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很多中职院校已经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现在教学管理中,但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缺陷,影响了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鉴于此,文章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进行了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学生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篇1: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确保学生之间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沟通,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而保障学生能够更为高效地适应职场生活,实现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首先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然后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就业理念和教师素质六个角度综合探究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对其教学活动提出的最新要求,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活动时,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整体情况,确保课堂教学能够高度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强化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现代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职体育教师如何更为高效地开展课程教学,特此进行本次研究工作,希望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高度适应未来的职场生活。

一、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在未来参与职场生活时,团队精神是其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针对该种情况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科学培养。教师在实施具体教育工作时,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团队比赛,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合理融入多人配合游戏,通过科学应用该方式能使其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趣味性,进而确保能够有效缓解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乏味,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对合作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社会能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参与职场生活必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以,学生的沟通能力会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在具体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学生对体育课堂大多具有相同的兴趣,同时具有共同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运动兴趣进行分组,确保学生在参与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拓展交际圈,进而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更大的期待。與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置团队任务,确保学生能够更为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1]。例如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教师可以研讨学生自主分组编排舞蹈,引导学生综合探究动作、服装和队形等各种问题,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还需要一起排练舞蹈,实现学生凝聚力的有效增强,保障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交流。

(三)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长跑运动可以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科学锻炼,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组织晨跑活动,但是在具体进行该项活动时,管理力度存在很大的不足,学生在参与晨跑活动时,具有一定的敷衍心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打卡晨跑,但是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学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对晨跑具有的厌倦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对其进行有效的肯定和激励,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晨跑。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宣传晨跑的好处,确保能够对学生的作息习惯进行合理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最后教师还需要强化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全面普及,定期组织开展体育比赛和体育项目。

二、高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高职院校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能够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需要深入分析现代社会发展,对其教学观念进行科学、有效的转变与更新,确保学生能够高度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思路的科学调整,确保学生对体育的内涵具有更为深刻的体会,教师需要利用体育教学补充文化课程,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合理优化,确保教学观念能够高度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发展需求[2]。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科学培养是其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必须保障学生能够感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障在未来能够更为高效地参与职业生活。所以体育教师需要科学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可以和学生的职业实现有效衔接,进而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以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技能,确保学生在未来能够高度适应职场氛围。例如,在实施传接球教学时,体育教师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调整,确保能够有效衔接学生未来职业,学生在具体参与课堂学习时,必须充分掌握相关动作要领,同时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实施具体的教育工作时,体育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四角传球练习和接触障碍赛等多项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调整,保障学生可以更为充分地表达个人看法,进而保障学生具有更强的凝聚力。教师在具体进行教育工作时,需要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有效突破,转变体育课程,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重新建构体育教学体系,使其教学活动能够高度适应社会生产需求。

(三)丰富教学活动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和学校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学生各阶段的体育学习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如果学生中“00后”居多时,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体育教学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锻炼身体和强健体魄,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果教师依旧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则无法保障课程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在具体实施体育教学时,教师必须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创新,确保学生关注点能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真人CS、攀岩等活动受到现代年轻人的广泛关注,体育教师在实施具体教育工作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确保能够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进而确保能够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3]。

(四)创设教学情境

高职体育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高职院校在具体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如果想要实现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必须进行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进而使学生能够合理融入社会场景,使其对课堂内容具有更为深刻的感悟。例如,在具体开展排球传接球的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合理优化学生分组,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未来参与职业生涯时,可以与其他人进行更为有效的合作,合作解决各种问题,在实施具体教育工作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游戏和小组竞赛,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合理优化,同时还可以向学生说明,在未来岗位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使学生对岗位竞争具有正确的认识。通过进行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能够实现学生适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保证学生在未来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进而保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进而保证人才培养能够高度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五)融入就业理念

