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下的文言文论文

2022-04-21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核心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相当比例,且因其具有内容复杂、难以理解等特点而为学生与教师头痛。以往初中语文教师多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填鸭式”灌输教学,其效果不理想,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难以有效理解文言文的内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教学下的文言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教学下的文言文论文 篇1:

省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摘要】省考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既要满足省考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又要保证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兴趣,实现高效的文言文教学。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在省考背景下还需要保证课内与课外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笔者分析了省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教学现状和措施。

【关键词】省考背景;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先辈们留下来大量的文化瑰宝,文言文便是这些瑰宝之一。由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接触文言文,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没有兴趣,而文言文又是考试中必考的内容,且文言文中饱含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发展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省考背景下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开展文言文教学,保证教学效果。

一、省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教学现状

省考背景下初中文言文课内外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文言文的讲解过于“细致”,可以说是逐字逐句地在讲解,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忙于记录词义,忽视对文言文的理解。甚至有的学生因记录的速度较慢而厌倦学习文言文。此外,学生应对文言文没有兴趣,教师布置的课外学习任务也是敷衍了事,没有主动思考,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影响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成效。因此,初中文言文的课内外教学应在省考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提高其教学成果。

二、省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内外文言文教学措施

(一)课内文言文教学

省考背景下初中文言文以课内教学为主,而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省考要求选择教学方式,保证课内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初中文言文课内教学和学生同时发展。

1.运用“变式”教学

省考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的课内教学,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学理念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教学,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去体验学生如何学习,这样才能改变“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讲授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课文时,教师不能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学会变通,采用“变式”教学方法完成课内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讲第一则故事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那么在讲第二则故事时则不适合再采用相同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教学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导致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偏离轨道,不利于保证课内教学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第二则故事时可以采用提问、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学习,进而在省考背景下改善初中语文文言文的课内教学成果。

2.设计教学情境

初中文言文课内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教学情境,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措施。情境教学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文言文课文内容为依据,设计充满情感色彩的氛围或是场景,从而达到最佳课内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一个特定的情境。例如《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都是初中阶段比较好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其故事情节丰富。教师可以在课内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印象,使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言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同时,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方法还能够使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人物的心理变化,揣摩人物性格,进而学习并掌握我国古代文学家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3.有感情地进行诵读教学

诵读教学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措施,省考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课内教学也可以积极使用该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诵读。例如教师做好示范,大声朗读,或是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读完第一遍之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评价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融入感情,是否体会到文言文中所描述的境界,而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教师可以在完成范读之后,要求学生评价自己的阅读情况。将诵读贯穿于初中文言文课内教学的始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诵读中了解文言文的本质。

(二)课外文言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于“听、说、读、写”,而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听、说、读”。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以此强化学生文言文语感。其中“读”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对比提高学生文言文能力。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大多数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都比较好,因此笔者在课外文言文的教学中开始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省考背景下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选择的内容普遍都比较短小精练,且以叙事为主便于学生理解。笔者在课外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内容为主,这样的内容有很强的整体性,且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时也不需要理解其复杂的时代背景,甚至故事中的人物、内容很多学生都接触过,有过了解。这样教师在文言文的课外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抑扬顿挫的語调带领学生朗读,语速要慢一些,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朗读准确划分断句。读过几遍之后,学生就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叙述文言文讲解的是谁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发展等。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初中文言文的课外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评估学生的能力,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提高课外文言文教学的难度。总之,在省考背景下开展初中文言文课外教学,需要教师有耐心,与课内教学结合,二者相互促进,提高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

三、总结

省考背景下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变式”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情境、有感情的进行诵读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提高其学习质量和效率,使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内教学中产生积极心态,进而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文言文,从而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使其掌握并灵活运用文言文知识,实现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有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技巧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

[2]李雪松.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课业减负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8(32).

[3]周明睿.探究教学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88).

[4]梁俏俏.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沟通方法及运用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10).

[5]周明睿.探究教学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88).

[6]梁俏俏.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沟通方法及运用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10).

