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下大学外语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以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为指导,探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实践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校英语教师在传播英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保护和发扬我国的语言文化,捍卫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利益,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的英语教育改革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化安全下大学外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安全下大学外语教学论文 篇1: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文化安全研究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外语教育;文化安全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的人类愿景,积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元化也不断深入,世界各国日渐融为一体。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需要文化价值不断融合来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在此价值观的引领下的世界是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于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和融合。

文化融通促进文化认同,发力人类共同进步的同时,欧美等国为最大限度实现资本增殖,通过语言教育进行文化渗透已成为一种文化殖民的常态。目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经“侵入”了世界各国的语言课堂,英语的过度强势也危及到了他国语言的文化安全。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外语教育成为国家文化安全的最前沿,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西方的文化殖民,守卫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问题日益凸显。
一、外语的文化安全内涵

文化安全概念属于国家范畴。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古代,由于时空受限,世界不同文明板塊之间交往甚少,文化安全也就无法凸显。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西方对东方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大搞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面临消解,国家文化安全变得突出和迫切起来。总之,文化安全,有其成长的特殊历史语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冲突不断加剧而凸现。

文化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中英教授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1〕国家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专家胡惠林则认为,文化安全是“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作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礼仪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一个国家文化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集合,一种由这种结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2〕可以说,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国家现存的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的保持和延续问题,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因为离开了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也就没有了文化安全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的人类共同愿景之下,文化融合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在此背景之下,守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国家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在教育过程中,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强大的渗透功能让个体的意识空间增容,之后,文化成果就会附着在个体意识中,塑造出新的个体。受教育者的思想文化意识受到教育的掌控。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便是受教育者的个体文化基因内核,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具体文化样态、文化行为和价值取向,孕育了其思维模式,形成深层的文化集体无意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分支,是守护国家文化安全,养成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见解: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语言符号能值之中内蕴着目的语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而其单项输入势必对我国文化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但文化安全这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和讳疾忌医,而是期待个体在外语学习中立足于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观的良性建构。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之下,外语教育的文化安全在于尊重文化的多元化生态,对抗民族文化被外来文化异化和解构,以平等自信的态度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致力于文化的双向流动,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
二、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现状

1.外语教育中,工具性化倾向严重,母语文化被弱化。

随着世界科技进步和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技的极大重视和对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工具理性备受青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对外语技能的追捧大于其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其次,外语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宽泛。多年来,围绕外语课程到底应该体现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争议不断。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也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上升到培养学生文化品格层面。然而,当前的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性方面却明显滞后,几乎处于一种“有知识,没文化”状态。即使有教师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却往往囿于没有明晰的文化教学理念,很难将其文化价值提升到应有的地位和高度。在此背景下,外语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资本溢出效应明显。其母语文化价值在“英语热”的文化氛围助推之下迅速被弃如弊帚,很少有人去关注母语文化缺失给自身与国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学习者对英语的好奇会从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会涵化成潜意识,且不断复制和传播,从而汇集成集体无意识,最终民族文化主体性会严重缺失,进行自我殖民,而母语文化安全危机随之加重。

2.外语教育中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强势植入。

西方通过语言输入进行文化殖民已是不争的事实。王优发现,在殖民主义时代已经结束的世界格局下,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是在语言推广面纱下的比原殖民主义方式更具有渗透性和威胁性的新的殖民主义手段;〔3〕语言入侵所引发的“滚雪球效应”最终还会引发语言死亡,因此濒危语言的前景是可怕的。〔4〕因此,语言殖民主义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使许多国家和民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的特色。〔5〕更可怕的是,在青少年阶段植入外语文化,会导致母语文化传承受阻,对母语文化认知形成负面干扰,引发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而这可能影响着他们未来一生的幸福。〔6〕显然,以语言传播为手段的文化殖民最终会造成母语流失、文化贬值、意识形态被改型的可怖后果。也标志着西方已从民族文化之根上开始对中国文化的渗透、改造与置换。学前英语教育从语言之根、文化之根上加深当前国家语言文化安全危机。

3.文化自卑意识的惯性凸显文化安全。

文化自卑意识是指在对待自己自身文化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在我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民众对自己的制度政治和经济深感失望,进而否定自己的民族文化,整个社会呈现出普遍的对自身文化认知上的自卑心理。后来“全盘西化论”的出现都是很好的佐证。伴随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文化总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时至今日,我国仍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之中,相对于后工业时代的西方国家而言,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仍旧势单力薄。这依旧是文化的自卑心理的温床。在文化自卑意识的惯性作用下,加之西方文化强势植入,文化迷失会时常出现。文化自卑者割断自身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就是抹杀掉自己的灵魂。他们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所焕发出来的无限生机,更谈不上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命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外语教育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重要国家文化安全的使命。是外语教育领域的重要事件。我们必须全方面多渠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以文化融合视角,提高文化素养

