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教法教学体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有效教学是体育课堂的命脉。本实践研究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对中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开展了实践研究。通过对目标设置具体化、目标与教法配套化、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反馈即时化、目标设置分层化等环节的研究,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有效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能够为今后的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抛砖引玉,引导我们锲而不舍地走向新的教学探索的征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组织教法教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组织教法教学体育论文 篇1:

体育游戏的组织教学与教法

从快乐体育的思想出发,结合体育游戏.体育课,教师在体育课中运用游戏不足,我们在以后的体育课中应加以改进。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社会体系也就不得不融入这种思想,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健康和教育作用,从中得到快乐,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运用和安排将起到重要作用。

体育游戏是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融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身心锻炼活动。学校体育常用的体育游戏,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生长发育,配合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有效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体育游戏,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使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及组织教法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体育游戏的选择

体育游戏的设计要充分根据游戏的目的和任务,游戏对象的年龄特征.参加人数以及场地器材.时间等客观条件,体育游戏内容选择时不宜繁难,也要避免单调乏味。

(一) 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把体育游戏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支撑类和负重类等,例如“十字接力赛”.“二人双足跳”

(二) 按发展身体素质的任务把体育游戏分为力量类.速度类.耐力类.灵敏类和柔韧类等,例如“喊数报团”.“贴膏药”.

(三) 按运动项目把游戏分为田径类.体操类.篮球类.足球类排球类等.如“搬运球”等

(四) 按课的结构分类如准备部分的集中注意力类;基本部分的提高光奋性类;结束部分的整理与放松类等。

二、场地器材的准备

(一) 体育游戏场的准备

体育游戏教学中,必须准备好场地,应清除杂物,保持场地平坦。投掷类游戏,应安排在空旷的场地上,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投掷区在考虑安全措施,避免伤害事故;在做奔跑类游戏时,要检查场地有无砖石.碎玻璃等,以及是否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在做跳跃类的游戏时,要检查场地沙坑是否平坦或松软。

(二)游戏器材的准备

大多数游戏需要器材,如小旗.木棍.球.沙包等,器材的重量.大小应该适合学生的使用,并保证使用时的安全。

有些场地和器材的准备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加,师生共同完成,如场地规划.器材的布置与分发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体育游戏的讲解与示范

(一)讲解

讲解,是教师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使学生明确体育游戏的目的,任务,理解掌握游戏的方法.规则和要求。

1.讲解位置

讲解时教师的站立位置,应选择以学生能看到示范,听到讲解的地方为原则。由于游戏形式多样,游戏的方法和队形不同,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站立位置。如人数多且圆圈大时,可站在圆内一.二步处,避免一半的学生位于教师背面,影响教学效果。队形过长或对面站立的距离较远,可适当密集调动。

2.讲解要求

讲解要注意系统性,有顺序地进行,要特别强调清楚游戏的方法.规则与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水平,在进行游戏讲解时,根据游戏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示范

游戏的示范与讲解一般应结合进行,对游戏动作可以不全部示范,只演示某些姿势及个别重点动作,但对较为关键复杂的游戏动作,则需要进行实完整的示范。示范要力求简练.明确.尽量省时。

游戏的示范一般以教师为主,模仿.演示关键的技术动作,并结合讲述游戏的完整过程和规则要求。但对复杂,多人完成游戏,教师示范动作一人不够时,可选择同学和老师一起示范,或制定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做进行示范。

四、体育游戏的教学要求

(一)明确并自觉地遵守体育游戏的规则

在游戏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条件,选择具体.简单的规则,使大家明确,易于遵守,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要求下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其组织性.纪律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二)适时调整运动负荷

教师通过对学生情绪.动作,活动秩序等观察,分判断学生的生理负荷,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游戏的运动负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疲劳时表现为:

a) 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不浓,精神不集中,游戏效果不佳。

b) 动作迟缓,纪律松驰,犯规次数和人数增加。

c) 学生脸部发白,气喘吁吁,反应迟钝等。

当发现学生在游戏中出现疲劳时,应结束活动,适当调整运动负荷。

通常采用:

