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论文

2022-04-26

【摘要】艺术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与此同时,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艺术类院校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打造别具一格的基层党建品牌,并且与校园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致力于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提供服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论文 篇1:

适应教育转型

摘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军事变革、惯彻军委军事训练转变战略决策,加快教育转型,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广大基层管理工作者必须牢固确立责无旁贷和主人翁意识,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理性思考,树立新的理念,用战略性的智慧成果引领基层管理工作走上更加科学健康的轨道,切实为教育转型工作保驾护航,确保我们的军事信息英才培养更“花艳果硕”。

关键词:教育;新理念;转型

大学《教育转型实施纲要》经数次修改后己日臻成熟,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时代性、前瞻性针对性。通过认真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思考,感觉启发很大,受益匪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军事变革、惯彻军委军事训练转变战略决策,加快教育转型,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广大基层管理工作者必须牢固确立责无旁贷和主人翁意识,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理性思考,树立新的理念,用战略性的智慧成果引领基层管理工作走上更加科学健康的轨道,切实为教育转型工作保驾护航,确保我们的军事信息英才培养更“花艳果硕”。

一 树立“巧抓机遇”理念

加快教育转型,深化教学改革,是军队院校推动教育训练工作创新发展、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效益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管理工作推陈出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管理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巧抓机遇”意识,把握机会,巧借东风,用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分析力,充分认清管理工作在转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握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弄清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这次教育转型的指导思想的目标原则定位高、标准高、要求高,对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求更是史无前例。我们必须变巨大压力为动力,站在更高的平台、全新的起点上,拿出破旧立新的决心的勇气,以崭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科学谋划,敢于创新,努力让历史机遇的春风催开管理工作跨越发展的万朵鲜花。

二 树立“有所作为”理念

大学教育转型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任务繁重,时不我待。基层管理工作者,绝不能有事不关己、消极等待、跟随大流思想。作为基层带兵人,应该时刻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牢固树立“有所作为”理念,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等、靠、要”为“谋、争、抢”,以只争朝夕的干劲主动作为,勇当转型改革的排头兵。事实上,《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六个转变”,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组织、管理方式、教育资源配置,我认为说到底都是与管理密切相关的范畴,蕴含其中的管理工作做好了,大多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层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有一种“当排头”的勇气、智慧和风气,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更加全面开阔的视野,投入到转型当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打破条条框框,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开拓创新,敢于突破,力争在管理创新上出成果上水平。

三 树立“善于学习”理念

树立“善于学习”理念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教育转型中,关于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以及组训模式的转变、考核评价系的完善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不加强学习,不足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不能有效履行深化教育转型改革、培养高水平新型军事信息英才的历史使命。同时,要求学员实现智力素养与非智力素养协调发展、通识教育与特色军事教育协调发展,如果作为带兵人的管理干部不能及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素质能力,就不能在学员面前称为人师。要注重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素质、岗位能力、专业技术等,始终做到使自己优人一筹,高人一等。作为基层管理干部,在学习上应该做到:要有恒学的决心,把学习作为毕生追求和需要,不能浅尝辄止,时紧时松;要有博学的习惯,广泛扩充涉猎面,开拓视野眼界;要有钻学的韧劲,立足本职岗位,紧盯人才培养中心、提升履职能力;要有研学的追求,密切线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探索转型改革特点规律,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要有谦学的心态,善于向身边同志、向军内外兄弟院校学习,借鉴他们先进有益的管理经验,集思广益,启迪智慧,取长补短,不断推进我们的管理工作创新发展。

四 树立“学员主体”理念

如果把大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人才培养就是根和干。军队综合大学的最终产品应该只有一个——学员。学员是教育转型的主体,在管理中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员主体”理念,充分尊重学员主体地位,坚待管理为教学服务、为学员服务,引导学员主动融入改革进程。在教学管理中,要严格尊循教育规律,尊重学员个性发展和自主追求,引导学员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自觉规刬成长目标和实现过程,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优良学风和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扩大学员自主学习空间,在部分课程教学、训练中实行免修制度;进一步推行“三不定、三放开”,并适度放宽一日生活制度的刚性时间要求,创新安排其它非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保证学员有效的学习时间,在行政管理中,重在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员、依靠学员进行自我管理和相互管理,创造条件培养学员自律能力。适应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和校园网建设不断完善的新情况,进一步提高各类管理信息化水平,依靠学员的高度自觉大幅提高管理效益。

