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23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为“基础”课提供学理支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科学把握“基础”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有助于加强“基础”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篇1:

2005—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综述

[摘 要]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独立二级学科,为更好推动学科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反思十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述

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年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三十周年时,大批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公开发表。梳理反思十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与理论

分析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由于对学科、学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解差异比较大。“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1]

学科是什么?有“知识体系说”,学科是按照学科研究对象划分的知识体系。也有“专业组织说”,学科是依据知识领域形成的专业科目、学术组织。还有“综合说”,学科是知识体系和专业组织的综合体,具有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双重特性,应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学科,不能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认知学科。“学科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二是关于组织的分类。”[2]学科的这二重性是统一的,学科知识性是组织性的存在依据,没有知识性,组织就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学科的组织性有助于知识性的丰富完善、传播利用。

学科建设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学科建设本质说”基于学科知识性,认为学科建设是不断深化学科规律的认识,创造学科知识,丰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学科知识贡献能力。“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显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3]二是“学科建设要素说”基于学科组织性,“学科建设包括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师资队伍等基本要素。”[4]“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1]

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规律,有学者运用“范式论”,阐述学科建设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学科发展内在动力、科学共同体和方法论[5]。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具有阶段性,要适应阶段性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6]有学者通过追问学科建设的本质,探讨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何在?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从学科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寻找,而应在学科发展所回应的社会需要、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去寻找。”[7]强调了学科建设要关注社会现实,回应社会需要。有学者从社会科学哲学规范视角探讨学科发展动力,“学科的肇始及发展的内驱力来自学术知识生产与教育的双重需要,学科内知识生产和教育方式理应成为探究学科现象的主要变量。”[8]

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9]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学科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目的,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为手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学术研究和组织体系。”[10]也有学者从学科共同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社会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轻学科。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托存在到独立发展,从争取合法性到提高贡献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二级学科,建立了学科理论体系、取得丰富学科成果、学科点体系逐步完善,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约为350个、博士点达到70个(分布于72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成为文科最大的专业之一。

学者对三十多年学科建设历史进行梳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科建设历程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划分。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11]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一致的认识,但对学科建设的起始期有分歧;对学科建设阶段划分的标准,多数学者以对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标志,趋向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为依据;侧重于描述学科建设的成果,而对学科建设过程的举措做法、学科建设关键性事件、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分析研究比较少。

