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视角下社会体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工作重点,但是每年发布的体质报告显示青少年体质呈连年下降的趋势,教育部一再发布指导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类具体要求,但是只有教育部门指导与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合理有效合作,使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的优良生活习惯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一重要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终身体育视角下社会体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终身体育视角下社会体育论文 篇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职业的特点,一生都将与幼儿健康活动联系在一起,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靠体育教学来实现,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通过对四川幼专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还没有形成,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加以培养。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素养,对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学前教育的迅猛发展,要求人才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需要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体育专业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全面锻炼身体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学生自我激发与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组织与管理,自觉运用体育知识指导体育实践。

1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大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质的培养,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最终形成有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尤其各幼教师范院校大学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不理想,导致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严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那么日后学生进入社会就很难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各幼教师范院校承担培养我国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的责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体育教育应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理念,以终身受益为根本出发点,探寻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新途径、新方法,使之朝着生活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学前专业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模式中是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目的与任务和社会紧密相连,除了教会学生各种运动技术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体育意识,加强她们的体育能力与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终身体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的意义在于限定的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学前专业三年的体育课程教学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性强的特点相对社会体育而言,起“奠基”的功能作用,其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健身活动的现状

现在大学生健康问题,往大的说可以關系到未来整个中国知识群的身体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往小的说,关系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健康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没有了基础又何谈工作,事业和未来呢?那么,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状况、健身意识又怎么样呢?我们怎么才能培养好终身健身意识呢?

就我校四川幼专来说,现有在校大学生近四千余人。直接涉及体育健身的有6个,其中我院的健美操协会,武术协会可以说是我校的招牌协会,每年不论什么大活动,几乎都有这两大协会的节目。那么就这样的招牌协会,开展的体育活动又是怎么样呢?每年的协会纳新活动,这两大社团也是报名最多的。但是,在实际社团内的体育活动情况是,刚开始人很多,很有激情,一起学习和练习。但不出一个星期,就会出现人员锐减,渐渐的就出现因人员太少而无法开展活动的现象。其他的协会更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走访调查结果是,协会活动的开展缺乏新意,没有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 再一点就是时间安排上的不妥当等内部问题。任何一种学习只有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学员可是充满激情和兴趣进来,最后因为缺少激情和兴趣而退缩,因为没有坚持,而最后彻底放弃。

从上面的一些现象,我们可以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个人有兴趣和激情的情况下,没有外部的和谐氛围也是难以开展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有激情,而缺少一定的毅力也是不够的。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合理有序的健身项目。只有具备良好的意识,适合自己的健身项目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忠实的健身爱好者。

3 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

3.1 个体因素缺乏终身体育意识的理论常识

学前专业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心情、感受、体会以及学习任务重、专业理解等原因,对她们奠定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需求增加,各幼教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选择各种条件幼儿园的机会增加,竞争也相对激烈,不难就业而在于就业的好与坏。用人单位来学校选择学生,主要考评内容为音、舞、美的基本功,学生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就得刻苦这些学科来提高自己的实力,长期以来,学生在思想上形成重音、舞、美,轻体育的想法,相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受到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喜欢参加对抗性强、比较激烈或可能受伤的体育项目,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懂得又不多,这无疑扼杀了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动机,影响了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想奠定一个良好体育基础的设想也会受到影响。另外,学生对终身体育这个概念并不了解,对体育运动规律的认识也极其匮乏,单纯的体育能力教育只能使同学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并不能让她们懂得锻炼的目的和运动的规律。虽然近些年来,我们也在尝试着加强理论教育,但所做的努力显然还不能达到目的。

3.2 社会因素让学生缺乏对运动的兴趣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长期受到佛、道、儒三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佛家、道家某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养生观,如道家的“虚静、无为、不争”,儒家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重文轻武的思想很严重,而体育也常常被作为另类看待。我国国民的生活以静为本,喜静不喜动似乎成了国民的性格,一些人参加体育活动有着极大的惰性,缺乏强健肢体的活动欲望,这也导致人们对待身体保健的态度,有明显重养轻练的倾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不少学生只是在为上课而上课,为学分而上课,缺乏对运动本身的发自内心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忘记艰辛,迎难而上。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付出的是无数的汗水。没有兴趣就很难使学生乐于体育锻炼,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3.3 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和强度达不到身体锻炼的要求

符合标准的体育锻炼要求每人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一小时以上。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周只有一次体育课,绝人多数大学生在体育课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这样的锻炼标准远远不能满足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的青年学生。体育运动的缺乏折射出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缺乏。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从人出生到死亡之前都要参加体育运动,即将参加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开发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挑战,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人健康生活,工作并能长寿。

