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发展探讨论文

2022-04-16

摘要: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资本监管趋于严格等都催生了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发展理财业务成为银行实现经营转型的选择。它为银行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潜在风险。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保障理财业务健康长远地发展,内部审计加大了对理财业务的审计力度。通过审计,我们对该业务的发展及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部审计发展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内部审计发展探讨论文 篇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挑战及发展对策探讨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的审计工作,国资委等相关机构先后颁布了多种政策文件并且对国有企业审计作出了新的部署;审计机关也越来越重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审计。与此同时,经济新常态和反腐新常态也为内部审计带来新的挑战,这要求国有企业必须紧跟形势抓住机遇,及时对内部审计作出调整与改进,以此进一步显现内部审计 的价值 。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有企业必须客观的看待并且审视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创新思考,紧跟形势,抓住机遇,从容突破困境,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良性转折。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 审计工作得到了很高的重视,身负“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反腐败‘侦察兵’等重要角色,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二零一八年三月国家审计署颁布并实施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第 11 号审计署令),明确强调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的作用及价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延伸和发展,二零一四年至今,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会议被国资委等相关单位多次召开, 要求国有企业能客观的认识改革趋势,切实落实改革的要求,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及其价值, 助力完善审计工作机制。从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如若需要国有企业优化内部控制、 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有从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开始。因此,在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推动下, 为加强内部审计探索创新,促进内部审计质量,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及价值是国有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一)没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框架,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现阶段国有企业未能紧跟形势抓住机遇形成科学的内部审计框架,使得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科學导向。一方面内部审计范围存在较大限制性,目前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是大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这些国有企业大多很少关注企业的风险、环境、资源、社会责任以及战略规划方面的审计,内部审计作用发挥局限性。另一方面,缺少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补充和扩展。大部分国有企业当前内部审计重点集中于企业财务收支方面和经营方面,对诸如企业治理架构、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行业发展的规划目标、企业内部职能岗缺失等问题关注不够充分。内部审计没有办法发现国有企业现存问题并通过客观方式解决问题,审计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其价值也难以提升。

(二)内部审计方式较为单一,审计价值难以体现

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这对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依然保持被动审计(即事后审计),审计从经济活动发生之后开始发展,所以有明显的迟滞性, 所以其很大程度上欠缺实效性和及时性。并且很多国有企业对于机密和安全因素的考虑,所以很大程度上抵触外部审计力量。因此也不会配合其他审计部门和机构进行审计工作,经过长期的影响,故直接封闭外部审计渠道,最终使得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价值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三)审计人员及队伍需要加强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人员选拔标准也日益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也相应幅度的提升。因此,目前国有企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缺乏,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对新趋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趋势的了解和把握,所以很难胜任岗位需求,导致实践中频频发生操作失当、审计重点偏离、 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另一面,有些国有企业尚未完善审计队伍,审计部门缺乏劳动力、审计部门职能流失、人员与岗位不匹配等问题,导致审计工作中的各项具体职能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三、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及思考

(一)加快完善内部审计框架,最大程度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

第一,国有企业应借助转变审计思路、调节审计范围、 扩展补充审计职能等方式促进内部审计框架的形成,提升内部审计框架的科学性,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内部审计作价值, 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第二,要加强审计思维与创新,从理念方面夯实国有企业构建新型审计框架的基础,例如坚持监督与服务并行,最大程度上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通过更新思维理念,帮助企业建立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内部审计机制;第三,要根据相关政策的规定及时、科学的调整内部审计范围,将明确类似财务、经济审计等基础工作和风险、环境、资源等内容的审计和规划内容做到两边同时把控,使得该体系更加科学完整,与此同时,要加强危机感,这主要是针对当今风云变幻的市场而言,国有企业要有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意识,及时调整自身的思想状态与学习状态。

