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羊群行为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至今中国股票市场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国股票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其中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西方股票市场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而且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运用已有的行为金融理论来检验我国证券市场中是否存在行为金融现象,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行为金融学羊群行为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为金融学羊群行为分析论文 篇1: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研究

[摘要] 作为中国股市的主流资金,证券投资基金近年来偏离其预期的“稳定市场中坚力量”的功能定位并表现出超乎现代金融理论所能解释的一定的非理性。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其羊群行为特征进行解释和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国基金业及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行为金融 证券投资基金 羊群行为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投资者是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之上的。但EMH在实践与实证检验两方面同时受到了强烈挑战。大量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质疑。与之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则主要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研究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为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就试图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基金羊群行为的表现

根据Bikhchandani(2000年)的定义,“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存在性和表现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实证检验和分析,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

二、基金羊群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羊群行为具有的学习与模仿特征使众多基金经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许多基金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的股票时,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曲线将会向下倾斜,从而导致单个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三、行为金融对羊群行为形成的描述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当证券市场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时,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但是,当他发现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把握投资行为的可靠性时,便会向政策的制定者、媒体、专家或自己的感觉、经验等寻求心理依托,投资行为的前景愈不明朗,这种心理依托感就会愈强烈,人类特有的认知偏差的弱点就会显现。

四、成因分析

1.委托—代理关系下,基金经理道德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厌恶是导致羊群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在证券投资基金中,投资人是委托人,基金管理公司是代理人。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基金经理的素质,无法区分基金赢利是否由基金经理工作的努力程度所致。而对基金经理来说,他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更清楚自己的素质、能力和努力程度。他会想方设法利用自身种种优势减少努力程度,从而有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即产生道德风险。同时,基金经理对风险的厌恶使他在减少自己努力的同时认为与其他经理保持一致是最优选择,从而出于利益和声誉的考虑而选择羊群行为。

2.基金经理关注声誉超过对盈利的关注是基金经理羊群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基金经理可分为“能力强”和“能力弱”两种类型。“能力强”的可以从各种信息渠道观察分析得到关于投资对象的有用信息,而“能力弱”的观察后得到的是噪音信息。在作投资决策之前,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均不知道他们属于哪种类型,只有通过决策后的结果得知。由于基金经理对自己的能力并不清楚,也就不知道自己观察到的是有用信息还是噪音信息。所以他可能会模仿其他经理的行为。因为,如果自己采取与其他经理不同的行为而事后证明自己错了,即证明自己“能力低”,而如果别的经理错了,自己和他们一样,并不能说明自己“能力低”,可以把错误归于不可预测因素。

3.基金经理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投资行为上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年)指出,机构投资者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做出相似的反应,在交易活动中表现为羊群行为。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市价格的过度波动,而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非理性行为主要源于基金经理在投资时相关的认知和情绪上的弱点以及制度缺陷为其认知和情绪弱点提供了发挥空间。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外部环境。一方面要规范上市渠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容量,并重点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使基金在选择自己的投资组合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及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为基金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

2.建立科学适用的基金评价体系标准。鼓励更多高质量的独立的证券中介机构从事基金评级、证券分析等业务,引导基金向建立自身独特投资风格以吸引投资者的方向发展。

3.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要加强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各种信息成本,控制内幕交易;另一方面要适时在基金界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建立形式和内容规范统一、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以加强基金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易宪容赵春明:行为金融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2004

[4]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 [J].金融研究,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胡凌斌

行为金融学羊群行为分析论文 篇2:

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证券投资影响研究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至今中国股票市场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国股票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其中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西方股票市场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而且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运用已有的行为金融理论来检验我国证券市场中是否存在行为金融现象,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关键词:行为金融;非理性;羊群效应;市场非有效

文献标识码:A

1 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应用了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金融行为和现象的学科。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一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心态”模型,主要是探讨现实中投资者会产生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的问题。二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效市场模型,主要是探讨金融噪声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定价问题。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投资决策行为对股价的决定(变动)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分析

在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从现实表现还是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来看都是很难被支持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上还不够完善,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都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与西方证券市场相比,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正是这些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特点,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大,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削弱,市场的有效性降低。

2.1 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2.1.1 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表现

