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文

2022-04-21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商素质创新型人才,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反思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建构与整合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开放融通的新体系和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文 篇1:

精准供给: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是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创新实践。大数据技术和思维逻辑具有多样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高度契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搜集、有序存储、画像分析、供给咨询和效果评估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模式,将有利于提升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覆盖度、接受性与获得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大数据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2]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供给方式、覆盖人群和接受度均有待加强和创新。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与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平台和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结构与模式、环境和条件将不断转型升级,大数据的多样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特征及数据化思维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改革提供技术支持,这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内涵意蕴

经济、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3]。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满足还不平衡、不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核心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内容、模式和结构,引领和满足符合大学生多样性、多层次、多维度的实际需求,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调节、促进和发展。

(一)精准供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于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网络学习方式和个人兴趣特长等多样性需求侧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政治导向、资源和教育教学方式引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动力;大学生的客观现实状况也推动着教育资源的优化调节、升级更新和创新供给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大数据浪潮,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以坚持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为目标,提升高校精准供给质量,改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匮乏、供给方式单一的现状,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现实需求;优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供给主体、供给载体、供给内容和供给环境等方面的资源配置,科学灵活地调节精准供给与多样性需求的矛盾;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引领性、科学性、精准性的供给,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与大学生需求侧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丰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供给的信息化水平,助推高校精准供给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二)大数据技术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支撑

大数据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认知和实践变革。新时代,应以大数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造传统高校思政教学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满足学生的需求,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重构教学过程及组织结构,变革教学方式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精确性和高效性。高校应积极探索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大数据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创新。将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数据采集技术和挖掘、预测、分析方法等实践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过程之中,尊重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积极顺应大数据给教育资源带来的变革;描绘适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学生画像”,精准供给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建设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资源供给咨询、学情质量监管和教学效果评估调整信息管理系统,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资源供给和多样性、差异化需求之间的难题,可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变革中的作用。

(三)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主要由心理层面的获得感、思想层面的获得感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构成[6]。“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是大学生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深化变革的期望和衡量其创新的重要标准。“让大学生群体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以大学生为重中之重,知晓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主观需求和客观获得,这需要从学生需求侧和高校供给侧两方面入手。大学生差异化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内在动力,首先,大学生对教学内容、载体、方式等一系列做预期估量;其次,大学生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验、自我需求获得感和满足程度;最后,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精准供给是大学生获得感生成的外在源泉,高校应首先对大学生需求、供给方式、教育效果进行推测假设;其次,在供给过程中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思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后,实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所期”“所能”“所给”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所待”“所想”“所得”的供需互动、双向提升,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7]。

二、大数据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8]将大数据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全过程,不仅顺应了大数据的时代潮流,而且满足了大学生的多样性学习需求,更符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战略要求。根据大数据的特征,统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顶层设计,精心规划、大胆探索,将大数据打造成新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引擎。

(一)大数据的多样性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多样性

大数据多类型是指其数据来源多样、类型繁多、结构复杂、多元多变[9]。大学生思想政治数据信息资源生成的来源层面有学业生成类、实践活动类、网络社交类等。从教学环节来看,有基础类、生成类和结果类数据等;从结构化层面来看,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等;从载体层面来看,有移动终端、PC电脑和实践活动等。这些数据记录并呈现了大学生网上网下、课内课外和在场在线的思想政治学习实践、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征。针对大学生受思想品德观念、学业发展水平、学习行为习惯和教育程度等实际差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私人订制、因材施教和“一一供给”。大数据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性不仅要采集大学生年级、专业、学籍等基本信息,而且要搜集思想政治学习过线中学习频次、停留时间、收藏次数、评论转发等生成性数据,还要统计分析课时、中期、期末成绩和教师的生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等定量定性数据信息。以此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预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关注内容等。大数据来源及类型的多样性特点应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多样性髙度契合,通过对大学生大规模、多样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预测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关注动态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二)大数据的精确性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精准性

大数据强调数据传播的主动性和精准性。精确地描绘“学生画像”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精准性的必要前提,应重视大学生传统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应重视反映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还应关注宏观、中观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情况。要正确把握大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动态,精准性地供给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必须借助大数据进行科学精确的挖掘、分析和预测。根据大学生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数据,教育者可研判其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向,精准化地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网络学习痕迹的关联度,推送类似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对其思想品德知、情、意、行的状态进行正确引导。比如,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内容、学习频次、视频音频、评论质量、分享次数等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意、志、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三)大数据的时效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实效性