1. 增加或减少影响游戏紧张因素,如改变游戏的次数和规则。

2. 扩大或缩小游戏场地范围

3. 增加或减少游戏的组数和参加游戏活动的人数

4. 延长或缩短游戏活动的时间和间歇时间

(三)时刻把安全教学放在首位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学生经常是处在跑动.躲闪.追拍.对抗等状态,容易发生滑倒和冲撞现象;教师除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场地器材条件,预先估计到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在外;要在课上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伤害事故发生,采用大幅度动作时,要安排避免肌肉拉伤的对策;在对抗性较强的激烈活动中,要注意防止因秩序混乱而发生意外,全方面细致考虑,周密防范,防止出现问题,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参加体育游戏,愉愉快快地离开活动场地。

五、游戏的结果与总结

游戏应按规定和要求结束。游戏结束最合适的时机是当学生感到比较满足,以不太累,处于“兴奋保留”的状态,提前或延迟效果都不好,当学生出现明显的过度紧张和疲劳,情绪低沉,产生厌倦心理,感到游戏平淡无味时,游戏应立即停止。参加游戏的学生要求重复游戏或延长游戏时间,通常不应允许。因为学生在游戏时,兴奋性高,易一味迷恋游戏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会导致产生过度疲劳或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后果。教师在游戏开始前,要使学生确知游戏在什么条件下结束,如规定游戏的重复次数,规定游戏的轮次,对没有一定结尾的游戏则规定时间,教师对游戏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严格控制。

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但总结应在学生稍为安定,注意力适当集中的条件下进行,教师要对游戏的结果作出明确,公正的评定,对整个游戏 和个别人作出讲评,指出各组在发挥集体力量和遵守纪律,执行规则方面,在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发挥上的优缺点;在游戏中表现好的,提出表扬;对游戏失败者,多从积极方面鼓励,总结经验与教训,克服缺点与不足,争取下次活动取得胜利。

一节游戏课的成功,会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既锻炼身心,又培养了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在快乐轻松的体育课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作者:马建华

组织教法教学体育论文 篇2:

有效的课堂教学始于适切的目标预设

【摘 要】有效教学是体育课堂的命脉。本实践研究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对中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开展了实践研究。通过对目标设置具体化、目标与教法配套化、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反馈即时化、目标设置分层化等环节的研究,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的有效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能够为今后的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抛砖引玉,引导我们锲而不舍地走向新的教学探索的征程。

【关键词】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 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 策略

一、关注焦点:有效教学是体育课堂的命脉

(一)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体育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新的《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课改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把增强体质作为基本目标之一,这些都说明了国家的重视程度。那么这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人文体育的现实需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与锻炼之中,师生表情轻松、关系融洽,但是再看看体育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练习没有积极性,强度稍微加大一点学生就逃掉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关键所在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程序化,教学手段过于简单,练习方式过于单一所致。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其含义与内涵,如何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如何使小学义务阶段取得的成果在中学阶段继续延续,这都需要我们加以实践验证和研究。

(三)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专业需求

一名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磨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因为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可以说这是一件双赢的研究。目前我们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研究,怕麻烦这无疑是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成长。

(四)预设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师生课堂活动的方向和灵魂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堂课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但恐怕大多数教师的想法是确立教学目标似乎是教学参考书的事,很少有教师为确立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费神,大家一般都是拿来教学参考书照抄一气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可相互替代,而鲜有自己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理性思索:对体育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理解

(一)认识: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方向与过程,是选择与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与使用体育教学方法、采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评价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于学生与教师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效的教学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具有特色的教学目标。

(二)支撑: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研究?