(1)我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分散化较差。总体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平均仅持有2.09家公司的股票。相比较而言,朱宁(2002)的研究报告说美国个人投资者平均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因此,平均来说我国投资者分散化明显不及美国投资者。

(2)我国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我国股市中的个人投资者和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相比,展现出极其明显的高频率交易特点。作为价格接受者的个人投资者,其过高的换手率与较低的持股时间直接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3)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由于我国股市缺乏足够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股市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和剧烈波动的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过分自信,表现出心态浮躁,短线投机观念,“追逐热点、短线运作”的投机方式成为主流。

(4)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明显。

2.1.2 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分析

(1)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投资者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抑或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在同一时间内进出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中“一夜暴富”的赌徒式心态充斥着整个证券市场,人们为了获取利益甘愿超越制度与道德约束甚至不择手段,然而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产生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庄家利用,反过来又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

(2)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由风险厌恶转向风险寻求,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风险偏好不一致,即存在处置效应。

(3)过度反应。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由于某一事件引起了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应有的价位上的现象。在股票市场(其它领域人们也有可能如此),广大投资者得知某一事件后,往往会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即原来超涨的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跌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而原来超跌的股票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涨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

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料的事件时,倾向于过度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当投资者了解事件的实际意义时,股价的超涨超跌现象就会反转,最终恢复到理性的内在价值区间。

2.2 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基金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最关注的。因此,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众多研究均指向证券投资基金。(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投资基金在卖出股票时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买入股票时的羊群行为。

(2)从股票历史收益分类检验来看,相比交易历史收益率一般的股票,投资基金在买卖历史收益率极端的股票时羊群行为更显著,并且基金在交易历史收益率好的股票时,羊群行为程度要重于交易历史收益率差的股票。

(3)从股票流通股规模来看,投资基金在交易所有规模的股票时均表现出较显著的羊群行为,而且随着股票流通股规模的变小,基金间的羊群行为程度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表现出对小盘股的青睐。3 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性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EMH)由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组成: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产生的,交易可以互相抵消,从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也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并不总是规避风险,由于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从而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因此,心理学证据将对依赖投资者完全理性才能成立的有效市场给予致命的打击。依据对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满足以上几点假设。第一,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在投资中表现出非理性行为,如“羊群行为”、“处置效应”等,这些非理性行为具有系统性,持久性,从而无法相互抵消。第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的不完整性和不及时性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即使理性投资者也难于做到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三,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不规范性,机构投资者有一定的操纵行为,价格更多地表现为单边行为,针对某个投资品种的主流资金,其交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难以有相反的资金力量去平衡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第四,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和手段相对落后,不存在套期保值或反向对冲工具,即使理性投资者想套期保值也比较困难。

4 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应该选择的投资策略

4.1 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一种做多损失的股票同时做空盈利的股票的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策略之一,是投资者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向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实践中,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4.2 惯性交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

惯性交易策略是指分析股票在过去相对短时期内(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的表现,事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筛选”条件,只有当条件满足时才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赌博、投机心理有关。动量策略与反向策略正好相反,即购买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良好的股票,卖出过去几个月中表现糟糕的股票。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性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na(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惯性效应。证券投资基金制定惯性交易策略,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信息,可以大大拓展其获利空间和增强其获利能力。

4.3 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运用成本平均策略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较高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少,当价格较低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多,当股指运行到高位时抛出股票,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4.4 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投资股票的风险能力可能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让股票占其资产组合较大的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该策略也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思维分隔相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也就是说,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奥登已经研究发现过于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率。由于时间能够对冲风险,投资者只要考虑回避证券的基本风险就可以一路持有获利。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安德瑞·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导论[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程鹏.投资者行为偏差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02,(12).

[4]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研究的比较研究,统计研究[J].2001,(11):23-27.

[5]赵学军.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6]李迅雷.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王怀芳,韩星.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J].资本市场,2000,(3):26-27.

