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不合理内容,帮助明确接下来应当努力优化的方向。其次重点探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内容优化预计价值取向确定两方面进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摘 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的表现,并提出了应从价值取向人本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评价机制科学化等方面来积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基础。离开了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它对生活的一种回归,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结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更要关注学生的权利、尊严与能力的发展。因为思想道德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道德践履的土壤。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思想道德实践,引导大学生在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交汇,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交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挑战。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突破,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在彰显个性、寻求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今天,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一定的疏离感或者逆反情绪。这不仅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和道德感滑坡。根据笔者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要求提得过高,脱离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突出党性原则,只注重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忽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只强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而关心大学生的实际利益和素质提高不够,往往把自己和受教育者看作传输和接受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工具,强调灌输而忽视激发,多讲理想少讲现实、多理论少规则,理论性、原则性过强,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不能引导大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人生、实现人生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隔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贴近生活,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源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的生活实际,使大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让他们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实现,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化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等等。可是,长期以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学内容死板,背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一味强调政治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发展而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多样性,过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导向作用,对其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挖掘得较深,尤其是将政治价值及政治功能放在显著的位置,缺乏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被压抑,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大学生人生的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生活化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抽象的、教条的、空洞的,而是紧贴实际的。只有深入到大学生实践中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化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习惯于采用填鸭式、劝导式和讲述式等显性教育手段。这些显性教育手段具有观点鲜明、时间集中的特点。但是仅仅采取这种方法,往往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1]“隐性教育”方式具有渗透性、间接性、广泛性的特点,由于注重将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感悟的效果是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书本上和说教中所无法得到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理想化、单一化、简单化的迷雾中重返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说,在宏观上,引导大学生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微观上,帮助大学生完善一个健全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使其适应生活、超越生活、享受生活。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我们必须以生活为中心,着力在以下“四化”上下功夫。

(一)价值取向人本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往往过分地把一种抽象的社会当成主体,而将个人当成了客体。这些看法和做法是不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对象为主体而不是客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其创造潜质,把人的个性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精神、完整性精神。第一,尊重人的主体精神,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使个体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不断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要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充分了解学生,事事关心学生,时时依靠学生,处处发展学生。第二,尊重人的完整性精神,即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孤立的单面的物人、知识人、经纪人、政治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人是全面的、丰富的、完整的社会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完整的人去对待。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

(二)教育内容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3]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生活的大环境,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如同小鸟放到天空中,不仅充满生命力,而且充满活力,这样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千姿百态,在空间上立体多维,它涵盖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物理的现实生活和虚拟的网络生活,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等等。在我们的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覆盖领域却往往把这样广阔的空间“窄化”了,具体表现在:重学校生活、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重现实生活、轻虚拟生活,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降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树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大德育理念,坚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物理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的网络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体做到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上要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一,从生活中取材,就是要尽量避免直接向大学生传授各种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应该不顾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教育,而是要用大学生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引发他们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其二,从生活中取材,就是要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我们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深入研究,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三,从生活中取材,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既要重点宣讲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的道理与行事规则。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践。

(三)教育载体多样化

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课程载体和活动载体等等。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往往重显性载体、轻隐性载体,重物质载体、轻精神载体,重课程载体、轻实践载体。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走向专门化、系统化、学科化和知识化。在这种重思想政治课程、轻社会实践的教育过程中,高尚的思想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规范和条目,学生学到的只是枯萎的思想道德语言符号和关于思想道德知识的气泡,由此造成大学生知行脱节,甚至出现多重人格。

为了改变上述现象,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在载体运用上我们要坚持做到:一是坚持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相结合。显性载体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党团组织生活、形势政策报告以及政治学习和讨论等。隐性载体指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在显性教育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生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大学生在无形无声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二是坚持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相结合。通过校园内的校报、校训、校广播台、校有线电视台、阅报栏、宣传橱窗、校园计算机网络,利用校园内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宣传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应当十分重视的教育方式。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校园外的博物馆、英雄纪念碑、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庆祝、参观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实现学校生活社区化,使生活化校园走向动态化,使社会各界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甚至可以结合风土民情、习俗规范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努力创造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指导性的“道德情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三是坚持课程载体与活动载体相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过程是单方面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意识”根深蒂固,“中心地位”不可动摇,只认教材,局限于课堂,远离学生生活原型,这样怎能引起学生在心灵深处的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力求避免抽象而又空洞的说教和单向灌输,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化、多媒体化,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特殊规律,改变教学中生硬呆板的一面,可采取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方法,实现师生在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在师生精神世界中真正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活图景和对生活的内心诠释。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文明宿舍、文明食堂创建活动、社区共建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道德认知,磨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品行。四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既可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又可能源于心理问题。引起思想问题的实际问题多种多样,但肯定是关系到人的实际利益问题。“‘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抓住关心大学生的实际利益这一主要环节。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间接或直接地遇到五大压力:即观念变革的压力、经济负担的压力、学习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除了这五种压力,大学生心理发展还面临着各种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家长要求的矛盾、学好知识和提高素质的矛盾、消费行为与自身经济能力的矛盾、性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矛盾,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压力和面临的各种思想矛盾,从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状出发,从教育对象的不同个性和思想出发,从解决大学生的种种实际问题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

(四)教育评价机制科学化

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提供正确的依据,又能形成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内驱力,引领学生道德的生活,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以往大学生的教育评价权利色彩较浓,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和课本知识,侧重于总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合理和科学。为此,首先要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人(往往是班主任、辅导员等个体)一言定终身”的做法,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社区评的“五位一体”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其次要坚持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并举。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评价时,进行纵横比较是很有必要的。要改变只注重横向比较,即根据大学生的现实表现,将其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或优、良、中、差四个层次的做法,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要更偏重纵向比较,即在对学生过去的思想道德水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表现、将来的思想品德发展趋势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准确地作出评判。最后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的结果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不能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具体描述。而定性评价虽能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但其主观随意性亦不容忽视。正确的方法是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唯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能引导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208.

