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抽象行政行为,但随着行政管理的需要,从计划经济时代沿用至今的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现在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为了保障我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根本合法权利和利益,将抽象行政行为制定至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受理范围是现实可行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分析论文 篇1:

关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分析

摘要抽象行政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因之而起的法律争议也层出不穷,但由于受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局限,此类争议尚无法进入司法诉讼程序,以致于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难以获得有效救济。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是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环境发展变化所提出的紧迫要求。

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司法审查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理论与现实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广泛、不特定的对象设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活动。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行为,基本属于行政立法活动。这类行为在功能上是从日常纷繁复杂多样的具体行政管理活动现象中“抽象”出行政活动领域中人们应当普遍遵守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行为规范,而且这类行为所形成的结果——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本身对广泛的对象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因而称之为抽象行政行为。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对象具体适用法律规范所做出的、只对特定对象产生约束力的行为。①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在11条具体列举和概括了人民法院可以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的受案范围。第12条第二款又规定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无权受理。

通常认为《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不宜再授予人民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审查、确认并加以撤销、改变的权力,故不能受理对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第二、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是针对较大范围和较广泛的对象实施的,如果它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则表明该抽象行政行为是正确的,个别人的利益应当服从多数人的利益;如果它侵犯了绝大多数人们利益,根本的解决方式是通过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撤销或改变该抽象行政行为,而个别对象以单独的诉讼方式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多数对象合法权益受侵犯的问题。②

而如今,行政法律制度事实上使抽象行政行为获得了“司法豁免权”,法院无法用判决方式否定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这势必助长了行政机关在做出抽象行政行为时恣意妄为的心态。因此,制定不合法、不合理的规范性行政文件成为近年来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普遍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受利益驱使,乱发文件、乱收费、乱集资,违反规定审批、许可、罚款等,不但干扰了国民经济正常、有序、健康的发展,更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的地区由于百姓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而经常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是具体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内在要求。一般而言,有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就必然伴随有相应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作为具体行政行为法律依据的前提,不对其进行司法审查就难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就行政行为接受司法审查问题,WTO规则这一“国际行政法规范”在其附件协定中做出了相应规定,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第6条、《反倾销协定》第13条、《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第23条、《海关估价协定》第11条、TRIPS协议的第62条、GATT第10条等条款中。综合WTO规则的相关规定,WTO对各成员提出的要求可粗略归纳为:(1) 行政行为应遵循正当法律程序,所有的行政决定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出具理由,强调行政行为的公正性、透明度;(2) 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应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从而最终确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性;(3) 保留或尽快建立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和纠正机制,并使行政行为达到“事实上的客观和公正”③;(4) 有权进行司法审查的机关,应独立于负责行政实施的机构之外;(5) 司法审查应适用“正当法律程序”,以此为司法审查原则、标准;强调司法审查过程中要讲究证据的理念,同时,也应给对方以反驳证据的机会;(6) 所有不透明、不公正的行政行为都有可能被起诉到法院,接受司法复审。不合理的、非正当的政府行政行为将被宣布为无效。如果司法审查做不到这一点,将会被诉求到WTO的专门仲裁机构或遭到他国的报复。

我国应承担WTO协议项下的义务,履行做出的相关承诺。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赋予其可诉性是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这不仅将解决我国行政诉讼法与WTO规则的衔接与配合问题,也将解决抽象行政行为自身之间及与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更好地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反之,若不做此种改革与回应,则不利于行政诉讼宗旨的真正实现,不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阻碍民主化的进程,将有损于我国的法制形象与声誉,并最终影响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长江大学政法学院教师,法学硕士)

注释:

①②参见方世荣.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15~116、348~349页.

③参见朱淑娣,许江晖. 经济全球化与行政法治国际化及回应. 当代法学研究.2001年第四期.

作者:杨春磊

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分析论文 篇2:

浅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摘要】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抽象行政行为,但随着行政管理的需要,从计划经济时代沿用至今的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现在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为了保障我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根本合法权利和利益,将抽象行政行为制定至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受理范围是现实可行的。

【关键词】抽象的行政行为;可诉;问题

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并具有反复适用力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对国家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和行政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1]。在我国社会各方面都突飞猛进的今天,我国无论是公民、法人还是社会团体都越来越注重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关于行政机关作出的抽象行为,目前的行政诉讼法无法保障在行政相对人权益受损失时及时予以补救。对于严重侵犯行政相对人利益的情况,当事人可能对法律失望并尝试其他非法手段来解决冲突。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势必影响行政诉讼法的法律权威,另一方面严重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道路,影响我国目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一、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存在的问题