作者:刘 君

行为金融学羊群行为分析论文 篇3:

我国外汇市场羊群行为分析

摘要:近段时间以来我国面临人民币巨大的升值压力。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在我国外汇市场上通过对参与者群体乃至国家的行为分析,从另一个视角认识我国的外汇市场现状,并得出一些结论,无疑是一种积极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行为金融 羊群行为 外汇市场 汇率

我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于外汇市场交易量巨大,我国外汇市场目前主要还是实盘交易,在诸多参与者中,国家和机构交易者作为参与角色就显得非常突出。本文只从机构交易者和国家两方面的羊群行为对我国外汇市场决策影响出发对其阐述。

一、机构交易者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

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事实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判断来进行决策。这样就可能形成羊群行为。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基金等投资机构虽然可以制造噪音,然而,对于实行噪音交易的单个参与主体来讲,他们可能是噪音获益者,也可能是噪音受害者。

在短期交易普遍存在的前提下,交易者可能聚集在某些信息甚至是与基础价值毫不相关的信息或谣言上进行交易。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价格与价值的明显偏离。当大量的交易者聚集于某一信息并发生极端反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羊群效应”。这一效应可能使得努力获取新信息的交易者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因为他不能保证其他投资者会相信并聚集在这一信息上,这就不利于提高交易者搜集信息的积极性。如果大量的投机性交易者在某一信息上聚集,而忽视了对其他相关的基础信息的搜寻,甚至聚集于与基础价值毫无关系的噪音上,往往造成与资产基础价值有关的信息不能完全从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使资产价格的信息质量降低。另一方面,噪音交易者还可能通过信息的积极反馈,无意间对知情交易者的行为进行了掩盖。知情交易者之所以能够获利,很大方面是因为其掌握的私人信息还未完全体现到价格之中。然而,由于知情交易者和噪音交易者同时进行交易,掩盖了知情交易者的行为,使价格体现信息的速度放慢,知情交易者从而可以获得超前收益。噪音交易的这种“羊群效应”损害了市场的有效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机构投机者利用信息模糊,在外汇市场上造成羊群行为而针对亚洲诸国外汇市场上的一次金融大餐。领头羊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深受投资界的尊崇,他们对其行动更是亦步亦趋,其卖掉泰国铢,卖掉泰国股票的行为,引发了羊群效应,泰国政府最终无力支撑,宣布汇率自由浮动。泰国铢巨幅贬值,股票市场一落千丈。此时,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投机基金,又跟着索罗斯这只“领头羊”,等待时机,在泰国铢下跌最低点时,大量买进泰国铢和泰国股票,抬高汇价和股价,伺机撤出,从而大赚一笔。在羊群效应的放大作用下,投机基金可以不顾与国家央行对抗的“兵家大忌”,继92年狙击英镑,重创英格兰中央银行后,又一次在与国家央行的较量中大获全胜。

而对于金融危机受害国自身角度看,金融市场信息的弱化给羊群行为提供滋生的温床,是导致这场危机的关键因素。对于参与者们而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严重恶化,导致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使金融市场丧失应有的有效性,无法有效地将资金导向那些拥有最佳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最终引发危机发生。

二、国家基于影响力的羊群行为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化,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经济大国同小国的,经济强国与弱国之间,若国际贸易及金融融合程度及依赖程度很高,往往经济影响力弱的国家会对经济影响力强的国家的货币在汇率政策上实施盯住政策,以利于弱国的经济稳定。从而,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在外汇市场上实际上扮演着“领头羊”角色,受影响力强的国家约束,经济小国、弱国多在头羊的带领下实施跟随策略。区域经济合作体之间,虽然不存在经济实力的巨大悬殊,可是,区域经济体,例如东亚诸多国家,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相同,经济结构类似,替代性很强,为了在世界经济中避免“邻里纷争”,或者基于获得群体福利最大化,它们之间往往达成某种“心理契约”,形成羊群,从而,对于某一群内成员的动作,往往有跟随倾向。

然而,领头羊国家要注意避免理性决策的内在非理性缺陷。表现为参与各方出于个体理性考虑产生的决策,在群体行动的作用下,可能以理性人的角度出发而最终走向了非理性。这个在博弈论中“囚徒两难”博弈,就是一个很好的理性人最终走向非理性的例子。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诸多国家在汇率市场上陷入了理性决策内在的非理性泥潭。东亚各国经济依赖度很高,经济结构化趋同,对外贸易在本国经济中占居极其重要的位置,东亚各国在危机过程中为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本国产品世界竞争力,对外都采取大幅度贬值的汇率策略,结果引发了竞相贬值风暴,导致了危机的大面积扩散。