(二)鼓励创新内部审计模式,提高内部审计意义

内部审计的方式创新要依靠主动审计和外部审计联合的方式进行,以此完善内部审计方式,从而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不能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地位来对待,这样不仅使内部审计失去效用,还要浪费不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更可能因此造成内部危机。尤其要注意的是,“事后审计”这一具有极大滞后性和高风险性的审计方式是必须改进的,要极大加强的是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能有效的预防规避风险的发生,事中审计则增加了审计的灵活性,可以及时的发现风险和采取措施解决风险。事前审计的最大特点和好处就是能够通过事前调查分析、审计调查、咨询等动态灵活的审计方式,分析认清现实情况,分析风险系数,提前向上级报告,预先规避风险,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审计机构和政府审计机构的外部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审计科学性,保证内部审计的实际价值。

(三)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监管

审计委派制度、联合监督制度都是完善内部审计机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比如国有企业的相关领导应该向相关部门,例如国资委,或者直接负责的审计机关申请,请其委派专业审计人事参与到国企内部的审计,如果国企本身旗下还有其他子公司,公司总部就应该将总部的审计人员按照实际情况往下委派,保证审计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将与企业利益相关太大的审计人员应该实施相应措施,比如讲审计人员的利益与企业利益划分开来,保证审计人员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放松审计的严谨性。

(四)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都要进行的工作,国有企业不能对此有懒惰心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明确的认识到建设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性,其次在具体措施上,要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本身建立财务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获取市场信息,捕获真实的市场需求,增加企业竞争力,要在技术支持下与相关部门,比如国资委等加强数据交流,实施信息共享,使数据更加真实准确。

四、结语

我国国有企业的存在有很大的历史渊源,数十年来,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弊端是固然存在的,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要主动积极的应对这些变化,要优化审计的框架,制定新的审计方式,健全完善审计体系,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由此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有企业在充满新挑战的新时代,抓住新的机遇,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再次贡献强大的经济力量。(作者单位: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

作者:宋伟霞

内部审计发展探讨论文 篇2:

内部审计视角下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探讨

摘要: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资本监管趋于严格等都催生了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发展理财业务成为银行实现经营转型的选择。它为银行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潜在风险。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保障理财业务健康长远地发展,内部审计加大了对理财业务的审计力度。通过审计,我们对该业务的发展及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分析论述了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原因、面临的各类风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内部审计视角谈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银行理财;风险控制;内部审计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呈现持续扩容的发展态势,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从2004年的114款发展到2012年的31673款,发行规模从4000亿增长到7.1万亿元,发行主体从原有的少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扩展到地方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机构,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实现经营转型的破冰之举。理财业务发展为银行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各种潜在风险。内部审计已将其纳入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并不断加大审计力度,一方面满足了监管部门对理财业务进行持续性审计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促进理财业务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审计增值服务。

一、理财业务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利率市场化、资本约束机制的建立以及存贷款市场竞争加剧都催生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关注业务发展背景。有助于深刻理解理财业务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正确认识金融创新。从银行经营发展战略层面开展审计,更有助于发挥内部审计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较低的资本占用成为发展理财业务的动力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银行业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该办法进一步强化了银行资本约束机制的建立,推动了银行从高资本消耗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资本节约的内涵发展模式。理财业务本身具有占用资本少、投资领域广、市场化程度高、盈利空间大等特点,它成为银行建立资本节约型业务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是银行应对资本监管趋严,缓释资本补充压力,实现经营转型的战略选择。

(二)发展理财业务是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手段

我国一直在循序渐进地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于2012年两次降息,对存贷款利率和浮动区间均作了调整。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已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息差逐步收窄,单纯依靠结算等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增长非常困难,银行盈利增长的模式亟需改变。发展理财业务有利于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其产品和投资品都是市场化定价,可以消化部分寻求高收益的资金,缓解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润的冲击。

(三)发展理财业务是实现综合化经营战略的要求

短期内我国对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不会改变,而银行业希望在券商、投行、基金、信托等领域发展理财业务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当证券、保险、基金公司等非银行机构在监管部门的鼓励下开展理财业务,使银行更要在理财业务上有自己的定位和专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通过加快理财业务发展可以疏导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增强银行综合化经营实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社会财富聚集与增长为发展理财业务提供了机遇

