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儿童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推行儿童文学课程,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目前如何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兼容性和多元化教学,是我们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将着重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儿童文学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篇1:

基于核心教学价值的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摘 要:儿童文学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在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需要确立基于文本与学情的核心教学价值,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文学作品创编及以讲故事为核心的语言技能,同时,通过学校充分认识、教师改进教学、确定讲故事与童话创编固定模式、建构儿童文学课外阅读书库等来实现核心教学价值。

关键词:核心教学价值;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现状

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重视不够。一是主管部门考核机制失效。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由于缺乏对培养幼师的中职学校的考核机制,其介入学科建设用力较少,呈现主管部门各管各的、办学主体各办各的现象。而各地市州幼师培养学校没有更高部门的统筹管理,又出现各地市州各自按照主办学校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幼师的情况。二是由于各办各的,中职学校失去考核的约束,虽然有助于按照需求进行培养,但也有可能出现课程建设的偏差。

在幼师培养上,中职学校普遍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忽略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导致对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重视不够:其一,对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深层次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教育的探讨;其二是缺乏统一的授课安排、考核方式等,基本上是内容上各教各的、教学进度各上各的、考核上各考各的;其三,课程开设较少,普遍是一学期36课时,考慮到冲课等因素,实际授课更少;其四,教材体系建设不够,张心科教授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现在所用的《儿童文学概论》教材介绍的是儿童文学的定义、本质、种类、体裁、题材、创作等文学研究范畴的东西,而几乎不涉及教育问题”,学前教育专业更是如此,且课程教材还存在选择比较随意,没有综合学生与教学实际进行选用等问题。

儿童文学教师专业能力欠缺。中职儿童文学课程主要是由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本科中文系教育的语文教师兼任,然而由于高校中文系儿童文学学科的弱化,大多数中文系未开设儿童文学课程,而开设的部分高校,中文教师在从事中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时,既缺乏课程专业技能,如讲故事的能力,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如作品阅读、鉴赏、创编能力,还缺乏儿童文学教育的能力。

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成效不明显。课程教学存在教与学的对应关系,即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关系密切,在中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则出现“教什么”与“学什么”不相对应的问题,即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明显脱节,教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素养与需要,教的方法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与教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依靠讲授法来讲解传授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培养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语言技能、想象力、审美力等。

二、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核心教学价值

课程的核心教学价值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教什么”与“怎么教”,前者基于课程文本,后者基于学生学情分析。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改革既要考虑到儿童文学文本特点,抓住核心的“语文点”,又要结合中职生学情具体分析,最终确定课程的核心教学价值。

基于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儿童文学作为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具有文学性、教育性、技能性三重功能,其解读存在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要兼顾文学与教学。从文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其自身的理论、批评、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史、文本分析、作品选读、接受研究、文体写作等;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侧重于儿童文学素养培养、作品鉴赏、讲故事教学等。对此,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昆建教授在儿童文学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两个统一”和“两个侧重”,“两个统一”,即教学方法方面创新性教学与继承性教学相统一,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相统一。两个侧重,即理论学习侧重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侧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教学价值主要包括儿童文学理论、学生儿童文学素养能力、作品分析鉴赏能力、儿童文学作品创编以及语言技能。

基于学情的核心教学价值选择。核心教学价值在基于文本自身之外,还要考虑到接受者本身的接受能力、接受意愿、接受态度。中职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文化成绩普遍一般甚至偏下,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相对比较热衷实践性质的课程,对理论学习的诉求与接受能力不高。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来看,中职程度相较于高职或高师、本科程度,其对理论的要求也较低,同时,特别强调语言能力,尤其是讲故事技能。儿童文学作为一门技能课程,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创编指导能力,而技能的掌握要经过精心的教学组织与培训。从儿童工作的性质来看,对从教、从业者的儿童思维、儿童素养、想象力要求较高。因此,基于学情来分析,儿童文学课程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对学生语言技能实践能力、儿童素养、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综合以上的基于文本与学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文学作品创编以及以讲故事为核心的语言技能培养。当然,核心教学价值的提出并不是完全摒弃儿童文学课程其他教学内容,只是提出该课程的中心。

三、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终身学习、素质能力的发展,“怎么改”就是围绕这些发展进行探索形成新的理念以及改革理念的落地。中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基于核心教学价值提出系列举措以推进目标达成,最终使改革理念成为一种实践。