1.差异性原则。根据教材性质、课型,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比如,技术含量较高的教材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运动技能目标,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主要目标可以是体验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身体等等。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介绍运动技术、初步尝试运动技术,复习课则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为主,考核课以检查运动技术掌握的质量为主,理论课则介绍与讲述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故事等。

2.整合性原则。根据目标的系统性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3.可行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这也是目前基层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定教学目标千万不要太笼统,而应具体、明确、细化。

4.特色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课型和学情,不用面面俱到牵强附会写出五大目标,避免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可有可无的现象,体现出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特点和亮点。

(三)途径:用什么方法开展我们的研究?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炼,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反思,在自然、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解决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问题。

2. 文献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中国知网、互联网等)获得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调查法:通过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手段,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并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4.分析归纳法:对问题和策略进行分析,归纳出科学结论和有效的提高策略。

三、直击问题:对当前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性的质疑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各种行为所要达到的一种准确境地。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所呈现的或观者所见的教学目标却远不如理论上所说的那么理想,人们经常会看到课堂教学目标出现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倾向;很多课堂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去掉运动项目之后则可相互替代等等。归纳起来,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虚化

教学目标数量过多,形同虚设;缺乏课堂针对性,华而不实,让人心虚;目标设计和实际操作出现“游离”现象、“贴标签”现象;目标门槛过高及缺乏普适性等,造成课堂教学不顾教学目标,课时教学完成后不管目标是否达成。

(二)教学目标泛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的的精细化,主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到底“学习什么”的问题。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五个方面在教师的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谁先谁后、孰轻孰重的“序列问题”。但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硬伤”却已经初步显示出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的泛式化倾向——既不是联系具体教学内容的因课而异,也不是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的量身订制,而是矫枉过正,不管是什么课型的教学目标都大同小异。

(三)教学目标淡化

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或没有定位,导致内容安排失当,甚至有的没有安排。教无原则,想怎么上就怎么上。

以上情况说明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会制定目标,实施教学脱离目标,随心所欲,缺乏科学性、严谨性,教学效果好坏,心中不清楚。尽管教学很卖力,加班加点,但耗时低效,难以创造佳绩。

造成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比较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课程标准中有关目标的含义、要求等不够明确,导致体育教师无从着手;二是从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几个层次的演变,比较繁琐;三是传统的做法比较简单,如填充有关“身体健康”“掌握技能”“合作意识”“心理健康”等词语即可,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可想而知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四、实践与策略: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都是依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体育教学的目标分化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制定出切当的、明确的、具体化的、可操作性的目标,但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一般来说,技术含量较高的教材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运动技能目标,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主要目标可以是体验运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身体等等。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介绍运动技术、初步尝试运动技术,复习课则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为主,考核课以检查运动技术掌握的质量为主,理论课则介绍与讲述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故事等。

课题组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设置的优化:

(一)目标设置具体化

即具体说明教案在单元教学中的课次,并深入目标细节。

如对于初二排球教学针对运动技能目标和运动参与目标之一的具体化设置如下:

【案例一】排球双手正面垫球2/4课时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运动技能

单元课次:第二次课

教学对象:初二女生 1. 注意击球准确部位;

2. 身体协调用力;

3. 根据来球特点学会调整身体位置

【案例二】排球传球1/4课时的运动参与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考察指标 参与态度 参与积极性 投入

程度 参与持

续程度

排球传球

1/4课时 愿意参加排球运动 主动积极参与各项传球练习 练习中各个环节很投入 能努力克服困难,自始至终高质量完成练习

运动参与目标描述 通过特殊激励法,使?%的学生主动积极并维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整合的运动参与目标 本课通过游戏法、激励法、变换法等方法,调动95%的学生学习排球传球投入的积极性与维持热情。

(二)目标与教法配套化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空洞的,往往认为目标归目标,教学归教学,把制定目标当成只是完成写教案的一个必要环节,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么实现这些目标就不去管它了,从而造成目标与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课题组打破传统的制定教学目标的格式,有时候根据课型,仅侧重于五大目标中的某一两方面,找到一些具体实施方法以实现目标的达成。

【案例三】排球传球1/4课时的运动参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侧重于)运动参与的教学目标 如何配套

单元课次:

第二次课

教学对象:初二女生 1. 采用游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投入的力度;

2. 不断变换练习法维持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3. 采用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观察、交流与交往;