第一,权力机关监督缺乏具体的程序,使得权力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无法运作。

第二,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局限性。(1)地方抽象行政行为的备案制度不健全;(2)内部监督背离了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案件法官的法学公理;(3)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中没有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参与,缺乏民主和正当的司法程序,难以满足控制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的需要。

第三,社会监督缺渠道。(1)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在拟定规范性文件时,不事先向公众征求意见是常态,公众无法参与;(2)为了逃避司法机关的审查监督,一些行政机关把本应是具体的行政行为用抽象行政行为来代替,以此侵害了相对人的利益。[2]

第四,司法实践中的困境。(1)某一违法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在一定地域多次连续被适用,法院仅能重复判决违法,影响效率;(2)一般抽象行政行为在行政诉讼中既不能作为审理的依据,也不能像参照规章那样来判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法院在行政审判中只是可以对其予以参考[3],影响法律的确定性。二、抽象行政行为诉讼可行性分析(一)赋予人民法院审理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职能的优势

1.法院是专门负责操作和应用法律的机关,最易及时觉察各层次各种类的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中的合法性问题,使受到违法抽象行政行为侵害的相对人得到及时的法律救济。

2.节约诉讼成本,若法院能直接审查抽象的行政行为,并拥有将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变更、撤销的权利,便可有依据的以一个标准处理由于某个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所产生的系列损失。

3.司法监督具有独立性,由于司法审查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撤销会导致行政机关的权利受到制约,使得行政人员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可以促使行政機关谨慎行使权力。(二)我国抽象行政行为诉讼的理论基础

1.宪法依据

关于追究违反宪法的行政机关的责任,我国宪法第41 条有明确规定,国家机关违法失职行为可以控告,这里的违法失职不仅限于具体的行政行为,也包含了我国行政机关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的情形,因此法院审查抽象性行政行为具有宪法依据。

2.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

依法行政是我国依法治国总方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行政机关的权利和责任两者相互协调统一,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中最核心的部分。将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在内的政府机关各种行为者纳人诉讼的范围由法律对其合法性做出最终确定,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也会更大范围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三)我国抽象行政行为诉讼的实践基础

1.我国行政复议法已明确规定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应纳入行政复议范围,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均处理了相当多的附带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这将是法院审理抽象行政行为案件的重要参考。

2.我国法院方面已具备了拓展受案范围的能力,通过最高法院法官培训中心及法律院校的多年努力,已培养了众多实践行政审判人员和较高层的法律专门人才,为法院能合法合理审查有争议的抽象行政行为案件提供现实基础。另外,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行政管理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为法院能正确审理抽象行政行为争议案件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4]三、抽象行政行为诉讼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一)确定受案范围

由国务院作出的的抽象行政行为也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的范畴,这些抽象行政行为包括全国各地的事务和经济,军事,外交事务等。不区分法院审理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

此外,我国立法法,将对行政法规的审查授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5]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是从全国的角度考虑问题,自身可以有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因此也可不列入司法审查之列。因此,将规章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纳入法院审查范围,既考虑到我国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的实际情况,又为法律适应以后的情况留出了合理的空间。(二)赋予检察院审查起诉权

某些抽象行政行为存在专业性、技术性特点,一般相对人比较难以判断该抽象行政行为是否违法,只由相对人进行诉讼存在相当大的弊端。笔者认为:对专业性或技术性较强的抽象行政行为,因其违法可能或已经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无人起诉的,快速纠正行政机关的过错,应赋予人民检察院要求法院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的起诉权。

参考文献

[1]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法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实务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闫桂珍.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J].行政与法制,2000(7).

[3]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郝明金.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研究[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5]杨东梅.论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J].法制与社会,2009(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

作者:罗婉匀

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分析论文 篇3:

抽象环境行政行为概念之界定

摘要:抽象环境行政行为是我国环境行政法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对其概念,目前学界尚未有定论。研究抽象环境行政行为,首先应明确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含义,以及其具体内容。通过对行政行为、环境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概念的分析,以及对行政立法与抽象行政行为关系分析,从而对抽象环境行政行为这一概念作出界定。