形成儿童文学教学管理机制。学校是实现改革目标的主导,在主管部门对中职教学管理考核机制失效的当下,必须自觉高度重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形成以儿童文学素养高、语言技能强、创编能力出众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机制。一是充分重视儿童文学课程作用,明确以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文学作品创编以及语言技能培养为教学目标。二是统一课程安排。儿童文学开设在二年级的两个学期,每周两节课,共计72课时;统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第一学期以儿童诗、儿童歌谣为核心,第二学期以童话、故事、戏剧、绘本为核心,并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实行以“平时成绩20%+期末考查80%”的模式,平时成绩以学生阅读量、语言技能培训表现、作业表现为核心,期末按学期分儿童歌谣表演、讲故事以及现场表现进行考查评分。三是建立稳固的教材课程体系,分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作品选两本教材,前者以儿童文学理论、文本实践教学、儿童文学教育为主体,后者注重儿童文学文体的丰富性与作品的代表性。四是建立语言技能考核制,加强课程成效督导。由学校成立考核小组,对学生语言技能按照“优秀、良、一般、差”的标准进行集中考核,并颁发相应证书。五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举办讲故事等语言技能班级、校级比赛,建立相关资源库;举办儿童文学创编大赛,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并建构作品展览、发表、评比平台;支持文学社团开展儿童文学知识竞赛活动;等等。

推进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化。教师是实现改革的关键,是落实改革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我们一方面可以加强儿童文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引进。通过内培外引的模式,打造专业性、执行学校教学目标任务强的教学队伍;教师通过到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培养高超的语言技能、优秀的创编能力等;要求教师进行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提升儿童文学素养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在传统的教法上,推广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教法、新做法,以期核心教学价值的最终实现。

探索建立固定且有弹性的技能培训体系。實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儿童文学的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主要是培养讲故事的语言技能与创编能力。在讲故事技能培养上,教师讲解讲故事要点,示范讲故事,引导观摩以往“优秀、良、一般、差”等讲故事视频,培养讲故事情节,培养讲故事语言,培养讲故事体态,培养讲故事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研讨学习,到讲台现场讲,按照“自评、他评、点评”进行总结评价等程序实行培养。同时,圈定30个经典儿童故事,让学生任意学习掌握,并作为期末考查、技能考核范围等。在儿童文学创编上,采用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创作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创编以童话为例,童话创编按照教师讲解创编方法,总结传统民间童话的结构模式如“相同的情节重复三次或以上”“出走—成长—回归”结构等,设计两组词语共计五套如“乌鸦、圣诞树”或者“鸭宝宝、鹅妈妈”等,学生自行任意创编,第一次修改——修改情节,并相互批改,第二次修改——修改语言,第三次形成定稿。再根据故事设计绘本、作品评比与展览等程序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创编能力、想象力、创作能力等。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认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学还是成人与儿童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增进对儿童的理解,加深对儿童的认知。因此,幼师学生必须提升学生儿童文学素养。一是建立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儿童文学课外阅读书目,把儿童文学作品选为蓝本,建立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必须阅读规定的优秀儿童文学各文体作品。二是提升学生阅读质量与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教学、集中学习研讨、主题班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指导,通过教师点、学生提、互相学等方式提升鉴赏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校报这一平台,刊登儿童文学作家介绍与作品赏析,在全校范围内营造阅读儿童文学潮流。

四、结语

基于核心教学价值的中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儿童文学基本素养、儿童文学作品创编指导、以讲故事为核心的语言技能等能力,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以促进幼儿语言、想象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心科.当前儿童文学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J].文学教育,2012(5):21-22.

[2]王建昆,王 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报,2010(2):20-22.

作者:莫华清

儿童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儿童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推行儿童文学课程,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教育能力。目前如何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兼容性和多元化教学,是我们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将着重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  儿童文学  课程融合

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教育能力的关键。尽管当前的学前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儿童文学作为重要课程开设,但是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也还是会发现很多问题,儿童文学课程设置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造成了消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融合式教学改革措施展开分析。

一、促进儿童文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融合

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使专业学生更加适应当前的岗位需求,利用多元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利用动画等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化课堂的方法,弥補文字在视听效果上的不足。如我们在对经典名著、民间故事以及志怪小说进行改编应用的过程中,如《西游记》片段就可用多媒体作为切入点,使动画效果辅助儿童文学阅读,这些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教学方法。

二、实现儿童文学与文学从部分到整体的结合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教学课程[1],整体立足整个儿童文学发展历史,部分则主要针对知识常识。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兼顾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儿童文学课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强化语文类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不断夯实语文知识基础,为后续的进入教学岗位奠定基础[2]。如我们在指导儿童文学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有效介绍有关的文学背景,并将儿童文学和其它文学类型做出比较分析,促进知识结构完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样式和文学发展史,使学生逐步建立学科意识,形成文学类学科的系统性学习方法,这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指导性作用。

