一篇:服务业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市场支配地位与互联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