作者:马惠平

初中教学下的文言文论文 篇2: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读思达”文言文教学法研究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核心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相当比例,且因其具有内容复杂、难以理解等特点而为学生与教师头痛。以往初中语文教师多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填鸭式”灌输教学,其效果不理想,互动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难以有效理解文言文的内涵。“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相关内容,可提升学习能力及效果,并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就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读思达”文言文教学法课题展开研究,阐述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读思达”文言文教学法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望有所帮助。

近些年,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其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做好对学生关键能力及相关品质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余文森教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读思达”教学法,其认为在语文学习期间,共有三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即为阅读、思考与表达。只有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这些环节,方能够确保学习过程的完整构建,同时能够使知识转化成素养,最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文言文可起到培养并强化核心素养的效果,而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会影响学习质量,同时会导致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初中文言文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极为必要。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极为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属于难点,受到教学能力、学生理解能力、语体特点等因素影响。而教师则需要善于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现阶段,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學重点偏离

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其精髓为教学重点,整个教学活动的流程及内容均要以其为核心展开。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很多教师会选择拓展学习,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但部分教师没有关注教学重点,其拓展内容产生偏离,反而导致教学效果降低。

(二)没有深入理解

由于文言文的语体较为独特,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通常会关注理解文章意思,但一些教师的教学重点为翻译文言文的词句,其课后练习也以此为主,导致学生虽然能够理解文章大意,但过于浅表化,没有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及情感。

(三)自我思考缺失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其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梳理相关知识,如一词多义、活用词类等,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但这种知识的获取多为教师所灌输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机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升产生不良影响。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读思达”文言文教学法的意义

(一)可加深理解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个整体,其将阅读、思考及表达结合到一起,该教学方法的前提为阅读,关键为思考,归宿与提升则是表达,三者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采取该教学方法能够在完成三个环节后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加深对其的理解,最终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

(二)体现主体地位

无论是哪一学科,其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均为学生,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其要求学生通过交流、阅读、探究、表达等方法学习知识,而“读思达”教学法是以教师为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阅读、思考与表达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促进思维提升

提升思维在学习语文知识中有着重要意义,其包括创造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内容,均可通过文言文教学活动实现。而“读思达”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联系及想象加深理解与感受,该过程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形象思维得到锻炼,进而实现思维提升。

三、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读思达”文言文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

学习活动展开的基础为阅读,通过阅读能够使读者获取文本中的信息并处理,同时能够起到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的效果。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动中,阅读可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够丰富其认知内涵,因此教师需要对阅读环节加以重视,并进行引导。阅读环节主要是通过默读和朗读两种形式开展,对于中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本身较为枯燥,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而针对默读与诵读两种阅读形式,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一是默读。通过默读能够实现文本的浏览与理解,可帮助学生大概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实施“读思达”教学法时,教师首先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后,即使阅读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主动进行探索并寻求解决方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强化学生的理解。举例说明,在进行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这篇文言文教学时,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教师在开展导入环节时,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即为学生介绍该文言文课文的背景:南北朝时期,社会活动形式主要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通常情况下女性负责家务劳动,而男性则负责养家糊口,男性的社会地位远高于女性。若战争爆发,国家会征召男性参军入伍,但就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位女性为了让父亲远离战场,选择了女扮男装而替父从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理解到《木兰诗》内容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这位女性是谁、她选择替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等。利用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产生探索欲望,能够更好地进入状态去学习理解,进而完成初步阅读。

二是朗读。朗读是阅读方式的一种,即为大声且有感情的阅读。朗读时的韵律与节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投入情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提高阅读质量。而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到教学任务过多、课堂时间有限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会认为朗读没有作用,往往缩短朗读时间甚至直接剥夺这项环节。该情况使得学生很容易丧失文言文阅读兴趣,而仅依靠教师讲解往往无法达到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与内涵效果,因此在应用“读思达”教学法时,教师必须要注重朗读环节。举例说明,在开展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教学时,在学生完成默读后,可指导其朗读文章内容,朗读期间需要结合其内容断句,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消除生字等障碍,保证朗读更加顺利,每次朗读都要结合文本理解,获得感悟,通过反复朗读与文章作者达到情感共鸣。

(二)思考

思考是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通过思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内容。通常情况下,思考的起点为问题,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完成:

一方面是学生提出问题。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活动期间,其主体为学生,通过应用“读思达”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将问题提出后进行探究,然后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夯实其核心素养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文言文的内容,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举例说明,在开展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开展自主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构建整体认知;而在阅读期间,学生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教师则要多加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将其描述出来;获取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进行解答,而是应和学生一起进行文本内容深入分析,共同探索出答案。