五 树立“全面渗透”理念

加速推进教育教育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的主要任务,需要全校下上形成整体全力、全面开花,方能圆满完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全面渗透”理念,全方位,多渠道地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各级党委以引领单位科学发展为宗旨,切实把教育转型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时代性的思维,搞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精心布置。系、旅一级要充分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确保上级党委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并积极抓统筹、寻突破、谋发展,推动单位以转型改革为中心的各项建设全面发展。教研室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员的主力军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投身教学改革,勇于实践,以点带面,努力在某些瓶颈问题上率先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学员队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抓好条令条例惯彻、学员日常养成、开展“双争”活动等基础上,重在落实各项具体教学任务的特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上下功夫。

六 树立“持续发展”理念

教育转型改革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浩大工程,必须牢固树立“持续发展”理念,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把教育转型、教学改革纳入常态化轨道。

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扭住“姓军为战”根本职能,牢牢把握质量标准时代内涵,努力做到“当一任领导、谋几十年发展”,“种一棵梧桐、引凤凰万千”。

2.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变化,形势也无时不在变化。要不断积极适应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主动适应培训任务多层次、多规格、多起点、多目标的变化要求,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趋势,不断打破过时思维,不断冲破落后习惯模式,切实推动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到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高度。

3.要建立长效机制。要努力形成长期深化教育转型、教学改革的制度体系,并完善、制定各个层次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配套的奖惩激励和监督机制,努力确保转型改革的经常性和制度化。

4.要重点抓好基层建设。基层是院校建设的基础,学员队和教研室要严格落实新颁发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在“四个基本”上下功夫,确保基础厚实,动力不竭。

七 树立“身体力行”理念

各级管理干部是院校教育转型、教学改革的决策者、领导者、执行者,必须树立“身体力行”理念,在教育转型、教学改革中打头阵、当排头。

1.坚持当好表率。各级管理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率先垂范、带头思考、建言献策、科学统筹,在执行过程中不折不扣、抓好末端落实。

2.坚持依法指导。严格按照军队建设各项法规制度和条令条例、《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等指导和开展工作,注重层次领导、按级负责,循序渐进推动转型改革稳步发展,不搞土政策土办法和急躁冒进。

3.坚待开拓创新各级管理干部要经常深入学员队、教研室调查研究,积级控索新形势下教育转型的特点规律,认真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新情报况、解决新问题,始终做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学员干部是一线带兵人,在教育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政治、思想、军事、文化、身心、管理等各方面素质,在做好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的基础上,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和远大的目标牢引,引领学员人人争先、点滴进步,始终保待基层教育转型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蓬勃生机的旺盛活力。

作者:薛福林 刘胜长 杨永庄 周强

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论文 篇2:

艺术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初探

【摘  要】艺术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与此同时,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艺术类院校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打造别具一格的基层党建品牌,并且与校园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致力于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提供服务。本文详细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具体内容,阐述了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意义,最后提出了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艺术院校;基层党建;品牌建设

引言

当前形势下,艺术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完善管理体制等方面都需要以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为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变革,艺术类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打造艺术院校品牌来吸纳更多生源,再通过品牌建设的成效来拉动基层党建工作的进步。

1.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1.1艺术类院校品牌建设的含义

所谓“艺术类院校品牌建设”,具体是指艺术类院校選取基层党建工作当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发展潜力的方面来着力进行品牌建设,将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为目标,立足于为艺术类院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调动基层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以榜样的作用来为学生和教师做好典范,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凝聚力。

1.2认定标准

笔者认为,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品牌的创新性。创新是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确保品牌质量的基础,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在品牌建设方面必须要着重提升创新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对教学模式、日常管理、品牌内涵等内容进行创新,从而使品牌在行业当中处于不败之地。