4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

4.1 发展选项课程,重视基础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的内容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拓展,也就是说在中小学阶段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都已学习过,让学生没有新鲜感,产生厌恶情绪,搞好基础课程教学十分重要,同时开设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样既可增加学生所选项目的学习时间,又可以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中以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为主。保证基础课程,开设选项课有时间适当地增加体育理论的教学时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体育教育的理解,掌握进行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锻炼的卫生知识。另外,只开设选项课对教材就有特定的要求。每一门选项课都应有比较专业的教材,其水准应在体育专业的教材之下,原基础课教材之上。只开设选项课还应改革考试形式,增加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将终身体育的知识纳入考试内容,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重视个体差异,学会以人为本

学生是个体的人,体育素质先天就有差异,教学时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因材施教,给学生以人性的关怀。教育学家告诉我们,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一定不能太高,如果那个苹果是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的,她肯定会放弃的,如果那个苹果只要用力跳一下就能摘下,她肯定愿意做。因此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组授课,为低级组、中级组、高级组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达到不同的锻炼要求,这样低级组的学生会对体育有个良好的认知,有了兴趣有了积极性。中级组的学生对所选项目从理论到技能都有个全新的认识,高级组的学生随着技艺的日渐精湛能够参加校内或社会上的一些比赛。这些人不仅能自己积极主动的参加比赛,而且还会带动身边的人参加体育活动,她们是学校体育的排头兵,更是发展社会体育不可缺少的优良精英。

4.3 重视导向功能,培养积极分子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不管做什么事情人们都有个从众心理。而这个“众”是谁?应该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其身边的一个小集体。积极分子有领头羊的作用,她身边的人由于经常和她在一起,受其影响,也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兴趣,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个小集体,当这个小集体做事时,其他的人也会随之而来加入其中,形成更大的集体,换句话说,积极分子的作用先有宿舍效应,后有班级效应、年级效应……这就犹如滚雪球,会越滚越大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地运用这一理论培养学生爱锻炼的好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运用的是好是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或几个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积极分子,也就是具有导向能力的人。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这个班集体有这样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就多,体育意识就浓,获得的体育理论和技能也多,身体素质好,合作能力强,学习劲头也足。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情况就恰好相反。重视导向功能,培养积极分子,是发展终身体育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4.4 重视全程教育,加强课外环节

现在幼儿师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只开设到大一、大二,大三根本没有体育课。两年的时间,对人生来说是短暂的,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对终身体育来说却太重要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两年,学生在大一、大二刚刚学到的体育理论就会荒废,刚刚学到的体育技能就会付诸东流,刚刚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就会抛弃,刚刚孕育的体育意识就会惨遭遗弃,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就会出现严重的断档,这种断档上的缺失对终身体育来说是致命的,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两年时间里还应加强课外活动环节,让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在学校普及,让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形成体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大一期间学生已对某一项或两项运动有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在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必要的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投入与改善力度,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硬件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锻炼的兴趣。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效果,比如适量增加体育比赛,也是有效培养体育意识的方法。随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有所改变,出现了双休日锻炼增加的趋势,缺少器材和场地,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就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逐日有待改善,节假日、双体日场地器材关闭,平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建立良好主体制度,充分发挥场地、器材的作用,为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4.5 激发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兴趣的培养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目标则是通过活动最终期望获得的具体结果。体育锻炼是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良好体育动机还需要有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学生对体育没有需要,或者主观体育意识极低,无法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传授终生享用的体育保健的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各幼教师范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运动情趣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教授他们所需要的运动技能,从而培养她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因素,对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变短期娱乐性锻炼为长期兴趣爱好,使学前专业学生加深对体育锻炼目的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终身意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合其体育锻炼的运动方案。使其熟练掌握一到两种运动技能,可为其终身体育服务。此外,建立完备的电化教学,把录像机、DVD、计算机等多媒体、国际互联网络等高科技和视、听新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丰富现代教学手段。

5 结语

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其在学生时代学会“一技之长”,是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所以,各幼教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要深化改革,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灌输,重视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人为本,完善场馆建设,增加体育卫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服从高校教育功能的前提下,表现出本学科功能的特殊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更多地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融合,二者进一步和谐互动,共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莉,吕金江.从终生体育的视角思考体育教学思想[J].福建体育科技,2006:1~2.

[2] 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生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人学学报,2002:11~12.

[3] 陆永江.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的特点及教学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5:21~23.

[4] 须晓东.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23.

[5] 祝蓓里,季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5~222.

[6]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4~145.

