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军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2022-04-23

摘要: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是我党逐渐走向成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卓越成绩的关键所在。从理论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加强政治建设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政治建军思想政治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政治建军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篇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政治建设历程及创新研究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政治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把握政治方向,确立政治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建立党心与民心的血肉关系。中共政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一是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二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立足点;三是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全方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四是立足“初心”,践行“使命”,抓住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关键词】政治建设;统领地位;初心;新中国;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围绕坚持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原则进行的自身建设,是直接关系党的宗旨,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直接决定党在政治上成熟程度的根本性建设”。a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明确了其统领地位。正是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制定了正确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确定了政治目标,才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引起全世界注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是坚强有力的。因此,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政治建设的历程及创新,总结其经验,以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远大理想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把握政治纲领,确定政治方向

任何政党都要承载政治使命,实现政治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其先进性的本质体现。习近平说:“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b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一般都在党的政治纲领中得到明确表达,因而,党的纲领在党的政治建设中从来都居于首要地位,它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行动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时非常重视党的政治纲领,认为党的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c这说明,党的纲领表明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标志。所以,制定党的纲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进行政治建设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纲领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近百年历程中,制定了鲜明的政治纲领,以阐明党的政治主张。党的纲领既包括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制定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包括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明确宣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即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经过28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党的最低纲领,开始了为实现最高纲领而进行的艰苦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至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由理想变成现实。正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所说:“解放后前八年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共产党确立的目标与它使用的方法之间没有任何可以觉察到的不相容之处。”a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中共对当时国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判断,遗憾的是在随后的国家建设中,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作用,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并经过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二大明确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习近平对中共十八大精神作出高度概括:“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十八大以来,在中共领导下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面对国内外深刻复杂的形势变化,中共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方向性问题。十九大报告也成为新时代兴党强国的政治纲领。当前,从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核心就是一定要弄明白党的纲领和根本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毋庸置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有助于涤荡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增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坚持问题导向,确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政治纲领的制定尤其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确定,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一些党员干部表现出一种“打江山坐江山”的心态,出现贪污腐化、不团结的现象;另一方面,党的组织发展太快,影响了中共先进性的彰显。因此,中共中央緊紧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号召全党继续保持革命时期的战斗精神。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提出的共产党员八个标准中,第二个标准为“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以后,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一切党员必须具有为彻底实现党的这些目的而坚持奋斗的决心”。a在“大跃进”高潮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党的组织工作要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这一阶段党的政治纲领大大激发了民众热情,提高了民众政治认知能力,巩固了新生政权,顺利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使党和国家的建设经受了重大波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共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党建布局,强调制度治党。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四位一体”的党建布局上又增加了反腐倡廉建设,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党建布局,及时解决了党内出现的突出问题,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新形势下,中共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尤其一些党员干部不仅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消极、模糊、动摇,甚至政治立场、政治原则产生了严重偏差。这些对党的前途产生严重影响问题的存在,与一段时间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软弱、不到位密切相关。对此,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发表讲话,告诫全党,要抓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为此,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要求党员在事关重大是非、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等重大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含糊其辞、语焉不详”。

正是从政治建设的高度思考问题,中共十九大报告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对此作了解释:“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把准政治方向。当前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党的纲领,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说明,紧紧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从理论和实践上正确处理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阶段关系,中共的政治方向就不会发生偏差,就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和国家的建设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中共的纲领规定了其最终目标和各历史阶段的近期目标,党的政治路线则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具体的途径和道路。党的纲领决定党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是实现党的纲领的保证。因此,无产阶级执政党要从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不仅要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而且要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以保证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二者紧密相连。

