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儿童问题行为论文

2022-04-19

【摘要】世间的幸福彼此相似,但不幸却各不相同。细细探究,这些不同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成因,源自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不当的动机驱动之下就会产生如下问题行为。【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应对措施当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聚焦的热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分析儿童问题行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论文 篇1:

探究行为功能分析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中的应用

摘 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由于受其自身障碍的影响,会出现各种各样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运用行为功能分析的方法去分析行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行为的结果,有助于更为全面科学地认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行为表现,也能帮助教师及家长找到干预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尝试从行为的功能出发,探究解决问题行为的多种干预策略,并借助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共育的力量,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正向行为支持。

关键词:自闭症谱系障碍;行为功能分析;问题行为;干预策略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特征表现为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以及兴趣狭窄,是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由于受其核心症状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感觉系统、环境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其出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各种各样且让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比如,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经实践证明,通过行为功能分析的方式,可以有效干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强度等,从行为发生的功能入手,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共育,探究解决问题行为的多种干预策略,以提升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融入生活、融入社区、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的能力。

一、行为功能分析的主要内涵

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是应用行为分析在临床医疗、心理和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通过人为设定的对问题行为的定义标准,认定一些影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行为表现,并分析围绕某个目标行为的前因后果,回答某个问题行为为什么会出现,怎样出现,出现的结果以及结果对目标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临床可操作的策略去消退这些目标性的问题行为,塑造新的社会可接受的、对个人发展和社会有促进的行为。

简单来说,问题行为的功能就是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其主要功能主要有三种:正强化功能、负强化功能以及感觉刺激或感觉调整功能,具体如图1所示。(Chandler,Dahlqiust,2006;Chandler,Dahlqiust,2002)。

二、运用行为功能分析,干预问题行为的策略

(一)正强化功能

行为的正强化功能指个体的行为可以为其带来他人给予的、满足的、期望的强化物。该行为的表现功能大多跟想要获得关注、获得某物等相关。当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出现某些情绪行为时,周边的环境或者他人处理行为的方式会带给他一种满足感、愉悦感,如获得了想要的物品、得到了他人的关注、自我身心感觉获得舒适状态,从而导致其情绪行为发生的频率增高。

1.获得关注类行为的干预策略。

该行为往往是在被忽视的前提下发生的,比如,在课堂中表现为冲动地站起来离开座位、上课时突然大喊大叫等等。当儿童发生这些行为时,如果他人用语言、眼神满足了儿童想要的关注后,儿童的反应会格外开心,该行为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

针对儿童获得关注的行为功能,采取的有效策略如下。

(1)忽视策略。

当儿童出现情绪行为是为了获得关注时,他身边的所有人应该保持一致,即不予理会他的行为,与儿童无对视、无交流、无互动、无指令。在此阶段,也许他的问题行为会出现短暂的增加现象,与儿童的接触者在保证儿童没有伤害他人或自伤行为的前提下,要冷静对待,不要呵斥、教训儿童,以防止我们的批评成为一种强化物。在忽视儿童情绪行为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儿童的正向行为引导,并且给予强化。

(2)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儿童渴望得到他人关注时,由于自身能力受限,不能够正确地表达或者采用错误的方式引起关注。比如,儿童通过大喊大叫吸引他人的关注,教师或他人可示范举手这一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儿童能够模仿该行为,教师应立即给予强化;如果儿童依旧大喊大叫,则不予理会。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家长之力辅助儿童作出正确的行为,教师采用区别强化的方式让儿童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是可以获得关注的,从而不断引导儿童做出正确的行为以获得他人关注。

(3)提供有意义的事情。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多元化的活动,让儿童有机会参与,当儿童在做着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时,会沉浸其中。如果儿童发生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转移其注意力,让儿童重新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感受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喜悦感。从而扩展儿童对于事物的兴趣面,减少对他人关注的需求。

2.获得某物或活动类行为的干预策略。

儿童出现行为之后,所获得的结果(外界给予的刺激物)是令其满意的,或者期望的,该行为常会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发生。比如想要玩具,得不到时就会用手拍打自己的脸部,对此提出如下策略。