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需要确保高度实现体育教学效果,同时还要科学应用体育特有功能,保障体育教学能够有效结合就业理念,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和教育。科学实施体育比赛活动,可以保障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强化学生的抗挫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对其方法和工艺进行科学改进,使学生养成永不言败的优秀品格。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会有一定的难题出现,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应用,可以保证在后期工作中能够直面困难,克服困难,使其养成迎难而上的坚韧品格[4]。同时,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训练,可以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科学锻炼,使其发展潜能得到深入的挖掘。与此同時,学生在具体进行运动训练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恶劣天气,能够实现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体育运动中存在大量集体项目,学生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合理应用该类运动,强化学生的团结意识,进而使其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最后,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需要进行一定的重复训练,具有较强的乏味性和单调性,学生通过进行多次重复训练,可以使其在未来职业生活中科学开展重复性劳动,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保障学生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六)提升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对其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创新。在具体落实体育教学时,教师专业素质对其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在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的创新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只有创新教学理念,有效拓展现代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进而保障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学生在未来职场生活中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创新。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融入就业理念,提升教师素质能够科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保障学生能够与其他人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互动沟通,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意志力的有效增强,使其在未来职业生活中能够勇敢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其全面发展进行更为有效的保障,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利勇.试分析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青春岁月,2020(5):193-194.

[2]程红艳.高职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3):202-203.

[3]杨军,于宽.高职体育教学中关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J].高教学刊,2019(10):176-178.

[4]朱良.浅谈中职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9(21):95-96.

◎编辑 马燕萍

作者:张金林

化学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篇2:

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摘要】很多中职院校已经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现在教学管理中,但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缺陷,影响了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鉴于此,文章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前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现代化教育发展中较为新颖的一个专业,要想保障专业能够和现代化教育发展相结合,就应该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对课程衔接体系构建应用进行专门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能够协调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中的思路研究,找到适合其专业发展教育的思路应用,提升专业发展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中职课程衔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现代化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想保障学生教育的开展能够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就应该全面运用科学教育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保障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能够全面提升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应用能力。而这种教育形势下的转变,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对中职学生教育发展的迫切性转变需求。这是由于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并且在学生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将其行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这是由于在现代化学生教育的发展中,其经济发展已经和学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衔接在一起,只有注重对其教育工作的衔接,才能够全面提升中职学生教育发展能力。

(二)中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保障人才的竞争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就需要在中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全面将课程教育衔接和职业教育能力提升結合在一起。尤其是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教育中,更应该注重将其教育中的课程衔接和现代化教育发展结合在一起。职业性教育将中职院校学生教育培养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相结合,是现代化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性需求。

(三)中职课程建设是完善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必要路径

从现代化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分析来看,要想全面提升学生教育的课程衔接教育能力,就应该注重对学生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从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对于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中职课程建设是完善复合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因素,相关的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在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全面将课程衔接体系构建好,以提升中职院校学生教育培训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定位目标不准确

从我国现代化学生教育体系构建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要想全面加强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的课程衔接体系构建,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教育发展中的课程目标进行构建完善。但是由于在我国现代化学生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对于学生教育课程设置目标定位不明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缺失现象。要想保障在未来的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全面提升学生教育开展能力,还应该注重对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中的目标设置定位进行专门的分析。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够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专业的设置上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而在我国现代化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尤其是在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对于学生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缺陷,导致中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及形成使得我国现代化中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专业设置存在差异性。要全面加强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设置,还需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完善对学生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文化理论基础脱节

文化理论是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必备因素,在现代化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要想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教育水平,还应该在学生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中,全面优化学生教育文化知识储备分析,保障在文化理论的衔接及分析中,全面提升整体的学生技能应用分析能力。但是在我国现在的中职学生教育发展中,对于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文化理论基础应用还存在很多缺陷,这种缺陷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教育发展,对于学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衔接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分析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转变之后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想保障整个专业教学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就应该注重将其专业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好,确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和协调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课程衔接体系。作为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要想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出来,首先要确定教学工作部署开展中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中的教学目标。只有先确定教学技术学习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将相应的教学工作任务和教学工作课程衔接中的体系构建结合起来。

(二)注重核心工作分布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不同于传统科目的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而这种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进行课程衔接设置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对学生教育中的核心工作部署转变,即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安排和部署过程中,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专门的培养衡量目标进行重视。在这种应用体系下的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要想全面提升课程衔接体系的优化构建能力,还应该注重对课程优化衔接中的核心部署工作开展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够按照中职课程教学的目标部署进行相应的工作开展分析。

(三)强化职业能力应用

职业能力作为中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衡量因素,在整个中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工作部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注重对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的职业能力强化应用,才能在强化职业能力应用的同时,全面将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传输构建起来。例如,相关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课程衔接构建过程中,为了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上来,应该注重对其教学工作开展中的职业技能强化进行专门的分析,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进而提升整体的学生职业能力。

