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

2022-04-16

编者按: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自2002年起步,经过6年探索,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校本课程建设、区域性实施新课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但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区域性评价和管理改革滞后、教师队伍结构性缺员严重等问题也愈加凸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 篇1:

以新理念引领学校管理变革

一堆石头没有“组织”只能是一堆乱石,经过一定的“组织”就可以成为著名的建筑,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建筑。“怎样组织”是一门管理科学,不同的管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形态与性质。新时期的教育实践催生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是能真正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的创新型组织的管理;活力管理是能给组织带来蓬勃活力及无穷创造力的管理;特色管理是通过特色创建的过程形成组织文化的管理。新时期学校建设需要以这些新的管理理念来促进学校变革,引领教育发展。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提出的新观念,它是针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等因素而实行的管理。信息时代,信息随时更新,知识管理不可能只是对原有知识或信息作简单的记忆及整理,它需要对繁杂的知识作出选择。知识管理还要求知识创新,它预示着对未来知识进行管理,它会产生与创造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产生新思维、新策略。知识管理对学校管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使学校从本质上来理解新课程。

新课程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知识经济的产物。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不断扩展、裂变、更新,以记忆及反复训练为主的知识学习方式,已很难适应新情况。学生从书本、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在其知识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从同伴、网络、社会上学到的东西将更多。面对不断变革及转型期的学生及不断丰富的课程内容,再用原有的包括课程管理在内的学校管理制度已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了。所以,实施新的格局下的新课程,需要借助“知识管理”理念来推动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变革。知识管理,将更关注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知识的传播与学习的变革,将更关注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爱好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新课程实施后面临几大问题:教师不熟悉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备课时间较紧,工作压力大,教师需花更多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处理;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没跟上———教材是新的,但教辅还是旧的,课后的习题是旧的;新课程强调的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学习方法、评价方式、学校管理等产生冲突,活动课开设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及学校在知识管理中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例如,教师对于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的认识问题;教师课程开发问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问题等。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依托知识管理的理念,促成教师对旧知识进行筛选与加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需要提高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形成新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所以,知识管理促使学校从本质上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新课程仅仅是开设了几门活动课”,或“对学生多了一些表扬”等。

2.要求学校从管理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技术。

“知识管理”的诞生源于知识经济的到来,本义是对日益膨胀的知识运用一定的技术(主要是IT技术)进行管理,使之“简单”与“适应”。所以,知识管理是需要技术支持的。知识管理对技术的要求可以这样概括:便于管理,便于学习,便于共享。

技术服务于学习,应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知识管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特别是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学校应依靠广大教师的力量与优势,建立一个能让教师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加强对知识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知识收集与管理的能力。

这一点也是教师们所希望的。一位新教师在谈到教研组建设时说:“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没有时间去听课,天天都忙着备课,而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难免质量不高。要是教研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就好了!”有一个教研组采用电子教案共同备课的方式,先由组内老师搜集资料,然后,由大家讨论共同决定教学内容,制订初步的教学方案,再由各教师根据各班级情况及教师个人特点进行调整,最后进行教学。

管理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调配,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并非技术越先进越好,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知识管理要求教育技术(包括教学方法)达到最优,最优的标准是最利于学生学习,而不是技术本身的新与旧。

3.学校要建立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教师学习方式与组织。

知识管理对于技术的真正意义是要建立知识能够共享的平台,使之更方便教师学习。知识管理也要求学校建立以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学校学习文化。

知识的获得、重组、变革、更新需要学习,新体系的构建,新思维、新策略的产生都需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适应未来世界。

“知识共享”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不能共享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共享知识的组织是死的组织。学校建设也一样,需要这样一种共享的文化。不可想象,如果学校中每个教师的想法与经验都封闭起来,彼此不进行交流,只有讲话没有对话,那将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纵然每个人都有“独门秘诀”,这样的学校也是一盘散沙。

案例学习,是教师进行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好方式,也是学校进行知识管理的好载体。教学案例,是能体现一定教育教学现象,能揭示一定教育教学规律的实例,它具有典型性,也是知识管理的典型事例。学校重视案例学习,可以缩短教师教学探索的时间,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参照。案例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如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讨,对一般教师或名师的课堂或课堂片断、实录进行分析等。

