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9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對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研究领域,指出了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1:

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

摘要: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需将教育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度结合。社区是微观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最基本的社会化场所之一,是终身教育的落脚点。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加强指导。而社区作为支持家庭教育指导的新领域,对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当前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充分释放社区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分芬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存在于社区这一生态环境之中,儿童的成长也不可能脱离子社区,社区作为幼儿和家庭最为密切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的中观系统,也是缓解家庭教育困难重要的支持系统。

一、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有关家庭教育工作的文件中无一不涉及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如,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其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将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2016年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最终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可见国家已将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了社区在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支持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二)社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资源

社区具备丰富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社区中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公园、社区体育馆、社区游泳馆等。这些物质资源便于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父母与儿童之间情感交流,并且有助于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对家庭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社区的精神资源主要是指社区的人文环境,环境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必然培养出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勇于进取的孩子。此外,社区还具备特殊的地域优势与人际优势,家庭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便捷性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家庭教育的压力,因此,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一)未能尊重幼儿家长主体地位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社区不仅对每位家长的家庭教育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而且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还偏于单项传授,目前社区大多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指导时多以专家、教授的“教”与“讲”为主,忽视了家长的“学”与“做”,这种单项支持不仅不能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反而会使家长产生消极情绪,以至于不愿再参加社区的教育指导活动,这样一来指导便很难进一步开展。

(二)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

社区在指导家庭教育时,未能做到宏观与微观并举,内容也不够全面具体,指导内容大多停留在宣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是普及儿童发展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特点,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实践能力的指导。面对不同家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未从根本进行指导与帮助,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指导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社区在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时,大多还只采取口头宣传与指导的形式,如:发放指导手册、在公告栏上写公告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宣传与指导的方式往往被家长所忽视。也有部分社区采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指导,但是大多数的座谈会都只是流于形式,不具有吸引力和教育价值。社区需与时俱进,组织形式新颖、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四)指导缺乏系统性

目前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一过性的。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在周末,有时在家长下班后,有时甚至选在工作日,导致很多家长无法参加指导活动。此外,社区举办教育指导活动的频率也很低,有时一个学期只能开展l~2次。这与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长期性、持续性特点十分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是十分困难的。

三、改善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及建议

(一)尊重家长主体地位,满足家长教育需求

社区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与家长树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在尊重和了解家长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如,通过访谈、家访、问卷填表等多种形式,获得家长的自身情况、幼儿情况、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并针对不同家庭采取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从根本上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

(二)注重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社区应牵头联合社区内部各部门包括妇联、计生委、居民科、医院保健科,注重以家访及日常交谈了解到的家庭教育情况为准,从喂养知识,身体健康,心理辅导,学习内容等方面出发,且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指导。如,对于新生儿的父母,主要对其喂养知识进行指导;对于进入学步年龄的幼儿,社区在指导时可侧重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对于对入园前和入学前的幼儿家长进行指导时,社区应注重帮助家长掌握幼儿的心理辅导以及自理自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

(三)丰富指导形式

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它具有信息量大,获取知识便捷、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且幼儿家长大多年轻熟悉并喜欢网络,因此社区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建微信群,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且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家长定期分享育儿经验,促进家长间的相互学习。同时,还可以开创微信公众号,设置专栏,定期上传线下活动的资料,便于无法参加线下活动的幼儿家长,也能享有学习教育知识的机会。此外,社区还可采取个别入户指导的形式,深入幼儿家庭,针对不同类别的家庭,如:单亲、家长行动不便等,一些社区的工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理念、亲子互动等方面的个别人户指导和交流。

(四)加强指导的系统性

社区应合理系统地安排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的时间、指导的具体内容,结合家长的教育需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还可为幼儿建立社區成长档案,用来进一步跟进家庭教育指导,及时发现指导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从而分享成功经验,总结指导方法,还可以根据不足之处调整指导策略,确保做到系统、科学、有效地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雪艳.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万慧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4]程香晖.我国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8(12).

[5]安虹.品德培养视域下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16.

(责编 侯芳)

作者:李雯雯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2: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對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积极的情绪、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研究领域,指出了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积极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启示学前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相对比较迅速的时期,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基本环境,因此,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然而,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影响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期望重智力,忽视心理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教育观念的因素,一些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过分追求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重视学前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他们让孩子过早学习数学、认字等文化知识,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给孩子报各种兴趣辅导班,学前儿童失去了本该有的美好童年。这样,过高的期望造成了过高的压力,重视智力的发展忽视了情绪、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二)行为导向错误,忽视积极品质