大数据时代,数据产生的速度更快、途径更多、传播更广,高校应对海量增长的数据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否则随着数据的动态流动,数据的价值会很快失效[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应该满足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需求,适应95后大学生易于接受网络新事物的特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和创新供给资源。随着移动客户端的不断普及,大学生对其所热衷关注的时事新闻的反馈非常快,这既反映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习惯特征,又反映出其思想政治状况、学习行为表征和学业发展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供给就是以不断更新的学生数据为基础,推进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和个性化推送的过程。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凭借爬虫采集技术迅速搜集数据并进行筛选整理和挖掘分析,以第一时间知晓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预测分析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找准大学生的需求痛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准而及时的供给。比如: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会议召开之际,高校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载体推送关于我党十九大会议的资讯,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载体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一方面,这调动了大学生学习十九大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高校关于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供给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精准供给的模型构建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化、内容个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美好学习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质化、网络化、共享化和精准化的不平衡不充分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校必须认识到高校供给侧与大学生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它给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加大学生获得感提出了许多难题。高校应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改善其供给不平衡不精确的困境,充分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更好地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改进教学效益。

(一)大数据精准供给模型的理论依据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模型的科学构建依靠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评价激励的理论等为推动高校教育供给侧的变革,尊重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学习潜能,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精准供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每个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心理特征、思想品质、道德行为和学业状况等存在差异。随着信息时代的發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教育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高校精准供给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才能打动其内心,激发其兴趣,开发其潜能,引导其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空间,在此情境中,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道德认知、学业发展状况等进行精准定位,查漏补缺、扬长避短,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其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大数据精准供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诉求,而且需要注重对其学习效果的评价。加强教育资源供给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引领,监测调整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不断以“正”“负”激励等手段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保证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正常运转。

(二)大数据精准供给模型的主体结构

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稀缺、开发利用率低、供给渠道单一等现状,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多样性需求,针对其差异化学业水平、网络原住民特征等实际情况,实现大学生学习需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高校必须抓住国家实施教育大数据的战略机遇,精心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整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依托大数据技术,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构建由数据搜集(基础性数据层、过程性数据层和结果性数据层)、有序存储(大规模聚类层、多类型分析层、高速度处理层和低价值挖掘层)、画像分析(思想观念层、行为表征层)、供给咨询(锁定学生层、精选内容层和拓展载体层)、效果评估(诊断层、预测层和调节层)五大模块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结构模型。五大模块和各个模块内部诸要素统一在大数据精准供给系统中,互为前提、相互依存、渗透发展,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向前迈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助力。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精准供给实践创新

“大数据是一种信息资产,它以全新的、相关性的分析模式来进行处理,使加工后的数据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需要提升内容、质量和载体,从主渠道、软环境和日常管理等多方面精细化实施[12]。依托大数据采集、分析、描绘、推送和评估等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信息系统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学习发展和社交等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存储、挖掘、分析、预测、描绘、供给、反馈、评估和调整等处理加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侧的深刻变革。

(一)数据搜集

大学生数据搜集应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供给为目的,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技术、网评网阅技术、物联网感知技术、智能爬虫技术等采集、记录、感知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整个过程中的数据,为数据分析、画像描绘、精准供给和教学评估提供数据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数字基石。大学生有关思想政治学习的数据犹如一座“冰山”,其包括“冰山以上”的易搜集、易测量、易处理、易共享的显性数据,也包括“冰山以下”的难爬取、难计算、难分析、难兼容的隐性数据。能够被高校搜集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数据,只占其冰山一角。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数据资源主要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档案和终结性考试等结构化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大学生的网上学习痕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来源之一。除结构化数据之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还包括大学生在互联网社区上的一些视频、图片、电子错题本等信息(比如:新浪爱问知识共享、腾讯教育学习档案)及地理空间信息等数据。高校需要不断地探索“冰山以下”的隐性数据,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全面搜集大学生有关思想政治学习“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的大数据。因此,大学生数据搜集包括基础性数据层(姓名、性别、年龄、兴趣、特长、学号、专业、学分、学籍等),过程性数据层(搜索、浏览、练习、上/下载、评论、转发、学习频次、学习时段、学习载体、学习内容等)和结果性数据层(课堂成绩、网络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教师评价等),其采集了大学生线上线下、课堂内外、过程结果等整个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性隐性大数据,丰富了高校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数据资源。