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是较高级的知识管理。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加工与管理,学校如能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与实践,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的科研管理应把教师的案例研究及总结作为他们重要的科研成果或形式加以重视和推广。

知识管理与共享需要一个平台,而学校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教研组应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努力,使之成为教师获取知识、智慧,相互交流、提高的平台。

总之,学校需要提高自己知识管理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学校和教师进行知識管理的机制,促使教师对已有知识进行有序、有效管理,并能不断更新知识,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平台,促进知识共享。

活力管理

“活力,一个全新的管理挑战。”这是新时期管理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同样也适用于学校管理。

一个组织,是否有前途与希望,就看它是否有活力。组织是有生命的,组织的生命来自于自身的活力。活力管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能有效激发组织活力的管理,组织管理把有效激发组织内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视为成功管理中的一个“法宝”。活力管理对学校管理意义同样重大。

1.学校管理者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团队。

活力管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掘自己团队的优势上。让团队充满活力,也需要吸收优秀的人才加盟自己的团队。但这些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基于原有的基础,发掘团队自身的优势,让每个员工都能觉得自己在这个团队中很重要,并能意识到这样的团队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相信自己的团队,要从相信自己的员工开始。

相信自己的团队,要求在学校慎用“末位淘汰制”。一些学校的“末位淘汰”是把企业或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照搬到学校的管理中,而没有考虑到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有着不同的特性,需要不同的管理理念。一个组织的发展,其竞争是必需的,但其外部竞争的意义要大于内部竞争的意义,即组织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过度的竞争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会抑制教师的合作与对话,会危及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最终也会削弱组织的竞争力。对竞争者来讲,其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一个人的成功是以另一人的失败为代价。其最终结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趋于紧张,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组织就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相信自己的团队,要让团队内的教师具有一种共同承担的责任意识。如果组织内的人员能建立一种同舟共济的关系,那将是一个强大的团体。1970年,美国经济衰退,社会失业率高涨,而惠普公司没有裁员一个人,而是实行“全体人员一律减薪20%,工时相应减少2%”的策略,从而保持了全员就业,顺利度过衰退期。惠普的用人之道就是:信任员工,尊重个人,持久雇佣。

2.活力管理要求营造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

与“活力管理”相悖的还有“平庸文化”。文化是组织的DNA,它浸润在每个教职员工的言行中,融化在不同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中。一个组织表层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而其深层的竞争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

不同组织对应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也决定了组织的不同命运。“平庸文化”带来的是平庸的组织。在“平庸文化”主导下,教师们不关心学校的发展,不关心自己的成长,更不关心别人的成长,教研活动中不肯当面表露自己的意见,而背后却喜欢指指点点。“平庸文化”很难给教师带来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教师们往往靠牌艺、麻将、游戏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对于学校而言,一个人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组织的平庸。

“活力管理”则不同,它给教师们带来的是一种进步的、积极的文化,教师们可以敞开心扉,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们常常在书籍与思考中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活力管理”倡导的是“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教法的交流甚至冲突被视为一种尤为可贵的资源。

特色管理

个体讲个性,组织讲特色。

学校发展应该有个着力点或抓手,学校的特色建设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着力点和抓手。特色管理即学校依托特色建设来管理学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活力,激发教师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促进教师发展。特色是学校的管理目标,也是发展目标。特色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不同,在于通过特色创建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特色创建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⒈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学校发展。

名噪一时的学校有的是,但名垂青史的学校却不多。名噪一时的学校大多以追求名利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而名垂青史的学校则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与着眼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己任。真正的特色也应是符合社会发展及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的,是能反映人类正确的价值观的。

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的特色。比如,有两所学校同样是讲到教师备课的问题。一学校为了强化教学质量,要求同一年级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不但统一教学内容与进度,而且统一讲稿,教师的备课笔记需要经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签字后才能进课堂;另一学校则主张个性化备课,它也统一进度及内容,但不统一备课,它强调的是资源共享,要求把所有教师的备课笔记及备课资源在网上公开,让教师们依据个人特点与班级特点设计自己的讲稿。前一所学校更关注所谓“教学质量”,其实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后者更看重教师的发展,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发展。前一个确立的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发展目标;而后一个确立的是长期的、追寻教育及教师发展本身规律的发展目标。因其目标不同,显示了两所学校不同的发展方向。