我国的民生领域改革为银行业发展理财业务提供机遇。据有关方面预计2013年底我国社保基金结余资金4万亿元,保障性住房社会投入资金1.2万亿元,医疗卫生领域投入3.2万亿元,教育领域投入4.6万亿元,社会资金持续向上述领域汇聚会使社会机构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旺盛,带动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个人财富实现增长,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同样旺盛。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行情低迷,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房地产市场受限贷、限购政策调控,投资渠道收窄。在投资前景不明朗时期,银行理财系列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佳选择,

二、理财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所形成的潜在风险逐步显现,监管新规的出台对理财业务发展和银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内部审计通过对理财业务各类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更好地把握理财业务风险点,为顺利实施理财业务审计,有效实现审计目标奠定了基础。

(一)信用风险是理财业务的首要风险

虽然理财业务与信贷业务有很大区别,但理财业务的信用创造功能决定了它也存在信用风险。“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它的本质,如果理财投资项目和投资标的出现问题,不能支付收益,甚至连本金都无法收回的话,到期产品兑付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很重视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和投后管理工作。如在尽职调查阶段,要发现投资项目潜在的未来价值和问题所在以及保证项目信息、财务数据,项目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透明是该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必须审慎对待。投后管理同等重要,如果投后管理职责和协同机制没有理顺,形成都管都不管的现象,风险就更大。

(二)理财业务的流动性风险始终存在

理财业务出现流动性风险要比传统存款业务大,这也与理财业务的本质有关。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来源于所投资的具体项目的回报,当理财产品与投资标的的期限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为了稳定存款,保证声誉,银行理财当然不能无法兑付,甚至出现亏损都很少见,原因在于银行使用了“资金池”的运作模式来保证理财产品的到期兑付和收益实现,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流动性不足的缺陷。如果每一家银行都能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实现“分账经营、分类管理、单独核算”的话,理财业务流动性风险管理将成为各家银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操作风险分布在理财业务流程中的每个环节

理财业务操作风险和其他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存在共性,就是操作风险会贯穿整个业务运行流程,从尽职调查、合作机构准入、产品策划到产品销售、存续期管理、信息披露等环节。如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银行的客户经理不了解产品特性,没有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规范地评估,在产品推介及风险提示方面做得不充分,就会产生操作风险,它会在赎回和兑付时显现出来,会引发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满意。投诉事件增加,法律风险应运而生。

(四)理财业务风险集聚形成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不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它的负向损失放大效应非常典型。媒体相继爆出的关于理财乱象的报道引起公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极大关注。声誉风险本身与其他风险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是其他各类风险集聚后的最终表现,银行对该类业务产生的声誉风险难以通过评估、建模等常规方法去界定、分类,管理难度很大。

三、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国内经济增速趋缓,表内贷款风险不断显露,理财业务的表内外转移、风险传递成为银行风险集聚最多的业务领域之一。内部审计坚持以风险为导向,适时安排审计项目,进一步发挥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本文以理财业务发生流程为切入,分析提示该业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部分银行通过理财融资活动创新实现了监管套利

国内的监管具有偏向于行政和计划管理的特征,银行理财融资活动异军突起就是贷款规模管制下的佐证。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多采取资产组合或资金池的运作模式,投向以债券、货币市场、信贷资产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为主,以期限错配的方式进行运作,同时实现了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市场化。在资金来源方面,银行完全自主定价,不受利率上限的管制,在资金运用方面,信贷资产通过信托、委托等各种形式展开,同样不受利率下限管制,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影子银行。部分理财资金辗转投向了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使银行实现了监管套利。

(二)部分债权融资项目在准入及投放管理环节存在不足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理财计划制定全面风险限额管理制度,对理财业务实行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各家银行通常会要求严格比照信贷管理流程对债权融资项目进行审批和管理,但仍有一些银行部分债权融资项目尚未纳入信用风险限额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表内贷款和理财债权类融资总额超出最高授信额度。还有一些银行为建立理财业务投资品的项目池,采用多种渠道推荐入池,但各渠道入池标准不统一,部分债权融资企业为房地产企业,不符合银行自定的推荐入池条件。其他常见的问题还包括理财项目用款人信用等级不符合准入标准,未落实抵押融资前提条件发放理财委托贷款等。