三、儿童文学与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专业理论课程交叉渗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业后面临的主要教育对象就是幼儿,因此在儿童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和融合式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岗位需求,将幼儿心理和幼儿教育课程与儿童文学课程交叉起来,考虑到幼儿作为接收对象的主观感受和学习收获[3]。“双重审美”,是儿童文学课堂应有的教学理念,也即是说,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设置过程中既需要借鉴成人视角,也需要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因此在指导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儿童文学和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融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大教育背景理论,并结合实际教育需求,回忆童年、发现童年、重现童年,体现儿童文学精神。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原创幼儿诗《不同的世界》为例,该学生在本诗歌中对爸爸和妈妈带领孩子到动物园以及商场等场景进行了分别描写,爸爸和妈妈在不同的场景中都可以获得乐趣,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看到的是来回走动的大人的腿以及高高的栅栏,诗歌中,该学生站在成人和孩子的不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从儿童视角还原童真世界,用大人的现实世界和孩子的理想世界实现碰撞,这正体现了我们所说的“双重审美”,正是儿童文学以成人心智向幼儿视角转移,从而回归“幼儿”文学的本质所在。

四、促进儿童文学和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涉及的学习范畴比较广,包括音乐、舞蹈、学前儿童游戏等多元内容,如果可以将儿童文学课程和这些专业课程做好衔接,则更利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对儿童文学课程作用发挥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都十分有利。结合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剧本创编、道具制作、儿歌以及手指游戏创作融为一体,如手指儿歌《大拇哥》为例,“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小妞妞去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五个小演员依次上前,伸出对应手指,引导下面的小观众一起点数。引导学生依据幼儿特点作出听、念、猜、唱,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和身体协调能力发展。

综上,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儿童视角的确立具有积极意义,利用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有效实现对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我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幼儿教育标准,结合专业课程设置需求,贯彻新型教育理念围绕教学中存在的观念差别、体系混乱、教法老旧等问题,促进儿童文学课程优化设置,融合多元专业,实现融合式教学改革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路径,希望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布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178-181.

[2]虞雅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宁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21-124.

[3]辜胜阻,李文晶,曹冬梅.新时代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18(05):118-119.

作者:张瑜

儿童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篇3:

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①

[摘           要]  儿童文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但就目前来看,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还不尽如人意,相关研究被边缘化,在职前培养阶段,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必须重新考量儿童文学课程存在的实质意义,加强课程建设,唯有如此才能有效解决职前培养滞后的问题,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工作的无缝对接。

[关    键   词]  兒童文学;课程建设;职前培养;无缝对接

儿童文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并不尽如人意,相关研究被边缘化,在职前培养阶段,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必须重新考量儿童文学课程存在的实质意义,加强课程建设,有效解决职前培养滞后的问题,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工作的无缝对接。

目前儿童文学课程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课时普遍较少。据了解,多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授课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32至36学时。课时少带来的直接问题是教学内容只能泛泛而讲。一般来说,专科层次的儿童文学课程以常见文体为教学主线,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文体的基本理论、作品的阅读鉴赏、作品的实践应用。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短,三个模块的内容只能泛泛而讲,并没有真正落实好第二模块、第三模块。(2)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文学的相关设施还不够完善。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儿童文学经验的积累离不开阅读,学校图书馆作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应当有丰富的儿童文学方面的藏书用来支持学生的课外学习,但是以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为例,馆藏儿童文学的书籍种类、数量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课内教学时间短,课外还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支持学生的继续学习,因此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也就被搁浅了。

目前在校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状况不尽相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对阅读的重视与否,都会影响学生的童年阅读。另外,当时的童书出版远不像现在这样蓬勃发展,童书的种类也没有这样丰富,尤其是现在非常受孩子们喜欢的图画书也是21世纪初才刚刚被引进、出版,因此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讲,儿童文学是一个陌生的专业名词。作为一门文学课,儿童文学有其完整的文学理论,其作品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儿童文学知识的启蒙,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儿童文学殿堂的大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的职业成长,都将充分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那么,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帮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现阶段,儿童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儿童文学又是童年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阅读中,成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专家艾登·钱伯斯在阅读循环圈里把成人放在了中心位置,而且被称之为“有协助能力的成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小读者,能够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他提供各种协助,分享他的阅读经验,那么他将可以轻易地排除各种横亘在眼前的阅读障碍。就儿童阅读来说,这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不仅是最佳的儿童文学阅读者,而且他(她)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帮助幼儿建立起愉悦的阅读经验,让儿童文学在幼儿的身上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儿童文学课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具有丰富的儿童文学经验、能够协助儿童阅读的成年人。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以0~6岁幼儿为读者对象的幼儿文学作品,熟悉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的文体,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向幼儿传递儿童文学的技能,不仅能感受到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更能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在幼儿成长中的意义。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就业有关,当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极具潜力和竞争力,而且就业前景广阔后,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增强。而且对学生来讲,是否喜欢自己将来的职业,关键在于是否喜欢自己的教育对象——幼儿。林崇德先生认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他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仔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的行为。然而对学生之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儿童文学课在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幼儿文学是爱的文学,是富有人类质朴、纯真天性的“幼儿的”文学,学生遨游在爱的殿堂里,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保留一份纯真和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