(二)有序存储

大学生数据有序存储对数据生成过程、结构化程度、来源载体等庞杂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进行甄别筛选和分类整理,它利用统计、聚类、相关性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预测。科学检测数据的效度和信度,以真实可靠的数据描绘大学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精准供给。大数据具有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如何实现大数据分析从模糊性到精准性、分类到聚类、孤立到相关呢?其中的桥梁就是大数据存储、分析工具与方法。大学生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与可视化(EXCEL、R语言等)、聚类(SPSS等)、相关性挖掘(SSAS等)、社会网络分析(UCINET等)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4V”特性的大数据进行大规模的聚类整合、多类型分析、高速度处理和低价值挖掘。统计分析与可视化是利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频次、时长、成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折线图、散点图、雷达图等图表进行的可视化的呈现。聚类分析是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现状、兴趣特长、学业发展水平和社会交际网等数据进行的相似性分析、聚类,它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精准性。相关性挖掘是利用SSAS等挖掘软件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活动过程中阅读、关注和访问的内容进行挖掘,预测大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能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供给和推送思想政治教育资讯。社会网络分析是利用UCINET等社交软件对大学生之间思想政治知识交流互动的统计分析,能充分开发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数据资源,预测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改革的要求。同时,可将各种大数据方法进行交叉混合分析,形成科学的数据分析合力,以此推断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倾向,预测大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行为。

(三)画像分析

大学生画像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动态、行为表征等数据为依据,从现实社会人抽象描绘出的虚拟数据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教育资源分层供给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大数据时代,高校对线上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进行全面的记录及精细的划分,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及心理状况、预测其学习行为表征,再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供给。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13]。大学生画像包括思想观念层(思想品德、政治面貌、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就业意向等维度)和行为表征层(学业发展、学习习惯、学业负担、社会交际等维度)。大學生思想品德维度包括四部分:(1)思想品德认知:认识、判断、评价;(2)思想品德情感:爱憎、好恶、是非;(3)思想品德信念:原则、规范等;(4)思想品德意志:精神力量、道德品质等。政治面貌维度包括:群众、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等;身心健康维度包括:积极向上、身心协调、抑郁孤僻和人际交往状况等;兴趣特长维度包括:时政、党建、近代史、毛中特等;就业意向维度包括:考研、行政、创业、入职等;大学生学业发展维度包括:学习频次、网络成绩、课堂表现和期末成绩等;学习习惯维度包括“三微一端”学习方式、先学后教、混合式学习等;学业负担维度包括课业难度、学业繁重、教师压力和应试考试等;社会交际维度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网上网下分享转发、交流评论等。学生画像的思想观念层与行为表征层之间相互渗透、影响、联系和促进,为高校思想政治精准供给提供了观念和行为科学依据。

(四)供给咨询

高校供给咨询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方向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求导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精确地描绘大学生画像,深度了解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利用各种新型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移动客户端、电子邮件、信息通知和在线交流等方式精准地供给给大学生,加强高校与学生的良性沟通,提高供给咨询的满意度。首先,锁定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学业压力、兴趣爱好、多样性需求等层面),精确的学生画像能为高校提供供给咨询的科学依据;其次,精选与学生需求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内容、时政内容、板块化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咨询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引领性;再次,扩展学生喜爱载体(“三微一端”、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精选适合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特点的学习方式;最后,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是客观静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成数据的价值不在于数据的堆积,而取决于高校对其进行的科学整合、分析、挖掘和运用,形成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供给咨询方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咨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用大数据重构大学生需求、偏好、动机的全貌,精选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并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提供给大学生。比如: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之际,大学生利用微信载体阅读人民日报公眾号的“一条微信读懂18次党代会‘极简史’”并进行留言互动、点赞转发等。因此,高校可采集有关大学生学习、阅读、观看党的十九大会议的浏览量、评论留言、学习载体和关注党的十九大的某一方面内容(如青年大学生)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向大学生精准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观的教学资源。