[2]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5(1).

[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

作者:王德勋

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摘 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不合理内容,帮助明确接下来应当努力优化的方向。其次重点探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内容优化预计价值取向确定两方面进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 大学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

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空闲时间相对较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否积极健康,因此受到大学教育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形式上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弊端。目标设定阶段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探讨,导致落实困难现象发生。教育任务开展形式中理论居多,一些复杂的思想政治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学习阶段的参与兴趣逐渐丧失,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下降问题。大学生注重独立思想的体现,在学习与生活中也会融入很多个人看法,但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引导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特征,而是采取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真正融入生活中。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化

思想政治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难度相当,但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十分简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深入探究有效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工作任务的开展形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其中问题会更加严重。教学方法简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阻碍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落实的重要原因。部分大学中,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初期能够形成管理计划,但在落实阶段缺乏有力的监管很难确保教学环节得到学生的参与支持。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完善,结合教学任务开展阶段遇到的阻碍进行规划调整。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

1.价值取向人本化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观察在基层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这样进行的教育计划更贴近真实情况。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实现更理想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获得理解与支持,会很自然地配合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实现高效教学计划。大学生即思想政治面对的群体,同时是主体,个人思想意识进步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理论化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生活化方向进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要尊重这一差异性,并对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出现问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其创造潜质,把人的个性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2.教育内容生活化

最后是教育内容的优化设定,要考虑是否使学生充分理解,引导学生思想进步,向更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生活化目标实现需要不断优化完善教育内容,引入更多真实的案例,避免出现复杂的理论性知识,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不仅充满生命力,而且充满活力,这样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千姿百态,在空间上立体多维,涵盖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物理的现实生活和虚拟的网络生活,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等等。

在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覆盖领域往往把这样广阔的空间“窄化”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降低。我们必须树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大德育理念,坚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物理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体做到生活化,即教育内容要取材于现实生活。

其一,从生活中取材,就是尽量避免直接向大学生传授各种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也不应该不顾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教育,而是用大学生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其二,从生活中取材,就是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教育。我们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深入研究,应尽可能让非日常生活的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其三,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既要重点宣讲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的道理与行事规则。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践。

参考文献:

[1]李小红.唱读讲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型范式[J].民族教育研究,2012(02).

作者:王建

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试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摘要:本文主要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可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真正意义,并找出有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效路径

一、靠近实际生活,重塑教学体系

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很多大学都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理论教学在课堂之中占据着绝大多数的份额。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喜欢通过说教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理论和先进的思想,而这种近乎布道式的教学方法经常会使得学生产生反感,进而不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教师的思想进行转变,重新对教学体系进行塑造。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展开的过程中应摒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将所有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功用,其与实际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厌恶感将逐渐降低,并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关注度。

其次,要对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丰富。在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无差别式教育,全班学生接受到的都是一样的教育,教师不会特意对哪一个学生进行关注,也没有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个性方面的不同。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其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所以思想政治教师继续应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将很难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思想政治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所以,在今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重塑,重新设立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着重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关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得到更多实质性的东西。

最后,要制定出具有层次性的教学安排计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住一个度,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活化还是施行个性化教育,都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教育教学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对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课程制定和规划的过程中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分层和分块,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保持均衡,让统一教学和个性教学可以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扬长避短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早日实现。

二、尊重学生想法,坚持以人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不仅需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才是左右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安排不满意,那么教师所有的努力就将难以得到回报,不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要在学生身上下功夫,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独断专行的现象进行改善,实现教育教学的平等、民主:

首先,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把握,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与教育教学联系在一起,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认可度。并且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更喜欢那种教学方式,对那方面的生活问题更感兴趣等。

其次,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尊重。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要在物质方面保障生命的留存,同时也要对自身尊严进行维护。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维护自己和他人尊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想法,无论是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还是学生在课上提出的观点,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实例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判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不断的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在生活中对思想政治理念进行验证。

最后,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单单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当前大学生比较常见的问题包括恋爱问题、交际问题、择业问题等等。教师要有目的的在教育教学中予以提及,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乐观的进行生活。

三、增加实践教学,完善教学内容

谈到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就不能不提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在生活中对知识进行探究和验证,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和现实结合到一起。由此可见,增强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最佳路径。首先,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对教材中过于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换,增加更多的生活案例,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的时效性进行把握,减少对旧材料的应用,及时的与学生在课上讨论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就社会大众比较关注的新闻进行讨论,并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融入实际的生活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去周边的养老院作义工、利用节假日和学生一起走上大街进行环保思想的宣传和学生一起搞好学校的绿化工作等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正向的思想观念,并在正能量的感染下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生于社会之中,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影响,并一直致力于对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实际生活的研究,将教育教学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借助生活的力量,改善教育教学的现状。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崇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3(5)

[2]焦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阐释[J].教育职业,2013,11(36)

[3]李承德.大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化[J].时代教育,2012,9(7)

作者:杜国辉

上一篇:儿童智力发育中的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