(四)优化技术学习路径

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下,我国的中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的部署和开展中,注重对学生教育课程下进阶衔接体系构建,通过对其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将影响和阻碍学生教育发展的因素全面排除,并且在学生教育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对学生教育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进行学生教育能力的提升。比如,运用现代化教育方式将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技术学习路径优化。在这种学习路径的优化要求下,相关的学生教育工作管理者要想将中职学生教育工作衔接能力优化好,还应该对课程衔接中的技术学习方法进行分析,保障通过这种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全面优化学生教育工作。

(五)建設科学化课程体系

在现代化学生教育管理要求下,要想全面提升整体的学生教育工作质量,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学生教育课程衔接体系构建进行专门的分析。所谓的科学化课程体系构建,指的是在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对课程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提升。在进行学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全面对教学工作开展中的课程优化体系进行完善。比如针对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课程设置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考核体系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在这种分析方法的应用实施下,相关的学生教育工作管理者需要对我国现有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中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在新时期学生教育工作开展中对于学生教育中的课程体系传输进行专门的完善,借助学生构建体系的传输中应该运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因素进行课程衔接体系的建设,保障在该建设体系的应用中,能够实现学生教育的转变及特色化发展。中高职教育都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解决了专业不对口问题,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衔接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些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比如,中职计算机类课程包括电子和信息服务课程、ps软件应用、cad制图、网站管理和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游戏制作和动漫、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与高职的相关计算机类的课程存在接近的地方,所以需要持续提高中职和高职的接近程度,从而确保中职和高职衔接的流畅度。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制作、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部分内容和中职的相似度比较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体系的推进下,中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工作也应该按照新时期教育改革对于学生教育培养方案设计中的培养目标进行专门的分析,确保在其专业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协调好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冠楠,吴丽健.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6,36(01):15-17.

[2] 林喜辉.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J].教育,2016,45(10):00172.

[3] 薛莹.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探讨——以上海电子工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25(09):144.

作者: 谢小文

化学学生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建立与运作的探索

【摘要】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是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建立的,具有机电学科交叉的大学生课内外互动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新特色,初步形成了具有学生自我管理的、规范的教学管理新机制,以引导学生形成优良学风,使学生得到了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取得了创新型学生培养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 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运作

一、引言

为贯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充分发挥了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结合学科交叉优势,一直注重以科研促进教学,强调学生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的有效机制,在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明显体现出:在校学生的大量的高水平科技获奖;即将毕业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已毕业学生的在各单位表现出色。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确立的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是为上海机电和自动化领域及其它领域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全面、技能训练有素、实践创新能力强、工作适应性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学院一直注重学生的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努力把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课外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年的实践,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课内外互动的科技活动的创新机制。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建立

自2000年,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参加第一届“广茂达杯”智能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并得到了学校、学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继而学院积极组织并组建了RoboCup机器人竞赛团队,参加2001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了仿真2D组亚军,随后相继组建RoboCup小型组机器人竞赛团队、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仿真3D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类人组机器人竞赛队、RoboCup家庭组机器人竞赛队等,在全国大赛中的频频获奖,激励了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另外,学院还积极组织并参加CCTV杯投篮机器人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以及参加挑战杯赛等,初步涵盖了机电类全国性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大赛。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06年学校拨专款用于建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现在本实验中心已经购置了高性能微机、数字存储示波器、信号源、直流电源、逻辑分析仪、万用表、仿真器、实验用机器人以及机加工设备等。并在2007年通过了由校教务处、设备处、各学院领导组成的学校专家组的验收。配置更新了设备,有力的保证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下属的五个竞赛团队正常活动的开展。

另外,在学院分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先后开设了《学科导论讲座》、《机器人足球基础》、《自主机器人实践》、《智能机器人仿真实践》、《专业课程设计》,并结合毕业设计等有关学术创新活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创热情。部分课程融入设计与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科技文献检索能力,科技论文书写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规范运作,形成优良学风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经过了多年的规范运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团队。该团队每周出一期简报,向教务处、学院党政领导、学校团委及学工部门等相关领导汇报该中心的活动情况,与有关领导互动,让有关领导随时掌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最新情况。该中心现有五大竞赛团队,总体上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统一协调。各竞赛团队不定期的进行学术交流或每周进行大大小小的学术讨论会。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现在已建立属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专门网站,网站名为:http://robocup.shu.edu.cn. 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学术交流讨论,形式更加灵活,并增加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通过学生自我管理的实施,努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校机器人科技协会、机器人社团两大组织以及学生社区,以讲座、校内比赛、展示等手段把科创活动辐射到学院乃至于全校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并形成学校的优良学风。