(一)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活动有无成效,决定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党的自身建设的命运,因此,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毛泽东曾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强调:“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d他在《矛盾论》中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e可见,制定一条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正确的政策,认真实行了“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后,毛泽东把握时机,制定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推进“一五”计划的建设。至1956年,中国不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因此,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a八大的决议充分显示了中共超强政治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水平。新中国初期七年,中共比较好地处理了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问题,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但在随后二十年的建设中,在处理阶级斗争、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建设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上逐渐偏离了中共八大的政治路线,出现了失误,其教训就在于中共没有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执行了“左”的方针和政策。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制定了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说:“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b叶剑英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c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定了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指出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经过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中共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路线问题逐渐有了较深入的认识。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共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国情认识的精准把握,再次显示了中共高超的政治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要求“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e无疑,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党内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问题,江泽民强调全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揭示了“一定要讲政治”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根据党的建设新情况指出:“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正確、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干扰,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三)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2012年11月,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党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他强调: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就会沦为一句空话;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进入新时代,党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并要求全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习近平在推进管党治党的过程中,多次强调“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b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就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开展党的各项建设工作,保持政治定力,切实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无论将党的基本路线上升到党和国家能否经受生死考验的高度来认识,还是视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来看待,都足以说明中共制定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多么不容易,要经过许多困难和曲折,进行不断探索和经验总结,才能认识和掌握它。但先进理论一旦被真正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三、党心与民心血肉相连: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从政党理论来说,政党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通过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的表达获得选民或民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践行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就是党心与民心紧紧相连的历史。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说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c这段话鲜明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及其内容。

(一)党的政治建设一定要站稳人民立场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首先要把握根本政治立场,即站稳人民立场。党在制定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时,党员干部在进行决策和执行工作时,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个人、集团或政党利益的最大化为工作的出发点,这既是中共根本宗旨的体现,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和价值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战争年代,中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革命实践中更多是解决政权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广大人民获得解放,翻身做主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让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这一时期党群关系主要体现为党领导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纲领与路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广大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进入新时代,中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利益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复杂,与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党群关系更多表现为服务群众,与群众沟通,建立民主、协商、平等的党群关系。但不管时代如何发生变化,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变化的是在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中,根据时代要求在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着力点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各项政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党员干部工作实效的根本衡量尺度、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党员受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公仆”意识淡化,背离群众路线,漠视群众心声,无视群众利益,严重损害党的形象。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局面以及中共党内建设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相信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邓小平甚至认为中国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a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邓小平更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各项政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b心中有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邓小平用极为通俗、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实践标准,至今成为检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效的基本遵循。沿着这个基本遵循,江泽民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也要以此作为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从而将这个评判标准进一步上升为党员干部工作实效的根本衡量尺度。随着中国发展路径的创新,胡锦涛则将其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并在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基础上,要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c这既体现对广大人民群众权利的尊重,又切实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广大群众对党内存在的作风问题表达强烈不满。习近平明确指出:“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d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告诫全党:“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e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f从这些表达中不难看出,习近平对党风建设超常重视,将其与中共的生死存亡、民心向背紧紧联系在一起。

找到问题后,破题是关键。中共十八大后,中共中央紧紧抓住民心政治,从党内脱离群众比较严重的现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入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据统计,自2013至2018年,“中央纪委共通報曝光40批23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形成强有力的警示和震慑”。g这些举措消除了广大群众的疑虑,使其认识到中央执行八项规定不是运动式的,而是中共政治生活的常态,从而极大提升了中共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中共十九大报告总结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经验,不仅明确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而且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在此共识基础上,习近平特别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h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宗旨和政治本色。习近平这段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宗旨的内在逻辑关系,说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四、党的政治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都表明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这说明,在近百年风雨历程中,政治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从来没有缺位,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从理论维度来说,政党是政治组织,这注定了一个真正意义的政党天然具有政治属性,它必须讲政治,否则何为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更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即使没有将“政治建设”概念单独表述出来,并出现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但是有关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则一直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中,起着党的建设的政治引领作用,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以及加强自身建设的始终。

(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立足点

邓小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就是当前中国的最大政治;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习近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就是紧紧围绕人民的幸福线而展开的,其立足点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说道:“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b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当改革遇到阻力时,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而将改革成效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切身感受上,落实到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上。同样,习近平也强调“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c进而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说明,一代又一代的中共领导人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都依赖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三)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全方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的政治引领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贯彻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得到了印证,但正式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范畴,并明确其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是在中共十九大上,确立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是习近平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中共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案要案,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指出这些案件不仅说明党员干部在经济上存在严重问题,更暴露出他们在政治上也存在严重问题。“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a在指导党的建设工作中,习近平逐渐形成了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思维,从“两个务必”到“两个永远”,杜绝“七个有之”,坚持“五个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等,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的话语文库,如政治属性、政治方向、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根基、政治定力、政治能力、政治意识、政治原则、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政治本色、政治风险、政治追求、政治使命、政治标准、政治教育、政治训练等等,并赋予了其深刻的内涵。在习近平的指导下,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中共政治建设的党规党纪,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所有这些加强中共政治建设的举措,不仅突显了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彰显了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而且体现在将有关中共政治建设的具体内容落实到中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建设系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不断走向完善与成熟。