(1)延迟满足。

当儿童想要得到某物时,教师可以要求其收拾玩具之后再给予,逐渐延长时间,让儿童学会等待;也可以采用代币的方式,即通过累计小星星以换取想要的物品,通过建立规则,减少行为的发生次数。

(2)能力的提高。

儿童在想要某物時,常会用手去牵拉他人让其帮助取出,但是,当他人不能理解其意图时,就会出现自伤、破坏物品、大喊大叫的行为,儿童发生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语言表达、认知、社交能力不足。所以,可以在教学环境中创设情境,让儿童有机会学习如何正确地用语言、图片表达需求、愿望;然后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泛化语言,家长或教师可以故意设置障碍,激发儿童用语言提出要求,以此不断提高儿童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儿童在有需求时,可以通过语言提出。

(3)恰当的辅助。

儿童在有需求时,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出现情绪行为问题时,教师或家长应在行为发生前或发生时,给予儿童恰当的帮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比如,对于无语言的儿童,可以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方式,给予视觉提示,当儿童有需求时,可以通过图片交换与他人进行互动沟通。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自身能力水平给予恰当的身体、手势、图片、口语、文字等辅助措施,教儿童运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获得满足。

(4)奖励正确的行为。

当儿童采用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去获得某物时,要教其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后再给予强化物,而不是在行为发生时就给予,这样反而会促进不良行为次数的增加。当儿童下次再有需求时可以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就需要立即给予强化物,以不断增加他的良好行为。通过这种区别强化的方式,让儿童理解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样可以获得需求。

(二)负强化功能

行为的负强化功能是个体的行为可以导致个体所讨厌的刺激物停止、减少、延缓出现或者不喜欢的人离开,通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拒绝、逃避或者回避的行为。该行为出现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对所处的环境、刺激物等方面的逃避,如陌生的环境、有难度的操作任务、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等,当出现这些因素时,儿童会通过发脾气、自伤、破坏、攻击等行为来表达不满。这时,若教师或家长撤离了相应刺激,则是给予其行为产生了负强化功能,进而强化了儿童用此类行为表达逃避、拒绝。当儿童行为的功能为负强化功能时,可以采取以下干预策略。

1.提前预告,让儿童有心理准备。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于环境的感知较为敏感,当带儿童去陌生的环境之前,教师或家长根据儿童的能力,提前选择以拍照、视频或讲故事的形式给予其预告,让儿童心理有准备,可以缓解其出现逃避性行为。

2.教导其用恰当行为表达拒绝。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之所以用发脾气、自伤、破坏等不恰当行为发泄不满,跟其能力受限有直接的关系。他们不会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其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或家长在儿童出现不恰当的逃避性行为时,首先应教导儿童用恰当的行为表示拒绝,比如,“我不想写了、我不想做了、我不高兴……”,无语言能力的儿童可以教导其以摇手等行为表示,当儿童用恰当行为回应后,则立即对他这种行为给予满足强化,以期待下次儿童会出现合理行为。

3.适当调整任务的难度。

在自闭症儿童平时的生活及训练中,要建立并保护儿童的自信心,对儿童的现有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其能力,设置的任务难度适中,可将儿童喜好的活动与不愿意做的任务相结合进行教学,并调整任务持续时间的长短。运用任务分析或者结构化教学的方式,将任务进行分步处理,可及时给予恰当的提示与辅助,合理运用强化的策略,激励儿童的良好行为。

4.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

若儿童对于所呈现的活动缺乏兴趣时,则很容易出现逃避性行为。教师与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任务,教学形式要动静结合,让儿童有操作、活动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强化,使其逐渐体验活动的乐趣。

(三)感觉刺激或感觉调整功能

自闭症谱系障碍由于其感觉系统的异常,有些行为可以为其带来内在的感觉方面的刺激,或者减少个体感觉方面的不舒适感。该行为能为个体带来感觉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本体等某种感觉通道的刺激,也就是说,该行为是被自身所强化的。在课堂中,会看到这些表现:有的儿童会不断地摇晃身体,有的会晃动手部看光线的阴影,还有的则会眼睛眯成一条线,斜着眼睛看事物等。