为培养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在每次参赛后开设特别的讲座,让参赛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介绍参赛经历等,使大一、大二的学生初步了解并分享机器人及相关大赛的情况与其中的乐趣。出去参赛的虽然只有十几、几十个同学,但我们的团队是庞大的,大于200个同学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学习和工作。而且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将眼光放远,科技创新团队不仅在院内招生,更是跨专业、跨学院地招兵。因此,团队中有了来自通信、计算机、生命科学、材料,甚至是文科生的加入。这样,一方面,使不同学科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真正做到了学科交叉;另一方面,通过学科交叉更能出成果。

学生参与科研,为的就是自主创新、独立学习、激发潜能。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平时,如果学生遇到了问题,他们首先是查资料、小组讨论,再经过试验,反复多次决不放弃。必要时,指导老师也会同参与的学生一起研究。加入科研小组的学生明显比只限于课堂学习的学生进步更快、能力更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使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在开拓创新这一条漫长道路上,学会坚持与自立,这同时也带动了更多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了优良的作风。学生终将踏入社会,而科技创新平台为他们创造了锻炼的机会,学生除了学习各种实用技能外,更多的是学会做人。从队伍中体会团队精神的必要性,领会责任心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带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运作的初步成效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各位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很大的发展。2005年智能足球机器人系统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二等奖;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七届“广茂达杯”中国机器人大赛中,灭火机器人荣获一等奖;2006年参加美国TIMKEN公司举办的“The Art of Engineering”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2006年获得上海大学亮点工程L工程支持;2006年获得上海市科教系统文明组室称号;2006年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07年获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2007年、2008年参加RoboCup伊朗公开赛,蝉联小型组冠军;2007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合肥热身赛,获得仿真组一等奖;2007年参加RoboCup拉丁美洲公开赛获仿真3D组季军;2008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RoboCup中型组进入8强,为国内参赛队最好成绩;2008年参加RoboCup中国公开赛(广东中山),RoboCup中型组获得技术挑战赛冠军,足球赛季军,RoboCup家庭组获得亚军,技术挑战赛季军,RoboCup微软3D仿真组获得亚军;2008年参加“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获得全国赛一等奖,华东区冠军。另外,上海大学自强队代表队在伊朗受到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刘大使的亲切接见。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除了参加国际、国内各种比赛,学生也通过大量的科创活动在学术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已经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6篇,SCI收录论文1篇。自2000年以来,参赛学生已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100余项;其中冠军(或一等奖)20余项,亚军(或二等奖)40余项,季军(或三等奖)40余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几年来直升硕士研究生达50余名;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参加科技创新团队的很多学生除直升研究生外,大部分被沪上知名企业录用并且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学生科技创新这条路上,逐步创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全国各大高校中,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机器人竞赛团队经过多次竞赛的实战历练,已经越来越具备与名牌高校抗衡、一较高下的实力,部分项目逐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实践表明,上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即使读研,即使不从事本专业,成了公务员、HR或搞软件,都从这一段科创活动科研工作中有所收获。正如一名毕业生所说:“作为一名上大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大力支持开展学生科技活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创新的环境;作为一名机自学院的学生是更加幸运的,因为学院的科技活动层出不穷……”

五、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的未来展望

在上海大学T/L工程的资助下,在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方面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具体为:

争取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向全校大学生开放;参加全国或国际比赛,并争取部分项目夺取全国冠军或获得国际比赛前3名。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部分或全部实验室对大学生全天候开放,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部分或全部项目全天提供给其他院校的学生或教师参观,真正形成上海大学乃至上海高校的一个特色工程,创建自己的品牌。

当然,要达到以上的目标,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还要走很长的路,这是本中心全体师生需要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为创建一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中心而作不懈的努力。

作者:陈万米 黄慎之

上一篇:师专教师伦理研究论文下一篇:体育舞蹈课程开发论文