许多学者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实践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机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又给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学术争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围绕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学科职能进行了三次学术争鸣,凝聚了共识,赢得了发展。[12]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13]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但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学科间相互支撑、相互启迪和相互引领,特别是对于一门新生的学科,需要在借鉴依托中发展。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是,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自觉抵制“去政治化”不良倾向;二是坚持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抓住学科发展机遇,不畏困难,扎实地推动学科建设;三是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四是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五是重视加强学科队伍建设。[14]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共赢。[15]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不回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建设规模与学科建设质量的矛盾,学科影响力、话语权亟待提升,学科还未达到成熟学科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有学者认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水平,学科边界、研究范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学科的概念、范畴、规律、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一致意见。[1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框架虽已经形成,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尚待有效突破;学科建设之初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质疑,如对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缺乏一致、清晰的认识。[17]有学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奠基阶段,学科基础理论的众多问题研究不深透,多宏观研究,缺少微观探讨。[1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亟须转换。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促进学科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性质,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学科意识,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存在简单移植倾向,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存在盲目倾向。[4]有学者认为,很少有学者按照科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思维和方法,总体上还依然处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但研究者热衷于理论建构,多是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淡化,之间鸿沟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重视普遍规律的研究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学者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8]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有的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研究前沿问题不够,问题意识不强。[1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学科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规模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影响力并未倍增。学科的话语体系不能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学科知识体系面临“不成熟”和“老化”的双重压力;学科研究成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力比较弱,学术影响力不足,对其他学科发展的贡献不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需求状况不容乐观。[19]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最大挑战是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的问题,目前学科建设的理论精品不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实现零突破;实践研究质量不高,或是事实性陈述报告,或是标签式的研究;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创新程度低,学科理论观点或内容重复率高。[2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急待规范。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专业建设亟须规范。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少高校有专业无学科、有教学无研究,或重书本轻实践,不注重试验研究、跟踪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有的院系领导虽无研究成果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17]有学者认为,专业?穴学科?雪建设滞后,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定位研究,专业认知模糊,有的院校是“借窝生蛋”,不从事专业教学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生源参差不齐;边界不清,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1]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过分重视宽口径而忽视专业性,一些专业设置名不符实,课程设置不规范,一些高校依据师资条件开设课程,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规模较大,来源较广,但学科队伍的素质、专业意识、专业能力需要提高;学科拔尖人才、带头人数量不足,在社科领域知名学者数量少。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并不从事本专业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力量需要整合,人才队伍体系面临“群体区隔”和“自我分化”的双重困境,执政者、理论研究者、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部门和层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缺乏沟通交流,学科内部人员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缺乏共识。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多样,门槛较低,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习惯原有学科思维方式;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虽然从事学科研究,但缺乏学科自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23]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对策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平台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学者们依据不同理论和学科建设规律,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看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走向,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科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态势,顺应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具备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学科建设要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即从政策依附性发展模式转向依赖学科发展规律自主发展;要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即应具备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成熟学科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即学科建设战略重心要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内涵和质量转变,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要从内向性发展向外向性拓展的转变,即从主要侧重于学科自我发展向注重学科建设对社会贡献和社会生活影响力提高转变,使学科在服务于社会实践中获得位置、赢得尊重,获取自信;要从单一功能发展向多元功能发展的转变,即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2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长期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按照学科点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术骨干,组建合理学术梯队;明确学科任务,明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加强集体攻关,瞄准学科重点、难点问题,共同配合,协同发展。[6]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确保学科正确建设方向。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隶属关系、功能认识,决定了学科建设方向和重点。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关于学科定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即是一种实践活动、一个二级学科、一门新兴科学、一个招生专业以及其基本理论研究[25];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问题,充分认识到其定位是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调整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26]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同时遵循理论和实践两个逻辑,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按照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科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从社会环境、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中去把握。[27]面对学科发展新突破、空间新变化、课题任务、服务对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再定位,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来定位。[28]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素,注重学科的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组织协调科学发展的视角,整体规划,以学科要素建设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学科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范畴、学科体系、学科原则、学科标准、学科规范等一系列要素,要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要通过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基地、学科环境等要素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要加强顶层设计、逐层推进,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制度,分类评估,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倡导争鸣,鼓励创新,优化学科建设环境。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思维,立足自身建设与社会互动结合,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学科发展;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组织、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要不断塑造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宗旨加强学术研究;要不断完善学科规范,加强学科管理,提高学科规范化管理水平。[28]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增强学科建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具有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社会思潮、要重视学生思想状态、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30]针对问题提对策,使得学科建设方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3]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4]毛平,张禧.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

[5]胡晶晶,戴锐.范式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之失与建构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7]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6,(06).

[8]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9]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10]王桂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1]刘建军,朱婷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12]郑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1).

[13]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14]杨业华,李婉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来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

[1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16]冯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1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18]余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19]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3).

[20]余玉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8).

[21]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2).

[22]孙迪亮,李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11,?穴02?雪.

[2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2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2).

[25]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26]徐艳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政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27]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29]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30]李伟,平章起.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调研报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3,(02).

责任编辑 宋桂祝

作者:邓国军 费英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篇2: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为“基础”课提供学理支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科学把握“基础”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有助于加强“基础”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功能,就必须做到: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把“基础”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理支撑

[作者简介]崔华前,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浙江杭州3100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基础”课是科学,需要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党和国家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二级学科,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基础”课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为“基础”课提供学理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以为“基础”课提供哪些学理支撑?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功能?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基础”课改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基础”课提供学理支撑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为“基础”课提供学理支撑,从根本上说,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

(一)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阶级性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不过,剥削阶级都不愿或不敢公开承认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与一般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国内形势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更要坚持和张扬其阶级性、党性和意识形态性,自觉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教育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服务、为共产党执政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也理应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课服务。