⒉要有“人有我精”的管理品质。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管理者具有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所学校要正常运转,只需要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事务就可以了;但要有所成就,那它就一定要有特色或亮点,应该有些区别于他人的东西。一个卓有成效的组织必定会有一些非同寻常的东西,做到“人有我精”。

不同学校的职能部门与制度框架大致相同,但特色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异,就在于这些人人都有的职能部门与制度的有效定位及高效管理。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无疑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让学校创造了“奇迹”。“复习资料的优选重组”,哪个学校在会上没有强调过?但学生作业还是越做越多。而栟茶高级中学严格要求教师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百里挑一”,保证发下去的都是针对性强的好题。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和试卷实行“精选、精编、精讲、精练和有发必收、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四精四必”规范。栟茶高级中学这种“把事情做精”的制度,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典范。

⒊要选好带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特色,是学校的一面旗帜,特色管理重在价值的引领。

学校特色管理可从几个层面思考和探索:教师发展,如上海市北郊学校,把“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重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课程建设,如江苏省锡山高中的校本课程;学生发展,如美国的斯凯威尔初中,提出了“脱颖而出”方案,要求年级内每一位学生发展一个智能长项,勉励学生“在你身处的社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世界变得不同’”;课堂教学,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等。学校发展中,选择一个既能体现优势,又能引領学校发展、化解学校问题的工作点,这是学校特色建设和特色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作者:陈平

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 篇2:

关于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编者按: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自2002年起步,经过6年探索,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校本课程建设、区域性实施新课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但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区域性评价和管理改革滞后、教师队伍结构性缺员严重等问题也愈加凸显。本文作者之一杨光岐教授曾被誉为河南省素质教育的先行者,长期以来,他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我省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这就使得他的探讨与思考具有特别的价值与意义。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2002年起步,迄今已有6年时间。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在教师、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遇到了特殊的困难,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矛盾,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终使新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成绩毋庸置疑

1.在教育科研推动下,教研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出现重大转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在实施新课程中,教育科研成为动力,促进了教研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联动变革。

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6年来,最明显的变化是教育科研不再神秘,几乎进入了每一所学校。不少中小学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的课题,借助专家引领,步入神圣的教育科研殿堂;大多数学校都获得了省、市、县三级科研、教研部门的课题立项,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科研;绝大多数教师都结合教学实践,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进行行动研究。

如新郑市中小学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进行驱动,打造“扎根每一堂课,辐射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教研文化。校本教研呈现三种形式:一是课例研讨,精选不同的典型课例,从中提炼主题,组织教师研讨;二是专题研讨,把课改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作为专题,组织教师研讨;三是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着重解决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问题。可以说,校本教研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偃师市教研室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由田铁锁主任带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创立了“生自师导七步教学法”。“生自师导”是指:学生学习要实现“自主、自学、自悟、自成”,教师教学要实现“引导、指导、导演、导向”。把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七个步骤:目标—自学—交流—训练—小结—作业—延伸。借助“七步教学法”这个“抓手”,他们先把教师引入教学方式变革的轨道;然后,再引导教师逐步超脱它的约束,灵活把握教学程序,形成个人风格。

2.校本课程异彩纷呈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校本课程建设纳入了“教育发展规划”,许多农村中小学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如南阳油田教育中心对所辖20所中小学的校本课程统一规划,划拨专项经费,聘请专家指导,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经常性的工作。油田小学已经形成七大类(学科延伸类、体育艺术类、实践应用类、心理健康类、法律法规类、活动类、研究性学习类)共40门校本课程。

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利用当地独有的红旗渠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校长原绿色亲自担任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长,历时两年,终使《走近红旗渠》(6册)教材于2005年9月1日走进了课堂。该课程以弘扬红旗渠精神为主题,兼蓄多方面的知识,编写上突出了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旨在“培育学生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宜阳县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正式课程的标准进行建设,形成了“三环八步”活动案例研究程式:把活动案例研究的过程划分为“孕育、研究、感悟”三个环节,具体分解成“定题、开发、设计、交流、评议、完善、活动、总结”八个步骤,共开发了四大类(主题探究、应用设计、社会考察、社会参与)活动案例。在全省产生了轰动性影响。