(三)产品投资信息披露不充分成为普遍现象

理财业务在持续快速发展后,违规代售、不规范私售、巨额亏损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银行部分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投资信息披露不够详细是普遍性现象。如近日工行被曝巨亏的理财产品也仅简单介绍,“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上市公司股票,也可以进行新股申购、债券和其他货币市场投资工具等投资”,说明书对投资比例、投向等具体内容没有披露。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国股、非国股、城商行、农商行和外资银行等五大类银行均存在理财产品投资信息披露透明度较低的问题。在利率市场化的紧逼下,各家银行忙于拼抢客户,鲜少能做到高度透明,投资者很难判断资金去向,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四)一些理财产品在销售方面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银监会在理财产品销售环节多次强调商业银行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客户分类,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理财产品,银行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揭示。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仍存在没有清楚、全面告知客户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的现象,甚至为完成发售任务,采取模糊收益率、弱化风险提示等手段误导投资者,或吸引不适合该产品的客户购买。另外。客户未在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协议书上抄录风险提示或抄写风险提示不规范、不完整的现象屡见不鲜,看似简单的操作问题,却使银行面临客户纠纷及法律风险。

(五)投后管理较为薄弱,部分项目投后资产质量出现劣变

多数银行在债权融资项目的投后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在分行层面,作为项目投后管理人而未对债权融资项目资金用途、项目进展等开展后续跟踪和投后监督,未按要求上报项目风险分析和投后管理报告,或相关报告流于形式。在总行层面,由于缺乏有效手段对债权融资项目的信用风险进行监控,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理财债权融资项目的资产分类、行业分布、企业经营、项目现金流等信息,债权融资项目也未能纳入统一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及资产质量分类管理范围。同时,部分理财项目出现投后资产质量下降的现象需要关注。一是理财产品投资的部分债权融资项目实际用款人在项目存续期内信用状况恶化。二是部分理财资金投资项目用款人信用等级下降,可能造成到期违约,资金难以兑付的风险。

(六)部分理财产品在兑付和赎回环节面临流动性压力

由于理财产品期限错配程度较大、投资品流动性不足以及超短期产品遇巨额赎回等原因,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管理有时还面临一定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理财业务面临较大的短期流动性缺口,产品到期须通过变现投资品或募集新的理财资金支撑兑付所需。二是部分理财产品投资品中的高流动性资产比例未达到30%的监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约定。三是向自营业务融资以解决超短期理财产品流动性,加大了自营业务流动性管理难度,且自营业务和代客理财业务之间交易未建立价格验证机制。四是因关闭法人超短期理财产品赎回交易对法人客户的资金使用和运转有较大影响。客户对此反应不满。

四、从内部审计视角就理财业务发展谈几点建议

虽然理财业务在持续快速增长中遇到诸多问题,但其在有效推动银行实现经营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监管新规频出促使各家银行不断完善理财业务制度规定和管理流程,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加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迹象尚不明显。为了更好地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现从内部审计视角谈几点具体建议。

(一)审慎进行理财融资活动创新,完善投资管理

尽管理财业务正逐步被纳入监管,但其信用创造功能会产生新的流动性效应。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因此建议银行审慎进行理财融资活动创新。一是优化理财资金投资渠道,“打包还原”基础资产,尽量使理财资金投资项目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及产业政策,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二是要以合规的方式将资金输送到融资主体,不能违背监管的各类规定,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管理原则,建立授权、授信与限额管理的机制。三是对已经投入高风险领域的理财资金,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按照风险等级排序,实施分行业管理策略,加强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四是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这部分资产,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之间建立起防火墙,降低两者的关联度。

(二)贯彻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坚持走合规发展道路

由于监管政策的密集调整,以及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理财业务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建议银行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完善银行内相关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在规模控制方面,银行应按监管要求对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尽快由表外转表内。暂不需转表内的其他融资类业务。要控制好理财业务表外风险总量。在投资运作方面,为使理财产品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比例要达到监管要求,银行应上收所属分行办理部分理财业务权限,如全面上收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资金协助募资额度。在信息披露方面,银行应从行内制度安排上确保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向客户充分披露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总之,银行应杜绝出现触及或超越监管底线的情况,坚持发展与合规并重,不做竭泽而渔的事情。为理财业务持续发展设置障碍。