二、以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儿童文学经验

目前儿童文学课程或者设在学前教育专业,或者设在中文专业,两者对比,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重在发挥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作用,是文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讲,课程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这个核心,首先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主动性读者,引导学生关注儿童文学,自觉地将儿童文学纳入自己的阅读体系中。我们知道儿童文学读者是由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构成的,朱自强教授认为“那些以儿童文学的阅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成人是儿童文学的主动读者”“那些因外部的要求而阅读儿童文学的成人读者则属于被动读者”,很显然,因为未来职业的角色定位以及课程的设置,绝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儿童文学的被动读者。那么,如何将这些被动读者转化为主动读者,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儿童文学呢?

朱自强教授认为“儿童文学欠发达国家需要对被动读者进行儿童文学的启蒙,使其认识、感受到儿童文学不仅对童年,而且对整个人生都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以唤起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内发性需求。随着涉入儿童文学渐深,被动的读者也能转化为主动的读者”。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儿童文学的这扇窗。将学生的审美视角转移到一个既陌生而又新奇的审美对象——儿童文学上来,儿童文学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增强离不开学生的审美经验。學生的审美经验一般是从阅读开始的。学生对儿童文学陌生又新奇的感受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索求知的欲望,会让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还要站在一定距离之外,重新关照审美对象,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努力挖掘作品丰富的内涵,领会作者艺术的表现力,不仅关心写什么,而且关心怎样写,进行一种艺术的阅读。弗渥斯达说:“我们要同时以两种方式阅读,其一是不管作者带领我们到哪儿,都跟着走。其二是读完书以后,要在心中描绘出整本书的姿态,就像一座建筑物在眼前似的,而我们就从每个角落去眺望这座建筑物。”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以后,内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即使毫无头绪,但这些都是学生对作品最初的鉴赏,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这些感受,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除了阅读作品之外,学生还应当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的理论书籍,比如《儿童文学的乐趣》《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图画书宝典》《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浅语的艺术》等,这些理论书籍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支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以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为核心的课程建设,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持续、稳定、完善的儿童文学阅读体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管理、考核、激励和评价,扎实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儿童文学阅读不应单单成为儿童文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它应当贯穿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将儿童文学的阅读纳入自己的整体阅读体系中,把它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密切联系起来。

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应当在藏书方面突出专业特色,图书馆关于儿童文学的藏书要突出针对性、时代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针对性是指馆藏的儿童文学作品要突出专业特色,以适合开展早期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主,可以适当增加适合小学阶段阅读的作品;时代性是指图书馆尤其要关注当下开展早期阅读关注度较高的体裁及其作品;完整性是指图书馆关于儿童阅读的书籍种类要全,不仅要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还要具备关于儿童文学鉴赏评论、阅读推广的理论书籍。如果有条件的话,图书馆可以打造一个儿童文学阅览室,方便学生查阅资料。

三、课程建设助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从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师范性促使学生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从学生转变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经过在校三年的锤打历练,走出校门后,他(她)们会成为未来的家长和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阅读推广和阅读教学的重任,教师的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幼儿的阅读质量和品位。因此,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绝不应拘泥于校内的学习考核,它应当指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讲,应当助力学生成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由衷地爱上儿童文学,进而成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目前我国儿童阅读推广的队伍由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家长还有喜欢阅读的志愿者组成,人员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在儿童阅读推广队伍中,有一类群体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那就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不同的角色定位,如果学生成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那么他就会改变多个群体的阅读观念、阅读习惯,辐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现阶段鼓励、支持大学生成为阅读推广人,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期待,更是其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不仅有利于学生入职后顺利开展幼儿园或者小学的阅读推广工作,有效解决职前培养滞后的问题,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工作的无缝对接,还可以让儿童阅读推广在高校“热”起来,成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个特色部分,为全社会推广儿童阅读活动贡献一点力量。

当前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工作,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一方面指向课堂学习,力求高效和实用;另一方面更要指向未来,助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对课程建设者来说,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既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引领者,又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全民阅读的积极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阿甲.帮助孩子爱上阅读[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编辑 王 敏

作者:范煜璟

上一篇:有线电视系统研究论文下一篇:高职教育民间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