(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不开“基础”课,必须为“基础”课提供学理支撑。其一,“基础”课教学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基础”课教学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厚基础。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回答,改进“基础”课教学方法、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也需要做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些“回答”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第一手的经验材料。其二,为“基础”课教学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为“基础”课教学服务,凝练“基础”课教师队伍,帮助“基础”课教师吃准吃透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把“基础”课打造成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其三,“基础”课教学效果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成果有多大,都不能用主观认识来检验,而只能用社会实践来检验。能不能充分发挥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功能、能不能为把“基础”课打造成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很好地服务、“基础”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等,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三)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由我国现实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由社会现实的突出矛盾所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适应我国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是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以及我国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迫切要求。服务“基础”课、为“基础”课提供学理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以在课程定位、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基础”课提供全方位的学理支撑。这里,仅就其学理支撑的主要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有助于从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上科学把握“基础”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基础”课是一门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课程。掌握了这“四个以”,就掌握了“基础”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从这“四个以”,我们不难看出,“基础”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高度统一的课程。无论是“主体”、“主线”,还是“核心”、“重点”,都充分体现了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其中,“主体”体现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主线”体现了价值体系的知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核心”体现了理想信念的科学性、知识性与方向性的统一,“重点”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理论性、知识性与时代性、社会性的统一。因此,要科学把握“基础”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就必须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其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片面强调“基础”课的意识形态性而忽视其知识教育价值,或片面强调“基础”课的科学含量、科学品位而忽视其思想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做法,都会影响“基础”课的有效开展。“基础”课在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时,必须经由知识教育,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理性规导的力量,但是又不能囿于知识教育,而应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任务,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视为首要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首要组成部分,将解决好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视为核心和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学术性和政治性高度统一的学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基本规律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任务等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和政治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将有助于人们厘清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也必将有助于人们从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上科学把握“基础”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二)有助于加强“基础”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能否开好“基础”课的决定性因素。“基础”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既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上,又体现在以教师为本上。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全面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圆满完成这一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还面临着非常艰巨的挑战。一方面,“基础”课教师的学科地位和待遇客观上相对较低,在评职称、报课题等方面,往往很难与专业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课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岗位,受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是缩小这一差距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起到支撑、带动和凝聚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可以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丰富“基础”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他们的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将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教师集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个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旗帜下,为改进和加强“基础”课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还可以让“基础”课教师在“教”与“研”的良性互动中找到事业发展的支点,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他们加强和改进“基础”课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重视基础研究,又重视应用研究,这非常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和把握上要求更高,这必将有助于“基础”课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说服追求真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转化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揭示,致力于探寻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这必将有助于“基础”课教师在提高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讲出规律、讲出深度、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重视应用研究,关注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的新矛盾、新变化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新特点,这必将有助于“基础”课教师读懂社会、读懂大学生,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的主要途径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功能,就必须紧紧围绕为“基础”课教学服务这一核心问题,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本身历史方面和逻辑方面的严整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和理论研究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这个一级学科下设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它们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样的学科设置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有助于推动人们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主要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学理性很强的“原理”课、时代性和民族性鲜明的“概论”课、历史性深厚的“纲要”课、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烈的“基础”课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功能互补、有机统一。这样的课程设置也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密不可分,几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同几门新课程的设置是直接相关或对应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和“原理”课相对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和“纲要”课相对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和“概论”课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基础”课相对应。当然,我们绝不能因为这种对应关系,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学位授权点。然而绝不能因此就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它的内容、功能、建设要求是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中的,缺少了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辖二级学科的科学内容、社会功能、理论特点就是不完整的”。

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战略全局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之间的紧密联系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也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好并使之服务于“基础”课改革。

(二)把“基础”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为搞好“基础”课改革保驾护航。要利用学科优势,按照“基础”课的特殊要求,积极探索建设好“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要密切关注、深入研究“基础”课教学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提出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新问题,要着力探讨“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基础”课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增强“基础”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等问题,并作出有深度、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解答,用以武装“基础”课教师;要总结“基础”课教学经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并用深化了的认识进一步指导“基础”课教学实践。只有把“基础”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才能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支撑功能,使“基础”课受惠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持,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功能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

一要加强学科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主要设置如下课程:“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政治观教育研究”、“人生观教育研究”、“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研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设置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打牢硕士生、博士生的理论基础。