外语教育是文化安全的前沿,但作为教育活动,又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的生态化体系。然而,当前的英语教育教学所表现出来工具理性被夸大与内在价值被悬置等问题,决定了学生的“有知识没文化”的严峻现实。在西方有意识的文化植入下,他们很容易成为西方文化的追捧者,进而进行自我殖民。因此,外语教育必须走融合性的价值取向路线。

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硬币的两个面,把两者对立起来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外语教育必须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确保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共同进步,实现全人的发展目标。首先,以工具性为载体落实人文性。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应以语言知识技能学习形式为着眼点,在文本的研读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意识。其次,工具性促力人文精神的弘扬。外语教育绝不能止步于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深挖其中的潜在文化内涵,探究其中的人文精神,并进行自我价值引导才是英语教育的内在追求。毕竟语言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形式只用有机地融入一体才是其本真状态。只有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融会贯通到外语教育全过程中,其融合性价值取向才能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

2.增强国家意识,重视文化批判性

所谓国家意识就是外语教育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与母语文化互为主体,立足本来,吸收外来,既要超越狭隘的文化义和团心态,还要融创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使其成为有本有原,顶天立地的国家栋梁。[7]没有国家意识的人只能是失根的浮萍,他們拥抱西方而不知其为何物,鄙视传统却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知之甚少。因此,国家意识是我们进行文化批判的立足点。

另外,还应重视文化批判性。批判就是敢于怀疑,保持开放的头脑。它有免除过失、错误或失真的正确性特征,是进行合理选择和采取恰当行动决策的基础。教育者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批判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为了保持语言材料的地道性,很多外语教学的文本材料是直接从西方媒介或是西方语言教材中节选出来。其中大部分材料较倾向于展现西方社会自由独立开放的积极方面,如果教育者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透过光鲜的外表抓住问题的本质,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和批判,那我们就无法看清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真面目。

3.增强文化实力,践行文化创新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从人类打破时空界限开始,文化便以隐秘而重要的方式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其次,文化软实力的夯实建离不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更要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立足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心系人类共同发展,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国际影响力。随着英语成为全球性语言,我国文化安全危机日益深重,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的语言生态,语言多元化受到空前的挑战。因此,外语教育应以融合性价值为取向、增强国家意识,提高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创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2).

〔2〕胡惠林.中国文化经济学:历史、现状与特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

〔3〕王优.英语:新殖民主义的工具〔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06,(01).

〔4〕William S-Y. Wang, James W. Minett. The invasion of language: emergence, change and death〔J〕.20(5).

〔5〕邢莉娟. 语言殖民主义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影响〔J〕.兰州学刊,2008(S1).

〔6〕Shengquan Yea, Ting Kin Ngb.Value change in response to cultural prim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9,(05).

〔7〕杨枫.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J〕.当代外语研究,2019,(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肖巧慧

文化安全下大学外语教学论文 篇2:

国家安全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以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为指导,探讨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实践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校英语教师在传播英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保护和发扬我国的语言文化,捍卫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利益,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的英语教育改革策略。

关键词:国家安全;高校英语;教育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这说明国家文化安全已上升至政府议事日程,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

一、高校英语教育文化安全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实践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高校英语教材偏向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文章,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高校教师在讲授课程时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讲授,高校学生吃肯德基,看好莱坞大片,用iphone,听英文歌曲,名族文化认同感较差,缺乏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另外,国家文化安全相关的国家外语教育规划政策较少。

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文化安全对策

(一)改革高校英语教材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选材遵循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多样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同时注重选文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大多文章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缺乏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文文章和教学内容,教材编撰应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加大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内容,一方面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师在讲授英语课程时如遇到弘扬欧美文化的教学内容,应告诉学生理性客观看待欧美文化,遇到中国传统文化应扩展教学内容,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的同时,也应利用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可开设以比较中国各民族文化与欧美文化为主题,或者英文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讲座,辩论赛等。

(三)遵循“尊重民族文化”教学原则

民族文化淡化或消失,必将带来民族生存,国家安全方面的危机。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曾提到:“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虽然其自在形态没有阶级性,但其内容却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高校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自觉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加強民族精神的建构。

(四)优化外语教育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民族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意义,如教育部出台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就已提出把“跨文化知识传授”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但相关制度还有待于完善。此外,管理部门应积极制造各方面的条件保障民族文化内容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高校英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懂得语言学,应该了解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启示。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民族的中心价值体系进而涉及到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问题。”高校英语教育处于保护国家文化的战场,高校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和吸收欧美文化中积极的因素,摒弃欧美文化中不利或消极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做到“洋为中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渗透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

[2]《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

[3]程晓堂.语言学理论对制定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

[4]唐兴萍.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5).

[5]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6]佟晓梅.全球化下的外语教育政策[N].光明日报,2010.