(五)效果评估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咨询的正常运行。因此,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主观与客观、过程性与总结性、人工与智能结合等综合评价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供给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和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需求、实际学业发展状况等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时代,坚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评估体系有利于处理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高校供给效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解决教育资源供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大学生画像分析的客观性、供给咨询的精准性、评估调整的科学性。所以,大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包括诊断层(思想动态、学习效果、学业成绩等情况预警或激励)、预测层(多样性需求、精准供给的分析预测)和调节层(优化教学资源供给,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精确地诊断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业的发展水平,及时向学生、教师和家长推送有关近期学业状态的预警或激励信息,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自己学习过程的进展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系统敏锐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预测其多样性需求,提前准备供给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性的学习需求,促进大学生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最后,根据大学生学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反馈的结果,不断优化、更新和调整符合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和“服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水平和质量,以此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大数据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有诸多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例如,数据采集过程中如何保护信息隐私,数据分析如何解读大学生隐性“词义”,对学生画像如何实施品德量化分析,供给咨询如何统筹高校整体布局,以及高校思政教育数据如何与跨部门延伸数据实现有效共享等。大数据发展蒸蒸日上,高校应该与时俱进、超前布局,科学分析大数据发展近况和趋势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辩证影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库,深入研发大数据前沿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存储、挖掘、分析和共享等,建设数字化和智能化高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2.

[2] 十九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

[3] 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5] 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金句速览[EB/OL].(2018-09-11)[2018-09-15].http:∥edu.china com.cn/2018-09/11/content_63372956.htm.

[6] 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28-32.

[7] 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57-62.

[8] 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2017-12-09)[2017-12-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09/c_1122084706.htm.

[9] 李海生.知识管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138-143.

[10]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提升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105-112.

[11]徐岩,杨晓玲.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0.

[12]王永灿.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5-82.

[1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5-279.

作者:张东 吕杰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文 篇2:

大学精神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构与整合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商素质创新型人才,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反思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建构与整合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开放融通的新体系和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整合

[中国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伴随社会开放多元竞争加剧、市场逻辑与技术至上泛化和大众消费文化冲击,大学这个文化“象牙塔”、精神“一方净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良莠混杂、大浪淘沙的震荡抗衡中,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精神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必须从大学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建构与整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大学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反思

(一)社会转型期的挑战与考验

大学之所以“大”,不仅是因为有大楼、大师,还在于有独特而高贵的文化大气和由此升华凝结形成的大学精神。走进新世纪,作为大学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的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社会转型期因变革而产生的震荡。承受着域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冲击: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观、人权观、道德观、金钱观等对大学校园产生深刻影响,使原来的文化精神生态被改变,无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的理想信仰;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历史创举,但市场经济这柄“双刃剑”又有其负面影响,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面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物质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看重功利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由此,容易使高校单纯地服务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市场经济的需要甚至方式来决定高校工作,诱发出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21世纪,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整体文化背景,但科技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裕的同时,“技术至上”的泛化也致使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呈扩张蔓延之势。大学的发展也出现了重物轻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等倾向,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使以理想为核心的大学的主体意识被弱化,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软化;当今社会已进入消费时代。大众文化思潮的崛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所具有的重个体、亲主体、张扬个性、消解生存压力等特征,在给社会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其与生俱有的以休闲和享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文化内核,在商业扩张的条件下,也以一种轻浮而浅薄的世俗化方式冲击着社会主流文化,消解著红色经典,对大学良好的校园文化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大学精神消退的后面是功利浮躁风气的泛滥和精神价值观的迷失。所有这些对大学精神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与缺失的困惑和反思

大学精神是大学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及其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大学独立精神和品质的完美呈现。它所具有的导向规范、熏陶感染、凝聚激励等功能作用,既可以使原本处于形而上的心理资源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特定校训、校风和大学人的精神风貌等,又能内化为一种长效的精神、意志、品质,成为道德行为规范和驱动力。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激励意志、协调心理和规范行为之功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理应充分体现大学精神,因为“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视的”。只有善于将形而上的大学精神引入并熔入可感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又使大学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才能使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增强素质、塑造灵魂的巨大合力。