二要加强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研究,又要加强应用理论的学习、研究;既要加强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践锻炼。加强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毕业后“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能从事党务、思想政治工作。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毕业生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很快便能担当、胜任所教课程,而且应能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三要理顺学科管理体制。学科管理体制与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关系密切。学科管理体制科学健全,就会促进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反之,就会阻碍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如有些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截然分开,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基础”课主要依托德育教研室。这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师生缺乏实践锻炼的平台,又使得“基础”课教师的发展缺乏学科支撑;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也不利于“基础”课改革。因此,理顺学科管理体制,对于硕士点、博士点建设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设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既办专业,建设硕士点、博士点,又领导全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抓教学,又参加科学研究,结合教学搞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体制使教师发展有平台,提高有学科后盾,有利于队伍的稳定、素质的提高。”当然,实行什么样的学科管理体制,不能搞“一刀切”、千篇一律,而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只要是有利于硕士点、博士点建设,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基础”课改革的学科管理体制,就是好体制。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崔华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篇3:

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聚焦社会背景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定位;应根据学科实践定位和研究对象特殊矛盾的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导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的时代内涵;应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组织形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定位; 性质; 发展

从1984年全国高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走过3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价值、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概念体系,以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主要框架的理论体系及相关教材体系,建立了层次完整(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类别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依托,以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知识借鉴的平台体系。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仍任重道远,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历史任务。[1]本文认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通过进一步明确学科的合理定位,厘清学科隶属关系,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及功能,深入把握学科性质的时代内涵,增强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特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态的整体发展,丰富学科内涵、提高学术水平。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实践意蕴

明确学科定位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基础,涉及对思想政治教育隶属关系、功能作用的根本认识,决定学科建设的方向、成效和着力点。

学科定位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学科定位明晰是一门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作为实践问题,学科定位揭示的是一门学科介入社会实践的问题领域、研究视角、方法理路及应有功能。因此,明确学科定位需要同时遵循理论与实践两个逻辑。理论逻辑是一门学科从人类知识总体中独立出来的内在依据,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该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实践逻辑是一门学科获取社会认同和资源支撑的现实规定,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根据一定时期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该学科的价值旨趣、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理论逻辑是实践逻辑的理性表征,实践逻辑是理论逻辑的现实基础;离开理论逻辑,对实践逻辑的遵循就会丧失科学的认识指导,离开实践逻辑,对理论逻辑的遵循就会成为抽象空洞的概念“楼阁”;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人们关于学科定位的认识之中。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随着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中,其学科定位的理论逻辑应该说已经得到基本厘清,人们关于该学科的根本隶属关系也达成了广泛共识,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性质特点、功能使命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较大争议。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2]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理论逻辑以及由此所确立的理论定位的全面认识,不但要靠深入的理论思考,更要靠社会实践条件的充分发育。只有根据社会实践条件的发育状况,深入把握学科的实践逻辑,明确学科的实践定位,才能将对学科定位的理论逻辑及理论定位的认识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获得既富有理论必然性又具有实践合理性的定位判断。但是实践条件的发育不会一蹴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逻辑及实践定位也不会随着其理论逻辑及定位的基本厘清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而只能从一定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部署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才能获得全面合理的认识。所以,明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应聚焦我国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以及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和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把握下述三个方面的实践性基准:

聚焦社会环境新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背景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环境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既融入世界学科格局、跟踪世界学术前沿、借鉴国外学科建设有益经验、占领世界学科发展制高点,又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基础上,以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学科性的表征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宏观定位。在科技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环境变革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既善于利用各类新技术平台更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扩大教育辐射力,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引导力和掌控力,有效应对因信息技术的非对称性带来的思想渗透压力、因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带来的价值选择困惑、因网络介入公共事件的迅捷性带来的社会应激问题的功能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深入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既构建与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又消除以物本主义、器本主义为核心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倾向的价值定位。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在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应明确如下定位:一是思想引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将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基础和最终目标,针对人们在国家治理问题上可能发生的认识偏差(如“按照西方‘治理’概念的含义,来套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简单认为‘治理’的概念只是西方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的专利”[3]),引导人民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理性认识,在科学解答“六个为什么”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中厘清东西方国家治理理念和制度选择的本质区别,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认同和拥护,避免使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成为敌对势力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口实。二是制度建设定位。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和育人功能,将确保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人民在制度建设中思想行为的一致性,培育党员干部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作为自身的基本定位。三是风险化解与共识凝聚使命。深化改革就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而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思想行为的碰撞冲突,使有序改革、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面临各种风险。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将化解改革风险、凝聚改革共识作为自身的建设定位,探索在利益高度分化又深度融合的复杂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行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的规律和方式。