[7]张岱年.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J].中国文化研究,2000(4).

[8]陈小红.大学外语教学应重视文化安全教育[J].职业时空,2008(3).

作者:宁爽

文化安全下大学外语教学论文 篇3:

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新发展

摘要:本文面向时代要求思考高校大学外语教学,认为在新时期要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鼓励多语种教育,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多语种教育;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

大学外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外语是大学生修习的公共基础课、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需要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我国高校有一个规模极大的外语学习群体,大学外语教学涉及面广,影响大。近年来,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涉及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现在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好,大学外语教学成绩是主要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立足中国国情,思考大学外语教学如何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满足大学生接受高质量外语教育的需求,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委发布《高考改革框架方案》,提出对英语科目分值大幅度调整,实行社会化考试。北京市教委这一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舆论对英语教育“进行了一场围攻”。网络社交媒体出现了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偏激观点,如将语文水平的下降归咎于英语学习,称英语教育“祸国殃民”,是“卖国教育”。这些情绪化、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在公众中造成了思想認识上的混乱,对大学英语教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确认“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无端指责英语教育的舆论开始平息下来。

英语教育之所以引发质疑,与人们对中国英语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多、对英语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指挥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从1983年开始,外语成绩按100%计入总分。正是在这一年10月,邓小平同志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这伟大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英语教学又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对于英语教学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的特殊贡献必须予以充分肯定。英语是目前国际上最通行的“普通话”,其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最近的将来没有其他语言可以替代。掌握英语这一国际性语言,能使我们直接了解前沿的科技进展、前沿的管理经验、前沿的思想理念。从国家层面看,外语事关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外语作为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是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软实力,是人们适应21世纪生活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指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外语教育不是要削弱,而是应该加强。”

加强外语教育,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要在两个层面落实。一方面是加强和改进面向大多数本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些人根据部分外国语学校、重点高中优秀学生的英语表现,以为高中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英语这个工具,大学英语可以取消。实际情况是: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因受课时的限制、高考的制约,通常以阅读为主,兼顾听说,学习的课文是改写过的简单英语,内容适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3000~3500个高考单词,其实我们作为语言教师知道,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只是处于基础阶段。李宇明在分析新时期我国外语需求时认为:

三十多年来,我国开启国门,坚持开放,由“本土型国家”正在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本土型国家的外语需求,主要在外交和军事、安全、翻译等较为有限的领域,培养一些高级外语人才即可满足需求。国际型国家则不同,它对外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需要外语服务甚至“外语生活”。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走向世界会更广泛更深入;世界之来到中国也会更广泛更深入;并且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还需承担愈来愈多的国际义务。

“国际型国家”意味着广大人民“更广泛更深入”的对外交往,而国际合作交流、商贸旅游、劳务输出、出国留学等都需要使用外语。必须看到,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是相当低的,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英语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学习体现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英语。今天的莘莘学子,正是明天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我们有责任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使他们具备较好的外语素养。本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基础性,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在普及的基础上,要注重提高一小部分精英的英语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3600多万在校大学生中,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数量占到比较小的比例,因此定义为精英。早在1978年,许国璋先生提出“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外语教学方针”:“根据需要与可能,培养既通外语又学各种专业一一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技术的、文学的、艺术的,等等一一的人才,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是当务之急。”许国璋先生从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的高度对我国外语教育进行思考,希望各行各业的人才要“既懂自己的专门业务,又会使用外语处理自己的业务”。时至今日,他的观点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与世界关系方面,我们从向世界开放,到与各国共建世界秩序,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当年学习外语,主要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学外语,除此以外,还要将其作为国际通用语传播中国思想、学术、文化,去提高国际话语权,开拓世界市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特点时指出:“我们的舞台是国际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标准是世界标准,这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性挑战。”《环球时报》曾报道前几年的南海问题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方代表有的发言精彩,会抓住机会积极阐述中方立场。但也有中方与会者无法很好地用英语发言,或听不懂别人的问题,只能大段背诵有关南海问题的外交辞令,甚至被场下的人嘲笑。”我国国民的英语能力涉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影响到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能力。马克思曾说:“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革命导师的见解极具针对性。

正在研制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分层次教学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基础目标”面向一般学校,好的高校可以选择“提高目标”,而“发展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许国璋先生在回答“语言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他比较喜欢“语言是一种社会力量”这一提法,而“语言的力量只是在各行各业有所精专的人身上充分发挥”。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将范围更大、领域更广、层次更高,我们要切实提高一小部分“各行各业有所精专的人”的英语水平,使其具备高水准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斗争武器,迎接“历史性挑战,”这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我们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一个体现。

二、构建大学外语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外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教学,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基础层级的通用英语教学,这种局面不能长期继续下去,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外课程体系。