针对该行为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如下。

1.教儿童使用恰当的行为满足自我刺激。

儿童常常会通过不正确的行为方式满足或调解自我感觉,比如,在课堂中拍桌子以获得自我刺激的行为。在干预中,首先应尝试找到合适的行为方式,既可以满足儿童当下的需求,又可以让他人所接受,所以,该行为可以更换成拍功能性的玩具,如拍地鼠,并且当儿童不出现拍桌子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2.感觉消退。

感觉是我们接触、认识外界事物的有效通道,但个别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感觉会呈现弱敏状态,比如,有吸吮手指的行为,但往往会将手指吸吮得红肿才停下来,此时可以给儿童带上五指手套,逐渐让其得不到满足而减少吸吮手指的频率。

3.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感觉有时需要通过外显行为促进感觉的调整,以达到自我舒适的状态。比如,有的儿童喜欢抓别人的衣服以获得对于事物的触觉感知,可以带其去感统室,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其接触不同材质的事物,使其感觉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减少在课堂中的不良行为;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一起玩扮演、互动游戏,既能够让其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材质的衣服,又可以扩展社交面,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的感觉刺激中提前获得满足,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

4.减少等待、恰当提示。

在学校生活中观察发现,儿童处于无所事事时,也会通过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刺激自我感知,如在排队上操时,有些儿童就喜欢左右摇晃身体或者旋转不停。对此,我们可以减少儿童等待的时长,快速整理好队伍带去操场;给儿童布置任务,通过点数班里的同伴人数;给予口头或者图片提示,通过自我约束、安静等待等方式帮助儿童减少自我刺激行为。

三、多方共育,助力正向行为的培养

自闭症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对于其行为的发生与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在学校,自闭症儿童较难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老师的关注程度、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以及同伴交往的方式,这些都可能让自闭症儿童产生不适,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目前,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接纳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诸多偏见。通过访问、调查特殊儿童家长,大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带孩子出现在公众场合,会遭受到异样目光,甚至是排斥,只有少部分能够被正常对待。

在以上几种环境下,自闭症儿童常常出现焦虑、敏感、退缩、自我封闭、不快乐情绪,在与同伴交往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同时易产生冲动、不服从、叛逆、依赖、缺乏毅力、自我控制差,甚至自伤或攻击他人等严重问题行为。

针对上述原因,从行为功能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如图3)。

(一)家庭干预策略

家长要多给予自闭症儿童关爱,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创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多与孩子互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双方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提前协商好教育策略,态度坚定一致。另外,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措施解决问题,避免自闭症儿童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模仿。

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正向肯定与评价,少用或不用负面词汇评价孩子,减少批判式的教育。面对自闭症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家长应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习惯,不能一蹴而就。

(二)学校干预策略

学校应及时与家长交流,做到家校无缝衔接,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确保学校与家庭之间地相互沟通。凝聚家校合力,形成家校共育。

(三)社区干预策略

积极寻求社区支持,鼓励宣传自闭症相关知识,减少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误解。主动融入社区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超市、健身器材、广场、公园等,鼓励自闭症儿童了解社区的环境布局,增加儿童的安全感,愿意参与社区活动。

四、结束语

在生活中,对于儿童的行为问题,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应该采用正向、积极、合理的方式去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 ,让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通过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行为功能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制订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这对自闭症儿童和其家人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2]昝飞.行为矫正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唐娜娜 李燕 郭德剑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论文 篇2:

浅析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分析

【摘要】世间的幸福彼此相似,但不幸却各不相同。细细探究,这些不同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成因,源自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不当的动机驱动之下就会产生如下问题行为。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行为 成因 应对措施

当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聚焦的热点。提起留守儿童,脑海里浮现的似乎总是一副脏乱的外表、令人头疼的行为习惯以及不堪入目的学习成绩。其实,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表现只是冰山一角。有许多问题行为是孩子在一些无法应对的问题面前的自我防御。