聚焦党和国家对宣传思想工作新要求,在不断创新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一论断为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将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作为发展定位。为此要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既能为革除束缚体制机制弊端以及陈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落后做法提供思想引领,又要始终坚持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核心原则与成功经验;处理好“前进”与“复归”的关系,既要为各项事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处理好“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既要形成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实践体系,又要为人类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普遍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既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普遍大局,又可以破解不同行业、区域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时代内涵

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并确证自身实践价值的本质属性,贯穿体现在该学科的体系建构和不断发展之中,受学科的定位及其研究对象所规制。学科理论定位规制一门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性质,学科实践定位规制一门学科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展现出来的功能性质,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则是对学科知识性质和功能性质的根本规制,是一门学科之为学科的关键。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5]但任何一种研究对象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其所处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空中的发展变化,就赋予了学科性质以不同的时代内涵;这种内涵不是对学科根本性质的背离,而是其具体的、历史的显现,是学科性质历时性的表现形态。对此恩格斯曾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6]可见,学科分类的目的不仅在于划分不同学科的类别,更在于把握学科在“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中的具体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7]。这一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服务一定社会和阶级思想统治的意识形态性、植根现实的实践性、反映社会发展本质和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目的性等根本性质规范[8],正是依据这些性质规范人们才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划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明确了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定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对人们思想品德水准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定位的发展,也使构成学科研究对象特殊矛盾的双方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必须在坚持根本性质规范不变的前提下,着力彰显如下新的时代内涵:

更加彰显主导性。多元多变多样是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何在多元中坚持主导、多变中把握方向、多样中谋得共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在指导理论、根本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着力彰显主导性。在指导理论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在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支撑。在根本目标上,要坚持为培育“四有”公民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探索为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德育支撑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结构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交锋交汇中体现民族文化鲜明特征,在各种性质意识形态碰撞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在多样化价值观念交织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

更加突出发展性。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和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更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将发展概念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之中,形成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心理学、发展哲学和现代伦理学等一系列新兴分支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看,随着发展主题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嵌入进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之中,如何突出学科性质的发展性内涵已成为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张力不仅为满足社会思想道德要求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敞开了空间,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在坚持根本性质规范的前提下,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对立起来的理论“陷阱”,切实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努力以社会发展带动整合个人全面发展,以个人发展推动促进社会的发展。事实上,早在21世纪初,郑永廷教授就率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念,对其内涵、特点及表现进行了深入阐述[9],并在不同著作或文章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展、功能发展、领域发展、方法发展等问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论。张澍军教授也从时代变迁角度指出:“同革命动荡年代相比,我国进入常规性稳态的社会运行状态后,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合理转换根本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从服从、服务于革命运动转向重在社会建设和人自身建设。”[10]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发展性内涵。

更加富有综合性。分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就认为:“分化概念比当代的任何其他概念都更为贴切。”[11]现代化不仅历时态地造成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发展性,而且共时态地引发了社会分工细化和社会阶层分化,并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日趋多样、社会价值共识的危机加剧,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面对研究对象特殊矛盾的分化差异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应更加彰显综合性内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层次与阶段的综合。彰显层次性内涵就是要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结构性分化差异进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理论建构,彰显阶段性内涵就是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性分化差异进行分阶段、过程性的动态理论研究。二是宏观和微观的综合。彰显宏观性内涵就是要将学科建设纳入人类现代化整体图景和社会有机体结构之中进行元理论层面的研究,彰显微观性内涵就是要深入不同群体、不同思想道德领域、不同心理结构层次之中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三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彰显理论性内涵就是要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及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对弥合社会思想分歧、增强社会价值认同、增进社会价值共识的作用机理。彰显实践性内涵就是要探索社会分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创新的方法路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着力点