另一方面是教师提出问题。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具有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由于文言文的理解难度较大,在学习期间学生必然会遇到很多难点,部分难点可由学生自主解决,但仍有一部分难点需要教师帮助。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能力等对文章展开分析,预估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据此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设计,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而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开展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对桃花源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寫,你认为其是否真的存在呢?桃花源在当时的背景下可以称为理想乡,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种理想乡呢?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其在阅读时能够针对性理解其中的内容,其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渔夫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景象?渔夫有什么感受?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进行阅读能够提升阅读的效果,可更好地感知文章内涵,并找寻到文章的主旨,最终领略到作者的情怀及理想。

(三)表达

表达是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保证自身所思考及阅读的内容能够清晰且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方能够和他人进行沟通,进而进行思维碰撞。为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种是课后写作。在阅读过程中及阅读后,文本内容与读者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具有持续性特点,为了强化这种互动,加深学生与课本内容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后利用自身的想象力与文本内容完成写作,以此提升其核心素养。如《桃花源记》,在课后可以渔夫离开桃花源发生了什么为主题进行写作;另一种是组内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初中语文常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小组中能够畅所欲言,可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具条理,这种表达乃至争论能够产生思维碰撞,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仍以《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桃花源记是否是真实的”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会就真实与不真实这两种观点展开探讨,该过程能够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所提出的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其效果与作用已经得到证实,具有可行性。因此初中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时,应积极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制定出有效且合适的教学计划,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最终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陈玉环

初中教学下的文言文论文 篇3: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颇有以语文为重的意味。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更胜从前。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开拓初中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学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文言文教学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给教学的有效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借助新课改的机会,及时地转变教学理念,针对教学的弊端,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期促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情境;创作背景;知识框架

要想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首先要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年代久远,和现代人的表达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多是采用语句翻译、字词讲解、句式分析等方式,严重破坏了文言文的美感。在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下,很难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地谈一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的状态就会更好,所以要想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首先要做就是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写景抒情的美文,意境开阔、境界高远。为此,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美感。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一定情境性的场景,促进学生认知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以便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三峡》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创设多媒体的情境。对于三峡,历代文人骚客多有吟咏,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三峡景色奇绝,两岸高山对峙,江中水流湍急,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绝大多数都没有去过三峡,仅靠教师的描述难以想象出来,自然体会不到文言文的美感。为此,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三峡的旅游宣传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三峡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这样学生再理解起来就会简单一些,也有利于学生将视频内容和文言文相对照,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讲述创作背景,促进情感认知

文言文教学和古诗词教学一样,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单独拿出来讲解,要放回历史长河中,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要想提升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给学生讲述创作背景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写作背景中,学生可以对作者的人生际遇、创作初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对文言文的解读就会轻松一些。而且向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事跡、时代背景,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史料,开阔眼界。

比如,在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就可以简单地说一说作者创作这篇文言文时的背景。当时刘禹锡来到和州这个地方。当地的知县见刘禹锡不受朝廷待见,于是有意为难他。先是安排他住在远离市区的城南,见刘禹锡并无怨言,反而自得其乐,于是又把他安置在更偏远的地方,居住的面积更小,但是刘禹锡依旧不为所动,安然若素,于是知县恶向胆边生,把他调到县城中间的地方,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这才有了这篇著名《陋室铭》。这样学生就明白刘禹锡为什么住在这样的陋室,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表露的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三、注重总结归纳,构建知识框架

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它其中有很多特殊的文言现象,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记忆。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读懂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接触浩如烟海的文言书籍,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文言文的特殊现象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都比较分散,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比如,通假字,“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一词多义,“会”有适逢的意思,如“会天大雨,道不通”;也有汇集的意思,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而且很多知识点都不是在一篇文章出现的,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对于特殊句式的判断方式和翻译方式,都有一定的规律可言,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课内文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除此之外,学生平时在接触课外文言文时,要注意利用好工具书,查阅之后及时地记录下来,并时常翻阅,这样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表达方式和现代人迥异的文言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把握好文言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地优化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彩彦.浅析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9(28):72.

[2]付家艳.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14-115.

作者:程媛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精细化医院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