4. 采用民主集中管理法促进学生个体的发挥、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气氛 兼顾场地器材条件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法,总结经验。

(三)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反馈即时化

能否使目标具有现实性,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检验目标达成度。一节课的教学能否达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课中的即时评价与反馈至关重要。

【案例四】单手肩上投篮运动技能WWH模式目标

1. 原地

2. 单手

3. 肩上 1. 定性目标:掌握技术情况

①整个动作目标: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粗略掌握

②过程细节目标:掌握每个技术某个细节

2. 定量目标:技术的运用情况

优秀:10投中8;良好:10投中6;及格:10投中4

运动技能单元最终目标表述 通过教学,使95%的学生熟练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投篮时达到10中6-8的命中率。

运动技能单元某课次目标表述 通过教学,使50%的学生基本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90%的学生掌握正确手型、身体上下肢的协调用力技术等,投篮时达到10中3的命中率。

(四)目标设置分层化

学生在技能掌握、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生。因此,教学中,由于人数多,学生差异大,特别是每个学生对运动技术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在贯彻大众化的教学手段后,要细心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既满足水平较高学生的需要,也兼顾水平中等以下学生的需要。

【案例五】排球双手正面垫球4/4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发展体能 运动技能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运动参与

单元课次:第4次课

教学对象:初二女生 全体要求: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素质,提高体质 三个层次:

1. 注意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用力,占80%;

2. 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移动积极,占90%;

3. 击球部位准确、身体协调,移动积极,垫球50以上,占10% 全体要求:通过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体验合作的乐趣, 全体要求:在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全体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五、成效与经验:对体育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性的研究成果

(一)取得的成效

1. 本课题研究对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做了理论分析,提出了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所应遵循的四大原则,为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乃至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方向和研究基础。这是本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之一。

2. 从目标设置具体化、目标与教材配套化、目标达成与评价反馈即时化、目标设置分层化等四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具体的策略研究,并在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加以运用,实现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尽可能优化,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3. 通过本研究,促进了我校体育教学“四化一循环”的良好态势。即实现了反思制度化、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理论学习自觉化、教学交流经常化,初步形成“教师精心备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率提高——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循环态势。

4. 推动了教学观念的提高。课题组成员在实践研究中,建立了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有效性教学作为重点来抓,使体育教学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

5.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自觉的理论学习到常态化的教学交流,从习惯化的教育科研到制度化的教学反思,从理论水平的逐步提高到专业技能的娴熟掌握,都体现了我校体育教师在本研究中实现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6.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优化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由于有效的目标设置达成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因为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系统精炼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美育化的场地器材布局,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成了一门全新的课程,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又趣味十足;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活动化体育教学影响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生初具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特征,成功的欲望、稳定的注意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课堂上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

7. 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得以提高,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得以正向发展。2年的实践我们惊喜发现,由于开展了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运动参与度、身体机能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二)基本经验

1.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应建立在有效的学情分析之上。比如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注意的特点、思维发展的特点、意志力特点;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差异性;学前运动技术基础;班级课堂教学氛围,包括学生的纪律、身体、体检情况等等。

2.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应体现教与学的统一。把教与学割裂开来谈论有效教学是不够准确的,应从教师教学行为实施与学生的运动行为改变两个方面来认识有效教学,即教师实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和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乐”。

3. 有效的教学目标设置必须根据教材性质和课型关注目标的差异性、系统性、整合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学,关注目标评价的可行性,体现教学目标的特色。

4. 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协作,是做好本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尽职尽责,在各自分工的研究中兢兢业业,出现困难时集体攻关,团结协作,这是本研究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

六、建议与思考:对目标设置有效性的研究反思

(一)建议

1. 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战场,是体育教师的真正家园,因此,体育教师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放弃急功近利,努力精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体育教学事业。

2.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付出无数的艰辛与汗水,需要教学的自我反思,需要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需要有理想、有事业心、有上进心,这样才会不断成长。