促进学科发展是厘清学科定位、把握学科性质的根本旨归,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目的。学科作为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依据认识对象的特殊矛盾所形成的有利于知识、技能、价值观传承和发展的分门别类的制度安排,有“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12]三种存在方式。学科发展实质就是学科存在方式的进步,这种进步不是某一种存在方式的具体发展,而是三种存在方式相互联结、协同并进的发展。因此,促进学科发展应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跃进而非局部突破、深层创新而非表面改善、持续发展而非短期繁荣。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形态由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内容板块所构成的知识体系,集中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科知识形态发展,关键在于完善学科布局及其顶层设计。学科布局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空间分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完善学科布局首先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的关系,着力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的各主干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原理、历史、方法发展较好,比较研究相对缺弱。这既有学科资源占有不足、学科资源分配不合理与比较研究相对难度较大等原因,更与人们对比较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密相关。其实,比较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一方面,比较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真正建立的必要条件。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马克思曾明确提出过如何运用比较方法从特殊的“一般生产”中提升出抽象的“生产一般”:“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13]同样,我们要想构建“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就必须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殊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和系统比较,否则就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成为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及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比较研究是真正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13]只有通过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比较研究,我们才可能发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明确自身建设发展的根本定位。面向未来,应着力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研究的主干学科建设布局,从现在的“三足鼎立”(原理、历史、方法)走向“四分天下”(原理、历史、方法、比较),逐步构建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此外,完善学科布局及顶层设计,还应在坚持学科性质规范、概念规范的前提下,以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交融交叉的“重叠地带”,努力将各类相关学科知识纳入自身知识体系之中,并对之进行改造,以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活动形态是指学科知识的研究活动、学科教材的编撰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师生互动中所发生的知识创造活动。其中,研究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既可以为编撰活动提供知识资源,又可以为教学活动和知识创造活动提供理论引领。所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活动形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研究活动形式。创新研究活动形式必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总体定位、依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属性,否则这种创新就要么成为脱离学科边界的“他者”,要么成为无益于实践的理论抽象。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活动的合理形式是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它一方面探寻的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论成果如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自觉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探寻的是如何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或问题凝练提升为理论,并在理论逻辑中加以妥善解决,从而为其实践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对我国而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为强调第一个方面而对第二个方面重视不够,较为突出政策强制力在“理论转化为实践”中的作用而对理论说服力重视不够。面对这种情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形态发展,应当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形态是指以知识的研究、传授和创造为基础和纽带所形成的学术共同体。组织形态发展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促进组织形态发展应该抓住观念、规则和结构三个关键建设环节。首先,观念建设是学科组织形态发展的认识基础。观念建设的缺失或薄弱,会使学术共同体普遍缺乏必要的学科认同感和自律性,从而发生“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现象。一段时期以来,有些研究者之所以身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中,却设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选择其他学科的研究选题,占据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资源,却消极指责学科建设、贬低学科地位,就是由于其学科自觉性不强、学科自律性不够。其次,规则建设是学科组织形态发展的制度保障。学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规则制度。任何一个依托某个学科进行研究的学者都应遵守该学科的各项规则制度,否则就会突破学科范畴,违反学科规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三个层级的规则体系:一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价值规则,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的知识规则,三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为基础的修养规则。最后,结构建设是学科组织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学科能否形成代际完整、学术重镇纷呈的共同体结构,是判断该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组织结构建设关键要进一步完善学科后续人才的培养体系(特别是硕博培养体系),厘定学科准入标准,激活学科现有学术资源以形成多样性的学术重镇。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形态的发展要以强烈的学科观念为基础,以共同或相似的学术旨趣和学术规范为保障,以学术创新、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为样式,将共同体成员的研究专长、研究成果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4.

[3]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学把握“国家治理”的含义[N].光明日报,2013-12-29(7).

[4]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2).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93.

[7]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8]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规范与建设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3(7):8.

[9]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Z1):36-38.

[10] 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34.

[11] [美]亚历山大.分化理论:问题及其前景[J].姚莎莎,译.国外社会学,1992(1).

[12] 孙绵涛,朱晓黎.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7(12):31-35.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责任编辑:杨淑珍]

作者:杨晓慧

上一篇: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社区家政服务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