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间游离和缺失的状态目前尚未得到重视和解决。一是观念错位。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和价值取向的同一性,决定了在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应该以大视野、大胸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整合融通的新格局,不能相互封闭、自我循环。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缺乏这种宏观开放整体的意识和观念,还不能从战略上超越自身谋划改革和发展之良策、从策略上找到一整套科学解决两者关系和整合优化强化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与教学、科研等的有机结合也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于各因素集成所必备的依存、结合和补充关系缺乏清晰周密的思路,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大学精神的根基,得不到大学精神的有力支撑与补充;二是内容滞后,知行脱节。新世纪,大学面临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化、人格修养趋于弱化,师生面临的压力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泛化而蔓延,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消解器”的特殊作用。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重继承轻发展、重演绎轻创新,重论道轻实践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的建设创新缺少大学精神的元素,功能的开发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i三是方法单一。今天,高校面对的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他们思想敏锐,思维活跃,激情饱满,个性鲜明但又较缺乏理性,心理脆弱,人文素质薄弱,易于偏执。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往往处于一种受命状态,主动探索与改革的意识还不强,存在着满足于现成经验,停留于已有成绩,守望于现有模式,局限于书本条文的状态,思想政治工作远未达到诉理寓情、情理交融、生动活泼、真切感人的境界,而“传声筒”和“留声机”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贫乏和微弱的。

二、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台与创新

(一)树立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1、树立辨证统一观念,融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一体。在理论上要正确把握好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辨证关系。大学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二者源同道和、互融互动。大学精神必须落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彰显大学精神,共同致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在实践上要充分认识,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厚德载物”、“形神合一”是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谐发展的必然走向。

2、确立继承创新与开放融通观念。一种先进文化必然是

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两者的互补可形成推进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谐发展的新合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精神生生不息的血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教材,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继承传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兼容并蓄,融通创新。通过对世界各国文化及其优秀科技成果的选择来实现中西文化的整合煅造,丰富发展,以构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谐发展的新体制。

3、构建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坚持发展,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和谐发展,关键是统筹协调。大学精神烛照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台与创新,必须科学处理好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与其他各个领域工作的关系,树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既要重视它们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更要加强与增进它们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沟通与交融,使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相适应,与高校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和谐,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多方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大学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通、协调发展的新体系

1、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关于美好未来的蓝图和构想,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理想信念的手段和方法,二者和谐统一,不可分割。在崇高理想信念的宏观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外因作用于人,影响并引起主体观念行为变化,使大学生确立高尚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前提下,大学生未来职业及个人生活理想等才会有所附丽,一代新人必定茁壮成长。

2、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情操培养的交融。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之底蕴,是大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守望与关切,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伦理道德情操培养是高校德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与“要成才,必先成人”的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水乳交融,真正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之“美”。

3、科学精神与成才教育的沟通。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一翼。大学不仅要传授浩如烟海的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一种博大精深的科学精神,形成对待科学的坚韧态度、价值准则和道德行为规范,形成科学良知和品质,使科技道德和智力因索和谐进步,并日趋完善而持久。这种“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成才教育才是科学精神的最终目标。

4、理性自觉与行为规范养成的结合。理性自觉是大学精神的精髓,表现为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守望理想、持守道德、批判反思及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过程中,除了施之以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教会理智对一切事情持恰当的想法”的作用。将理性自觉与行为规范培育相结合,将理性自觉融入到行为规范之中去,促使大学生行为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从而达到“随风潛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5、气质神韵与心理品质教育的和合。大学博大精深、宁静悠远、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神韵,彰现了大学特有的学术自由张力和政治民主氛围,使大学人拥有宽阔的胸怀和雍容的气度。大学的气质神韵不但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大学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氛围,通过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来的高尚人格魅力与师德风范,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感染力和同化作用,在言传身教中使大学高雅的气质神韵内化为个体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出大学生坚定的理性追求、坚强的意志信念和坚韧的奋斗精神。

(三)创建大学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谐发展的新机制

1、实施创新工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探求真理、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倡明自由、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的重要场所,应着力突出创新精神。尤其在知识爆炸、个性张扬、追求真理、放飞理想的时代,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源和知识性产业的孵化器,必须对创新这一时代强音做出应答。创新并无可资借鉴的成果与模式,惟有致力探索才是正确的选择,墨守成规无法面对现实和未来。因此,在大学精神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实施创新工程,积极推进观念更新、内涵拓新、方法革新和制度创新,为大学精神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深化改革工程。改革是突破口,是生命力。不发展没有前途,不改革没有出路。目前,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必然反映到高校来,高校仍然存在各种影响稳定与发展的因素,高校管理还存在种种薄弱环节,伴随着社会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新的矛盾和问题还将不断浮出水面。高校必须不断改革和改进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变长期存在的重“形式”轻“内涵”、重“灌输”轻“教化”重“理论”轻“实践”等观念。在观念领先的前提下深度推进内涵建设和改革。大力进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重点的内涵建设和改革,广泛吸纳新理论、新成果和新经验,增强大学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统帅和激励作用,改变理论体系陈旧、教育教学内容空泛、游离实际的现状。同时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将大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仅仅“授人于鱼”的教法与做法,倡导和树立“授人于渔”的教改新风。