3. 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

(二)思考

1.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从教学目标体系上分析,如何考虑各个层面的目标如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

2. 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为达成目标而实施的教法和学法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长期的研究探索,特别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领域的学法和教法中值得深入研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3. 本研究仅从教学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出发探索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对于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够,应加强在这一方向上的探索,以更好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邵伟德.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梁向东 刘志国

组织教法教学体育论文 篇3:

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人为因素

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许多,从辩证的角度来讲,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人为因素可以归咎到主观因素之中。那么什么是人为因素?顾名思义人为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沿着教学的目标,在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原因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按照本次讨论的要求,内容定位在人为因素上,因此从弱化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一、弱化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想根源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理念,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思想中拥有,并且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引发促进体育教学有效性行为的萌动。因此,教学思想与理念具有人为性,而弱化有效教学的理念则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想根源,也是重要的人为因素之一。

一节体育课我们要上成什么样,首先取决于教学设计的思想,因为教学思想是体育课的灵魂。体育教学只有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才会先进,课堂也才会先进。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理念充盈在现代的体育教学思想中,成为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有效体育教学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正是在这种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才催生出了有效的体育课堂。所以说,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不能弱化。

教学理念,作为教师教学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它既是一种教学观念,也是一种教学行动,归根结底有效教学的理念是生长在现代教学思想中的,这一点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都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既然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不能弱化,那么怎样才能强化呢?强化的关键在于对有效教学理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教师与同学的互动中,学生基于自身有运动技能掌握水平提高,有体能的增强,有运动情感的体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这就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而要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有效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为着眼点的。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具有学生意识,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落实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有效教学是讲教学效益的、是讲究时间与效益观念的教学,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学。体育课教学的效益是在课堂教学单位时间里,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精心倾情的基础上,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的结果。此时的教学效益指的是学习的意义、教学的价值。再次,教师要认识到有效教学是既关注教学的显性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情感与态度投入的教学,是强化过程评价与目标管理的教学。再者,教师要认识到有效教学是提倡教师反思的教学,不是跟着感觉走的教学。经验诚可贵,反思价更高。在体育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反思,一次次地超越,教学才有顿悟,悟性方能提高,教学才能更有效。最后要认识到有效教学是一套有程序的教学策略,从教学准备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有效教学贯穿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预设、实施、达成,再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教法的选择、学法的指导、教学组织的选择、教学评价的使用等等,只有将这些点连成线,有序地贯通起来,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反之,如果我们弱化了对有效教学理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就会在体育教学中产生思想与行为的盲动,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弱化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根源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教学策略。如果说对有效教学理念的理解具有人为性,那么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认识与理解也同样具有人为性,这是由有效教学策略的内容及本质所决定的。同理,既然对有效教学的策略理解具有人为性,那么我们在选择与运用时就会存在人为的因素,于是就构成了弱化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根源的学说。

纵观有效教学,不是简单说说就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今天我们站在分析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人为因素的前提下洞察体育教学,以体育教学系统中操作的策略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这样既便于对问题的分析,也便于对问题的理解。下面我们就沿着“课前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程序依次进行分析。