(2)品牌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积极性。艺术类院校加强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品牌建设,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和行业输送更多的优秀艺术工作者,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并树立良好的口碑。由此可见,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是具有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实践性的。首先,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与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无论是基层党务活动还是具体教育教学创新,都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其次,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是为具体工作开展而服务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让学校的品牌得以提升。

(3)品牌的服务性。所谓品牌的服务性,指的是艺术类院校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时,其宗旨是为了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服务的。基层党建工作所面对的服务群体是全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品牌建设的具体开展当中,基层学生党组织要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引领之下,一心一意为师生提供服务,为师生创造积极向上的党建氛围。

(4)品牌的示范性。所谓品牌的示范性,指的是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的引领作用,提升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艺术类院校品牌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充分发挥品牌示范性,根本要件就是必须确保品牌的价值和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

(5)品牌的持续性。艺术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同样,品牌建设也需要长期不间断的发展。因此,艺术类院校必须将品牌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并且在日常工作当中予以贯彻落实。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通过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来带动学生提高自我要求,主动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踊跃加入党组织。

2.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意义

2.1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类院校不断进行基层党建工作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党员教育活动,并实现党建工作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这极大的提升了广大师生对于基层学生党组织的认识和信任。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而言,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于艺术类学校的期望和要求,从而有助于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查自纠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艺术类院校基层党组织为学生党员提供成长和锻炼党性的平台,学生党员在参加党建活动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与此同时,学生党员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建言献策,有助于基层党组织更好的发展壮大。对于学校外部的发展而言,基层党建工作通过进行品牌建设,打造良好的社会口碑,树立品牌效应,宣传学校的文化内涵,将广大师生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2.2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近年来纷纷大力开展思政教育,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艺术类院校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的内涵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讲是一致的,有助于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首先,加强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能够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向党组织靠拢,自觉践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中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其次,学生党员在参加基层党建封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同于摆问题、找差距、红红脸、出出汗的党建活动来不断成长进步。党建工作品牌建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让“为人民服务”真正成为一项具体的工作,学生党员要学习为全校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服务。

3.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1纵向与横向结合发展党建品牌建设

笔者通过对中国目前高等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和特征进行调研得出,开展党建工作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完成。首先,基层党建工作纵向发展是要建立起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以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为宗旨的发展策略,从而实现高等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期性。一是实现各级党组织的协同联动,一方面是实现艺术类院校内部不用级别的党组织之间的协同联动,另一方面是实现不同艺术类院校之间基层党组织的交流合作,通过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来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管理经验也值得互相学习借鉴。其次,艺术类院校在进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各方面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接受党性教育和时间活动的机会。由于艺术类院校培养的大多为艺术方面的人才,许多艺术作品都带有时代的气息和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党员参观红色根据地、红色艺术作品的发源地等场所。除此之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大都具备艺术特长,可以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养老院、儿童村等地进行公益服务或公益表演,既实现了艺术的展示与传承,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拉近了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

3.2重视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

高校进行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必须在守法依规的前提下进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要进行传承和宣传,要恪守党员的义务,对于党的优良传统要发扬光大。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要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和思想认识,并且要通过提升学生党员自身的能力素质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基层党建工作常抓不懈。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学校的领导班子要带头重视党建工作的品牌文化内涵建设,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要将文化内涵和品牌内涵关联起来,基层党建品牌与学校的品牌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公众对于基层党建品牌文化内涵的认可同样也是对学校品牌的认可。艺术类院校基层党建品牌建设除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每一名党员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提供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源泉,创造性的将校园文化与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相结合,利用活跃的校园氛围来为基层党建品牌文化内涵的宣传创造良好的环境。

3.3完善品牌建设的保障制度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品牌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机制和体制给予支撑,品牌文化的宣传、品牌口碑的树立、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发展而言,只有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亟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艺术类院校的管理制度也包括对于基层党组织的管理,通常为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副职领导担任党委委员,对全校的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安排部署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的工作部署,并且对于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意见。除此之外,艺术类院校还需要建立健全为开展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工作提供具体保障的管理制度,在遵守党章党规的前提下,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基层学生党员的总体能力素质,设立与之匹配并具有可行性的党组织管理制度。为了确保艺术类院校高质高效完成基层党建的品牌建设工作,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对于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度,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4.结束语

艺术类院校所开展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升品牌建设的可操作性。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艺术类院校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打造别具一格的基层党建品牌,并且與校园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致力于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敏玉.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19(8):85-87.