(三)建立健全融资项目管理和业务损失财务处理机制

针对理财业务融资项目管理出现的问题,建议银行比照自营贷款的管理要求,尽快制定项目投前尽职调查实施细则,加强理财项目投资审查审批。细化融资项目的投后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划分各级行、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分工。建立风险持续监测通报机制,风险状况定期分析报告制度,融资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着手开发信息系统支持项目管理,实现对理财业务项目管理的系统控制和信息共享。同时,切实履行受托资产管理责任,及时向委托方通报融资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情况,采取风险缓释措施应对项目投后出现资产质量劣变问题。探索建立理财业务的损失财务处理机制,严格遵循财务制度规定,及时有效地处理理财投资损失等各类风险,为理财业务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完善久期管理运作模式

为加强对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建议银行应严格执行“单独经营”与“单独核算”的风险隔离要求,避免在产品兑付时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等不合规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理财产品结构,注重平衡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财产品与投资品期限结构匹配度。具体讲,要完善理财产品久期管理机制。对有固定期限的产品,在建立投资组合的时候,严格按照投资组合的久期来确定限额,不能想做多少就做多少。在每个投资组合中,高流动性资产和期限错配资产也要建立限额管理目标。要制定好产品发行计划。安排好投资组合中的久期。要贯彻“限额”管理的理念,用限额把流动性风险控制好。对无固定期限的产品,更要建立高流动性资产配置比例的要求。可以考虑在“T+0”的产品说明书中与投资者约定赎回比例,一旦当日产品的赎回超过这个比例,要暂停赎回。

(责任编辑 秦亚丽)

作者:杨居理

内部审计发展探讨论文 篇3:

内部审计职能扩围 促进审控协同建设(一)

今年1月12日,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由审计署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自3月1日起施行。

该规定适用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单位(即被审计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机关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以期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

新《规定》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建设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规范,在原规定基础上对内部审计职责扩展、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结果运用与责任追究制度作了更深入具体的解析,就我国下一阶段内部审计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于实现内部审计制度在各单位内的具体建设重点提出了明确的指导。

《规定》的主要内容、变化

原《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自2003年发布实施以来,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支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先后作了重大修改,原规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规定》进一步拓展、明确了内部审计职责范围。

与原规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职责相比,新《规定》增加了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审计,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境外机构、境外资产和境外经济活动审计,协助督促落实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指导监督所属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等。

原规定将内部审计的职能限定于“监督与评价”,新《规定》则增加了“建议”功能,表明内部审计的本质不仅是监督与评价,更重要的是从服务的角度提供建议,这与《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咨询服务”列入内部审计职能不谋而合。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建议的落脚点往往是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上,这与内部审计的职业特征有关——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职业法宝和最擅长的专业技能。

内部审计建议的执行力由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来保证。为此,在明确内部审计权限基础上,《规定》提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国有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总审计师协助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单位应当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依法依规独立履行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规定》专设一章对如何运用内部审计结果作了明确规定:一方面,单位内部应加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建立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内部审计与其他内部监督力量协作配合机制、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机制等,并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加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

《规定》的意义

客观来讲,近年来各单位内部审计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业余到规范的转变,在操作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得到了稳步提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规定》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管理、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审计结果运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责任追究这几个板块进行了具体规定,对了解各单位内部审计建设要求与重点,评价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建设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利用审计整改结果与运用的有效性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

《规定》的出台,不仅说明国家对各单位按規范执行内部审计工作非常重视,也说明有关部门一直在对内部审计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和推动,并积极根据我国经济新变化及时调整内部审计制度。因此,各单位必须切实重视并真正执行好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充分发挥单位党组织、董事会、主要负责人在执行内部审计体系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及时掌握内部审计结果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信息,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并积极落实审计问题的整改建议。除此之外,各单位还要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同时,应加强与司法、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对于审计出的重大违法犯罪行为,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提高审计的震慑力。

在执行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问题上,各单位今后不仅不能搞形式主义、敷衍应付,而且还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对内部审计规范体系设置及运行情况的检查和分析,为我国各单位尽快建立健全和真正全面执行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做出贡献。

作者:王海兵 粟榆

上一篇:新闻实践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五大税种实体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