(四)立足初心,践行使命,抓住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已成为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461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国执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党员淡化甚至背弃了党的宗旨和信念,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松懈,政治立场不稳,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另外,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出现了代际消减,一些年轻党员思想平庸化、庸俗化。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35岁以下党员共有2211.6万,b占党员人数的24.4%。青年一代的党员生活在物质文化比较丰富的环境下,其中的一些人对“理想信念”“吃苦耐劳”“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话题不感兴趣,甚至对这些理念的应有宣传进行讥笑,这些人的政治方向是迷茫的,思想意识是动摇的,忘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程,忘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征。为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會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c中共十九大报告更是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的主题内容。

坚守中共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和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灵魂;背离了初心,政治建设也就失去灵魂,党的各项建设无从谈起,党的使命更无法实现。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血脉相承,是全面加强政治建设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从其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已彪炳史册,习近平运用历史思维,站在历史高度,透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忘初心”的政治话语,提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熊秋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熊秋良

政治建军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篇2: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

摘要: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是我党逐渐走向成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卓越成绩的关键所在。从理论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加强政治建设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从加强政治建设的角度看,党成立一百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奠基与开端、曲折中探索、修复与优化、走向成熟四个阶段。其经验启示是: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加强党的政治建設,党的政治建设要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己任。

关键词:政治建设;百年历史;经验启示

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建党准则,它既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进行的实践探索,又是在现实发展中党面临着的重大现实问题。政治属性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第一属性,从一大开始,党就始终进行着提升自身领导能力、政治能力的政治建设的探索,在曲折中不断地取得进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将其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置于首位。在党的百年生日之际,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的百年历程,探寻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启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

从理论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加强政治建设的丰厚沃土和坚实理论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性和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不断加强政治建设,这也是党砥砺奋进的动力[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源源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吸纳思想、精神营养,始终坚持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己任,也正是这些鲜明的理论旗帜,引领着我党百年政治建设发展的方向。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抓手,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确保党的纯洁性,永葆党的先进性,最终确保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历史逻辑角度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综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中国共产党历经波折,以拳拳爱民之心赢得了千万劳苦大众的支持,披荆斩棘一百年,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其根本和关键是我党始终重视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历史早已证明,我党忽视政治建设的时期,就是革命和建设遭受挫折和困难的时期,而与之相反的是,我党加强政治建设的时期,就是不断取得胜利和进步的时期[2]。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求,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从现实逻辑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是现实的深刻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正在转型,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应提高,在这个大背景下,党内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种种矛盾和问题,有些经不起考验的党员干部因为政治立场不坚定,丧失了担当精神和奉献意识;二是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外部考验、风险都已尖锐地摆在我党面前,因此更需要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要求党员摆正立场,沿着正确的政治路线坚定地走下去[3]。

二、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百年历程

(一)奠基与开端——在革命战争中开始党的政治建设

从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根据自身的历史、政治任务以及政治方向,将党的政治建设提上了日程,并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在建党之初,我党通过制定党的政治纲领的方式,根据政治实践的要求,将全新的政治任务和政治建设内容,融入党的政治建设中,从而初步构建起系统、科学的共产党人价值体系和终极目标,以此来向世界宣告我党的历史使命。在筚路蓝缕的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成长和发展历经磨难,其典型代表性事件就是党内曾出现的左倾错误,尽管这是一种革命道路的探索,但是对党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4]。为了拨乱反正,尽快纠正这种左倾错误路线,1929年在福建古田,我党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地位、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等,更为重要的内容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我党历经新的考验和挑战,内忧外患同时袭来,在双重的压力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新的政治建设路线和新的群众路线,号召广大党员和群众团结一心,从政治、组织、思想等多个方面建设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共产党打造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党的政治建设将被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内容,统筹在党的建设这一宏大体系中[5]。也正是这一伟大建设目标的确立,才使得革命拥有了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才使得革命拥有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二)曲折中探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党的政治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自那时那刻开始,我党的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阅读这段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出,由于缺乏执政经验,导致国家建设以及我党的政治建设出现了曲折,这既是深刻的教训,也是一笔财富[6]。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党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风活动,对党内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予以肃正,加强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及时肃清了各种腐败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1956年,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从执政的角度深入探讨党的建设问题,再一次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等相关组织原则,并提出党需与群众紧密相连,从而打开我国政治建设的新局面。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反右斗争在推行过程中的扩大化,使得党的政治建设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我国的建设事业遭受了“文革”的浩劫。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这一时期困难重重、问题重重,但这一时期内就党的政治建设所做出的种种探索,仍然是我党政治建设历史中的浓重一笔[7]。