[2] 李秀平.学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实践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9):78-79.

[3]何淑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探索[J].学周刊,2017

(36):189-191.

作者:徐莉莉

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建设论文 篇3:

媒介融合视角下文化品牌建设思考

【摘要】 构建品牌于高校校园文化而言的意义不仅在于树立形象、提高声誉,也是为了创新环境、营造氛围。媒介融合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影响兼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不仅需要突出个性,走本土化、地方化道路,也需要构建全面覆盖、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模式,以及以生为本,紧密围绕大学生主体定位。

【关键词】 媒介融合;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2.00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Brand 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Integration

TIAN Fang

(l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014010 China)

Key words: media integration;universities;campus culture;brand building

信息時代大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弥着彼此的边界。不到二十年时间里,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播领域的大势所趋,呈现出越来越大众化的传播新模式。媒介融合的技术优势固然显而易见。比如让传播方式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让普通人成为传播者,从而让资讯具备了无与伦比的高速与海量;能够在难以想象的短时间里形成群聚效应和扩散力量,将信息散布到指数级的受众范围等。然而技术的两面性同样突出。爆炸式扩散的信息更易在融合的媒介中消弥于无形。这会造成资讯与信息传播越来越类似于快消品般踪迹难寻。而在这种越来越快的传媒生态环境下,人类社会的文化构建无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适应性难题。尤其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构建而言,媒介融合的大环境显然形成了难以估量的冲突和挑战。

1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

1)树立形象、提高声誉

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建设首要的意义就是借助品牌的代表性树立形象、提高声誉。比如哈军工,其前身“东北老航校”中走出了新中国第一批战斗机飞行员,并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屡次击落美王牌飞行员的辉煌战绩。因此,哈军工继承了老航校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国际人道主义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因而在国内高校史册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就了自身熠熠生辉的校园文化品牌。

2)创新环境、营造氛围

出于对品牌建设目标、初衷、宗旨的共同追求或相似理念,校园文化通过品牌建设更易与企业文化形成高度契合。尤其是对众多应用型大学而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时常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联动机制。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因素有助于校园文化更加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教育生态。另一方面,校园文化通过品牌构建有利于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更多新鲜活力,借助校园文化的创新元素推动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因此,建设品牌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的又一重要价值就在于创新环境、营造氛围,是深化校企融合、助力产学研共同发展的强大动力。

2 媒介融合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技术为传播营造了更加立体的生态环境。在传统媒体覆盖现实世界的同时,新媒体统治了虚拟空间。由此,传播进化成为无时无刻、随时随地进行的活动。这便为品牌提供了无处不在的营销时空、机遇和条件。技术支持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能够实现更为快速、高效、便捷、低成本、广覆盖、无缝连接等传播效能,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与最多受众的接触。这不仅能够为品牌宣传创造显而易见的累加效应,而且能够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知名度,在占有生存空间、扩大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高度精准性和针对性的支持下,定向投送与高频覆盖的技术特性也有助于品牌宣传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密集攻势,这对快速巩固受众基础极为有益。因此,媒介融合的环境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大幅降低资源消耗,而在同时快速提高传播质量和速度。这无疑较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具有更加突出的营销优势,也是新技术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的最具代表性的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媒介融合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几乎同等的消极影响。比如同质化干扰和海量信息的快速消弥。随着媒介融合成为传播领域的整体趋势,几乎所有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活动中都会不约而同地采取极为相似的战略和手段。这既是新形势下创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必要手段,也是趋利避害、自然选择的客观要求。然而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竞争本质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各自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难免存在程度不同的相近或雷同,这会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除非品牌构建确实独树一帜、卓而不群,能够在万千近似的设计元素中突出重围,否则极易受到来自同行的信息干扰,进而导致受众辨识度降低或混淆认知等问题。不仅如此,海量存贮与光速传输的技术特点也决定了媒介融合环境中的资讯爆炸成为传播常态化。然而受众接受信息的能力终究有限。过于纷杂的资讯环境反而容易弱化受众的敏感度与判断力,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信息疲劳。这其实并不利于品牌推广。譬如将大桶的水倒入小池塘时不仅瞬间激起波浪滔天,且会伴随震耳欲聋的巨响。然而同样多的水倒入海洋则完全不同,不仅立时被茫茫大海吞没,且无声无息、无知无觉。信息体量过大的后果就是单个信息难以长期立足。被迅速覆盖、取代是品牌受到媒介融合最明显的消极影响。