首先,从课前的教学准备策略去分析。大家知道,体育课教学是一个严密、完整,富有一定学科教学程序的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系统紊乱、残缺或科学性缺失,那么就与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时的人为因素有关系。同样正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体育课的课前准备,是整体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准备由分析处理教材→分析教学对象→预设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定学法指导的方法→选择教学的组织方法→预设课堂施加的运动负荷→规划练习场地→形成教案→准备教学资源等工作组成。但是在实际完成这些准备工作时,由于人为因素的原因,有时会影响完成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为什么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教材,而有的教师在用教材教;为什么有的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总是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而有的教师则重点突出;为什么有的教师在原封不动地复制粘贴竞技化的练习形式,而有的教师则结合生活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学练。综合分析形成这种情况的人为原因,尽管有教学理念差异的原因,但是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把握与处理的偏差是推卸不掉的原因,前者把教材理解为教学的材料,研究得深而透;而后者理解为僵死的教材,研究得浅而乱;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也同样彰显着人为因素,为什么教、依据什么教、学生的学习准备是什么样子?搞清楚的教师会合理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原则有效地开展教学,相反则极度地超越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学得吃力、痛苦,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的后果;对教学目标的预设也存在人为的因素。教学目标的制定彰显着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课堂运行的方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主体不清的,有学习条件不明的,有学习结果不具体的。特别是在运动技能达成度上,不分教材、不虑课次、不分水平段,千篇一律地使用着第一次课有70%左右的掌握、第二次课有85%左右同学掌握,这种逐次课提高的标准化数字,使得体育教学目标过于标准化,一定程度上亵渎了教学目标的真实性,以至于在这种劣质目标的导向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难道这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吗?答案不说自明。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是不是也知道教的有效要得法?教要得法就要由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目标、资源、教师自身素养等条件去选择合理的教法。既然有选择,那么就有人为因素在其中;而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法指导,目前存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还存在会指导和不会指导、指导到位与不到位、被互动多种情况。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的人为因素就影响了体育教学有效性;而对于教学组织,组织的合理不合理、运动负荷的施加适宜不适宜、教学场地与器械的准备充分不充分等,则与教师的经验与能力、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与把握、良好教学习惯的形成等人为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必赘述。

其次,从课堂中的教学实施策略去分析。体育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无可争议的结论,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削弱教师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作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启发者、引领者、帮助者,无论是从体育教学的引起、维持还是促进的一切行为表现中,哪一方面都含有一定成分的人为因素。这一点无论是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或内容的主要教学行为,如: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对话交流等;还是指向课堂中的学生或者情景中的问题辅助教学行为,如: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师生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中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的强化,积极的教师期望等;或者是指向课堂中教学秩序维护或者是偶发事件处理的课堂管理行为,如:课堂常规的落实,学生学习行为疏导,课堂管理的习惯与方式等。这些课堂中教师的行为,从决定因素来分析,都具有人为性,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学因为是室外教学,所以它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比室内教学更强,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更复杂,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人为因素也更加突出。因此,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培养教师依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时间和教师的自身素养选择教学行为的能力,以此优化教学(包括学生学习行为)行为,促进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再者,从课中的教学评价策略(含课后反思)去分析。教学评价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教学行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合理地运用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在评价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与表现时,按照评价的原则,无论是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即时评价、终结性评价、还是过程评价等,教师都要合理地做出选择并且去运用,这样的过程也就滋生了教学评价策略的人为性和人为因素。如果教学评价选择与使用欠合理,那么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初中学生学习支撑跳跃,由于胆怯不敢过器械时,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评价是批评指责,学生会越来越胆怯,会丧失自信心,这是选择不合理的评价方式造成的后果。而当高中的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的时候,如果教师简单的评价说“好”“不错”的话,高中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评价不屑一顾,不能诱发练习的积极性了。而如果评价时说出好在哪里,学生则会心悦诚服,练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学习的有效性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是教学评价不合理与合理使用所致。教学评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评价教师专业活动效果时,无论是教师自我的反思评价、还是他人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如果带有人为因素,也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师自我反思的态度、深度会影响反思的质量,自然就会影响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而他人评价的态度、量度、深度,也同样会影响到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与自信心的建立,我们所说的评课不要一棍子把教师打死就是这个道理。而学生对教学的评价,由于学生是教学对象,是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接受者,是运动情感的体验者,他们评价教学最有发言权,评价直指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好的评价形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评价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因素、学生的评价技术以及评价依据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特别是对评价结果的使用也会影响到评价功能。所以对于学生评价教学,我们要给予思想认识上的引导,技术上的指导,并且合理使用评价结果,调动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体育教学永远需要探讨的教学实质性问题,而我们今天以人为因素为切入点,选择从教学理念与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尽管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人为因素有许多,但是只要我们大家静下心来,俯下身去,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积极地去探讨,我们就会不断地克服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作者:李文江

上一篇:信息技术通信工程论文下一篇:体育保险法规健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