历史的经验证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依规治党,必须将建设成果制度化。这是我党作为执政党、作为党员人数众多的政党,顺利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譬如,将党的政治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将党的政治生活准则编入相关规范和规则,将党的政治纪律以“条例”的形式予以明确,将党对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定成“规定”,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工作作风纳入工作细则,来指导各级党组织的具体工作……诸如此类的相关措施,皆成為提升我党执政能力的有效措施,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我党的政治建设。

(三)修复与优化——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段时期,我党将政治工作重点着眼于拨乱反正,纠正“文革”中的错误,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针对党内的思想松懈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坚定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这就为有效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蚀而竖起来一道坚实的屏障[8]。随后,在党的十三大上,确认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与“四个现代化”密切相连,并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二十世纪末,根据“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之问,在全党展开了“三讲”(即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学习活动,我党的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新世纪伊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中央同心同德,严守政治纪律。综上可见,我党一如既往地强化政治建设,确保了党内团结,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目标如一、顺畅开展。

(四)走向成熟——以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政治建设

经过长期不懈奋斗,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了显著成效,社会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党和党员面临着全新的考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党中央将工作重心放在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转变党的作风,凝聚起全党的向心力;将党的政治纪律等严明化,化解党内各种政治风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抵制腐败行为,肃清党内政治风气,从而加强党内的团结力[9]。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核心地位,作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课题。2017年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党的政治建设问题被提到了战略高度,并首次被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2019年,党中央就党的政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六项具体制度,使党的政治建设拥有了牢固的制度基础。总而言之,我党的政治建设自十八大以来焕然一新,从理论到实践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理论体系越来越丰满,架构越来越完善,层次越来越丰富,这是巩固我党核心领导地位的坚强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经验启示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永远牢记人民,对共产主义保持信心,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对此,他指出:作为党的干部,需事事为公,慎用职权,需坦荡无私,不能以权谋私,不能私事高于公事。有些党员干部为了一己私利、个人享受,大搞贪污腐败,这严重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严和信誉,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0]。因此,当前广大党员应继续锤炼坚定的思想觉悟,增强“四个意识”,用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武装自己。同时,在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训练场”,需秉持一贯的严格原则,结合党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淬炼出过硬的政治本领。

(二)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还需将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与之协调一致,确保共同进步,从而真正实现党的建设的全面性。第一,需将党的政治建设放于第一位置,以保证党的建设的大方向。综观我党百年发展历程可见,党的政治建设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被强调,在不断地被加强,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光明的制胜法宝,是党的建设的力量源泉[11]。第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其最终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在战略高度上把握党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明确党的前进方向,为了更好地指导党的各项工作。第三,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其他建设,以从严管党治党来确保党的建设成效。党建作为一项复杂工程,需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指引,并突出政治标准的地位,以政治要求来提高党的政治建设的成效。比如,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领导我国人民铆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严肃党的作风,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团结群众,以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人民的支持为动力,为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要以严格的政治纪律约束全体党员。此外,还需在反腐败斗争中加强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三)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己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党的政治建设需以人民意愿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综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政治建设历史,一直都是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在革命战争时期,党极其重视党风建设,通过整风运动等措施严明群众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使党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近年来,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严厉整顿党风、党纪,改变了党内的纪律松弛、组织松懈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了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特性。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党的历史使命为根本出发点,全面从严治党,更加重视党的廉政建设,以“坚硬的体格”、顽强的意志兑现了对广大中国人民的承诺,推动着党的政治建设走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核心

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但是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政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目的不是掌握政权,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利益,掌握政权的目的是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长期执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安排,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強党的领导。”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核心问题加以深刻认识和认真对待,在这个核心问题上犯迷糊,造成的后果是颠覆性的[12]。

回顾我党的百年政治建设历程可见,党的政治建设不但要立足具体的历史条件,还需符合政党的发展规律,始终以党的中心工作为出发点和历史使命。因此,目前党的政治建设不但要遵循客观规律,还需深入汲取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以新时代的要求和使命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解决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为抓手,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最终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宋学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嬗变:历程、逻辑和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1(4).