3 媒介融合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1)突出个性,走本土化、地方化道路

若干年前谈及中外文化交流时曾出现过一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流行语。将之应用于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也有相似的共通处,那就是突出个性,走本土化、地方化道路。文化的区域性决定了不同地方在漫长发展进化过程中必定给本地文化镌刻上难以抹去的烙印,对本地人而言是极为亲切的熟悉感和认同感,对外地人而言则是能够引发强烈好奇心的新鲜感与探索欲。而这恰恰是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形成排它性的关键。

比如牡丹江师范大学。作为国家级语言文化规范示范校,该校校园文化始终立足于中华传统之根,打造了包括“中华经典诵读”“刻古铭今”等极富中华古韵的校园文化品牌。前者被概括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后者则专注于书刻造型艺术。而这些立足传统的校园文化品牌也不负众望,先后荣获黑龙江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一名,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竞赛成就。同时,该校同样立足中华传统的廉政文化教育,通过诗歌《清廉颂歌》、小品等文化作品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2)构建全面覆盖、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模式

建设品牌的最终目的是广而告之,扩大文化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尤其是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而言,由于核心受众是新生代大学生群体,其对社会新鲜事物的关注度、敏感度最高,因此格外需要在品牌建设时构建全面覆盖、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模式。

比如移动社交媒体。这是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必备的社交工具标配,也全面渗透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每个环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也需要选择时下最受欢迎、应用度最高的网络社交媒体,将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形式、内容、宗旨、目标等以图文并茂的立体方式保持密集传播。

比如每日新闻传播。将校园中各项文化赛事、活动、趣闻等以新闻短消息方式配以图片、视频发送到移动通讯端,提供给大学生作为朋友圈或社交群的谈资。又如节庆主题传播。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校庆日在内的一切节日、假日、庆典的机会,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采取直播或录播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到包括网络社交平台、校园网、手机报等固定或移动端。

3)以生为本,紧密围绕大学生主体定位

以大学生为主要传播对象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必然需要紧紧跟随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热点或喜好展开,而大学生本人自然最熟悉和了解自己群体的关注焦点或核心问题。因此,媒介融合的双重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还需要以生为本,紧密围绕大学生主体定位。

一方面,品牌建设需要充分调查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方式,保持校园文化活动的高度适应性与契合性,确保品牌建设与大学生视角平行、方向一致。另一方面,品牌建设的参与团队不能缺少大学生成员。只有大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及其品牌构建过程中,品牌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才能避免脱离核心受众。这才是校园文化品牌取得成功和延续生命的诀窍所在。

4 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高雅性及多元性特点需要通过品牌构建加以放大和扩散,以使个性化的品牌建设助力高校校园文化区别于同类。这不仅是为树立形象,展示高等教育人文主义的独特性、独立性,也是为了以品牌提升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夯实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扩大影响力。然而媒介融合在给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历史罕见的技术支持时,也因为传播模式的颠覆性改变而使品牌构建前所未有地面临同质化和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充分依靠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量,也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架构。同时,保持品牌建设的内容丰富与内涵深刻至关重要。只有基于厚重的高校文化内核支撑,品牌建设才能保持高等教育特立独行的人文主义色彩,才能因为高度的个性化保持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宋桂林.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9(6):90-96.

[2] 胡宪章.全球化大环境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J].清华大学学报,2019(3):140-144.

[3] 魏嘉.浅议上海高校校園文化建设与培育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85-86.

[4] 徐宾成.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厦门理工学院校园文化的品牌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9(10):16-17.

【作者简介】

田芳(1977-),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田芳

上一篇:创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内隐学习心理机制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