作者:张再萍

终身体育视角下社会体育论文 篇2: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对青少年终身体育养成述评

摘 要: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工作重点,但是每年发布的体质报告显示青少年体质呈连年下降的趋势,教育部一再发布指导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类具体要求,但是只有教育部门指导与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合理有效合作,使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的优良生活习惯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活动特点分别独立进行分析,又两两组合进行分析,最后将三者结合统一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家庭、社会、学校体育各自发展的不同优势和劣势,以及分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结合的情况下在青少年终身体育养成方面的效果和三方共同结合的情况下对青少年终身体育养成效果的对比述评。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区;青少年;终身体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10月25日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中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终身体育”指社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产生迫切的需求,所以人们应该终身进行体育活动和进行体育学习的行为。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习惯和素养是实现2030年规划的重要途径。所以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生活素养除了学校(教育部门管理)指导,还要家庭(亲人影响与关爱)和社区(基层体育组织)协同努力,360度全面影响青少年的体育生活,督促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指导青少年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青少年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关键时期,此阶段正是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社区、家庭应该同时发力共促青少年健康成长。

根据研究目的将青少年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体育活动形式:以学校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为“学校主导型体育”、以社区体育活动为主的体育活动为“社区主导型体育”、以家庭体育活动为主的体育活动为“家庭主导型体育”的三类一维体育活动形式;以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结合为主的体育活动形式为“家—校结合型体育”、以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结合为主的体育活动为“社—校结合型体育”、以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为主的体育活动为“家—社结合型体育”的三种二维体育活动形式;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共同结合的“校—家—社结合型体育”三维体育活动形式。

一、学校主导型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总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体育能增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增进青少年的体能发挥,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最直接的教育内容,是青少年终身体育养成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保证。虽然青少年的终身体育养成大部分依赖学校体育,但是单靠学校体育来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养成也有其弊端。青少年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学校体育只是学校全部工作内容的一小部分,再加上体育不是高考内容,所以与学校其他高考内容的科目相比,即使现在非常重视但是体育相对地位较弱,尤其是高中阶段。

二、社区主导型体育

社区主导型体育就是活动地点在社区内,利用社区内各种体育相关资源,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以及居民在社区开展体育活动。学校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脱离开社会独立存在,社区体育是社会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青少年是社区的一部分,需要在社区生活,离不开社区。然而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且老年人占大多数,而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锻炼身体和消遣时间,但是体育的特点,在锻炼中也有提高体育技术水平的要求。社区青少年体育与社区老年体育相比,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几乎没有计划和管理,原因很简单,社区习惯把青少年体育置于学校管理内,没有针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计划,所以也就无从谈起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三、家庭主导型体育

家庭体育是指参与人员为家庭成员以及邻居组织和参与的体育活动,活动地点一般比较灵活,根据体育活动的项目特点活动地点可以是居家,也可是社区和社会体育场馆。家庭体育(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的性格、人格以及体格决定着青少年的未来,家庭体育(教育)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家庭主导型体育主要是以家庭成员或邻居和亲密的朋友为参与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体育项目好的家庭成员向刚开始学习此项目的成员传授指导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家庭体育对于促进家庭的和谐,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和提升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以及体育健康习惯非常有效果。但是现实中家庭成员往往忽视此类家庭体育活动,据了解多数家庭对于家庭体育活动是忽视的,原因多数为没时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四、家—校结合型体育

“家—校结合型”体育教学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學生对体育活动时间投入比对照班学生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家—校结合型体育教学活动密切了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家长在家督促和指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了家长陪伴和教育子女的时间。家—校结合型体育教学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一起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与家长的体育活动中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懂得相互沟通,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五、社—校结合型体育

社—校结合型体育主要是指学校与社区应该紧密联系,根据社区管理的特点,社区对于社区人员的凝聚力非常大。社区组织体育活动在参与人员数量上非常有保障,但是社区体育专业知识和组织体育活动能力有限。于是学校利用学校内部的体育资源包括体育专业人员和一些体育设备,就可以使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一起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同时也可以为部分具有一定体育知识的学生提供体育社会实践机会。所以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在社会层面各个方面的合作中可以实现服务社会共同发展的目的。

六、家—社结合型体育

家—社结合型体育是由家庭和社区共同发动和管理以及组织的体育活动,参与人为社区人员和家庭成员。社区的基本单位是家庭,所以可以组织一些家庭间体育活动,社区组织的形式可以提高家庭活动的参与率。此外社区还可以定期开展体育知识辅导活动,最好建立体育知识的宣传板,倡导科学健身,为在社区和家庭进行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七、二维体育模式的局限性