根据调查显示:心理是否健康和人格发展是否健全一直是留守儿童中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之所以被称之为这一称呼,便是因其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导致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理监护人一般都是祖父母,都已年迈,无法代替父母完整的监护职责。当留守儿童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成功、失败、困惑、孤独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代理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对父母产生不理解的情绪,每当看到其他的同学都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会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表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可能会疏远他们。

世间的幸福彼此相似,但不幸却各不相同。细细探究,这些不同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成因,源自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不当的动机驱动之下就会产生如下问题行为。

成因一:无奈之下,寻求注意

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行为暴力、上课坐不住、不遵守纪律和规矩、与同学无法愉快相处、破坏公共财物行为恶劣、欺骗或偷窃。另一类则是退缩型的,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攻击型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和厌恶。精神卫生研究理论把攻击型问题行为称作“行为障碍”,把退缩型问题行为称作“情绪障碍”。

针对这一问题行为,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1.从不“有求必应”的给予“注意”。

2.用一种非他所预期的方式给予注意。

3.抓住他正在做好事时给予注意。

成因二:发泄内心,寻求权利

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家长因长期在外,无法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不过问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留守儿童一般跟随祖父母生活,祖辈一般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不高,引导督促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有的家长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对立面。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学生得不到温暖的教育,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因此一般这些留守儿童如有下列行为,则是发泄内心的不满,寻求满足自我的权利。

1.主动行为:如发脾气,反驳,欺骗及游手好闲。

2.被动行为:懒惰,倔强,不服从及不在乎。

3.控制行為:如操纵,复仇,闹别扭,撅嘴,顽固,欺凌弱小,反抗。

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1.退出冲突情景,避免情绪卷入。

2.允许不适应行为的后果发生。( (不吃饭)控制反控制,自然惩罚,温和而坚持地建立界限)

成因三:渴望无果,攻击报复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常见此类动机的表现形式是:伤害他人,偷窃,尿床、攻击、侮辱、不信任、生气、发脾气、反抗以及轻视。

采取的应对措施:

1.成人不要报复(过度惩罚)儿童,避免情绪卷入,(中招)尽量去与他们处理信任的问题。

2.传递爱、接纳与安全的信息。

成因四:表现不适,自暴自弃

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1.表现形式主要是:愚蠢及懒惰。

2.有时会表现出退缩被动行为:重复的自我刺激(吸手指);玩弄生殖器(夹腿);拒绝与别人互动;表现无能和失望。

3.完美主义和内向的孩子躯体化比率较高

采取的应对措施:

1.检视自己的期待是不是过高,孩子不容易很快达到。

2.不要轻易放弃,避免批评和可怜他们,对任何正面的努力给予鼓励。

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教育,把转化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将开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作者:何晓燕

分析儿童问题行为论文 篇3:

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是一类特殊的儿童,他们的教育教学问题一直是特殊教育界关注的难题。本文旨在对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功能评估找到课堂问题行为解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功能评估

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是指具有视力障碍,兼有其他一种或多种残疾的儿童。近年来,多重残疾儿童的研究和干预已经引起我国特殊教育界的重视,在探究多重残疾视障儿童课堂问题行为解决对策的过程中发现功能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就是针对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的案例,以期能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案例一:琪琪,女,全盲,智力障碍。琪琪在课堂上不听指令,经常干扰周边同学,或者摇晃桌子,甚至随意离开位置,经常提出要离开教室的无理要求,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进行了制止,效果一般。琪琪的家庭比较特殊,爸爸是农村务工人员,妈妈是智障人士,只能简单地照顾自己,至于照顾女儿也只是跟照顾自己一样,不能完全符合当下的生活情境,从这样的家庭环境来说,适当的家庭教养是做不到的。而对于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让她上课能安静坐下来,不影响其他同学。

对琪琪的观察:琪琪在同一位教师的不同课堂上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不一样,例如在音乐课上,琪琪会主动提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当教师满足其要求放出她喜欢的音乐时,她会跟着音乐一起晃动,不会再去晃椅子;而在艺术活动课上,她就会将油泥抹得到处都是,甚至放进嘴里,教师提醒无数次她还是依旧往嘴里放。