3.区域性实施新课程的探索有了突破

区域性实施新课程,是指在一个确定的区域中,一大批学校一齐实施新课程。

内乡县教育局领导充分认识自己在区域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和责任,按照新课程理念设计区域性的评价和管理改革,构架新课程运行机制,出台了一个“意见”和四个“标准”:《内乡县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意见》和《内乡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内乡县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标准》《内乡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内乡县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完全摒弃了只以学科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做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和发展性评价观建构了新的评价体系,为新课程改革创设了宽松环境。同时,他们还要求各学校按照新课程理念改革学校内部的评价和管理。自2003年以来,内乡县教育局连续开展了“课改启动年”“课改推进年”“课改深化年”等活动,教育局局长孙君庚和其他领导成员分包乡镇,中层干部分包学校,督导课程改革;对于课改成绩突出的校长和教师,在评优、评先、评职称、干部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教育局还加大力度优化教育资源,把34所初中全部整合到乡镇所在地,成立了22所优质初中;把380多名中学教师分流到小学,充实了小学教师队伍。出台了《内乡县小学中心化建设方案》,用3年时间把281所分散的村级小学改造成93所完全中心小学,其附近的小学作为分校,由完全中心小学校长统一调配教师、统一安排教研活动,解决了体、音、美、计算机教师不足的问题和校本教研的难题。

辉县市、新郑市等市、县也都在区域性实施新课程方面进行了可喜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4.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深化学生评价改革

通过开展新课程通识培训、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等活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逐渐被大家认同并且引起思考,已经或者正在不同程度地被运用于实践,引发了教师实践方式(包括教研方式、教学方式等)的变化。而教师实践方式的变化,直接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学生评价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大多数中小学都采用了学业成绩的量化评价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成长档案袋被普遍运用,学生开始成为评价的主体。

二、问题严峻

目前,新课程实施的状态与预期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许许多多的课堂,仍被“满堂讲”“满堂灌”主宰着;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被真正看作“硬道理”;新教材老教法,穿新鞋走老路,考什么就教什么,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教育质量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基本上没有根本性改变。这一切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仍然沉重,全面发展并没有真正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区域性的评价和管理改革滞后,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瓶颈

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环境是不宽松的,既要面对上级的评价,又要面对社会舆论和家长的评价。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部署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却仍然按照背离新课程理念的传统评价办法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学校。于是,学校管理便随之出现悖谬:一方面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背离新课程理念,按照传统评价办法(把学生文化课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价教师。如此一来,教师也不得不背弃新课程理念,回归传统教学的轨道。正如国内一位知名人士所预言的:“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教育管理。”可见,区域性的评价和管理背离新课程理念,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瓶颈。目前,中小学实行的是县(区)管理的体制,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县(区)政府的教育评价和管理改革。内乡县教育局的经验很值得各地借鉴。只有县(区)政府的教育评价和管理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才能够引导学校的评价和管理步入新课程理念的轨道,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正确导向。否则,农村中小学的新课程实施就只会踏步不前。

2.教师队伍结构性缺员问题亟待解决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结构与新课程的需要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乡村小学更加严重。按照教师编制标准,乡村小学教师的数量已经超编,但是,结构性问题却十分突出。就学科结构看,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甚少,导致这些课程开设困难;就知识结构看,第一学历是师范毕业的教师很少,90%以上的教师都是民师转正的。在新课程培训前,绝大多数教师教龄在20年以上,没有经历过脱产进修或培训,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缺乏新的教学技能;就年龄结构看,老龄化严重。乡村小学点多、面广、规模小,教师编制应该比城市小学更宽松一些,可是,编制政策却恰恰相反。因此,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专业素质问题,单靠教育部门是不行的,需要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

3.高招考试与中招考试的改革问题

通过高考选拔人才是国家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人事制度必然制约高招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升学竞争已经变成一本升学率和名校升学人数的竞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后,高招考试改革的步伐会加快,但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扭转升学竞争的局面,还难以预料。如果高招改革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中招改革也必然受到影响,最终制约中小学课程改革。

三、敢问路在何方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看,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的确是加快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尽管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遇到了严峻的问题,但是,乐观地说,深化新课程改革并非遥遥无期,有三大方略可以加速实施新课程的步伐。