[责任编辑:陈合营]

作者:蒋旋新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文 篇3:

五大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的新维度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7.03.003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发展问题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地位,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提供了新方向和新的行动指导。以创新发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品质,以绿色发展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将五大发展理念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引领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5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这一讲话深刻揭示了我国今后社会的发展走向和发展目标。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指引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做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指引。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力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当前面临的并亟待解决的新任务。面对新任务,高校应审时度势,将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目标前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崇尚创新,以创新发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教育来说,创新同样起着引领教育新格局、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是使教育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重任,其教育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体现为大学生是否能真正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并做到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己任。而要做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创新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理念的重新审视和确定是众多创新内容的根本[3],这就决定了高校需要重新审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所以首先就要创新众多内容之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我们早已熟知并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践行程度与预期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教育者更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双边互动的实践活动,双方地位是平等的,切忌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和对教育对象的硬式命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需求和思想情感,在实践中鼓励大学生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巩固其主体地位并使大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所在。另一方面要把握“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时代在进步,形势也在不断变化,教育理念自然也要因时、因势而改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的不同、形势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仅要有与时更新教育内容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也要有与时更新教育手段的新理念,紧跟时代潮流,使教育手段现代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注入新鲜力量。其次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载体。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多借助于文化、活动、大众传播等载体来传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载体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线并因其极强的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深得众人的推崇和喜爱。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移动互联的大趋势更是深入人心,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小而便携、随时随地随心分享信息等优势,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契机。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这一契机,充分利用笔记本电脑,特别是手机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推送思想前沿对大学生影响深刻的文章、视频、图片等,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移动平台新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APP。最后,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这里说的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在于对实践锻炼法的创新,即开展“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等创设相关的活动情境,让大学生深入到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并将从中感悟到的思想道德品质纳入到自己的意识体系中,在反复体验中积淀为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4]。说到底,体验式教育也是一种实践锻炼法,但就自身感受来说,体验式教育对教育对象的人文关怀可能体现得更多,这就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这一教育方式的认可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活动氛围中进行,在实践中提高教育对象对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等的认同度和实践度。

二、注重协调,以协调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品质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并进。协调发展强调的是事物发展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整体性、均衡性、系统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所以,要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质就不能脱离某一要素单独存在,而是要有协调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重大关系、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发展。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人”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根本、最密切的两个因素[5]。首先,要重视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其角色扮演、活动方式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不同,可能会使两者之间产生冲突和摩擦,为确保顺利、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有必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共享教育的幸福,共同提升自己。其次,是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之间关系的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是前者更侧重于通过说服教育来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后者试图通过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教育和管理是不能脱离其一而单独存在的,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间的关系,认识到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提高人们对规章制度、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等的认同度和实践度。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教育与管理并举,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在二者兼顾并举的过程中,不仅引导大学生提升其内在的思想觉悟,而且在以强制的力量督促大学生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也保障了大学生内在意识向外在行为习惯的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再次,要协调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关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6]。2006年,教育部关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7]。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体现,依托于课堂教学来为大学生系统地传递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是高校辅导员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体现。它不仅在内容上包含了上述课堂教育所传递的教育内容,而且还增加了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演讲、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等。可以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延伸,也可以被认为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将理论教育与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有机融合,二者共同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才能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与认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品质。最后,还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针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从短期来看,也可以将其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是否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合规律性针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些规律,一定程度上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阻碍,这与因追求经济发展违背自然规律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价值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使二者形成合力,共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倡导绿色,以绿色发展引领思想政治教育风尚

绿色发展的核心在于解决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引发的一系列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8],启发人们要遵循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建绿色的生态文明和生存环境,可以说绿色发展强调的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主阵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与时代价值来看,在当今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生态意识应该成为每一个人必备的优秀品质之一。对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也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中的辐射功能,把大学生培育成具有生态伦理道德的文明人。

