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环境审计探讨论文

2022-04-18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赋予了环境审计新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必然要求环境审计以新的模式和新的价值重新定位履行其监督职责。文章首先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环境审计的新要求,然后探討了环境审计促进“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深化环境审计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实务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环境审计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环境审计探讨论文 篇1: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逐渐超越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对于与环境相关的财务问题,尤其是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越来越重视,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评价,并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 环境审计 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导致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了环境绩效审计的热潮。美国和加拿大一些私营公司从应对环境风险的需要出发,自发进行了一种环境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即环境审计。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了由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此时,环境问题也成为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环境绩效审计侧重于评价被审单位的环境责任,进而确保同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标可以公允反映被审单位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确保环境工程能经济、有效地进行。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不利条件。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也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逐步摸索前进,审计风险比较大。

2、环境会计研究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企业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内容还在讨论之中,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标准。大部分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消极态度,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难以有效平衡,这给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困难。

3、审计技术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环境会计是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懂得各类学科知识,技术综合性较强。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多采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但是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仍没有统一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不利条件。我国环境管理观念引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比较迟缓,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规范增加投入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认为没有必要。

5、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审计人员中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占了大多数,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分析评价环境绩效,也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若干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就必须要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和我国相比动因不同。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会导致其内容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制定和实施环境会计准则,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诸如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披露,建立核算体系,并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信息。

3、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我国应该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以及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的做法,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指南。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南,以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还应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使其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增强公众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当前,重要的是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做好舆论准备,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也要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应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同时,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努力营造企业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5、培养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首先,企业应提倡在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工作;其次,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其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相关学科课程,使学生的知识架构更为合理,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必要知识,也可以为企业储备环境绩效审计方面的人才;第二,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培训,补充更新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知识,也可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审计人员能够满足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素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2] 朱珠、钟飚: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2).

[3] 冯品: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12(36).

[4] 汤孟飞: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2011(7).

[5] 马秀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促进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0(8).

[6] 丁艳秀: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9(6).

[7] 杨智慧:关于环境绩效审计定位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11).

[8] 范东军: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研究[J].中国审计,2009(19).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罗宾

会计环境审计探讨论文 篇2:

“一带一路”战略下环境审计的作用机制及实施策略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赋予了环境审计新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必然要求环境审计以新的模式和新的价值重新定位履行其监督职责。文章首先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对环境审计的新要求,然后探討了环境审计促进“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深化环境审计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实务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 环境审计 作用机制 实施策略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环境审计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战略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推动世界经济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家级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表明对中国发展将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强调地理和交通上的连接,而且更注重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带,从而实现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线和生态文明线的融合。毋庸置疑,“一带一路”战略要想长期、和平、稳步地推进和发展,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也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相趋同。如果“一带一路”战略只盲目地强调经济的快速增长,忽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伤害,那么这一战略也就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破坏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会反过来阻碍和拖滞“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实施。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对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环境审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质量还不高,压力巨大,甚至存在难以胜任的困难性。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必须加强对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作用机制认识,并且探索适宜的环境审计实施策略,将环境审计融入到该战略中,由此才能不断提升环境审计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该战略的建设和推进。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环境审计的作用机制

环境审计能够有效鉴证、监督和评价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对环境治理所投入的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治理效果,环境审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职能是通过对相关环境污染治理活动的监督,确保并促进各治污主体对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来实现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环境审计的作用机制是指环境审计在促进“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和稳步推进中其职能产生作用的具体方式,根据环境审计的特点,笔者认为环境审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环境治理目标实现的控制作用、对环境治理主体的监督作用、对环境治理相关活动的评价作用、对环境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的作用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环境治理生态环境的培育作用等,具体作用机制路线如下图所示。

(一)环境审计对环境治理目标实现的控制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下环境治理追求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最终使得生态环境利益最大化,并最大程度地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因而环境治理实际上是一个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具有动态性的一个过程,并且需要根据实践需求的发展不断调整具体治理目标。环境审计通过审查环境治理资金使用状况和治理主体相关治理活动的合规性及效益性,评价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有关环保政策制定、治理措施实施后的反馈信息,以此作为依据做出改进治理的决策。因此,环境审计是环境治理过程中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能够促进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