其一,县(区)政府应按照新课程理念履行领导责任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县(区)政府是本县(区)新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理应履行领导职责,起码在如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1)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即用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引导本社区人民群众,为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按照新课程理念改进对中小学校的评价和管理,如内乡县那样。(3)协调政府相关部门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解决教师编制、办学经费、社区环境等实际问题。(4)在高招、中招考试制度的现实条件下,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缓解学校的升学竞争压力。如像济源市、新郑市那样,根据初中办学水平分配高中录取指标;对高中可以采取教考分离措施,让高中毕业生回到社区招生办公室报名参加高考。如果县(区)政府没有尽到领导责任,就是行政不作为,同级人大和上级政府应该追究其责任。

其二,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尽快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共享,当师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互动教学成为常规方式,传统的“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才能够从根本上被打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才能够发生革命性变革。

其三,科研推动,研、训、改联动,培养典型,波浪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新课程

6年来,我省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以及学校整体推进新课程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涌现出了一系列典型。实践证明,只有政府履行了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责任,校长、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学校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改革校内评价制度,建立管理激励机制,这样,广大教师才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改革。要继续把教育科研作为课改的推动力,如果我们能坚持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与教学改革一体化联合行动的策略,就会必然相继涌现一批又一批典型,新课程改革就可能一浪高过一浪。

(责 编 子 君)

作者:杨光岐 蒋吉优

新教材新教法管理论文 篇3:

基于《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探析

[摘要]职业教育教材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管理及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分析思政入课堂、产业经济发展、教学改革,阐述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改革的动因;从教材管理、教材内容、教材开发的层面,分析职业教育教材现状问题;从思政入教材、教材管理、教学改革、选用与评价的角度,提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路径及建议,为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开发及选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教材改革;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宋以华(1986- ),男,山东莒县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650)钱堃(1986- ),女,山東济宁人,人民交通出版社,副编审,博士。(北京  100011)陈勇平(1972- ),男,浙江龙泉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13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教学质量的专业诊断与改进的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课题编号:GDJG2019101)和2017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三维两体数字化教材开发及实践——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为例”(课题编号:GDGZ17Y011)的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载体,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国家教材管理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建设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规划教材。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系统健全了教材管理的各个环节,是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改革的动因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需要。“职教二十条”中,旗帜鲜明地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更应加快教材改革步伐,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关,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体系,把导向正确的优秀民族文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教材建设。

2.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现状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教材作为基础组成部分,短板体现得更为明显,即教材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训知识体系等提出新要求。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载体,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和产业发展,所以职业教育教材改革迫在眉睫。

3.职业教育教材体系改革发展的需要。“职教二十条”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办法》的出台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办法》进一步落实了各方职责、管理内容,指明了教材管理与改革的方向。随着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互联网+”教育、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新理念的研究和应用,教材改革已经得到广大职教从业者的认可。可见,无论是在教材管理和规划层面,还是在教材使用环节,职教从业者都认识到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迫切性。

二、职业教育教材现状分析

1.教材管理层面上,尚未形成系统化管理体系。职业教育教材管理体系是实现教材管理的基础,利于落实责任主体与职责。笔者根据“国家—地方—院校”的管理框架,就存在的不足分析如下:

第一,职业教育教材体系总体管理层面上,一是未建立贯通的教材管理框架,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国家—地方—院校”教材管理机制,管理主体责任未落实;二是缺乏专门的教材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严密的管理内容和流程,教材管理无据可依;三是对教材的过程管理未落实到位,教材规划建设、编写审核、选用用书、评价监督各环节缺乏指导和监督;四是教材管理闭合链条不完善,教材修订制度未确立,教材评价、淘汰的退出机制不够健全。

第二,职业教育教材院校管理层面上,没有建立完整的校内教材管理办法。一是对教师编写教材缺乏指导和监督,造成校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在教材选用环节,缺乏选用指导,包括选用原则、标准及形式的要求;三是在选用教材过程中缺乏统筹协调,一般以授课教师为主导,教师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战,造成教材间的知识模块重叠或缺失;四是选用教材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达不到教学要求;五是教材编写和选用环节乱象滋生,如图书公司与教师合作出版包销图书,图书公司根据用书量返点回扣,甚至部分院校为追逐不当得利,滥用非正常出版教材。