二维结合模式虽然比单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优势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学校与社区联系少,社区体育几乎和青少年(学生)没有任何关系,社区体育事实上已经成为老年人体育,学生的体育活动也几乎在学校进行;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效果差强人意,家长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文化成绩,对健康不能说不重视,但是对体育来说只要完成了学校的任务就可以了;学生是学校运动队成员的家长相对和体育老师有些交流,其他孩子的家长与体育教师几乎无交流;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很多,但是有关体育的联系就寥寥无几了,这是因为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很少,家庭更多的是重视在社区的生活便利性,所以对社区的要求也不高,甚至大部分居民对于社区有无体育健身器材都觉得无所谓。综上所述,二维互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单一模式对于青少年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效能,但仍然有很明显的局限性。

八、家—校—社三维结合型体育

学校、家庭、社区三维结合的模式可以集中最大力量来促进青少年的终身体育行为及习惯的养成。学校的体育发动功能能最直接地影响青少年,毕竟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是其学习和生活的主体。而社区作为老年人体育的发动者也应关注青少年,而且加入学校的体育组织力量能促进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更加迅速地发展。为了增加家庭的欢乐,家长们也会在休闲的时候乐意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一切体育活动。所以三者结合通过体育活动形式的共同作用,一定会对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是对于家长和社区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人员都会产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效能。现在的通讯技术增加了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联系,利用QQ群和微信群等就可以把所有相关的人聚集在一起,随时发通知,随时接收,及时联系沟通,使组织活动、管理活动和准备工作变得十分便利,而且為体育活动监督和反馈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途径。

原来许多家长的观念就是孩子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更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健康就是不生病,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孩子成才的关键,所以当前家长越来越注意亲子体育活动,经常在工作之余带上孩子一起去爬山或者旅游。但是组织形式也只是自发或者朋友之间组织。其实有很多家长非常希望参加学校或者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可是当前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活动多是各自为政,互不联系。

九、结语

当代社会需要年青人具备极高的品质与素养,只学好少数的几门学科是难以达到要求的。由于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体育对于青少年成才非常重要,终身体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走向社会之后为祖国贡献力量具有积极的影响。此外学校组织体育活动要尽量联系社区和家庭,把体育活动办成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正能量活动,而社区也要通过学校的专业力量办好社区的体育活动,家庭在自发组织活动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三方合力共促青少年终身体育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谷晨.日本少儿校外体育促进措施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152-154.

[3]尚晓娟,朱海贤.“林书豪现象”看美国体育教育环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环境教育学的视角[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2):59-61+78.

[4]郭海静.“家庭-社区-学校”三角联动对南京市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4):189-190.

(责任编辑:林丽华)

作者:宋伟嘉

终身体育视角下社会体育论文 篇3:

浅谈终身体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

摘 要:终身体育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体育思想,在物质条件十分丰富的今天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现实意义,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深化高校体育改革,让其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促进终身体育的贯彻和实施。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校体育;视角;体育教学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思想成为体育活动的主流思想。高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同时,高校体育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而在终身体育在体育界占据主流思想地位的今天,高校体育必须与终生体育相接轨。在终身体育视角下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才能实现高校体育目标与终身体育目标的统一。

一、什么是终身体育思想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曼谷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论。所谓终身体育,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坚持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都要学习、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用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一生的体育实践,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指导。

终身体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使它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大众的青睐。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终生体育也自然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研究终生教育,是体育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不仅是国民体育的基础,而且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连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必然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和开展运动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才能为大学生践行终身体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策略

1.高校体育教学要转变观念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种观念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实际上,高校体育教学除了增强学生体质这一功能之外,在心理、生理、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具有多种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将这种唯“生物体育”观念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构成的“三维体育”观,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高校体育观念的转變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让学生获得终生受益于体育的能力储备。

2.注重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担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高校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让学生能够健康地完成学业并走向工作岗位完成工作。如果高校体育教学仅仅只是向学生教授田径、体操、武术、球类运动等运动技能的话,只能在目前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却无法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我们要注重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不仅仅要让高校体育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让学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又懂得如何自觉变化锻炼方法。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体育对自己一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锻炼,达到高校体育目标与终生体育目标的统一。

3.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

每周90分钟左右的体育课程时间,完全不足以完成高校体

育的教学目标,更不可能树立起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对大学生来说,只有具备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自我体育意识,同时促进自身智力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培养独立锻炼的能力,同时教大学生学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学习体育知识,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学习压力日趋增加时做到劳逸结合,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为迎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总之,从终身体育视角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是时代的需求,

也是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用终身体育观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树立起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和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能够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来面对社会的挑战。

高校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健康的身体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锻炼而不是先天的遗传。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素质是其他所有素质的基础,才能完成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哲,曹迪.谈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J].理论界,2006(S2).

[2]李桂华.试论终生体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7(3).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作者:王岗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医学院校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系统化管理人力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