首先是促进大学外语教学从英语“一枝独秀”向多语种“群芳争艳”转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既定国策,所谓对外开放,不仅是指对美、英、澳、加等英语国家实行开放,也包括对俄罗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非英语国家开放。近年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但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上,由于受师资、课时等客观条件限制,开设其他语种大学外语课程的学校还不是很多。但是,英語教学并不等于外语教学。我们要重视大学法、俄、德、日语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多语种外语教学,特别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教育部近日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明确提出要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动,“逐步将沿线国家语言课程纳入各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语言专家认为:“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高校创造条件,以积极的态度发展多语种大学外语教学,开设“英语后”的第二外语课程,建设各语种共存的和谐语言生态。

就大学英语教学本身而言,应立足“一体两翼”,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一体”是指通用英语,“两翼”是指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通用英语并不等于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有不同层次要求,如英语演讲、辩论、写作等,难度相当大。即使是阅读,英语原著文本因其内容的深刻性和思辨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词汇的丰富性,在语言和认知两个层面会造成理解障碍。对于大部分大学新生而言,在通用英语方面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专门用途英语是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两类课程。专门用途英语凸显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英语的工具性特征。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方面的内容,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倡各高校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有人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定位“必须修正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定位”。其实,从语言能力来看,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并不是对立关系。《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在其对语言能力量表的描述中,达到B2至C2的语言中高级水平者可以用该语言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B2学习者能够理解“专业领域的技术性讨论课题”;C1学习者“在其社会、职业或学术生活中,能有效、灵活应用语言”。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相对而言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短板”,各高校因此要加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研究。通用英语也应该是教学重点,如中国人民大学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型国际化人才需要出发,强化英语口语和写作教学,自主开发实施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和“英语写作测试”。与此同时,大学外语教学要关注培养国际化领导人素质(LeadershiP),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领导力,能运用语言的力量去说服人、引领团队,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表达好中国观点。如果定位单一的学术英语教学,只学计算机英语、化学英语、工程英语等,是按“工具人”的培养规格提要求,忽略跨文化领导力的培养,不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另外,大学本科教育为学生提供基础性教育,学生未来发展去向多元,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相当一部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单一的学术英语教学并不能真正落实“学以致用”。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本科教育并不代表高等教育全部。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通常在本科一二年级开设,学生刚进校园不久,尚未进入专业学习;学术英语应该是研究生层次而不是本科层次的核心学习内容。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有本科院校1219所。这些高校地处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综合、理工、师范、医药、财经、农林、艺术、政法、体育、军事、民族院校等),层次不同,对外语的需求不同,因此各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应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理念,构建多语种、多层次、多元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应该符合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各高校在搞好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开设多种类型的外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而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外语教育。复旦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他们构建的“多元化多层次大学外语课程”包括了综合英语课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学术英语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第二外语课程(基础法语、基础日语、基础德语等)。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特征,十分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进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抓住了新世纪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使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数字化、网络化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技术因素。人工智能使外语教学系统做到教学个性化、人机互动智慧化。数字化使信息实现海量储存、传递速度加快。网络化使教学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自主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了计算机网络在外语课程中的“支撑”地位,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不可或缺的部分:“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当时提出“把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念具有前瞻性,依此理念设计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已取得明显成效。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经济模式等,促使知识学习、获得、产生的方式发生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冲击、挑战和机遇。“互联网+教育”的一项重要发展成果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兴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认为:“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已经开始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朝着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过程社会化方向转变。”他明确指出:新一轮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为抓手,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近日下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为“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求“创新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推动优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不同类型高校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应用、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變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已经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打下良好基础,如东北大学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平台战略的智慧英语学习与教学。他们以教学资源库、语料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为依托,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完善电子学档,为学习者提供全程的学习指导,并通过跨校联盟建设和跨校修读学分等机制,建立和应用大学英语学习社区,集成社会资源,汇聚大众智慧,推进大学外语教学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就慕课建设而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制作的大学英语慕课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平台上线,有的学校充分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安排学生选修edx、coursera等国际慕课平台上授课语言为英文的慕课,作为大学英语学习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基于过去十年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工作基础,提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融入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元素:“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大学英语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融合方面已领先一步,其他语种的大学外语教学也要跟上,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学习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利用智能媒体、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IT技术改变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已成为“智能型学习时代”的特征。当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手段现代化,应把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放在首位。教师在科学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课堂教学有着计算机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在计算机上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倡导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离线活动与在线活动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建立适合外语教学的网络生态环境,这个领域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去实践与探索。

“外语教育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经过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样化时代,大学生应该学好外语,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交流的需要。一批又一批从大学毕业的青年具备较好的外语素养和外语应用能力,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和平发展、营造和谐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外语教育蓬勃发展,与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步伐相一致,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外语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珍惜大学外语教学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个主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不忘初心,教书育人,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

作者:王守仁

上一篇:社会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论文下一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