2.教材内容层面上,职教特色不明显,内容陈旧。第一,职业教育教材内容职教特色不明显。有些职业院校教师选用本科教材、企业培训教材等不合理教材,该类型教材不适用体现在:一是忽视职业教育教学与教材的适应性,教材的职教特色不明显;二是出现教学“学问化”或脱离理论的“实操化”倾向,不能反映行业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和工作流程;三是过于重视理论学习或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二,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陈旧。2019年4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教材建设的重点是解决陈旧老化的问题”“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陈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教材结构角度看,缺乏整体内容规划,缺乏职教特色的系统设计;二是从教材内容角度看,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偏离程度较大,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不能体现真实工作过程;三是从教材载体形式看,大多是传统的纸质教材,教材拓展的广度、深度不足,无信息化资源、在线课程配套,无法适应“互联网+”信息化教育的需要。

3.教材开发层面上,开发体制机制不完善。第一,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缺乏整体规划。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教材管理,但《办法》出台前依然未形成从国家到院校完整的规划,没有解决职业院校要用什么教材、缺乏什么教材、开发什么教材、倡导什么教材的问题。

第二,职业教育教材管理缺乏规范和标准。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需经过规划、编写、审核、出版与发行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缺乏明确和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材质量的提升。一是教材开发规划性不强,缺少相关数据反馈,不能及时开发所需教材;二是编写审核过程不规范,编写队伍结构组成缺乏约束,缺少审核环节或审核流于形式;三是缺少开发教材的技能技巧培训和指引;四是新类型教材开发缺乏参考标准,案例式、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新型教材没有形成相对规范的样式等。

第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力量不足,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职业教育教材虽然总体上种类繁多,但真正高质量教材仍然不足,原因分析如下:一是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仍然以职业院校主导的形式为主,编书人员获取的参考资源不足;二是在教材编写及审核环节缺乏有效的管控,加上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差异,难以保障教材质量;三是部分教师从追求职称评审业绩的角度出发,致使教材存在图表格式、文字表述等细节不规范的情况;四是相关激励措施不到位,编写者投入大量精力编书的积极性不高。

第四,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教材的长效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编写需要校企双方的参与,教师单独编写的教材难以把工作场景、真实工作流程、行业企业标准融入教材,所编教材的职教特色不明显;企业人员开发的教材往往忽视学习规律,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结果造成教材的“企业培训手册”化情况。

当前,虽然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校企合作编写职业教育教材,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人员参与程度小,甚至没有企业人员的参与。一直以来,校企合作“双元”开发教材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企业人员参与编书的可持续机制。

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实施路径

1.多项举措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近年来,在相关重大会议文件中多次提到职业教育改革问题,国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务院相继出台了“职教二十条”、《规划》《办法》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文件,这一系列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体现。贯彻和落实这些管理措施,逐步建立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管理体系,必将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全面规范教材管理,全面提升教材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以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为抓手引导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发展方向,一是探索教材内容选择、组织与呈现的新模式;二是尝试教材与教学组织、思政入课堂融合的新形式;三是规范活页式、案例式等新型教材的編排标准;四是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材梯队的根基。

2.以教学改革为抓手,推动教材体系建设。第一,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职教二十条”、《办法》等纲领性政策,提出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教材。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必不可少、最接地气的一环。专业教学标准规定了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等内容。专业教学标准是教材改革的基础,让教材框架编写有据可凭,让教材内容编写有的放矢。现有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完善教学标准:一是加快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二是建设区域特色的省级专业教学标准;三是建立特色明显的校级专业教学标准;四是已建成的专业教学标准,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有关部门组织定期修编、修订。

第二,加强“三教”融合改革。“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教”改革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改革,三者联动,相互促进。教师是教学组织的主导,是教材编写的发起者和使用者,也是教学方法的创造者和运用者;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依托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改革是途径,能够反推教材内容和形式的革新。通过“三教”改革,把教材融入教学组织、教学设计中,是教材改革执行层面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编修队伍建设。教材编修队伍建设不是简单的调研学习、邀请专家,需要建立长效可持续的机制。提高教材编修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教材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打破教材建设队伍以院校教师为主体的现状。合理的职业教育教材编修队伍包含但不限于一线教师、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及出版社编辑人员。一线教师更为熟悉课程的教学规律、教学设计等基础内容;职业教育专家把控教材总体框架设计等方向性内容;行业企业专家把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方法引入教材设计;一线技术能手把工作流程、案例等现场实践内容融入教材;出版社编辑人员把控教材文本组织的规范性。