(二)环境审计对环境治理主体的监督作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审计随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在环境领域的延伸,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和受托环境管理责任。监督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状况的职能既是环境审计出现的根本动因,也理所当然成为了环境审计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环境治理最为本质和原始的一个作用机制。环境审计作为第三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决定了其可以代表社会公众来对国家的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并把相关的环境审计信息再反馈给广大人民。环境审计对环境治理主体的监督作用能够保障社会公众作为最终委托人的权力,保护公共产权。

(三)环境审计对环境治理相关活动的评价作用。环境审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优势,能够对治理主体开展的治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系统性评价,从而可以通过评价环保专项资金运用状况、治理主体治理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公共资金、公共资源运用的效益性等,促进环境治理服务效率效果的提升。其中,环境财务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可以评价环保资金的收支情况和有关环境事项记录和披露的公允性;环境合规性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合法性,它主要评价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状况和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环境效益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效益性,主要是评价环境法律法规的科学性、环境规划的合理性及环保项目和环保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四)环境审计对环境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的作用。环境治理结构指的是在环境治理活动中,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制度、机制和措施,使得治理主体能够按照制度划分的行为空间进行活动,并使得治理主体开展治理活动的信息在环境管理系统内外进行充分传递和沟通。环境治理结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动态性等特征,并随着环境治理目标、具体任务、面临的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修正。环境审计应通过审计行为揭露对环境治理产生负面影响的治理主体或治理活动,提出改进环境治理主体治理行为的意见与建议,培养治理主体的正确的治理态度,规范企业、政府部门等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重构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环境治理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

(五)环境审计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的培育作用。环境审计通过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与社会公众信息沟通等制度,公开环境治理系统运转过程中的环境审计结果和處理信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环境审计一方面可以通过环境审计的监督,纠正不恰当的环境治理行为;另一方面能够向社会公众传递环境治理的相关信息,提高治理的透明性与公开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促进环境治理整个网络中信息的顺利交流与传递,有助于培育合作、信任等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通过协调行动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最终促进环境治理系统的健康运转和目标实现,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环境审计的实施策略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对环境审计提出的新的要求以及环境审计在其中的作用机制,要想将环境审计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并使其能够得到有效广泛的实施,就必须要结合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实践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创新,为此可以从完善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打造新型专业化环境审计队伍、创新环境审计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环境审计全覆盖以及积极构建并形成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来提高环境审计的质量,提升环境审计实务工作开展的效率效果,从而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实施和推进。

(一)完善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现有环境审计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规、国际公约和法规条例等内容,这些法律法规都对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但是现存的这些环境审计政策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还不能发挥全面有效的作用,需要有能够对环境审计工作直接进行指导的法律法规以作为权威的法律保障。然而目前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环境审计法律,这就使得在具体开展环境审计实务工作时缺乏直接的法律保障以及直接的环境审计工作指导说明,产生了大量严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现象,甚至对环境审计的质量造成不可衡量的损害。因此,针对我国环境审计政策法规现存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政策法规制订经验,制订和颁布专门针对环境审计的准则和法律法规,尤其是具体审计程序類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环保法》的实施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在这一背景下,环境审计政策法规的完善和建设除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还要注重法治思维,要积极贯彻执行新《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探索建立行政机关重大环境决策审核机制和终身责任追偿制度。

(二)打造新型专业化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必须要提高环境审计的质量,而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环境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型专业化环境审计队伍的打造的重点是提高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首先,现有环境审计工作的从业人员要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丰富环境审计相关知识。可以通过组织内部专门培训、学术研讨会和经典案例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切实提高环境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其次,注重人才引进,根据需要适当引入一些审计专业以外的理工类、生态学、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和管理类专业人才以补充和优化现有的审计人员专业结构;第三,建立健全人才和专家外聘制度,在审计系统内部建立专家人才库。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审计项目优化和搭配审计成员组合,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独立的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知识优势,更大程度上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性。

(三)创新环境审计组织方式。环境审计组织方式是影响环境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传统的环境审计组织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对环境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需要创新环境审计组织方式。各级审计机关通过采用上下联动整合审计资源、横向融合,以此来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审计组织方式,被称作协同审计。协同审计在审计资源整合、审计项目筹划、审计对象深度、社会公众参与程度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审计组织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由于协同审计所具有的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等特点,使得这种审计方式能够更好地挖掘环境审计的潜力,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审计的现实需求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协同审计是适应社会条件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结果,是环境审计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未来应该依托协同审计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