[2] 李斌雄,杨竹芸.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探索与实践[J].学习与实践,2021(4).

[3] 吴霞.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百年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理论导刊,2021(4).

[4] 袁合静.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纪律建设实践与经验[J].学理论,2021(4).

[5] 谢小飞,吴家华.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6] 邵雪,陈世锋.中国共产党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遵循与时代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

[7] 汪仕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复合逻辑[J].行政论坛,2021(3).

[8] 张晓明,刘晓雪.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J].观察与思考,2021(3).

[9] 海娜.“制度—社会”结构下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2021(3).

[10] 李新廷.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内法规视角下中国共产党责任政治建设的逻辑指向[J].学术探索,2021(3).

[11] 蒙象飞.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探索,2021(3).

[12] 齐卫平.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实践:历史经验与现实创新[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3).

作者简介:聂铭峰(1993—),男,汉族,陕西商洛人,单位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朱希良)

作者:聂铭峰

政治建军思想政治建设论文 篇3: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应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摘 要: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共党史就是一部注重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培育优秀的政治实践主体,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主体支撑;有利于纠偏不良政治风气,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客体支撑。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注重思想教育和引导,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党员,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要用严明的党规党纪规范党员,打造过硬政治行为主体,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组织基础;要坚持不懈传承和创新,用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生态;净化

中圖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并向全党发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动员令。新形势下,正视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营造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的政治文化建设,一以贯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文化的主导,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体现党的宗旨和独具特色的思想观念、组织观念、行为观念、价值观念等党内政治文化,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谱写壮丽史篇。可以说,中共党史就是一部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

(一)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纯洁党内政治生态,促使早期的党不断发展、壮大和成熟

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党的政治文化建设。早在1929年,他执笔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明确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2]85如何彻底纠正这一现象?毛泽东强调:“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2]92从思想上肃清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八种错误,并确定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从而逐渐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新型人民军队,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针对党政军内存在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主觀主义等不正之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推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解决了党内存在的思想矛盾,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得到极大提高,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延安整风运动成为我们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经典和示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其根本内容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3]1094。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1004因此,“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3]1039。在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3]1095中国共产党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取向,坚持把满足群众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并将其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贯穿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形成了党内优良的政治文化,鼓舞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英勇捐躯,用英雄壮举诠释了我们党政治文化的巨大生命力。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过去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状况一跃而居于执政党地位,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整党运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结合“三反”“五反”运动,进行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教育。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新时期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任务: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三是坚持党的团结统一,反对宗派主义。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为解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邓小平同志也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4]214,“党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4]215。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不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才促使其带领全国人民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并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彰显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厚伟力。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既传承党内政治文化的优秀传统基因,又创新升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涵,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排除各种干扰,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继续抓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978年,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轰轰烈烈地开展,邓小平带领全党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于伴随改革开放党内出现的新问题,邓小平警示说:“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5]325,以致出现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滑坡了,尤其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开始盛行。为此,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并强调“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6]177。他要求全体党员要“做艰苦奋斗的榜样,做实事求是的榜样”[6]124。

江泽民同志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他明确要求:“各级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7]。党员干部讲政治,就是要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自觉克服和防止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胡锦涛同志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8]“三为民”思想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强调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强党兴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领导全党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包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解决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并通过打“虎”拍“蝇”猎“狐”,从严惩治腐败,涤荡党内污泥浊水,端正党员干部的思想态度,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内正气得以上升,社会风气得以淳化,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

二、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支撑作用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潜移默化地滋润和有力支撑。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辩证统一性。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影响和决定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是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及广大党员理想追求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心理等多种精神因素的思想观念体系”[9]。它具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力,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对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党内政治生态对党内政治文化也具有巨大反作用。因为政治生态“是政治环境之所以形成、政治关系之所以构建、政治行为之所以达成、政治评价标准之所以确立的内在机制和发生机理”[10]。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优化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使党内政治文化正气浩然。可以说党内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文化在党内政治实践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党的建设和党内政治发展的全过程。