然而,在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站出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虽然牺牲了部分国家利益,但是迎合了亚洲邻国的期望,显示出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大国应有的魄力和能力,从而阻止了羊群行为继续扩大,遏制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和深远影响。危机过后,东亚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制度上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心理契约,而这种心理契约树立后,我国在2005年7月21日进行汇率改革之时,人民币当天升值的同时,东亚各国对美元也是纷纷升值,一方面是地区经济依赖度的原因,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也是标榜一种同进共胜的行动表白,从而使得各国信任度再次加强。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心理预期因素分析

我国政府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来,人民币汇率对于美元来讲一直在波动中上升。目前来看,尽管我国汇率管理当局不再谈论汇率政策调整,而是转为守势,强烈警告投机资本,力图维持汇率的稳定,但是同样难以消除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为政府如果没有任何的行动,带来升值压力的诸因素就不会得到消解。而比较消解升值压力的各种政策选择,其实直接调整汇率政策相对而言可能最为简单易行。比如,如果试图减少中国目前的“双顺差”,就必须对过去过度依赖出口和外资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而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其难度更大,需要的时间更为长久。所以,人民币外汇市场上仍有升值空间的预期不可能马上消失。

从政府和市场的博弈来看,政府最关心的是热钱流入。据有关估计,2003年流入的热钱为600亿美元左右,2004年又流入1000多亿美元。资金大量流入是因为:套利(美元利率低于人民币利率时),套汇(预期人民币升值),以及进入房地产等领域套取其本身升值的利益。如果政府能够让市场相信调整已经到位,一次性的适度升值便足以打消升值预期,但是如果政府无法改变市场上预期的“羊群行为”,升值之后反而会刺激进一步的升值预期。

四、结论及展望

我国对外经济中,出口贸易占据主要地位,而其中制造业占的比重最大。外商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为其降低制造成本,获取母国内不能获得的超额利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蔡日方预测,即使按照保守估计,虽然到2009年中国也将会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可是“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状况的拐点已经出现”。其潜台词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将应声上扬。近日,全球最大人力资源公司“E-CA国际”发表薪酬趋势调查报告预计,中国大陆将在2007年成为全球薪酬升幅最快地区之一。由此看出,一味的低估人民币来促进我国隐性失业人口扩大就业的举措不可能再有太大作为。相反,过低低估人民币币值会产生社会福利和经济资源的净转移,导致根本的资源损失。

目前我国对外出口最大部分还是同发达国家的贸易。发达国家压迫人民币升值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双边汇率关系,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间在全球市场中的多边关系。由于当前人民币汇率与东亚货币处于竞争性均衡状态,人民币升值实际上就是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使其他发展中国家获得相应的国际市场份额。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个意义上看,人民币对发达国家升值非但不可怕,而且有益,但只有当人民币汇率与东亚发展中国家汇率共同升值时,升值才具有实际的福利效应。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目前没有开放资本帐户,从而人民币汇率决定并非完全“市场化”意义上讲人民币估值过高过低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作为一个日益成为世界经济舞台重要成员的中国,应坚持双重均衡政策,即保持实际汇率对名义汇率的均衡,保持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货币相对于购买力平价的竞争性均衡,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将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要尽量避免或者减轻国内外参与者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把握好国内外舆论导向,强调人民币自主浮动,打压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实施冲击的外部预期,减弱由此带来的“羊群行为”;并且同东亚广大发展中国家邻国间积极展开外交,将“心理契约”上升为国家承诺,保证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稳定和互信。从具体实施措施、舆论导向、国家外交上消灭或者淡化人民币升值预期,从源头上消除羊群效应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渐进式调整,达到稳定和有利于金融改革的宏观目标。

其次,中国有必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分配效率和我国汇率制度弹性,并大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乃至货币一体化,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避免区域内福利减少型内部竞争。

再次,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强国地位的凸现,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应坚持主动、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变革,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帐户的开放和人民币的世界化,在世界货币体系舞台中,获得铸币税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王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2]袁志胜.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研究.

[3]晏春.基于行为金融学噪声交易研究.

[4]易应,童庆贤.资本外逃与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实证分析.

[5]汤华.基于行为金融学范式的投资者羊群行为分析.

[6]孙咏梅,祝金甫.汇率低估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7]栾文莲.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内外因素.

[8]杜晓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东亚国家汇率制度博弈格局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祥城

上一篇: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探讨论文下一篇: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