职业院校教师是建设教材编写队伍的关键。绝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缺乏编写教材所需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教材编写能力。然而,绝大部分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机制,因此建议相关教育部门引导建立教师长期(连续3个月以上)入企实践的机制。

一直以来,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修的积极性不高。除了加强校企合作这一行政化手段外,可以从知识产权版权费或专家费的角度出发,以市场化手段提升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3.职业教育“新”教材建设与改进策略。第一,加强既有职业教育教材的修订与更新。职业教育教材修订指导意见已经在《办法》中明确提出。体制上,除国家统编教材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修订外,其他教材建议由教材管理部门指导出版社、编写单位、用书单位及行业企业合作修订;理念上,以适应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修订教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以适应新学习模式的需要;内容上,本着科学先进、针对性强的原则,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模式入教材,对接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需求。此外,既有教材修订工作量较大,建议由出版部门牵头联合用书单位,本着市场化原则统筹分层次修订教材。

第二,鼓励校企合作“双元”编写新专业教材。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主题,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措施。教材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也必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切入点。现有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形式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各级管理部门应在《办法》框架内,鼓励新教材开发,遵循市场化原则,因地制宜地满足多元化教材需求,让更多高质量教材脱颖而出。

第三,探索开发与“互联网+”融合的教材类型。“互联网+”教材不再是单一的纸质教材形式,而是一个丰富的教材载体体系。“互联网+”背景下的教材类型,以纸质教材为根基,依托互联网技术把传统教育和信息化教学融合为一体。教育信息化时代,把课程建设、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等庞大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到一体化教材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融合、资源整合。“互联网+”教材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趋势呈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线上资源动态更新、配套在线课程与教学资源库的特点。

第四,强化“课证融合”教材开发。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指的是学历证书,“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推动整体育人模式的改革,其中,教材改革方向为“课证融合”的形式,也就是教材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课证融合”教材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修订既有教材;二是开发新教材。

第五,引导开发职业教育的新型教材。“职教二十条”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我国现有教材多为传统形式,该类型教材开发严重不足。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原则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遵循职业教育学习规律导向,重塑知识结构,建设多功能学习体系。具体来说,一是鼓励开发新教材,引进国外教材,改编既有教材;二是鼓励使用适用性高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三是教学组织过程中,引导使用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分析为载体的教材类型。

第六,吸纳适用性高的著作作为教材。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投入使用,出现了现有教材无法整合的情况,相关部门可以规划或吸收一部分著作作为教材投入教学使用,这样能够解决教材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的问题。

4.职业教育教材选用及评价。《办法》明确提出,教材选用单位组建教材选用委员会,注重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为人才培养服务,禁止以岗位培训教材替代专业教材,严禁使用未过审教材和盗版教材。

第一,教材选用应立足于专业教学标准。一是基于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选用教材,避免出现知识体系的内容交叉或遗漏;二是引导教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鼓励选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三是选用教材注重教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教材评价方面。职业院校负责调查分析教材使用情况,报送给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把职业院校教材工作纳入相关考核指标体系。教材评价是筛选教材的过程,即淘汰低质量的教材,让高质量教材脱颖而出,建议职业院校对高质量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进行奖励。

总之,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应立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学标准和行业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范竹君,徐国庆.在规制与市场之间:职业院校教材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20(4):27-32.

[2]伏梦瑶,李政,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9(17):97-102.

[3]嵇波.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实然问题与改进策略[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97-100.

[4]朱琦,陳清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国内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12):26-32.

[5]吴海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2):80-84.

[6]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7]许远.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7):32-40.

[8]李鹏,石伟平.什么样的教材是“好教材”——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理论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9(19):59-67.

作者:宋以华 钱堃 陈勇平

上一篇:相关分析证券投资论文下一篇:经济转型理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