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可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成为开展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重要平台,将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纳入到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唯物史观中都有相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实践观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物史观中马克思站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在本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必要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教师要为大学生深刻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呈现新中国历届领导集体和领导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或者引导大学生一起来归纳总结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教育及生态环境法治教育[9]。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不仅有助于将生态意识植入到大学生当前的思想意识体系中,还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及时调整自己某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思想及行为,从而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以依托这一主渠道来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很多,可通过开展主题演讲、竞赛、征文等活动来体现,要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就可以开展一些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来强化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关爱生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总之,大学生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又为生态文明的教育宣傳提供了平台,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用生态文明观教育好大学生,带动和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厚植开放,以开放发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开放发展即意味着要“走出去,引进来”,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往往意味着落后,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生机。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国际、国内发展的大环境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进更多的教育资源。

一是要有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教育的视野不应仅仅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有国际性的战略眼光,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中,立足于国际化教育视野,开放办学,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和丰富经验。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国家还被称为是“公民教育”。不管是西方的“公民教育”还是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究其实质,二者都是以人为作用对象的,主旨都在于规范公民德行,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要有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致力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将党中央最新发布的政策指令、会议精神等及时植入当前的内容体系,让大学生及时领会党中央精神,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三是要有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闭关自封就犹如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思想、观念都会陈旧落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时俱进,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强,高校一定要积极营造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方面鼓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走出校门去进行与学科相关的学术交流访问,增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与关联,拓展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走入其他高校考察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情况、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等,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联盟活动,同其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作教学、协作开展科研活动、攻克教学难题、分享各自独到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本校的教师队伍,以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授课质量。四是要有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务必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0]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我们也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思想、检验思想。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拘泥于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等价值观引导教育的方式,而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与其他同学或者其他高校的学生互动交流中接收、吸纳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鼓励大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提升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同时检验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推进共享,以共享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共享发展的理念,其主要内涵之一就在于人人参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说到底,共享发展的主旨就在于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鼓励人人参与,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所以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应该从“人”的因素着手。

要秉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关键在于“人”会不会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这就对“人”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体现和贯彻着党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素养的要求。要真正地使教育对象接收、消化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自身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对教育者道德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这是对教育者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要求。各个方面的素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综合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时,他们就可能很好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走向,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更有利于教育对象。这样,教育不仅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无形中也会得以提高。其次,要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大学生既然扮演着学生的角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这就要求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政治素养表现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有诚信、友善、勤劳、有责任感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在于大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能力、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等。再次,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成长,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发展的实际,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不好的思想倾向就要及时给予引导。同时,也要从大学生个体的需求出发,增强教育者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能力。当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时,大学生会更加信服思想政治教育者,就会有继续完善自己、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动力,积极参加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活动中充分享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要做到基本的资源共享。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当前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移动平台等及时地将健康的、积极的教育资源传递给大学生,看到思想前沿的正能量的新闻资讯时随手分享给大学生,便于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及自我教育。大学生也要主动地吸收、学习已有的教育资源,善于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沟通交流,把自己看到的积极的信息资讯分享给教育者及身边的同学朋友,让教育者在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资源,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更具有针对性,对症下药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早日落到实处。

六、结语

发展是永恒的时代主题,故步自封就会落后,发展才会赢得生机,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紧跟时代潮流,将五大发展理念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发展的科学选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牢固地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创新发展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式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单一的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的问题,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5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15(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61028(1).

[3]董玉辉,李扬,李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09(7):22.

(下转第22页)

[3]董玉辉,李扬,李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09(7):22.

[4]沈燕明,张思思,许勇.体验式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118.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8.

[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1).

[7]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EB/OL].(20061125)[20160825].http://www.jyb.cn/china/leadersldhd/200611/t20061125_51110.html.

[8]王刚.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7):44.

[9]涂雪峰,李萍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22):7374.

[10]J.肖特豪斯.意识形态的不同层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认识论问题[J].刘文璇,译.世界哲学,2002(1):20.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s New Dimensions of Leading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O Hua, LI Lu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lace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t the core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which are innovation,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opening up and sharing. Colleges shoulder the task of fostering the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provide new dimensions gui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novation works for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coordin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green development for updated education style, opening up for broadening scope and sharing for better resources utility,so as to improve the attraction and persuas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istently.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guidance

(编辑:段明琰)

作者:曹华 李璐

上一篇:工业城市生态修复理论论文下一篇:上市集团信息披露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