关键词:行政行为;环境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抽象环境行政行为

环境行政行为以其是否针对特定的对象为标准可以划分为抽象环境行政行为和具体环境行政行为,而对环境行政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关注具体环境行政行为,如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强制、环境行政合同、环境行政指导等,对与之相对应的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研究十分匮乏,甚至关于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基本含义仍不明确。明确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基本概念,成为进一步研究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基本前提。本文将对这一内容进行论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行政行为与环境行政行为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逻辑起点和出发点就是法律行为[1]。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体系中一个枢纽性的重要概念,也是联结行政主体和相对人的纽带与桥梁。我国对行政行为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视,然而对行政行为的概念理解,行政法学界迄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共识,达成的基本共识包括构成要素和合法要件,即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行政权力、法律效果和形式等要素,合法要件包括行为主体合法、程序等方面合法。在此,笔者所阐述的行政行为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2]。环境行政行为则是指环境行政主体为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以其是否针对特定的对象为标准,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这是行政法学的特有概念。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据此,抽象行政行为被排除在了我国的司法审查受案范围之外。由此可见,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分类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抽象行政行为,我们可以从两种意义上进行界定:从动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比如,国务院部委制定规章的行为就属于这种意义上的抽象行政行为;从静态方面看,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包括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如由国务院部委制定的规章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意义上的抽象行政行为往往是通用的,并不加以特别的区分[3]。具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行政立法行为,另一类是制定不具有法源性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制“红头文件”的行为。

二、行政立法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关系

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而言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不具有法源性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关于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因不存在争议,此处略述。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行政立法行为。

(一)关于行政立法行为

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两类。我国《宪法》第89条及相关的组织法规定,国务院享有行政法规制定权,属国家立法体系并受其调整。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则将规章上升为国家立法,这既突破了宪法的规定,同时也大大拓展了行政立法的制定主体。当前,我国的行政立法主体包括:国务院及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立法权属国家强制权力,具有高度权威性,世界上各个国家也无一例外地对立法主体作出了严格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立法法对行政立法主体的规定存有瑕疵:其一,立法法的规定扩大了行政立法主体的范围,违背了宪法的规定;其二,国务院作为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立法权,同时还有权批准较大的市享有规章制定权,使其成为行政立法的主体,法律如此规定是否合理值得人们思考;其三,立法法的规定大大降低了立法门槛,这也很难保证立法的高质量。

(二)抽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的关系

在立法法颁布以前,行政立法仅包括行政法规,属国家立法活动;颁布以后,规章制定权也已上升为国家立法,由立法法进行调整。目前,关于行政立法是否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尚未定论,学界通说采用行政立法说,认为其不在抽象行政行为的研究范围之内。但规章是否包含在抽象行政行为之中,笔者认为值得思考。因规章在实践中问题百出,加之立法调控尚不健全,所以应当将规章纳入到抽象行政行为研究的范围之内。这既符合宪法的规定,同时也有利于行政法治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所指的抽象行政行为包括两类:一类是制定规章行为,另一类是制定不具有法源性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即有权行政机关制定或规定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如县级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在其全县范围内普遍有效的某些规定和办法等。因此在以下研究抽象环境行政行为时也主要是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三、抽象环境行政行为

在上述概念得以明晰的基础上,对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概念界定及理解也便是有本可依。

(一)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概念

关于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概念,我国仅有个别学者论述过。其中,有学者认为,抽象环境行政行为其核心在于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或普遍性。并具有如下法律特征:其一,对象的普遍性,主要是指其行为针对的对象是某一类人或事。其二,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即对于某一类人或事具有约束力,并且适用于以后将要发生的同类行为或事件从而具有效力的持续性。其三,不可诉性,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排除在了受案范围之外,对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显然并无法律依据[4]。蓝文艺先生认为,抽象环境行政行为是指环境行政主体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对象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并认为,抽象环境行政行为一般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基本是环境行政立法(国家环境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环境行政规章的制定)活动;也包括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部门的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笔者认为,抽象环境行政行为是由环境行政主体作出的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管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环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它相对于具体环境行政行为而存在,核心特征在于对象的不特定性或普遍性,或曰之抽象性。

(二)抽象环境行政行为具体内容

结合前面论述,笔者认为,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环境规章行为。我国环境行政主体作出的环境规章行为,是行政性质和立法性质的有机结合,它既有行政性质,是行政行为,又具有立法性质,是立法行为。随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的实际需要,政府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职权亦得到了迅速膨胀。在我国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规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其他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除环境规章行为之外,环境行政主体还作出大量的其他抽象环境行政行为。这类抽象环境行政行为是指环境行政主体针对广泛的不特定的对象规定环境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的行为,也就是创制和实施其他环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此类行为的主体极为广泛,它起着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作用,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抽象环境行政行为在我国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这一论题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与滞后。研究抽象环境行政行为,首先应当明确其基本理论。对抽象环境行政行为概念予以明确界定,对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研究具有指向作用。通过对行政行为、环境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概念,以及对行政立法与抽象行政行为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抽象环境行政行为含义及具体内容,这为笔者对抽象环境行政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2.

[2]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3.

[3]杨建顺,李元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参考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7.

[4]周玉华.环境行政法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76.

作者:刘程程

上一篇:液力变矩器应用下农业机械论文下一篇:仿真物理实验室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