学前期是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而这个时期最直接的影响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导向和暗示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行为导向和暗示,对儿童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良的行为导向和暗示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很多家庭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忽视学前儿童积极的品质,消极评价使学前儿童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正确性,甚至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导向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忽视积极品质而助长消极品质,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养方式不合理,忽视家庭氛围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括专制型、溺爱型、民主型等。目前,父母经常对子女采取溺爱和专制的教养方式,或者听从儿童安排,一味迁就儿童,这样助长了儿童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人格特点,或者家长以长辈身份命令儿童,让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儿童缺乏自主性,而且以严厉的方式对待儿童,这种不尊重儿童的教养方式,给儿童营造的是一种消极的家庭氛围,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儿童内心产生压力和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而且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等不良品质,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思潮,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相对比较分散,主张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要内容大概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积极的情绪领域

积极的情绪强调主观层面上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例如幸福、乐观、快乐、希望、满足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是“拓展-构建”理论,“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体的行为或思想,还能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而消极情绪的作用则相反”。总之,人要以积极的情绪面对问题,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人们长远的发展。

2.积极的人格领域

积极的人格主要指个人层面的积极方面和积极品质,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并主张要以一种更具开放性和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力和发展能力。总之,积极的人格有利于预防消极品质,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3.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领域

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有密切的关系,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都影响着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指建立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1.重视心理因素,培养积极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让个体思维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灵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积极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发展。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既要重视儿童智力发展,也要根据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给予适当的期望,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家长应调节好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影响儿童,并以积极的态度理解和对待儿童的消极情绪,帮助儿童正确表达和发泄消极情绪,增加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后,家长也要创造情境和机会满足儿童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认可,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

2.重视积极品质,客观评价儿童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欣赏性的眼光挖掘人的潜能,重视人的积极品质方面,这也有利于预防消极品质的出现。因此,家长要重视儿童的积极品质,客观评价儿童。首先,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除了发现问题,更要相信儿童的能力,挖掘儿童的优势,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和表扬他们。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考虑每个儿童的需要、性格、能力、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客观评价儿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最后,家长要创造条件使儿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塑造积极的人格。

3.转变教养方式,创设积极环境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庭环境是除幼儿园外影响其身心发展的重要组织系统。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环境可以减少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由此可见,学前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其情绪和人格。因此,家长应该为儿童创设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首先,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尊重和理解儿童,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迁就和溺爱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相互关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多向儿童传递积极的情绪,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儿童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愉快。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对策,家园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给儿童创造一个民主、接纳、温暖、和谐、愉悦的积极的家庭环境,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三、小结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心理发展更不要让儿童输在起跑线上。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我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解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上,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因素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创设积极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

作者:王萍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高 静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学前儿童便是这个群体中最为脆弱的一个部分。

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基本有几种:“单亲”家庭教育模式、委托教育模式等。在学前教育阶段以这两种模式最为常见,而其中又以委托教育模式中的祖辈隔代教育模式最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教育问题就显现了出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课堂,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危害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学期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内部教育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

亲情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父母不能及时的了解的身心状况,缺少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父母对留守学前儿童教育不当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工作,父母不能照顾在孩子左右,心理感到愧疚,于是就想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什么就让祖辈给买什么。父母不能及时的了解情况,祖父辈也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造成了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良倾向。

3、祖辈缺乏基础知识,思想观念落后。

留守学前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大多是我国解放前后出生的人,他们当时的生活条件差,所受的文化教育相当有限。他们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

4、家庭不稳定对儿童产生恶劣的影响

由于夫妻一方在外打工,导致夫妻两人长期分居。很多事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和解决,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出现争吵。夫妻感情慢慢变淡,从而引起了感情危机,家庭的稳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对留守学前儿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父母之间经常的争吵甚至打架,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是一个极大的伤害。

(二)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1、学校、家长代理监护人之间无法及时联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电话成为了联系他人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家庭没有电话,使得联系成为了难事。

2、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的一所学校。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祖辈对幼儿的照顾也涉及到物质生活方面,严重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在家庭中的多数时间都是在玩耍和看电视中度过,而动画片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于有的动画片充满了血腥暴力,反而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

(三)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

1、给孩子心理带来的影响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学前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挫折等不同情形时,不能向自己信赖的长辈倾诉,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和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

2、孩子行为上出现了问题

家庭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

3、家庭教育缺失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在亲情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一些孩子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措施

(一)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全面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能让孩子通过和父母的交流,理解和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或亲属应民主、平等的对待孩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的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纵,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由于学龄前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幼儿教师的关爱对于缺乏亲情感、包容感、安全感的幼儿起到了一定的补偿作用。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做到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幼儿,尊重和包容他们,主动去关心他们,多和他们交流,让幼儿接纳自己,及时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帮助他们。在组织活动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通过和同伴的交往,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心和帮助,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缓解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带来的自卑和焦虑。

(三)凝聚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学前儿童的关注,给予留守学前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通过政策的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醋精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学前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高静

上一篇:建筑设计素描教学论文下一篇:装饰企业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