(一)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优秀政治实践主体,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主体支撑

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表明,党内政治文化对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能为清明的党内政治生态培育优良的政治实践主体。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员营造的,党员既是政治生态的建设主体,也是政治生态的受众。党员出了问题,党内政治生态自然就会恶化。如何保证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不出问题?其中,影响因素固然诸多,但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党内政治文化清明,就能为党内政治实践提供健康的文化支持与价值导引,促使党员干部增強党性、严于律己、克己奉公,锤炼政治品格、保持清正廉洁。相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会让政治实践主体在慵懒散、宽松软的不良生活中形成错误的政治认知,产生错误的言论和行为。在长期实践中,党内政治文化总体是好的,但一个时期以来,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腐朽庸俗的政治文化兴风作浪,也直接腐蚀了经不起诱惑的少数党员干部甚至包括高级干部。其表现是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理想信念不坚定、纪律松弛、独断专行、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对党不忠诚、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现象屡禁不止,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结党营私、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依然存在。凡此种种,皆是庸俗腐朽政治文化种下的“恶果”,结出的“苦果”。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以“为民、务实、清廉”以及“忠诚、干净、担当”为重要内容的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和激励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实践证明,以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全党,政治实践主体的思想面貌、精神境界、行为方式就会向上向善,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有利于纠偏不良政治风气,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客体支撑

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整体优化政治风气的过程,既对党员和党组织作出正面规范,又列出负面清单。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态出现问题,就是因为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多元思想的激荡碰撞,党内政治文化这个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钝化”和“丢失”,相应的“病态腐朽”政治文化蠢蠢欲动,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大行其道,甚至成为一些地方司空見惯的政治现象。由此,自行其是、各自为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拉帮结派、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等丑陋现象屡见不鲜。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症下药,从高度重视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入手,以健康的政治文化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实践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导向。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一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坚决摒弃庸俗“关系学”。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历来是我国社会的一大特色。但如何摆正坚持党性原则与搞好人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政治问题。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为谋私利,刻意编制大大小小的“关系网”,搞 “小圈子”;热衷于“山头主义”,拉帮结派;一味讲“哥们义气”,丧失原则,最终毁了自己,害了兄弟,伤了国家,玷污了党风。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5]301坚决反对“关系学”,责任在广大党员干部。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平衡好坚持党性原则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支点,以讲党性、懂规矩、守纪律为重,公私分明,赏罚公正,绝不为私利所动,绝不为私情所惑,绝不沉迷于灰暗的“关系学”,倡导真真切切的朋友关系、干干净净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二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坚决远离官场“厚黑学”。少数党员干部“不读马列读厚黑”,缺失了精神之“钙”,沉溺于厚黑学的处世之道,于是党员干部的优良品格被玷污,行事作风不正,党风政风被污染。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纯正情趣祛“浊心”,纯洁思想作风保本色,纯净精神生活扬正气,把精力放在为民工作上,把心思用在读书善学上,养成高尚的生活情操,练就为民服务的真实本领,崇尚真善美,遏制厚黑学,培育健康清爽的党内政治文化。三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坚决破除“潜规则”。近年来,形形色色的“潜规则”不断侵入党内,导致一些党员干部人格分裂,党内生活腐化堕落,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曾一度“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研究研究,就是烟酒烟酒”成为时尚和惯例,而行贿受贿变成了“礼尚往来”的雅称,任人唯贤变成了任人唯“钱”,“我爸是李刚”变成理直气壮的骄傲。具有传染性的“潜规则”越来越多,具有隐蔽性的“潜规则”越来越公开,具有违规性的“潜规则”越来越“正规”,具有自发性的“潜规则”越来越“有组织”,“潜规则”已然成为“公开的秘密”和“公认的规则”。“潜规则”的理所当然化,极大地挑战了党内政治文化,严重腐蚀了党员干部,败坏了党风政风。习近平指出:“破除‘潜规则’,根本之策是强化‘明规则’,以正压邪,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11]因此,唯有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增强党内“明规则”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才能让歪风邪气销声匿迹,让光明磊落蔚然成风,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带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对两面三刀,反对虚报浮夸,让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主基调,让批评和自我批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优良风气踵事增华。