此外,由于环境审计人员力量和审计资源的欠缺使得环境审计尚不能完全响应国家的号召,难以实现环境审计的全覆盖,因而政府环境审计可以探索采用外包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机构的力量,以达到环境审计全覆盖的目标。政府机构应当对环境审计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根据项目评估结果选择恰当的外包审计机构,最好是选择那些曾经有过类似合作并且表现良好的审计机构,以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政府環境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外包中应当对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即环境审计人员既不能完全放开,由外包机构全权负责环境审计工作,也不能放不开,阻碍环境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环境审计全覆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全面提升环境审计信息整合处理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为环境审计监督全覆盖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审计效率得以提高,原有的环境审计模式也可以得到优化。

1.加强环境决策责任和执行责任审计。加快构建环境审计信息平台,整合环境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通过建立独立、统一的环境审计信息网络组织,使其与财务审计系统、环境决策系统、专家咨询系统与环境执行系统相衔接,实现环境审计信息渠道的畅通。

2.建立与被审计单位数据系统之间的对接,利用信息化审计系统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在海量信息中分析各个阶段的环境审计风险,实现实时的风险预警,提高环境审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审计建议。

3.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就要注重对环境审计人员的培养,使之能够成为适应大数据技术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可以分阶段、分层次地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会计电算化、云审计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技术能力。

(五)积极构建并形成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是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加强环境审计实务工作开展质量的关键。近些年来,虽然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由于环境审计起步较晚,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尚需继续探索,需要积极构建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较为系统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由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应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能够为环境审计实务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促进环境审计职能的实现。

2.科学性原则。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应当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够根据环境审计的内容区分以分别适用于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效益审计。

3.环境审计目标导向性原则。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环境审计目标为导向,重视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协调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以实现环境审计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成本收益原则。在构建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考虑实施环境审计所带来的收益,同时应当重视环境审计开展过程中所承担的成本,只有收益大于成本,其结果才能更好地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进步,因此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还应当符合成本收益原则。Z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发展,2015,(5).

[2]王会金.协同审计:政府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新方式[J].中国审计评论,2014,(1).

[3]王凤,王莲.政府责任与资源环境审计:综述和启示[J].商业会计,2017,(8).

作者:岳明慧 朱会敏

会计环境审计探讨论文 篇3:

环境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环境审计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审计在西方国家审计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目前在我国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我国的环境审计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是:公众对环境审计认识不足、环境审计主体、内容单一,环境审计法律依据不足,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等等问题。为促进我国环境审计健康快速发展,还需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扩大环境审计主体,扩展环境审计的范围,建立健全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加大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提高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 环境 环境审计 发展对策

一、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我国对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起步晚。1984年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1994年9月,在接受国际环境审计的传播和影响后,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审计署在《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提出四个环境审计示范工程,以此探讨了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研究环境审计的程序、技术和方法,总结环境审计案例,编写环境审计手册。1995年我国审计署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开罗会议上,对环境审计的作用、责任、技术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997年中国审计学会举办了环境审计研究专题,在《审计研究》期刊上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年,许多省市如浙江省、福建省等的政府部门和审计学会相继把环境审计作为“九五科研规划”的重点课题。1998年6月,最高审计机关在厦门组织召开了中国环境审计学术讨论会,就环境审计的定义、目的、范围、依据、主要内容及重点、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2年11月,中国审计学再次在北京召开环境审计研讨会[],对环境审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促进环境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2005年3月在武夷山召开亚洲审计组长环境审计研讨会暨环境审计委员会工作会议,主要对“水环境审计”和“生物多样性审计”两个主题进行了探讨,并就《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2005-2007年工作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和修改。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否则不予审批。该条例的制定为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违反条例的行为也有明确惩罚制度。在环境审计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成为环境审计破冰之举。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威胁。环境保护的发展己不只是环保部门的职责,审计部门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环境审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一)环境审计认识不足。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环保意识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环境审计的认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有环境审计研究者向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见附表:

对环境审计认识的抽样调查结果

(林立:《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对策》,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第6期)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与政府部门对环境审计解稍微多一些,但大部分人对环境审计毫无了解,低参与率也意味着我国环境审计实践开展的面很狭窄。

(二)环境审计主体、内容单一。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环境审计的工作主要有政府审计机构来执行,内部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民间审计组织参与度非常低。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既不能保证审计质量,也不能发挥审计风险防范作用。在审计内容上,我国审计部门主要集中于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项目上。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以资金筹集、使用、管理等等方面的财务审计,缺乏对环境政策的审计监督和环保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三)环境审计法律依据不足。

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涉及《审计法》和《环境保护法》。《审计法》和《环境保护法》中没有直接将审计与环境保护资金联系起来, 更没有明确政府审计机关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这使得环境审计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法律支撑,进而使环境审计的权威性受到争议。此外,在具体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指导性的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审计的可操作性,增加了环境审计风险。

(四)缺乏相应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

在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尚未真正实施。目前我国只是对产生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强制性的公布其环境信息,对其他企业一般采取自愿公布原则。对环境审计披露信息的手段主要是以货币性信息为主,定量反映历史性的信息,而定性描述反映未来性的环境相关信息,缺乏货币性计量,缺少审计本身的辅助决策功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规划。此外,现行会计准则中没有企业必须向社会披露有关环境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环境信息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这使得企业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隐瞒应当向公众披露的信息。

(五)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

环境审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学科。环境审计除了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会计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要求工作人员掌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知识外,还要求工作具备相应的社会学、统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现有从事环境审计工作的人员仅仅是在数量上都难以满足工作量巨大的环境审计工作,更无法要求工作人员在质量到达相应的要求。环境审计工作人员数量和质量问题削弱了环境审计的监督功能,削弱了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推动环境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

环境资源是人类共有的,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环保意识。环境审计一种相对客观、权威的监督和控制手段必须为大众所了解。因此,要大力推动环境审计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提高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除了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外,企业自身也应明确责任和树立正确的理念。宣传部门也应对环境审计相关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公众的认知能力,和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度。

(二)扩大环境审计的主体和内容。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构设置不可能扩大的现状来看,环境审计人员数量扩展势必受到阻碍,因而其所能承担的环境审计任务非常有限。而企业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人员具有力量强大、独立性强、专业胜任能力高、适应性强等优势,其必能在环境审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的发展,进而推进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重点是绩效审计,而我国近几年环境审计主要重心在财务收支审计上,这样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跟上国际发展,必须在审计类型上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方向上拓展。

(三)加快完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

要推进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建设作用,首先要完善环境审计立法,明确政府审计机关在资源环境监督方面特定的审计权限。其次,审计法及环境保护法中也要明确政府审计机关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职责、权限、工作范围和审计方法,为环境审计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强化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权,加大在审计结论和决定中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行政处罚权,并强调审计决定的强制执行性。使环境审计人员在对环境进行审计时有法可依,提高环境审计的工作质量。

(四)加大会计信息披露范围。

环境问题是关系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在于向社会公众和环境信息使用者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以会计报表为主,环境会计要素信息可以在会计报表附注或财务状说明书中披露,披露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文字或是数字。对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效益,可通过“环境报告”予以揭示。例如企业在环境治理、减少污染和排放、实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努力和行动;企业产品环境质量标准认证情况;企业对社会环境项目的资助以及企业举办的环保活动等等。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必须加快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建立起有关环境污染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成本费用、报告等一系列要素的统一环境会计制度,使得企业自觉向公众披露相应的环境信息。

(五)提高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针对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工作现状,必须加大对现有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1重视对现有环境审计从业人员进行环境学、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以及相关知识的培训,鼓励环境审计从业人员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CPEA)资格。通过考证促进环境审计从业人员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2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3审计部门要建立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建立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环境审计工作,利用专家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知识优势,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财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辛金国、刑小玲,试论环境报告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

[3]张晶、高运川,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J],环境科学动态,2004(3)

[4]林兢,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发展,2005

[5]刘永祥、宋轶君,国内外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研究现状及启示[J]市场论坛,2006(8)

[6]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黄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