分析:当琪琪在自己喜欢的课上或者是听到她喜欢的音乐时,她的问题行为会有所减少;当琪琪在课堂上无所事事时,问题行为就会出现;教师对琪琪的表现处理方式上不够一致,随意性强;没有用到任何强化措施。

策略:

1.兴趣是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源泉。

琪琪喜欢听音乐,我们可以用听音乐作为她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的奖励,一节课奖励2一3次,每次听1分钟,循序渐进。

2.减少儿童课堂“无效等待”的时间。

多重残疾视障儿童一节课每个人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由于课堂的辅助教师入手不够,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辅导一位儿童,其他儿童都在等待没有事情做。为了让这个“无效等待”的时间减少,教师应设计一些适合儿童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活动让他们去做,既不用教师过多关注,又可以让儿童可以有事可做,最后教师只需要来检查活动效果即可。

3.任課教师保持一致,使用代币管理。

琪琪比较害怕班主任教师,但是当班主任教师对待其他同学是另一种态度时她就松懈了,就开始行动起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这时就要求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态度要一致,每一位任课教师对待琪琪的态度也要一致,只有同一种教育模式和方法,才不会出现琪琪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使用代币管理,当琪琪问题行为减少、表现好的时候奖励其一个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以兑换其听一首她喜欢的歌曲,或者其他琪琪喜欢的东西。

案例二:小明,男,低视,自闭症。小明在课堂上喜欢拍打自己的脑袋和用手臂撞桌椅,脸上和手臂上伤痕累累。刚开始只要看见他这个行为,教师会马上前去制止,但是发现制止没有任何作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家长担心他把自己打伤,学校和教师也担心他生理上受到一些伤害。

对小明的观察:小明在以下情景会出现拍打自己的现象:(l)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2)等待时间太长的时候;(3)不喜欢做某些事情或遇到困难的时候;(4)课堂时间超过巧分钟及以上的时候。每当小明出现这样的行为时,一旁陪读的阿姨会立马满足他的要求,教师为了不影响课堂也会上前协助阿姨制止,此时小明通常会中断此行为。

分析:小明主要是用敲打自己来表达情绪、逃避学习任务或困难。那么我们面对这样的行为处理的目标就是减少其敲打自己的行为,并寻找替代行为。

策略:

1.正确调整儿童的情绪。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让小明喜欢他自己所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因为多重残疾的儿童环境适应性很差,所以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适应时间去适应身边的环境,切忌不断地更换上课环境;其次是给予“爱”的情感,爱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在与儿童玩游戏的时候适当地抱、拍、摸是能够给孩子温暖和舒适的,从而产生快乐和满足的良好情绪。小明虽然属于触觉敏感的儿童,但是当我们与他握手的时候,他的反应是积极的,不是抗拒的。只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教师才好进行下一步的强化训练。

2.正确的教养方式很重要。

当小明出现拍打自己的行为时,陪读的保姆会立马去满足他的需求,或者终止当下的学习行为,这样只会让小明知道,只要他拍打脑袋他的要求就可以满足,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可以不做。当遇到小明拍打自己的时候,我们应该上前及时制止,但是他的要求不可以立马满足,不可以终止学习任务,并且教师和家长要保持一致,当完成一个任务后用他的需求作为强化物给予奖励,并且去教小明正确的表达方式,可以用拍手来表达需要和不满。

3.降低教学难度,开展个别教学。

我们发现当我们对他进行个别教学时,拍打自己的行为会减少,另外小明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较其他小朋友会弱很多,我们需要降低难度,让他容易达成目标,获得成就感后,他对学习就不会太敏感,也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常发脾气打自己了。

多重残疾视力障碍儿童是特殊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与众不同”,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教育,我们要用更专业的教学手段去“牵”着他们向前走,他们看不清这个世界,教师就是他们的“眼睛”,我们过多地追求完美的课堂,但是我认为让这些特殊孩子在课堂上获得快乐才是真正的好课堂。

(责编 张欣)

参考文献:

[1]肖进.视障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吴秋卉

上一篇:企业集团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学校学生素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