三、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路径

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够教育党员,纯洁党的各级组织。因此,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注重思想教育和引导,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党员,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3]1094因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是塑造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弘扬党内政治文化,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12]。当前一些党员理想信念缺失、信仰追求迷茫、奋斗精神迷失、自我约束不严,从而导致腐败滋生蔓延。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要紧密联系群众,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端正党员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育崇高的精神风貌,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坚决拒绝“潜规则”。其次,对党员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忌枯燥的说教和灌输,要积极创新党内政治文化教育的载体和形式,运用多种途径和多维方法,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此外,值得着重强调的是,要将健康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付诸于日常生活和努力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形成政治文化自信和政治行为自觉,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渗透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用严明的党规党纪规范党员,打造过硬政治行为主体,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组织基础

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不容许任何腐朽落后的思想掺杂。要弘扬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以严明党规党纪为抓手,持之以恒真抓实管。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6]333因此,必须加强党内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把缺失的制度建起来。十八大以来,在党员干部中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严格规范的学习教育制度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目前,亟需建立测评领导干部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行的有效机制,使量化的标准与领导干部最为关心的升迁、收入等挂起钩。二是要把现有的制度用起来。严格执行《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以道德规范、纪律约束和法律制度构筑起不可逾越的天网,令贪欲者望而生畏、令违法者无处可逃,使党员干部正确看待和处理好情与理、公与私、真与假的关系,克服关系网、厚黑学、“潜规则”、权利欲、占有欲对党性的侵蚀,警钟长鸣,慎独慎微。三是要把所有的制度严起来。制度失去了威慑力和严厉性就会助长腐化分子的嚣张气焰,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另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党内组织生活这一党内政治制度。党员严肃认真参加组织生活,就是进行严格的政治体检和党性锤炼,是塑造和升华党内政治文化。要通过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常扯袖子,多咬耳朵,紅红脸,出出汗。通过动真格深查细究,高频率常抓不懈,大力度严厉整治,不留情约谈问责,高标准解决问题。通过紧抓、严抓、常抓,抓出习惯、抓出常态、抓出成效,让不良现象无处显现、让遵章守纪习以为常、让权力涂上防腐剂、让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党内政治文化发扬光大,自觉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三)建設党内政治文化,要坚持不懈传承和创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夯实净化政治生态的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坚实的实践源泉,也有深厚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底蕴和滋养”[13]。建设党内政治文化,首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党内政治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思想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重民爱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求同存异、崇尚和合,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等等,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发展的文明成果和历代前贤薪火相传的政治智慧,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弘扬革命文化这一党内政治文化之“魂”。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其中有内涵丰富的井冈山精神,即“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15];有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即“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6];有照亮前程的西柏坡精神,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17];还有功昭千秋的延安精神、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值得倍加珍惜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更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须臾不离的精神养料、不忘初心的精神动力和永不变色的精神支柱。用革命文化塑魂铸魄,既是强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生动实践。

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党内政治文化之“本”。党内政治文化既源自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政治实践中的文化反映和文化建构。如果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脱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科学性和前瞻性,引领由现代化所推动的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多种文化的交融发展;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公平正义,鞭挞腐朽丑恶。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诚信仰,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彰显党内政治文化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用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党内政治生态驰而不息的战略定力。要经常性地对党内政治文化进行深刻地反思、深切地自省、深入地研究,坚决抵御和清除党内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打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7(1):3-11.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鄧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964.

[8]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4.

[9] 方世南: 党内政治生活与党内政治生态的一体优化[EB/OL].(2017-02-06)[2017-03-09].http://www.jfdaily.com/news/

detail/?id=43449.

[10] 陈向阳.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N].学习时报,2016-11-21.

[11]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37.

[12]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13] 辛鸣.论党内政治文化[N].北京日报,2017-01-16.

[1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2.

[15]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N].人民日报,2016-02-04.

[16]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17]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光明日报,2013-07-14.

责任编校 陈 瑶

Key words: inner-Party political culture; inner-Party political ecosystem; purify

作者:蔡娟 冯长东

上一篇:神经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区域网络工程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